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葩说]来谈综艺节目的大众文化特征1

科学论坛

从《奇葩说》来谈综艺节目的大众文化特征

付丹丹辽宁师范大学

摘要:《奇葩说》是一款网络综艺节目,本文试图以其为例,通

过《奇葩说》与其他综艺的文本对比,从大众文化角度解析综艺节目的生命脉络。综艺节目展现出更多的时代特点。传统媒体、网络平台的综艺制作转型汲取大众文化通俗、跳脱的文化积极因素的同时,关注大众文化深刻的文本多义解读与意蕴建设。

关键词:综艺;电视文化;娱乐化;大众文化随着网络平台建构完整,综艺制作与电视传统综艺相比带有更加明显的娱乐性、时效性与更高的互动参与程度。例如,爱奇艺推出的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首季节目吸引了2.5亿次点击量,第二季点击量突破6.2亿次。网络综艺有平台内电视版权节目和网络自制综艺两类,作为一款网络原创综艺,《奇葩说》与传统电视综艺既存在相承也有不同之处。

一、娱乐氛围构建之路的文化调味纵观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娱乐化”是综艺策划的大势,“娱乐”氛围制造是大众文化重要组成。中国的大众文化有严肃的文化传统,大众文化的衍生和发展势头虽和缓但却能反映出消费主义浸淫。面对综艺节目单纯追求明星效应、社会身份认同的纯娱乐化“造景”,追求文化关怀、充满民生内容、理性思考的综艺节目会为受众普遍接受。如《奇葩说》的辩论主题设置:“离婚”、“门当户对”、“爱上朋友恋人”、“牺牲群体还是个人”、“大城床小城房”、“生孩子”等。节目辩题都是日常生活里的事情,娱乐性来源是《奇葩说》的运行程式,辩手在观众的眼中是“奇葩”,他们的个人标识鲜明,辩风奇诡;主持人马东幽默的台词等。论题带来思辨性,观众会随着辩手们缜密的逻辑思考,是带有“人情味”的深入,教人如何说话实际成了教人如何思考。大众文化是受众对于传媒产品的精神愉悦,需求文化则是生理愉悦。受众在接受传媒产品时感官冲击引发视觉停留,娱乐氛围使受众产生兴趣,继发的文化渴求有赖于综艺节目的文化内涵。从传媒产品营销的角度来看,营造娱乐氛围是消费需求的内核,而后继的文化积淀是“娱乐化”产品的重要营养成分。

二、双向联结方式的个性融合受众“代入感”增强,传受联合。综艺节目的环形生产模式为商业化的需求生产者、受众的自我需求制造。“观屏时代”、人手一机的条件下,开发思维代入感显得尤为迫切。

《奇葩说》是一档辩论节目,成功之处其一在于用“思考”的形式消费了传统文化,填补了传媒产品的传播接受空白。例如,辩题支持人数根据场上辩手发挥进行投票,带动观众,拉近了传媒距离,而这种做法将精英文化和需求文化的对接距离最小化。“代入感”被用于减少信息传播噪音,关注到每一个受众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的想法。

其二,《奇葩说》的热点征集方式加深了受众参与度。在辩题选择上,爱奇艺在节目策划时选用大数据方式,搜集各大主页讨论热点,发动多个平台进行票选,确保话题热度与受众基数。

其三,“多义性”文本解读可能性。《奇葩说》取身边的话题,带有多种解读性质。娱乐下的文化解读是大众文化独有的文化性格,消费主义下的文化生产这种性格趋于模糊,“多义性”是参与的前提也是文化本身的韵味所在。

其四,网络播放平台利用实时反馈的时间效率,将剧集播出效果及时反映在各大节目的投票榜、人气榜。受众参与到节目制作中来,发挥粉丝效应。

三、高度生产复制下的个性反击电视工业在多个领域进步飞速,但不可忽视,其工业化隐性弊端也值得人们深思。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促使综艺制作发挥复制能力,模式下的复制行为产生创意重叠和资源浪费。从目前的创意节目来看,类型综艺版权买卖、数字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原有的市场适应期;加工制作乃至传播技术日趋成熟加快综艺投放速度;文化创意的高模仿度也使得衍生视觉类产品更加容易。就韩国真人类挑战节目《极限挑战》来讲,我国卫视引进便有央视、东方卫视等,推出了同名综艺和冠名综艺《了不起的挑战》。来自2014年4月16日的数据,同期推荐综艺节目中,国外节目版权占比41.7%,国内节目版权58.4%,前三甲有两档国外版权节目:《奔跑吧兄弟》、《runningman》,国内节目包括现在已经停播的《康熙来了》,国内独创性节目占比客观,但三甲位置中只有一档老牌原创综艺《快乐大本营》。改编、引进是电视行业的一大特色,在之背后,也凸显出文化产业的易复制、高复制的特征,不得不说,内容生产者找到了大众文化流通的喜好,然而,这正是文化生产资源浪费的根本原因。过度的无意义生产导致综艺节目同类型多家竞争,造成播放行为重复、分解固定受众群。值得注意到是,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在开辟新主题、契合时代热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短暂生命周期外的多维延伸高产量的背后,综艺节目的传播周期是其桎梏也是突破点。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反馈速率,网络综艺的时效性特征表现更为明显。短时间内点击率增长迅疾,档期外则因替补类型下降猛烈。

从1997年至2015年,我国综艺“最长寿”节目前十中,除去《康熙来了》于2015年年末停播外,其余还在持续运作中。类型占比为:新闻资讯类40%、谈话访谈类40%、游戏类10%(《快乐大本营》内容改至游戏类)、脱口秀类10%。随收市市场需求改变,新闻资讯类和谈话类改版幅度较小,其他类型均有变化。

以上数据可见,访谈类、资讯类因为其节目本身的客观冷静因素等理性内容在综艺市场能够保持节目独创性,维护稳定的受众群体;游戏类则稍显弱势,这和其娱乐性的感性内容为主的节目特征有关。除了资讯类等实时节目类型外,能够在综艺市场称为“长寿”的节目则有以下措施:改进自身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内容转型、进行改版或添加其他娱乐项目。例如,《娱乐百分百》、《快乐大本营》、《娱乐无极限》、《越策越开心》。

网络综艺则侧重增加外延产品,例如拍摄综艺大电影,《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等,将综艺收视群转移到电影票房;弹幕网站的兴起,对综艺节目进行直接的点评等;周边文化产品开发等。

参考文献:[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3.

[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作者简介:付丹丹(1990-),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2016年8月

-

181-

科学论坛

从《奇葩说》来谈综艺节目的大众文化特征

付丹丹辽宁师范大学

摘要:《奇葩说》是一款网络综艺节目,本文试图以其为例,通

过《奇葩说》与其他综艺的文本对比,从大众文化角度解析综艺节目的生命脉络。综艺节目展现出更多的时代特点。传统媒体、网络平台的综艺制作转型汲取大众文化通俗、跳脱的文化积极因素的同时,关注大众文化深刻的文本多义解读与意蕴建设。

关键词:综艺;电视文化;娱乐化;大众文化随着网络平台建构完整,综艺制作与电视传统综艺相比带有更加明显的娱乐性、时效性与更高的互动参与程度。例如,爱奇艺推出的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首季节目吸引了2.5亿次点击量,第二季点击量突破6.2亿次。网络综艺有平台内电视版权节目和网络自制综艺两类,作为一款网络原创综艺,《奇葩说》与传统电视综艺既存在相承也有不同之处。

一、娱乐氛围构建之路的文化调味纵观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娱乐化”是综艺策划的大势,“娱乐”氛围制造是大众文化重要组成。中国的大众文化有严肃的文化传统,大众文化的衍生和发展势头虽和缓但却能反映出消费主义浸淫。面对综艺节目单纯追求明星效应、社会身份认同的纯娱乐化“造景”,追求文化关怀、充满民生内容、理性思考的综艺节目会为受众普遍接受。如《奇葩说》的辩论主题设置:“离婚”、“门当户对”、“爱上朋友恋人”、“牺牲群体还是个人”、“大城床小城房”、“生孩子”等。节目辩题都是日常生活里的事情,娱乐性来源是《奇葩说》的运行程式,辩手在观众的眼中是“奇葩”,他们的个人标识鲜明,辩风奇诡;主持人马东幽默的台词等。论题带来思辨性,观众会随着辩手们缜密的逻辑思考,是带有“人情味”的深入,教人如何说话实际成了教人如何思考。大众文化是受众对于传媒产品的精神愉悦,需求文化则是生理愉悦。受众在接受传媒产品时感官冲击引发视觉停留,娱乐氛围使受众产生兴趣,继发的文化渴求有赖于综艺节目的文化内涵。从传媒产品营销的角度来看,营造娱乐氛围是消费需求的内核,而后继的文化积淀是“娱乐化”产品的重要营养成分。

二、双向联结方式的个性融合受众“代入感”增强,传受联合。综艺节目的环形生产模式为商业化的需求生产者、受众的自我需求制造。“观屏时代”、人手一机的条件下,开发思维代入感显得尤为迫切。

《奇葩说》是一档辩论节目,成功之处其一在于用“思考”的形式消费了传统文化,填补了传媒产品的传播接受空白。例如,辩题支持人数根据场上辩手发挥进行投票,带动观众,拉近了传媒距离,而这种做法将精英文化和需求文化的对接距离最小化。“代入感”被用于减少信息传播噪音,关注到每一个受众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的想法。

其二,《奇葩说》的热点征集方式加深了受众参与度。在辩题选择上,爱奇艺在节目策划时选用大数据方式,搜集各大主页讨论热点,发动多个平台进行票选,确保话题热度与受众基数。

其三,“多义性”文本解读可能性。《奇葩说》取身边的话题,带有多种解读性质。娱乐下的文化解读是大众文化独有的文化性格,消费主义下的文化生产这种性格趋于模糊,“多义性”是参与的前提也是文化本身的韵味所在。

其四,网络播放平台利用实时反馈的时间效率,将剧集播出效果及时反映在各大节目的投票榜、人气榜。受众参与到节目制作中来,发挥粉丝效应。

三、高度生产复制下的个性反击电视工业在多个领域进步飞速,但不可忽视,其工业化隐性弊端也值得人们深思。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促使综艺制作发挥复制能力,模式下的复制行为产生创意重叠和资源浪费。从目前的创意节目来看,类型综艺版权买卖、数字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原有的市场适应期;加工制作乃至传播技术日趋成熟加快综艺投放速度;文化创意的高模仿度也使得衍生视觉类产品更加容易。就韩国真人类挑战节目《极限挑战》来讲,我国卫视引进便有央视、东方卫视等,推出了同名综艺和冠名综艺《了不起的挑战》。来自2014年4月16日的数据,同期推荐综艺节目中,国外节目版权占比41.7%,国内节目版权58.4%,前三甲有两档国外版权节目:《奔跑吧兄弟》、《runningman》,国内节目包括现在已经停播的《康熙来了》,国内独创性节目占比客观,但三甲位置中只有一档老牌原创综艺《快乐大本营》。改编、引进是电视行业的一大特色,在之背后,也凸显出文化产业的易复制、高复制的特征,不得不说,内容生产者找到了大众文化流通的喜好,然而,这正是文化生产资源浪费的根本原因。过度的无意义生产导致综艺节目同类型多家竞争,造成播放行为重复、分解固定受众群。值得注意到是,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在开辟新主题、契合时代热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短暂生命周期外的多维延伸高产量的背后,综艺节目的传播周期是其桎梏也是突破点。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反馈速率,网络综艺的时效性特征表现更为明显。短时间内点击率增长迅疾,档期外则因替补类型下降猛烈。

从1997年至2015年,我国综艺“最长寿”节目前十中,除去《康熙来了》于2015年年末停播外,其余还在持续运作中。类型占比为:新闻资讯类40%、谈话访谈类40%、游戏类10%(《快乐大本营》内容改至游戏类)、脱口秀类10%。随收市市场需求改变,新闻资讯类和谈话类改版幅度较小,其他类型均有变化。

以上数据可见,访谈类、资讯类因为其节目本身的客观冷静因素等理性内容在综艺市场能够保持节目独创性,维护稳定的受众群体;游戏类则稍显弱势,这和其娱乐性的感性内容为主的节目特征有关。除了资讯类等实时节目类型外,能够在综艺市场称为“长寿”的节目则有以下措施:改进自身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内容转型、进行改版或添加其他娱乐项目。例如,《娱乐百分百》、《快乐大本营》、《娱乐无极限》、《越策越开心》。

网络综艺则侧重增加外延产品,例如拍摄综艺大电影,《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等,将综艺收视群转移到电影票房;弹幕网站的兴起,对综艺节目进行直接的点评等;周边文化产品开发等。

参考文献:[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3.

[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作者简介:付丹丹(1990-),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2016年8月

-

181-


相关文章

  • _奇葩说一个生产者式的大众文本
  • ▌南方论坛 ▌South China Forum / 2015 NO.05 <奇葩说>:一个"生产者式"的大众文本 文 / 王怡琳 [内容摘要]<奇葩说>是近两年来最受欢迎的网络综艺节目,本文试图 ...查看


  • 综艺节目分析
  • "泛娱乐化"状态下下真人秀节目的突破与创新 --以<跟着贝尔去冒险>和<叮咯咙咚呛>为例 关键词:泛娱乐化,电视节目,真人秀,<跟着贝尔去冒险>,<叮咯咙咚呛> 摘要:真人 ...查看


  • 奇葩说等辩论娱乐节目的出现的走红是辩论之福
  • 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在场的各位同学,大家好! 首先我将指出对方辩友存在的问题(指出对方辩友的缺点) 我方一辩已将我方三个观点分别进行了陈述,下面我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我方观点进行详细探讨.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 ...查看


  • 浅谈现阶段传统电视综艺与网络综艺的发展1.1
  • 浅谈现阶段传统电视综艺与网络综艺的发展--以芒果TV 为例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势力的不断扩大,自制节目越来越受到视频网站的重视.优酷.爱奇艺.搜狐视频等主流视频网站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纷纷推出自制综艺节目,以形成视频网站品牌差异化. ...查看


  • 奇葩说非辩论之福小资料
  • 1. 辩论的概念:1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 识或共同的意见. 2. 真理:事物的客观真相 3. 辩论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正确了解辩论或引人探明真理 4. 奇葩说自身定位:<奇葩 ...查看


  • 兰州"丝路夏宫"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推广
  • [摘要]通过分析塑造兰州"丝路夏宫"品牌的形象设计的可能性.重点研究兰州"丝路夏宫"城市品牌的主要特征,分析推广兰州"丝路夏宫"品牌形象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出通过城市品牌形象系统设计 ...查看


  • 论纪录片创作的_情景再现_模式
  • TELEVISION 论纪录片创作的"情景再现"模式 BROADCASTTELEVISION "! 郑静峰 关注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业界和学界人士都无法忽视以下这一组现象: 近两年参加上海电视节的100 多部中外纪 ...查看


  • 论大众文化背景下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的变化特征
  • 何春耕张恬:论大众文化背景下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的变化特征 纪录片研究 论大众文化背景下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的变化特征 ■ 何春耕 张 恬 [内容摘要]受大众文化发展背景的多重影响,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呈现了新的传播特征:一是在 传播策略 ...查看


  • 2016文化传承与创新
  •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检测1 学习目标: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地位.表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2.为什么要以及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原因及要求.4.传统文化的地位.特征.5.为什么要重视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6.文化创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