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2期

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235

彩的产品,然而这种范围的增加一直都是以规模经济的减少为代价的。例如,如果衣服制造商生产更多花色和尺码的衬衫,这对顾客可能具有更多的价值,但现存的生产率测度方法很少能计算出这一价值。而单一花色和尺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现有的生产率测度方法能更准确地测度出这种生产的生产率水平。其次,当比较两个产出水平时,重要的是要将它们的价格进行伸缩处理,按“实际”美元比较。精确的价格调整,不但应该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而且要对质量变化因素进行适当调整。许多测度问题都起因于很难制定精确的并对质量进行调整的价格伸缩指数。当引进新产品或新特性时,因为没有以前的东西可比,而且多样化本身的价值几乎不可测度,故此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再次,服务部门与制造部门相比,现有统计方法在测度

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改进方面出现的问题更为严重。

例如,24小时自动出纳机(ATM)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就是一个典型的测度不出质量改进的例子。该机对银行客户的贡献值多大?政府统计中隐含假设其贡献由交易数目来定。产出是劳动投人的常数倍数,而劳动投入几乎没有或测度不出,从而使产出低估了。在计算机使用量和信息工人人数特别高的金融业、保险业和不动产业的研究中,生产率的增加往往都倾向于被低估。所以,人们为了消除传统生产率统计方法带来的悖论问题,常将这些部门测度的生产率水平都加上一个基础水平(如2.3%)进行修

正。

2.2因学习和调整引起的时滞问题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另一个让人较为信服的解释是信息技术的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存在着时滞,IT的投资要在数年以后才会从“基线”上显示出来。在企业中,新技术并不立即产生效果是一种常事。例如,对经理主管人员的一个调查显示,许多经理都预期在IT投资后的5年,其效果才会产生。Brvniolfsson等(1994年)利用经济计量方法提出结论:最强的企业效果相对于IT投资要时滞卜一2年才会有明显起色。一般地说,基础设施投资的利润虽然可能很大,但它们是不直接的,并且常常不是立

竿见影的。

时滞的存在性有其理论基础。IT是新技术,复杂又新颖,其商用和家用者在成为熟练的操作者之前,要进行一些学习和实践,这需要时间。根据边用边学模型,最优投资策略是使短期边际成本大于短

期边际利润。另外,企业要花~定时间对信息技术投资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这使厂商沿着“学习曲线”,获得与规模经济相称的利润。如果研究者仅测度短期成本和利润,则投资可能是无效率的。这样,出现“生产率悖论”便是自然的事。

2.3利润的重新分配和扩散问题

信息技术可能对个体厂商有利,但从整个行业或整个经济来看,它是非生产性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重新安排“饼”的大小,而没有使“饼”做大。重新分配对IT投资比对其他投资来说,更成为一种重要的因素。信息技术可被不均衡地用于市场研究和行销活动中,这些活动对该厂商非常有利,但对总产出贡献无几。进一步地,经济学家一段时间以来已认识到+与其他商品比较而言,信息对租金扩散

(Rent

D确pation)极为敏感.一个厂商的所得完全来

自于其他厂商的花费,而总体并没有产生新的财富。对需求、供给、大气、或其他影响资产价格条件的先知先觉,都可能使个体获利颇丰,即使这并没有在总水平上使总产出得到增加。这使人们对信息收集产生了额外的激励。

与其他解释不同,重新分配之说并没有解释公司层次上IT生产率的不足。对IT预算不足的厂商将失去市场份额,利润流向了高IT投资者。按这种方式,可类似推出成本和广告利润的模型。如“战略信息系统(sIs)”就是策划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取利润,而不是降低成本的一种信息管理系统。

2.4信息和技术的管理不善问题

企业信息技术投资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对信息技术的管理。总的来说,在公司层次上,lT其实是非生产性的。虽然技术进入新的境地,但决策者仍使用过时的准则进行决策,并不以公司的利润为目的行事,也不注重工作应该怎么做。于是,建立起~些看似自动化和信息化、实为无效率的系统.导致企业萧条的增加。

第一,IT利润定量方面的困难会对管理者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管理者不清楚在信息技术投资后.还要在管理上对产出目标、工作组织和激励机制作适当的调整,这样就很难将利润提高到成本线之上。其结果是rr没增加产出和利润,却给企业带来了萧条迹象。与服务业相比,制造业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从而忍受住了由IT带来的较轻微的萧条,所以制造业比服务业更好地利用了信息技术。

情报学报22卷

第二,IT的投资水平的确定是管理者首先要考察但又令人一筹莫展的问题。测度信息和IT效益的困难性使人们仍用传统的启发方法,而不是用成本,利润核算方法来确定投资水平。我们现行的制

度、启发方法和管理原则大多是在没有IT的世界中

发展出来的,1T引起的剧烈变化使这些规章制度过

时了。lT产生的这种迅猛加速发展给信息处理链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了无法预料的瓶颈。成功的1T实施流程并不仅仅是在老的流程上覆盖新技术。很多企业11、投资的动机极不明确,而是模仿其他企业.单纯以攀比心理去投资IT,投资在很大程度上

带有盲目性。结果因本单位的技术水平、配套设施、管理水平跟不上等弱点,使企业IT投资产生的效率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低的生产率水平表现出一

种过渡经济的某些征兆。

第三,厂商持续不断地进行无效率IT投资的观点显然有悖于经典厂商理论中利润最大化原理,但

它可被一些模型,如代理理论和发展经济学,得到正

式解释(这两种理论将厂商当作更为复杂的实体)。厂商明知“生产率悖论”的存在,仍在技术上继续进行大量投资,说明厂商内进行投资决策的一些人正获取利益,或者他们至少相信自己将会从IT上得到

好处,

第四,应用信息技术为顾客提供服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运用信息处理技术代替手工业务处理方式和处理流程,会对很多不合理或无效的手工业务进行计算机模拟和自动处理,这要求人们必须按照计算机的要求工作,而不能按照自己已习惯的方式

办事,从而有可能导致工作次序不如手工方式。另

外,为满足企业管理之需,人们经常要对流程进行一些改变,但往往因为改变计算机系统的成本太高和太费时间而被搁置。因而有人不喜欢信息技术,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导致死板而不是灵活,信息技术应用根本达不到预期想像的效果,信息技术“生产

率悖论”是不可避免的。

2.5信息技术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问题

信息技术替代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是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价格急剧下降的直接结果,这导致了信息技术设备对其他形式资本和劳动产生了大规模、持续的替代。对于经济代理商来说,在他们提高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信息技术投资、重建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这种替代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这种替代并不是经济学上所指的“技术变

革”。

当我们谈到“替代”时,很自然就想到这是投入要素之间的选择在生产函数曲线(等产量线)上的“移动”.它没有引起生产函数曲线的移动(即经济意义上的“技术变革”),并没有引起生产率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其价格的迅猛下降,使它在厂商或公司层破上迅速替代其他商品和服务成为可能。于是,信息技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获得了由lT投资

带来的超额利润,但这仅为他们自己所有,根本没有

溢出到站在信息技术革命边缘的“第三者”身上,所以没有引起生产率的增长。

另外,信息技术的投资迅猛增长,使人们用大量的信息技术替代其他资本和劳动,rr成为普通资本和劳动的净替代。但这可能会产生人均rr资本增加和人均非IT资本减少的抵消效应,从而引起经济总体上的生产率水平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或下降效应,使IT¨生产率悖论”成为rr产品替代效应的一种附属品(Dewan&Min,1997年)。当然,这种“替代”是需要时间的。正因为如此.有的迅猛发展的技术很少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替代前就被别人复制而扩散了。所以,在IT效益的最直接测度中,根本就测不出经济效益的提高。

尽管最近的一二十年来信息技术的投资巨大,但1T的股本份额仍然很小。这是因为厂商开始对

1T进行大量投资的时间还不长,并且这种投资出于

一种未开化的状态,IT很快便趋于陈旧,这使研究者很难观察到IT投资对财政绩效的影响。但观察不出并不表示IT投资没有引起生产率或经济绩效的增长。

新技术或产品往往由单个企业家研制,一开始他发现很难进行资融、开发产品和找到销路。但如果该产品确是很好.顾客终会踊跃购买,投资者蜂拥而至。别的厂商也会打进该市场,生产此产品,还可能将革新者逐出市场或将之吞并。革新者能否进入初始公开销售证券(Initial

Public0ffenng,IP0)阶段,

或被一注册厂商吞并.在于他花时间使股票市场增值。事实上,革新一开始可能会因一些厂商(往往是大的或者的厂商)墨守早已失去动力的旧技术而减

少了市场价值。所以,新技术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后

才带动经济绩效的增加或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暂2.6股票市场问题

时的“生产率悖论”不足为奇。

2期

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2.7分析工具不当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十分热烈.不同学者见仁见智。在各种解释被提出的同时,迫切需要数量方法更科学、系统地对各种描述性解释进行经济计量分析。到目前为止,用得最多的是生产函数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在给定生产函数模型的条件下,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模型确认和回归分析,估计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再作经济意义分析。另外,也有其他一些方法+如对特定问题

设定特殊模型(Dewan&Min,1997年)、非参数检验

法(stratopoulos等,2000年)等。针对不同数据类型,需要进行模型的确认和检验,如果在作数据分析时,盲目地使用某方法,其所得结果的可信度就不大。

另外.用什么样的生产率进行测度也是至关重要的。长期以来,人们用单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等)的增长率来衡量信息技术投资的经济效益,是不全面的。劳动(或资金)生产率的增长率仅反映了劳动(或资金)对产出的贡献情况,等于产出增长率与劳动(或资金)增长率之差。更全面的反映投入要素使用效率的指标是由生产函数定义的全要素生产率(MFP)的增长率,它可由索洛增长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单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加由要素投入的增长率来解释。、但该核算方程有一个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会越来越少。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问题的研究的研究课题。当然,这些原因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

237

产率悖论”的种种看法。正是有了这些原因的分析,

fT投资者才会对IT投资有充分而全面的认识,从而从实际出发。避免了许多盲目性和不必要的怨天忧

人情绪。可以预见,在我国,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问题的研究将会深入广泛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l谢康知|只优势一企、IE信息化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广东

人民出睫社,1999

E珂qolbsonTh。pmducnⅥlyparadoxofinfor|rIatl。ntechn0109y

C()mmuniralionsoffheAC,35(1993):66—77

Bwnlo如son&H1虬ParadoxIosl?Fi丌n.1evel

Pvid…㈣lh㈣

turnsto

m南rrnallon

5ystmes。pendi“g

Manage㈣tSne愀.

V01

42,No4.ADlrl

1996.54l一558

Dewan&K籼Pr

In如邢atlon”chnolo盱andpI刊uctlviIy:evl—

dP舯fmm

country・level

data

Man8矿mentSPience,Vol

46,

No

4.Apnl2000,548—562

StratoPnuk&Dehnlllg

Do吣ucressfulinvestment…nfo~

Ilon

terhnt】logy

so】vP

Ih。pmducIlvlty

pamdox?In‰n11alion&

Managmnl,38(2000).103~117

c0Idon

USe十o

noml。gmwlh硝nce

1870:one

big

wave?

^me丌can

Econo眦RPviPw.89.2(1999):123一】28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大学出版社,1999

Denlson

EsllmaIesof

pmdunivllyrha“gebylndustry:anevalu—

mlonandan

altematlveTh

Bmokl“gsInstitutIon.Washin殍on,

DC.J989

lO

Brvnio如son,Mdone,Gurhaxani,andKambllDoesirl如rr|latlon

lechnologyleadto

smaller

6ms?Man89emenlscience,40(12),

DecembeT

1994

llDewan&MlnThesubstllution

of

ln而珊atlonte“nolo盱for

other如t-tn鸺ofproductlo“:a

6Ⅱn

level

analysis

Mana矿ment

SctencP.43(12),Decemkr

1997

(责任编辑马兰)

核算方程(即“余值法”)求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权和,权系数与对应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成比例;另一部分是规模弹性引起的增长“损益”,而且完全可根本缺陷,就是当人们确知的东西越来越多时,全要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增长理论、生产要素论、经济计量学、信息经济学,以及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分析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背景。不论是从理论学术研究角度,还是从实际应用角度,该研究都是非常有意义用的,它们综合在一起,导致了人们对信息技术“生

7姜奇平等译,美国商务部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中国

8黄奇等译,美国商务部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Ⅱ南京

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周先波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山大学信息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广州,510275

情报学报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2003,22(2)4次

参考文献(11条)

1.谢康 知识优势-企业信息化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 1999

2.Erynjolfsson The productivityparadox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3

3.Brynjofsson & Hitt Paradox lost?Firm level evidence on the returns to information systmes spending 1996

4.Dewan & Kraem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countrylevel data 20005.Stratopoulos & Dehning Does successful invest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lve the productivityparadox? 2000(38)

6.Gordon USeconomic growth since 1870:one big wave? 1999(89)7.姜奇平 美国商务部报告 1998

8.黄奇 美国商务部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Ⅱ 1999

9.Denison Estimates of productivity change by industry:an evaluation and an alternative 198910.Brynjofsson.Malone.Gurbaxani.Kambil Do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d to smaller firms? 1994(12)11.Dewan & Min The substitu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a firmlevel analysis 1997(1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梁樑.周垂日 企业中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 -中国工业经济2004,""(3)

信息技术(IT)生产率悖论描述了从信息技术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和期望收益的不匹配.本文综合国外最新研究进展,将关于企业层面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研究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为悖论的证实和解释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悖论消失;2000年以后新悖论出现.对新悖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新悖论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企业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对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启示.

2.期刊论文 彭赓.吕本富.胡新爱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分析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10)

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与社会对其投入之间表现出不一致的现象,这就是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文章在分析和解释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用通用技术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问题,同时在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次上建立了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测度模型,分析了用消费者剩余来检测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方法的合理性.

3.学位论文 徐美凤 信息技术与生产率悖论探析 2003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对IT生产率悖论的研究现状,依据研究层面(公司层面、产业层面、国家层面)对主要成果进行分析,同时对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加以归类分析。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对产生生产率悖论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客观上的原因主要是统计测度不当、效用滞后、替代效应、资本存量比例过低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现象,在信息技术进一步扩散和渗透后,由这些原因导致的生产率悖论会自然得到解决。主观上的原因主要有效益扩散、信息技术管理不当等。效益扩散是指由于竞争引起的收益重新分配和收益浪费。管理不当则是指在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过程中,管理思想、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方面与信息技术的脱离,制约了信息技术效用的发挥。

虽然IT革命主要产生于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但发展中国家在IT方面的投入同样引人注目。在美国等国家发生的生产率悖论研究,对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在第四部分,本文考察了中国信息产业全要素相对生产率状况,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995-2000年间信息产业及其各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相对生产率评价。结果表明: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晚,信息产业生产率发展状况在这几年间并不平衡,对信息技术的投资需要不断地摸索和调整,以获得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投资绩效。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如何走出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研究者们提出了众多建议,本文就两点加以讨论:建立合理的测度体系,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测度集成方法;根据信息技术应用变迁的过程启示,提出必须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战略规划、业务流程重组进行整合,才能走出IT的生产率悖论。

4.期刊论文 孟倩 生产率悖论与中美两国信息技术投资效果比较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1)

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已经讨论了几十年,过去这个领域的研究主要限制在美国,但是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适用性如何仍然是有争议的.本研究的重点在于用事件分析法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投资效果的不同.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对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的IT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中国企业的IT投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美国企业的研究中并未发现此现象.这表明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中,IT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而说明生产率悖论不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该发现与Baumol的不平衡经济增长理论相吻合,此理论亦可作为生产率悖论的一个可信的解释.

5.期刊论文 行喜欢.王方华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研究 -生产力研究2003,""(5)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是指大量的信息技术投资没有带来预期中的收益这样一种现象.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提出及其产生背景,然后,对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现象提出了几种解释,最后,对信息技术生产率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6.期刊论文 刘强.辛蔚峰.LIU Qiang.XIN Wei-feng 教育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

教育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是由评估困难、效用时滞、效益外溢和管理不当四个缘由引起的.教育信息技术从集成应用向结构重组的过渡阶段是生产率悖论的高发期.从管理视域提出"三重景深"策略,从战略规划到结构重组到项目成功,层层细化,期望消解教育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纵深发展.

7.期刊论文 王军亚.王任飞.WANG Junya.WANG Renfei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动态演进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6)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探讨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提出、理论界的解释以及在发达国家消失的过程.基于此,认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应当具有阶段存在性,在随时间动态演进的进程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阶段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现象.

8.期刊论文 赵勇.陈冬 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因果分析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6)

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分析了造成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几种解释:测度方法的失误、投资收益的时滞、利润再分配或者转移、管理失误、劳动力因素、资本因素与能源危机、技术创新放慢以及公共政策失误等.事实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生产率增长和GDP增长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IT生产率悖论在20世纪90年代末已基本消失.

9.学位论文 冯卉 IT生产率悖论是否在中国存在的实证研究 2007

本文从梳理IT生产率悖论的研究历程开始,从发达国家最初的公司层面,到行业层面,到国与国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更加宏观的层面,逐步理清IT生产率悖论的可能性解释。然后,本文将重点放到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的中国,也从公司,行业和宏观国家三个层面研究IT生产率悖论在中国的存在情况。

本文分别从微观公司层面,行业层面和宏观国家层面探究中国IT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微观公司层面,本文借鉴IT部署和IT使用的比较模型,从中国公司经理人的对于信息技术在公司中的使用情况以及期望值入手,分析了IT系统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该具备的一些准备条件,尤其是员工工作方法,价值观,企业文化等软性条件的重要性;其次是行业层面,本文借鉴中国服务行业以及信息行业IT使用情况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了IT在中国不同行业中的投资使用情况,以及回报率等,得出了要使IT系统在行业层面发挥作用,关键也在于管理革新;最后本文在国家宏观层面,运用C-D生产函数,建立模型,考察中国1985年至2003年人均GDP,IT投资,非IT投资与人口数之间的显著性关系,发现IT对于中国人均GDP的贡献是较为显著的,但是相对于非IT投资对于人均GDP的贡献,IT投资所占份额仍然较小。

根据上述分析,计量结果表明,IT生产率悖论在中国信息行业存在,服务行业和国家层面不存在,客观来说,中国的信息技术和IT产业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GDP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但是从公司或者行业层面来看,IT似乎并没有发挥理想中的巨大作用,这一方面也许是跟经理人对于IT的作用寄予过高的期望有关,另一方面也许是IT系统确实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整体环境平台来使其发挥作用。

10.期刊论文 姜灵敏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分析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1)

介绍了"生产率悖论"的起源和概念,从信息价值的计量与评价角度分析了"生产率悖论"产生的原因,指出随着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普及,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引证文献(4条)

1.黄曼慧 我国国内对信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现代情报 2007(2)2.金世伟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与评价系统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3.赵丁力 信息悖论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警示[期刊论文]-情报杂志 2004(8)4.李玉辉 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战略管理问题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bxb200302018.aspx授权使用:河南大学(hndx),授权号:6b758a3b-7e33-4054-8c11-9df300f4b9bd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6日

2期

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235

彩的产品,然而这种范围的增加一直都是以规模经济的减少为代价的。例如,如果衣服制造商生产更多花色和尺码的衬衫,这对顾客可能具有更多的价值,但现存的生产率测度方法很少能计算出这一价值。而单一花色和尺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现有的生产率测度方法能更准确地测度出这种生产的生产率水平。其次,当比较两个产出水平时,重要的是要将它们的价格进行伸缩处理,按“实际”美元比较。精确的价格调整,不但应该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而且要对质量变化因素进行适当调整。许多测度问题都起因于很难制定精确的并对质量进行调整的价格伸缩指数。当引进新产品或新特性时,因为没有以前的东西可比,而且多样化本身的价值几乎不可测度,故此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再次,服务部门与制造部门相比,现有统计方法在测度

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改进方面出现的问题更为严重。

例如,24小时自动出纳机(ATM)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就是一个典型的测度不出质量改进的例子。该机对银行客户的贡献值多大?政府统计中隐含假设其贡献由交易数目来定。产出是劳动投人的常数倍数,而劳动投入几乎没有或测度不出,从而使产出低估了。在计算机使用量和信息工人人数特别高的金融业、保险业和不动产业的研究中,生产率的增加往往都倾向于被低估。所以,人们为了消除传统生产率统计方法带来的悖论问题,常将这些部门测度的生产率水平都加上一个基础水平(如2.3%)进行修

正。

2.2因学习和调整引起的时滞问题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另一个让人较为信服的解释是信息技术的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存在着时滞,IT的投资要在数年以后才会从“基线”上显示出来。在企业中,新技术并不立即产生效果是一种常事。例如,对经理主管人员的一个调查显示,许多经理都预期在IT投资后的5年,其效果才会产生。Brvniolfsson等(1994年)利用经济计量方法提出结论:最强的企业效果相对于IT投资要时滞卜一2年才会有明显起色。一般地说,基础设施投资的利润虽然可能很大,但它们是不直接的,并且常常不是立

竿见影的。

时滞的存在性有其理论基础。IT是新技术,复杂又新颖,其商用和家用者在成为熟练的操作者之前,要进行一些学习和实践,这需要时间。根据边用边学模型,最优投资策略是使短期边际成本大于短

期边际利润。另外,企业要花~定时间对信息技术投资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这使厂商沿着“学习曲线”,获得与规模经济相称的利润。如果研究者仅测度短期成本和利润,则投资可能是无效率的。这样,出现“生产率悖论”便是自然的事。

2.3利润的重新分配和扩散问题

信息技术可能对个体厂商有利,但从整个行业或整个经济来看,它是非生产性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重新安排“饼”的大小,而没有使“饼”做大。重新分配对IT投资比对其他投资来说,更成为一种重要的因素。信息技术可被不均衡地用于市场研究和行销活动中,这些活动对该厂商非常有利,但对总产出贡献无几。进一步地,经济学家一段时间以来已认识到+与其他商品比较而言,信息对租金扩散

(Rent

D确pation)极为敏感.一个厂商的所得完全来

自于其他厂商的花费,而总体并没有产生新的财富。对需求、供给、大气、或其他影响资产价格条件的先知先觉,都可能使个体获利颇丰,即使这并没有在总水平上使总产出得到增加。这使人们对信息收集产生了额外的激励。

与其他解释不同,重新分配之说并没有解释公司层次上IT生产率的不足。对IT预算不足的厂商将失去市场份额,利润流向了高IT投资者。按这种方式,可类似推出成本和广告利润的模型。如“战略信息系统(sIs)”就是策划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取利润,而不是降低成本的一种信息管理系统。

2.4信息和技术的管理不善问题

企业信息技术投资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对信息技术的管理。总的来说,在公司层次上,lT其实是非生产性的。虽然技术进入新的境地,但决策者仍使用过时的准则进行决策,并不以公司的利润为目的行事,也不注重工作应该怎么做。于是,建立起~些看似自动化和信息化、实为无效率的系统.导致企业萧条的增加。

第一,IT利润定量方面的困难会对管理者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管理者不清楚在信息技术投资后.还要在管理上对产出目标、工作组织和激励机制作适当的调整,这样就很难将利润提高到成本线之上。其结果是rr没增加产出和利润,却给企业带来了萧条迹象。与服务业相比,制造业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从而忍受住了由IT带来的较轻微的萧条,所以制造业比服务业更好地利用了信息技术。

情报学报22卷

第二,IT的投资水平的确定是管理者首先要考察但又令人一筹莫展的问题。测度信息和IT效益的困难性使人们仍用传统的启发方法,而不是用成本,利润核算方法来确定投资水平。我们现行的制

度、启发方法和管理原则大多是在没有IT的世界中

发展出来的,1T引起的剧烈变化使这些规章制度过

时了。lT产生的这种迅猛加速发展给信息处理链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了无法预料的瓶颈。成功的1T实施流程并不仅仅是在老的流程上覆盖新技术。很多企业11、投资的动机极不明确,而是模仿其他企业.单纯以攀比心理去投资IT,投资在很大程度上

带有盲目性。结果因本单位的技术水平、配套设施、管理水平跟不上等弱点,使企业IT投资产生的效率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低的生产率水平表现出一

种过渡经济的某些征兆。

第三,厂商持续不断地进行无效率IT投资的观点显然有悖于经典厂商理论中利润最大化原理,但

它可被一些模型,如代理理论和发展经济学,得到正

式解释(这两种理论将厂商当作更为复杂的实体)。厂商明知“生产率悖论”的存在,仍在技术上继续进行大量投资,说明厂商内进行投资决策的一些人正获取利益,或者他们至少相信自己将会从IT上得到

好处,

第四,应用信息技术为顾客提供服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运用信息处理技术代替手工业务处理方式和处理流程,会对很多不合理或无效的手工业务进行计算机模拟和自动处理,这要求人们必须按照计算机的要求工作,而不能按照自己已习惯的方式

办事,从而有可能导致工作次序不如手工方式。另

外,为满足企业管理之需,人们经常要对流程进行一些改变,但往往因为改变计算机系统的成本太高和太费时间而被搁置。因而有人不喜欢信息技术,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导致死板而不是灵活,信息技术应用根本达不到预期想像的效果,信息技术“生产

率悖论”是不可避免的。

2.5信息技术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问题

信息技术替代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是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价格急剧下降的直接结果,这导致了信息技术设备对其他形式资本和劳动产生了大规模、持续的替代。对于经济代理商来说,在他们提高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信息技术投资、重建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这种替代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这种替代并不是经济学上所指的“技术变

革”。

当我们谈到“替代”时,很自然就想到这是投入要素之间的选择在生产函数曲线(等产量线)上的“移动”.它没有引起生产函数曲线的移动(即经济意义上的“技术变革”),并没有引起生产率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其价格的迅猛下降,使它在厂商或公司层破上迅速替代其他商品和服务成为可能。于是,信息技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获得了由lT投资

带来的超额利润,但这仅为他们自己所有,根本没有

溢出到站在信息技术革命边缘的“第三者”身上,所以没有引起生产率的增长。

另外,信息技术的投资迅猛增长,使人们用大量的信息技术替代其他资本和劳动,rr成为普通资本和劳动的净替代。但这可能会产生人均rr资本增加和人均非IT资本减少的抵消效应,从而引起经济总体上的生产率水平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或下降效应,使IT¨生产率悖论”成为rr产品替代效应的一种附属品(Dewan&Min,1997年)。当然,这种“替代”是需要时间的。正因为如此.有的迅猛发展的技术很少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替代前就被别人复制而扩散了。所以,在IT效益的最直接测度中,根本就测不出经济效益的提高。

尽管最近的一二十年来信息技术的投资巨大,但1T的股本份额仍然很小。这是因为厂商开始对

1T进行大量投资的时间还不长,并且这种投资出于

一种未开化的状态,IT很快便趋于陈旧,这使研究者很难观察到IT投资对财政绩效的影响。但观察不出并不表示IT投资没有引起生产率或经济绩效的增长。

新技术或产品往往由单个企业家研制,一开始他发现很难进行资融、开发产品和找到销路。但如果该产品确是很好.顾客终会踊跃购买,投资者蜂拥而至。别的厂商也会打进该市场,生产此产品,还可能将革新者逐出市场或将之吞并。革新者能否进入初始公开销售证券(Initial

Public0ffenng,IP0)阶段,

或被一注册厂商吞并.在于他花时间使股票市场增值。事实上,革新一开始可能会因一些厂商(往往是大的或者的厂商)墨守早已失去动力的旧技术而减

少了市场价值。所以,新技术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后

才带动经济绩效的增加或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暂2.6股票市场问题

时的“生产率悖论”不足为奇。

2期

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2.7分析工具不当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十分热烈.不同学者见仁见智。在各种解释被提出的同时,迫切需要数量方法更科学、系统地对各种描述性解释进行经济计量分析。到目前为止,用得最多的是生产函数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在给定生产函数模型的条件下,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模型确认和回归分析,估计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再作经济意义分析。另外,也有其他一些方法+如对特定问题

设定特殊模型(Dewan&Min,1997年)、非参数检验

法(stratopoulos等,2000年)等。针对不同数据类型,需要进行模型的确认和检验,如果在作数据分析时,盲目地使用某方法,其所得结果的可信度就不大。

另外.用什么样的生产率进行测度也是至关重要的。长期以来,人们用单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等)的增长率来衡量信息技术投资的经济效益,是不全面的。劳动(或资金)生产率的增长率仅反映了劳动(或资金)对产出的贡献情况,等于产出增长率与劳动(或资金)增长率之差。更全面的反映投入要素使用效率的指标是由生产函数定义的全要素生产率(MFP)的增长率,它可由索洛增长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单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加由要素投入的增长率来解释。、但该核算方程有一个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会越来越少。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问题的研究的研究课题。当然,这些原因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

237

产率悖论”的种种看法。正是有了这些原因的分析,

fT投资者才会对IT投资有充分而全面的认识,从而从实际出发。避免了许多盲目性和不必要的怨天忧

人情绪。可以预见,在我国,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问题的研究将会深入广泛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l谢康知|只优势一企、IE信息化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广东

人民出睫社,1999

E珂qolbsonTh。pmducnⅥlyparadoxofinfor|rIatl。ntechn0109y

C()mmuniralionsoffheAC,35(1993):66—77

Bwnlo如son&H1虬ParadoxIosl?Fi丌n.1evel

Pvid…㈣lh㈣

turnsto

m南rrnallon

5ystmes。pendi“g

Manage㈣tSne愀.

V01

42,No4.ADlrl

1996.54l一558

Dewan&K籼Pr

In如邢atlon”chnolo盱andpI刊uctlviIy:evl—

dP舯fmm

country・level

data

Man8矿mentSPience,Vol

46,

No

4.Apnl2000,548—562

StratoPnuk&Dehnlllg

Do吣ucressfulinvestment…nfo~

Ilon

terhnt】logy

so】vP

Ih。pmducIlvlty

pamdox?In‰n11alion&

Managmnl,38(2000).103~117

c0Idon

USe十o

noml。gmwlh硝nce

1870:one

big

wave?

^me丌can

Econo眦RPviPw.89.2(1999):123一】28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大学出版社,1999

Denlson

EsllmaIesof

pmdunivllyrha“gebylndustry:anevalu—

mlonandan

altematlveTh

Bmokl“gsInstitutIon.Washin殍on,

DC.J989

lO

Brvnio如son,Mdone,Gurhaxani,andKambllDoesirl如rr|latlon

lechnologyleadto

smaller

6ms?Man89emenlscience,40(12),

DecembeT

1994

llDewan&MlnThesubstllution

of

ln而珊atlonte“nolo盱for

other如t-tn鸺ofproductlo“:a

6Ⅱn

level

analysis

Mana矿ment

SctencP.43(12),Decemkr

1997

(责任编辑马兰)

核算方程(即“余值法”)求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权和,权系数与对应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成比例;另一部分是规模弹性引起的增长“损益”,而且完全可根本缺陷,就是当人们确知的东西越来越多时,全要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增长理论、生产要素论、经济计量学、信息经济学,以及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分析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和背景。不论是从理论学术研究角度,还是从实际应用角度,该研究都是非常有意义用的,它们综合在一起,导致了人们对信息技术“生

7姜奇平等译,美国商务部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中国

8黄奇等译,美国商务部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Ⅱ南京

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周先波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山大学信息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广州,510275

情报学报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2003,22(2)4次

参考文献(11条)

1.谢康 知识优势-企业信息化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 1999

2.Erynjolfsson The productivityparadox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3

3.Brynjofsson & Hitt Paradox lost?Firm level evidence on the returns to information systmes spending 1996

4.Dewan & Kraem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countrylevel data 20005.Stratopoulos & Dehning Does successful invest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lve the productivityparadox? 2000(38)

6.Gordon USeconomic growth since 1870:one big wave? 1999(89)7.姜奇平 美国商务部报告 1998

8.黄奇 美国商务部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Ⅱ 1999

9.Denison Estimates of productivity change by industry:an evaluation and an alternative 198910.Brynjofsson.Malone.Gurbaxani.Kambil Do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d to smaller firms? 1994(12)11.Dewan & Min The substitu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a firmlevel analysis 1997(1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梁樑.周垂日 企业中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 -中国工业经济2004,""(3)

信息技术(IT)生产率悖论描述了从信息技术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和期望收益的不匹配.本文综合国外最新研究进展,将关于企业层面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研究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为悖论的证实和解释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悖论消失;2000年以后新悖论出现.对新悖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新悖论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企业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对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启示.

2.期刊论文 彭赓.吕本富.胡新爱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分析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10)

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与社会对其投入之间表现出不一致的现象,这就是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文章在分析和解释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用通用技术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问题,同时在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次上建立了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测度模型,分析了用消费者剩余来检测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方法的合理性.

3.学位论文 徐美凤 信息技术与生产率悖论探析 2003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对IT生产率悖论的研究现状,依据研究层面(公司层面、产业层面、国家层面)对主要成果进行分析,同时对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加以归类分析。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对产生生产率悖论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客观上的原因主要是统计测度不当、效用滞后、替代效应、资本存量比例过低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现象,在信息技术进一步扩散和渗透后,由这些原因导致的生产率悖论会自然得到解决。主观上的原因主要有效益扩散、信息技术管理不当等。效益扩散是指由于竞争引起的收益重新分配和收益浪费。管理不当则是指在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过程中,管理思想、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方面与信息技术的脱离,制约了信息技术效用的发挥。

虽然IT革命主要产生于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但发展中国家在IT方面的投入同样引人注目。在美国等国家发生的生产率悖论研究,对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在第四部分,本文考察了中国信息产业全要素相对生产率状况,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995-2000年间信息产业及其各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相对生产率评价。结果表明: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晚,信息产业生产率发展状况在这几年间并不平衡,对信息技术的投资需要不断地摸索和调整,以获得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投资绩效。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如何走出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研究者们提出了众多建议,本文就两点加以讨论:建立合理的测度体系,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测度集成方法;根据信息技术应用变迁的过程启示,提出必须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战略规划、业务流程重组进行整合,才能走出IT的生产率悖论。

4.期刊论文 孟倩 生产率悖论与中美两国信息技术投资效果比较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1)

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已经讨论了几十年,过去这个领域的研究主要限制在美国,但是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适用性如何仍然是有争议的.本研究的重点在于用事件分析法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投资效果的不同.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对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的IT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中国企业的IT投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美国企业的研究中并未发现此现象.这表明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中,IT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而说明生产率悖论不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该发现与Baumol的不平衡经济增长理论相吻合,此理论亦可作为生产率悖论的一个可信的解释.

5.期刊论文 行喜欢.王方华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研究 -生产力研究2003,""(5)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是指大量的信息技术投资没有带来预期中的收益这样一种现象.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提出及其产生背景,然后,对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现象提出了几种解释,最后,对信息技术生产率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6.期刊论文 刘强.辛蔚峰.LIU Qiang.XIN Wei-feng 教育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

教育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是由评估困难、效用时滞、效益外溢和管理不当四个缘由引起的.教育信息技术从集成应用向结构重组的过渡阶段是生产率悖论的高发期.从管理视域提出"三重景深"策略,从战略规划到结构重组到项目成功,层层细化,期望消解教育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纵深发展.

7.期刊论文 王军亚.王任飞.WANG Junya.WANG Renfei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动态演进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6)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探讨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提出、理论界的解释以及在发达国家消失的过程.基于此,认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应当具有阶段存在性,在随时间动态演进的进程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阶段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现象.

8.期刊论文 赵勇.陈冬 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因果分析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6)

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分析了造成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几种解释:测度方法的失误、投资收益的时滞、利润再分配或者转移、管理失误、劳动力因素、资本因素与能源危机、技术创新放慢以及公共政策失误等.事实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生产率增长和GDP增长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IT生产率悖论在20世纪90年代末已基本消失.

9.学位论文 冯卉 IT生产率悖论是否在中国存在的实证研究 2007

本文从梳理IT生产率悖论的研究历程开始,从发达国家最初的公司层面,到行业层面,到国与国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更加宏观的层面,逐步理清IT生产率悖论的可能性解释。然后,本文将重点放到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的中国,也从公司,行业和宏观国家三个层面研究IT生产率悖论在中国的存在情况。

本文分别从微观公司层面,行业层面和宏观国家层面探究中国IT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微观公司层面,本文借鉴IT部署和IT使用的比较模型,从中国公司经理人的对于信息技术在公司中的使用情况以及期望值入手,分析了IT系统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该具备的一些准备条件,尤其是员工工作方法,价值观,企业文化等软性条件的重要性;其次是行业层面,本文借鉴中国服务行业以及信息行业IT使用情况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了IT在中国不同行业中的投资使用情况,以及回报率等,得出了要使IT系统在行业层面发挥作用,关键也在于管理革新;最后本文在国家宏观层面,运用C-D生产函数,建立模型,考察中国1985年至2003年人均GDP,IT投资,非IT投资与人口数之间的显著性关系,发现IT对于中国人均GDP的贡献是较为显著的,但是相对于非IT投资对于人均GDP的贡献,IT投资所占份额仍然较小。

根据上述分析,计量结果表明,IT生产率悖论在中国信息行业存在,服务行业和国家层面不存在,客观来说,中国的信息技术和IT产业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GDP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但是从公司或者行业层面来看,IT似乎并没有发挥理想中的巨大作用,这一方面也许是跟经理人对于IT的作用寄予过高的期望有关,另一方面也许是IT系统确实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整体环境平台来使其发挥作用。

10.期刊论文 姜灵敏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分析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1)

介绍了"生产率悖论"的起源和概念,从信息价值的计量与评价角度分析了"生产率悖论"产生的原因,指出随着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普及,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引证文献(4条)

1.黄曼慧 我国国内对信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现代情报 2007(2)2.金世伟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与评价系统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3.赵丁力 信息悖论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警示[期刊论文]-情报杂志 2004(8)4.李玉辉 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战略管理问题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bxb200302018.aspx授权使用:河南大学(hndx),授权号:6b758a3b-7e33-4054-8c11-9df300f4b9bd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6日


相关文章

  • 财政学(第2版邓子基林致远)(课后答案)
  • 第2章 财政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效率的含义:在经济学中,效率一般指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实现帕累托效率的三大条件: ...查看


  • "技术-环境悖论"与技术自然属性
  • 作者:邹成效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年05期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6)01-0082-03 技术既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同时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保罗·格瑞(Paul Gray)把 ...查看


  • 公共管理学小抄
  • 公共管理学小抄 作者:jullin 2010-09-04 16:26 星期六 晴 公共管理学 1.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公共管理学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经济学.政 ...查看


  • _内部人控制_悖论
  • 2007/03 总第359期 文章编号:1001-148X(2007)03-0069-03 商业研究 COMMERCIALRESEARCH 内部人控制 悖论 秦丽娜,李 凯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摘要: 内部人控 ...查看


  • 云南映像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杨丽萍悖论"的文化困局 2003年8月,杰出舞蹈家杨丽萍在昆明推出了歌舞剧<云南映像>,<云南映像>提出了一个新词:原生态.2004年,文化部开始征用这个概念,制订和 ...查看


  •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马克思供求理论解析_陈学信
  • JINGJILILUNTANSUO |经济理论探索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马克思供求理论 解析 陈学信 ()广西省贺州市人民政府,广西贺州542899 摘 要:并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本文深入发掘了马克思 ...查看


  • "金融化悖论":资本积累模式的变化及其后果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金融化悖论":资本积累模式的变化及其后果 作者:姜海龙 邵芳强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5期 摘 要:"积累悖论" ...查看


  • 西方经济学配套案例集
  • <西方经济学> 配套案例集 适用专业:本科财务管理 第一章 绪论 案例1:福特关于金牛车型的经济决策 1985年,福特公司推出了金牛车型,当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987年,金牛车型已使公司的利润翻了近一倍.它的成功不仅涉及工程 ...查看


  • 西方经济学配套案例集 1
  • <西方经济学> 配套案例集 第一章 绪论 案例1:福特关于金牛车型的经济决策 1985年,福特公司推出了金牛车型,当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987年,金牛车型已使公司的利润翻了近一倍.它的成功不仅涉及工程学,也涉及到经济学的许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