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单位: 姓名: 电话号码: )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

意识的主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途

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并且可能的。

关键词:数学 培养 创新意识

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使创新

精神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

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成为我国持续发展

的不竭资源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坚实基础,当今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

当今数学教育也已进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时期。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素质教育

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

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我们要提高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自觉性。创新是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创新意

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

一种心理取向。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

提,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财

富,只有那些高度创新的知识才能创造财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党和国家强调实施素

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国民素质就是民族素质,民族素质的核心是创新精

神和创新能力。具不具备创新精神,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

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一、有关创新意识观念的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先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就有必

要厘清创新意识的有关概念。

(一)创新意识的概念

纵观各类文献、专著,关于创新意识的定义甚多,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如:赵家骥在

《创造教育论纲》中给创新意识的定义是:创新意识是指改变环境和条件的意识,或改变环

境和条件的自觉性,对已有的条件进行改造、革新和完善的意识。创新意识表现为创新的渴

望的心理倾向。刘春学在《创新意识及其社会培育》中将创新意识定义为创新意识是由创新

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精神因素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我

国学者闫伟在《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新谈》一文中明确的给创新意识下了定义,他认为创新意

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大胆想象,质疑问难,经历独立探索的过程。通过已有经验,旧知识

的新组合得到一个新的结果的意志努力。本文主要参考刘春学对创新意识的定义,将创新意

识重新定义为: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

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二)相关概念辨析

1.创新与创造

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

和“创造”是近义词,基本上属于同一范畴。其主体都是人,其形成的结果都具备首创性,

新颖性,价值性和实用性特征。二者侧重点不同,创造强调的是新颖性和独特性,着重指首

创,是一个具体的结果,而创新则强调的是某种社会实现,是创造的过程和目的性结果,侧

重于宏观影响的结果。他们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存在,创造本身是一种创新但不是创新的全部,

它是创新的最高层次。从新颖性和社会意义而言,创新具有层次性,有相对于社会所属群体

和个人之分。正因为如此,“人人都可以创新”。小学生的创新就属于相对于他个人和他的

同学,或他这个年龄层次的人来讲的。

2.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之间的关系

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

能力,以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这种创新素质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人

不断更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调整优化自身素质结构,使自己

不断进步,紧跟时代的步伐。它包括主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

科学思想范畴,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积极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主要包括好奇心、求

知欲、探究的兴趣,对新事物的敏锐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

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等。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一种勇于抛

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而创新能力是运用

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思维

和创新想象。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有相同的心理过

程特征。而在创新素质的诸要素中,创新意识是关键,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

在动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否可行,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课堂教学本身及政

策保障方面进行分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相关心理学研究基础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给予了肯定的

回答。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人具有创新潜能。

首先,创造力是多元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认为:人有7种智力。包

括: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理解智力,音乐智力,躯体运动感觉智力,人际交往智

力,自我意识智力。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一个人的创造力可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

来,这一点已在1987年美国盐湖城第七届天才儿童大会上得到认同,并形成共识。中小学

生的一个独特的解题方法,一个独到的见解,对于他本身来讲,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有价

值的,当然也是一种创造,或者叫创新。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具有。而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以

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基础,只有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时,才可能表现出创造力。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

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动策略。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

生的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与组织下有目的地获取知识的认识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

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本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

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价值观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

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整个建构过程中,学生能否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

在此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看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为编排创新思维活动和构建创新素质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从课堂教学本身看

学科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主渠道。我国学者林崇德认为,教学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主导

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学是使学生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

条件。二是教学决定着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品质。三是教学使学生心理发展显示出

特定的具体形式和个别差异。正因为如此,在诸多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中,教学是最根

本最重要的因素。创新素质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

庭教育、社会实践,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但最根本的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创新教育必须融于学科教学之中。中小学生创新精神中好奇心、

求知欲、质疑等素质都不是通过某一专门训练课所能培养出来的。这些创新品质是在长期的

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必须融于学科教学之中,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中的

地位与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具有独特的

优势。

如在教学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在书本后面剪下来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并同桌讨论以下问题:

从上面实验操作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哪一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我

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三

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联系?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

(边总结边板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底和高相等,而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

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增强数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继续探索,不断创新。从以上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看出, 在

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从学习过程,还是学习内容来看, 数学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是独具优势的。

(三)政策保障

创新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国际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

己的创造潜能。江泽民总书记顺应时代的要求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

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

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当

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他在接见“两院”

院士时说:“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

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光阴荏苒,七年过去,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阶段,对

“创新”、“创新人才”的呼唤更加迫切,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国家战略。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在

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我国新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

行动计划》指出,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

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在向建设创新型国家进军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无疑承担着为建设创新

型国家而奠基的历史使命。

三、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落后教育观念所左右,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革,还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课堂教学。在这一教学模式下,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其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严重

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着不

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首先表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

一,课堂气氛沉重,学生心理负担大,压力重。第二,教学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以提高学习效果。学生是在教师、家长的双重要求下被迫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第三,在

课堂教学中,缺乏探究性学习。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代“学”, 学生的主体

地位往往受到侵犯而失落。久之,主体意识也随之失落,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受到剥夺。第四,

教学内容涉及范围狭窄,教师的讲解往往局限于书本,忽略了对周围生活中各种教学资源的

利用,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脱离实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成为空谈。

另一方面表现在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各

专家学者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都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于

创新教育的相关课程开发也有了许多成果。但都不够系统化,规范化。且不够具体,在实践

操作层面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目前在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理

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鉴于笔者有限的知识积累,所以本文仅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

的不足进行讨论,在此方面不作深究。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关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各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见解,

提出了培养创新意识的多种方法与途径, 本文仅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

识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如下几个策略,以供参考。

(一) 创设乐学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罗杰斯

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

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

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和谐

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促使学生从中得到激励,使学生感到师爱的温暖,感受到教师的

殷切期望,并将其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变为“服务

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与学生互动,交流思想。同时,民主、平等和适宜的教学情境

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

1.倾注爱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

发展。”小学生年纪小,自尊心强,思维稚嫩,潜意识里有创新意识,但只是创新意识的

幼牙,难免与错误一起出现。这就得要求对此有正确的看待,细心呵护创新的幼牙,以慈

爱宽容之心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创新潜能。把自己当成小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高

高在上,满腹诗书的严师。学生反应上的错误信息,要循循善诱。应明白创造具有冒险性,

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远有水平存在差异,其发展水平也可能存在差别。教育者要承认差

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的财富,而不是包袱。

2.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承受能力有限,这样势必会影响创新

意识的萌发。那么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避免“我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看谁最聪明”等等刺激性的语言。因为紧张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也不利于学生

创新意识的发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注意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自卑感,多留给学生思

考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不同见解,使得他们敢想、

敢说、敢问,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激励创新

人际关系的平等,为人处事的民主作风,是当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教

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必须要有民主、平

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

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才能萌发创新之芽,培养创新意识。大量的课

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才

能养成自信的个性心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存在着差异,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的思考

空间,语序表达不清晰的,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

和纠正错误的机会。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

改变自己的说法和想法,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不要立即要求学生坐下这样边扼杀了学生的自尊

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

(二)创设情趣,孕育创新意识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不要有太多的“好奇心”,而我们

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

生才会主动探索数学的奥妙。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力。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

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世界上许多的重大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

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善于观察特殊事物的现象,从而发

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儿童对许多事情都喜欢问“为什么”,还会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

问题,这样的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好奇心不时会产生,教师要加以保护并有意识的激发。例如在教

学“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按照教材内容是教学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的两种形式的分数

大小比较。但是,在课堂中,往往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若是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要

怎么比较呢?”这其实是通分的问题,要到五年级才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准确体

会到,这是学生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并能及时很好地作出回应。可适当调整教学计

划,在不耽误教学进程的情况下,适当抽出一点时间与学生简单研究一下分子、分母不相同

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来处理。这样处理,既为后面学习作了铺垫,又满足、保护了学生的

好奇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体会到发现与探索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潜在动力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的倾向性。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

习产生兴趣时,他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能产生恒心和毅力,能克服学习中的

困难,而在这种状态下学到的东西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学校教育中要想实现对创新人

才的培养,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最大程度上去顺应学生的兴趣,恢复学生的天性。正如著名

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说的那样:“一 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于

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

是乐。

在实践教学中,教学者随时都应注意在教学内容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分

数和小数的互化时”,先介绍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又复习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然后

再出示一些分数(如:3/8,8/25,3/20,1/14,4/9)。一般来讲,学生都会用分子除以分

母的方法寻求答案。这时,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随意说出一个分数,老师不

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信不信?”强烈的好奇心必定会让学

生纷纷发问,而教师则一一对答如流。此时学生求知欲极度旺盛,教师及时把这些最简分数

的分母分解分解质因数后判断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了。最后,让学生通过

观察、比较、讨论、寻找规律,总结出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

成有限小数。这样,经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突破了难点。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

趣,初步学会了探索解疑的方法,而且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

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告诉了我们,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探究对于培养学生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1.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励创新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这种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是强烈。”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不仅是

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还要让学生通过这种体验激励其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例如

在“池塘里有鹅16只,鸭9只,鸭比鹅少几只?”这样一个课堂教学片段中,为了给学生

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

尝试。(1)用两种不同颜色图片,各代表鸭和鹅,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摆一摆,

移一移。(2)根据摆摆、移移,想一想怎样才能列出算式并得出答案。(3)你还能用什么

方法列出算式,并得出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教师问题的引导,展开思维,大胆实践,敢于创新,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答案。

2.在引导探究中发现问题

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火花,“学贵在质疑”。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引导探究是指在学生对认知对象进行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点拨,达到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意每一环节的问题设计,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教授加法时,通常我们可先出示一些和生活系系相关的图片。如:出示大鸭和小鸭图(图中有一只白色羽毛的大鸭游在前,两只黑色羽毛的小鸭子和一只白色羽毛的小鸭子排着队游在后)。其目的在于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分类并列出1+2=3,2+2=4这两个算式。在问题设计时,不要直接提问“可以这样列算式”,而要这样问“看着这副图,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这样就给了他们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教师看似简单的一句引言,却能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引导他们发现一连串问题。反之,如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列出算式,那学生也只可能会列几加几等于几,殊不知在正确的回答中却泯灭了他们好问的天性,在引导探究中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学生提出质疑之前,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好“投其所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有疑可质。

3.大胆探索,引导学生思考与创新

课堂教学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渠道。教师应给予学生大胆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多动脑、动口、动手。学会独立思考,成为会创造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即使看似启发的提问,实际也是填空式的回答。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往往只是接受者。所以,必须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例如:教学“长方行周长的计算”一课,以往经常是教师直接演示周长的计算方法,但没有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缺乏对知识的感悟、体验,不可能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前让学生到排球场走一走,弄请什么是球场四边的长。回到教室后,让他们分小组汇报测量的方法及计算周长的结果。可能会有几种算法,有的会用“长+宽+长+宽”,有的会用“长×2+宽×2”,还有的会用“(长+宽)×2”的方法来计算,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推导出计算公式时,成功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不仅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的习惯。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牢记“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把传统教育与主动探究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主动探究,让学生去发现知识,掌

握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对数学的亲切感,进而产生再次探究的欲望。

(四)开放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1.开放教学内容,诱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选择题材偏离儿童生活实际,往往为运用某个计算法则而人为编造问题或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学内容要引进新课程的气息,渗透新课标的信息材料,努力使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知识都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只有开放数学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诱发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统计”时,没有必要采用教材里的例子,可以用一些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实例。如:给他们播放一段学校旁边公路上过往车辆的生活实况录象,然后放手让学生统计15分钟内各种车经过的辆数。可能在开始,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车辆,会让他们陷入一筹莫展的局面。在这时,教师可让大家展开讨论:如何又快又准确地进行统计?同学们就能通过热烈的讨论,相互补充,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合作统计。最后学生就能轻松地记录各种车的辆数,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进行一系列的整理、分析。一般只要教学内容真实,学生的兴趣就会比较浓厚,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开放式练习,加强创新意识

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的题,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这种开放性的习题具有很高的创造教育价值,极富挑战性。因为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加强开放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开放习题,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启发学生探索各种解法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交流和归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智能得到开发,这是传统的习题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学会了怎样学习,怎样创造,这样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创造力心理学[M ].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2]董奇. 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 ].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3]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1月

[4]关文信主编.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 ].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5]张良,范伟东主编. 走向创新教育[M ]. 黄河出版社,2001年4月

[6]张义萍. 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青海教育 ,2002,(11)

[7]刘广茫.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我们教师做什么[J],山东教育,2002(16)

[8]毛金波. 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J]. 学习月刊 , 2003,(02)

[9]赵桂英. 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创新意识[J].教育评论,2004,(06)

[10]王建军.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新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5,(09)

[11]刘君宏. 小学数学创新性学习策略[J].今日科苑,2005,(09)

[12]季钢平. 小学创新教育的六大误区[J]. 文教资料 , 2005,(31)

[13]赵柏春. 新课程下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教师版) , 2006,(12)

[14]姚敏.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报,2007,(01)

[15]闫伟.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新探[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01)

[16]庞海民.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09)

[17]陈发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J]. 科教文汇(上旬刊) , 2007,(12)

[18]胡余启.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2008,(04)

[19]丁玲.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 科研,2008,(14)

1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单位: 姓名: 电话号码: )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

意识的主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途

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并且可能的。

关键词:数学 培养 创新意识

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使创新

精神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

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成为我国持续发展

的不竭资源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坚实基础,当今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

当今数学教育也已进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时期。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素质教育

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

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我们要提高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自觉性。创新是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创新意

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

一种心理取向。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

提,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财

富,只有那些高度创新的知识才能创造财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党和国家强调实施素

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国民素质就是民族素质,民族素质的核心是创新精

神和创新能力。具不具备创新精神,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

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一、有关创新意识观念的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先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就有必

要厘清创新意识的有关概念。

(一)创新意识的概念

纵观各类文献、专著,关于创新意识的定义甚多,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如:赵家骥在

《创造教育论纲》中给创新意识的定义是:创新意识是指改变环境和条件的意识,或改变环

境和条件的自觉性,对已有的条件进行改造、革新和完善的意识。创新意识表现为创新的渴

望的心理倾向。刘春学在《创新意识及其社会培育》中将创新意识定义为创新意识是由创新

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精神因素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我

国学者闫伟在《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新谈》一文中明确的给创新意识下了定义,他认为创新意

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大胆想象,质疑问难,经历独立探索的过程。通过已有经验,旧知识

的新组合得到一个新的结果的意志努力。本文主要参考刘春学对创新意识的定义,将创新意

识重新定义为: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

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二)相关概念辨析

1.创新与创造

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

和“创造”是近义词,基本上属于同一范畴。其主体都是人,其形成的结果都具备首创性,

新颖性,价值性和实用性特征。二者侧重点不同,创造强调的是新颖性和独特性,着重指首

创,是一个具体的结果,而创新则强调的是某种社会实现,是创造的过程和目的性结果,侧

重于宏观影响的结果。他们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存在,创造本身是一种创新但不是创新的全部,

它是创新的最高层次。从新颖性和社会意义而言,创新具有层次性,有相对于社会所属群体

和个人之分。正因为如此,“人人都可以创新”。小学生的创新就属于相对于他个人和他的

同学,或他这个年龄层次的人来讲的。

2.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之间的关系

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

能力,以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这种创新素质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人

不断更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调整优化自身素质结构,使自己

不断进步,紧跟时代的步伐。它包括主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

科学思想范畴,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积极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主要包括好奇心、求

知欲、探究的兴趣,对新事物的敏锐感,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

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等。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一种勇于抛

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而创新能力是运用

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思维

和创新想象。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有相同的心理过

程特征。而在创新素质的诸要素中,创新意识是关键,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

在动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否可行,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课堂教学本身及政

策保障方面进行分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相关心理学研究基础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给予了肯定的

回答。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人具有创新潜能。

首先,创造力是多元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认为:人有7种智力。包

括: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理解智力,音乐智力,躯体运动感觉智力,人际交往智

力,自我意识智力。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一个人的创造力可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

来,这一点已在1987年美国盐湖城第七届天才儿童大会上得到认同,并形成共识。中小学

生的一个独特的解题方法,一个独到的见解,对于他本身来讲,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有价

值的,当然也是一种创造,或者叫创新。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具有。而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以

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基础,只有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时,才可能表现出创造力。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

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动策略。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

生的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与组织下有目的地获取知识的认识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

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本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

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价值观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

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整个建构过程中,学生能否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

在此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看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为编排创新思维活动和构建创新素质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从课堂教学本身看

学科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主渠道。我国学者林崇德认为,教学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主导

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学是使学生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

条件。二是教学决定着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品质。三是教学使学生心理发展显示出

特定的具体形式和个别差异。正因为如此,在诸多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中,教学是最根

本最重要的因素。创新素质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

庭教育、社会实践,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但最根本的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创新教育必须融于学科教学之中。中小学生创新精神中好奇心、

求知欲、质疑等素质都不是通过某一专门训练课所能培养出来的。这些创新品质是在长期的

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必须融于学科教学之中,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中的

地位与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具有独特的

优势。

如在教学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在书本后面剪下来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并同桌讨论以下问题:

从上面实验操作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哪一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我

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三

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联系?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

(边总结边板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底和高相等,而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

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增强数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继续探索,不断创新。从以上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看出, 在

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从学习过程,还是学习内容来看, 数学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是独具优势的。

(三)政策保障

创新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国际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

己的创造潜能。江泽民总书记顺应时代的要求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

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

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当

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他在接见“两院”

院士时说:“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

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光阴荏苒,七年过去,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阶段,对

“创新”、“创新人才”的呼唤更加迫切,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国家战略。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在

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我国新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

行动计划》指出,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

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在向建设创新型国家进军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无疑承担着为建设创新

型国家而奠基的历史使命。

三、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落后教育观念所左右,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革,还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课堂教学。在这一教学模式下,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其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严重

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着不

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首先表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

一,课堂气氛沉重,学生心理负担大,压力重。第二,教学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以提高学习效果。学生是在教师、家长的双重要求下被迫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第三,在

课堂教学中,缺乏探究性学习。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代“学”, 学生的主体

地位往往受到侵犯而失落。久之,主体意识也随之失落,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受到剥夺。第四,

教学内容涉及范围狭窄,教师的讲解往往局限于书本,忽略了对周围生活中各种教学资源的

利用,培养出的学生往往脱离实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成为空谈。

另一方面表现在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各

专家学者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都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于

创新教育的相关课程开发也有了许多成果。但都不够系统化,规范化。且不够具体,在实践

操作层面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目前在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理

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鉴于笔者有限的知识积累,所以本文仅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

的不足进行讨论,在此方面不作深究。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关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各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见解,

提出了培养创新意识的多种方法与途径, 本文仅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

识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如下几个策略,以供参考。

(一) 创设乐学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罗杰斯

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

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

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和谐

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促使学生从中得到激励,使学生感到师爱的温暖,感受到教师的

殷切期望,并将其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变为“服务

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与学生互动,交流思想。同时,民主、平等和适宜的教学情境

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

1.倾注爱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

发展。”小学生年纪小,自尊心强,思维稚嫩,潜意识里有创新意识,但只是创新意识的

幼牙,难免与错误一起出现。这就得要求对此有正确的看待,细心呵护创新的幼牙,以慈

爱宽容之心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创新潜能。把自己当成小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高

高在上,满腹诗书的严师。学生反应上的错误信息,要循循善诱。应明白创造具有冒险性,

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远有水平存在差异,其发展水平也可能存在差别。教育者要承认差

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的财富,而不是包袱。

2.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承受能力有限,这样势必会影响创新

意识的萌发。那么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避免“我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看谁最聪明”等等刺激性的语言。因为紧张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也不利于学生

创新意识的发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注意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自卑感,多留给学生思

考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不同见解,使得他们敢想、

敢说、敢问,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激励创新

人际关系的平等,为人处事的民主作风,是当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教

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必须要有民主、平

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

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才能萌发创新之芽,培养创新意识。大量的课

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才

能养成自信的个性心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存在着差异,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的思考

空间,语序表达不清晰的,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

和纠正错误的机会。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

改变自己的说法和想法,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不要立即要求学生坐下这样边扼杀了学生的自尊

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

(二)创设情趣,孕育创新意识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不要有太多的“好奇心”,而我们

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

生才会主动探索数学的奥妙。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力。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

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世界上许多的重大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

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善于观察特殊事物的现象,从而发

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儿童对许多事情都喜欢问“为什么”,还会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

问题,这样的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好奇心不时会产生,教师要加以保护并有意识的激发。例如在教

学“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按照教材内容是教学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的两种形式的分数

大小比较。但是,在课堂中,往往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若是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要

怎么比较呢?”这其实是通分的问题,要到五年级才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准确体

会到,这是学生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并能及时很好地作出回应。可适当调整教学计

划,在不耽误教学进程的情况下,适当抽出一点时间与学生简单研究一下分子、分母不相同

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来处理。这样处理,既为后面学习作了铺垫,又满足、保护了学生的

好奇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体会到发现与探索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潜在动力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的倾向性。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

习产生兴趣时,他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能产生恒心和毅力,能克服学习中的

困难,而在这种状态下学到的东西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学校教育中要想实现对创新人

才的培养,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最大程度上去顺应学生的兴趣,恢复学生的天性。正如著名

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说的那样:“一 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于

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

是乐。

在实践教学中,教学者随时都应注意在教学内容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分

数和小数的互化时”,先介绍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又复习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然后

再出示一些分数(如:3/8,8/25,3/20,1/14,4/9)。一般来讲,学生都会用分子除以分

母的方法寻求答案。这时,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随意说出一个分数,老师不

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信不信?”强烈的好奇心必定会让学

生纷纷发问,而教师则一一对答如流。此时学生求知欲极度旺盛,教师及时把这些最简分数

的分母分解分解质因数后判断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了。最后,让学生通过

观察、比较、讨论、寻找规律,总结出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

成有限小数。这样,经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突破了难点。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

趣,初步学会了探索解疑的方法,而且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

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告诉了我们,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探究对于培养学生

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1.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励创新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这种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是强烈。”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不仅是

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还要让学生通过这种体验激励其对知识的探索和创新。例如

在“池塘里有鹅16只,鸭9只,鸭比鹅少几只?”这样一个课堂教学片段中,为了给学生

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

尝试。(1)用两种不同颜色图片,各代表鸭和鹅,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摆一摆,

移一移。(2)根据摆摆、移移,想一想怎样才能列出算式并得出答案。(3)你还能用什么

方法列出算式,并得出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教师问题的引导,展开思维,大胆实践,敢于创新,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答案。

2.在引导探究中发现问题

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火花,“学贵在质疑”。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引导探究是指在学生对认知对象进行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点拨,达到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意每一环节的问题设计,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教授加法时,通常我们可先出示一些和生活系系相关的图片。如:出示大鸭和小鸭图(图中有一只白色羽毛的大鸭游在前,两只黑色羽毛的小鸭子和一只白色羽毛的小鸭子排着队游在后)。其目的在于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分类并列出1+2=3,2+2=4这两个算式。在问题设计时,不要直接提问“可以这样列算式”,而要这样问“看着这副图,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这样就给了他们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教师看似简单的一句引言,却能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引导他们发现一连串问题。反之,如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列出算式,那学生也只可能会列几加几等于几,殊不知在正确的回答中却泯灭了他们好问的天性,在引导探究中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学生提出质疑之前,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好“投其所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有疑可质。

3.大胆探索,引导学生思考与创新

课堂教学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渠道。教师应给予学生大胆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多动脑、动口、动手。学会独立思考,成为会创造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即使看似启发的提问,实际也是填空式的回答。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往往只是接受者。所以,必须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例如:教学“长方行周长的计算”一课,以往经常是教师直接演示周长的计算方法,但没有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缺乏对知识的感悟、体验,不可能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前让学生到排球场走一走,弄请什么是球场四边的长。回到教室后,让他们分小组汇报测量的方法及计算周长的结果。可能会有几种算法,有的会用“长+宽+长+宽”,有的会用“长×2+宽×2”,还有的会用“(长+宽)×2”的方法来计算,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推导出计算公式时,成功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不仅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的习惯。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牢记“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把传统教育与主动探究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主动探究,让学生去发现知识,掌

握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对数学的亲切感,进而产生再次探究的欲望。

(四)开放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1.开放教学内容,诱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选择题材偏离儿童生活实际,往往为运用某个计算法则而人为编造问题或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学内容要引进新课程的气息,渗透新课标的信息材料,努力使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知识都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只有开放数学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诱发创新意识。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统计”时,没有必要采用教材里的例子,可以用一些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实例。如:给他们播放一段学校旁边公路上过往车辆的生活实况录象,然后放手让学生统计15分钟内各种车经过的辆数。可能在开始,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车辆,会让他们陷入一筹莫展的局面。在这时,教师可让大家展开讨论:如何又快又准确地进行统计?同学们就能通过热烈的讨论,相互补充,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合作统计。最后学生就能轻松地记录各种车的辆数,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进行一系列的整理、分析。一般只要教学内容真实,学生的兴趣就会比较浓厚,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开放式练习,加强创新意识

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的题,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这种开放性的习题具有很高的创造教育价值,极富挑战性。因为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加强开放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开放习题,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启发学生探索各种解法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交流和归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智能得到开发,这是传统的习题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学会了怎样学习,怎样创造,这样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创造力心理学[M ].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2]董奇. 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 ].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3]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1月

[4]关文信主编.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 ].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5]张良,范伟东主编. 走向创新教育[M ]. 黄河出版社,2001年4月

[6]张义萍. 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青海教育 ,2002,(11)

[7]刘广茫.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我们教师做什么[J],山东教育,2002(16)

[8]毛金波. 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J]. 学习月刊 , 2003,(02)

[9]赵桂英. 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创新意识[J].教育评论,2004,(06)

[10]王建军.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新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5,(09)

[11]刘君宏. 小学数学创新性学习策略[J].今日科苑,2005,(09)

[12]季钢平. 小学创新教育的六大误区[J]. 文教资料 , 2005,(31)

[13]赵柏春. 新课程下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教师版) , 2006,(12)

[14]姚敏.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报,2007,(01)

[15]闫伟.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新探[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01)

[16]庞海民.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09)

[17]陈发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J]. 科教文汇(上旬刊) , 2007,(12)

[18]胡余启.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2008,(04)

[19]丁玲.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 科研,2008,(14)

11


相关文章

  • 电大小教专科毕业论文
  •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探究 分校(站.点):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莆田分校 学生姓名: 陈 娟 学 号: [1**********]408 指导教师: 许 文 豹 完稿日期: 2009.06. 12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探究 写作提纲 一.绪论 创新教 ...查看


  • 大武口区职称论文发表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大武口区职称论文发表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论文选题题目 大武口区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小 ...查看


  • 2013毕业论文(语文教育学)参考题
  • 语文教育学毕业论文参考题 说明:以下题目有些只是选题范围,写作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针对教育教学现状确定具体论题,切忌大而空. 一. 毕业论文 1.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取向的新认识 2.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3.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素研究 ...查看


  • 小学课改论文
  • 课改心得体会 郭晶华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 ...查看


  •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以培养创新精神 ...查看


  •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根据资料的多少来定题目 对题目要有一定的了解 比什么教学法在什么方面的应用 交际法在英语口语教学方面的应用 [1]刘东红,.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1). [2]廖燕慧. 创新 ...查看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摘 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本教育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一是以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二是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历学习过程,三是以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查看


  •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析
  • 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研究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与老师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得同学们的知识接受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