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七)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屈原其人和“楚辞”这种诗歌样式。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也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4)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5)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2.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能够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3.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离骚》,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体会诗中运用形象地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句式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对象分析 1.该班学生语文功底都相对不错,课外积极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并组成了阅读小组,定期一起讨论,学习。思维较为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2.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离骚》,所以老师应该对文章的大意进行梳理,要加强阅读、感悟,让学生自己感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读、讲、背,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的感情。

3.通过探究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步骤 时间分配 附记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共50分钟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其人及其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6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以及重点实词、虚词 和句式,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几节课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是四言一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与《诗经》相比,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了一些变化,而且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伟大之处吧。 1’

二、作家及作品介绍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人简称为“辞”,或连称为“辞赋”。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时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它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

“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多用“兮”字的骚体诗,建立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或骚体),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一生主要活动在楚怀王和顷襄王时期。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等官职,参加过起草县令和从事外交活动。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但是,怀王是一个不辨忠奸的昏君,他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并把他流放到汉水以北,顷襄王时曾被召回,不久又被流放,这时,楚国由于内政腐败,外交失策,日益走向衰败,前278年秦兵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眼看着祖国陷入败亡的绝境,而自己的政治主张又不得实现,于此年跳江而死。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联齐抗秦,励精图治。他的政治思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圣君贤相;民本)。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2)《离骚》写于楚怀王39年(前300年),即屈原被流放在汉北时期。《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他根据楚国的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篇政治抒情诗,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关于“离骚”,;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节选了其首的12节。主要写了诗人的身世、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一名学生朗读,指正句子的节奏。

3.讲解骚体诗的典型句式以及诵读节拍

骚体诗最大的特点是语气助词“兮”的使用,它可以用在句中,也可以用在句末。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骚体诗的典型句式则有六字与五字两种(语气词“兮”除外),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日月/忽其/不淹兮);这与《诗经》四字句的典型句式不同,《诗经》有两个节拍。(如:桑之/未落),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13’

四、疏通课文

出示投影: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释及工具书,读准生字,生词,并能准确解释诗句中的重点字、词。

读音:

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又重之以修能(chóng)肇(zhào)汨余若将不及兮(yù)搴阰(qiān pí)弃秽(huì)蕙茝(chǎi)昌被(pī)窘步(jiǒng)舆车(yú)踵武(zhǒng)惮(dàn)荃(quán)謇(jiǎn)

加点的字、词:

(1)摄提贞于孟陬兮(2)肇锡余以嘉名(3)汨余若将不及兮(4)不抚壮而弃秽兮(5)固众芳之所在(6)夫惟捷径以窘步(7)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2.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结合以往学过的文言知识解决重点,难点。

1)古今异义词

①惟夫党人之偷乐兮。(偷乐:古:苟且偷安;今:私下里自己乐) ②朕皇考曰伯庸。(朕:秦以前泛指“我”或“我的”;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③纫秋兰以为佩。(以为:古为两个词,“以”是介词,“为”是动词,意思是“把„„当作/看作”;今为一个词,意思是“认为”。)

④春与秋其代序(代序:古为“依次”义;今为“代替序言的文章”) ⑤昔三后之纯粹兮(纯粹:古为“品德精美无疵”;今指“不掺杂别

的成分”)

⑥夫惟捷径以窘步。(捷径:古为“斜出的小路”;今指“近路”)

2)词类活用

指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如:

①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名词用为动词,意为“命名”;“字”也是名词用为动词,意为“起字”)

②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秽”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秽政”。)

3)掌握重点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以”文中多次出现,了解其作为连词、介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

①乘骐骥以驰骋兮,(连词,相当于“而”,前后为修饰关系)

②路幽昧以险隘。(连词,相当于“而”,前后为并列关系)

③又重之以修能。(介词)

“之”作为代词和助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又重之以修能。(代词)

②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其”作为代词和助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兮代序。(助词,无意义,凑足音节。)

4)注意通假字的用法

①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②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导”)

③岂惟纫夫蕙茝?(“惟”通“唯”)

④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⑤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

5)特殊句式(古今使用不同)

A.变式句

a.介词结构后置

古代介词结构在动词后作补语,今放在动词后作状语。如:

①又重之以修能。

②肇锡余以嘉名。

③忽奔走以先后兮。

b.宾语前置句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B.省略句

在古代文中多见,一定能根据上下文文意补充完整,这对理解文意关系甚大。如:

① 纫秋兰以为佩。(“以”和“为”之间省略了宾语“秋兰”) ② 乘骐骥以驰骋兮,(“乘”前省略了主语“君王”)

③ ③指九天以为正兮,(“以为”之间省略了宾语“九天”)

→让学生掌握重点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古汉语中重点句式

五、学生自读全诗,在自读的基础上,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把选文分为三段并说出每段的大意: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

第一段(从“帝高阳”到“曰灵均”):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通过“扈江离”、“纫秋兰”、

“朝搴”、“夕揽”等一系列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和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并进而提出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

第三段(从“昔三后”到“而改路”):通过回顾历史上的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一片忠心和反遭祸害的悲惨遭遇。

六、学习前两段(1—6节)

1.学生集体朗读。

2.学习第一段(1、2节):

教师提问:这段主要讲的是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通过读这一段,你觉得诗人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

学生答:

明确:诗人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其对祖先的崇拜,也说明了他血统的高贵。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3.学习第二段(3—6节):

提问1):通过诗人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些品质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答: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有上天赋与的美质。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运用比喻的手法,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以“朝搴辟芷”和“夕揽宿莽”来“修能”。

提问2):当诗人意识到时不待我的时候,他是无所事事的来打发日子还是奋起直追呢?

学生答:

明确:时光如逝水,诗人深感自身责任重大,采取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提问3):大家再读一遍第5节,说说本节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内容上有何深意?

学生答:过渡句;承上启下。担心自己一无所成。

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文中起了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提问4)在第6节中,诗人向楚王谏诤,并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诗人在此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学生答:比喻。把自己比喻成“骐骥”。

明确:诗人胸怀大志,希望楚王能人用贤臣,振兴国家,自己愿意跟随楚王跑前跑后,奔走效劳。

→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结构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以及“骚体诗”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他的忧国忧民的意识无不渗透在其一言一句中,但是,诗人这种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楚王效劳的理想能不能实现呢?下节课我们再具体分析。

八、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1—6节。

2.预习7~12节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来。

板书设计:

第二课《离骚》(节选)

屈原

追述世系

自述身世 父赐嘉名

内美

品 质 修能

自修 扈江离辟芷 纫秋兰为佩

朝搴木兰 夕揽宿莽

政治理想 楚王抚壮弃秽

道夫先路

第二课时 时间共50分钟 附记及设计意图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

2.学习课文7~12节。

3.学习课文中托物陈辞,比、兴的艺术手法,了解诗中运用移情法而形成的浪漫主义色彩。

4鉴赏文中的精彩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检查背诵(集体背诵、小组背诵、点名背诵) 10’

二、导语设计

上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部分,了解了诗人的身世、品质、自我修养过程及其远大的政治理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看看诗人的政治抱负是不是得到了施展?他的良苦用心是否得到了当时君臣的理解? 1’

三、学习7~12节

1.学生集体朗诵7~12节

2.师生问答学习

问题1:通过诗人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诗人面对着的楚国现实是: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民生之多艰”,使楚国陷于“路幽昧以险隘”的危境。“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齎怒”“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在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打击排挤下,诗人遭谗见废。正由于此,导致了诗人“美政”理想的幻灭。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的楚国,不能顺应历史洪流前进以致必然崩溃的命运。

问题2:《离骚》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7~12节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外,还使用了什么手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第8节“尧、舜的耿介”和“桀、纣的昌被”;“党人的偷乐”和“余身的惮殃”等。通过对比,来说明楚王不辨忠奸,昏庸无能,表达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而不被楚王理解的痛心。

问题3:出示投影,播放有关屈原的评论和诗歌,结合本文,让学生讨论回答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他怎样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呢?《离骚》中是怎样阐述的?

学生回答:

明确:屈原一生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他希望国君能像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最终使国君能“及前王之踵武”,即赶上先王们的足迹。

要想实现此理想,国君必须得“弃秽”“改乎此度”,即抛弃秽政,改变不合理的治国法度,也即应实行“美政”。他从“美政”的要求出发,托古喻今,在诗中一再称道尧舜等圣王(“众芳之所在”“遵道而得路”),否定桀纣等暴君(“昌被”而“窘步”)。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他也不断完善自己,以能为楚王“导夫先路”又“忽奔走以先后”,勇于担当起振兴楚国的重任。这也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3.学生试背7~12节 15’

四、品读鉴赏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请结合全文,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运用这些比喻的的作用何在?

学生回答: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老师提问2:这种移情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尤其实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之法,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老师出示投影: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朝杜甫《绝句漫兴》

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这首诗借用“杨柳”的意象,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充分表达出诗人离别故人的一种不舍之感,让人感到并不是就纯粹的送别,也不是枯燥无味,而是那一份深深的友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两句是对社会人生客观规律的参悟,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生活是复杂的,就像春天的繁花芳草,到处开放,到处生长,逐渐使人眼花缭乱,使人策马奋蹄,不断地前奔探索)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村。(南北朝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表现了对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未来的不胜迷惘之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其五)(表达作者希望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心)

2.诗人在《离骚》中是怎样体现其浪漫主义色彩的?

学生回答:

明确: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又通过使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诗经》和《离骚》中都使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而这些手法又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

明确: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都具有了象征意义。也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4.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鉴赏分析。

学生一:我最喜欢的诗句是:“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给了我们他最高贵的品质—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学生二:我最喜欢“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这两句,作者虽然知道自己面临着忠而被谤的现实,但是仍然挺身而出向楚王进谏,这表现了他坚持真理,永不言弃,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15’

→扩展训练,让学生掌握“移情法”的使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会使

用此法分析鉴赏诗歌。

五、探究性问题

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学生一:我赞成。我觉得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学生二:不赞成。我觉得这是一种毫无价值的牺牲。虽然一片忠心不能被楚王理解,但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来结束自己的一生,活着,便会有希望。 8’ 拓展延伸,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文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篇积极浪漫主义诗作。诗人善于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学习这首诗,主要使我们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现出的追求理想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怀,体会诗中运用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试着把《离骚》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八、板书设计

《离骚》(节选)

屈原

楚王抚壮弃秽

道夫先路 忠心爱国 矛盾 现实 政治理想 望楚王遵道而得路

奔走以先后

教学后记(预想结果):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屈原的诗作,考虑到这一实际问题,所以对屈原及其作品以及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楚辞”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以便学生能较快的走进屈原。在讲解课文时,试图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但是,因为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不知道学生的接受效果如何?这节课结束以后,如果效果不错,以后在此基础上稍加完善,继续使用。如果效果不佳,那就再另谋他径,以提高教学效率。 以便改进教学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屈原其人和“楚辞”这种诗歌样式。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也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4)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5)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2.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能够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3.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离骚》,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体会诗中运用形象地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句式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对象分析 1.该班学生语文功底都相对不错,课外积极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并组成了阅读小组,定期一起讨论,学习。思维较为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2.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离骚》,所以老师应该对文章的大意进行梳理,要加强阅读、感悟,让学生自己感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读、讲、背,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的感情。

3.通过探究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步骤 时间分配 附记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共50分钟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其人及其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6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以及重点实词、虚词 和句式,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几节课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是四言一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与《诗经》相比,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了一些变化,而且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伟大之处吧。 1’

二、作家及作品介绍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人简称为“辞”,或连称为“辞赋”。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时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它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

“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多用“兮”字的骚体诗,建立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或骚体),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一生主要活动在楚怀王和顷襄王时期。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等官职,参加过起草县令和从事外交活动。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但是,怀王是一个不辨忠奸的昏君,他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并把他流放到汉水以北,顷襄王时曾被召回,不久又被流放,这时,楚国由于内政腐败,外交失策,日益走向衰败,前278年秦兵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眼看着祖国陷入败亡的绝境,而自己的政治主张又不得实现,于此年跳江而死。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联齐抗秦,励精图治。他的政治思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圣君贤相;民本)。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2)《离骚》写于楚怀王39年(前300年),即屈原被流放在汉北时期。《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他根据楚国的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篇政治抒情诗,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关于“离骚”,;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节选了其首的12节。主要写了诗人的身世、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一名学生朗读,指正句子的节奏。

3.讲解骚体诗的典型句式以及诵读节拍

骚体诗最大的特点是语气助词“兮”的使用,它可以用在句中,也可以用在句末。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骚体诗的典型句式则有六字与五字两种(语气词“兮”除外),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日月/忽其/不淹兮);这与《诗经》四字句的典型句式不同,《诗经》有两个节拍。(如:桑之/未落),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13’

四、疏通课文

出示投影: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释及工具书,读准生字,生词,并能准确解释诗句中的重点字、词。

读音:

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又重之以修能(chóng)肇(zhào)汨余若将不及兮(yù)搴阰(qiān pí)弃秽(huì)蕙茝(chǎi)昌被(pī)窘步(jiǒng)舆车(yú)踵武(zhǒng)惮(dàn)荃(quán)謇(jiǎn)

加点的字、词:

(1)摄提贞于孟陬兮(2)肇锡余以嘉名(3)汨余若将不及兮(4)不抚壮而弃秽兮(5)固众芳之所在(6)夫惟捷径以窘步(7)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2.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结合以往学过的文言知识解决重点,难点。

1)古今异义词

①惟夫党人之偷乐兮。(偷乐:古:苟且偷安;今:私下里自己乐) ②朕皇考曰伯庸。(朕:秦以前泛指“我”或“我的”;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③纫秋兰以为佩。(以为:古为两个词,“以”是介词,“为”是动词,意思是“把„„当作/看作”;今为一个词,意思是“认为”。)

④春与秋其代序(代序:古为“依次”义;今为“代替序言的文章”) ⑤昔三后之纯粹兮(纯粹:古为“品德精美无疵”;今指“不掺杂别

的成分”)

⑥夫惟捷径以窘步。(捷径:古为“斜出的小路”;今指“近路”)

2)词类活用

指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如:

①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名词用为动词,意为“命名”;“字”也是名词用为动词,意为“起字”)

②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秽”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秽政”。)

3)掌握重点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以”文中多次出现,了解其作为连词、介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

①乘骐骥以驰骋兮,(连词,相当于“而”,前后为修饰关系)

②路幽昧以险隘。(连词,相当于“而”,前后为并列关系)

③又重之以修能。(介词)

“之”作为代词和助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又重之以修能。(代词)

②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其”作为代词和助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兮代序。(助词,无意义,凑足音节。)

4)注意通假字的用法

①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②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导”)

③岂惟纫夫蕙茝?(“惟”通“唯”)

④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⑤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

5)特殊句式(古今使用不同)

A.变式句

a.介词结构后置

古代介词结构在动词后作补语,今放在动词后作状语。如:

①又重之以修能。

②肇锡余以嘉名。

③忽奔走以先后兮。

b.宾语前置句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B.省略句

在古代文中多见,一定能根据上下文文意补充完整,这对理解文意关系甚大。如:

① 纫秋兰以为佩。(“以”和“为”之间省略了宾语“秋兰”) ② 乘骐骥以驰骋兮,(“乘”前省略了主语“君王”)

③ ③指九天以为正兮,(“以为”之间省略了宾语“九天”)

→让学生掌握重点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古汉语中重点句式

五、学生自读全诗,在自读的基础上,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把选文分为三段并说出每段的大意: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

第一段(从“帝高阳”到“曰灵均”):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的由来。

第二段(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通过“扈江离”、“纫秋兰”、

“朝搴”、“夕揽”等一系列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和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并进而提出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

第三段(从“昔三后”到“而改路”):通过回顾历史上的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一片忠心和反遭祸害的悲惨遭遇。

六、学习前两段(1—6节)

1.学生集体朗读。

2.学习第一段(1、2节):

教师提问:这段主要讲的是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通过读这一段,你觉得诗人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

学生答:

明确:诗人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其对祖先的崇拜,也说明了他血统的高贵。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3.学习第二段(3—6节):

提问1):通过诗人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些品质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答: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有上天赋与的美质。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运用比喻的手法,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以“朝搴辟芷”和“夕揽宿莽”来“修能”。

提问2):当诗人意识到时不待我的时候,他是无所事事的来打发日子还是奋起直追呢?

学生答:

明确:时光如逝水,诗人深感自身责任重大,采取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提问3):大家再读一遍第5节,说说本节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内容上有何深意?

学生答:过渡句;承上启下。担心自己一无所成。

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文中起了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提问4)在第6节中,诗人向楚王谏诤,并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诗人在此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学生答:比喻。把自己比喻成“骐骥”。

明确:诗人胸怀大志,希望楚王能人用贤臣,振兴国家,自己愿意跟随楚王跑前跑后,奔走效劳。

→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结构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以及“骚体诗”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他的忧国忧民的意识无不渗透在其一言一句中,但是,诗人这种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楚王效劳的理想能不能实现呢?下节课我们再具体分析。

八、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1—6节。

2.预习7~12节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来。

板书设计:

第二课《离骚》(节选)

屈原

追述世系

自述身世 父赐嘉名

内美

品 质 修能

自修 扈江离辟芷 纫秋兰为佩

朝搴木兰 夕揽宿莽

政治理想 楚王抚壮弃秽

道夫先路

第二课时 时间共50分钟 附记及设计意图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

2.学习课文7~12节。

3.学习课文中托物陈辞,比、兴的艺术手法,了解诗中运用移情法而形成的浪漫主义色彩。

4鉴赏文中的精彩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检查背诵(集体背诵、小组背诵、点名背诵) 10’

二、导语设计

上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部分,了解了诗人的身世、品质、自我修养过程及其远大的政治理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看看诗人的政治抱负是不是得到了施展?他的良苦用心是否得到了当时君臣的理解? 1’

三、学习7~12节

1.学生集体朗诵7~12节

2.师生问答学习

问题1:通过诗人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诗人面对着的楚国现实是: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民生之多艰”,使楚国陷于“路幽昧以险隘”的危境。“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齎怒”“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在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打击排挤下,诗人遭谗见废。正由于此,导致了诗人“美政”理想的幻灭。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的楚国,不能顺应历史洪流前进以致必然崩溃的命运。

问题2:《离骚》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7~12节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外,还使用了什么手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第8节“尧、舜的耿介”和“桀、纣的昌被”;“党人的偷乐”和“余身的惮殃”等。通过对比,来说明楚王不辨忠奸,昏庸无能,表达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而不被楚王理解的痛心。

问题3:出示投影,播放有关屈原的评论和诗歌,结合本文,让学生讨论回答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他怎样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呢?《离骚》中是怎样阐述的?

学生回答:

明确:屈原一生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他希望国君能像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最终使国君能“及前王之踵武”,即赶上先王们的足迹。

要想实现此理想,国君必须得“弃秽”“改乎此度”,即抛弃秽政,改变不合理的治国法度,也即应实行“美政”。他从“美政”的要求出发,托古喻今,在诗中一再称道尧舜等圣王(“众芳之所在”“遵道而得路”),否定桀纣等暴君(“昌被”而“窘步”)。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他也不断完善自己,以能为楚王“导夫先路”又“忽奔走以先后”,勇于担当起振兴楚国的重任。这也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3.学生试背7~12节 15’

四、品读鉴赏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请结合全文,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运用这些比喻的的作用何在?

学生回答: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老师提问2:这种移情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尤其实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之法,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老师出示投影: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朝杜甫《绝句漫兴》

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这首诗借用“杨柳”的意象,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充分表达出诗人离别故人的一种不舍之感,让人感到并不是就纯粹的送别,也不是枯燥无味,而是那一份深深的友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两句是对社会人生客观规律的参悟,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生活是复杂的,就像春天的繁花芳草,到处开放,到处生长,逐渐使人眼花缭乱,使人策马奋蹄,不断地前奔探索)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村。(南北朝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表现了对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未来的不胜迷惘之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其五)(表达作者希望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心)

2.诗人在《离骚》中是怎样体现其浪漫主义色彩的?

学生回答:

明确: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又通过使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诗经》和《离骚》中都使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而这些手法又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

明确: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都具有了象征意义。也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4.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鉴赏分析。

学生一:我最喜欢的诗句是:“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给了我们他最高贵的品质—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学生二:我最喜欢“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这两句,作者虽然知道自己面临着忠而被谤的现实,但是仍然挺身而出向楚王进谏,这表现了他坚持真理,永不言弃,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15’

→扩展训练,让学生掌握“移情法”的使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会使

用此法分析鉴赏诗歌。

五、探究性问题

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学生一:我赞成。我觉得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学生二:不赞成。我觉得这是一种毫无价值的牺牲。虽然一片忠心不能被楚王理解,但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来结束自己的一生,活着,便会有希望。 8’ 拓展延伸,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文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篇积极浪漫主义诗作。诗人善于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学习这首诗,主要使我们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现出的追求理想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怀,体会诗中运用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试着把《离骚》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八、板书设计

《离骚》(节选)

屈原

楚王抚壮弃秽

道夫先路 忠心爱国 矛盾 现实 政治理想 望楚王遵道而得路

奔走以先后

教学后记(预想结果):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屈原的诗作,考虑到这一实际问题,所以对屈原及其作品以及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楚辞”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以便学生能较快的走进屈原。在讲解课文时,试图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但是,因为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不知道学生的接受效果如何?这节课结束以后,如果效果不错,以后在此基础上稍加完善,继续使用。如果效果不佳,那就再另谋他径,以提高教学效率。 以便改进教学


相关文章

  •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 教学计划
  • 职业技术学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实验为中心,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 ...查看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学计划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1教学计划 育才中学 田松林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及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教研工作,落实英语教学常规,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 ...查看


  • 教学参考 31 p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评卷 (0/130)2010-01-17 19:4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精讲 (0/74)2010-01-15 08:18 高一必修一.二背诵篇目验收检测卷 (1/117)2010-01-10 ...查看


  • 高一政治教学计划-
  • 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政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研读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认真研究全国高考改革的方向和命题趋势,探索高中政治多元.高效的教学方式,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 ...查看


  •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试卷.课件.素材全集
  • 山东省华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物理寒假作业(全套18份,含答案,全站免费)02-08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集[52份打包,全站免费]01-31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集[40份打包,全站免费]01-3 ...查看


  • 汉语拼音教案2
  •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一 )年级(语文 )教研组 第 1 页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一 )年级(语文 )教研组 第 2 页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一 )年级(语文 )教研组 第 3 页 2016-2017学年第 ...查看


  • 二年级上册全新湘教版音乐电子教案
  • 开阳一小 二 年级 音乐 学科组备课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开阳一小 二 年级 音乐 学科组备课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开阳一小 二 年级 音乐 学科组备课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查看


  • 2016-2017学年 粤教版必修1 归园田居 学案5
  • 2016-2017学年 粤教版必修1 归园田居 学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2.了解作者,感受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自由高洁的精神追求. 一.检查预习案 教师走一圈,大致检查完成情况. 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 ...查看


  • 2015-2016学年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教案
  • 2015-2016学年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 第二课辛亥革命 公开课教案(初稿) 授课时间: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第四节 授课班级:高一(7)班 授课人:刘成 一.教学准备分析 [思路分析] 充分尊重和体会教材内容,领会课本知识点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