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免疫知识讲座

计划免疫知识讲座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以后每年全国都在这天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与计划免疫工作有关的宣传活动,对推动我国的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起到很大作用。

2008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全省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范围,是在现行四种疫苗的基础上增加到13种,分别为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13种疾病。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免费疫苗纳入免疫规划,这也充分说明疫苗接种在保护健康上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广大群众要积极参与国家免疫规划,把“疫苗接种”作为一种“健康投资”,真正做到预防疾病和保护健康。我市将以全国4.25预防接种宣传日为契机,加大对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力度,开展多种宣传活动,提高百姓接受免疫预防接种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提升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预防接种国家免费政策

一、疫苗分为哪几类?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据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儿童接种第一类疫苗免费,疫苗以及接种费用由政府承担,预防接种单位按免疫程序为儿童接种这些疫苗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任何费用。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二、现阶段我市第一类疫苗包括哪些?预防哪些传染病?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我镇第一类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

麻风疫苗、麻腮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以及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共13种疫苗,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13种疾病。

三、儿童办理预防接种证有哪些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都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到当地的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卫生局认可的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四、流动儿童在预防接种时享受哪些权利?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预防接种时享受同样权利,包括办理预防接种证、免费接种第一类疫苗等服务,目前大部分流动人口存在经济条件、文化素质、卫生状况和防病意识较差等问题,接种单位很难对人数日益庞大的流动儿童实施及时的预防接种,流动儿童接种率明显低于本地儿童,流动儿童传染病发病不断升高。这些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免疫规划工作的突出问题。

[接种副反应知识]

1、如何看待接种反应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不过疫苗毕竟是一种异物,部分儿童因个体差异会在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硬结等,或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病情轻微,多在1~2天内自行恢复,必要时就医。极少数儿童在接种后可出现罕见的异常反应,如无菌性脓肿、过敏反应等,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治疗。另外,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或存在某种潜在的疾病,在接种后碰巧发病,被称为“偶合症”,与疫苗本身无关,很容易与接种的不良反

应混淆。

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家长应该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配合接种人员,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并了解儿童的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儿童要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一旦出现可疑反应可得到及时处理。

2、下列情况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简称受种方)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3、什么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异常也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其发生率极低,但反应相对较重,需要临床处置。90%以上的异常反应均为过敏反应,包括局部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此外还有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等,比较少见有多发性神经炎、臂丛神经炎、脑炎和脑膜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等,接种卡介苗后的异常反应有淋巴结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绝大多数异常反应经过临床治疗后不留永久性损害。

3、 接种疫苗后出现反应,还是否继续接种?

国家规划疫苗需连续多次接种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糖丸等,如出现单纯的局部反应或低热,则不必改变免疫程序。如果引起严重反应,则不继续接种。接种百白破疫苗出现休克、高热、过敏反应、血清病等应停止以后预防接种。

4、 有免疫损害者是否可以接种疫苗?

凡患有白血病、全身恶性肿瘤或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婴幼儿或成人,感染传染病后造成严重后果,应按免疫程序接种灭活疫苗。有免疫损害者不能接种活疫苗。

5、孩子接种后要注意什么?

孩子打过防疫站以后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有时小孩会发生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轻微发热,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一般都不严重,只要好好照料,多喂开水,很快会恢复,如果体温过高,可服些退烧计。接种后24-48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发生红、肿、热、痛等局部反应。有时注射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也可能肿大。如局部反应重时,可用干净毛巾热敷,如反应加重,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预防接种知识]

1、疫苗是防控麻疹的最有效手段

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亦可以传播。麻疹发病最初表现为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等,第3~7天开始出红色斑疹,首先是面部,而后遍及全身,持续4~7天,出疹前后5天内具有传染性。

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和控制麻疹的最有效手段。在实施麻疹疫苗接种前,几乎每个儿童都难以幸免感染。我国广泛使用疫苗后,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下降。但在部分地区仍有麻疹病例暴发。及时全程接种麻疹疫苗,能有效预防麻疹的

感染。麻疹疫苗应接种两次,初种月龄为8月龄,复种为18—24月龄。2008年以后,我国开始使用含麻疹成分的联合疫苗替代麻疹单价疫苗,如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即一次接种可以预防麻疹、风疹两种疾病。

2、接种脊灰疫苗需注意哪些问题

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灰质炎,会导致肌肉麻痹,俗称“小儿麻痹症”。

儿童服用脊灰疫苗(俗称小儿麻痹症糖丸),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满2、3、4月龄的儿童,各服糖丸一粒,一岁以内共服3次,满4岁再服一粒。糖丸采用直接口/嚼服或溶于凉开水送服,服苗后半小时内不要喝热水及哺乳,以免降低疫苗活性。

目前,我国是无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国家,但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仍然有脊灰流行,特别是与我国接壤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等国家仍然有脊灰的暴发流行,发生输入性病例的危险始终存在,因此各个国家仍旧对适龄儿童接种脊灰疫苗,直至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

3、让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再流行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感染乙脑病毒所致。乙脑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蚊子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猪后,再去叮人,可以造成乙脑在人群中的传播。乙脑常见症状是发热、头疼、喷射性呕吐等,病死率高达5%~35%,约30%的幸存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痴呆等。

给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手段。2008年起,我国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儿童要及时全程接种乙脑疫苗。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2针,分别在8月龄和2周岁接种;灭活疫苗接种全

程共打4针,分别在8月龄打2针(间隔7~10天打第2针),2周岁、6周岁各接种1针。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人,也最好在来流行区前1个月完成接种。另外,除了接种乙脑疫苗,还要积极灭蚊、防蚊,预防乙脑传播。

4、及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传播

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经血传播。在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40%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后,90%~95%发展成慢性携带病毒状态,而成人仅为10%左右。

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为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可受到保护,并且效力持久。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按照0、1、6月龄的接种程序,全程接种3次乙肝疫苗。由于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怀孕、分娩及产后,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所以乙肝疫苗接种更强调首针的及时性——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应立即接种第一针。如果孕妇已经明确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的接种时间越早越好,同时还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提高阻断病毒传播效果。

计划免疫知识讲座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以后每年全国都在这天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与计划免疫工作有关的宣传活动,对推动我国的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起到很大作用。

2008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全省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范围,是在现行四种疫苗的基础上增加到13种,分别为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13种疾病。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免费疫苗纳入免疫规划,这也充分说明疫苗接种在保护健康上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广大群众要积极参与国家免疫规划,把“疫苗接种”作为一种“健康投资”,真正做到预防疾病和保护健康。我市将以全国4.25预防接种宣传日为契机,加大对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力度,开展多种宣传活动,提高百姓接受免疫预防接种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提升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预防接种国家免费政策

一、疫苗分为哪几类?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据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儿童接种第一类疫苗免费,疫苗以及接种费用由政府承担,预防接种单位按免疫程序为儿童接种这些疫苗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任何费用。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二、现阶段我市第一类疫苗包括哪些?预防哪些传染病?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我镇第一类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

麻风疫苗、麻腮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以及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共13种疫苗,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13种疾病。

三、儿童办理预防接种证有哪些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都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到当地的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卫生局认可的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四、流动儿童在预防接种时享受哪些权利?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预防接种时享受同样权利,包括办理预防接种证、免费接种第一类疫苗等服务,目前大部分流动人口存在经济条件、文化素质、卫生状况和防病意识较差等问题,接种单位很难对人数日益庞大的流动儿童实施及时的预防接种,流动儿童接种率明显低于本地儿童,流动儿童传染病发病不断升高。这些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免疫规划工作的突出问题。

[接种副反应知识]

1、如何看待接种反应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不过疫苗毕竟是一种异物,部分儿童因个体差异会在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硬结等,或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病情轻微,多在1~2天内自行恢复,必要时就医。极少数儿童在接种后可出现罕见的异常反应,如无菌性脓肿、过敏反应等,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治疗。另外,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或存在某种潜在的疾病,在接种后碰巧发病,被称为“偶合症”,与疫苗本身无关,很容易与接种的不良反

应混淆。

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家长应该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配合接种人员,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并了解儿童的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儿童要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一旦出现可疑反应可得到及时处理。

2、下列情况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简称受种方)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3、什么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异常也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其发生率极低,但反应相对较重,需要临床处置。90%以上的异常反应均为过敏反应,包括局部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此外还有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等,比较少见有多发性神经炎、臂丛神经炎、脑炎和脑膜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等,接种卡介苗后的异常反应有淋巴结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绝大多数异常反应经过临床治疗后不留永久性损害。

3、 接种疫苗后出现反应,还是否继续接种?

国家规划疫苗需连续多次接种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糖丸等,如出现单纯的局部反应或低热,则不必改变免疫程序。如果引起严重反应,则不继续接种。接种百白破疫苗出现休克、高热、过敏反应、血清病等应停止以后预防接种。

4、 有免疫损害者是否可以接种疫苗?

凡患有白血病、全身恶性肿瘤或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婴幼儿或成人,感染传染病后造成严重后果,应按免疫程序接种灭活疫苗。有免疫损害者不能接种活疫苗。

5、孩子接种后要注意什么?

孩子打过防疫站以后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有时小孩会发生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轻微发热,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一般都不严重,只要好好照料,多喂开水,很快会恢复,如果体温过高,可服些退烧计。接种后24-48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发生红、肿、热、痛等局部反应。有时注射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也可能肿大。如局部反应重时,可用干净毛巾热敷,如反应加重,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预防接种知识]

1、疫苗是防控麻疹的最有效手段

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亦可以传播。麻疹发病最初表现为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等,第3~7天开始出红色斑疹,首先是面部,而后遍及全身,持续4~7天,出疹前后5天内具有传染性。

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和控制麻疹的最有效手段。在实施麻疹疫苗接种前,几乎每个儿童都难以幸免感染。我国广泛使用疫苗后,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下降。但在部分地区仍有麻疹病例暴发。及时全程接种麻疹疫苗,能有效预防麻疹的

感染。麻疹疫苗应接种两次,初种月龄为8月龄,复种为18—24月龄。2008年以后,我国开始使用含麻疹成分的联合疫苗替代麻疹单价疫苗,如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即一次接种可以预防麻疹、风疹两种疾病。

2、接种脊灰疫苗需注意哪些问题

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灰质炎,会导致肌肉麻痹,俗称“小儿麻痹症”。

儿童服用脊灰疫苗(俗称小儿麻痹症糖丸),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满2、3、4月龄的儿童,各服糖丸一粒,一岁以内共服3次,满4岁再服一粒。糖丸采用直接口/嚼服或溶于凉开水送服,服苗后半小时内不要喝热水及哺乳,以免降低疫苗活性。

目前,我国是无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国家,但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仍然有脊灰流行,特别是与我国接壤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等国家仍然有脊灰的暴发流行,发生输入性病例的危险始终存在,因此各个国家仍旧对适龄儿童接种脊灰疫苗,直至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

3、让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再流行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感染乙脑病毒所致。乙脑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蚊子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猪后,再去叮人,可以造成乙脑在人群中的传播。乙脑常见症状是发热、头疼、喷射性呕吐等,病死率高达5%~35%,约30%的幸存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痴呆等。

给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手段。2008年起,我国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儿童要及时全程接种乙脑疫苗。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2针,分别在8月龄和2周岁接种;灭活疫苗接种全

程共打4针,分别在8月龄打2针(间隔7~10天打第2针),2周岁、6周岁各接种1针。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人,也最好在来流行区前1个月完成接种。另外,除了接种乙脑疫苗,还要积极灭蚊、防蚊,预防乙脑传播。

4、及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传播

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经血传播。在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40%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后,90%~95%发展成慢性携带病毒状态,而成人仅为10%左右。

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为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可受到保护,并且效力持久。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按照0、1、6月龄的接种程序,全程接种3次乙肝疫苗。由于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怀孕、分娩及产后,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所以乙肝疫苗接种更强调首针的及时性——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应立即接种第一针。如果孕妇已经明确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的接种时间越早越好,同时还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提高阻断病毒传播效果。


相关文章

  • 健康教育资料
  • 健康教育工作资料整理(乡镇卫生院) (资料盒名称) 一.健康教育计划与总结 健康教育年初工作计划.年终工作总结及上级下发文件 二.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印刷资料:健康教育处方.宣传单.宣传折页等摆放在健康教育宣传架上,放臵在乡镇卫生院的门诊.输 ...查看


  • 2014年4月中医药保健知识讲座计划
  •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填表时间: 2014年4月11日 灵泉镇2014年中医药保健知识讲座签到册 主办单位:灵泉镇卫生院 2014年 4月10日 活动地点:卫生院三楼会议室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方案 2014 年我院面向全乡镇举办中医药健康教育 ...查看


  • 村卫生室2011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 永昌镇______村卫生室 2011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市.区健康教育工作精神要点,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广泛普及重大传染病和常见.多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 ...查看


  • 2013年健康教育工作年度计划1
  • 2013年健康教育工作年度计划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场所,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全乡人民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及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健康文明素质.提高全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须长期 ...查看


  • 2015年健康教育工作年度计划1
  • 2015年健康教育工作年度计划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场所,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全乡人民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及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健康文明素质.提高全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须长期 ...查看


  • 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 计划安排: 1.一月份通过健康教育处发放怎样预防煤气中毒.健康教育讲座讲解高血压知识.通过宣传栏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和怎样预防艾滋病. 2.二月份在相关门诊发放手足口病折纸.讲解药物服用知识讲座.在关王路口进行孕产妇服叶酸知识咨询.通过宣传栏宣 ...查看


  • 2016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 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篇一: 健康教育工作是我站街村卫生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我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在辖区内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制定了 ...查看


  • 新生党章知识讲座计划书
  • 土木工程学院2013级新生党章知识讲座计划书 一.活动目的: 为了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进一步提高对党的认识,明晰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鼓励大学生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查看


  • 2013年培元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 2013年培元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做好2013年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1年工作规范>要求,根据市卫生局的相关工作精神,结合我辖区居民健康需求,特制定本年度健康教育计划. 一. 工作目标 通过健康教育 ...查看


  • 健康知识讲座.签到表doc
  • 预防接种健康知识讲座活动居民签到记录 活动时间: 年 月 日 参与活动群众签名: 地点: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内容稿 健康知识讲座效果评估问卷 1.孩子接种麻疹疫苗可以预防什么传染病? A.腮腺炎 B.风疹 C.麻疹 2. 您知道孩子出生后按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