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窑洞]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走进窑洞》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 多彩的生活”中“黄土高坡”的第一个活动主题。  二、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窑洞,感悟人类的智慧及黄土高原人对美的追求和不屈的生命力,树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及环保的意识;了解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生发热爱黄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认识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理解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能力目标:学习专题研究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提高发现问题、处理信息、全面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与合作探究的习惯。  (4)过程与方法:学习质疑与自主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师引导,全程评价。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黄土地与窑洞生活及两者之间关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今天让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首歌作我们的向导,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地方,你们想去吗?(播放李娜的视频曲《黄土高坡》)  师:李娜的一曲高歌把我们带进了一块神奇的热土,歌曲中唱的就是我们要去作客的地方——黄土高坡(原)(板书),那里的人居住在怎样的房子里?——窑洞(板书),和我们这里一样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黄土高原,走进窑洞。  (二)认识黄土高原  师:黄土高原在哪?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1)识图,了解位置、范围(出示图片:黄土高原示意图、中国地形图)  观图描述:位于中国的西北,在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上,海拔1000~2000米,辽阔,北起长城,南达秦岭,西抵祁连山,东至太行山,横跨陕西、山西等6个省区。  (2)了解地貌和环境特征:根据生活积累,介绍黄土高原  出示一组黄土高原的直观图片,学生欣赏,认识黄土高原。  师:同学们看图片后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可先和同座说一下,然后全班交流。  交流后明确地貌:土山,不同于大山的高低起伏,也不同于平原的一马平川。沟壑纵横,植被覆盖差,黄土大多裸露,远看光秃秃的,给人一种荒芜的感觉。  环境特征: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河流经此处。  (三)走进窑洞(初步探究黄土高原的民居)  师: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原人是怎样居住的呢?  (1)引导  师:窑洞是什么样的?像我们这儿的什么?(桥洞,上方半圆形)  出示几幅窑洞图片,生描述样子,师适时板画拱形窑洞(拱形洞口不易坍塌);一孔孔,一排排,向阳建在较坚硬的坡上。(窑洞的分类: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  (2)思考并讨论  师:黄土高原人为什么大多居住在窑洞中?有适应环境的因素吗?  (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分析窑洞的建造原料和特点,师参与讨论中,适当点拨;出示课件:问题及“温馨提示”小组如何有效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各组汇报窑洞的优点  明确: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特殊的环境而修建的一种独特的民居,用生土作为建筑材料,难渗水,不影响地下土层(与沙子比较)。黄土的直立性强,适合挖窑洞,一般不倒塌;窑洞是古代穴居的延续;穷人也有居处,就地取材,花钱少,减少费用。既节省耕地与木材,保护环境,又保温隔热,冬暖夏凉,科学家认为可减少辐射,高寿。  师:黄土高原人正确处理了环境与居住的关系,对你有何启示?  (生交流感悟)  小结:他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环境,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了美好家园。窑洞特点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四)专题研究  师:还想更全面了解黄土高原吗?  (生纷纷发言,如农作物的种植、生活习惯等。师生适当归类后,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专题)  1.各组长汇报各组感兴趣的探究专题  师相机板书:  生产与民俗 窑洞的革命历史生活  古文化遗迹产物 环境现状与环保  2.各组讨论探究  出示合作导航:围绕小组选择的问题进行探究;分工合作,整理资料卡;组长当好小老师,带领大家认真思考探究;各小组同学依次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记录员做好记录及汇报准备。  3.研究成果交流汇报(运用补充、点拨、师生评价)  师:“民以食为天”,先由生产组汇报好吗?有问题可请教,如你是怎么知道的(方法)?  (1)生产与民风民俗  ①生产  生陈述后,师追问:那里的人们是怎样利用环境种田的?  生:梯田种植,利用坡地,开垦种田,很勤劳,适应能力强的作物,春种秋收,一年一熟。  (师出示黄土高原农作物种植图片:谷子、玉米、高粱、小麦、马铃薯等)  ②民俗:手工艺及丰富的精神生活(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  A.妇女:生述,师相机评价点拨。  出示图片:泥塑、布老虎枕头、剪纸、窗花、炕围画。很有地方特色,特别是剪纸艺术名扬海内外,每年举行比赛,出了好多艺人、精品。陕西剪纸已经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改革开放,民间剪纸也成为妇女们致富的产业。  B.扎白毛巾的小伙子:师补充介绍一种特有的民俗:安塞腰鼓。(出示安塞腰鼓表演视频)  师: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这是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2)窑洞的革命历史生活

  一、教材说明  《走进窑洞》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 多彩的生活”中“黄土高坡”的第一个活动主题。  二、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窑洞,感悟人类的智慧及黄土高原人对美的追求和不屈的生命力,树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及环保的意识;了解黄土高原地区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生发热爱黄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认识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理解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能力目标:学习专题研究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提高发现问题、处理信息、全面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与合作探究的习惯。  (4)过程与方法:学习质疑与自主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师引导,全程评价。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黄土地与窑洞生活及两者之间关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今天让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首歌作我们的向导,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地方,你们想去吗?(播放李娜的视频曲《黄土高坡》)  师:李娜的一曲高歌把我们带进了一块神奇的热土,歌曲中唱的就是我们要去作客的地方——黄土高坡(原)(板书),那里的人居住在怎样的房子里?——窑洞(板书),和我们这里一样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黄土高原,走进窑洞。  (二)认识黄土高原  师:黄土高原在哪?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1)识图,了解位置、范围(出示图片:黄土高原示意图、中国地形图)  观图描述:位于中国的西北,在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上,海拔1000~2000米,辽阔,北起长城,南达秦岭,西抵祁连山,东至太行山,横跨陕西、山西等6个省区。  (2)了解地貌和环境特征:根据生活积累,介绍黄土高原  出示一组黄土高原的直观图片,学生欣赏,认识黄土高原。  师:同学们看图片后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可先和同座说一下,然后全班交流。  交流后明确地貌:土山,不同于大山的高低起伏,也不同于平原的一马平川。沟壑纵横,植被覆盖差,黄土大多裸露,远看光秃秃的,给人一种荒芜的感觉。  环境特征: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河流经此处。  (三)走进窑洞(初步探究黄土高原的民居)  师: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原人是怎样居住的呢?  (1)引导  师:窑洞是什么样的?像我们这儿的什么?(桥洞,上方半圆形)  出示几幅窑洞图片,生描述样子,师适时板画拱形窑洞(拱形洞口不易坍塌);一孔孔,一排排,向阳建在较坚硬的坡上。(窑洞的分类: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  (2)思考并讨论  师:黄土高原人为什么大多居住在窑洞中?有适应环境的因素吗?  (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分析窑洞的建造原料和特点,师参与讨论中,适当点拨;出示课件:问题及“温馨提示”小组如何有效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各组汇报窑洞的优点  明确: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特殊的环境而修建的一种独特的民居,用生土作为建筑材料,难渗水,不影响地下土层(与沙子比较)。黄土的直立性强,适合挖窑洞,一般不倒塌;窑洞是古代穴居的延续;穷人也有居处,就地取材,花钱少,减少费用。既节省耕地与木材,保护环境,又保温隔热,冬暖夏凉,科学家认为可减少辐射,高寿。  师:黄土高原人正确处理了环境与居住的关系,对你有何启示?  (生交流感悟)  小结:他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环境,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了美好家园。窑洞特点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四)专题研究  师:还想更全面了解黄土高原吗?  (生纷纷发言,如农作物的种植、生活习惯等。师生适当归类后,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专题)  1.各组长汇报各组感兴趣的探究专题  师相机板书:  生产与民俗 窑洞的革命历史生活  古文化遗迹产物 环境现状与环保  2.各组讨论探究  出示合作导航:围绕小组选择的问题进行探究;分工合作,整理资料卡;组长当好小老师,带领大家认真思考探究;各小组同学依次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记录员做好记录及汇报准备。  3.研究成果交流汇报(运用补充、点拨、师生评价)  师:“民以食为天”,先由生产组汇报好吗?有问题可请教,如你是怎么知道的(方法)?  (1)生产与民风民俗  ①生产  生陈述后,师追问:那里的人们是怎样利用环境种田的?  生:梯田种植,利用坡地,开垦种田,很勤劳,适应能力强的作物,春种秋收,一年一熟。  (师出示黄土高原农作物种植图片:谷子、玉米、高粱、小麦、马铃薯等)  ②民俗:手工艺及丰富的精神生活(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  A.妇女:生述,师相机评价点拨。  出示图片:泥塑、布老虎枕头、剪纸、窗花、炕围画。很有地方特色,特别是剪纸艺术名扬海内外,每年举行比赛,出了好多艺人、精品。陕西剪纸已经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改革开放,民间剪纸也成为妇女们致富的产业。  B.扎白毛巾的小伙子:师补充介绍一种特有的民俗:安塞腰鼓。(出示安塞腰鼓表演视频)  师: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这是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2)窑洞的革命历史生活


相关文章

  • 寻找灵魂的归宿[散文欣赏]
  • 十二月月初,尽管业已错过了路遥去世20周年的祭日,但这并不能影响我去探寻他的艺术生命的感召力的所在的,因而我是不能因此再次错过的. 关于路遥,第一次知道他大概是在1984年左右,那个时候,一部叫做<人生>的电影,在全国刮起了一种 ...查看


  • (鄂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案 不一样的社区 1
  • 鄂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 3.不一样的社区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不一样的社区>.本课是第一单元<社区是我们的大家 ...查看


  • 游西安-延安有感
  • 游西安--延安有感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小时候第一次读到著名作家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这句诗时,就被他热爱延安的精神所感 染,并因而对延安无限神往.多少年来,总渴望有一次零距离触摸革命圣地的 ...查看


  • 延安窑洞住过的北京娃 当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都在其中
  • ▼ 延安窑洞住过的北京娃之今昔 作者:吴墨 延安窑洞住过北京娃说的是当年北京老三届下乡插队到延安的岁月,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已是四十多年,今天想来不胜感慨. 当年有一首歌叫<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歌词写的慷慨激昂豪情万丈,要&q ...查看


  • 幼儿园教学:好大一个家
  • 我们都有家-- <好大一个家>应彩云 1.很久以前,地球上的人为了挡风遮雨,把山洞当作自 己的家. 2.人们把采来的野果藏在山洞里慢慢地吃,用干草铺在 山洞里当床睡,搬来树枝在山洞里点燃烧饭,山洞就 成了又亮又暖和又安全的家. ...查看


  • 赏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 夏日炎炎,蝉鸣阵阵,本可在暑期小憩几日的李湘黔却比上课时还要忙.8月上旬,他便赶赴香港担任教学指导,进行为期一年的内港文化交流.从大山里的一名普通老师到省城知名中学的教科室主任,再到全国遴选出的两名赴港指导中学物理学科教学的老师之一.一路走 ...查看


  • 剪纸图案大全:陕北剪纸特色及文化
  • 陕北剪纸 借用赵本山一句话,夸张点说,地球人都知道,陕北汉子向来豪迈直爽,就像那嘹亮四野的民歌信天游,让人钦佩.其实,与信天游一样,陕北剪纸也是一门于黄土高坡土生土长的艺术,只不过展示的是陕北人的心灵手巧,以及她们仿若桃花一般灿烂无暇的内心 ...查看


  • 走在村子里--"守孝道.敬父母"演讲稿
  • 走在村子里 --"守孝道.敬父母"演讲稿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官,2012走进我的村子,我发现,里边满满的,都是爱和感动. 一.断翼的翅膀 我下村的路上,碰见一位中年妇 ...查看


  • |中国油画家|我的黄土高原写生
  • 肖景志(文) 今年六月 我们中青十班结业后,文学院组织走新长征路线的主题创作采风活动.我主动要求去,向往已久的黄土高原.从黑龙江到大西北,两千多公里,要穿行几个省 ,一路的心喜 和期待自不必说,车也开的飞快.两天就到达了延川县的文安驿镇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