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内容提要: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审美教育,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语文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呢 语文老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领悟语文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语文美与生活美结合起来,不仅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且可以在生活中创造出更多的美.

关键词: 审美能力 语文美 生活美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一,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

1,领略文字美

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文字.有的语文老师逾越过文字而大谈特谈语文美,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学生就失去了感知语文美的台阶和基础,就会觉得语文美是那么地突如其然,那么地神秘莫测,茫然不知所解,越听头脑越糊涂.现在有不少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偏低,难以深入理解领会文章的含义和主旨,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领略文字美的能力不高.《滕王阁序》的华丽缤纷,《长江三峡》的壮丽雄伟,《荷塘月色》的细腻柔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都是用来培养学生领略文字美的能力的绝佳材料.笔者不仅要求学生这些篇章熟读成诵,而且引导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反复比较,仔细揣摩,并摘抄下那些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句子,及时记录下鉴赏过程中所油然萌生的感触.提醒学生过一段时间把自己写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及时写下新的体会.通过前后对比,学生可以从中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鉴赏文字美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大大增强自己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为了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笔者定期引导学生交流鉴赏文字的心得体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2,进入意境美

要想让学生的语文素质更上一层楼,语文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领略文字美提升到品味意境美之中去.要想让学生顺利进入意境美,引导学生在品味文字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把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重新浮现出来,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比如在《雨霖铃》(刘永)一词中,作者妙用

3,感悟情感美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感悟情感方面还是值得下一番功夫的.学生在领略了文字美,走进了意境美之后,对感情美已经有了大概的理解和体悟,语文老师这时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对作品的感情进行归纳延伸,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主旨.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地感悟感情美,笔者时常采用的一个做法就是向学生介绍一些与课文内容有紧密关联的时代背景和同类文章,促使学生真正沉浸到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世界中去.比如笔者在上《我与地坛》一文之前,向学生讲述作者史铁生那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传奇的人生经历.上完本文后,笔者特意留出一定时间,充满深情地朗读史铁生的另一篇描写母子之情的散文《怀念秋天》.读着读着,笔者的嗓音就会情不自禁地嘶哑起来(每次都是这样,因为这篇文章实在是太感人了).听着听着,有学生的眼圈红了,有的学生甚至感动得泣不成声.此时此刻,谁的胸膛里不翻腾着感激敬仰母亲的浪涛呢 学过本文后,有学生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1,课堂提示

要想达到

2,仿写课文

小孩子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要提高发现生活之美,表达生活之美的能力,也只能从模仿开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范文,其发现美的角度都是与众不同的,表现美的技巧都是浑然天成的,值得学生细加揣摩,加以模仿,从中找到并掌握发现美表现美的方法和技巧.笔者上过《荷塘月色》一文后,要求学生选择校园或家乡的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模仿课文描写荷塘月色的特点,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多种修辞方法,细致描绘所观察到的景物,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味无穷;上过《我与地坛》一文后,要求学生具体生动地描绘能体现母亲深爱自己的生活细节,做到情真意切,且在文末将自己对母亲的热爱直接抒发出来;上了《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等现代诗后,则要求学生仿写一首现代诗,或描绘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或抒发真挚热烈的爱国之情.通过仿写,学生不仅对语文中的美感悟理解得更深更透,而且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提高自己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

3,创造生活美

要实现培养

生思考自己如何去做才能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学习《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我的五样》等课文的时候,督促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切莫最终落得

当学生拥有了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他们会发现语文学习是如此的生动有趣,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人生是如此的妙不可言,就会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去努力追求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些,当然也就为学生

浅谈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实现

关键词:课程标准;美育;情感教育;言语形式

一谈到中学语文教学,好多人总是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直以来语文考试和语文课堂教学也大都是围绕着字,词,句,篇章结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来进行的.但这种语文教学的效率却非常令人失望,大家对语文教学这种不利于开发学生潜力的极为刻板的模式也是深恶痛绝.童庆炳教授将这种教学模式列为一个公式:

现代社会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

一,文学教育与美育

在美学领域,现代形态的美学中心视点已经呈现转换.

美学转向了艺术,转向了人的独创性(恰如哲学那样),转向了人类境况.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对象是人,文学的题材也是人.杰出的作家们,都是把文学当作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来看待的.

鲁迅先生在他早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文学的作用时也这样说:

高尔基是这样说到文学的目标和任务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非常重视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黎锦熙先生也主张通过文学来掌握

而张志公先生是这样说语文的:

胡适则更鲜明地提出:凡标准国语必须是

准是伟大的文学家定出来的,国语有了文学价值,方可以用来作教育的工具.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以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什么,便不能成立,便不能表达.[7]

朱光潜的《文学与人生》中谈到:

可见,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品,他们有极强的审美特性,他们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成功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机能处于活跃的状态,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能力的掌握中去,促使语文能力的更快提高.

美育在我国先由王国维所提倡,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他提出:

此外,王国维又写了《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文学与教育》等多篇文章,论述文学教育.贯穿这些篇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痛感我国国民的苦痛,空虚之感深于他国国民,痛感中国文学无独立地位以及历朝历代不如西方国家重视文学,认为国民精神上的空虚,苦痛,嗜好鸦片(他称之为亡国之疾病)与文学的不发达关系极大.有研究者认为

让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他们,让他们接触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对美的感觉一天一天地变得丰富与敏锐.让他们感受文学的善意,文学的美感,文学的人道,在文学的善解人意里建筑起自己精神的家园.语文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因为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收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

二,美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

真正把审美教育与人性的完善联系起来,并开创性地系统建构美育理论当属近代德国伟大思想家席勒,他说

性压抑消除了人的感性,从而造成人天然具有的和谐本性的丧失.理性对人有过分的要求,它为精神性的追求而剥夺了人的自然本性,为了统一的人格而抽去了具体生存状态里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涉及的就是审美情感 ,那么什么是审美情感呢 朱光潜先生认为,在审美情感中,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课文都饱蘸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如果在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如果学生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更难以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试想,没有了真善美,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语文还成其为语文吗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讲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说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许多优秀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了这点,郑逸农先生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就非常注重学生阅读时的

三,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

多少世纪以来哲学家和艺术家一直在努力,将真理和美灌输到普通人性的深处.

在文艺的各个门类中,尤其应该重视文学的美育功能,朱光潜先生为了推动现实的美感教育,撰写了一系列的通俗易懂的文学论文,后结集成《谈文学》一书,对文学的性质,特点,功能,修辞,技巧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创作与欣赏两个方面对文学提出了美学要求和实施美感教育的标准,方法和途径.他认为,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现情感思想的一套随身法宝,它与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接简便的路;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文学是艺术,文学对人的影响或曰教育是美感的,自由的,不是外在强加的,它让心灵得到自由活动,情感得到健康的宣泄和怡养,精神得到完美的寄托场所,超脱现实世界所难免的秽浊而于高尚纯洁的意象世界,知道人生永远有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在前面.朱光潜在《文学与语文》(上)中阐述了内容形式与表现的关系.他说:

在最适当的位置.哪一句话只有哪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语文做到这个地步,我对作者便有绝对的信心.

王力在谈到的语言的真善美时说:语言修养也应该要求真,善,美.语言的真,就是语言的真实性,语言的善,就是语言的正确性.语言的美,就是语言的形式美.[14]因此,他认为

文学的审美表现,即是作者以创造言语形式为中介的情感释放和升华.

言,心声也,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中映现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同步的,语言发展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学习语言,同时也就是对积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的人的存在,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语言对具体个别心灵的同化.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语言意义的生成过程,同时也就是他认识的发展过程.

卡西尔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了我们所有其它的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是和我们母语的语词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15]言语形式烙印着言语主体的精神个性,言语形式是言语主体心灵的眼睛,声调口气,迥乎不同.言语的内容固然也有言语主体个性的投影,心灵的映现,但言语的形式更能真实地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灵世界,精神个性.不同的人表述同一真理可以具有不同的风格,这不同的风格不是体现于所表述的真理,而是体现于用以表述的言语形式,因为只有它能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我们精神个体性.

席勒说,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他试图从真,善,美统一的关系中提出美的概念.认为美是事物由自身的规定,是使我们能见出自由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说,美是自由的形式.

而康德认为

别林斯基认为: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而艺术则把它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绘画优于现实吗 是

的,有才能的画家在画布上所作的风景必优于自然中任何美妙的景色,为什么呢 因为在画幅中,没有偶然的和多余的东西,所有的部分都从属于一个整体,一切趋向一个目的,一切都有助于形式一个美丽的,完整的,独特的东西,现实本身是美的,不过它是美在本质,成分或内容上,不是美在形式上.就这一点而论,现实好比地下矿藏中未经洗炼的纯金,科学和艺术则把现实这黄金洗炼出来,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19]

雨果说,美是一种和谐完整的形式.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因为,从情理上来说,美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表现在它最简单的关系中,在它最严整的对称中,在与我们的结构最为亲近的和谐中的一种形式.[20]

克罗齐说,每个人都经验过,在把自己的印象和感觉抓住而且表达出来时,心中都有一种光辉焕发.所以感觉或印象,借文字的助力,从心灵的浑暗地带提升到凝神观照界的明朗.他们如果真有那些伟大的思想,他们就理应又把它们铸成恰如其分的美妙的响亮的文字,那就是已把它们表现出来的.[21]诗人或画家缺乏了形式,就缺乏了一切,因为他缺乏了他自己.诗人的素材可以存在于一切人的心灵,只有表现,这就是说,只有形式,才使诗人成其为诗人.

克罗齐将语言学与美学统一起来,认为

言语主体只要一开口说,一下笔写,他本人就已在介入他所说所写的对象,他的精神个体性就已介入一定的言语形式.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重在教材

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内容提要: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审美教育,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语文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呢 语文老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领悟语文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语文美与生活美结合起来,不仅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且可以在生活中创造出更多的美.

关键词: 审美能力 语文美 生活美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一,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

1,领略文字美

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文字.有的语文老师逾越过文字而大谈特谈语文美,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学生就失去了感知语文美的台阶和基础,就会觉得语文美是那么地突如其然,那么地神秘莫测,茫然不知所解,越听头脑越糊涂.现在有不少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偏低,难以深入理解领会文章的含义和主旨,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领略文字美的能力不高.《滕王阁序》的华丽缤纷,《长江三峡》的壮丽雄伟,《荷塘月色》的细腻柔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都是用来培养学生领略文字美的能力的绝佳材料.笔者不仅要求学生这些篇章熟读成诵,而且引导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反复比较,仔细揣摩,并摘抄下那些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句子,及时记录下鉴赏过程中所油然萌生的感触.提醒学生过一段时间把自己写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及时写下新的体会.通过前后对比,学生可以从中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鉴赏文字美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大大增强自己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为了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笔者定期引导学生交流鉴赏文字的心得体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2,进入意境美

要想让学生的语文素质更上一层楼,语文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领略文字美提升到品味意境美之中去.要想让学生顺利进入意境美,引导学生在品味文字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把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重新浮现出来,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比如在《雨霖铃》(刘永)一词中,作者妙用

3,感悟情感美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感悟情感方面还是值得下一番功夫的.学生在领略了文字美,走进了意境美之后,对感情美已经有了大概的理解和体悟,语文老师这时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对作品的感情进行归纳延伸,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主旨.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地感悟感情美,笔者时常采用的一个做法就是向学生介绍一些与课文内容有紧密关联的时代背景和同类文章,促使学生真正沉浸到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世界中去.比如笔者在上《我与地坛》一文之前,向学生讲述作者史铁生那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传奇的人生经历.上完本文后,笔者特意留出一定时间,充满深情地朗读史铁生的另一篇描写母子之情的散文《怀念秋天》.读着读着,笔者的嗓音就会情不自禁地嘶哑起来(每次都是这样,因为这篇文章实在是太感人了).听着听着,有学生的眼圈红了,有的学生甚至感动得泣不成声.此时此刻,谁的胸膛里不翻腾着感激敬仰母亲的浪涛呢 学过本文后,有学生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1,课堂提示

要想达到

2,仿写课文

小孩子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要提高发现生活之美,表达生活之美的能力,也只能从模仿开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范文,其发现美的角度都是与众不同的,表现美的技巧都是浑然天成的,值得学生细加揣摩,加以模仿,从中找到并掌握发现美表现美的方法和技巧.笔者上过《荷塘月色》一文后,要求学生选择校园或家乡的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模仿课文描写荷塘月色的特点,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多种修辞方法,细致描绘所观察到的景物,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味无穷;上过《我与地坛》一文后,要求学生具体生动地描绘能体现母亲深爱自己的生活细节,做到情真意切,且在文末将自己对母亲的热爱直接抒发出来;上了《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等现代诗后,则要求学生仿写一首现代诗,或描绘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或抒发真挚热烈的爱国之情.通过仿写,学生不仅对语文中的美感悟理解得更深更透,而且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提高自己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

3,创造生活美

要实现培养

生思考自己如何去做才能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学习《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我的五样》等课文的时候,督促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切莫最终落得

当学生拥有了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他们会发现语文学习是如此的生动有趣,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人生是如此的妙不可言,就会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去努力追求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些,当然也就为学生

浅谈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实现

关键词:课程标准;美育;情感教育;言语形式

一谈到中学语文教学,好多人总是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直以来语文考试和语文课堂教学也大都是围绕着字,词,句,篇章结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来进行的.但这种语文教学的效率却非常令人失望,大家对语文教学这种不利于开发学生潜力的极为刻板的模式也是深恶痛绝.童庆炳教授将这种教学模式列为一个公式:

现代社会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

一,文学教育与美育

在美学领域,现代形态的美学中心视点已经呈现转换.

美学转向了艺术,转向了人的独创性(恰如哲学那样),转向了人类境况.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对象是人,文学的题材也是人.杰出的作家们,都是把文学当作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来看待的.

鲁迅先生在他早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文学的作用时也这样说:

高尔基是这样说到文学的目标和任务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非常重视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黎锦熙先生也主张通过文学来掌握

而张志公先生是这样说语文的:

胡适则更鲜明地提出:凡标准国语必须是

准是伟大的文学家定出来的,国语有了文学价值,方可以用来作教育的工具.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以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什么,便不能成立,便不能表达.[7]

朱光潜的《文学与人生》中谈到:

可见,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品,他们有极强的审美特性,他们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成功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机能处于活跃的状态,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能力的掌握中去,促使语文能力的更快提高.

美育在我国先由王国维所提倡,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他提出:

此外,王国维又写了《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文学与教育》等多篇文章,论述文学教育.贯穿这些篇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痛感我国国民的苦痛,空虚之感深于他国国民,痛感中国文学无独立地位以及历朝历代不如西方国家重视文学,认为国民精神上的空虚,苦痛,嗜好鸦片(他称之为亡国之疾病)与文学的不发达关系极大.有研究者认为

让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他们,让他们接触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对美的感觉一天一天地变得丰富与敏锐.让他们感受文学的善意,文学的美感,文学的人道,在文学的善解人意里建筑起自己精神的家园.语文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因为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收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

二,美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

真正把审美教育与人性的完善联系起来,并开创性地系统建构美育理论当属近代德国伟大思想家席勒,他说

性压抑消除了人的感性,从而造成人天然具有的和谐本性的丧失.理性对人有过分的要求,它为精神性的追求而剥夺了人的自然本性,为了统一的人格而抽去了具体生存状态里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涉及的就是审美情感 ,那么什么是审美情感呢 朱光潜先生认为,在审美情感中,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课文都饱蘸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如果在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如果学生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更难以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试想,没有了真善美,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语文还成其为语文吗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讲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说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许多优秀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了这点,郑逸农先生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就非常注重学生阅读时的

三,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

多少世纪以来哲学家和艺术家一直在努力,将真理和美灌输到普通人性的深处.

在文艺的各个门类中,尤其应该重视文学的美育功能,朱光潜先生为了推动现实的美感教育,撰写了一系列的通俗易懂的文学论文,后结集成《谈文学》一书,对文学的性质,特点,功能,修辞,技巧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创作与欣赏两个方面对文学提出了美学要求和实施美感教育的标准,方法和途径.他认为,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现情感思想的一套随身法宝,它与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接简便的路;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文学是艺术,文学对人的影响或曰教育是美感的,自由的,不是外在强加的,它让心灵得到自由活动,情感得到健康的宣泄和怡养,精神得到完美的寄托场所,超脱现实世界所难免的秽浊而于高尚纯洁的意象世界,知道人生永远有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在前面.朱光潜在《文学与语文》(上)中阐述了内容形式与表现的关系.他说:

在最适当的位置.哪一句话只有哪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语文做到这个地步,我对作者便有绝对的信心.

王力在谈到的语言的真善美时说:语言修养也应该要求真,善,美.语言的真,就是语言的真实性,语言的善,就是语言的正确性.语言的美,就是语言的形式美.[14]因此,他认为

文学的审美表现,即是作者以创造言语形式为中介的情感释放和升华.

言,心声也,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中映现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同步的,语言发展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学习语言,同时也就是对积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的人的存在,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语言对具体个别心灵的同化.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语言意义的生成过程,同时也就是他认识的发展过程.

卡西尔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了我们所有其它的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是和我们母语的语词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15]言语形式烙印着言语主体的精神个性,言语形式是言语主体心灵的眼睛,声调口气,迥乎不同.言语的内容固然也有言语主体个性的投影,心灵的映现,但言语的形式更能真实地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灵世界,精神个性.不同的人表述同一真理可以具有不同的风格,这不同的风格不是体现于所表述的真理,而是体现于用以表述的言语形式,因为只有它能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我们精神个体性.

席勒说,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他试图从真,善,美统一的关系中提出美的概念.认为美是事物由自身的规定,是使我们能见出自由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说,美是自由的形式.

而康德认为

别林斯基认为: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而艺术则把它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绘画优于现实吗 是

的,有才能的画家在画布上所作的风景必优于自然中任何美妙的景色,为什么呢 因为在画幅中,没有偶然的和多余的东西,所有的部分都从属于一个整体,一切趋向一个目的,一切都有助于形式一个美丽的,完整的,独特的东西,现实本身是美的,不过它是美在本质,成分或内容上,不是美在形式上.就这一点而论,现实好比地下矿藏中未经洗炼的纯金,科学和艺术则把现实这黄金洗炼出来,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19]

雨果说,美是一种和谐完整的形式.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因为,从情理上来说,美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表现在它最简单的关系中,在它最严整的对称中,在与我们的结构最为亲近的和谐中的一种形式.[20]

克罗齐说,每个人都经验过,在把自己的印象和感觉抓住而且表达出来时,心中都有一种光辉焕发.所以感觉或印象,借文字的助力,从心灵的浑暗地带提升到凝神观照界的明朗.他们如果真有那些伟大的思想,他们就理应又把它们铸成恰如其分的美妙的响亮的文字,那就是已把它们表现出来的.[21]诗人或画家缺乏了形式,就缺乏了一切,因为他缺乏了他自己.诗人的素材可以存在于一切人的心灵,只有表现,这就是说,只有形式,才使诗人成其为诗人.

克罗齐将语言学与美学统一起来,认为

言语主体只要一开口说,一下笔写,他本人就已在介入他所说所写的对象,他的精神个体性就已介入一定的言语形式.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重在教材


相关文章

  •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科目: 心理健康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日期 2014-12-16 知识与技能:层层递进式的进行学习,即:(主要分为) 欣赏才能发现美 → 为什么要欣赏.欣赏的作用→ 欣赏的角度→如何通过欣 赏发出赞美→怎样进行赞美赞 ...查看


  • 时间的变迁.不会褪去美的痕迹
  • 时间的变迁.不会褪去美的痕迹 美,无处不在.一条幽寂的小路.一处迷人的风景.一首动听的歌曲„„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发现一切都有美的一面. 清早起来,呼吸新鲜的空气.听见窗外的小鸟叽叽喳喳奏乐.渐渐觉得,此时此刻的我正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幸 ...查看


  • "半亩方塘"如何引得"活水来"(教师中心稿)
  • --浅谈作文教学学生心智的开启 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发现."正因为如此,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种感悟美的心智在生活面前显得尤为可贵.作文亦是如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拥有一 ...查看


  • [论美]教学设计
  • <论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美的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引导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 ...查看


  • 校园摄影活动策划方案
  • 篇一:"那些花儿"摄影大赛策划方案 一.大赛背景 为庆祝.迎接福州大学第二xx届文化艺术节,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构建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文.艺术气息,公管学院团委学生会决定举办首届院文化艺术节之"美在公管&qu ...查看


  • 第七讲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 第七讲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东营小学 纪晓玲 2013年7月 教学目的: 1.使家长了解儿童多动症的特征,懂得如何对患了多动症的儿童进行教育.指导.训练. 2.使家长充分认识到为了自己工作挣钱而忽视孩子心理需求对孩子的影响,重视关注孩子的心 ...查看


  • 课堂上如何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档
  • 课堂上如何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学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能够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 ...查看


  • 美术活动总结
  • 尖山风景区中心校书画作品展 为了进一步推进文化型校园建设,推动我校教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下旬期间,尖山风景区中心校全体学生前往校美术活动室参观由初中美术教师李燕青,小学美术教师吴金鹏.李银慧主办的"2011尖山中 ...查看


  • 音乐教师教育故事演讲稿
  • 音乐教师教育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教育故事.每朵花都是美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孩子的潜能,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