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之一,正确运用成语,特别是根据语境,正确地加以分析、辨别、判断和选择,是检测考生语言知识及运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语文试题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成语辨析运用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常用成语本身意义的准确理解的考查和对近义成语、形近成语的区别运用的考查。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了解高考成语误用试题的类型,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训练并提高判断成语运用正误的能力,是应付高考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寻求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才能求得复习效果的提高。成语误用题主要有以下哪几种类型呢: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
,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上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例3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二、色彩不分,褒贬失当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例4、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许多单位的干部都倾巢而出....,参加清洁马路的活动。 例5、《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形象。 例6、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
,小错集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例4中“倾巢而出”原意是“整窝的鸟儿全出来”;比喻敌人出动全部的兵力进行侵扰,只用于贬义;此处用在“单位的干部”身上,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例5的“胸无城府”比喻为人坦率,不用心计;是褒义词。把此词加于无能的腐儒蒋干身上,明显犯了褒词贬用之误。
例6“集腋成裘”比喻好东西积少成多,是褒义词;此例用以指“小错误” 积少成多,是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
三、对象不当,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
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对这些
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例7、各种花卉竞相开放,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例8、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例9、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 例7中“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例8中“汗牛充栋”只用来形容图书多,不能指金玉之类。 例9中“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巧妙、高超;所修饰的对象必须是人工制作的,而不能是天然的,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四、人称或角度失当,敬谦错位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记,有的用于自称(谦称),有的则用于对方(敬称),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用。 例10、厂长的发言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例11、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总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例12、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
的精神值得提倡。 例10中“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很粗浅的意见,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见,是用于第一人称的谦让之辞,不适用于第三人称叙述。
例11“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例12“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用反了。
五、范围不清,轻重失当
有的成语适用范围有大小,词义有轻重,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范围大小或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重词轻用或轻词重用的弊病。 例13、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例14、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例15、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 例13“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卉鲜艳娇美,而菊花虽美却不能代表各种花卉。这是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例14“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词义很重,用在“考生”身上是犯了“重词轻用”的毛病。
例15既然设计“有些缺点”,就可以指责,“无可非议”是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程度又太轻了。若改用表示“不可多加非难”的成语“无可厚非”就程度得当了。
六、画蛇添足,前后重复
成语一般都比较简练,使用得当,可以受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有些成语和句中其他词语的语意相同或相近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
例16、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例17、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例16中“自惭形秽”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成语里已隐含有“感到”之意,故该句在语意上显得重复赘余。
例17中“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之意,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前面的“让人”重复。 又如“忍俊不禁地笑了”“难言之隐的苦衷”“一场南柯一梦”“显得相形见绌” “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目前的当务之急” “津津乐道地说”“海内外闻名遐迩”“责无旁贷的责任”“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等。
七、形近混淆
有些成语和其他成语在字型、读音较为相近,或者说有相同的语素,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混淆而出现误用。
例18、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湖南卷) .
例18“一挥而就”:一挥笔就完成了,形容诗文、书画很快就写好画好了。挥,挥笔。很明显“一挥而就”的适用对象应为“诗文、书画”,而例句的对象为“工作”,错。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蹴,踏;就,成功。由“一蹴而就”的词义可以说,它才适合例句的语境。
成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之一,正确运用成语,特别是根据语境,正确地加以分析、辨别、判断和选择,是检测考生语言知识及运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语文试题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成语辨析运用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常用成语本身意义的准确理解的考查和对近义成语、形近成语的区别运用的考查。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了解高考成语误用试题的类型,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训练并提高判断成语运用正误的能力,是应付高考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寻求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才能求得复习效果的提高。成语误用题主要有以下哪几种类型呢: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
,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上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例3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二、色彩不分,褒贬失当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例4、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许多单位的干部都倾巢而出....,参加清洁马路的活动。 例5、《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形象。 例6、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
,小错集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例4中“倾巢而出”原意是“整窝的鸟儿全出来”;比喻敌人出动全部的兵力进行侵扰,只用于贬义;此处用在“单位的干部”身上,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例5的“胸无城府”比喻为人坦率,不用心计;是褒义词。把此词加于无能的腐儒蒋干身上,明显犯了褒词贬用之误。
例6“集腋成裘”比喻好东西积少成多,是褒义词;此例用以指“小错误” 积少成多,是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
三、对象不当,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
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对这些
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例7、各种花卉竞相开放,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例8、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例9、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 例7中“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例8中“汗牛充栋”只用来形容图书多,不能指金玉之类。 例9中“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巧妙、高超;所修饰的对象必须是人工制作的,而不能是天然的,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四、人称或角度失当,敬谦错位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记,有的用于自称(谦称),有的则用于对方(敬称),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用。 例10、厂长的发言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例11、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总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例12、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
的精神值得提倡。 例10中“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很粗浅的意见,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见,是用于第一人称的谦让之辞,不适用于第三人称叙述。
例11“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例12“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用反了。
五、范围不清,轻重失当
有的成语适用范围有大小,词义有轻重,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范围大小或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重词轻用或轻词重用的弊病。 例13、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例14、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例15、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 例13“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卉鲜艳娇美,而菊花虽美却不能代表各种花卉。这是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例14“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词义很重,用在“考生”身上是犯了“重词轻用”的毛病。
例15既然设计“有些缺点”,就可以指责,“无可非议”是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程度又太轻了。若改用表示“不可多加非难”的成语“无可厚非”就程度得当了。
六、画蛇添足,前后重复
成语一般都比较简练,使用得当,可以受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有些成语和句中其他词语的语意相同或相近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
例16、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例17、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例16中“自惭形秽”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成语里已隐含有“感到”之意,故该句在语意上显得重复赘余。
例17中“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之意,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前面的“让人”重复。 又如“忍俊不禁地笑了”“难言之隐的苦衷”“一场南柯一梦”“显得相形见绌” “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目前的当务之急” “津津乐道地说”“海内外闻名遐迩”“责无旁贷的责任”“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等。
七、形近混淆
有些成语和其他成语在字型、读音较为相近,或者说有相同的语素,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混淆而出现误用。
例18、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湖南卷) .
例18“一挥而就”:一挥笔就完成了,形容诗文、书画很快就写好画好了。挥,挥笔。很明显“一挥而就”的适用对象应为“诗文、书画”,而例句的对象为“工作”,错。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蹴,踏;就,成功。由“一蹴而就”的词义可以说,它才适合例句的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