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思美人]作于顷襄王时期

考证《思美人》作于顷襄王时期

□郑丽玲(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屈原的作品《思美人》是创作于怀王时期还是顷襄王时期,历来争议颇多。本文从《思美人》文本,并结合屈原《九章》中的其他作品以及史料等材料进行分析,认为《思美人》应是创作于顷襄王时期屈原流放江南之时。

【关键词】思美人;屈原;九章

关于屈原作品的写作年代与地点等问题,历来争议颇多。例如《思美人》一篇,蒋骥以为屈原是怀王十六年被放于汉北,此诗作于怀王十九年。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将此篇定于顷襄王二十年时作。而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刘永济的《屈赋通笺》、林庚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均怀疑此诗非屈原所作,乃为伪作,理由是这首诗无标题,结尾无乱辞。本人以为,此篇应是作于顷襄王时期。理由如下:

《思美人》文本中,明确写道:“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屈原的另一篇文章《哀郢》中有写道:“去故乡而远就兮,遵江夏以流亡。”此处汤漳平先生译注本《楚辞》中,“江夏”的注释为:“长江和夏水。夏水为长江之分流,自郢都东南之夏首分江水东流,汇沔水(今汉水后)后入江。因其河夏天才有水,故夏水。”从中国历史地图册上看,此地属于屈原被流放的江南地区。文中又曰:“吾且儃徊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汤先生译注本《楚辞》中,“南人”的注释为:“南夷之人。”“变态”的解释是:“即异态,南方的苗蛮,装束举止与汉人不同故称为‘变态’。”我赞成此注释。那么屈原此时就是被流放江南,来到了南方异乡,看到了与汉人不同的异乡风俗,因此发出此语。文中又写道:“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诗人说自己孤孤单单一个人来到了南方,是因为心里记着彭咸的故事。

《思美人》文本中提到,“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嶓冢”是汉水发源之山名,为楚极西地,由此可证明此诗是屈原居汉北时所作。然而“嶓冢”也是秦人的始封地。而且文中写道:“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对于此段,王夫之的解释是:“怀王听张仪之邪说,为秦所诱执,如纵辔驰驱以致倾覆。愿顷襄王惩前败而改辙,己将授以固本保邦待时而动之策,如操辔徐行,审端正术,则可以自强而待强秦之敝。……深谋定虑以西捣其穴,至于嶓冢。虽未可卒图,而黄昏不为迟暮,此与岳鹏举直捣黄龙之志同。”此解释甚佳。持《思美人》乃怀王时期所作者还认为文中的“南人”指的是郢都的朝臣,这正是证明屈原此时在汉北,所以称他们为“南人”。但是文章前后写道:“吾且儃徊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窃快在其中心兮,扬厥凭而不俟。”综观文意,如果“南人”指的是郢都的朝臣,那“观南人之变态”该作何解释?诗人又何以能在“观南人之变态”后的心情是“窃快在其中心兮,扬厥凭而不竢”?

综观《九章》各篇,屈原其创作于怀王时期的作品流露的情感倾向于忠君爱君,对君王的抱怨较不强烈,常把君王喻为“荪”,“美人”(君王指楚怀王。)而顷襄王时期创作的作品流露出对君王的怨怒情绪较强烈,且不再以“荪”,“美人”这类美称来指君王(君王指顷襄王。)不少注家认为《思美人》从其的诗意分析,与作于怀王时期的其他作品的情绪感思以及内容较相近。本人认为,正是从诗意分析,《思美人》创作于顷襄王时期。正如姜亮夫在《楚辞今绎讲录》中所说:“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倾向并不是消沉想死,而是奋发向上的。”但并不能因此就认定此篇作于怀王时期。因为虽然作于顷襄王时期的作品大都较消沉有死志,但并不是全部。例如《涉江》一篇就作于顷襄王时期,然而全诗基调较为积极向上。而《思美人》全诗的基调与情感正与《涉江》很相近。

《思美人》应是屈原流放江南的第一篇作品,因此诗中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痕迹,这也正体现出屈原流放江南后心路历程的

渐变过程。文章前部分写道:“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这与《惜诵》、《抽思》中反复向君王申诉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感情内容相同。而且《抽思》中亦提到“美人”:“结微情以陈辞兮,矫以遗夫美人”,“与美人抽怨兮”等。但不能因此而判断此诗作于怀王时期。因为《思美人》并不像《惜诵》、《抽思》那般,全文上下都在反复发愤抒情。被流放江南的屈原经过“独历年而离愍兮”后,也曾试着自我开解,自我走出精神的困境。于是他劝慰自己:“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而作于顷襄王时期的《涉江》正是描写屈原沿江游行途中的感想,而且诗人的态度较为乐观,在诗中不断自我宽慰:“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和伤。”、“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极其相似的,《思美人》中屈原也不断宽慰自己:“吾且儃徊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窃快在其中心兮,扬厥凭而不俟。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可见这两首诗是在相近时期先后写的,从文意判断,应是《思美人》写于前,《涉江》写于后,相同的是,都是写于顷襄王时期,而且是屈原被流放江南的前期,即郢都还未陷落,所以诗中态度较积极乐观,没有国破家亡那种气氛,如《哀郢》、《悲回风》、《怀沙》、《惜往日》。

不少注家认为《思美人》中“美人”指的是怀王,不可能是顷襄王,因此此篇作于怀王时期无疑。回顾历史,《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见屈原曾经深受怀王赏识重用.因此,怀王对于屈原,是有过知遇之恩的。而到顷襄王即位后,从历史记载看,屈原并未受过顷襄王恩遇,且比在怀王时期更受排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作品《抽思》中提到“美人”亦是指怀王,且有这样的诗句:“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可见屈原对怀王是极赋深情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有写道:“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因此,从屈原与怀王、顷襄王两代君王的亲疏关系,以及联系屈原的其他作品来看,本人亦认为《思美人》中“美人”指的是怀王。但因此就能证明《思美人》写于怀王时期了么?本人认为本篇写于顷襄王时期,但“美人”指的是怀王,这两者并不矛盾,而且还十分合理。屈原创作于怀王时期的作品,从来没有直接述说思念怀王,他思念的是怀王曾经对自己的恩遇。屈原前期的作品反复向怀王申诉的是自己悲愤哀怨之情与耿耿之心。而《思美人》开头写道:“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表达的是对“美人”的思念。这是因为此时,怀王已经遇害于秦国,君王遇害,作为人臣怎能不悲伤?

【参考文献】

[1]汤漳平.楚辞[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青春岁月

2012年10月下

【作者简介】

郑丽玲(1987—),女,汉族,漳州师范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185

考证《思美人》作于顷襄王时期

□郑丽玲(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屈原的作品《思美人》是创作于怀王时期还是顷襄王时期,历来争议颇多。本文从《思美人》文本,并结合屈原《九章》中的其他作品以及史料等材料进行分析,认为《思美人》应是创作于顷襄王时期屈原流放江南之时。

【关键词】思美人;屈原;九章

关于屈原作品的写作年代与地点等问题,历来争议颇多。例如《思美人》一篇,蒋骥以为屈原是怀王十六年被放于汉北,此诗作于怀王十九年。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将此篇定于顷襄王二十年时作。而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刘永济的《屈赋通笺》、林庚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均怀疑此诗非屈原所作,乃为伪作,理由是这首诗无标题,结尾无乱辞。本人以为,此篇应是作于顷襄王时期。理由如下:

《思美人》文本中,明确写道:“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屈原的另一篇文章《哀郢》中有写道:“去故乡而远就兮,遵江夏以流亡。”此处汤漳平先生译注本《楚辞》中,“江夏”的注释为:“长江和夏水。夏水为长江之分流,自郢都东南之夏首分江水东流,汇沔水(今汉水后)后入江。因其河夏天才有水,故夏水。”从中国历史地图册上看,此地属于屈原被流放的江南地区。文中又曰:“吾且儃徊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汤先生译注本《楚辞》中,“南人”的注释为:“南夷之人。”“变态”的解释是:“即异态,南方的苗蛮,装束举止与汉人不同故称为‘变态’。”我赞成此注释。那么屈原此时就是被流放江南,来到了南方异乡,看到了与汉人不同的异乡风俗,因此发出此语。文中又写道:“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诗人说自己孤孤单单一个人来到了南方,是因为心里记着彭咸的故事。

《思美人》文本中提到,“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嶓冢”是汉水发源之山名,为楚极西地,由此可证明此诗是屈原居汉北时所作。然而“嶓冢”也是秦人的始封地。而且文中写道:“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对于此段,王夫之的解释是:“怀王听张仪之邪说,为秦所诱执,如纵辔驰驱以致倾覆。愿顷襄王惩前败而改辙,己将授以固本保邦待时而动之策,如操辔徐行,审端正术,则可以自强而待强秦之敝。……深谋定虑以西捣其穴,至于嶓冢。虽未可卒图,而黄昏不为迟暮,此与岳鹏举直捣黄龙之志同。”此解释甚佳。持《思美人》乃怀王时期所作者还认为文中的“南人”指的是郢都的朝臣,这正是证明屈原此时在汉北,所以称他们为“南人”。但是文章前后写道:“吾且儃徊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窃快在其中心兮,扬厥凭而不俟。”综观文意,如果“南人”指的是郢都的朝臣,那“观南人之变态”该作何解释?诗人又何以能在“观南人之变态”后的心情是“窃快在其中心兮,扬厥凭而不竢”?

综观《九章》各篇,屈原其创作于怀王时期的作品流露的情感倾向于忠君爱君,对君王的抱怨较不强烈,常把君王喻为“荪”,“美人”(君王指楚怀王。)而顷襄王时期创作的作品流露出对君王的怨怒情绪较强烈,且不再以“荪”,“美人”这类美称来指君王(君王指顷襄王。)不少注家认为《思美人》从其的诗意分析,与作于怀王时期的其他作品的情绪感思以及内容较相近。本人认为,正是从诗意分析,《思美人》创作于顷襄王时期。正如姜亮夫在《楚辞今绎讲录》中所说:“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倾向并不是消沉想死,而是奋发向上的。”但并不能因此就认定此篇作于怀王时期。因为虽然作于顷襄王时期的作品大都较消沉有死志,但并不是全部。例如《涉江》一篇就作于顷襄王时期,然而全诗基调较为积极向上。而《思美人》全诗的基调与情感正与《涉江》很相近。

《思美人》应是屈原流放江南的第一篇作品,因此诗中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痕迹,这也正体现出屈原流放江南后心路历程的

渐变过程。文章前部分写道:“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这与《惜诵》、《抽思》中反复向君王申诉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感情内容相同。而且《抽思》中亦提到“美人”:“结微情以陈辞兮,矫以遗夫美人”,“与美人抽怨兮”等。但不能因此而判断此诗作于怀王时期。因为《思美人》并不像《惜诵》、《抽思》那般,全文上下都在反复发愤抒情。被流放江南的屈原经过“独历年而离愍兮”后,也曾试着自我开解,自我走出精神的困境。于是他劝慰自己:“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而作于顷襄王时期的《涉江》正是描写屈原沿江游行途中的感想,而且诗人的态度较为乐观,在诗中不断自我宽慰:“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和伤。”、“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极其相似的,《思美人》中屈原也不断宽慰自己:“吾且儃徊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窃快在其中心兮,扬厥凭而不俟。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可见这两首诗是在相近时期先后写的,从文意判断,应是《思美人》写于前,《涉江》写于后,相同的是,都是写于顷襄王时期,而且是屈原被流放江南的前期,即郢都还未陷落,所以诗中态度较积极乐观,没有国破家亡那种气氛,如《哀郢》、《悲回风》、《怀沙》、《惜往日》。

不少注家认为《思美人》中“美人”指的是怀王,不可能是顷襄王,因此此篇作于怀王时期无疑。回顾历史,《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见屈原曾经深受怀王赏识重用.因此,怀王对于屈原,是有过知遇之恩的。而到顷襄王即位后,从历史记载看,屈原并未受过顷襄王恩遇,且比在怀王时期更受排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作品《抽思》中提到“美人”亦是指怀王,且有这样的诗句:“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可见屈原对怀王是极赋深情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有写道:“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因此,从屈原与怀王、顷襄王两代君王的亲疏关系,以及联系屈原的其他作品来看,本人亦认为《思美人》中“美人”指的是怀王。但因此就能证明《思美人》写于怀王时期了么?本人认为本篇写于顷襄王时期,但“美人”指的是怀王,这两者并不矛盾,而且还十分合理。屈原创作于怀王时期的作品,从来没有直接述说思念怀王,他思念的是怀王曾经对自己的恩遇。屈原前期的作品反复向怀王申诉的是自己悲愤哀怨之情与耿耿之心。而《思美人》开头写道:“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表达的是对“美人”的思念。这是因为此时,怀王已经遇害于秦国,君王遇害,作为人臣怎能不悲伤?

【参考文献】

[1]汤漳平.楚辞[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青春岁月

2012年10月下

【作者简介】

郑丽玲(1987—),女,汉族,漳州师范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185


相关文章

  • [美人谱]:中国古代美女标准(转)
  • <美人谱>的作者署名为"秀水 徐震 秋涛",似乎是三个人或者两个人.其实,据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作于1978年的<天花藏主人即嘉兴徐震>一文考证,即嘉兴( ...查看


  • 屈原被放逐在什么地方?
  • 2008/5/29 11:40:59 [稿源:红网综合] [作者:谭家斌] [编辑:胡蓉平] 红网官方微博 学术界主屈原被放逐说的,大部分认为屈原在楚怀王时代被放逐于汉北,在顷襄王时代被放逐于江南,有少数学者认为在顷襄王时代被放逐于汉北,也 ...查看


  • [离骚]知识点文档
  • <离骚>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一).简介作者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名平,字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 ...查看


  •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 15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约前 77 -前 6 )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 "叙录" ,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查看


  • 屈原[九歌湘夫人]优秀教案
  •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 ...查看


  • [湘夫人]优秀教案
  •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 ...查看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七)
  •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屈原其人和"楚辞"这种诗歌样式.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也是"楚 ...查看


  • [离骚]教学设计
  • <离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3.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4.课后能够背诵课文. 二.开展教学: 1.课前自学(教学分析):让学生课 ...查看


  • 历史故事的成语:完璧归赵
  •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汉族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