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七种推导方法

高中知识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七种推导方法

湖南省 黄爱民 赵长春

已知点 P (x 0, y 0) 直线l :Ax +By +C =0(A ≠0, B ≠0) 求点P 到直线 l 的距离。(因为特殊直线很容易求距离,这里只讨论一般直线) 一、 定义法

证:根据定义,点P 到直线 l 的距离是点P 到直线 l 的垂线段的长,如图1, 设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为 l ' ,垂足为Q ,由 l ' ⊥l 可知 l ' 的斜率为

∴l

'

B A

的方程:y -y 0=

2

B A

(x -x 0) 与l 联立方程组

解得交点Q (

2

B x 0-ABy 0-AC

A +B A +B

2

2

22

,

A y 0-ABx 0-BC

A +B

2

2

2

)

-y 0)

2

22

|P Q |=(

2

2

B x 0-A B y 0-A C

-x 0) +(

2

A y 0-A B x 0-B C

A +B

2

22

2

=(=

-A x 0-A B y 0-A C

A +B

2

2

22

2

2

) +(

2

2

-B y 0-A B x 0-B C

A +B (A +

B )

2

2

22

)

2

A (A x 0+B y 0+C )

(A +B )

2

+

B (A x 0+B y 0+C )

=

(A x 0+B y 0+C )

A +B

2

2

2

∴P Q |=

二、 证:点P 到直线 l 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在l 上取任意点 Q (x , y ) 用两点的距离公式有,为了利用条件Ax +By +C =0上式变形一下,配凑系数处理得:

(A +B )[(x -x 0) +(y -y 0) ]

=A (x -x 0) +B (y -y 0) +A (y -y 0) +B (x -x 0) =[A (x -x 0) +B (y -y 0)]+[A (y -y 0) +B (x -x 0)]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A (x -x 0) +B (y -y 0)]=(A x 0+B y 0+C ) ( A x +B y +C =0) ≥

|A x +B y +C |

当且仅当A (y -y 0) =B (x -x 0)

时取等号所以最小值就是d =

三、不等式法

证:点P 到直线 l 上任意一点Q (x , y ) 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由柯西不等式:(A +B )[(x -x 0) +(y -y 0) ]≥[A (x -x 0) +B(y -y 0)]=(Ax 0+B y 0+

C )

Ax +B y +C =0, ∴

2

2

2

2

2

2

当且仅当A (y -y 0) =B (x -x 0)

时取等号所以最小值就是d =四、转化法

证:设直线 l 的倾斜角为 α过点P 作PM ∥ y 轴交l 于M

x

3

(x 1, y 1) 显然x 1=x 0所以y 1=-

Ax 0+C b

∴|P M =||y +0

A x 0+C B

=|A 0x +

B

B 0+y

C

|

易得∠MPQ = α(图2)或∠MPQ =1800-α(图3) 在

|PQ |=|PM |cos ∠M PQ =|

=

tan ∠M PQ =tan α=

22

A B

22

所以

cos ∠M PQ =

Ax 0+By 0+C

B

|

=

五、三角形法

证:P 作PM ∥ y 轴交l 于M ,过点P 作PN ∥ x 轴交l 于N (图4) 由解法三知|PM |=|

Ax 0+By 0+C

B

|;同理得 |P N |=|

A x 0+B y 0+C

A

|

在Rt △MPN 中,PQ 是斜边上的高

∴|PQ |=

=

六、参数方程法

证:过点P (x 0, y 0) 作直线 l ' :⎨

⎧x =x 0+t cos θ⎩y =y 0+t sin θ

交直线l 于点Q 。(如图1)

由直线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知|t |=|P Q |,将

Ax 0+At cos θ+By 0+Bt sin θ+C =0

Ax 0+By 0+C -A cos θ-B sin θ

l ' 代入

l 得

整理后得 |t |=||...........(1)

当 l ' ⊥l 时,我们讨论 θ与 l 的倾斜角α的关系: 当 α为锐角时 (tan α=-

cos θ=-sin α=-sin θ=cos α=

A B

>0, 不妨令A>0,B

=-A B

=-

=-=

当 α为钝角时 (tan α=-0,B>0)有θ=α-90(图3)

得到的结果和上述形式相同,将此结果代入①得

|t |=

|

|Ax 0+By 0+C |2

2

=

七、向量法

+C =0(A ≠0, B ≠0的) 一个法向量证:如图五,设直线l :A x +B y B

n =(1,) ,Q 直线上任意一点,则PQ =(x 1-x 0, y 1-y 0) 。从而点P 到直

A

线的距离为:

B |x 1-x 0+(y 1-y 0) |

|n ⋅P Q |d ===

|n | P 点在直线l 上, ∴A x 1+B y 1+C =0, 从而d =

=

附:

方案一:

设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为PQ ,垂足为Q ,由PQ ⊥l 可知,直线PQ 的斜率为

B A

(A ≠0),根据点斜式

写出直线PQ 的方程,并由l 与PQ 的方程求出点Q 的

坐标;由此根据两点距离公式求出|PQ |,得到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方案二:设A ≠0,B ≠0,这时l 与x 轴、y 轴都

相交,过点P 作x 轴的平行线,交l 于点R (x 1, y 0) ;作y 轴的平行线,交l 于点S (x 0, y 2) ,

⎧A 1x 1+By 0+C =0-By 0-C -Ax 0-C

, y 2=由⎨得x 1=.

Ax +By +C =0A B 02⎩

所以,|P R|=|x 0-x 1|=

Ax 0+By

A +C

+C

|PS |=|y 0-y 2|=

Ax 0+By

B

|RS |=PR

2

+PS

2

=

A +B AB

22

×|Ax 0+By 0+C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

d ·|RS |=|P R|·|PS |所以d =

Ax 0+By

2

+C

2

A +B

可证明,当A=0时仍适用

高中知识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七种推导方法

湖南省 黄爱民 赵长春

已知点 P (x 0, y 0) 直线l :Ax +By +C =0(A ≠0, B ≠0) 求点P 到直线 l 的距离。(因为特殊直线很容易求距离,这里只讨论一般直线) 一、 定义法

证:根据定义,点P 到直线 l 的距离是点P 到直线 l 的垂线段的长,如图1, 设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为 l ' ,垂足为Q ,由 l ' ⊥l 可知 l ' 的斜率为

∴l

'

B A

的方程:y -y 0=

2

B A

(x -x 0) 与l 联立方程组

解得交点Q (

2

B x 0-ABy 0-AC

A +B A +B

2

2

22

,

A y 0-ABx 0-BC

A +B

2

2

2

)

-y 0)

2

22

|P Q |=(

2

2

B x 0-A B y 0-A C

-x 0) +(

2

A y 0-A B x 0-B C

A +B

2

22

2

=(=

-A x 0-A B y 0-A C

A +B

2

2

22

2

2

) +(

2

2

-B y 0-A B x 0-B C

A +B (A +

B )

2

2

22

)

2

A (A x 0+B y 0+C )

(A +B )

2

+

B (A x 0+B y 0+C )

=

(A x 0+B y 0+C )

A +B

2

2

2

∴P Q |=

二、 证:点P 到直线 l 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在l 上取任意点 Q (x , y ) 用两点的距离公式有,为了利用条件Ax +By +C =0上式变形一下,配凑系数处理得:

(A +B )[(x -x 0) +(y -y 0) ]

=A (x -x 0) +B (y -y 0) +A (y -y 0) +B (x -x 0) =[A (x -x 0) +B (y -y 0)]+[A (y -y 0) +B (x -x 0)]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A (x -x 0) +B (y -y 0)]=(A x 0+B y 0+C ) ( A x +B y +C =0) ≥

|A x +B y +C |

当且仅当A (y -y 0) =B (x -x 0)

时取等号所以最小值就是d =

三、不等式法

证:点P 到直线 l 上任意一点Q (x , y ) 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由柯西不等式:(A +B )[(x -x 0) +(y -y 0) ]≥[A (x -x 0) +B(y -y 0)]=(Ax 0+B y 0+

C )

Ax +B y +C =0, ∴

2

2

2

2

2

2

当且仅当A (y -y 0) =B (x -x 0)

时取等号所以最小值就是d =四、转化法

证:设直线 l 的倾斜角为 α过点P 作PM ∥ y 轴交l 于M

x

3

(x 1, y 1) 显然x 1=x 0所以y 1=-

Ax 0+C b

∴|P M =||y +0

A x 0+C B

=|A 0x +

B

B 0+y

C

|

易得∠MPQ = α(图2)或∠MPQ =1800-α(图3) 在

|PQ |=|PM |cos ∠M PQ =|

=

tan ∠M PQ =tan α=

22

A B

22

所以

cos ∠M PQ =

Ax 0+By 0+C

B

|

=

五、三角形法

证:P 作PM ∥ y 轴交l 于M ,过点P 作PN ∥ x 轴交l 于N (图4) 由解法三知|PM |=|

Ax 0+By 0+C

B

|;同理得 |P N |=|

A x 0+B y 0+C

A

|

在Rt △MPN 中,PQ 是斜边上的高

∴|PQ |=

=

六、参数方程法

证:过点P (x 0, y 0) 作直线 l ' :⎨

⎧x =x 0+t cos θ⎩y =y 0+t sin θ

交直线l 于点Q 。(如图1)

由直线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知|t |=|P Q |,将

Ax 0+At cos θ+By 0+Bt sin θ+C =0

Ax 0+By 0+C -A cos θ-B sin θ

l ' 代入

l 得

整理后得 |t |=||...........(1)

当 l ' ⊥l 时,我们讨论 θ与 l 的倾斜角α的关系: 当 α为锐角时 (tan α=-

cos θ=-sin α=-sin θ=cos α=

A B

>0, 不妨令A>0,B

=-A B

=-

=-=

当 α为钝角时 (tan α=-0,B>0)有θ=α-90(图3)

得到的结果和上述形式相同,将此结果代入①得

|t |=

|

|Ax 0+By 0+C |2

2

=

七、向量法

+C =0(A ≠0, B ≠0的) 一个法向量证:如图五,设直线l :A x +B y B

n =(1,) ,Q 直线上任意一点,则PQ =(x 1-x 0, y 1-y 0) 。从而点P 到直

A

线的距离为:

B |x 1-x 0+(y 1-y 0) |

|n ⋅P Q |d ===

|n | P 点在直线l 上, ∴A x 1+B y 1+C =0, 从而d =

=

附:

方案一:

设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为PQ ,垂足为Q ,由PQ ⊥l 可知,直线PQ 的斜率为

B A

(A ≠0),根据点斜式

写出直线PQ 的方程,并由l 与PQ 的方程求出点Q 的

坐标;由此根据两点距离公式求出|PQ |,得到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方案二:设A ≠0,B ≠0,这时l 与x 轴、y 轴都

相交,过点P 作x 轴的平行线,交l 于点R (x 1, y 0) ;作y 轴的平行线,交l 于点S (x 0, y 2) ,

⎧A 1x 1+By 0+C =0-By 0-C -Ax 0-C

, y 2=由⎨得x 1=.

Ax +By +C =0A B 02⎩

所以,|P R|=|x 0-x 1|=

Ax 0+By

A +C

+C

|PS |=|y 0-y 2|=

Ax 0+By

B

|RS |=PR

2

+PS

2

=

A +B AB

22

×|Ax 0+By 0+C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

d ·|RS |=|P R|·|PS |所以d =

Ax 0+By

2

+C

2

A +B

可证明,当A=0时仍适用


相关文章

  • 点到直线距离导学案
  • 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编制人:朱付菊 审核人:高一数学组 两点P0(x0,y0).R(- By +C A ,y0)之间的距离 p R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并 ...查看


  • 24点到直线的距离
  • 24 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材分析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应用十分广泛.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由点向直线引垂线的垂线段的长.我们知道,求点到点的距离,有"工具"---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用,同样有必要创造出一 ...查看


  • [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 <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王 岩 224003) (盐城高级职业学校,江苏盐城 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节内容的分析与处理,我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现阶段职业中学学生的学习现状, ...查看


  • 八种方法推证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 八种方法推证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问题:求证:点P (x 0, y 0) 到直线l :Ax +By +C =0,(A , B 不能同时为0) 的距离为: d = . 一.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略) 二.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略) 三.巧用两点间距 ...查看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七种推导方法-2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七种推导方法 已知点 P (x 0, y 0) 直线l :Ax +By +C =0(A ≠0, B ≠0) 求点P 到直线 l 的距离.(因为特殊直线很容易求距离,这里只讨论一般直线) 一. 定义法 证:根据定义,点P ...查看


  •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
  • 教学目的: 1.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3.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授课类型:课时安排:1教 具:多媒体. 内容分析: 前面几 ...查看


  • 利用向量平移公式证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 用两种向量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刘克阳 (安徽省肥西师范学校数学教研组,2312000) 关键词:向量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向量平移公式 向量在轴上的射影 发向量 摘要: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本身的应用非常广,而对它本身的证明往往被大家忽 ...查看


  • 点到直线的距离导学案 1
  • 点到直线的距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能记住点到直线距离的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题. (2)理解什么是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会将直线间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来求解. 学习重点:点到直线距离的公式及其应用.将直 ...查看


  •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3.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学案
  •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 3.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导学案 三江中学数学组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能推导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