听读,位阅读打开一扇窗

听读训练的方式与目标。

第一类是以朗读训练为目标的模仿式听读。原先我们班的孩子朗读水平不高,这和我的朗读水平低下有密切关系。常邀请友人到班指导,但杯水车薪,几乎看不到效果。引入听读后,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孩子们戏称是我把大师请进班了,而且常驻班级,随叫随到。例如我请孩子们欣赏配乐诗朗诵——徐志摩的《海韵》,每一个孩子在听读中都能感受到朗读者饱满的激情,折服于其高超的朗诵技巧。于是,在反复倾听中,孩子们开始自觉地模仿朗读者特殊的语音语调和言语情感处理方式,自觉模仿使我的“教”变得轻松。我请大家下载全诗并打印,在关键的生僻字上注音后,全班集体模仿诵读这首诗。有了之前的反复听读,效果出奇地好,不论是齐读还是男女生分角色读都让人感到振奋。可以想象,长期这样的听读训练对集体和个体的朗读水平提高是多么有益,有效,教师也将在这样特殊的引领方式下弥补缺憾,显得轻松自在。

第二类是以丰富阅读积淀,培养阅读兴趣为目标的积累式听读。《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阅读目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听读能极为有效地辅助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听读过程中,孩子每分钟可以听到160字,假定每天听20——30分钟,每学期便可听50万字左右的内容,四学年左右,单靠听读即可完成课标的阅读要求。同时这么庞大的听读量,给语文课堂教学做了有效的补充。很多孩子不喜欢阅读是因为没有养成静心读书的习惯,没有从读书中收益。所以越是不读就越不爱读,越不爱读就越不会读。而以声音激活文字,让文字在声音中得以苏醒,诠释,传播,孩子们能获得丰富的听读体验,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长期坚持,就能在听读兴趣中实现阅读积累。在我的班级中,每周都有固定的“静听静读课”。上课时,每个孩子都收拾好桌面,放松身心,调整坐姿,全情投入,静心倾听。一节课40分钟,美妙的声音能给孩子心灵的净化和启迪。偶尔几个孩子在倾听中睡去了,不许打扰。孩童时就伴着书香入睡是多么的幸福。这类型的课,最受孩子欢迎。试想一下,小学阶段的孩子口中议论的是意蕴悠长的《再别康桥》,是京味十足的《京白》,是说理严密的《学问与兴趣》,是妙趣横生的《唐吉可德》,谁能不为这样的积淀而感窃喜呢?

第三类是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标的拓展式听读。听读的原作就是最佳的范文,可以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在听读后拓展学习写作。例如听读鲁迅名篇《阿长与山海经》后,孩子们对鲁迅笔下的阿长的形象记忆犹新,课见还津津乐道。我趁热打铁,再次播放此文,让孩子一边听一边向鲁迅学写作,看看他是怎样将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听读之后请孩子们也选择身边熟悉的人为对象,学写人物。在这篇习作中能明显感觉孩子注重通过叙事和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笔下的人物各具特色,鲜活生动。听读充满想象色彩的儿童文学故事,有助于实现文字和画面的转化,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演绎,激发孩子的抽象思维,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去联想,创造,很容易续写出更为精彩的故事。比较常进行的是听读后写“听后感”,你会发现相比读后感,孩子似乎理解的更多

第四类是以发展多元智能为目标的多样化听读。听读的形式多样化就能服务与多元智能的形成和培养。例如运用反复听一个故事的方式听读,就能发展儿童的逻辑—数理智能。我曾经为孩子重复播放《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中的“跳舞的小人”,经过三次的故事重现,孩子在可预见性的情节中确切地知道案情的发展脉络,他们在倾听会开始关注故事情节的推进以及演绎的顺序,会关注福尔摩斯的推理技巧以及探案的线索,这些听读时的活跃思维都服务与逻辑—数理智能的发展。再如随机播放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舞台剧《音乐之声》中的录音片段,孩子很容易被欢快的旋律感染,感受到其中的韵律美、节奏美,也能在对白中感受到言语表达之美。这就服务与他们的音乐—节奏智能的发展。再如用及时暂停的方式为孩子播放一些哲理性的故事,在关键处暂停,请孩子们讨论,这样的听读能有助于发展其自知—自省的智能。

第五类为服务于家庭文化建设的补白式听读。如果能将听读引入孩子的家庭生活,

鼓励其利用好日常的路途、睡前、醒来、等待、休闲等各个不同时段的零散时间听读片段。可想而知,这样聚沙成塔,日积月累的补白式听读集合起来将是多么的可观的积累。一段时间后,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家庭听读交流会”,通过交流分享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例如我就将自己每天早起必听评书的习惯告知孩子,鼓励他们也利用这样的时间听书。这样的号召得到很多孩子的响应。许多喜爱历史的孩子有意识地每天收听历史类的书籍音频资料,一段时间后就变得谈吐不凡,显得成熟敦厚,性格在发生着令人可喜的变化,家长坦言,这就是听读带来的福音

“阅读史”是较少为人提及的,至少在从事“阅读教学”的教师团队中是这样。但探寻人类的阅读历史却是极为有意义,能让教学变得目标准确,效果显著。让我们先将目光投向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吧。一个书记员正在为贵族和僧侣们大声朗读,吟诵。当时莎草纸尚未问世,更谈不上书籍,人们所认为的“阅读”就是专指“听读”。听读,牢牢占据人类阅读历史的源头。随着莎草纸的普及,印刷术和书籍诞生后,人类的阅读史进入了“眼读”阶段。但是在早期的阅读活动中,听读仍旧为主流模式,且为上层贵族专享。古罗马传记作家苏埃托尼乌斯记录奥古斯都大帝每当夜不能寐的时候,总会让人为他读书或是讲故事。哲学先驱苏格拉底也一再强调“真理,只有写在听者的心上才能让他们懂得真善美,真理是听到的而不是读到的。”他甚至希望当时的书面作品能保留口语的风格,以适应听读的需要。当时社会上就有专门训练过的朗读者,他们能按照文章的节奏或者韵味,优雅地朗诵诗歌,散文等作品。而作品是否著名就取决与多少读者诵读过,多少受众听读过,传扬过。那个时期的医生甚至会为一些特殊的病人开出处方——听读某些文字作品。可见,听读的调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听读的历史地位是至尊的。

再看看中国阅读史。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读者是帝王和负责占卜的巫师,阅读的内容就是听巫师解读占卜的结果。例如公元前12世纪的商武丁统治期间,他就因为生育之事做过占卜。一次巫师为他读的卜文大意为:丁日生,吉;庚日生,大吉。而大家熟悉的孔子以及其弟子的对话录《论语》就是最有力的“听读为阅读之始初”的证明。孔子强调听的重要性,一生述而不著,他推崇口头表达,认为阅读是微不足道的,这个观点和苏格拉底类似,虽然二者未曾谋面,生死相隔也十年之久,但这丝毫不影响“英雄所见略同”。听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人类阅读史公认的最佳阅读方式。

研究发现,确认听读为儿童重要的阅读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如果阅读能伴随着具体形象,独特的情感或是丰富的音频信号刺激,就能有效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有助于理解阅读材料,接受文本内容,体悟内涵。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范读的声音更真实、更真切、更显立体感,听读带给孩子的信息在远远大于纯粹的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孩子上阅读课坐不住,有的表现为读写有困难,有的无法静心聆听,有的做不到耐心细致观察,有的无法准确实施如写作,抄作业等的实际操作活动,而如果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故事讲述则容易引发思考,让人接受,达到育人目的。基于此,台湾优势光谱教育协会理事长,美国SWIU多元智能启发教学讲师,亲子教育专家吴秀笑就提出 “听读合一”的教育模式,在育人同时培养深度聆听的阅读能力。这项实验就是运用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论”与Thomas Amstrong的“优势智能”和“多感官学习”理论,让儿童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同时调动听觉、视觉参与,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朗读大师特雷斯说: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程度要高一些,也就是说儿童听读的能力比眼读能力要强得多。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看,在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这七种智能中,听读,至少服务其中的言语—语言、音乐—节奏、逻辑—数理、自知—自省、视觉—空间五项智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相对复杂或者有趣的故事,但如果单纯阅读却出现障碍表征。因为听读和智能发育息息相关,切入人性根本。

在当代的教育研究成果中,我们能越来越明显地感觉专家在呐喊呼吁实施听读训练: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朱斯克齐的研究表明:婴儿八个月大就能聆听别人读书,并能够记得住文句内容,且还会在数个月后开口说话时表达出来;威斯康辛大学专门从事语文学习研究的查普曼证实:孩子的语言学习应在人生的头一年开始,而且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听书”,孩子会从深度聆听中奠定深厚的根基和阅读兴趣;美国幼教专家,北德州大学教授摩里森总结他的研究结果时说:较早接触并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幼儿,上小学之后比较能够自动自发阅读书籍,在学校的学业及各项表现也较为优秀。各项研究结果无一例外地佐证着听读对儿童阅读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提示我们尽快开展听读训练。

独特优势,决定听读训练为提升儿童综合素养的有效渠道。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未听读无法体会听读的好”。这就是孩子和家长在我实施听读训练后说的朴素的真心话。当我在班级中推行听读训练后才发现它的优势独特,训练效果显著,受众面广,直接有益与儿童的综合素养提升。

听读有益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对视力保护大有益处。据统计:全球每五秒钟就有一个人失明,每分钟就有一个孩子失明,全球有一亿两千四百万人属于低视力。当一个酷爱阅读的人看到这触目惊心的数据时,多少会有些无奈。因为用眼阅读就无法避免对视力造成伤害。但是听读就完全不存在这样的困惑,耳朵永远不会近视。听读对儿童的骨骼和肌体发育也特别有益。阅读时间长,身体姿势调节不当,这些都会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更何况不少孩子读写的姿势不正确,歪着头、扭着脖、弓着身,这会使内脏器官受到压迫,血液循环不畅,甚至会引发脊柱畸形,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和形态美。而听读则无需特定姿势,以舒适为准,随时调整变换姿势。善于听读的还能同时闭目养神,呼吸均匀,吐纳柔缓,类似坐禅,有益于大脑供氧。有的时候听读同时可以进行简单活动,促进肢体关节的舒展灵活,也不反对一边听读一边锻炼,身心皆有发展。

听读有益儿童的语言智能,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捷径。人的七种智能中,言语—语言智能是第一位的。而听读对儿童言语智能的发展,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听读能消除阅读障碍,有效提升阅读力。听读可以使个人阅读时的难度得以缓解,使阅读变得连贯流畅。其次,听读有助于儿童理解文意,链接读者和作者的思维。听读接受到的语言是一种明显包含着情感的音乐化语言,能为理解提供强大的助力。其三,听读有效提高儿童表达能力。听读时,通顺优美的言语表达通过听觉传输到大脑,多次重复后能形成并记忆储存。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在这样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模仿学习中,他们不知不觉地能在发音准确度,诵读技巧把握运用,语感的灵敏性,言语表达水平等方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听读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很多优秀的听读作品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在作品内容和思想内涵方面都高于原作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所以听读能直接打动听者心扉,提升学习品质,能让其思想道德品质也同时得到升华。据说有一次作家冰心正走在路上,忽听广播里正播放她的一篇作品,听着听着,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文章经过播音员优美动听的朗诵加工,竟如此感人。这使她激动不已,后来她找到播音员,虚心向她学习朗诵。听读有三个比较明显的优势:其一,听读本身结合了内容与

形式上的优势,很容易让孩子进入深度聆听的状态,这是视读很难达到的沉迷阅读状态,是高品质学习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其二,听读作品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者的诠释,在聆听中就能体会到包含着快乐、欢喜、痛苦、悲哀、愤怒等情感,孩子能被感染,被打动,情绪能得到调试,心灵得以安抚;其三,听读故事或文章中原本就蕴含着孩子成长必须的道德素养,长期聆听相当于潜移默化地传道,孩子能在聆听中逐渐倾向于听读接收的信息,知晓道理,学会为人处事

听读训练的方式与目标。

第一类是以朗读训练为目标的模仿式听读。原先我们班的孩子朗读水平不高,这和我的朗读水平低下有密切关系。常邀请友人到班指导,但杯水车薪,几乎看不到效果。引入听读后,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孩子们戏称是我把大师请进班了,而且常驻班级,随叫随到。例如我请孩子们欣赏配乐诗朗诵——徐志摩的《海韵》,每一个孩子在听读中都能感受到朗读者饱满的激情,折服于其高超的朗诵技巧。于是,在反复倾听中,孩子们开始自觉地模仿朗读者特殊的语音语调和言语情感处理方式,自觉模仿使我的“教”变得轻松。我请大家下载全诗并打印,在关键的生僻字上注音后,全班集体模仿诵读这首诗。有了之前的反复听读,效果出奇地好,不论是齐读还是男女生分角色读都让人感到振奋。可以想象,长期这样的听读训练对集体和个体的朗读水平提高是多么有益,有效,教师也将在这样特殊的引领方式下弥补缺憾,显得轻松自在。

第二类是以丰富阅读积淀,培养阅读兴趣为目标的积累式听读。《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阅读目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听读能极为有效地辅助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听读过程中,孩子每分钟可以听到160字,假定每天听20——30分钟,每学期便可听50万字左右的内容,四学年左右,单靠听读即可完成课标的阅读要求。同时这么庞大的听读量,给语文课堂教学做了有效的补充。很多孩子不喜欢阅读是因为没有养成静心读书的习惯,没有从读书中收益。所以越是不读就越不爱读,越不爱读就越不会读。而以声音激活文字,让文字在声音中得以苏醒,诠释,传播,孩子们能获得丰富的听读体验,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长期坚持,就能在听读兴趣中实现阅读积累。在我的班级中,每周都有固定的“静听静读课”。上课时,每个孩子都收拾好桌面,放松身心,调整坐姿,全情投入,静心倾听。一节课40分钟,美妙的声音能给孩子心灵的净化和启迪。偶尔几个孩子在倾听中睡去了,不许打扰。孩童时就伴着书香入睡是多么的幸福。这类型的课,最受孩子欢迎。试想一下,小学阶段的孩子口中议论的是意蕴悠长的《再别康桥》,是京味十足的《京白》,是说理严密的《学问与兴趣》,是妙趣横生的《唐吉可德》,谁能不为这样的积淀而感窃喜呢?

第三类是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标的拓展式听读。听读的原作就是最佳的范文,可以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在听读后拓展学习写作。例如听读鲁迅名篇《阿长与山海经》后,孩子们对鲁迅笔下的阿长的形象记忆犹新,课见还津津乐道。我趁热打铁,再次播放此文,让孩子一边听一边向鲁迅学写作,看看他是怎样将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听读之后请孩子们也选择身边熟悉的人为对象,学写人物。在这篇习作中能明显感觉孩子注重通过叙事和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笔下的人物各具特色,鲜活生动。听读充满想象色彩的儿童文学故事,有助于实现文字和画面的转化,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演绎,激发孩子的抽象思维,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去联想,创造,很容易续写出更为精彩的故事。比较常进行的是听读后写“听后感”,你会发现相比读后感,孩子似乎理解的更多

第四类是以发展多元智能为目标的多样化听读。听读的形式多样化就能服务与多元智能的形成和培养。例如运用反复听一个故事的方式听读,就能发展儿童的逻辑—数理智能。我曾经为孩子重复播放《福尔摩斯探案故事》中的“跳舞的小人”,经过三次的故事重现,孩子在可预见性的情节中确切地知道案情的发展脉络,他们在倾听会开始关注故事情节的推进以及演绎的顺序,会关注福尔摩斯的推理技巧以及探案的线索,这些听读时的活跃思维都服务与逻辑—数理智能的发展。再如随机播放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舞台剧《音乐之声》中的录音片段,孩子很容易被欢快的旋律感染,感受到其中的韵律美、节奏美,也能在对白中感受到言语表达之美。这就服务与他们的音乐—节奏智能的发展。再如用及时暂停的方式为孩子播放一些哲理性的故事,在关键处暂停,请孩子们讨论,这样的听读能有助于发展其自知—自省的智能。

第五类为服务于家庭文化建设的补白式听读。如果能将听读引入孩子的家庭生活,

鼓励其利用好日常的路途、睡前、醒来、等待、休闲等各个不同时段的零散时间听读片段。可想而知,这样聚沙成塔,日积月累的补白式听读集合起来将是多么的可观的积累。一段时间后,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家庭听读交流会”,通过交流分享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例如我就将自己每天早起必听评书的习惯告知孩子,鼓励他们也利用这样的时间听书。这样的号召得到很多孩子的响应。许多喜爱历史的孩子有意识地每天收听历史类的书籍音频资料,一段时间后就变得谈吐不凡,显得成熟敦厚,性格在发生着令人可喜的变化,家长坦言,这就是听读带来的福音

“阅读史”是较少为人提及的,至少在从事“阅读教学”的教师团队中是这样。但探寻人类的阅读历史却是极为有意义,能让教学变得目标准确,效果显著。让我们先将目光投向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吧。一个书记员正在为贵族和僧侣们大声朗读,吟诵。当时莎草纸尚未问世,更谈不上书籍,人们所认为的“阅读”就是专指“听读”。听读,牢牢占据人类阅读历史的源头。随着莎草纸的普及,印刷术和书籍诞生后,人类的阅读史进入了“眼读”阶段。但是在早期的阅读活动中,听读仍旧为主流模式,且为上层贵族专享。古罗马传记作家苏埃托尼乌斯记录奥古斯都大帝每当夜不能寐的时候,总会让人为他读书或是讲故事。哲学先驱苏格拉底也一再强调“真理,只有写在听者的心上才能让他们懂得真善美,真理是听到的而不是读到的。”他甚至希望当时的书面作品能保留口语的风格,以适应听读的需要。当时社会上就有专门训练过的朗读者,他们能按照文章的节奏或者韵味,优雅地朗诵诗歌,散文等作品。而作品是否著名就取决与多少读者诵读过,多少受众听读过,传扬过。那个时期的医生甚至会为一些特殊的病人开出处方——听读某些文字作品。可见,听读的调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听读的历史地位是至尊的。

再看看中国阅读史。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读者是帝王和负责占卜的巫师,阅读的内容就是听巫师解读占卜的结果。例如公元前12世纪的商武丁统治期间,他就因为生育之事做过占卜。一次巫师为他读的卜文大意为:丁日生,吉;庚日生,大吉。而大家熟悉的孔子以及其弟子的对话录《论语》就是最有力的“听读为阅读之始初”的证明。孔子强调听的重要性,一生述而不著,他推崇口头表达,认为阅读是微不足道的,这个观点和苏格拉底类似,虽然二者未曾谋面,生死相隔也十年之久,但这丝毫不影响“英雄所见略同”。听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人类阅读史公认的最佳阅读方式。

研究发现,确认听读为儿童重要的阅读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如果阅读能伴随着具体形象,独特的情感或是丰富的音频信号刺激,就能有效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有助于理解阅读材料,接受文本内容,体悟内涵。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范读的声音更真实、更真切、更显立体感,听读带给孩子的信息在远远大于纯粹的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孩子上阅读课坐不住,有的表现为读写有困难,有的无法静心聆听,有的做不到耐心细致观察,有的无法准确实施如写作,抄作业等的实际操作活动,而如果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故事讲述则容易引发思考,让人接受,达到育人目的。基于此,台湾优势光谱教育协会理事长,美国SWIU多元智能启发教学讲师,亲子教育专家吴秀笑就提出 “听读合一”的教育模式,在育人同时培养深度聆听的阅读能力。这项实验就是运用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论”与Thomas Amstrong的“优势智能”和“多感官学习”理论,让儿童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同时调动听觉、视觉参与,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朗读大师特雷斯说: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比自己看得懂的语言要丰富,程度要高一些,也就是说儿童听读的能力比眼读能力要强得多。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看,在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这七种智能中,听读,至少服务其中的言语—语言、音乐—节奏、逻辑—数理、自知—自省、视觉—空间五项智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相对复杂或者有趣的故事,但如果单纯阅读却出现障碍表征。因为听读和智能发育息息相关,切入人性根本。

在当代的教育研究成果中,我们能越来越明显地感觉专家在呐喊呼吁实施听读训练: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朱斯克齐的研究表明:婴儿八个月大就能聆听别人读书,并能够记得住文句内容,且还会在数个月后开口说话时表达出来;威斯康辛大学专门从事语文学习研究的查普曼证实:孩子的语言学习应在人生的头一年开始,而且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听书”,孩子会从深度聆听中奠定深厚的根基和阅读兴趣;美国幼教专家,北德州大学教授摩里森总结他的研究结果时说:较早接触并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幼儿,上小学之后比较能够自动自发阅读书籍,在学校的学业及各项表现也较为优秀。各项研究结果无一例外地佐证着听读对儿童阅读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提示我们尽快开展听读训练。

独特优势,决定听读训练为提升儿童综合素养的有效渠道。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未听读无法体会听读的好”。这就是孩子和家长在我实施听读训练后说的朴素的真心话。当我在班级中推行听读训练后才发现它的优势独特,训练效果显著,受众面广,直接有益与儿童的综合素养提升。

听读有益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对视力保护大有益处。据统计:全球每五秒钟就有一个人失明,每分钟就有一个孩子失明,全球有一亿两千四百万人属于低视力。当一个酷爱阅读的人看到这触目惊心的数据时,多少会有些无奈。因为用眼阅读就无法避免对视力造成伤害。但是听读就完全不存在这样的困惑,耳朵永远不会近视。听读对儿童的骨骼和肌体发育也特别有益。阅读时间长,身体姿势调节不当,这些都会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更何况不少孩子读写的姿势不正确,歪着头、扭着脖、弓着身,这会使内脏器官受到压迫,血液循环不畅,甚至会引发脊柱畸形,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和形态美。而听读则无需特定姿势,以舒适为准,随时调整变换姿势。善于听读的还能同时闭目养神,呼吸均匀,吐纳柔缓,类似坐禅,有益于大脑供氧。有的时候听读同时可以进行简单活动,促进肢体关节的舒展灵活,也不反对一边听读一边锻炼,身心皆有发展。

听读有益儿童的语言智能,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捷径。人的七种智能中,言语—语言智能是第一位的。而听读对儿童言语智能的发展,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听读能消除阅读障碍,有效提升阅读力。听读可以使个人阅读时的难度得以缓解,使阅读变得连贯流畅。其次,听读有助于儿童理解文意,链接读者和作者的思维。听读接受到的语言是一种明显包含着情感的音乐化语言,能为理解提供强大的助力。其三,听读有效提高儿童表达能力。听读时,通顺优美的言语表达通过听觉传输到大脑,多次重复后能形成并记忆储存。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在这样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模仿学习中,他们不知不觉地能在发音准确度,诵读技巧把握运用,语感的灵敏性,言语表达水平等方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听读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很多优秀的听读作品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在作品内容和思想内涵方面都高于原作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所以听读能直接打动听者心扉,提升学习品质,能让其思想道德品质也同时得到升华。据说有一次作家冰心正走在路上,忽听广播里正播放她的一篇作品,听着听着,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文章经过播音员优美动听的朗诵加工,竟如此感人。这使她激动不已,后来她找到播音员,虚心向她学习朗诵。听读有三个比较明显的优势:其一,听读本身结合了内容与

形式上的优势,很容易让孩子进入深度聆听的状态,这是视读很难达到的沉迷阅读状态,是高品质学习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其二,听读作品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者的诠释,在聆听中就能体会到包含着快乐、欢喜、痛苦、悲哀、愤怒等情感,孩子能被感染,被打动,情绪能得到调试,心灵得以安抚;其三,听读故事或文章中原本就蕴含着孩子成长必须的道德素养,长期聆听相当于潜移默化地传道,孩子能在聆听中逐渐倾向于听读接收的信息,知晓道理,学会为人处事


相关文章

  • 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
  • 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 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张家港市实验小学陈海瑛邮编:215600地址: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东校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 ...查看


  • 为你打开一扇门导学案
  • 初中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课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 >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一.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阐述道理的方法: 2.积累本文丰富多彩的词汇,体会比喻.排比等 ...查看


  • [为你打开一扇门]阅读答案
  • 为你打开一扇门 ??①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求知和阅世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些门的过程:打开这些门,走进去,浏览新鲜的景物,探求未知的天地,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 ...查看


  • 阅读为孩子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
  • 精彩的人生常常跟在精彩的阅读后面,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为孩子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低年级小朋友问老师:"你怎么这么聪明?肚子里有讲不完的童话.讲不完的故事呢?"老师拿着一本童话故事书,神秘地对他说:& ...查看


  •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
  • <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学目标 1.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 2.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3.能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为学生展 ...查看


  • 课时2 为心灵开一扇窗 教学设计
  • 第五课我们不是"水晶人" 第2课时为心灵开一扇窗教学设计 学科:思想品德教师姓名:陈垚授课班级:八(1).(2)班 授课时间:2016年10月19日计划课时:1课时 章节名称:第2课时 为心灵开一扇窗 [教学模式]&qu ...查看


  • 1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
  • 怀文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初 一 语 文(<为你打开一扇门>) 主备:蒋静 审核:张芹 2010-8-2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 ...查看


  • 1.1[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1
  • <为你打开一扇门>同步练习2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4分) 诠释( ) 广袤( ) 跌宕( ) 真谛( ) 2.画出有错别字的词语,并订正写错的字.(3分) 憧憬 徘徊 唯幕 遮掩 危言耸听 崇山俊岭 热泪沾巾 五光十 ...查看


  • 开一次辩论会
  • <开一次辩论会>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辩论会拟分几个阶段来完成,即明确论辩要求,确定辩题,准备论辩材料,撰写论辩提纲,组织辩论会.整个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可做指导. 本次口语交际总体由指导课与辩论展示两部分组成. ⊙过程设计 ...查看


  • 为心灵开一扇窗
  • 第二课时 为心灵开一扇窗 掌握要求·明确目标 教材助读·自主学习 1.生活中的秘密,有些是复杂的,有些甚至是危险的,如果处置不当, . 2.在成长过程中,有些事情可以保密,而另外一些 事情不能保密,比如 , , 可能 ,或者 等. 3.适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