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探讨含金版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探讨

内 容 提 要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 它既是环境的重要组分, 又是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载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以及产业结构升级, 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 与土地的有限性形成一对发展的矛盾, 这个矛盾决定着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国计民生。面对土地的供需矛盾, 进行人为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区域一定数量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土地 利用结构 可持续;

Abstract

land i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nd irreplaceable, the short term non 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group of environment, and is the carrier of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social resource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the land demand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 formation of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limited land, this contradiction determines the changes of land use structure and beneficial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Fac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land, artificial land us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can be simply consider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ptimal ecological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land characteristics,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methods, structure, direction of land use on regional quantity, in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hierarchical arrangement, design, combination and layou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and land output rate, so that the land ecological system to maintain the relative balanc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Keywords: land use structure sustainable

目 录

一、 土地与土地的利用 .......................................................................................... 1

(一)土地的内涵 ....................................................................................................... 1

(二)土地利用现状 ................................................................................................... 1

二、 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

(一)土地利用结构存在问题 ..................................................................................... 3

(二)原因分析 .......................................................................................................... 4

三、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建议 .........................................................................5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目标设置 ................................................................... 5

(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建议 .......................................................................... 5

参考文献 ..................................................................................................................... 6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探讨

一、 土地与土地的利用

(一)土地的内涵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其固定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土地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 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表征了土地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土地的多种应用、观赏和美学价值。

(二)土地利用现状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记载,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几个国家之一。从图1.1中不难看出,中国土地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

7.15%,是几个为数不多的土地较为广阔的国家之一;世界各个国家中的国土面积以俄罗斯居首,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依次减少,法国最为稀少。当前,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223h㎡, 其中较为广阔的亚洲国土面积却与人均耕地面积不匹配,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几个国家之一,约为0.101h㎡,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2。

根据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可知,全国耕地面积12208.27万h㎡(18.31亿亩);园地1154.90万h㎡(1.73亿亩);林地23574.11万h㎡(35.36亿亩);牧草地26214万h㎡(39.32亿亩);其他农用地2553.09万h㎡(3.83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h㎡(3.90亿亩);交通运输地230.85万h㎡(0.35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h㎡(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如下表)

表1 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

表2 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的开发程度 土地开发程度,一般指土地已被人们利用的程度,包括城市已利用的土地比重和土地被利用的情况状态。与土地开发程度息息相关的指标是土地承载指标(即平均单位面积承载人口数量);具体的指标是: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实际人口承载量与合理人口承载量(即“人地比例”)。

土地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它的开发程度随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开发程度循序渐进,从初期逐步过渡,现阶段,我国土地开发程度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 平整土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

针对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环境恶劣,出现地势低洼、旱涝不断、生产条件低下等土地现状,政府率领全体民众携手并进,累计投工75万余人,逐步改土造田,平整土地,移除土方石、沙丘和坟墩,填海造陆,将大小不一的普通农田改造为排列整齐、平坦开阔的旱涝田,进而扩大耕地面积。此举动不仅有效保护耕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且大幅增加耕地面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2) 改造旧村土地,建设林网、道路和沟渠等基础设施

位于西南和中部的偏远地区,旧村居住环境恶劣,房屋凌乱分散、破旧潮湿,严重 毁损。21世纪初,政府下达指令开展宅基地管理,改造旧村,新建林网、道路和沟渠等基础设施,为此制定了“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统一分配,分批拆建,集体补偿,保护耕地”的新村建设方案,自01年到11年的十年间,对旧村进行了绿化,利用边角地和废弃河塘进行整理,批建各项设施,逐步向科学利用土地的方向推进。

(3)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前提下,协调发展农、林、牧及其它用地业

建设初期,土地开发程度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有很大改善,林牧、耕 地面积有所增加,交通业和居民点用地初步发展;然而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耕地和牧草地大量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大量增加,耕地流失量最大,主要转换为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由此可见,土地协调发展迫在眉睫,需提高土地利用率,因地制宜,施行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立体农业,综合利用土地协调农、林、牧及交通居民业的发展。

以上所述,分别从耕地改造、设施重组和农林牧用地协调开发三方面论述了现阶段土地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充分发挥了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直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借以分析土地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和企业经济中各部门的作用程度、经济效益以及开发的可能性。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角度着手,有助于预测和规划今后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安排和空间布局不甚合理,利用结构尚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土地调查面积是95068.79万公顷,其中,农用地65704.75万公顷,占69.11%;建设用地3192.23公顷,占3.36%;未利用土地26171.21公顷,占27.53%。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30.85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在农用地中,耕地12208.27万公顷,园地1154.90万公顷,林地23574.11万公顷,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与上阶段2000年末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30%,园地面积增加2.31%,林地面积增加0.30%,牧草面积减少0.21%,居民点及独立旷工用地面积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3.3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0.26%。可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在维持土地生态平衡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任重而道远。

二、 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土地利用结构存在问题

1.建设用地占耕地过多

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发展用地、开发区建设用地、交通和水利用地,以及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和居民点建设用地等。此类建设用地面积广、比重大,根深蒂固,侵占大量用于农耕的土地,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有序进行。

2.耕地有效利用率低

据土地详查资料,我国农业田埂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高达10%左右;沟渠、田间道路和零星荒地、坟地等非耕作性“农田”约占5%左右。总非耕作性“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与已实现中等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国家相比,超过1倍以上;此外,高达撂荒现象严重,有效利用率极低。

3.土地供需矛盾尖锐

土地的供给和需求是土地利用的两个对立面,二者达到平衡时才能有效解决土地矛盾。土地的自有面积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需要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得供给小于需求,不能满足所有人使用土地的要求,进而造成矛盾激化。

4.土地利用水平低,结构不尽合理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总国土面积是广阔无限的,然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在农用地、建筑用地和居民用地方面规划不足,盲目土地开发和政策操作,致使科学性和创新性缺乏,无法使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为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5.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减少较多

根据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05—2010年间我国因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共达283.93万公顷(4259万亩),占用期我国耕地减少了总数的56%,改用为果园和鱼塘的比例占34%。另据中国农科院区划所耕地动态监测的结果,耕地改为果园和池塘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6.土地退化和毁损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相关数据显示,土地退化和毁损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23.8%,并且每年以200万h㎡的速度扩展。出现土地次生盐溃化、潜育化加重;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全国湖泊水面减少约140万h㎡;湖泊面积减少、库容萎缩,致使汛期洪水外溢,加剧了洪涝灾害。

7.乱占滥用耕地、浪费土地的问题不断发生

非农建设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过多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对土地结构利用优化理解狭隘,耕地的首要作用认识不清;工业建设用地片面追求外延扩张,土地浪费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使得粮食种植和和林木生长缺乏合理的生存空间。

(二)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已经涉及到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根本性认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需从本质上找寻问题原因,现逐项列举产生缘由,杜绝此类状况再次发生。

1.由于泡沫经济和通货膨胀的产生,出现遍及全国的“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广大农村出现的“建房热”,以及全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等,均大量圈占农田,其中多为平原上良田沃土和大片耕地。值得注意的是,南方被占用的水田数量多,城市周围和道路沿线被占用的都是高产田,影响粮食产量。这些耕地的减少,靠开荒增加的耕地面积是难以补偿的。

2.造成我国耕地有效利用率过低和土地细碎化耕地撂荒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业经济效益较低,使一部分土地经营者放弃农耕而转向其他效益高的行业导致农田弃耕;二是基本建设占用的耕地,征而不用,用而无效,导致耕地闲置;三是旷工建设等用地存在的部分短期或轮换占用的耕地,没有及时得到复垦,等等。

3.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各类用地均不能满足需要,使得建设与农林牧之间争地矛盾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设用地还要不断增加,每年尚需占用相当数量的耕地,耕地锐减和人口剧增使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下降,直接制约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基数大,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时间较短,人口比重还是较大,人均耕地面积下降。

4.我国土地开发程度高,但由于生产条件差,投入不足,经营管理粗放,土地生产力水平并不高,经济效益较差,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大;而且,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缺乏宏观控制和管理,土地利用结构未能体现各类用地之间的相互协调;农业用地不能因地制宜,全面兼顾,建设用地中生产用地比重偏大,城乡建设布局不合理。

5. 因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使得占用耕地比例提升,并且将耕地改为果园和鱼塘,稍显本末倒致,在土地利用结构中,居首要地位的是农业,农业是生产根本,而副业居于次要地位,因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进而减少耕地面积;还因为对农业结构认识

领悟不清,不具备专业科学知识,调整方法和手段不甚得当,致使比例错位。

6.由于乱砍森林、草原过牧、盲目开垦等不合理土地利用行为,加上管理不善,保护不力的原因,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面积逐年增加;加上自然灾害和矿工建设破坏大量有用土地;还由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三废”的无序排放以及农业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和水源污染,土地质量局部下降,土地生态环境普遍恶化。

7.基于长期以来对土地缺乏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微观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制约能力不足,造成有些企业、机关受利益驱使,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造成土地浪费;近几年来,由于管理失控,政府的监测力度不足,各地盲目引用和借鉴其它省市发展成果,之后建立各个级别的开发区,使得大量占用耕地成为浪费土地的新现象。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形势十分严峻,土地与人口环境和发展的矛盾异常突出。除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外,造成有关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落后的土地利用模式,它是以牺牲土地资源数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代价的,走的是以掠夺开发、粗放利用、低效浪费和生态破坏为特征的不可持续道路。土地资源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基本国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的供应将长期处于其承载能力的极限边缘。如果我们不彻底摒弃落后的土地利用模式,改而奉行可持续利用的全新战略,土地资源及利用的情形将进一步恶化,不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下一步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可能给中华名族的生存和安全带来威胁。

三、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建议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目标设置

大多数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目标都是基于短时间、小范围的规划,例如生活的基本需求,包括水、食物、生活、交通、生产、居住等。实际上,经济、社会和生态更是人们应该关注的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核心,其涉及到诸多因素,例如科技进步、信息畅通、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因而其优化目标也具有多样性,各目标相互制约,各目标的重要性也各不相同。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不仅要符合单方面的目标,更要与综合目标相统一。

(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建议

1.重视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

由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研究与经济学、规划学、房地产学、管理学、土地信息系统都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时也要对相应的学科进行研究整理,将学科交叉应用到具体的土地利用空间中,做到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在社会、经济、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统一。

建筑规划学角度。在规划、建筑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严格参照区域土地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分析工程技术的可实施性、经济性,并注重多因素综合分析和多方案选择。

经济学角度。以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为基础,运用经济学中的各种模型,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着重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角度分析设计土地利用结构。

地理学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要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就要在优化的过程中对地理的各种因素进行周密考虑。充分发

挥人文地理学的优势,将自然、经济、社会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以此作为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地域的差异和分工,采用GIS 和CAD 等专业工具进行绘图。

生态学角度。生态学理论将土地作为典型的社会经济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从物质能量流、生态协调系数、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研究设计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2.重视科学性

以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基础,结合各种数学模型优化采集、存储、操作、管理、分析和显示输出地球空间数据的各种操作过程,为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与GIS 方法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以促进信息共享,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资料,最终实现数据信息的采集、录入、编辑、管理、浏览、查询和数据的可视化功能。

3.重视社会性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要注重了解社会群体对土地利用结构各方面的需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建设,加强公众参与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在以往的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社会上层集团的利益,而忽视社会其他各方团体的利益。传统的这种土地利用结构配置方法只能满足人数较少的上层集团的利益需求,限制了土地资源的优化,不能使土地资源发挥其重要作用,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要注重基层土地用户的需求,协调好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人地关系协调稳定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逐步发展,需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方案,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配置,才能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进而确保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金莹.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年第6 期

[2]国土资源部《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告》。

[3]雷明.可持续发展下绿色核算.地质出版社.1999

[4]国土资源公报.2004.国土资源部

[5] 钱敏.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综述.2012年12月

[6] 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1~16

[7] 张惠远,王仰麟.土地资源利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J].地学前缘,2000,7:112~120

[8] 周秉根,张蕾,张静,何俊杰,陈建业,刘向阳,潘金宝.土地文化与文化土地内涵分析.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2012年4月15日

[9]黄柞继.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2007年12月

[10] 李超.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研究.2003年3月

[11] 刘荣霞.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述评. 2005 年7 月

[12] 孙晓.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实现与实证.2005年3月

[13] 杨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2011年

[14] 刘荣霞,薛安,韩鹏.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评述[J]. 北京大学学报,2005,41( 4) : 655 -662.

[15] 罗鼎,许月卿,邵晓梅,等.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 :791 -797.

[16] 董品杰,赖红松.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配置[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6) :52 -55.

[17] 严金明。简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模型设计[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 4)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探讨

内 容 提 要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 它既是环境的重要组分, 又是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载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以及产业结构升级, 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 与土地的有限性形成一对发展的矛盾, 这个矛盾决定着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国计民生。面对土地的供需矛盾, 进行人为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区域一定数量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土地 利用结构 可持续;

Abstract

land i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nd irreplaceable, the short term non 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group of environment, and is the carrier of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social resource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the land demand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 formation of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limited land, this contradiction determines the changes of land use structure and beneficial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Fac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land, artificial land us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can be simply consider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ptimal ecological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land characteristics,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methods, structure, direction of land use on regional quantity, in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hierarchical arrangement, design, combination and layou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and land output rate, so that the land ecological system to maintain the relative balanc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Keywords: land use structure sustainable

目 录

一、 土地与土地的利用 .......................................................................................... 1

(一)土地的内涵 ....................................................................................................... 1

(二)土地利用现状 ................................................................................................... 1

二、 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

(一)土地利用结构存在问题 ..................................................................................... 3

(二)原因分析 .......................................................................................................... 4

三、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建议 .........................................................................5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目标设置 ................................................................... 5

(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建议 .......................................................................... 5

参考文献 ..................................................................................................................... 6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探讨

一、 土地与土地的利用

(一)土地的内涵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其固定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土地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 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表征了土地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土地的多种应用、观赏和美学价值。

(二)土地利用现状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记载,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几个国家之一。从图1.1中不难看出,中国土地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

7.15%,是几个为数不多的土地较为广阔的国家之一;世界各个国家中的国土面积以俄罗斯居首,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依次减少,法国最为稀少。当前,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223h㎡, 其中较为广阔的亚洲国土面积却与人均耕地面积不匹配,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几个国家之一,约为0.101h㎡,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2。

根据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可知,全国耕地面积12208.27万h㎡(18.31亿亩);园地1154.90万h㎡(1.73亿亩);林地23574.11万h㎡(35.36亿亩);牧草地26214万h㎡(39.32亿亩);其他农用地2553.09万h㎡(3.83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h㎡(3.90亿亩);交通运输地230.85万h㎡(0.35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h㎡(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如下表)

表1 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

表2 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的开发程度 土地开发程度,一般指土地已被人们利用的程度,包括城市已利用的土地比重和土地被利用的情况状态。与土地开发程度息息相关的指标是土地承载指标(即平均单位面积承载人口数量);具体的指标是: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实际人口承载量与合理人口承载量(即“人地比例”)。

土地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它的开发程度随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开发程度循序渐进,从初期逐步过渡,现阶段,我国土地开发程度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 平整土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

针对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环境恶劣,出现地势低洼、旱涝不断、生产条件低下等土地现状,政府率领全体民众携手并进,累计投工75万余人,逐步改土造田,平整土地,移除土方石、沙丘和坟墩,填海造陆,将大小不一的普通农田改造为排列整齐、平坦开阔的旱涝田,进而扩大耕地面积。此举动不仅有效保护耕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且大幅增加耕地面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2) 改造旧村土地,建设林网、道路和沟渠等基础设施

位于西南和中部的偏远地区,旧村居住环境恶劣,房屋凌乱分散、破旧潮湿,严重 毁损。21世纪初,政府下达指令开展宅基地管理,改造旧村,新建林网、道路和沟渠等基础设施,为此制定了“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统一分配,分批拆建,集体补偿,保护耕地”的新村建设方案,自01年到11年的十年间,对旧村进行了绿化,利用边角地和废弃河塘进行整理,批建各项设施,逐步向科学利用土地的方向推进。

(3)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前提下,协调发展农、林、牧及其它用地业

建设初期,土地开发程度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有很大改善,林牧、耕 地面积有所增加,交通业和居民点用地初步发展;然而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耕地和牧草地大量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大量增加,耕地流失量最大,主要转换为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由此可见,土地协调发展迫在眉睫,需提高土地利用率,因地制宜,施行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立体农业,综合利用土地协调农、林、牧及交通居民业的发展。

以上所述,分别从耕地改造、设施重组和农林牧用地协调开发三方面论述了现阶段土地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充分发挥了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直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借以分析土地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和企业经济中各部门的作用程度、经济效益以及开发的可能性。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角度着手,有助于预测和规划今后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安排和空间布局不甚合理,利用结构尚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土地调查面积是95068.79万公顷,其中,农用地65704.75万公顷,占69.11%;建设用地3192.23公顷,占3.36%;未利用土地26171.21公顷,占27.53%。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30.85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在农用地中,耕地12208.27万公顷,园地1154.90万公顷,林地23574.11万公顷,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与上阶段2000年末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30%,园地面积增加2.31%,林地面积增加0.30%,牧草面积减少0.21%,居民点及独立旷工用地面积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3.3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0.26%。可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在维持土地生态平衡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任重而道远。

二、 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土地利用结构存在问题

1.建设用地占耕地过多

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发展用地、开发区建设用地、交通和水利用地,以及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和居民点建设用地等。此类建设用地面积广、比重大,根深蒂固,侵占大量用于农耕的土地,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有序进行。

2.耕地有效利用率低

据土地详查资料,我国农业田埂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高达10%左右;沟渠、田间道路和零星荒地、坟地等非耕作性“农田”约占5%左右。总非耕作性“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与已实现中等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国家相比,超过1倍以上;此外,高达撂荒现象严重,有效利用率极低。

3.土地供需矛盾尖锐

土地的供给和需求是土地利用的两个对立面,二者达到平衡时才能有效解决土地矛盾。土地的自有面积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需要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得供给小于需求,不能满足所有人使用土地的要求,进而造成矛盾激化。

4.土地利用水平低,结构不尽合理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总国土面积是广阔无限的,然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在农用地、建筑用地和居民用地方面规划不足,盲目土地开发和政策操作,致使科学性和创新性缺乏,无法使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为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5.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减少较多

根据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05—2010年间我国因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共达283.93万公顷(4259万亩),占用期我国耕地减少了总数的56%,改用为果园和鱼塘的比例占34%。另据中国农科院区划所耕地动态监测的结果,耕地改为果园和池塘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6.土地退化和毁损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相关数据显示,土地退化和毁损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23.8%,并且每年以200万h㎡的速度扩展。出现土地次生盐溃化、潜育化加重;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全国湖泊水面减少约140万h㎡;湖泊面积减少、库容萎缩,致使汛期洪水外溢,加剧了洪涝灾害。

7.乱占滥用耕地、浪费土地的问题不断发生

非农建设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过多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对土地结构利用优化理解狭隘,耕地的首要作用认识不清;工业建设用地片面追求外延扩张,土地浪费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使得粮食种植和和林木生长缺乏合理的生存空间。

(二)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已经涉及到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根本性认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需从本质上找寻问题原因,现逐项列举产生缘由,杜绝此类状况再次发生。

1.由于泡沫经济和通货膨胀的产生,出现遍及全国的“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广大农村出现的“建房热”,以及全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等,均大量圈占农田,其中多为平原上良田沃土和大片耕地。值得注意的是,南方被占用的水田数量多,城市周围和道路沿线被占用的都是高产田,影响粮食产量。这些耕地的减少,靠开荒增加的耕地面积是难以补偿的。

2.造成我国耕地有效利用率过低和土地细碎化耕地撂荒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业经济效益较低,使一部分土地经营者放弃农耕而转向其他效益高的行业导致农田弃耕;二是基本建设占用的耕地,征而不用,用而无效,导致耕地闲置;三是旷工建设等用地存在的部分短期或轮换占用的耕地,没有及时得到复垦,等等。

3.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各类用地均不能满足需要,使得建设与农林牧之间争地矛盾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设用地还要不断增加,每年尚需占用相当数量的耕地,耕地锐减和人口剧增使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下降,直接制约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基数大,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时间较短,人口比重还是较大,人均耕地面积下降。

4.我国土地开发程度高,但由于生产条件差,投入不足,经营管理粗放,土地生产力水平并不高,经济效益较差,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大;而且,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缺乏宏观控制和管理,土地利用结构未能体现各类用地之间的相互协调;农业用地不能因地制宜,全面兼顾,建设用地中生产用地比重偏大,城乡建设布局不合理。

5. 因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使得占用耕地比例提升,并且将耕地改为果园和鱼塘,稍显本末倒致,在土地利用结构中,居首要地位的是农业,农业是生产根本,而副业居于次要地位,因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进而减少耕地面积;还因为对农业结构认识

领悟不清,不具备专业科学知识,调整方法和手段不甚得当,致使比例错位。

6.由于乱砍森林、草原过牧、盲目开垦等不合理土地利用行为,加上管理不善,保护不力的原因,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面积逐年增加;加上自然灾害和矿工建设破坏大量有用土地;还由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三废”的无序排放以及农业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和水源污染,土地质量局部下降,土地生态环境普遍恶化。

7.基于长期以来对土地缺乏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微观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制约能力不足,造成有些企业、机关受利益驱使,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造成土地浪费;近几年来,由于管理失控,政府的监测力度不足,各地盲目引用和借鉴其它省市发展成果,之后建立各个级别的开发区,使得大量占用耕地成为浪费土地的新现象。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形势十分严峻,土地与人口环境和发展的矛盾异常突出。除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外,造成有关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落后的土地利用模式,它是以牺牲土地资源数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代价的,走的是以掠夺开发、粗放利用、低效浪费和生态破坏为特征的不可持续道路。土地资源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基本国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的供应将长期处于其承载能力的极限边缘。如果我们不彻底摒弃落后的土地利用模式,改而奉行可持续利用的全新战略,土地资源及利用的情形将进一步恶化,不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下一步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可能给中华名族的生存和安全带来威胁。

三、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建议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目标设置

大多数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目标都是基于短时间、小范围的规划,例如生活的基本需求,包括水、食物、生活、交通、生产、居住等。实际上,经济、社会和生态更是人们应该关注的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核心,其涉及到诸多因素,例如科技进步、信息畅通、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因而其优化目标也具有多样性,各目标相互制约,各目标的重要性也各不相同。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不仅要符合单方面的目标,更要与综合目标相统一。

(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建议

1.重视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

由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研究与经济学、规划学、房地产学、管理学、土地信息系统都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时也要对相应的学科进行研究整理,将学科交叉应用到具体的土地利用空间中,做到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在社会、经济、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统一。

建筑规划学角度。在规划、建筑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严格参照区域土地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分析工程技术的可实施性、经济性,并注重多因素综合分析和多方案选择。

经济学角度。以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为基础,运用经济学中的各种模型,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着重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角度分析设计土地利用结构。

地理学角度。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要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就要在优化的过程中对地理的各种因素进行周密考虑。充分发

挥人文地理学的优势,将自然、经济、社会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以此作为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地域的差异和分工,采用GIS 和CAD 等专业工具进行绘图。

生态学角度。生态学理论将土地作为典型的社会经济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从物质能量流、生态协调系数、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研究设计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2.重视科学性

以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基础,结合各种数学模型优化采集、存储、操作、管理、分析和显示输出地球空间数据的各种操作过程,为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与GIS 方法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以促进信息共享,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资料,最终实现数据信息的采集、录入、编辑、管理、浏览、查询和数据的可视化功能。

3.重视社会性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要注重了解社会群体对土地利用结构各方面的需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建设,加强公众参与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在以往的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社会上层集团的利益,而忽视社会其他各方团体的利益。传统的这种土地利用结构配置方法只能满足人数较少的上层集团的利益需求,限制了土地资源的优化,不能使土地资源发挥其重要作用,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要注重基层土地用户的需求,协调好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人地关系协调稳定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逐步发展,需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方案,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配置,才能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进而确保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金莹.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年第6 期

[2]国土资源部《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告》。

[3]雷明.可持续发展下绿色核算.地质出版社.1999

[4]国土资源公报.2004.国土资源部

[5] 钱敏.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综述.2012年12月

[6] 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1~16

[7] 张惠远,王仰麟.土地资源利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J].地学前缘,2000,7:112~120

[8] 周秉根,张蕾,张静,何俊杰,陈建业,刘向阳,潘金宝.土地文化与文化土地内涵分析.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2012年4月15日

[9]黄柞继.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2007年12月

[10] 李超.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研究.2003年3月

[11] 刘荣霞.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述评. 2005 年7 月

[12] 孙晓.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实现与实证.2005年3月

[13] 杨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2011年

[14] 刘荣霞,薛安,韩鹏.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评述[J]. 北京大学学报,2005,41( 4) : 655 -662.

[15] 罗鼎,许月卿,邵晓梅,等.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 :791 -797.

[16] 董品杰,赖红松.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配置[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6) :52 -55.

[17] 严金明。简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模型设计[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 4)


相关文章

  • 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探讨
  •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及税收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分析现行税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建议.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税收政策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 ...查看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 2010届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序号 财政方向 1 进一步完善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思考 2 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利弊分析 3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选择 4 论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效应 5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实证分析 ...查看


  •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问题及其建议
  • 竺竺竺竺皇竺!圆 农民行为改变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农民行为改变的因素和新动向 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深入推广,农民已经从传统的产品生产者向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转变,农民的观念.动机.期望随着社会主义新 ...查看


  • 小城镇形态研究与空间布局规划
  • 小城镇形态研究与空间布局规划 --以嘉鱼县潘家湾镇总体规划为例 东西部经济研究院 [摘要]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本文从小城镇在我国城乡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前景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并对小城镇空间形态基础性研究与空间布局 ...查看


  • 基于_效率与和谐_的土地开发强度--合理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容积率指标策略
  • 7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凄 基于"效率与和谐"的土地开发强度 --合理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容积率指标策略 郭静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 在保证日照.通风和绿化卒的前提下,文章提出通过高层高密 ...查看


  • 第1讲历史背景
  • 第一讲,历史时期粮食生产结构与效率特点 一.换一个角度看历史 二.主谷式农业类型 三.小型化生产规模 四.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五.结构特征的初始原因推测 六.粮食生产效率结构和变动趋势 一.换一个角度看历史 工业化以前我国是农业社会,粮食生 ...查看


  • 路易斯·康的几何学
  • 路易斯·康的几何学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叶蔚冬, 龙玲, Ye Weidong, Long Ling叶蔚冬,Ye Weidong(东南大学建筑学院,410082), 龙玲,Long Ling( ...查看


  • 全域视角下的镇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探讨_林志明
  • 全域视角下的镇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探讨 □ 林志明,张瑞霞,汤品森,李松平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村镇规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传统镇域规划实践体系和理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研究通过对全域视角概念的解析,在对现有的镇总体规划和 ...查看


  • 关于优化我国北方地区供暖供能方式的探讨_赵仕龙
  • 环境科学 关于优化我国北方地区供暖供能方式的探讨 赵仕龙 )(北京燃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qb---标煤热值. 采暖方式为燃煤锅炉等集中式供热或自采暖供热,不仅对资源的利此计算方法与长春市燃煤供热锅炉房煤耗水平用效率低下,而且燃煤产生的大量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