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行]赏析

《清溪行》赏析

四川省遂宁市 课表语文

唐代天宝年间,“开元盛世”的表面繁荣,让年事渐高的唐玄宗逐渐沉醉于太平盛世之中,迷恋在声色犬马之内,骄奢昏昧。而李林甫、杨国忠等却日渐权倾朝野,损公利私。于是,小人得志,贤才远离,朝政渐趋腐朽衰落,官场更加黑暗污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不肯做阿谀奉承的近侍之臣,不愿写歌舞升平的粉饰之作;因而在政治上不仅得不到重用,反而备受权贵的排挤和打击,郁郁不得志。李白于天宝三载(744年)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混浊的京城长安,重新过上四处漂泊流浪漫游的生活。李白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无法实现,身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济世大才无法施展。但是他又不甘心毫无作为地终了余生,因而于全国漫游之中,常常醉酒抒怀,如《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或赏景排郁,如《清溪行》《秋浦歌》《独坐敬亭山》等,或游仙言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清溪行》,是其中一首名作。

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李白游览池州(今安徽贵池),为清溪水色的清澈见底所触动,被此地的优美风景所打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寂抑郁情怀暂时得以排遣,因此写下了这首《清溪行》。全诗这样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诗评家郑国铨先生曾解读此诗主旨为:这首诗着重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他围绕主旨,结合写作背景与相关诗句分联做了具体赏析。这种解读当然合情合理合诗味的,值得一读。本文也适当参考了郑先生的一些理解。

人们常说“诗无达诂”,意即一首好诗可以常读常新,可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条清溪”。不同情况的读者都可以作合理的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与李白眼中心中的“清溪”。笔者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揣冒昧也来解读一下《清溪行》。 整体而言,“诗仙”李白是一个乐观自信、狂放不羁、积极奋发、激情奔放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作风格雄奇豪迈、飘逸多致、想象丰富、夸张扬厉。《清溪行》给我们展现了李白情感真挚坦率孤独忧郁而又清高脱俗的形象,是一首风格清新婉转的诗作。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庐山的形象各异。李白的形象也是多方面的,既是“大鹏一日同风起”的豪放志士,“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失意侠士,又是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亲切挚友,“低头思故乡”的平凡游子,还是“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酒客,“须行即骑访名山”的世外高人,更是 “只有敬亭山”的孤寂隐者,“清溪清我心”的超凡脱俗之人等。

诗题中的“行”并不是像《琵琶行》的“行”,表示古诗的一种自由体裁,而是指“行走”,正文中“人行明镜中”可为佐证。全诗正是以“行”为线索来展开写景抒情的。

首联,诗人一见清澈宁静的清溪水,就把她与自己游赏过的其他名川秀水作了比较,觉得清溪水色独具神韵、与众不同。为什么呢?因为能“清我心”。这里的“清”一语双关,既形容清溪水色之清澈无比,又指清溪水洗去了那时诗人因壮志难酬而产生的落寞抑郁情绪,净化了他在浑浊污秽的京城环境中所留下的压抑愤懑感受,使“我”的心也无比清新纯洁与恬静,变得飘逸愉悦起

来。此时清溪的水色与诗人的心境融为一体,“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相渗透,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王充闾《祁连雪》)。”

中间两联,进一步写清溪水色的无比清澈幽美,实际上也是在展示诗人无比高洁美好的情怀,体现诗人无比清高脱俗的形象,表现诗人寄情山水抛开孤寂抑郁的心境。颔联,用新安江水清来正面衬托清溪水的更为清澈。我想借问一下,新安江江水向来以水清闻名于世,但是它的清澈见底哪里能像清溪水这般清澈呢?一个“见底何如此”的反问,实际上就充分肯定了清溪水更清,不容置疑。颈联,把透明平静的清溪水比作一面美丽明亮的镜子,把清溪两岸风景优美宁静耸立的群山比为美丽的屏风,人在岸上缓步行走,鸟儿在山上自由飞翔,这一切倒影在清溪水里,就让人恍惚产生了“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美丽神奇感受,从而陶醉融化在这一幅大自然的美妙画图之中。也正因为水之清,心之清,才会产生这种美好贴切的比喻。此一联,“人”对“鸟”,“行”对“度”,“明镜”对“屏风”,“中”对“里”,对仗极其工巧自然。律诗一般要求中间使用对偶,而本诗颔联第二句意思顺着第一句而下的,属于一种特殊的对仗“流水对”,应引起注意。颈联是从正面描绘清溪水之清之美的。

尾联,到了傍晚,诗人从沉醉于清溪美景清我心中回到现实,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漂泊流浪的落寞重回心上,此时此地,猩猩一声声凄清尖厉的啼叫传入诗人的耳帘,和诗人的现实心境激荡共鸣,猩猩似乎也在为“我”的有志难伸有才难施反而远游他乡四处漂泊而悲伤痛苦吧!客观情景再次染上浓浓的主观情绪,哀景衬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只不过,猩猩又怎么能像知己一样深深地理解诗人内心的悲愁与孤寂呢,只能为“远游人”徒然地白白地悲伤罢了。 猩猩啼叫本为自然之事,无所谓欢乐与悲伤,这是融情于景、移情于物、物我交融的写法。

本诗尾联虽然带上一种低回抑郁的情绪,但是因为有前三联的愉悦恬静与清新脱俗的有力对比,因而全诗并不显得消极低沉悲观,仍然是充满了积极向上乐观的情感,更加真实地显露了此时此景中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处在生活逆境与心灵困境之中却能自我排解超脱从而更显真诚坦率与清雅飘逸的“诗仙”形象,这真是“言为心声,诗如其人”啊!怀想诗人,赏析全诗,能让人由衷地获得美感与启迪。

《清溪行》赏析

四川省遂宁市 课表语文

唐代天宝年间,“开元盛世”的表面繁荣,让年事渐高的唐玄宗逐渐沉醉于太平盛世之中,迷恋在声色犬马之内,骄奢昏昧。而李林甫、杨国忠等却日渐权倾朝野,损公利私。于是,小人得志,贤才远离,朝政渐趋腐朽衰落,官场更加黑暗污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不肯做阿谀奉承的近侍之臣,不愿写歌舞升平的粉饰之作;因而在政治上不仅得不到重用,反而备受权贵的排挤和打击,郁郁不得志。李白于天宝三载(744年)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混浊的京城长安,重新过上四处漂泊流浪漫游的生活。李白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无法实现,身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济世大才无法施展。但是他又不甘心毫无作为地终了余生,因而于全国漫游之中,常常醉酒抒怀,如《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或赏景排郁,如《清溪行》《秋浦歌》《独坐敬亭山》等,或游仙言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清溪行》,是其中一首名作。

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李白游览池州(今安徽贵池),为清溪水色的清澈见底所触动,被此地的优美风景所打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寂抑郁情怀暂时得以排遣,因此写下了这首《清溪行》。全诗这样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诗评家郑国铨先生曾解读此诗主旨为:这首诗着重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他围绕主旨,结合写作背景与相关诗句分联做了具体赏析。这种解读当然合情合理合诗味的,值得一读。本文也适当参考了郑先生的一些理解。

人们常说“诗无达诂”,意即一首好诗可以常读常新,可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条清溪”。不同情况的读者都可以作合理的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与李白眼中心中的“清溪”。笔者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揣冒昧也来解读一下《清溪行》。 整体而言,“诗仙”李白是一个乐观自信、狂放不羁、积极奋发、激情奔放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作风格雄奇豪迈、飘逸多致、想象丰富、夸张扬厉。《清溪行》给我们展现了李白情感真挚坦率孤独忧郁而又清高脱俗的形象,是一首风格清新婉转的诗作。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庐山的形象各异。李白的形象也是多方面的,既是“大鹏一日同风起”的豪放志士,“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失意侠士,又是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亲切挚友,“低头思故乡”的平凡游子,还是“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酒客,“须行即骑访名山”的世外高人,更是 “只有敬亭山”的孤寂隐者,“清溪清我心”的超凡脱俗之人等。

诗题中的“行”并不是像《琵琶行》的“行”,表示古诗的一种自由体裁,而是指“行走”,正文中“人行明镜中”可为佐证。全诗正是以“行”为线索来展开写景抒情的。

首联,诗人一见清澈宁静的清溪水,就把她与自己游赏过的其他名川秀水作了比较,觉得清溪水色独具神韵、与众不同。为什么呢?因为能“清我心”。这里的“清”一语双关,既形容清溪水色之清澈无比,又指清溪水洗去了那时诗人因壮志难酬而产生的落寞抑郁情绪,净化了他在浑浊污秽的京城环境中所留下的压抑愤懑感受,使“我”的心也无比清新纯洁与恬静,变得飘逸愉悦起

来。此时清溪的水色与诗人的心境融为一体,“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相渗透,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王充闾《祁连雪》)。”

中间两联,进一步写清溪水色的无比清澈幽美,实际上也是在展示诗人无比高洁美好的情怀,体现诗人无比清高脱俗的形象,表现诗人寄情山水抛开孤寂抑郁的心境。颔联,用新安江水清来正面衬托清溪水的更为清澈。我想借问一下,新安江江水向来以水清闻名于世,但是它的清澈见底哪里能像清溪水这般清澈呢?一个“见底何如此”的反问,实际上就充分肯定了清溪水更清,不容置疑。颈联,把透明平静的清溪水比作一面美丽明亮的镜子,把清溪两岸风景优美宁静耸立的群山比为美丽的屏风,人在岸上缓步行走,鸟儿在山上自由飞翔,这一切倒影在清溪水里,就让人恍惚产生了“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美丽神奇感受,从而陶醉融化在这一幅大自然的美妙画图之中。也正因为水之清,心之清,才会产生这种美好贴切的比喻。此一联,“人”对“鸟”,“行”对“度”,“明镜”对“屏风”,“中”对“里”,对仗极其工巧自然。律诗一般要求中间使用对偶,而本诗颔联第二句意思顺着第一句而下的,属于一种特殊的对仗“流水对”,应引起注意。颈联是从正面描绘清溪水之清之美的。

尾联,到了傍晚,诗人从沉醉于清溪美景清我心中回到现实,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漂泊流浪的落寞重回心上,此时此地,猩猩一声声凄清尖厉的啼叫传入诗人的耳帘,和诗人的现实心境激荡共鸣,猩猩似乎也在为“我”的有志难伸有才难施反而远游他乡四处漂泊而悲伤痛苦吧!客观情景再次染上浓浓的主观情绪,哀景衬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只不过,猩猩又怎么能像知己一样深深地理解诗人内心的悲愁与孤寂呢,只能为“远游人”徒然地白白地悲伤罢了。 猩猩啼叫本为自然之事,无所谓欢乐与悲伤,这是融情于景、移情于物、物我交融的写法。

本诗尾联虽然带上一种低回抑郁的情绪,但是因为有前三联的愉悦恬静与清新脱俗的有力对比,因而全诗并不显得消极低沉悲观,仍然是充满了积极向上乐观的情感,更加真实地显露了此时此景中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处在生活逆境与心灵困境之中却能自我排解超脱从而更显真诚坦率与清雅飘逸的“诗仙”形象,这真是“言为心声,诗如其人”啊!怀想诗人,赏析全诗,能让人由衷地获得美感与启迪。


相关文章

  • 初一古诗赏析(答案版)
  • 古诗赏析 (玄武一模)(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4分) ①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②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时已年近半百.②无才思,此处指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 美丽. 7. ...查看


  • 古诗鉴赏(二)
  • 古诗鉴赏(二) 三.赏析技巧 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 ...查看


  • 李白的诗:峨眉山月歌
  •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查看


  • 清明节的诗句:峨眉山月歌
  •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3.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 ...查看


  • [入清溪行山中[唐]李白]阅读答案
  • 入清溪①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②向余景. [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o):桨. S.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赏析题及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赏析题及答案 1. 山中杂诗 吴 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云从窗里出,鸟向檐上飞,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 情)? 紧扣&qu ...查看


  • 思念的诗句:峨眉山月歌
  • <峨眉山月歌>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查看


  • 咏物诗:峨眉山月歌
  • <峨眉山月歌>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查看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李白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