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是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在光绪皇帝支持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898年是戊戌年,因此又称为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大幕。此后的三个多月中,光绪皇帝陆陆续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但新政一开始便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最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新政措施中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余全被取消,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了。有人说失败的主观原因是中国资产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本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再加上不能广泛发动群众,最终导致变法失败;客观原因是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了变法的进行。深入探讨,变法失败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变法的主要领导人康有为著有《大同书》、《康子内外篇》、《孔子改制考》等书,纵观这些书籍,可以看出他对西方的了解是粗糙的――变法前的康有为从未走出国门,自然也就不可能实地考察、深入了解西方社会;变法的另一位倡导者谭嗣同的主张又太过激进。对西方、对中国国情没有深刻的了解,没有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这应该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康、梁等人虽然满腔热血、才华横溢,可是在政治上不够成熟。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次改革都会受到重重阻挠,成功的改革者往往对时局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善于平衡、团结各种势力,推动改革的前进。首先我们从《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可以看到有关慈禧太后并不反对变法的记述:“五月初五日,奉明旨废八股矣。先是,二十九日芝栋折上,上即令为臣拟旨……刚毅请下部议。上曰:若下礼部,彼等必驳我矣。刚毅曰:此事重大,行之数百年,不可废,请上细思。上厉声曰:汝欲阻挠我耶?刚乃不敢言。及将散,刚毅又曰:此事重大,愿皇上请懿旨。上乃不作声。既而曰:……故待初二日诣颐和园请太后懿旨,而至初五乃降旨也。百事皆如此。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顽臣,变法之难如此。”维新派的王照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写道:“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若奉之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慈禧本人也说,只要“不遗祖制”,其余均可由光绪“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维新派在改革中却没有看清方向,很好地利用这些有利因素,而是让自己卷入了帝后之间的政治斗争。改革遭到慈禧太后的反对之后,康有为等人密谋“围园杀后”,激怒了慈禧太后,直接导致了变法的失败,也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洋务运动破产,但是洋务派对于刚刚兴起的维新派并不排斥,而是把他们看成是本门的后起之秀。公车上书后不久,康有为在京发起成立强学会,这是维新派组织的第一个团体,但参加者多数是洋务派官员。1895年11月,康有为等建上海强学会,到南京拜访了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在此后二十余天的时间里,康有为与张之洞“隔日一谈,每至深夜”,十分融洽。湖南新政是戊戌维新运动在地方上的典型,也是这一时期维新派和洋务派合作的结果。梁启超后来回忆说:“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各县州私立学府纷纷并起,学会尤盛。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洋务派对维新变法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康梁不仅没有团结洋务派推动变法,反而在帝党人物的影响下,对洋务派实权人物李鸿章等人予以指责、排斥。自命清高的维新派与支持变法、有实力、精通官场运作的洋务派渐行渐远,最后洋务派成了敌对势力,改革举步维艰、难以推行。   维新派主要领导人对民众力量是认识不清的。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里有一段比较“精辟”的回答:“之所以反对中国开议院(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主流派都主张“尊君权”,“以君权雷厉风行”变法,拒绝开议院),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民众的“民智”低下。事实上改革的具体措施中也没有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比如说土地问题等。历史一再证明,失去了人民大众支持的改革往往是无法成功的。   自6月11日起到9月21日止,新法令每天如雪片一般颁布,平均每天将近3条,似乎要把中国两千多年的积弊一扫而光。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至少进行了6年之久,做到了循序渐进。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戊戌变法进行得非常仓促,这也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对于新生事物,无论是社会,还是民众都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回顾这次变法,维新派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方向不明;变法中对时局认识不成熟,卷入无谓的政治斗争,不能团结支持变法的洋务派,增加了变法的阻力;缺乏支持改革的群众基础;变法也没能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仓促盲目实行,以上种种导致变法失败在所难免。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变法的失败让一部分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痛恨君主专制,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维新派对西方思想的宣传激起了人们对于西方思想的追求,更多的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得到翻译、传播,为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也打下了基础。透过重重历史烟云,自1840年以来,中国一直在民主的道路上步履蹒跚、艰难前行。维新志士们的呐喊、抗争使古老的中国在民主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变法失败的原因也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借鉴。[L]

  戊戌变法是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在光绪皇帝支持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898年是戊戌年,因此又称为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定国是诏》,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大幕。此后的三个多月中,光绪皇帝陆陆续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但新政一开始便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最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新政措施中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余全被取消,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了。有人说失败的主观原因是中国资产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本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再加上不能广泛发动群众,最终导致变法失败;客观原因是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了变法的进行。深入探讨,变法失败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变法的主要领导人康有为著有《大同书》、《康子内外篇》、《孔子改制考》等书,纵观这些书籍,可以看出他对西方的了解是粗糙的――变法前的康有为从未走出国门,自然也就不可能实地考察、深入了解西方社会;变法的另一位倡导者谭嗣同的主张又太过激进。对西方、对中国国情没有深刻的了解,没有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这应该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康、梁等人虽然满腔热血、才华横溢,可是在政治上不够成熟。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次改革都会受到重重阻挠,成功的改革者往往对时局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善于平衡、团结各种势力,推动改革的前进。首先我们从《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可以看到有关慈禧太后并不反对变法的记述:“五月初五日,奉明旨废八股矣。先是,二十九日芝栋折上,上即令为臣拟旨……刚毅请下部议。上曰:若下礼部,彼等必驳我矣。刚毅曰:此事重大,行之数百年,不可废,请上细思。上厉声曰:汝欲阻挠我耶?刚乃不敢言。及将散,刚毅又曰:此事重大,愿皇上请懿旨。上乃不作声。既而曰:……故待初二日诣颐和园请太后懿旨,而至初五乃降旨也。百事皆如此。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顽臣,变法之难如此。”维新派的王照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写道:“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若奉之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慈禧本人也说,只要“不遗祖制”,其余均可由光绪“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维新派在改革中却没有看清方向,很好地利用这些有利因素,而是让自己卷入了帝后之间的政治斗争。改革遭到慈禧太后的反对之后,康有为等人密谋“围园杀后”,激怒了慈禧太后,直接导致了变法的失败,也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洋务运动破产,但是洋务派对于刚刚兴起的维新派并不排斥,而是把他们看成是本门的后起之秀。公车上书后不久,康有为在京发起成立强学会,这是维新派组织的第一个团体,但参加者多数是洋务派官员。1895年11月,康有为等建上海强学会,到南京拜访了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在此后二十余天的时间里,康有为与张之洞“隔日一谈,每至深夜”,十分融洽。湖南新政是戊戌维新运动在地方上的典型,也是这一时期维新派和洋务派合作的结果。梁启超后来回忆说:“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各县州私立学府纷纷并起,学会尤盛。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洋务派对维新变法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康梁不仅没有团结洋务派推动变法,反而在帝党人物的影响下,对洋务派实权人物李鸿章等人予以指责、排斥。自命清高的维新派与支持变法、有实力、精通官场运作的洋务派渐行渐远,最后洋务派成了敌对势力,改革举步维艰、难以推行。   维新派主要领导人对民众力量是认识不清的。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里有一段比较“精辟”的回答:“之所以反对中国开议院(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主流派都主张“尊君权”,“以君权雷厉风行”变法,拒绝开议院),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民众的“民智”低下。事实上改革的具体措施中也没有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比如说土地问题等。历史一再证明,失去了人民大众支持的改革往往是无法成功的。   自6月11日起到9月21日止,新法令每天如雪片一般颁布,平均每天将近3条,似乎要把中国两千多年的积弊一扫而光。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至少进行了6年之久,做到了循序渐进。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戊戌变法进行得非常仓促,这也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对于新生事物,无论是社会,还是民众都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回顾这次变法,维新派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方向不明;变法中对时局认识不成熟,卷入无谓的政治斗争,不能团结支持变法的洋务派,增加了变法的阻力;缺乏支持改革的群众基础;变法也没能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仓促盲目实行,以上种种导致变法失败在所难免。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变法的失败让一部分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痛恨君主专制,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维新派对西方思想的宣传激起了人们对于西方思想的追求,更多的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得到翻译、传播,为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也打下了基础。透过重重历史烟云,自1840年以来,中国一直在民主的道路上步履蹒跚、艰难前行。维新志士们的呐喊、抗争使古老的中国在民主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变法失败的原因也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借鉴。[L]


相关文章

  •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一.历史背景: 1898年(农历戊戌年)进行的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的 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 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 ...查看


  • 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 作者:李喜所 <河北学刊> 2001年09期 [中图分类号]K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1)03-0074-06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不仅表现在维新变法.议会 ...查看


  • 8.3.1维新变法运动八下社会新版教案
  • 8.3.1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严复的思想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影响, 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能力目标:同学们能够结合课本,利用新闻报告.宣传画等培 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 ...查看


  • 浅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 摘 要: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前人对此进行过大量的总结.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大方向上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一次新的探究. 关键词:戊戌变法 宏观 微观 改革 原因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对于中国的瓜分已经 ...查看


  • 7用八年级历史上
  • 自主学习(阅读"公车上书"一目,做1-6小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年,当的 和 ,邀请各省参加科学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 反对 和请求 . 3.公车上书后,.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况 ...查看


  • ;高二历史选修一导学案戊戌变法
  • 第4课 戊戌政变 导学案(5月8日) [学习目标]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代表人物 ⑴旧势 ...查看


  • 康有为是不是戊戌维新领袖恐怕还有待商榷
  • 梁启超,光绪帝和康有为 戊戌维新若干问题新见 近年来,学界关于戊戌维新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提出了不少新观点.这里以戊戌维新110周年之际召开的"戊戌维新与晚清社会变革"学术研讨会论文为例,进行简要综述. 一.关于戊戌维新 ...查看


  • 浅谈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 [摘 要]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改革,或者缓和了阶级矛盾:或者发展了生产力.作为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独具匠心.针砭时弊.理念超前,匡扶济困.一直为中外史学家称道.可是,这次改革成效不敢恭维,王安石本人也背上了扰民和聚敛的恶名,50年后,&q ...查看


  • 7课戊戌变法教案
  • 新课标示范教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 年 级 八年级 知识 技能 课题 第7课 戊 戌 变 法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 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利用录像.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