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课程改革前后变化的特点

中国课程改革前后变化的特点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一)改革后课程的继承与创新

综观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的课程建设,有四方面比较突出的进展:一是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 “学科课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动课”、“选修课”等;三是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四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实践领域的教育改革。

改革之前,我们牺牲了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只程式化地机械操作,千校一面,万人一书。如果讲有教育理念的话,那就是一个:考试升学。新课程根据社会发展、知识发展与学生发展对课程提出新要求的综合思考,试图在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从两级管理走向三级管理,使得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有了一定的课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职责;根据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

合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进一步推动了教材多样化策略,使得真正实现“一标多本”成为可能。同时,完善教材的审定制度,尝试建立教材的选用制度;提升学校和地方已经形成的素质教育经验,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二)改革营造了一种新的课程文化

社会的变革更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合作”即联合起来做事,合作之目的在于迅速、有效达成预期目标,完成预定的任务。现代社会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甚至高于他们的个人业务能力。合作文化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进行知识建构;在平等对话中完成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方式。

1、改革是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应试的机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教学是系统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 “文化”就是用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对人进行改造与提升的过程.创造文化是手段,而通过创造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灵魂的“唤醒“才是目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丰富的文化底蕴,构成学生发展的基础。

2、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而不是灌输。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在怎样学习?教学怎样促进学生学习成长?教师必须弄清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专家。从“符合――互动”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班级是由学生和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创造的文化圈。教学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理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当把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隐藏在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来的经验来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见解,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

3、改革是让学生发问,而不只是老师一直在问。恰当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并给这种学习活动制定方向,使之持久发展下去。教师提问不是为寻求“标准答案”,而是为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提问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互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发问、善于发问,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会提问,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是证明

他深入思考了,二是证明他具备初步的问题意识。由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和学生的触及式发问共同组成真正的课堂教学提问。

4、改革寻找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寻找千篇一律的答案。传统教学是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相同的学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教学旨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寻求差异、尊重差异、发展差异、差异就是特色。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偏爱”,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学就是要尊重这种“偏爱”,在“求异”中,寻找不同的声音。当教师本着求异的精神进行教学时,学生的发展才会“五彩缤纷”,教学也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5、改革后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而不是老师永远做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想:中国真正的高层面的教育和教育家应该到超越以升学为目的时候才能出现。超越升学,那就是以人为本,使新生代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为一个全人,道德高尚,智力发达,知识丰富,身体强健,心理健全,意志坚强,情趣高雅,有益于社会和个人,而升学仅是一种手段。改革之前的状况是我们的教育行政官员、校长们、教师们达到这个层面实在是太少了,把手段当目的,把目的当手段,两者倒了个儿。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论基础,按照这个基本观点对课程进行的集中一段时间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往往要涉及到学校体制的变化和课程的全面修正。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重建和方向性的调整,并且常从制度的层面开始展开。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根本转变是实现“三维目标”,其核心是人的发展。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把学生当作主人翁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赏识学生的尝试,激励学生的成长。也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合格的人才!

中国课程改革前后变化的特点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一)改革后课程的继承与创新

综观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的课程建设,有四方面比较突出的进展:一是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 “学科课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动课”、“选修课”等;三是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四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实践领域的教育改革。

改革之前,我们牺牲了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只程式化地机械操作,千校一面,万人一书。如果讲有教育理念的话,那就是一个:考试升学。新课程根据社会发展、知识发展与学生发展对课程提出新要求的综合思考,试图在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从两级管理走向三级管理,使得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有了一定的课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职责;根据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

合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进一步推动了教材多样化策略,使得真正实现“一标多本”成为可能。同时,完善教材的审定制度,尝试建立教材的选用制度;提升学校和地方已经形成的素质教育经验,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二)改革营造了一种新的课程文化

社会的变革更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合作”即联合起来做事,合作之目的在于迅速、有效达成预期目标,完成预定的任务。现代社会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甚至高于他们的个人业务能力。合作文化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进行知识建构;在平等对话中完成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方式。

1、改革是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应试的机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教学是系统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 “文化”就是用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对人进行改造与提升的过程.创造文化是手段,而通过创造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灵魂的“唤醒“才是目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丰富的文化底蕴,构成学生发展的基础。

2、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而不是灌输。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在怎样学习?教学怎样促进学生学习成长?教师必须弄清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专家。从“符合――互动”的角度分析教学过程,班级是由学生和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创造的文化圈。教学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理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当把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隐藏在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来的经验来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见解,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

3、改革是让学生发问,而不只是老师一直在问。恰当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并给这种学习活动制定方向,使之持久发展下去。教师提问不是为寻求“标准答案”,而是为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提问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互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发问、善于发问,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会提问,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是证明

他深入思考了,二是证明他具备初步的问题意识。由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和学生的触及式发问共同组成真正的课堂教学提问。

4、改革寻找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寻找千篇一律的答案。传统教学是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相同的学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教学旨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寻求差异、尊重差异、发展差异、差异就是特色。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偏爱”,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学就是要尊重这种“偏爱”,在“求异”中,寻找不同的声音。当教师本着求异的精神进行教学时,学生的发展才会“五彩缤纷”,教学也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5、改革后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而不是老师永远做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想:中国真正的高层面的教育和教育家应该到超越以升学为目的时候才能出现。超越升学,那就是以人为本,使新生代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为一个全人,道德高尚,智力发达,知识丰富,身体强健,心理健全,意志坚强,情趣高雅,有益于社会和个人,而升学仅是一种手段。改革之前的状况是我们的教育行政官员、校长们、教师们达到这个层面实在是太少了,把手段当目的,把目的当手段,两者倒了个儿。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论基础,按照这个基本观点对课程进行的集中一段时间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往往要涉及到学校体制的变化和课程的全面修正。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重建和方向性的调整,并且常从制度的层面开始展开。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根本转变是实现“三维目标”,其核心是人的发展。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把学生当作主人翁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赏识学生的尝试,激励学生的成长。也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合格的人才!


相关文章

  •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教案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结合材料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⑵通过阅读教材和收集课外资料,理解"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查看


  •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与东华原型之比较
  • 科l技J论I坛 科耥 女性的人体体型,比旧原型较贴合人体.b.旧原型的前后腰节错开了一定量,而新原型和东华原型前后腰节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造成这种 现象的根本原肉是对各自胸凸量的处理方法不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与东华原型之比较 王芳 (华南农业 ...查看


  • 改革开放教案
  •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 星期_____ 课题: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查看


  • 微生物课程设计
  • 微生物学课程设计 题 目:微生物制剂净化富营养化湖泊的 应用研究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学 院: 2014.05.07 摘要:使用经筛选.驯化的硝化细菌与腐植酸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微生物制剂对富营养化湖泊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净化试验,试验 ...查看


  • 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
  •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我国会计改革必须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实行会计模式的重大转变, 以增进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水平的不断进步, 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一.现代会计的内 ...查看


  • 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布
  • 一.两次鸦片战争 名词解释 十三行(11年全国) <五口通商附贴善后条款>(04年清华) 魏源 (华东师大99复试) <四洲志>(05年 南京大学) 姚莹(06年 南京大学) 祺祥政变(华中师范大学2004) < ...查看


  • 如何看待习近平的"两个互不否定"论断?
  • 如何看待习近平的"两个互不否定"论断?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在论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时,明确提出:"不能用改 ...查看


  •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导读1
  • 第一讲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近代文学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的进一步勾结, 一.中国近代文学的分期问题: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高涨.在近代 ...查看


  • 改革开放教案4
  • 第9课 改革开放 ●教学理念 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讨论与交流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通过新颖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并在讨论交流.角色扮演等主体活动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在问题探究中使学生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