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外,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哪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渲染、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具体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的渲染、观察角度的变化。

  一 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往往与衬托相关。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王维的《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态景物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以动写静;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清泉石上流”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了山中的宁静。

  二 虚实结合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是联想、想象或梦中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像中美好的仙境,属于“虚”的内容。

  欧阳修的《踏莎行》,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描写“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实景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想象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象中的别后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三 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常常起到以乐衬哀的作用。

  例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俞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也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

  四 观察角度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后两句描绘的秋山近景。

  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是作者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的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五 结束语

  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考查类型主要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时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深刻的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试题类型主要是根据景象(意象)特点或描摹诗歌图景等来剖析作者思想情感。

  〔责任编辑:陈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外,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哪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渲染、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具体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的渲染、观察角度的变化。

  一 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往往与衬托相关。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王维的《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态景物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以动写静;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清泉石上流”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了山中的宁静。

  二 虚实结合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是联想、想象或梦中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像中美好的仙境,属于“虚”的内容。

  欧阳修的《踏莎行》,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描写“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实景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想象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象中的别后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三 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常常起到以乐衬哀的作用。

  例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俞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也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

  四 观察角度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后两句描绘的秋山近景。

  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是作者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的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五 结束语

  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考查类型主要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时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深刻的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试题类型主要是根据景象(意象)特点或描摹诗歌图景等来剖析作者思想情感。

  〔责任编辑:陈晨〕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学案博苑 12-03 1236 高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 ...查看


  •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 ...查看


  • 常见表达技巧一览表
  • 常用表达技巧术语一览表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2.5.2易混术语解析 1.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查看


  •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精要] 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具体要求有:①理解诗歌中的字句,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q ...查看


  • 诗词鉴赏要点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 (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 ...查看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 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 ...查看


  •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查看


  • 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
  • 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学案序号: 题目: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使用时间:月日 主备人:杨奇参与人:高三语文组 教学目标:复习古诗鉴赏常规答题模式 教学内容: 一.修辞手法 (一)设问示例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 ...查看


  • 语文诗词景物描写
  • [复习资料] 景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