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意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苏轼的意义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③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苏轼是文艺全才,是中国文人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尽管比起屈、陶、李、杜来,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

B.

苏轼与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但不同的是他似乎没有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

C.

苏轼最早将人生的空漠之感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来,但纵观苏轼的一生,他从来没有真正退隐过。

D.

陶渊明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是一种对政治的退避;而苏轼诗文里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对社会的退避。

(2)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却成为文艺史上的重要人物;由此可见本身文艺成就低也同样可以成为文艺书上的重要人物。

B.

苏轼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因此成为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可见只要谨受儒家思想就一定能在美学史或文艺史上产生巨大影响。

C.

千年以来,陶诗一直以苏化的面目流传着,是因为陶潜最符合苏轼的标准,苏轼对陶渊明顶礼膜拜,并将其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且此地位得到巩固。

D.

陶渊明的诗因为有苏轼的抬爱,从宋代开始才显赫起来;如果没有苏轼的发现,陶渊明及其诗歌在文学史上肯定没有现今的崇高地位。

(3)

在作者看来,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请根据文章,概括其中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1.C;2.C;

解析:

(1)

A,根据第1段可知题支中“中国文人”错误,应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B,根据第2段可知题支中“不同的是他似乎没有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错误,原文中“苏轼也有迂腐气”。D,根据第2段第3段可知苏轼的退隐既有对政治的退隐也有对社会的退隐。

(2)

A,因果推论不当,“不太高”不等于“低”,前提错误。B,“只要”“就”条件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D、假设推论不当,“肯定”一词武断。

(3)

  (1)苏轼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积极进取。(1分)

  (2)苏轼最早将自己对政治与社会的退避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空漠之感表现在作品中。(3分)

  (3)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发现并追求了陶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平淡朴质的艺术风格。(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苏轼的意义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③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苏轼是文艺全才,是中国文人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尽管比起屈、陶、李、杜来,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

B.

苏轼与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但不同的是他似乎没有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

C.

苏轼最早将人生的空漠之感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来,但纵观苏轼的一生,他从来没有真正退隐过。

D.

陶渊明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是一种对政治的退避;而苏轼诗文里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对社会的退避。

(2)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却成为文艺史上的重要人物;由此可见本身文艺成就低也同样可以成为文艺书上的重要人物。

B.

苏轼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因此成为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可见只要谨受儒家思想就一定能在美学史或文艺史上产生巨大影响。

C.

千年以来,陶诗一直以苏化的面目流传着,是因为陶潜最符合苏轼的标准,苏轼对陶渊明顶礼膜拜,并将其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且此地位得到巩固。

D.

陶渊明的诗因为有苏轼的抬爱,从宋代开始才显赫起来;如果没有苏轼的发现,陶渊明及其诗歌在文学史上肯定没有现今的崇高地位。

(3)

在作者看来,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请根据文章,概括其中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1.C;2.C;

解析:

(1)

A,根据第1段可知题支中“中国文人”错误,应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B,根据第2段可知题支中“不同的是他似乎没有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错误,原文中“苏轼也有迂腐气”。D,根据第2段第3段可知苏轼的退隐既有对政治的退隐也有对社会的退隐。

(2)

A,因果推论不当,“不太高”不等于“低”,前提错误。B,“只要”“就”条件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D、假设推论不当,“肯定”一词武断。

(3)

  (1)苏轼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积极进取。(1分)

  (2)苏轼最早将自己对政治与社会的退避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空漠之感表现在作品中。(3分)

  (3)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发现并追求了陶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平淡朴质的艺术风格。(2分)


相关文章

  • [放鹤亭记]学案(附答案)
  • 10  <放鹤亭记>学案 编写  :李会霞  张晓娟 [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重难点提示] 1,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 ...查看


  • 东坡居士林语堂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东坡居士      林语堂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 ...查看


  • 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 篇一: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注释] 湖:即西湖.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形容很多黄莺在鸣叫.平湖:指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一种水鸟.前两句说,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 ...查看


  • 游褒禅山记苏轼[喜雨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查看


  • 苏轼[留侯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 ...查看


  • 灵壁张氏园亭记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 ...查看


  • 淮海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含答案
  • 淮海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2015.9.24)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 ...查看


  • 文言传记阅读[黄庭坚]附答案及译文
  •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 ...查看


  •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附答案
  •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自主学习目标] 1.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自主学习重难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