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文学阅读

  摘要: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属性规定了文学阅读可以而且应该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   关键词:意象;情感;地铁车站;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是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中心人物,也是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在一个地铁车站》向来被看作是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庞德最早的也是最出色的一首意象诗”。   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需要“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所以文本的再解读,不仅是读者自己的阅读活动,而且更是阅读审美活动在文学存在性上的必然反映。   本文从审美的角度解读的正是埃兹拉·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译本: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杜运燮译)      一般而言,诗词的题目是不用入诗的[1],但是这首诗第一个大的特点就是题目可以而且应当入诗。题目的入诗成三句式,一短两长形式上的美观,与闻一多的诗歌建筑美和辙。并且“在……”这样的一个介宾短语作地点状语,把读者引入地铁车站这样的场景,用“心理氛围”[2]让我们身临其境。   首先,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有关声音的词汇,但是仅“地铁车站”就已然足够,读者自然就能够想象到车站的人声鼎沸。所以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就不单单是感觉及视觉,更能有听觉的感受。   然后我们具体来分析诗歌的主体内容:   首句,作者让我们置身在地铁车站,“面孔显现”用“幽灵一般”的奇妙之处想必在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效果上看,“幽灵”顿时给人一种阴森恐怖之感,色彩上一定是暗色调的。第二:从听觉触觉上讲,地铁车站让人体会到吵杂聒噪,“幽灵的显现”不由得又让我们完全沉寂在独自的静谧之中,这种在喧闹中突然的“失聪”感觉正好契合了以动写静的手法。第三:更主要的是从视觉感受上说,“幽灵般”特别容易让人想起微风轻抚的烛火,忽隐忽现这种状态正好描述了人群中鲜有的几张能留下记忆的面孔。   末句,“黑色枝条”正好承袭了前句“幽灵般”所铺设下的暗色调背景,使诗歌的背景色彩浑然一体。同时,加以“湿漉漉”,马上就让人联想到雨后像飘着阵阵轻烟似的弥漫着湿漉漉的水汽的林子里,树枝横斜逸出枝条遒健,上面还挂着滴滴水珠像颗颗晶莹的珍珠简直到了让人垂涎欲滴的地步。然后最传神的就是突然杀出的“许多花瓣”:   一时之间,最先冲击的当然是视觉:晶莹的水珠已经在暗色的背景上擦出一点光亮,灰蒙蒙的主色调已经有所打破,然后再突然点出花瓣,鲜艳的花瓣色彩明亮与黑色枝条构成的暗色背景冲突造成最主要的色觉差异。其次才是来自力量的冲击:花瓣的美美在鲜活更美在柔嫩易碎,与黑色枝条的奇出横斜峻拔挺翘相对比,相得益彰。花瓣的出现,再冠以“湿漉漉”,其妙处竟不仅限于枝条本身,湿漉漉正好给花瓣增加水灵,使其具有灵气和楚楚动人之态。   诗的第二句常常被人津津乐道,众多学者都论述过第二句的意象及构成的美妙景象,但是总觉得有种隔靴搔痒未得其真之感,我想更进一步的理解这种美还可以跳出时空的限制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从空间上讲,由“黑色的枝条”到“花瓣”空间距离算不得大,但是我们这里强调的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视觉凝视点的位置移动。凝视点从“枝条”上升到“花瓣”,从黑色背景上升到鲜亮的彩色画面,更是作者心情的巨大变化,由失落到欣喜,短短的一刹那间,心情即已经历了由波谷至波峰的闪电般快感。   从时间上讲,时间变换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从上文的“幽灵般显现”承袭而来。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花开花谢总是在时间轴上展开,像“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花期本就是短暂的。而这里用“幽灵的显现”显然是把花开花谢在时间上压缩到一呼一吸之间。枝条上的花瓣在动态的作用下,像星星之火由少至多终成许多花瓣,此处特别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枝条上的花的次第开放。   我们再把两句合起来看,容易抓住的特点是比喻。本诗若单指意象的对应,是把人脸比作花瓣,如“人面桃花相映红”,然而二者的不同之处也正是本诗的一个妙处:把人脸比作花瓣。地铁车站里的人面想必更好似花朵分散的花瓣儿零零杂杂。比喻的第二个层面是添加了背景:“地铁车站的人脸”比作“黑色纸条上的花瓣”,有色彩的渲染,使两幅画的层次清晰不至于单调。更是有“幽灵般显现”的画龙点睛之笔,本诗(原诗)中并无动词,但是这个动态比喻却贯穿全诗。这种动态是“幽灵般的”似是而非、轻柔似梦的朦胧动态。加以这一动态效果,本体的地铁车站里的人脸动起来了,在人群里忽闪忽亮;喻体则正好构成了前文论述的“时空意义上的花瓣”。整体画面由静而动,由平面的图画化作立体的影视。   结语:   文本的分析、再解读这一过程始终是要贯穿的,只有在不断的审美阅读的过程中,文学的美才能灼灼其华、熠熠生辉。

  摘要: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属性规定了文学阅读可以而且应该是一种审美方式的阅读。   关键词:意象;情感;地铁车站;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是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中心人物,也是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在一个地铁车站》向来被看作是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庞德最早的也是最出色的一首意象诗”。   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需要“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所以文本的再解读,不仅是读者自己的阅读活动,而且更是阅读审美活动在文学存在性上的必然反映。   本文从审美的角度解读的正是埃兹拉·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译本: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杜运燮译)      一般而言,诗词的题目是不用入诗的[1],但是这首诗第一个大的特点就是题目可以而且应当入诗。题目的入诗成三句式,一短两长形式上的美观,与闻一多的诗歌建筑美和辙。并且“在……”这样的一个介宾短语作地点状语,把读者引入地铁车站这样的场景,用“心理氛围”[2]让我们身临其境。   首先,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有关声音的词汇,但是仅“地铁车站”就已然足够,读者自然就能够想象到车站的人声鼎沸。所以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就不单单是感觉及视觉,更能有听觉的感受。   然后我们具体来分析诗歌的主体内容:   首句,作者让我们置身在地铁车站,“面孔显现”用“幽灵一般”的奇妙之处想必在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效果上看,“幽灵”顿时给人一种阴森恐怖之感,色彩上一定是暗色调的。第二:从听觉触觉上讲,地铁车站让人体会到吵杂聒噪,“幽灵的显现”不由得又让我们完全沉寂在独自的静谧之中,这种在喧闹中突然的“失聪”感觉正好契合了以动写静的手法。第三:更主要的是从视觉感受上说,“幽灵般”特别容易让人想起微风轻抚的烛火,忽隐忽现这种状态正好描述了人群中鲜有的几张能留下记忆的面孔。   末句,“黑色枝条”正好承袭了前句“幽灵般”所铺设下的暗色调背景,使诗歌的背景色彩浑然一体。同时,加以“湿漉漉”,马上就让人联想到雨后像飘着阵阵轻烟似的弥漫着湿漉漉的水汽的林子里,树枝横斜逸出枝条遒健,上面还挂着滴滴水珠像颗颗晶莹的珍珠简直到了让人垂涎欲滴的地步。然后最传神的就是突然杀出的“许多花瓣”:   一时之间,最先冲击的当然是视觉:晶莹的水珠已经在暗色的背景上擦出一点光亮,灰蒙蒙的主色调已经有所打破,然后再突然点出花瓣,鲜艳的花瓣色彩明亮与黑色枝条构成的暗色背景冲突造成最主要的色觉差异。其次才是来自力量的冲击:花瓣的美美在鲜活更美在柔嫩易碎,与黑色枝条的奇出横斜峻拔挺翘相对比,相得益彰。花瓣的出现,再冠以“湿漉漉”,其妙处竟不仅限于枝条本身,湿漉漉正好给花瓣增加水灵,使其具有灵气和楚楚动人之态。   诗的第二句常常被人津津乐道,众多学者都论述过第二句的意象及构成的美妙景象,但是总觉得有种隔靴搔痒未得其真之感,我想更进一步的理解这种美还可以跳出时空的限制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从空间上讲,由“黑色的枝条”到“花瓣”空间距离算不得大,但是我们这里强调的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视觉凝视点的位置移动。凝视点从“枝条”上升到“花瓣”,从黑色背景上升到鲜亮的彩色画面,更是作者心情的巨大变化,由失落到欣喜,短短的一刹那间,心情即已经历了由波谷至波峰的闪电般快感。   从时间上讲,时间变换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从上文的“幽灵般显现”承袭而来。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花开花谢总是在时间轴上展开,像“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花期本就是短暂的。而这里用“幽灵的显现”显然是把花开花谢在时间上压缩到一呼一吸之间。枝条上的花瓣在动态的作用下,像星星之火由少至多终成许多花瓣,此处特别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枝条上的花的次第开放。   我们再把两句合起来看,容易抓住的特点是比喻。本诗若单指意象的对应,是把人脸比作花瓣,如“人面桃花相映红”,然而二者的不同之处也正是本诗的一个妙处:把人脸比作花瓣。地铁车站里的人面想必更好似花朵分散的花瓣儿零零杂杂。比喻的第二个层面是添加了背景:“地铁车站的人脸”比作“黑色纸条上的花瓣”,有色彩的渲染,使两幅画的层次清晰不至于单调。更是有“幽灵般显现”的画龙点睛之笔,本诗(原诗)中并无动词,但是这个动态比喻却贯穿全诗。这种动态是“幽灵般的”似是而非、轻柔似梦的朦胧动态。加以这一动态效果,本体的地铁车站里的人脸动起来了,在人群里忽闪忽亮;喻体则正好构成了前文论述的“时空意义上的花瓣”。整体画面由静而动,由平面的图画化作立体的影视。   结语:   文本的分析、再解读这一过程始终是要贯穿的,只有在不断的审美阅读的过程中,文学的美才能灼灼其华、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

  • 1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
  • 怀文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初 一 语 文(<为你打开一扇门>) 主备:蒋静 审核:张芹 2010-8-2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 ...查看


  • 曹文轩谈作文:美的力量不亚于知识和思想
  • "阅读生态失衡了,我尽力而为."曹文轩在被问到他一个人如何与整个教育体制对抗时说.曹文轩说,他所宣扬的,不是整个教育体制的改变,那毕竟是不现实的,他所做的,是如何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进行弥补.阅读,在曹文轩看来就是一个最好的 ...查看


  • 阅读相伴人生,书香滋养生命
  •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自己的学习所得,课外阅读占百分之七十.多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的知识是得益于课外.这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赵丽宏说:"不阅读文学 ...查看


  • 语文手抄报:文学作品
  • 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 ...查看


  • 关注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步发展
  •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层层深入发展,儿童文学作品对小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广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文学作品的情感动因,在语文教学中同步应用,吸引同学们广泛关注,结合语文教材,我们开始对儿童文 ...查看


  • 语文手抄报:提高语文素养
  • 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 ...查看


  • 人民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介绍
  • 摘自:<江西教研网> 人民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于2005年1月送审后已获得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取得进入试验区使用资格.现将本套教科书编写基本情况及其特点介绍如下: 一.教材基本理念 1.文学色彩.本教材编写者认为 ...查看


  • 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内容提要: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审美教育,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语文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1. 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语言学概论>是南京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为学生学习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