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2016

思想政治理论试题

一、简答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定义及其基本形式。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事物的量是很多方面的,量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引起质变的角度来看,量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

事物的质是各不相同的,质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从质变过程是否发生对抗即外部冲突的角度看,质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3、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及其理由。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第二,它是贯穿各个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认识的实质。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4、简述矛盾学说的精髓及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 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学说,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理论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同一性又是矛盾的个性和相对性,共性概括了事物矛盾的共同本质,个性则表现了事物的特殊本质,绝对性从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总体说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性、无限性和无条件性,相对性则从事物发展的具体方面说明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暂时性、有限性和条件性.只有掌握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它理论,因此共性个性的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从方法论意义上说,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人类的认识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就是如此循环往复,逐步提高、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只有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才能从思想上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实践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毛泽东同志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就是对这一思想原则所作的深刻阐述和充分发挥,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并持之不懈彻底贯彻的基本结论.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也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等领导方法,就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具体方法.

5、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①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到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④我国在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的。

意义:①理论上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②政治上指明方向,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反对右倾和‚左‛倾错误;③实践上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提出了科学的客观依据,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④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在实践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气势磅礴的推动作用,归根结蒂就是因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

6、简述可能性的复杂性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所以,对于未来的事物来说,它既是一种非存在,又是一种存在。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首先,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其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再次,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最后,要区分不同程度的可能性。

7、什么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在的、主观任意的否定;

(2)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3)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8、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9、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及其意义。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10、简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因。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③其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1、简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基本内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生产条件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工资理论、剩余价值资本化理论即资本积累理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前者创造的价值,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劳动力价值;后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是雇用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意义:①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②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③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1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即新事物对

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意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反对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①任何事物都包含否定自身的方面,要全面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②否定意味着联系与发展,并非绝对地坏;③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不可兼收并蓄,也不强一笔抹杀,而是批判与继承、克服与保留辩证统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1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4、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的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5、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②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③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制约。

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16、为什么说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7、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其意义如何?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意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它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它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18、简述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基本形式和基本道路。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基本形式: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即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主要呈现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基本道路: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19、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什么?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首先,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其次,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20、简析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区别。

第一,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空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还出在自发阶段时的产物,是不成熟的历史条件下的不成熟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充分发展和尖锐化,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阶级斗争舞台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分析和对无产阶级斗争经验正确总结的基础上的科学理论。

第二,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因此,它们既不能同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划清界限,更不能对社会历史做出正确的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打破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正确而深刻的说明,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它们的科学价值不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虽然也包含有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但它从总体上说是不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表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第四,它们的历史作用不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社会主义思潮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因此,它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它不仅启发了早期无产者的阶级意识,而且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积累了思想素材。但是,由于它的非科学的、空想的性质,使它的历史作用非常有限。

二、论述

1、试论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认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构成生产方式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物质的人上升成为社会的人。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试论矛盾学说的精髓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 意义: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②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

3、论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

(1)‚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内涵。首先,‚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是客观存在实际情况,并且其中有着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这些规律又是可以去求,即去研究的。可见,实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物质,而且毛泽东是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角度加以诠释的。因此,这一诠释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且坚持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其次,实事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这里的一切,当然首先包含了自然观上的物质,只不过,毛泽东主要是从人类历史的角度强调物质的。这正如他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继承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内涵。

(2)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内涵。实事求是不仅具有深刻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内涵,而且具有深刻、丰富的唯物辨证法内涵。首先,‚实事‛和‚是‛的矛盾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实事‛和‚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物质;‚是‛则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是意识。‚是‛虽然为实事所固有,但必须去‚求‛、去认识,必须通过观念把握和抽象思维才能得到,而且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的。另一方面,是为实事所固有,是实事的派生和表现;而‚求‛得的是可以成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可以变成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因此,实事和是又在行动即实践中统一起来。其次,实事和是体现了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第三,求是就是探求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全面研究实事。只有认真研究实事,全面把握事物各方面的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是‛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深藏于实事之中,单靠感性直观难以把握,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可见,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力于求是,求是的过程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过程。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实事求是的反面主观主义。

(3)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涵。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涵起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它隐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基本原理。首先,实事作为求是的材料、认识的起点,不是僵死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实践的结果和正在进行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实事是认识的起点和来源。其次,认识的直接任务是求是,即求得实事中的规律。再次,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求得的是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里的行动,是新的起点上的实践,而正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才去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可见,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任务和目的,而且是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本质。其二,实事求是隐含了认识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两次飞跃和认识辩证过程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首先,实事是感性认识阶段,求是是理性认识阶段。其次,由实事到是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是到行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第三,以实事这个实践的结果和正在进行的实践为基础,引出其中固有的规律性,即求得是,然后将其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再进行新的实践,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即毛泽东所指出的,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辩证过程。

(4)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内涵。实事求是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一般来说,人们常常把实事求是作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理解和运用。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一致性的基础归于实践。而毛泽东的特殊贡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转化为认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方法。

4、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科学‚扬弃‛。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对待外来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科学‚扬弃‛,在对外开放中,既要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5、试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1、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的历程中可以窥见端倪。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市场经济来实现,而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科学、合理、高效的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来保障。2、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政治是上层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能和功能。它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它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反作用,甚至一定条件下与经济相比占据首要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是对社会的必要的协调和管理。对中国当前情况来说,政府是经济改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正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的市场经济才得以建立。3、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割裂。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明显滞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保障功能。使经济体制改革能顺利、健康的进行。

6、试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述的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恩格斯的伟大哲学著作《反杜林论》,是反对杜林主义斗争的理论成果,也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总结。《反杜林论》主要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在哲学编中,恩格斯通过对杜林反动哲学观点的分析和批判,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总结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主要规律,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主要内容如下:

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规律,是指任何事物都是对面构成的统一体,在统一体中,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联系,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该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杜林在运动问题上犯错误主要是因为不懂得矛盾与运动的关系。恩格斯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而物质的体现是一个矛盾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无论在什么时候,矛盾都是与运动联系在一起的,运动优势通过物质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

2、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最基本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质量互变过程。其中,量变与质变是存在着辩证关系的:(1)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体现和巩固原来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3)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会陷入‚激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在这里,恩格斯又再次解释了质量互变与事物运动的属性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而运动又分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这两种状态。其中,相对静止状态是事物的量变状态,而绝对运动则是事物的质变状态,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换句话说也就是事物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要经历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即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不是简单的循环或者重复,而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发展。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上看,是一个螺旋式或者波浪式及曲折前进的过程;从发展方向上看,总是前进的或者上升的;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总是曲折的或者回复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基本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勾画了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轮廓,为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完整的的理论形态奠定了基础。对于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领会和正确理解辩证法的科学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试述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阐述的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内容及意义。

列宁提出的真理标准是针对马赫主义唯心主义观,列宁在《唯批》中特别强调客观真理,实质上说的是真理的物质内容是客观的,即指在人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他批判波格丹诺夫把真理说成为‚人类经验组织形式‛以及马赫的真理是‚思想形式‛‚经验形式‛,其中不包含任何客观内容的错误时,明确地提出了有两个争议的基本问题,即:一是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是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类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是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列宁以此为纲,展开了对真理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在列宁看来,前者是关于真理的客观性,即真理的唯物论,后者是关于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即真理的辩证法问题。列宁在这方面,批判了唯心主义理论后,又同机械理论划清了界限。他提出客观真理说,在真理观上坚持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重大发展。让我们更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唯物主义真理观,别把列宁提出的真理观作为辩论和指导作用,这种真理观会随着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

8、试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及理论意义。

基本思想: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

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2、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理论意义:

(1)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哲学,宣告唯心主义的破产。列宁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括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2)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3)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给人类特别是给工人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可以使‚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的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语)

9、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否定之否定原理,论述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性和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螺旋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曲折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的迂回。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也反对形形色色的悲观论调。

1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史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以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一切思想和趋势的根源入手,分析和研究了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和根源,得出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吸收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实现了经济学史上的革命。

3、科学社会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深刻分析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预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弊端,使对人类社会的预测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思想政治理论试题

一、简答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定义及其基本形式。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事物的量是很多方面的,量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引起质变的角度来看,量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

事物的质是各不相同的,质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从质变过程是否发生对抗即外部冲突的角度看,质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3、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及其理由。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第二,它是贯穿各个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认识的实质。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4、简述矛盾学说的精髓及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 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学说,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理论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同一性又是矛盾的个性和相对性,共性概括了事物矛盾的共同本质,个性则表现了事物的特殊本质,绝对性从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总体说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性、无限性和无条件性,相对性则从事物发展的具体方面说明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暂时性、有限性和条件性.只有掌握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它理论,因此共性个性的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从方法论意义上说,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人类的认识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就是如此循环往复,逐步提高、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只有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才能从思想上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实践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毛泽东同志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就是对这一思想原则所作的深刻阐述和充分发挥,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并持之不懈彻底贯彻的基本结论.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也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等领导方法,就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具体方法.

5、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①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到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④我国在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的。

意义:①理论上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②政治上指明方向,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反对右倾和‚左‛倾错误;③实践上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提出了科学的客观依据,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④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在实践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气势磅礴的推动作用,归根结蒂就是因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

6、简述可能性的复杂性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所以,对于未来的事物来说,它既是一种非存在,又是一种存在。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首先,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其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再次,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最后,要区分不同程度的可能性。

7、什么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在的、主观任意的否定;

(2)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3)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8、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9、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及其意义。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10、简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因。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③其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1、简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基本内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生产条件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工资理论、剩余价值资本化理论即资本积累理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前者创造的价值,资本家以工资形式支付劳动力价值;后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是雇用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意义:①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②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③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1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即新事物对

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意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反对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①任何事物都包含否定自身的方面,要全面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②否定意味着联系与发展,并非绝对地坏;③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不可兼收并蓄,也不强一笔抹杀,而是批判与继承、克服与保留辩证统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1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4、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的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5、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②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③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制约。

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16、为什么说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7、怎样理解唯物史观?其意义如何?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意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它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它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18、简述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基本形式和基本道路。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基本形式: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即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主要呈现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基本道路: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19、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什么?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首先,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其次,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20、简析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区别。

第一,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空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还出在自发阶段时的产物,是不成熟的历史条件下的不成熟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充分发展和尖锐化,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阶级斗争舞台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分析和对无产阶级斗争经验正确总结的基础上的科学理论。

第二,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因此,它们既不能同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划清界限,更不能对社会历史做出正确的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打破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正确而深刻的说明,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它们的科学价值不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虽然也包含有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但它从总体上说是不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表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第四,它们的历史作用不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社会主义思潮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因此,它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它不仅启发了早期无产者的阶级意识,而且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积累了思想素材。但是,由于它的非科学的、空想的性质,使它的历史作用非常有限。

二、论述

1、试论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认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构成生产方式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物质的人上升成为社会的人。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试论矛盾学说的精髓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 意义: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②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

3、论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

(1)‚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内涵。首先,‚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是客观存在实际情况,并且其中有着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这些规律又是可以去求,即去研究的。可见,实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物质,而且毛泽东是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角度加以诠释的。因此,这一诠释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且坚持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其次,实事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这里的一切,当然首先包含了自然观上的物质,只不过,毛泽东主要是从人类历史的角度强调物质的。这正如他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继承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内涵。

(2)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内涵。实事求是不仅具有深刻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内涵,而且具有深刻、丰富的唯物辨证法内涵。首先,‚实事‛和‚是‛的矛盾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实事‛和‚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物质;‚是‛则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是意识。‚是‛虽然为实事所固有,但必须去‚求‛、去认识,必须通过观念把握和抽象思维才能得到,而且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的。另一方面,是为实事所固有,是实事的派生和表现;而‚求‛得的是可以成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可以变成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因此,实事和是又在行动即实践中统一起来。其次,实事和是体现了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第三,求是就是探求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全面研究实事。只有认真研究实事,全面把握事物各方面的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才能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是‛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深藏于实事之中,单靠感性直观难以把握,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可见,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力于求是,求是的过程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过程。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实事求是的反面主观主义。

(3)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涵。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涵起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它隐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基本原理。首先,实事作为求是的材料、认识的起点,不是僵死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实践的结果和正在进行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实事是认识的起点和来源。其次,认识的直接任务是求是,即求得实事中的规律。再次,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求得的是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里的行动,是新的起点上的实践,而正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才去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可见,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任务和目的,而且是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本质。其二,实事求是隐含了认识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两次飞跃和认识辩证过程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首先,实事是感性认识阶段,求是是理性认识阶段。其次,由实事到是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是到行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第三,以实事这个实践的结果和正在进行的实践为基础,引出其中固有的规律性,即求得是,然后将其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再进行新的实践,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即毛泽东所指出的,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辩证过程。

(4)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内涵。实事求是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一般来说,人们常常把实事求是作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理解和运用。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一致性的基础归于实践。而毛泽东的特殊贡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转化为认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方法。

4、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科学‚扬弃‛。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对待外来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科学‚扬弃‛,在对外开放中,既要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5、试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1、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的历程中可以窥见端倪。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市场经济来实现,而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科学、合理、高效的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来保障。2、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政治是上层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能和功能。它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它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反作用,甚至一定条件下与经济相比占据首要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是对社会的必要的协调和管理。对中国当前情况来说,政府是经济改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正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的市场经济才得以建立。3、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割裂。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明显滞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保障功能。使经济体制改革能顺利、健康的进行。

6、试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述的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恩格斯的伟大哲学著作《反杜林论》,是反对杜林主义斗争的理论成果,也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总结。《反杜林论》主要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在哲学编中,恩格斯通过对杜林反动哲学观点的分析和批判,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总结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主要规律,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主要内容如下:

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规律,是指任何事物都是对面构成的统一体,在统一体中,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联系,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该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杜林在运动问题上犯错误主要是因为不懂得矛盾与运动的关系。恩格斯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而物质的体现是一个矛盾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无论在什么时候,矛盾都是与运动联系在一起的,运动优势通过物质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

2、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最基本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质量互变过程。其中,量变与质变是存在着辩证关系的:(1)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体现和巩固原来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3)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会陷入‚激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在这里,恩格斯又再次解释了质量互变与事物运动的属性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而运动又分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这两种状态。其中,相对静止状态是事物的量变状态,而绝对运动则是事物的质变状态,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换句话说也就是事物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要经历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即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不是简单的循环或者重复,而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发展。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上看,是一个螺旋式或者波浪式及曲折前进的过程;从发展方向上看,总是前进的或者上升的;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总是曲折的或者回复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基本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勾画了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轮廓,为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完整的的理论形态奠定了基础。对于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领会和正确理解辩证法的科学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试述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阐述的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内容及意义。

列宁提出的真理标准是针对马赫主义唯心主义观,列宁在《唯批》中特别强调客观真理,实质上说的是真理的物质内容是客观的,即指在人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他批判波格丹诺夫把真理说成为‚人类经验组织形式‛以及马赫的真理是‚思想形式‛‚经验形式‛,其中不包含任何客观内容的错误时,明确地提出了有两个争议的基本问题,即:一是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是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类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是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列宁以此为纲,展开了对真理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在列宁看来,前者是关于真理的客观性,即真理的唯物论,后者是关于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即真理的辩证法问题。列宁在这方面,批判了唯心主义理论后,又同机械理论划清了界限。他提出客观真理说,在真理观上坚持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重大发展。让我们更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唯物主义真理观,别把列宁提出的真理观作为辩论和指导作用,这种真理观会随着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

8、试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及理论意义。

基本思想: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

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2、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理论意义:

(1)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哲学,宣告唯心主义的破产。列宁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括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2)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3)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给人类特别是给工人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可以使‚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的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语)

9、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否定之否定原理,论述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性和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螺旋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曲折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的迂回。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也反对形形色色的悲观论调。

1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史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以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一切思想和趋势的根源入手,分析和研究了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和根源,得出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吸收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实现了经济学史上的革命。

3、科学社会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深刻分析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预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弊端,使对人类社会的预测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相关文章

  •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900字3篇
  • [小编提示]更多入党申请书请点击本站以下链接: 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范文|入党申请书3000字|入党转正申请书|入党自传|入党介绍人意见 郑升宝同志于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9月,参加工作,在我院主要从事检测技术方面工作. ...查看


  •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 郑升宝同志于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9月,参加工作,在我院主要从事检测技术方面工作.几年来,他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帮助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查看


  •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 郑升宝同志于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9月,参加工作,在我院主要从事检测技术方面工作.几年来,他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帮助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查看


  • 2016年政治理论学习心得范文3篇
  • 2016年政治理论学习心得范文3篇 2016政治理论学习心得范文篇一: 为了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时效性,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盘县在政治理论学习中注重增加四 ...查看


  • 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
  • 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 以下内容由凯程老师搜集整理,供考研的同学们参考.更多考研辅导班的详细内容,请咨询凯程老师. 一.陕西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研究方向有哪些?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显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 ...查看


  • 2016年内蒙古大学法律硕士复试须知
  • 2016年内蒙古大学法律硕士复试须知 一.报到时间.地点 2016年3月25日(星期五)8:30-12:00,14:30-17:30(不含"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2016年4月1日(星期五)8:30- ...查看


  • 2016年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20 ...查看


  • 2016公务员转正工作总结
  • 2016公务员试用期工作总结 我叫**,男,1975年12月出生,原籍济南市尹集镇王华村.1996年7月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大专学历,同年分配到章丘市第四中学工作,任历史教师.1997年借调到市第一中学,2000年1月正式调入,任历史 ...查看


  • 行政管理系2016年度工作总结
  • 行政管理系2016年度工作总结 2016年,行政管理系老师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人才培养改革等各项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如下: 一.高度重视"两学一做学习"活动 ...查看


  • 2016年企业人员预备党员个人思想汇报范本
  • 2016年企业人员预备党员个人思想汇报范本 作为预备党员是入党的好时机,也是转正的高峰期.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预备党员教师XX 年思想汇报样本,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自己学习和党员的帮助,本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