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随笔三篇:范仲淹罢宴厚葬书生

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上记载着如下故事:范在州做官时,有天与同僚下属登楼宴饮,刚刚举杯,忽见几个身穿孝服的人在整理葬人的用具,他忙叫人去问,原来一位客居本地的穷书生新近病故,朋友们想把他葬到近郊,但下葬的物品一件皆无。范仲淹听罢潸然不语,再也吃不下去,遂令撤掉宴席,并拿出许多钱叫人厚葬这位书生。

人如其文,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相范仲淹,在生活中也是不恋一己之乐,时时忧及他人的性情中人。罢宴、赠金,算不上什么造福民生的大功大德,但贵为一方之守的范仲淹居然为一名穷书生的不幸而情恸如此,时隔一千多年,至今读起,那体恤民生多艰、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人格魅力,依然令人荡气回肠,仰慕不已。

民者,国之本也,爱民就是治国。自古以来,诚如汉代刘向所言:“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人非草木,不哀,不悲,面对饥寒劳苦、嗷嗷望助的情景无动于衷,漠然视之,甚至挥斥令去,恐怕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何谈为官从政,造福亿万﹖

有句话,讲了许多年了:“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平,俗,但赤子之心跃然纸上。群众拥护我们,固然拥护我们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大计方针,但实际接触因而感受最深的却是我们执行大计方针的具体人的具体言行。你不可能认识所有群众,就像老师不可能记住所有的学生一样,可绝大多数群众认识你,不仅是在电视上、报纸上,更多的是在大街小巷、田头场边,是在你为他们办的实事、解决的实际困难,以及待人接物的言语态度、细枝末节上,官腔累累还是嘘寒问暖,架子牌牌还是百问不烦,诚如一首歌里所唱的:“千万双眼睛看着你,千万颗心感受着你”光荣,而又诚惶诚恐,难怪有人说,官不好当,人更难做。不过,“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只要你满腔热血为人民,时时把老百姓装在心里,写下历史的人民自会给你公允的评价。

千百年过去了,范仲淹、海瑞、包公、于成龙,还有刘罗锅,举不胜举,始终为人们怀念;十年几十年过去了,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英雄辈出,更为人们敬仰,成为戏曲电视永恒的素材、中华民族不朽的楷模。其实,他们所做的并非都那么惊天动地,大多是我们该做而完全能做到的事。雷锋送老大娘回家,焦裕禄忍着肝痛看望病员,孔繁森收养藏族孤儿,凡此种种,虽小而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碰到,我们有些做到了,有些却未能做到,有时做到了,有时却视而未见,听若未闻。老百姓俗说,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德气不足”,古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崇尚德政,追求德绩,无论做官还是为人,真该我们努力一辈子的。

范仲淹勤学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端拱初年(988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徐州。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此诗是范仲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比起旁边的滕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上记载着如下故事:范在州做官时,有天与同僚下属登楼宴饮,刚刚举杯,忽见几个身穿孝服的人在整理葬人的用具,他忙叫人去问,原来一位客居本地的穷书生新近病故,朋友们想把他葬到近郊,但下葬的物品一件皆无。范仲淹听罢潸然不语,再也吃不下去,遂令撤掉宴席,并拿出许多钱叫人厚葬这位书生。

人如其文,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相范仲淹,在生活中也是不恋一己之乐,时时忧及他人的性情中人。罢宴、赠金,算不上什么造福民生的大功大德,但贵为一方之守的范仲淹居然为一名穷书生的不幸而情恸如此,时隔一千多年,至今读起,那体恤民生多艰、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人格魅力,依然令人荡气回肠,仰慕不已。

民者,国之本也,爱民就是治国。自古以来,诚如汉代刘向所言:“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人非草木,不哀,不悲,面对饥寒劳苦、嗷嗷望助的情景无动于衷,漠然视之,甚至挥斥令去,恐怕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何谈为官从政,造福亿万﹖

有句话,讲了许多年了:“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平,俗,但赤子之心跃然纸上。群众拥护我们,固然拥护我们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大计方针,但实际接触因而感受最深的却是我们执行大计方针的具体人的具体言行。你不可能认识所有群众,就像老师不可能记住所有的学生一样,可绝大多数群众认识你,不仅是在电视上、报纸上,更多的是在大街小巷、田头场边,是在你为他们办的实事、解决的实际困难,以及待人接物的言语态度、细枝末节上,官腔累累还是嘘寒问暖,架子牌牌还是百问不烦,诚如一首歌里所唱的:“千万双眼睛看着你,千万颗心感受着你”光荣,而又诚惶诚恐,难怪有人说,官不好当,人更难做。不过,“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只要你满腔热血为人民,时时把老百姓装在心里,写下历史的人民自会给你公允的评价。

千百年过去了,范仲淹、海瑞、包公、于成龙,还有刘罗锅,举不胜举,始终为人们怀念;十年几十年过去了,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英雄辈出,更为人们敬仰,成为戏曲电视永恒的素材、中华民族不朽的楷模。其实,他们所做的并非都那么惊天动地,大多是我们该做而完全能做到的事。雷锋送老大娘回家,焦裕禄忍着肝痛看望病员,孔繁森收养藏族孤儿,凡此种种,虽小而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碰到,我们有些做到了,有些却未能做到,有时做到了,有时却视而未见,听若未闻。老百姓俗说,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德气不足”,古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崇尚德政,追求德绩,无论做官还是为人,真该我们努力一辈子的。

范仲淹勤学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端拱初年(988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徐州。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此诗是范仲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比起旁边的滕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相关文章

  • 忧郁王子谢宗玉
  • 吴昕孺 多年前,读谢宗玉写他老家"瑶村"的散文,惊讶于他书写中国乡村那特有的笔调:在万物葳蕤繁茂的地方,他看到死亡的阴影:在腐朽霉烂.不为人知的角落,他窥探美艳的生长:在田野.滩涂和山林里,他能进入每一样事物的灵魂-- ...查看


  • [人物春秋]左舜生的三张面孔
  • 左舜生(1893-1969年),谱名学训,别号仲平,湖南长沙人.他与曾琦.李璜并称"曾.左.李",是中国青年党的党魁,在变幻莫测的民国政坛上叱咜风云.显赫一时:他与李剑农.蒋廷黻齐名,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著作 ...查看


  • [教学工作漫谈]阅读随笔
  • <教学工作漫谈>阅读随笔 东海县洪庄中心小学 刘雪华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诸多负面报导,严重扭曲教师形象,也使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多了些不尽人意的事情,多了些的抱怨.牢骚,可有什么用呢?近段时间,再次拜读了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 ...查看


  • 关于开展教师读书随笔征文活动的
  • 防虏寨乡中心小学 关于开展教师读书征文评选活动的 通 知 各小学: 为了鼓励中小学教师阅读教育书籍,学习教育理论,实践教育思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根据合教研发(2009)26号文件精神,决定在全乡教师中继续开展读书征文活动 ...查看


  • [文史随笔]酒以成礼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公元前672年春季的一天,齐国大臣田敬仲完在家中请齐桓公饮酒,正喝到兴头上,天却黑了下来,齐桓公命田敬仲完点起火把继续喝,田敬仲完拒绝了.他说:臣下只想在白天请主上喝酒,没有打算晚上还继续,所以不敢奉命 ...查看


  • 文史随笔21篇:三国汝颍奇士郭奉孝
  • 三国争雄,英雄辈出.对于各路英雄来说,拥有高明的谋士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成功,最终建立了一方基业.与之相反,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 ...查看


  • 楼上一叹动千年
  • <楼上一叹动千年> 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他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志向,他就是范仲淹.为了使国 ...查看


  • 教师读书随笔
  • 2012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班主任怎样做到"育人先育德" --读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山东省福山第六中学 吴春霞[email protected] [1**********] 静心来读魏书生老 ...查看


  • 高二语文滕王阁序4
  •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的 1. 背诵全文. 2. 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了解骈文的两在特征-对偶与用 典, 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 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