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语习得社会因素的相关论文

关于二语习得的社会因素的相关论文

一、《语言习得与教学语境创造》

作者:谢之君

期刊:《外语界》1997年第4期〔总第68期)

1导言: 语言习得是指儿童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母语的过程,如果没

有生理疾病障碍,一般都会取得成功,获得语言能力。语言学习则指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掌握,

一般在特定的场合(如课堂) 进行,而且学习有成有败。 儿童习得语言现象历来为人们所关

注。许多语言学家都对此现象做出过解释,并据此提出了外语学习的相应模式。限于条件,

完全将外语学习过程等同于或变为语言习得是不可能的,语言习得只能给外语学习过程提供

某些启示或借鉴。要解决好“借鉴”问题,应首先分析儿童言语习得和语言学习之间的本质

差异,把握好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特殊规律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找出外语

教学应在哪些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2. 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根本差异

2.1语言习得的特征

2 .1.1环境方面

儿童习得语言面对的是他生活的周围客观世界,也是他习得语言的世界。习得过程具有语言

接触的广泛性(从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可能接触的人那里习得) 、重复性(具有多次重

复、练习的机会) 和现实性或功利性(所习得语言具有真正的交际价值或生活意义) 。

2. 1.2目的方面

语言习得是伴随看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进行的,离开语言习得,就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很好的认识。儿童对客观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是语言习得的直接、自然的动力。对每一客观事物的认知,都会给儿童带来乐趣与满足。认知是出发点,也是归结点。这时,与其说

是为了掌握语言,不如说是为了获取知识,即以言做事(language behaviour)。因此,认知掩

盖了语言,使语言在不知不觉之中获得。这一点不但反映在儿童身上,也反映在作为

儿童语言启蒙老师的父母身上:父母更多地是纠正儿童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而很少纠正他的语法错误。

2 .1.3习得主体方面

儿童出生后在知识上是一片空白,在生理上(包括大脑和发音器官) 处于发育时期。这样,为

语言习得提供了生理和心理(认知) 的基础条件。不存在其它干扰。

2 .2语言学习的特征

2.2.1环境方面

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掌握了一母语之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这时他处在一个自己熟

知的客观环境中,语言学习一般不再是对于客观世界直接认知的手段。更直接的感觉是面对一个与母语不同的语言系统,以及要用这个系统表达已知的客观事物。

2.2.2目的方面 学习环境变成了有限空间和时间的课堂。认知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从客观世界转移到语言本身

上来。

2.2.3习得主体方面

学习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也已基本成熟,已有的母语很大程度上对再掌握另一种语言形成干

扰。外语学习者的目的也变得非常具体而多样。

3启示与作为

尽管语言习得和语言学有诸多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学习掌握一种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这一最高层上,二者是统一的。另外,二者在各自过

程中也有重合现象,习得中含有学习因素,学习中也含有习得因素,威尔金斯依据Halliday

韩礼德的语言功能理论(functional theory) 和Hellmuth 海默斯的语言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理论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交际法,主张将语言学习者完全置于真

实的语境之中,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将语言系统和其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这只

能完全与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相吻合,而受上述外语学习者所处条件的限制,在外语教学上完全采用交际法是不可能做到的。交际法受到一些非难,其原因就在于它

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差别。但是交际法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也就是

说,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上大有文章可做。因为凡是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外语学习就

相对容易些; 凡不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的,外语学习就显得困难,所以需要我们努力创造有利

的环境条件,使外语学习尽量接近于语言习得:、下面我们从语言学习者、教授者和管理者

三个方面,提出语言学习借鉴语言习得的几点设想。

3.1语言学习者的作为

对一个语言学习者来说,他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些是难以改变的。譬如他必须到课堂

听课,接受指定的教师,学习规定的教材,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通过必修课外语考

试等。但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完全可以在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上做到自我调节、选择与控制。

在学习动力方面,他应该树立掌握该门语言的自信心,培养对外语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

不同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兴趣,而主要产生于对自己目标的

确立以及利用外语技能获取外来信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位外国语言学家就曾说过,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认识、观察世界的眼睛。产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且因人而异,但无论如何,动力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在学习方法方面,由于缺乏儿童交际的自然语言环境,学习者很难将语言与交际紧密结合,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努力,仍可以找到一些现实语境,或创造一些模拟语境,

帮助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现实语境是指那些可以直接将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结合

的情况。如收听外语新闻广一播,从欣赏角度阅读外文书刊,参加英语晚会等课

外活动,等等。模拟语境则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维联想,将语言形式系统在头

脑中活化为言语。例如在学习物品名词时要进行实物联想,学习短语时要进行语境联想,使之成为真正有意义的符号。在阅读课文时将句子和语篇结合起来,从语句

到语篇,再从语篇到语句,反复体会、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和描写事物时所采用的语言表现

手段。也可以用英语对课文进行自问自答,让自己完全沉浸于设想的外语环境之中。

语言首先是语音符号。语音在语言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这一点常

常被学习者所忽视。儿童用在听说上的时间大大超出了用在一读写上的时间。外语学习者也应十分重视听说,严格遵循听说领先的原则。听说受环境影响较大,

但也不是不可弥补的。除收听录音磁带和广播外,同学之间多进行对活交流,对

于学过的课文都要进行反复的朗读; 也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描述事物或进行自省。

3.2教师的作为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他的任务不应只是传授语言知识,这一点已成为共识。然而仅有

这种认识是不够的,关键的问题是在学生技能训练、掌握上下一番功夫,在实践上(而不是

停留在口头上) 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否则,仍脱离不开单纯知识传授的巢臼。

儿童是从父母及周围操母语者身上习得语言的,他们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合格的教师。

在外语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学生学习外语的近似于习得的环境,外语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学

习对象,他的自身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外语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

不能不承认,由于我国外语教学起点低、时间短、而且民族文化和语言大环境的影响,师资

水平还不够高。提高师资水平仍是目前外语教学改革的迫切问题之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外语

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而且能较流利地用外语表达一切客观事物,有一定的

作品鉴赏能力,并掌握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知识。达不到这一点,创造语言习得环境将是一句空话。教师自身语言水平的限制,是交际法难以推行的原因之一。因为“以其昏昏,使

人昭昭”是行不通的。

外语教师手中的教材只是

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外语教师要想将这套系统变为学生的言语能力,需要大量的创造性的工

作。让学生接受语言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活的言语。活化语言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为此,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善于用语调、表情和手势表达情感;

3.3管理者的作为

这里所谓管理者是泛指,包括一个系和一个学校的外语教学管理者,同时也指国家外语

政策的制定者和规划者。宏观管理对语言习得环境的创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学校来

讲,它的外语教学设备是否齐备、先进,是否有自己的英语广播,以及可供学生选择的录像

资料等。总之,它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客观环境。语言教学是与整个国家经济和社

会文化发展同步的。我们应从战略的角度看待外语教学的发展问题。然而人们对此认识并不

一致。1996年5月20日《新民晚报》某记者写了一则消息:上海某单位举办了一次幼儿英语

演讲比赛,结果这些幼儿都表现不凡,获奖者在领到奖品后甚至还连续用英语不自觉地喊:"It

is wonderful! I've got the prize?”这引起了记者的不安,担心这一代人长大之后,随着大量西

方语言的接受,带来西方文化的冲击。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

我国的外语教学发展是否有个止境? 怎样看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怎样看待和处理中国文化

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我们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封闭的阴影。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改革开

放、经济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与世界接轨。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应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挑战,在交

流、碰撞、吸纳和扬弃中求得升华和发展。这些都客观地要求我国的外语教学必须再上一个

新台阶。外语无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还是在文化建设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外语教学决策者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供更好的外语学习条件。如增加中央和地方的电视、

电台外语节目(包括外语教学和新闻节目); 增加几家外文报纸; 举办双语学校,重视外语的基

础和普及教育等; 外语教学同样存在一个新旧思想和新旧体制转换的问题,我们应该大胆尝

试,锐意改革,创造一个更加宽松有利的外语教学大环境。只有宏观调控得当,微观才能搞活。这也许是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最重要的启示。

4结语

外语教学可以从儿童语言习得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由于条件不同,语言学习不能照

搬习得过程的做法。但是在微观上,学习者和教授者可以控制和创造习得环境,提高学习效

率和教学效果; 在宏观方面,外语教学相应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加大,不但是必要的,也是

可行的,因此,创造语言习得条件,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文化适应模式与中国人的二语习得 2010

作者:陈红平 刘维

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文化适应模式; 社会距离; 心理距离; 外语教学

心理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速度和成效方面为什么存在显著差异。其理

论建立基础是在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学习者社团处在目的语社团中。对二语学习的

中国人,可从两个角度考虑文化适应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是中国人在国外工作或留学,

即处于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二语。二是中国人在中国这一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大环境下在课堂中习得第二语言。

语与在非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二语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提高二语习得提出一些建议。

一、文化适应理论

1. 含义

Schumann 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将制约第二语言水平。”

Schumann 把文化适应按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结合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学习者把目

的语社团作为参照系,希望被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完全同化。第二类学习者则希望与目

的语社团进行社会结合,心理上对它的语言开放,但不愿被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化。

2. 影响文化适应的两个因素

( 1)社会距离与文化适应。社会距离指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容纳并与之接触的程

度。社会距离由体现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显性: 不是一方优于另一方。

2) 结合方式:或是二者兼顾,既适应目的语文化,又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沿袭自己的文化方式。

3) 封闭性: 4) 凝聚性: 5) 学习者社团规模的大小。

6) 文化和谐性: 7) 社团的态度:两社团对彼此所持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

8) 打算居留时限:习得水平的主要原因。因为决定社会距离的社会因素可以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其中包括对目的语及社团的态度,目的语输人的品质和数量及总体学习环境的优劣。

( 2) 体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适应程度有关,属个人情感变量。心理距离主要由以下几种心理因素决定。

1) 语言冲突:

2) 文化冲突:学习者在接触一种新文化时所产生的焦虑和失落感。

3) 动机:

前种动机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人该社团的生活,后一种动机的学习者则仅为达到某一具体目的而学习目的语,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出国深造等。

4) 自我透性: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并具有保护性能的一种心理屏障。对外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自我透性越弱,语言信息就越不容易吸收。

二、在自然环境中的二语习得

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这些人都远离母语文化社会,侨居在目的语社会中。Schumann 认为,在自然语言环境下习得二语时,心理因素的作用不如社会因素明显。

对处于目的语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者而言,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影响相当大。

1. 社会显性

2. 结合方式

在目的语国家生活,学习者大多受外国文化影响,生活方式慢慢向当地习俗转变。如很多到美国留学或工作的人,也到教堂做礼拜,甚至有些人开始向基督教徒转变,他们与当地文化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非常有利于促进二语习得。

3. 封闭性

在目的语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者基本不存在封闭性这一制约因素。

4. 凝聚性

限于社团圈内交往。

5. 学习者社团规模

6. 文化和谐性

因历史文化传统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因此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二语有一定阻碍。这就要求在目的语国家的二语习得者尽快了解当地文化、习俗,避免语言学习时出现文化冲突。

7. 社团态度

8. 居留时限

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在目的语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者也有一些影响。如刚到目的语环境中,大多数人因语言冲突,交流出现困难,进而产生矛盾。这对二语习得会造成一定的障碍,有人因经不起语言冲突而放弃在外学习或工作的机会,使二语习得无法正常进行。

三、外语教学环境中的二语习得

在外语教学环境下学习者不能与目的语社团直接接触,反映社团关系的社会因素对文化适应的作用更加明显。如何帮学习者克服文化冲突,选择合适的学习动机,跨越语言自我的 心理屏障,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需重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八个方面看目前我国外语教

学环境。

1. 社会显性

近年来,英语学习空前高涨。

2. 结合方式

在我国,部分学习者有被目的语同化的心理倾向,部分学生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对目的语社团文化只抱着了解的态度。

3. 封闭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力加大。

4. 凝聚性

常与目的语社团交往的人学习外语兴趣浓厚。

5. 学习者社团规模

在中国学习外语的群体越来越大,这里面有小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6. 文化和谐性

随着交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性加强。

7. 社团态度

基本肯定。

8. 打算居留时限

零。

通过上述八个方面可看出,在我国外语教学环境下习得二语的社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的,但仍有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根据文化适应模式,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 第一,创造真实的教室环境。在教室里布置目的语国家的画册等,创造可视的目的语社团环境。

第二,利用当地的目的语社团。很多学校都聘请外教,大城市中有很多的外籍人员,他们构成一个近似的目的语社团,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二语习得环境。学生可到他们的居住地与 其交流,促进二语习得。

第三,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将一批学生送出国,使他们在目的语留居时间由零变为一定期限,真实体验目的语社团文化,降低封闭性和凝聚性。

四、结语

三、性别与二语习得能力关联研究

作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于学勇

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年第8期

关键词: 性别差异; 二语习得; 差异的缘由

摘要:本研究主要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2级5719名学生2003年12月大学英

语全国四级统考的成绩为分析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考察性别差异对二语习得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女性二语习得能力整体上高于男性。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生理上的差异、语言智力方面的差异和社会环境的差异。

1. 引言:

本研究中性别所指既包含了其生物学意义,也包含了其社会语言学意义。研究者将从生物学和社会语言学两个视角,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性别差异对二语习得能力的影响,目的在于揭示性别差异与二语习得能力的关系,以及两者产生正相关的原因,为二语习得策略的设计提供依据。

2. 文献相关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社会语言学蓬勃发展,性别与语言差异的相互关系问题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性别与语言形式上存在正相关,男女话语在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对于性别与二语习得能力有无正相关,研究结果却屡见分歧。尽管人们对语言的发展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对性别差异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不十分清楚。支持性别差异的人认为差异出现在语言发展的早期,表现在词汇发展速度、理解能力、听力口头测试、阅读能力及对宇或句子的记忆等方而。而反对者则提出种种证据表明差异并不明显。笔者认为性别与二语习得能力有正相关,这种正相关不仅出现在语言发展的早期,而且一直持续到大学阶段。本次研究主要涉及语言能力而非语言表现形式。

3研究方法

3. 1研究对象

根据分层随机取样原则,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历年大学英语全国四级统考的成绩库中,随机取样一次的成绩,本次研究所取样本为2002级5719名学生2003年12月大学英语全国四级统考的成绩,其中男生4581人,女生1138人,不包 括缺考学生。

3.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2级5719名学生2003年12月大学英语全国四级统考的成绩为分析指标。英语成绩由外国语学院办公室提供,内容包括被研究者的性别、年级、专业和英语成绩。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3. 3数据处理与分析

研究人员使用SPSS 和Excel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把男女学生的成绩作为两个样本总体,设计了t 假设检验的数学模型对男女学生成绩这两个样本进行均值比较。

4. 研究结果

....................

5. 差异缘由分析

一分析结果与心理学中对男女母语语言能力的研究相吻合,也与英语专业二语习得成绩相一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生理上的差异、语言智力方而的差异和社会环境的差异。

2)语言智力方面的差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在许多方而的行为表现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在智力的不同方面互有差异,女性在各种语言能力,如词汇、拼法和文法等方而优于男性。

Rod E llis ( 1994 202)认为,女性几乎在话语标准的各个方而都超过男性,她们更容易接受新的语言形式。女性对新形式更敏感、更容易在话语中使用这些新形式。男性对新的语言形式不如女性敏感。社会语言学研究表明,女性二语习得的能力总体高于男性; 女性更容易接受二语输入中新的语言形式更容易摆脱目标语的中间语形式。

3)社会环境的差异

男性一般被委派担任体力较紧张、冒险的仟务,而女性被委派担仟体力较弱、较稳定的仟务。这种不同的社会期望值就会造成两性角色心理上的差异。男性多用行动,而女性多用语言来表现自己。

6. 结语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 如社会角色定位对男女语言成就的影响。在社会角色分工中,一般男主外女主内。这种社会分工决定了男性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工作和学习,而女性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家庭,这就是为什么女性语言能力明显高于男性,而社会上真正有成就的语言大师是男性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对女生语言能力明显优于男生的情况有足够的认识:男女两性在学习上各有优点,女性更适合于语言学习,但语言上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整体能力上的优势。教师要根据男女两性语言上的差异设计课堂教学,而不能形成对男生的偏见,给学生以消极的暗示。

关于二语习得的社会因素的相关论文

一、《语言习得与教学语境创造》

作者:谢之君

期刊:《外语界》1997年第4期〔总第68期)

1导言: 语言习得是指儿童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母语的过程,如果没

有生理疾病障碍,一般都会取得成功,获得语言能力。语言学习则指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掌握,

一般在特定的场合(如课堂) 进行,而且学习有成有败。 儿童习得语言现象历来为人们所关

注。许多语言学家都对此现象做出过解释,并据此提出了外语学习的相应模式。限于条件,

完全将外语学习过程等同于或变为语言习得是不可能的,语言习得只能给外语学习过程提供

某些启示或借鉴。要解决好“借鉴”问题,应首先分析儿童言语习得和语言学习之间的本质

差异,把握好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特殊规律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找出外语

教学应在哪些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2. 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根本差异

2.1语言习得的特征

2 .1.1环境方面

儿童习得语言面对的是他生活的周围客观世界,也是他习得语言的世界。习得过程具有语言

接触的广泛性(从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可能接触的人那里习得) 、重复性(具有多次重

复、练习的机会) 和现实性或功利性(所习得语言具有真正的交际价值或生活意义) 。

2. 1.2目的方面

语言习得是伴随看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进行的,离开语言习得,就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很好的认识。儿童对客观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是语言习得的直接、自然的动力。对每一客观事物的认知,都会给儿童带来乐趣与满足。认知是出发点,也是归结点。这时,与其说

是为了掌握语言,不如说是为了获取知识,即以言做事(language behaviour)。因此,认知掩

盖了语言,使语言在不知不觉之中获得。这一点不但反映在儿童身上,也反映在作为

儿童语言启蒙老师的父母身上:父母更多地是纠正儿童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而很少纠正他的语法错误。

2 .1.3习得主体方面

儿童出生后在知识上是一片空白,在生理上(包括大脑和发音器官) 处于发育时期。这样,为

语言习得提供了生理和心理(认知) 的基础条件。不存在其它干扰。

2 .2语言学习的特征

2.2.1环境方面

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掌握了一母语之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这时他处在一个自己熟

知的客观环境中,语言学习一般不再是对于客观世界直接认知的手段。更直接的感觉是面对一个与母语不同的语言系统,以及要用这个系统表达已知的客观事物。

2.2.2目的方面 学习环境变成了有限空间和时间的课堂。认知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从客观世界转移到语言本身

上来。

2.2.3习得主体方面

学习者在生理和心理上也已基本成熟,已有的母语很大程度上对再掌握另一种语言形成干

扰。外语学习者的目的也变得非常具体而多样。

3启示与作为

尽管语言习得和语言学有诸多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学习掌握一种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这一最高层上,二者是统一的。另外,二者在各自过

程中也有重合现象,习得中含有学习因素,学习中也含有习得因素,威尔金斯依据Halliday

韩礼德的语言功能理论(functional theory) 和Hellmuth 海默斯的语言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理论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交际法,主张将语言学习者完全置于真

实的语境之中,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将语言系统和其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这只

能完全与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相吻合,而受上述外语学习者所处条件的限制,在外语教学上完全采用交际法是不可能做到的。交际法受到一些非难,其原因就在于它

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差别。但是交际法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也就是

说,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上大有文章可做。因为凡是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外语学习就

相对容易些; 凡不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的,外语学习就显得困难,所以需要我们努力创造有利

的环境条件,使外语学习尽量接近于语言习得:、下面我们从语言学习者、教授者和管理者

三个方面,提出语言学习借鉴语言习得的几点设想。

3.1语言学习者的作为

对一个语言学习者来说,他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些是难以改变的。譬如他必须到课堂

听课,接受指定的教师,学习规定的教材,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通过必修课外语考

试等。但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完全可以在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上做到自我调节、选择与控制。

在学习动力方面,他应该树立掌握该门语言的自信心,培养对外语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

不同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兴趣,而主要产生于对自己目标的

确立以及利用外语技能获取外来信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位外国语言学家就曾说过,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认识、观察世界的眼睛。产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且因人而异,但无论如何,动力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在学习方法方面,由于缺乏儿童交际的自然语言环境,学习者很难将语言与交际紧密结合,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努力,仍可以找到一些现实语境,或创造一些模拟语境,

帮助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现实语境是指那些可以直接将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结合

的情况。如收听外语新闻广一播,从欣赏角度阅读外文书刊,参加英语晚会等课

外活动,等等。模拟语境则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维联想,将语言形式系统在头

脑中活化为言语。例如在学习物品名词时要进行实物联想,学习短语时要进行语境联想,使之成为真正有意义的符号。在阅读课文时将句子和语篇结合起来,从语句

到语篇,再从语篇到语句,反复体会、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和描写事物时所采用的语言表现

手段。也可以用英语对课文进行自问自答,让自己完全沉浸于设想的外语环境之中。

语言首先是语音符号。语音在语言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这一点常

常被学习者所忽视。儿童用在听说上的时间大大超出了用在一读写上的时间。外语学习者也应十分重视听说,严格遵循听说领先的原则。听说受环境影响较大,

但也不是不可弥补的。除收听录音磁带和广播外,同学之间多进行对活交流,对

于学过的课文都要进行反复的朗读; 也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描述事物或进行自省。

3.2教师的作为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他的任务不应只是传授语言知识,这一点已成为共识。然而仅有

这种认识是不够的,关键的问题是在学生技能训练、掌握上下一番功夫,在实践上(而不是

停留在口头上) 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否则,仍脱离不开单纯知识传授的巢臼。

儿童是从父母及周围操母语者身上习得语言的,他们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合格的教师。

在外语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学生学习外语的近似于习得的环境,外语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学

习对象,他的自身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外语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

不能不承认,由于我国外语教学起点低、时间短、而且民族文化和语言大环境的影响,师资

水平还不够高。提高师资水平仍是目前外语教学改革的迫切问题之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外语

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而且能较流利地用外语表达一切客观事物,有一定的

作品鉴赏能力,并掌握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知识。达不到这一点,创造语言习得环境将是一句空话。教师自身语言水平的限制,是交际法难以推行的原因之一。因为“以其昏昏,使

人昭昭”是行不通的。

外语教师手中的教材只是

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外语教师要想将这套系统变为学生的言语能力,需要大量的创造性的工

作。让学生接受语言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活的言语。活化语言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为此,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善于用语调、表情和手势表达情感;

3.3管理者的作为

这里所谓管理者是泛指,包括一个系和一个学校的外语教学管理者,同时也指国家外语

政策的制定者和规划者。宏观管理对语言习得环境的创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学校来

讲,它的外语教学设备是否齐备、先进,是否有自己的英语广播,以及可供学生选择的录像

资料等。总之,它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客观环境。语言教学是与整个国家经济和社

会文化发展同步的。我们应从战略的角度看待外语教学的发展问题。然而人们对此认识并不

一致。1996年5月20日《新民晚报》某记者写了一则消息:上海某单位举办了一次幼儿英语

演讲比赛,结果这些幼儿都表现不凡,获奖者在领到奖品后甚至还连续用英语不自觉地喊:"It

is wonderful! I've got the prize?”这引起了记者的不安,担心这一代人长大之后,随着大量西

方语言的接受,带来西方文化的冲击。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

我国的外语教学发展是否有个止境? 怎样看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怎样看待和处理中国文化

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我们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封闭的阴影。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改革开

放、经济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与世界接轨。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应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挑战,在交

流、碰撞、吸纳和扬弃中求得升华和发展。这些都客观地要求我国的外语教学必须再上一个

新台阶。外语无论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还是在文化建设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外语教学决策者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供更好的外语学习条件。如增加中央和地方的电视、

电台外语节目(包括外语教学和新闻节目); 增加几家外文报纸; 举办双语学校,重视外语的基

础和普及教育等; 外语教学同样存在一个新旧思想和新旧体制转换的问题,我们应该大胆尝

试,锐意改革,创造一个更加宽松有利的外语教学大环境。只有宏观调控得当,微观才能搞活。这也许是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最重要的启示。

4结语

外语教学可以从儿童语言习得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由于条件不同,语言学习不能照

搬习得过程的做法。但是在微观上,学习者和教授者可以控制和创造习得环境,提高学习效

率和教学效果; 在宏观方面,外语教学相应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加大,不但是必要的,也是

可行的,因此,创造语言习得条件,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文化适应模式与中国人的二语习得 2010

作者:陈红平 刘维

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文化适应模式; 社会距离; 心理距离; 外语教学

心理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速度和成效方面为什么存在显著差异。其理

论建立基础是在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学习者社团处在目的语社团中。对二语学习的

中国人,可从两个角度考虑文化适应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是中国人在国外工作或留学,

即处于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二语。二是中国人在中国这一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大环境下在课堂中习得第二语言。

语与在非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二语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提高二语习得提出一些建议。

一、文化适应理论

1. 含义

Schumann 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将制约第二语言水平。”

Schumann 把文化适应按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结合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学习者把目

的语社团作为参照系,希望被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完全同化。第二类学习者则希望与目

的语社团进行社会结合,心理上对它的语言开放,但不愿被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化。

2. 影响文化适应的两个因素

( 1)社会距离与文化适应。社会距离指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容纳并与之接触的程

度。社会距离由体现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显性: 不是一方优于另一方。

2) 结合方式:或是二者兼顾,既适应目的语文化,又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沿袭自己的文化方式。

3) 封闭性: 4) 凝聚性: 5) 学习者社团规模的大小。

6) 文化和谐性: 7) 社团的态度:两社团对彼此所持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

8) 打算居留时限:习得水平的主要原因。因为决定社会距离的社会因素可以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其中包括对目的语及社团的态度,目的语输人的品质和数量及总体学习环境的优劣。

( 2) 体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适应程度有关,属个人情感变量。心理距离主要由以下几种心理因素决定。

1) 语言冲突:

2) 文化冲突:学习者在接触一种新文化时所产生的焦虑和失落感。

3) 动机:

前种动机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人该社团的生活,后一种动机的学习者则仅为达到某一具体目的而学习目的语,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出国深造等。

4) 自我透性: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并具有保护性能的一种心理屏障。对外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自我透性越弱,语言信息就越不容易吸收。

二、在自然环境中的二语习得

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这些人都远离母语文化社会,侨居在目的语社会中。Schumann 认为,在自然语言环境下习得二语时,心理因素的作用不如社会因素明显。

对处于目的语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者而言,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影响相当大。

1. 社会显性

2. 结合方式

在目的语国家生活,学习者大多受外国文化影响,生活方式慢慢向当地习俗转变。如很多到美国留学或工作的人,也到教堂做礼拜,甚至有些人开始向基督教徒转变,他们与当地文化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非常有利于促进二语习得。

3. 封闭性

在目的语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者基本不存在封闭性这一制约因素。

4. 凝聚性

限于社团圈内交往。

5. 学习者社团规模

6. 文化和谐性

因历史文化传统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因此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二语有一定阻碍。这就要求在目的语国家的二语习得者尽快了解当地文化、习俗,避免语言学习时出现文化冲突。

7. 社团态度

8. 居留时限

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在目的语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者也有一些影响。如刚到目的语环境中,大多数人因语言冲突,交流出现困难,进而产生矛盾。这对二语习得会造成一定的障碍,有人因经不起语言冲突而放弃在外学习或工作的机会,使二语习得无法正常进行。

三、外语教学环境中的二语习得

在外语教学环境下学习者不能与目的语社团直接接触,反映社团关系的社会因素对文化适应的作用更加明显。如何帮学习者克服文化冲突,选择合适的学习动机,跨越语言自我的 心理屏障,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需重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八个方面看目前我国外语教

学环境。

1. 社会显性

近年来,英语学习空前高涨。

2. 结合方式

在我国,部分学习者有被目的语同化的心理倾向,部分学生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对目的语社团文化只抱着了解的态度。

3. 封闭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力加大。

4. 凝聚性

常与目的语社团交往的人学习外语兴趣浓厚。

5. 学习者社团规模

在中国学习外语的群体越来越大,这里面有小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6. 文化和谐性

随着交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性加强。

7. 社团态度

基本肯定。

8. 打算居留时限

零。

通过上述八个方面可看出,在我国外语教学环境下习得二语的社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的,但仍有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根据文化适应模式,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 第一,创造真实的教室环境。在教室里布置目的语国家的画册等,创造可视的目的语社团环境。

第二,利用当地的目的语社团。很多学校都聘请外教,大城市中有很多的外籍人员,他们构成一个近似的目的语社团,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二语习得环境。学生可到他们的居住地与 其交流,促进二语习得。

第三,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将一批学生送出国,使他们在目的语留居时间由零变为一定期限,真实体验目的语社团文化,降低封闭性和凝聚性。

四、结语

三、性别与二语习得能力关联研究

作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于学勇

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年第8期

关键词: 性别差异; 二语习得; 差异的缘由

摘要:本研究主要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2级5719名学生2003年12月大学英

语全国四级统考的成绩为分析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考察性别差异对二语习得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女性二语习得能力整体上高于男性。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生理上的差异、语言智力方面的差异和社会环境的差异。

1. 引言:

本研究中性别所指既包含了其生物学意义,也包含了其社会语言学意义。研究者将从生物学和社会语言学两个视角,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性别差异对二语习得能力的影响,目的在于揭示性别差异与二语习得能力的关系,以及两者产生正相关的原因,为二语习得策略的设计提供依据。

2. 文献相关研究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社会语言学蓬勃发展,性别与语言差异的相互关系问题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性别与语言形式上存在正相关,男女话语在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对于性别与二语习得能力有无正相关,研究结果却屡见分歧。尽管人们对语言的发展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对性别差异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不十分清楚。支持性别差异的人认为差异出现在语言发展的早期,表现在词汇发展速度、理解能力、听力口头测试、阅读能力及对宇或句子的记忆等方而。而反对者则提出种种证据表明差异并不明显。笔者认为性别与二语习得能力有正相关,这种正相关不仅出现在语言发展的早期,而且一直持续到大学阶段。本次研究主要涉及语言能力而非语言表现形式。

3研究方法

3. 1研究对象

根据分层随机取样原则,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历年大学英语全国四级统考的成绩库中,随机取样一次的成绩,本次研究所取样本为2002级5719名学生2003年12月大学英语全国四级统考的成绩,其中男生4581人,女生1138人,不包 括缺考学生。

3.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2级5719名学生2003年12月大学英语全国四级统考的成绩为分析指标。英语成绩由外国语学院办公室提供,内容包括被研究者的性别、年级、专业和英语成绩。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3. 3数据处理与分析

研究人员使用SPSS 和Excel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把男女学生的成绩作为两个样本总体,设计了t 假设检验的数学模型对男女学生成绩这两个样本进行均值比较。

4. 研究结果

....................

5. 差异缘由分析

一分析结果与心理学中对男女母语语言能力的研究相吻合,也与英语专业二语习得成绩相一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生理上的差异、语言智力方而的差异和社会环境的差异。

2)语言智力方面的差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在许多方而的行为表现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在智力的不同方面互有差异,女性在各种语言能力,如词汇、拼法和文法等方而优于男性。

Rod E llis ( 1994 202)认为,女性几乎在话语标准的各个方而都超过男性,她们更容易接受新的语言形式。女性对新形式更敏感、更容易在话语中使用这些新形式。男性对新的语言形式不如女性敏感。社会语言学研究表明,女性二语习得的能力总体高于男性; 女性更容易接受二语输入中新的语言形式更容易摆脱目标语的中间语形式。

3)社会环境的差异

男性一般被委派担任体力较紧张、冒险的仟务,而女性被委派担仟体力较弱、较稳定的仟务。这种不同的社会期望值就会造成两性角色心理上的差异。男性多用行动,而女性多用语言来表现自己。

6. 结语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 如社会角色定位对男女语言成就的影响。在社会角色分工中,一般男主外女主内。这种社会分工决定了男性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工作和学习,而女性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家庭,这就是为什么女性语言能力明显高于男性,而社会上真正有成就的语言大师是男性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对女生语言能力明显优于男生的情况有足够的认识:男女两性在学习上各有优点,女性更适合于语言学习,但语言上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整体能力上的优势。教师要根据男女两性语言上的差异设计课堂教学,而不能形成对男生的偏见,给学生以消极的暗示。


相关文章

  • 国内外音乐偏好研究文献综述
  • 北方音乐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5年第20期 (总第284期)北 方 音 乐NO.20,2015 (CumulativelyNO.284) 国内外音乐偏好研究文献综述 彭 夏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查看


  • 2014届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1
  •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2014届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本<指南>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进一 ...查看


  • 自尊问题研究综述
  • 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08,版权所有,仅供试用. 第4卷第2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I.4 No.2 2002年6月 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Aeron ...查看


  •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及其对融资 结构的影响研究 院系:商学院 班级:研1315班 姓名:李兴雷 学号:[1**********]8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李正2007年的博士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内涵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有十分直接的联系 ...查看


  • 论员工满意度研究现状及其设想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卷第5期 沦员工满意度研究现状及其设想 何波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44) 摘要:总结国内外关于员工满意度的研究现状,对员工满意度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度设想 ...查看


  •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口向世聪 摘要:作为一种空问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聚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或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并引起了经济学.经 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广迁兴趣.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层面八手,全面系统地回顾恶鲒了不同理论渊海的产 业 ...查看


  •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_参考题目
  • 计量经济学论文参考题目 1. 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2. 关于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 3. 关于司机年龄与发生车祸次数关系的分析 4.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变化因素分析 5. 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影响 6. ...查看


  • 心理学论文
  • 淮北师范大学 中学生感恩心理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学院.专业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 摘 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抽取淮北市2所普通完全中学共408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学生感恩量表>.<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为 ...查看


  • 关于拖延症的社会心理学论文
  • 关于拖延症的社会 心理学论文 姓名:韩梁 学号:1310221121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论文摘要] 拖延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两类,相应地,拖延行为 ...查看


  • 基于相关分析的省级政府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李和中,王宝成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以2007年中国31个省级政府(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为样本,在将政府规模划分为财政规模. 人力规模.职能规模三个侧面的基础上,考察省级政府财政规模.人力规模.职能规模与经济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