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寺里的三个小和尚

双龙寺里的三个小和尚

话说一个老和尚云游四海,积攒了不少钱。有一天,云游和尚来到了一个四面环山的湖边。抬头四望,北面的大山峰高耸入云,像一个天将守住了北大门。靠湖边有一座小山峰,海拔还不到百米,但山体奇特,三面山崖石壁如削,只有北面山坡较缓。远望过去,那小山峰真像一个身拖长裙、伫立湖边远眺的侍女。湖南面山势不高,但奇峰罗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玩耍。东西两边山峰连绵,就像两条静卧的巨龙。云游和尚一看这里的风水好,就在“小侍女”的一处“肩”上建了一座寺院,起名为“双龙寺”,还在北山坡修了一条通往湖边的石阶路。

由于双龙寺地势险要,寺院修得并不大,但小巧玲珑,且隐蔽在遮天蔽日的古树之下。因此,寺院修好后,鲜为人知,云游和尚一个人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开始一段时日,云游和尚整天陶醉在仙境般的湖光山色之中,游遍了四周群山,还不时地撑着竹排在湖中转悠。时间长了,云游和尚耐不住只有虫鸣鸟叫的世界,云游之性又痒了。他又想到别处去云游,但又舍不得荒废仙居般的寺院。

矛盾之中,云游和尚脑海里忽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去借几个小和尚看守双龙寺。于是,他找到了一处寺院,开口就向老方丈谈起借三个小和尚看守双龙寺的事。老方丈一听云游和尚要借三个小和尚,就戏言地问:“是不是借一个矮和尚,一个长和尚,一个胖和尚?”

“我干吗要借矮和尚、长和尚和胖和尚?”云游和尚一时没醒悟过来,他有些气恼地说,“肯借就借我三个年龄相仿,个子也差不多的小和尚。”

“好!好!”老方丈一看话不投机半句多,就立刻从寺院里挑了三个年龄差不多、个子也差不多的小和尚给了云游和尚。

几天后,云游和尚想出门云游四海了。临走前,云游和尚突然想起老方丈的戏言来,也想起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他想,双龙寺离湖边虽不远,但由于建在地势险要之处,所以吃水的问题还是最大。于是,他给三个小和尚立了个规矩:谁挑水多,吃饭时加个菜;谁挑水少,吃饭时只能吃干饭;如果谁不肯挑水,那干饭也不给吃。

这个规矩还真灵。老和尚刚走出寺院大门,三个小和尚就一拥而上去抢水桶。大家争执在一起,谁也不肯相让。争到最后,还是一个年龄稍大的小和尚提了个建议:水大家轮流挑,菜大家分开吃。其他两个和尚一听,都认为这个办法行。

于是,按年龄的大小开始轮流挑水。于是,提建议的小和尚先挑水。他挑了一担水后,把担子传给了中间年龄的小和尚;中间年龄的小和尚挑了一担水后,又把担子传给年龄最小的和尚。尽管山路崎岖,挑水工作十分劳累,但他们坚持把一缸水挑满。吃晚饭时,三个小和尚按照约定把一盆菜分开吃,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就这样,三个小和尚虽说水挑得很辛苦,但一时相安无事。

一个星期很快地就过去了,寺里的蔬菜已吃完了。一天早晨,年龄最大的小和尚受另外两个小和尚的委托,到集市上去买蔬菜。集市离三个小和尚的“老家”很近,于是,小和尚就顺便回家看看自己的师兄弟。

看完师兄弟,小和尚刚要出门去买菜,忽然方丈来了。方丈听了三个小和尚轮流挑水的故事后,连连点头说:“好,好!你们没有给我们寺院丢脸。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是最高境界。”

“不过,你们这样轮流挑水好像太辛苦!”老方丈拍了拍小和尚的脑袋,说,“你们能不能动动脑筋,使自己能省力一些。”

“动脑筋省力一些?”小和尚摸摸自己的光脑袋,看着老方丈说,“我们这些脑袋里没多少脑筋可动,您是否替我们想一想?”

“那可不行!不动脑筋想省力,没门。你想天上会掉大饼下来吗?”想不到,老方丈一口拒绝了。

小和尚在集市上买了满满的一担菜,挑着回到了双龙寺。一看,另外两外两个小和尚也已经把一缸水挑满了。于是,三个小和尚就烧饭炒菜,一股祥和的气氛。吃饭时,买菜的小和尚说了去“老家”的过程,同时也说了老方丈的话。因此,三个小和尚吃完饭就商量起改进挑水的方法来。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年龄处于中间的小和尚认为把挑水的台阶一分三,每人挑三分之一的路,这样可以调整重担和轻担的时间,使人不致过分疲劳。他这么一说,其他两个小和尚都赞同。他们同时还约定,为了体现公平,三段路三天来一个循环。商量好后,三个小和尚同时从寺院门前开始往湖边数台阶。一数,一共有三百三十三个台阶,一除三,每人要走一百一十一个台阶。

第二天,三个小和尚出门了,在寺院门前的是一个年龄最小的小和尚,靠湖边的是一个三人中年龄最大的小和尚。第一个小和尚挑了三分之一路,刚感到有点累,第二个小和尚就伸手接过了水桶担子。第二个小和尚挑了三分之一路后,第三个小和尚也接过了他肩上的担子。就这样,三个小和尚接龙挑水,很快地就把一缸水挑满了。三个小和尚看着满满的一缸水,开心得嘴都成了木鱼。

时间久了,三个小和尚感到这样挑水还是太累,不如另想办法。于是,三个小和尚又坐下来商量。但商量来,商量去,一时也想不出个好办法。一天傍晚,夕阳西下,满天红霞,三个小和尚出寺观赏这美丽的夕阳落山图。过了一会儿,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北山坡的一片毛竹林上了。满山坡的毛竹林呈嫩黄绿色,在红霞的映照下显得更富有仙境般的诗意。看着看着,最小的小和尚的眼睛一亮,忍不住脱口而出:“山上有这么多的毛竹,如果我们把打空的毛竹接上,不是可以从湖边接到寺院里了吗?”

“可是寺院位置高,湖边地势低,要知道水往低处流的呀。”年龄最大的小和尚为难地说。

“这不难,”最小的小和尚从地上捡起一根小树枝,先画了一个圆圈代表湖,接着在圆圈边上画了一座小山,在山肩上画了一处小房子。他边画边说,“湖边的山崖比寺院要高。我们只要把取水处的毛竹抬高,水就能流到寺院里。”

这一画,大家都明白了。第二天天刚亮,三个小和尚就拿着斧子、锯子等工具出发了。不多久,他们就到了北山坡上的毛竹林处。砍的砍,锯的锯,第一天就放倒了上百根毛竹。第二天,三个小和尚把放倒的毛竹的竹叶去掉,把毛竹的两头锯平。然后又找了一根特别细的竹子,把一头削尖后,利用它把其它砍下来的毛竹节打通。第三天,三个小和尚扛起毛竹到了“小侍女”峰顶上,从湖边取水处开始,把小头伸在大头上,一节一节接上去,一直接到双龙寺的院子里。

“竹桥”搭好以后,三个小和尚提着水桶到山崖边来提水。不料水桶太大,桶里的水虽不多,但三个小和尚费了吃奶的力气才提上来半桶水。而且往毛竹管里倒水也不容易,费了三个小和尚之力提上来的水有一半多洒在地上,气得三个小和尚面面相嘘。

怎么办?三个小和尚都想打退堂鼓了。但半途而废心里又有些不甘。于是,三个小和尚又坐下来商量对策。他们商量来,商量去。各自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年龄最小的小和尚建议把第一根毛竹一劈二——能解决倒水的问题;第二个小和尚建议买一只小水桶——解决提水重的问题;另一个小和尚建议在突出的崖顶上装一个辘轳——解决提水吃力以及水桶不稳的问题。

想到就干,三个小和尚来到原先寺院边的集镇上,买了辘轳和小水桶。回到双龙寺后,叫人把辘轳安装在山崖顶上。接着,三个小和尚把第一根毛竹一劈二,把半根毛竹的小头塞进第二根毛竹的大头里。用辘轳摇上水桶一倒,果然清水哗哗地流向双龙寺去了。真是又快又省力。三个小和尚乐得合不拢嘴。

半年后,老和尚云游回来,看到三个小和尚用辘轳取水,毛竹运水,心里暗暗高兴。他把三个小和尚叫来,听了他们三次改革取水的方法,脸上堆满了笑。最后,老和尚总结了三个小和尚成功的经验:“了不起,了不起!我临走的时候只是想到了管理创新,你们第二次改革就属于机制创新,比起我的管理创新要高一个层次,而你们第三次改革就属于科技创新,属于更高一层次。看样子,你们要比我这个老和尚要强得多……”

“嘿嘿……”三个小和尚听到老和尚的表扬,都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不知你们今后取水方面还有什么打算?”正当三个小和尚高兴时,想不到老和尚把话一转。

这下三个小和尚都问哑了。其中年龄最小的小和尚抓抓头皮问:“刚才您还在说我们这个改革已经属于更高一层次了,难道还要进行什么改革吗?”

“要改革,要改革!”老和尚拍拍三个小和尚的光脑袋说,“改革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创新,人的生活质量才会变得越来越好。而千万不能做井底之蛙喽!”

双龙寺里的三个小和尚

话说一个老和尚云游四海,积攒了不少钱。有一天,云游和尚来到了一个四面环山的湖边。抬头四望,北面的大山峰高耸入云,像一个天将守住了北大门。靠湖边有一座小山峰,海拔还不到百米,但山体奇特,三面山崖石壁如削,只有北面山坡较缓。远望过去,那小山峰真像一个身拖长裙、伫立湖边远眺的侍女。湖南面山势不高,但奇峰罗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玩耍。东西两边山峰连绵,就像两条静卧的巨龙。云游和尚一看这里的风水好,就在“小侍女”的一处“肩”上建了一座寺院,起名为“双龙寺”,还在北山坡修了一条通往湖边的石阶路。

由于双龙寺地势险要,寺院修得并不大,但小巧玲珑,且隐蔽在遮天蔽日的古树之下。因此,寺院修好后,鲜为人知,云游和尚一个人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开始一段时日,云游和尚整天陶醉在仙境般的湖光山色之中,游遍了四周群山,还不时地撑着竹排在湖中转悠。时间长了,云游和尚耐不住只有虫鸣鸟叫的世界,云游之性又痒了。他又想到别处去云游,但又舍不得荒废仙居般的寺院。

矛盾之中,云游和尚脑海里忽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去借几个小和尚看守双龙寺。于是,他找到了一处寺院,开口就向老方丈谈起借三个小和尚看守双龙寺的事。老方丈一听云游和尚要借三个小和尚,就戏言地问:“是不是借一个矮和尚,一个长和尚,一个胖和尚?”

“我干吗要借矮和尚、长和尚和胖和尚?”云游和尚一时没醒悟过来,他有些气恼地说,“肯借就借我三个年龄相仿,个子也差不多的小和尚。”

“好!好!”老方丈一看话不投机半句多,就立刻从寺院里挑了三个年龄差不多、个子也差不多的小和尚给了云游和尚。

几天后,云游和尚想出门云游四海了。临走前,云游和尚突然想起老方丈的戏言来,也想起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他想,双龙寺离湖边虽不远,但由于建在地势险要之处,所以吃水的问题还是最大。于是,他给三个小和尚立了个规矩:谁挑水多,吃饭时加个菜;谁挑水少,吃饭时只能吃干饭;如果谁不肯挑水,那干饭也不给吃。

这个规矩还真灵。老和尚刚走出寺院大门,三个小和尚就一拥而上去抢水桶。大家争执在一起,谁也不肯相让。争到最后,还是一个年龄稍大的小和尚提了个建议:水大家轮流挑,菜大家分开吃。其他两个和尚一听,都认为这个办法行。

于是,按年龄的大小开始轮流挑水。于是,提建议的小和尚先挑水。他挑了一担水后,把担子传给了中间年龄的小和尚;中间年龄的小和尚挑了一担水后,又把担子传给年龄最小的和尚。尽管山路崎岖,挑水工作十分劳累,但他们坚持把一缸水挑满。吃晚饭时,三个小和尚按照约定把一盆菜分开吃,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就这样,三个小和尚虽说水挑得很辛苦,但一时相安无事。

一个星期很快地就过去了,寺里的蔬菜已吃完了。一天早晨,年龄最大的小和尚受另外两个小和尚的委托,到集市上去买蔬菜。集市离三个小和尚的“老家”很近,于是,小和尚就顺便回家看看自己的师兄弟。

看完师兄弟,小和尚刚要出门去买菜,忽然方丈来了。方丈听了三个小和尚轮流挑水的故事后,连连点头说:“好,好!你们没有给我们寺院丢脸。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是最高境界。”

“不过,你们这样轮流挑水好像太辛苦!”老方丈拍了拍小和尚的脑袋,说,“你们能不能动动脑筋,使自己能省力一些。”

“动脑筋省力一些?”小和尚摸摸自己的光脑袋,看着老方丈说,“我们这些脑袋里没多少脑筋可动,您是否替我们想一想?”

“那可不行!不动脑筋想省力,没门。你想天上会掉大饼下来吗?”想不到,老方丈一口拒绝了。

小和尚在集市上买了满满的一担菜,挑着回到了双龙寺。一看,另外两外两个小和尚也已经把一缸水挑满了。于是,三个小和尚就烧饭炒菜,一股祥和的气氛。吃饭时,买菜的小和尚说了去“老家”的过程,同时也说了老方丈的话。因此,三个小和尚吃完饭就商量起改进挑水的方法来。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年龄处于中间的小和尚认为把挑水的台阶一分三,每人挑三分之一的路,这样可以调整重担和轻担的时间,使人不致过分疲劳。他这么一说,其他两个小和尚都赞同。他们同时还约定,为了体现公平,三段路三天来一个循环。商量好后,三个小和尚同时从寺院门前开始往湖边数台阶。一数,一共有三百三十三个台阶,一除三,每人要走一百一十一个台阶。

第二天,三个小和尚出门了,在寺院门前的是一个年龄最小的小和尚,靠湖边的是一个三人中年龄最大的小和尚。第一个小和尚挑了三分之一路,刚感到有点累,第二个小和尚就伸手接过了水桶担子。第二个小和尚挑了三分之一路后,第三个小和尚也接过了他肩上的担子。就这样,三个小和尚接龙挑水,很快地就把一缸水挑满了。三个小和尚看着满满的一缸水,开心得嘴都成了木鱼。

时间久了,三个小和尚感到这样挑水还是太累,不如另想办法。于是,三个小和尚又坐下来商量。但商量来,商量去,一时也想不出个好办法。一天傍晚,夕阳西下,满天红霞,三个小和尚出寺观赏这美丽的夕阳落山图。过了一会儿,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北山坡的一片毛竹林上了。满山坡的毛竹林呈嫩黄绿色,在红霞的映照下显得更富有仙境般的诗意。看着看着,最小的小和尚的眼睛一亮,忍不住脱口而出:“山上有这么多的毛竹,如果我们把打空的毛竹接上,不是可以从湖边接到寺院里了吗?”

“可是寺院位置高,湖边地势低,要知道水往低处流的呀。”年龄最大的小和尚为难地说。

“这不难,”最小的小和尚从地上捡起一根小树枝,先画了一个圆圈代表湖,接着在圆圈边上画了一座小山,在山肩上画了一处小房子。他边画边说,“湖边的山崖比寺院要高。我们只要把取水处的毛竹抬高,水就能流到寺院里。”

这一画,大家都明白了。第二天天刚亮,三个小和尚就拿着斧子、锯子等工具出发了。不多久,他们就到了北山坡上的毛竹林处。砍的砍,锯的锯,第一天就放倒了上百根毛竹。第二天,三个小和尚把放倒的毛竹的竹叶去掉,把毛竹的两头锯平。然后又找了一根特别细的竹子,把一头削尖后,利用它把其它砍下来的毛竹节打通。第三天,三个小和尚扛起毛竹到了“小侍女”峰顶上,从湖边取水处开始,把小头伸在大头上,一节一节接上去,一直接到双龙寺的院子里。

“竹桥”搭好以后,三个小和尚提着水桶到山崖边来提水。不料水桶太大,桶里的水虽不多,但三个小和尚费了吃奶的力气才提上来半桶水。而且往毛竹管里倒水也不容易,费了三个小和尚之力提上来的水有一半多洒在地上,气得三个小和尚面面相嘘。

怎么办?三个小和尚都想打退堂鼓了。但半途而废心里又有些不甘。于是,三个小和尚又坐下来商量对策。他们商量来,商量去。各自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年龄最小的小和尚建议把第一根毛竹一劈二——能解决倒水的问题;第二个小和尚建议买一只小水桶——解决提水重的问题;另一个小和尚建议在突出的崖顶上装一个辘轳——解决提水吃力以及水桶不稳的问题。

想到就干,三个小和尚来到原先寺院边的集镇上,买了辘轳和小水桶。回到双龙寺后,叫人把辘轳安装在山崖顶上。接着,三个小和尚把第一根毛竹一劈二,把半根毛竹的小头塞进第二根毛竹的大头里。用辘轳摇上水桶一倒,果然清水哗哗地流向双龙寺去了。真是又快又省力。三个小和尚乐得合不拢嘴。

半年后,老和尚云游回来,看到三个小和尚用辘轳取水,毛竹运水,心里暗暗高兴。他把三个小和尚叫来,听了他们三次改革取水的方法,脸上堆满了笑。最后,老和尚总结了三个小和尚成功的经验:“了不起,了不起!我临走的时候只是想到了管理创新,你们第二次改革就属于机制创新,比起我的管理创新要高一个层次,而你们第三次改革就属于科技创新,属于更高一层次。看样子,你们要比我这个老和尚要强得多……”

“嘿嘿……”三个小和尚听到老和尚的表扬,都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不知你们今后取水方面还有什么打算?”正当三个小和尚高兴时,想不到老和尚把话一转。

这下三个小和尚都问哑了。其中年龄最小的小和尚抓抓头皮问:“刚才您还在说我们这个改革已经属于更高一层次了,难道还要进行什么改革吗?”

“要改革,要改革!”老和尚拍拍三个小和尚的光脑袋说,“改革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创新,人的生活质量才会变得越来越好。而千万不能做井底之蛙喽!”


相关文章

  • 小和尚哲理小故事
  • 小和尚哲理小故事 转帖美文 2007-06-13 14:49:01 阅读3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7.好多施主问戒嗔头发的事情,其实出家人也是有头发的,只是比较短,戒嗔对头发的事情其实还相当在意的. 有时候人很奇怪,越是得不到的,留不 ...查看


  • 第三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 第三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话说当下鲁提辖扭过身来看时,拖扯的不是别人,却是渭州酒楼上救了的金老. 那老儿直拖鲁达到僻静处,说道:"恩人!你好大胆!见今明明地张挂榜文,出一千贯赏钱捉你,你缘 ...查看


  • 青楼女子住进和尚庙
  • 明朝嘉靖年间,隶属四川布政使司管辖的泸州只是一座小城市.在泸州城边的半山腰处,有一座北岩寺,香火一直不温不火.但正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寺院的僧人们也就这么无欲无求地修行着.然而,僧人们的平静生活被一场大雨给打破了. 那天,泸州下了整整一 ...查看


  • 身在红尘外
  • 德扬很谦逊.这是我和他接触的第一印象.身为嵩山少林寺第31代武功传人.武僧总教头的他,做人很低调.他很少接受记者采访,这倒不是因为他架子有多大,而是他不喜欢生活在光环下,所以能采访到他很不容易,我是和他约了多次后,他才接受采访的.在我采访他 ...查看


  • 五台山,应县木塔,悬空寺,云冈石窟游记
  • 因为五台山刚刚申请上了世界文化遗产,石家庄的夏天又很热,所以前些日子突然有了去五台山的打算.在网上也查了查部分资料,顺便也看了看应县木塔.悬空寺.云冈石窟的信息.最后决定去也就是一瞬间的事,下后夜的下午没走成,只能是休息的第一天早晨走了.在 ...查看


  • 民间传说系列 飞来峰的传说
  • 民间传说系列 飞来峰的传说 [%u862D%u82B1] 有人说,和尚不管人间俗世,其实还不都是这样,明明白白做和尚的人还是有的,这些和尚也守寺里的清规戒律,但事事明明白白,讲究实修,而不是死读经书,但这样的和尚很多时候并不被人理解,总被人 ...查看


  • 阳光和目光阅读答案
  • 阳光和目光 庭院的阳光 我们天明寺不是一座香火很旺的寺庙,但也会有全国各地的香客来进香.有位姓李的太太,每年都会来寺里好几次,她虔诚地在佛像前跪拜,还会给不少香火钱. 李太太有时候会拉着师父聊天.我们知道她先生是城里的官,从前做小职员的时候 ...查看


  • 妙法莲华经
  • 现在举出一个例子来形容妙法,这形容本来不大恰当,可是以这形容或者令我们明白一小部分的妙法.在以前有一个管,这个官信佛,他会背法华经,而法华经有两册,他对上册一目了然,能读能诵,明白经中的道理.但下册他就格格不入,也没法子懂,也没法子诵念.他 ...查看


  • 历史手抄报资料:康熙提匾
  • 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游山玩水,吟诗题字,以风流天子自命. 一天,他传下旨意,要到灵隐寺随喜. 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过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戴毗卢帽,手敲法器,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