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农历七月七

   “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在中国老百姓中,这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节俗农谚。然而在�S朦未开的孩提岁月,我却对家乡广为流传的另一句农谚格外感兴趣,即:“七月七,锄头高挂起。”五陵原上庄稼最怕旱魔肆虐,雨水很少,全赖松土保墒,于是,锄地便成了夏收以后最忙的一项活路。大人们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这样大半个伏天,未成年的我也得用稚嫩的肩膀扛上一把锄头,和大人一起下地,锄了谷子,锄玉米,一遍二遍,永无休止似的。烈日当头,挥汗如雨,其苦累和难熬可想而知。这期间,我朝思夜盼的就是“七月七,锄头高挂起”那一天早早到来,它一来我就“解放”了。再说我家村东那二亩半瓜田也行将开园了,我也就转而可以接受一个小小瓜田守望者的轻松差使了。    七月七快到了,我渐渐发现更有人对七月七充满欣喜,那就是自己的姐妹和左邻右舍那些姑娘们,因为我看到在此前多日她们就忙活着剪裁呀,绣花呀,泡碗豆芽呀……煞有介事,怪神秘的。可能是因为嫌我们年龄尚小,少不更事,也懒得(或者说还有某种害羞成分吧)向外公开她们心中的秘密和喜悦。眨眼间,这一年的七月七到了,好奇的我动了一点小小的心思,就是到时候一定要跟上去看个究竟。这天晚上,云淡风轻,蓝天如洗。只见村上三五成群的姑娘,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村中央一家大院子里,作伴的自然也少不了二婶、大嫂和刚进门的新媳妇。我连同几个小伙伴闻声赶去,可谁知阴差阳错,晚了一步,被一位年长的老者拦在大门之外,并很严肃地说:“到别处去玩吧,这里……”     “这里干什么?”     “乞巧呢。”     “怎么?乞巧不兴看?”     “姑娘们拜巧娘娘,要肃静!”     “唔,敬神哩!”我和小伙伴不禁扑哧一笑。     “这是女儿家的节,没你们的事,去吧。”    就这样,他用一大把年纪的长者尊严,三言两语就将我们打发了。想偷偷地看个热闹,却吃了个闭门羹。和垂头丧气的小伙伴一样,我深深地感到失意和沮丧,只好带他们去我家村东的瓜田另找乐子。唯一遗憾的是终究未看到她们怎么个乞巧法。     “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细想这一民间传说之所以受到普通老百姓的青睐和珍重,当然是由于我们这个民族长期处于封建落后的农耕社会,普天下的老百姓过的就是男耕女织的日子。头顶上鹊桥会的故事,不过是人间浮世绘在天上的拷贝而已。不消说,人们对这个民间传说就越发感到亲切了。加上牛郎和织女离多聚少,缱绻悱恻的爱情生活,更能撩起青春期姑娘们无限的同情与遐想。于是,织女便成了她们心中一位心灵手巧的偶像。    但乞巧怎么个乞法,我一直不太明白。有一次偶然翻阅我们乡土的地方志――《民国咸阳县志》,有幸见到对“乞巧”所作的简介:       ……七月七日。妇女至夕装巧姑娘偶像,焚香奠酒,供献瓜果,预泡豌豆芽长尺许,陈偶像前,旁置清水一碗,拍手念歌,绕转轮,摘碗豆芽,视影水中,以断人之巧拙,名曰乞巧。       想来孩提时候不让我们这些调皮鬼观看的就是这种行礼如仪的一套了吧。但后来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日多,我竟发现乡土志上所记述的并不完全,比如乞巧中最重要的一项:穿针,就压根儿没有被提及。周处《风土记》上不是说“七夕,妇人以彩缕穿七孔针,陈瓜花以乞巧”吗?另《西京杂记》上不也记着“汉采女常以七月七日夜,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吗?我还记得一本《桂苑丛谈》中说:“郑侃的女儿采娘,七夕向织女求巧,织女便赠给她一根金针。”反正翔实记述的民俗也罢,带神话色彩的传说也罢,都对七夕乞巧活动中的重头戏――穿针,照记无误,从而使这一形象的乞巧得以广泛流传于民间,且历久不衰。因此,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七夕》诗就突出了这一内容:   长安城中月如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   天上人间不相见。    乞巧习俗从汉代开始以来,几乎同时诞生的还有一个传统,即“七夕晒衣之习”。也就是在七月七这一天,万里无云,太阳光照充足,人们都自觉地将自己的衣物拿出来,放在烈日下暴晒。想来必是为了驱虫灭菌的防病祛灾之举,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好传统,可惜在稗官野史中有关这方面的正面记述不多,反而留下了两个令人喷饭的轶闻佳话:一个是《世说新语》中提到的郝隆。七月七日,他见邻人都暴晒衣物,自己却袒胸亮腹地躺在太阳底下,或问他,他答:“我亮晒腹中的书!”还有穷极无聊的阮咸,他见富贵人家这天都在暴晒革裘锦袍、绫罗绸缎,便急切切地跑回家,用长竿挑起自己的犊鼻�T(一种长至膝盖的短裤,酒保们习惯的着装)在院子乱转,有人奇怪地发问,他回答四个字:“未能免俗!”    当然,年深日久的七夕民俗,随着岁月的更替、时序的衍进,其内容也因不断增添而丰富。如有的地方还有“取蜘蛛纳小金盒中,至晓开视,以蛛丝之稀密为得巧之多寡”(见《事物原会》)。礼拜牛女双星,乞求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姑娘们向织女乞巧,文士则向魁星乞文采。民间传说,魁星王就司文采,因此,信仰此道的文士七夕在参拜双星的同时也兼拜魁星,期望着能有一天笔下生花,文采旖旎,在科场上一举夺魁。这和历史上一些梦笔故事类似。    岁月悠悠,今又七夕,倒不禁让我回忆起童年七夕那突享闭门羹,非常尴尬的一幕。设若当时村上那位年长的老者也熟稔这个乞文采民俗的话,也许不会执拗地阻挡我们于大门之外了。当然,也可能他娴熟礼俗,成竹在胸,只是视我们为几个刚发蒙读书,且调皮捣蛋的小太岁爷罢了。    七夕,是一个传统内涵丰富,且深具诗意的节日。如今,青年男女称它为中国的情人节,从民俗传承的角度看,也不乏点石成金之妙。不管怎么说,农历七月七,在我心中永远是一个难忘的美好的日子。

   “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在中国老百姓中,这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节俗农谚。然而在�S朦未开的孩提岁月,我却对家乡广为流传的另一句农谚格外感兴趣,即:“七月七,锄头高挂起。”五陵原上庄稼最怕旱魔肆虐,雨水很少,全赖松土保墒,于是,锄地便成了夏收以后最忙的一项活路。大人们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这样大半个伏天,未成年的我也得用稚嫩的肩膀扛上一把锄头,和大人一起下地,锄了谷子,锄玉米,一遍二遍,永无休止似的。烈日当头,挥汗如雨,其苦累和难熬可想而知。这期间,我朝思夜盼的就是“七月七,锄头高挂起”那一天早早到来,它一来我就“解放”了。再说我家村东那二亩半瓜田也行将开园了,我也就转而可以接受一个小小瓜田守望者的轻松差使了。    七月七快到了,我渐渐发现更有人对七月七充满欣喜,那就是自己的姐妹和左邻右舍那些姑娘们,因为我看到在此前多日她们就忙活着剪裁呀,绣花呀,泡碗豆芽呀……煞有介事,怪神秘的。可能是因为嫌我们年龄尚小,少不更事,也懒得(或者说还有某种害羞成分吧)向外公开她们心中的秘密和喜悦。眨眼间,这一年的七月七到了,好奇的我动了一点小小的心思,就是到时候一定要跟上去看个究竟。这天晚上,云淡风轻,蓝天如洗。只见村上三五成群的姑娘,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村中央一家大院子里,作伴的自然也少不了二婶、大嫂和刚进门的新媳妇。我连同几个小伙伴闻声赶去,可谁知阴差阳错,晚了一步,被一位年长的老者拦在大门之外,并很严肃地说:“到别处去玩吧,这里……”     “这里干什么?”     “乞巧呢。”     “怎么?乞巧不兴看?”     “姑娘们拜巧娘娘,要肃静!”     “唔,敬神哩!”我和小伙伴不禁扑哧一笑。     “这是女儿家的节,没你们的事,去吧。”    就这样,他用一大把年纪的长者尊严,三言两语就将我们打发了。想偷偷地看个热闹,却吃了个闭门羹。和垂头丧气的小伙伴一样,我深深地感到失意和沮丧,只好带他们去我家村东的瓜田另找乐子。唯一遗憾的是终究未看到她们怎么个乞巧法。     “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细想这一民间传说之所以受到普通老百姓的青睐和珍重,当然是由于我们这个民族长期处于封建落后的农耕社会,普天下的老百姓过的就是男耕女织的日子。头顶上鹊桥会的故事,不过是人间浮世绘在天上的拷贝而已。不消说,人们对这个民间传说就越发感到亲切了。加上牛郎和织女离多聚少,缱绻悱恻的爱情生活,更能撩起青春期姑娘们无限的同情与遐想。于是,织女便成了她们心中一位心灵手巧的偶像。    但乞巧怎么个乞法,我一直不太明白。有一次偶然翻阅我们乡土的地方志――《民国咸阳县志》,有幸见到对“乞巧”所作的简介:       ……七月七日。妇女至夕装巧姑娘偶像,焚香奠酒,供献瓜果,预泡豌豆芽长尺许,陈偶像前,旁置清水一碗,拍手念歌,绕转轮,摘碗豆芽,视影水中,以断人之巧拙,名曰乞巧。       想来孩提时候不让我们这些调皮鬼观看的就是这种行礼如仪的一套了吧。但后来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日多,我竟发现乡土志上所记述的并不完全,比如乞巧中最重要的一项:穿针,就压根儿没有被提及。周处《风土记》上不是说“七夕,妇人以彩缕穿七孔针,陈瓜花以乞巧”吗?另《西京杂记》上不也记着“汉采女常以七月七日夜,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吗?我还记得一本《桂苑丛谈》中说:“郑侃的女儿采娘,七夕向织女求巧,织女便赠给她一根金针。”反正翔实记述的民俗也罢,带神话色彩的传说也罢,都对七夕乞巧活动中的重头戏――穿针,照记无误,从而使这一形象的乞巧得以广泛流传于民间,且历久不衰。因此,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七夕》诗就突出了这一内容:   长安城中月如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   天上人间不相见。    乞巧习俗从汉代开始以来,几乎同时诞生的还有一个传统,即“七夕晒衣之习”。也就是在七月七这一天,万里无云,太阳光照充足,人们都自觉地将自己的衣物拿出来,放在烈日下暴晒。想来必是为了驱虫灭菌的防病祛灾之举,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好传统,可惜在稗官野史中有关这方面的正面记述不多,反而留下了两个令人喷饭的轶闻佳话:一个是《世说新语》中提到的郝隆。七月七日,他见邻人都暴晒衣物,自己却袒胸亮腹地躺在太阳底下,或问他,他答:“我亮晒腹中的书!”还有穷极无聊的阮咸,他见富贵人家这天都在暴晒革裘锦袍、绫罗绸缎,便急切切地跑回家,用长竿挑起自己的犊鼻�T(一种长至膝盖的短裤,酒保们习惯的着装)在院子乱转,有人奇怪地发问,他回答四个字:“未能免俗!”    当然,年深日久的七夕民俗,随着岁月的更替、时序的衍进,其内容也因不断增添而丰富。如有的地方还有“取蜘蛛纳小金盒中,至晓开视,以蛛丝之稀密为得巧之多寡”(见《事物原会》)。礼拜牛女双星,乞求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姑娘们向织女乞巧,文士则向魁星乞文采。民间传说,魁星王就司文采,因此,信仰此道的文士七夕在参拜双星的同时也兼拜魁星,期望着能有一天笔下生花,文采旖旎,在科场上一举夺魁。这和历史上一些梦笔故事类似。    岁月悠悠,今又七夕,倒不禁让我回忆起童年七夕那突享闭门羹,非常尴尬的一幕。设若当时村上那位年长的老者也熟稔这个乞文采民俗的话,也许不会执拗地阻挡我们于大门之外了。当然,也可能他娴熟礼俗,成竹在胸,只是视我们为几个刚发蒙读书,且调皮捣蛋的小太岁爷罢了。    七夕,是一个传统内涵丰富,且深具诗意的节日。如今,青年男女称它为中国的情人节,从民俗传承的角度看,也不乏点石成金之妙。不管怎么说,农历七月七,在我心中永远是一个难忘的美好的日子。


相关文章

  • 根据你的"农历"出生月份,看看能代表你个性的花.
  • 你知道吗?根据"农历"出生的月份,可以得知你的个性特征.品德修养.爱情与未来.弱点.而这些都可以有一种花代替.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能代表你个性的花是什么花? 一月出世──腊梅花 特性特征: 性格孤僻,隆冬腊月不怕冰封雪寒, ...查看


  • 端午节作文:闲话端午节
  •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们中国民间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相传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着名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老家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都在门的两旁挂上艾草和菖蒲,用来避邪,小孩子胸前还要挂上染红的咸鸭蛋,戴 ...查看


  • 12年七夕情意绵绵的短信祝福
  • 1.漫漫岁月长又长,你我情意缠绵绵.闪闪银河长又长,你我心意总相投.鹊儿搭桥长又长,你我七夕喜相逢.幸福未来长又长,久久爱意在心头. 2.只为那一时的温柔,我沉醉其中:只因那一刻的冷漠,我泪如雨下.让我怎么舍得忘记你?让我怎么舍得你心烦?让 ...查看


  • 佛菩萨生日农历正月初一
  • 农历正月初一--弥勒菩萨生日 农历正月初一--弥勒菩萨生日 -- 农历正月初六日--定光佛生日 农历正月初六日--定光佛生日 -- 农历正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农历正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 农历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 ...查看


  • 2009年(己丑牛年)结婚吉日择日表
  • 2009年(己丑牛年)结婚吉日择日表 公历 农历/星期 不宜生肖 1月份 2009年01月10日     农历 十二月十五  星期六 2009年01月11日     农历 十二月十六  星期天 2009年01月13日     农历 十二月 ...查看


  • 简论儒家文化与释道文化的契合
  • 简论儒家文化与释道文化的契合 ―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例 费竞存 (河西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孝亲的重要节日之一,是有着儒释道三家文化背景的重要宗教节 日.儒家文化倡导的" ...查看


  • 节日民俗旅游
  • 节日列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农历正月 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二,犬日 3, ...查看


  • 2015年8月14日出生的宝宝生辰八字查询
  • 文章来源:好运来起名网 提示:以下为2015年8月14日全天生辰八字分析, 每1小时一组数据, 一共24组, 如果您宝宝是2015年8月14日生的, 您只要对照对应的小时, 就能查到宝宝的八字 公历:2015年8月14日0时(星期五) 农历 ...查看


  • 2015年8月20日出生的宝宝生辰八字五行分析
  • 文章来源:好运来起名网 提示:以下为2015年8月20日全天生辰八字分析,每1小时一组数据,一共24组,如果您宝宝是2015年8月20日生的,您只要对照对应的小时,就能查到宝宝的八字 公历:2015年8月20日0时(星期四) 农历:乙未年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