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奥孔]看莱辛的启蒙主张

  摘 要 莱辛在《拉奥孔》中阐明诗画异质的观点,前人对其研究大多限于其美学价值,对他思想的认识大都来自于他的戏剧研究,对于其文艺理论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对他思想的追溯和探究。莱辛以批判的态度来写《拉奥孔》,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对待知识,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表达了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关键词 《拉奥孔》 莱辛 启蒙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莱辛以批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直至温克尔曼的观点,打破在此之前“诗画同质”的传统,诗画相区别的观点为西方文艺界广泛接受。书中,莱辛流露出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对于古典主义的反叛,表达对于建立本民族文学的愿望。

  1民族文学

  民族启蒙思想是莱辛启蒙思想的核心部分。十八世纪法国文化大规模入侵德国,此时德国的民族意识还未觉醒,民族文化没有形成。莱辛深切地认识到建立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性,要求摆脱法国古新典主义对德国文学的影响。《拉奥孔》就对于“单纯的高贵和静穆的伟大”这一古典主义倾向直接提出反驳。

  虽然来自同一神话,拉奥孔在史诗《伊尼特》中痛苦嚎叫,在雕像中却不哀号。温克尔曼认为“希腊绘画雕刻杰作的优异的特征一般在于无论在姿势上还是在表情上,它们都显示出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莱辛认为画中的拉奥孔不哀号不是主动自觉地表现这种“静穆”,而是被动选择的结果,因为画的独特的形式的限制所以不能表现哀号,因为哀号会产生“丑”,这会破坏了艺术品的美感。虽然绘画的题材无限宽广,但是在莱辛看来只限于美,寻常和较低级的美都不能入画。画及其代表的造形艺术所要表达的就是美,美是画的最高规范,诗却因为阅读过程的冲淡作用而可以不回避丑,这也是画所不能模仿诗的地方。

  莱辛在书中选取的例子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很少有寓意画和历史画。他认为这些作品混淆了诗画的界限,偏离了画发挥影响的途径,更是因为“这类画是与封建宫廷的人生理想和文艺趣味分不开的” 。在论述自由创造和宗教用途的雕刻之间的差别时,他指出“一切带有明显的宗教祭奠痕迹的作品都不配称为“艺术作品”,宗教的要求束缚了艺术家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表现,阻碍了艺术的发展。

  2人本主义倾向

  《拉奥孔》作为一部文艺批评的著作,却冲充满了激情和论战的斗志,具有强烈的莱辛的个人色彩,也使整本书具有了人本主义倾向。

  莱辛在探讨诗画异质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借助了想象的作用,强调欣赏者发挥想象才能使作品完整,诗人表现空间物体时,也需要想像的帮助。就如荷马描绘阿喀琉斯的盾,虽然是展现空间并列的组成部分,但是荷马在每一句诗中都加入“他在那里制造出”,“他在那里雕成”,“他在那里摆下”,使得盾的再现过程变成一个制作过程。如果缺少想象,这个制作的过程也不能形成,诗人想要描绘的空间并列部分也无法更好地展现。在莱辛看来,完成艺术的欣赏需要人本身丰富的想象力,不被束缚,自由发散。

  莱辛在《拉奥孔》还提出了“有人气的英雄”的观点。他认为浮夸不能激起英雄气概,哀怨也不会使人软弱,赞扬人类的感情,英雄也具有普通人的感情的,“只是比普通人具有更高尚的品质,是一个有血有肉生活在现实中的优秀人物。”他批评温克尔曼“单纯的高贵和静穆的伟大”,认为“哀号”是身体最自然的表情,“确实是和伟大的心灵可以相容的,那么,要表现出这种伟大心灵的要求就不能成为艺术家在雕刻中不肯摹仿这种哀号的理由”,充分肯定人的自然天性,追求人的个性解放,肯定人的现实生活,英雄也要显示出“人气”。

  3理性精神

  西摩尼德斯认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莱辛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大胆地否定,“发现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却更多地统辖着诗”。诗和画在模仿的对象和方式上各自有自己的范围和特殊的规律。诗歌和绘画在媒介、题材、感受方式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相互借鉴,对于诗中关于美的暗示可以在符合画的原则的情况下被绘画采用,但是对于比喻这类手法产生的效果,画很难借鉴。他对于陈旧、错误的观点的批判是尖锐的,因而整部作品具有很强的论战性。莱辛创作《拉奥孔》的目的就是“反对这种错误的趣味和这些没有根据的论断”。

  但是,莱辛在论述诗画异质的同时,也看到了诗画相互影响的一面。“诗人关于特殊的物体美的暗示才被古代艺术家们辛勤地利用过”,艺术家们也要“从诗人荷马的精神中吸取营养”,认为“只有在这一个类似的特点上它们才是协调一致的”。

  莱辛在有关拉奥孔雕像群年代的论述中,引用温克尔曼提供的资料,否定想温克尔曼所说的那样古老的年代,一步步仔细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现实出了文艺理论家的科学态度。

  别林斯基在谈到德国文学的诞生时说到:“德国文学的革命不是从一个伟人的诗人开始,而是从一位聪明而又有魄力的批评家――莱辛来完成。”莱辛在《拉奥孔》中表显现出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民族文学的要求,投身到市民戏剧的创作,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他强烈地批判将身和科学理性精神,指引明德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德国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莱辛著.拉奥孔[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夏海波.莱辛的人本主义倾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8(11).

  [3] 王洪斌.启蒙运动与历史环境――英、法、德三国启蒙精神内涵之比较[J].长沙大学学报,2011(1).

  摘 要 莱辛在《拉奥孔》中阐明诗画异质的观点,前人对其研究大多限于其美学价值,对他思想的认识大都来自于他的戏剧研究,对于其文艺理论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对他思想的追溯和探究。莱辛以批判的态度来写《拉奥孔》,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对待知识,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表达了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关键词 《拉奥孔》 莱辛 启蒙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莱辛以批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直至温克尔曼的观点,打破在此之前“诗画同质”的传统,诗画相区别的观点为西方文艺界广泛接受。书中,莱辛流露出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对于古典主义的反叛,表达对于建立本民族文学的愿望。

  1民族文学

  民族启蒙思想是莱辛启蒙思想的核心部分。十八世纪法国文化大规模入侵德国,此时德国的民族意识还未觉醒,民族文化没有形成。莱辛深切地认识到建立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性,要求摆脱法国古新典主义对德国文学的影响。《拉奥孔》就对于“单纯的高贵和静穆的伟大”这一古典主义倾向直接提出反驳。

  虽然来自同一神话,拉奥孔在史诗《伊尼特》中痛苦嚎叫,在雕像中却不哀号。温克尔曼认为“希腊绘画雕刻杰作的优异的特征一般在于无论在姿势上还是在表情上,它们都显示出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莱辛认为画中的拉奥孔不哀号不是主动自觉地表现这种“静穆”,而是被动选择的结果,因为画的独特的形式的限制所以不能表现哀号,因为哀号会产生“丑”,这会破坏了艺术品的美感。虽然绘画的题材无限宽广,但是在莱辛看来只限于美,寻常和较低级的美都不能入画。画及其代表的造形艺术所要表达的就是美,美是画的最高规范,诗却因为阅读过程的冲淡作用而可以不回避丑,这也是画所不能模仿诗的地方。

  莱辛在书中选取的例子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很少有寓意画和历史画。他认为这些作品混淆了诗画的界限,偏离了画发挥影响的途径,更是因为“这类画是与封建宫廷的人生理想和文艺趣味分不开的” 。在论述自由创造和宗教用途的雕刻之间的差别时,他指出“一切带有明显的宗教祭奠痕迹的作品都不配称为“艺术作品”,宗教的要求束缚了艺术家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表现,阻碍了艺术的发展。

  2人本主义倾向

  《拉奥孔》作为一部文艺批评的著作,却冲充满了激情和论战的斗志,具有强烈的莱辛的个人色彩,也使整本书具有了人本主义倾向。

  莱辛在探讨诗画异质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借助了想象的作用,强调欣赏者发挥想象才能使作品完整,诗人表现空间物体时,也需要想像的帮助。就如荷马描绘阿喀琉斯的盾,虽然是展现空间并列的组成部分,但是荷马在每一句诗中都加入“他在那里制造出”,“他在那里雕成”,“他在那里摆下”,使得盾的再现过程变成一个制作过程。如果缺少想象,这个制作的过程也不能形成,诗人想要描绘的空间并列部分也无法更好地展现。在莱辛看来,完成艺术的欣赏需要人本身丰富的想象力,不被束缚,自由发散。

  莱辛在《拉奥孔》还提出了“有人气的英雄”的观点。他认为浮夸不能激起英雄气概,哀怨也不会使人软弱,赞扬人类的感情,英雄也具有普通人的感情的,“只是比普通人具有更高尚的品质,是一个有血有肉生活在现实中的优秀人物。”他批评温克尔曼“单纯的高贵和静穆的伟大”,认为“哀号”是身体最自然的表情,“确实是和伟大的心灵可以相容的,那么,要表现出这种伟大心灵的要求就不能成为艺术家在雕刻中不肯摹仿这种哀号的理由”,充分肯定人的自然天性,追求人的个性解放,肯定人的现实生活,英雄也要显示出“人气”。

  3理性精神

  西摩尼德斯认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莱辛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大胆地否定,“发现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却更多地统辖着诗”。诗和画在模仿的对象和方式上各自有自己的范围和特殊的规律。诗歌和绘画在媒介、题材、感受方式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相互借鉴,对于诗中关于美的暗示可以在符合画的原则的情况下被绘画采用,但是对于比喻这类手法产生的效果,画很难借鉴。他对于陈旧、错误的观点的批判是尖锐的,因而整部作品具有很强的论战性。莱辛创作《拉奥孔》的目的就是“反对这种错误的趣味和这些没有根据的论断”。

  但是,莱辛在论述诗画异质的同时,也看到了诗画相互影响的一面。“诗人关于特殊的物体美的暗示才被古代艺术家们辛勤地利用过”,艺术家们也要“从诗人荷马的精神中吸取营养”,认为“只有在这一个类似的特点上它们才是协调一致的”。

  莱辛在有关拉奥孔雕像群年代的论述中,引用温克尔曼提供的资料,否定想温克尔曼所说的那样古老的年代,一步步仔细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现实出了文艺理论家的科学态度。

  别林斯基在谈到德国文学的诞生时说到:“德国文学的革命不是从一个伟人的诗人开始,而是从一位聪明而又有魄力的批评家――莱辛来完成。”莱辛在《拉奥孔》中表显现出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民族文学的要求,投身到市民戏剧的创作,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他强烈地批判将身和科学理性精神,指引明德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德国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莱辛著.拉奥孔[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夏海波.莱辛的人本主义倾向[J].外国文学研究,2008(11).

  [3] 王洪斌.启蒙运动与历史环境――英、法、德三国启蒙精神内涵之比较[J].长沙大学学报,2011(1).


相关文章

  • 论莱辛_拉奥孔_中_诗_与_画_的界限
  • 2011年3月第1期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il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Mar.2011No.1 论莱辛<拉奥孔>中"诗"与& ...查看


  • 莱辛与[拉奥孔]
  • 莱辛与<拉奥孔> ★ 主要内容 ★ 对莱辛的评论 ★ 莱辛其人 ★ 拉奥孔雕像 ★ 拉奥孔雕像的历史背景 ★ 温克尔曼对拉奥孔雕像的评论 ★ 莱辛对温克尔曼评论的解释 ★ <拉奥孔>的主要观点 ★ <拉奥孔&g ...查看


  • 在线读书:莱辛[拉奥孔]导读
  • 莱辛<拉奥孔>导读 作者:陈定家 出版日期:2002 页数:185 关键词:文艺理论 德国 近代 陈定家 分类: 文学 >德国 在线阅读<拉奥孔>导读电子书超星阅览器 阅读1阅读2下载图书 阅览器阅读/下载图书 ...查看


  • 外国文学基础知识
  • 外国文学基础知识 1. 古希腊最著名的散文作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历史学家是希罗多德. 2. 古罗马第一位诗人和剧作家是安德罗尼库斯. 3. 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的总汇是<变形记>. 4. 首先提出" ...查看


  • 外国文学期末考试复习
  • 湖畔派:指十九世纪开创浪漫主义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湖区,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故称"湖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起初同情法国革命进而逃避现实,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 ...查看


  • 自考外国文学史模拟试题
  •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等的故事出自( ) A.<神谱> B.<理想国> C.<伊索寓言> D.<埃涅 阿斯纪 ...查看


  • 辛弃疾的鹧鸪
  • 文史遗痕 辛弃疾的鹧鸪 作者:郭超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4日 15版)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当我们来到赣州郁孤台公园时,正是清秋时节,还赶上"两三点雨山前".站 ...查看


  • 西方文论重点知识(2014)
  • 一.基础知识 1. 按照福柯的知识型概念的视角,我们可以把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次 重要的"转向":希腊时代的"人学转向",中世纪的"神学转向",17世纪以笛 卡尔为代表的&qu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侧面烘托 以虚写实
  • 侧面烘托 以虚写实 虚与实是一切文学艺术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以虚写实就是一种侧面渲染.烘托的写法.它不直接刻画人物.描写景物,而是借助于他人.他物进行间接表现.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能突破实际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浓化作品的艺术氛围. 侧 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