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971-2009 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

DB35

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971-2009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目 次

前言·················································Ⅱ 引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安全要求········································2

4.1 危险源识别·········································2

4.2 危险源分析评估··········································3

4.3 危险源控制········································3

4.4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4 5 安全管理··········································4

5.1 组织机构·········································4

5.2 培训与指导··········································4

5.3 安全设备、设施与环境条件········································5

5.4 安全运行·········································5

5.5 应急响应与处理··········································6

5.6 安全检查··········································6

5.7 改进与预防··········································6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实验室活动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源及分类·····················7

A.1 导言········································7

A.2 物理性危险源········································7

A.3 化学性危险源·········································7

A.4 生物性危险源··········································8

A.5 心理、生理性危险源··········································8

A.6 行为性危险源··········································8

A.7 其它危险源··········································8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工作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9

B.1 概述········································ 9

B.2 LEC法········································ 9

B.3 评价标准·········································9

B.4 评价结果··········································10 I

DB35/T 971-2009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编制。

本标准是对从事检测的实验室提出的安全管理要求,其主要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安全要求,包括危险源识别、危险源分析评估、危险源控制、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二是安全管理,包括组织机构、培训与指导、安全设备设施与环境条件、安全运行、应急响应与处理、安全检查、改进与预防;另外为了更方便实验室运用本标准,还给出了两个资料性附录:附录A 实验室活动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源及分类,以及附录B 工作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

本标准由福建省中心检验所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文、陈晓健、王一宁

本标准首次制定。

II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引 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而从事产品质量检测的检验机构也逐步发展为一个强大的行业,影响此从业人员健康安全的检测实验室的安全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各类检测实验室也时有危及人们健康和安全的事件发生,从业各方一直在探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管理。目前,国家已制定了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安全要求,但尚未有一个适用于其它专业领域的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通用要求。在这个大环境下,研究制定一个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通用要求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标准对检测实验室提出了一定的安全要求,从指导检测实验室识别实验室存在的危险源开始,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帮助实验室预防或消除危险源,对危险源加以控制,并规范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达到维护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的目的。

III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检测实验室运作过程中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要求、危险源识别评估与控制,并对检测实验室提出了安全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检测工作的实验室内的一切工作人员及工作中所接触的仪器、设施、标准或消耗物质、服务等的安全管理,不包括生物安全实验室、医学实验室和实验室外的工作场所的安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000-2008 (IDT ISO 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SY/T 6631-2005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推荐作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19000-2008中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检测实验室

从事检测工作的实验室。检测是指按照规定程序,由确定给定产品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处理或提供服务所组成的技术操作。

3.2

危险源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3

危险源识别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4

危害

指一种物质或一种情况,该物质或情况具有潜在的能导致人受伤或影响健康、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损害。

3.5

事故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3.6

事件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3.7

风险

1

DB35/T 971-2009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8

风险评估

评价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9

风险值

通过某一适用的方法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价后得出风险大小的一个或一组数值。

3.10

安全

危害或损失被限制在可接受范围的一种状态。

4 安全要求

4.1 危险源识别

4.1.1 实验室应建立并执行对其所开展的活动进行危险源识别的程序。这些程序应包含: ——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 所有进出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 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实验室还是由外界所提供);

—— 法规和其它要求。

4.1.2 实验室应列出本实验室内存在的和潜在的危险源,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不限于)对危险源进行识别:

—— 物理性危险源;

—— 化学性危险源;

—— 生物性危险源;

—— 心理、生理性危险源;

—— 行为性危险源;

—— 其他危险源。

注:以上危险源识别可参照附录A(资料性附录)进行。 4.2 危险源分析评估

4.2.1 风险评估

实验室应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来确定危险源对工作人员、财产、环境和其他相关方的危害程度,并考虑在正常情况下、异常情况下、紧急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危险的概率或频率。

评估可以以定量评价或其他方法对危险源确定危险性或风险值,但应为进行风险分级提供方便。 注:风险评估的定量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等,定性方法有安全检查表法、危险性预分析法等,其适用范围可参照SY/T 6631-2005,LEC法详见附录B(资料性附录)。

4.2.2 风险等级

实验室应根据本实验室活动的特点,对危险源按其危害程度或风险值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为采取不同措施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危险源进行预防及控制提供便利。

2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危险源可分为三个风险等级:

一般风险危险源:发生此类危险不会造成人员的重伤或死亡及重大财产损失。

重大风险危险源:能对人的生命或财产造成重大伤害或损失。

不可容许风险危险源:一旦发生,即可造成不可估量的或不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

注:按照LEC法(见附录B)评估时,建议一般风险危险源的风险值为D<160,重大风险危险源的风险值为160≤D<320,不可容许风险危险源风险值为D≥320。

4.3 危险源控制

4.3.1 总则

实验室建立的安全管理制度或程序应确保对各种危险源实施必要的控制,以达到降低或减少实验室风险,防止事故发生的目的。并确保在后续进行安全管理、运行控制、安全检查及应急响应与处理时对重大风险危险源加以重点考虑。

实验室在进行危险源风险控制时,适用时应考虑按以下控制步骤进行:

——消除实验室内的危险;

——采用替代物或替代方法来减少风险;

——隔离危险源来控制危险;

——应用工程控制,如局部排气通风来收集危害物或减少受危险物的影响;

——采用安全工作经验,包括改变工作方式来减少受危险物的影响;

——在采用其他控制危险源的方法都不奏效时,应当使用合适的人员保护设备。

注:减少试验的规模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控制手段。

4.3.2 危险源控制措施

一般风险危险源的控制可通过常规的管理与控制方法进行控制,如通过劳动防护或增加简单的安全设施、设安全警示等方法可消除或降低风险。

对于重大风险危险源检测实验室应编制出所识别的重大风险危险源清单,根据每一项重大风险危险源制定出具体的控制方案,并评审其充分性及有效性后实施。

当存在不可容许风险危险源时,原则上应立即停止工作,直到采取措施排除风险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

为降低风险有时必须配备大量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其控制措施还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4.4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实验室应充分识别和获得适用的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它相关方,并确保在进行危险源识别、评估、控制时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5 安全管理

5.1 组织机构

实验室应建立安全管理机构,明确规定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和/或人员(不管是专职或是兼职),确定他们进行安全管理的职责。实验室至少有一位经最高管理者授权的管理层人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控制。

检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部门应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日常监督工作,在开展检测的部门应有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的日常安全工作。

3

DB35/T 971-2009

5.2 培训与指导

实验室应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与指导,应使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明确本实验室的主要危险源、个人防护要求、应急情况的处理规定和步骤。

实验室还应对在其内工作的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安全管理程序或制度、工作区域内的各种危险源、危险源的控制与防护知识,以及在应急情况下的安全处理和安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知识,紧急抢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实验室的安全培训与指导可以用宣讲、辅导和宣传标识(如明示标牌、警告语)等形式进行。实验室应确认安全培训和指导的有效性。

5.3 安全设备、设施与环境条件

5.3.1 安全设备和设施的配备

在实验室必须配备能够保证检测工作安全开展的空间,并考虑操作人员的行走路线、容量和重复操作。对于太阳光的直射会影响到正在进行的工作(如易挥发的化学物质),实验室内部场所应当避免阳光的直射。

如果实验室有可预见的火灾或爆炸风险则必须安装防火设备或自动报警设备。对于使用可能导致火灾或爆炸危险的物质的实验室,应当划分危险区。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法规要求配备基本人员防护设备和设施,所用安全设备必须在任何时候方便实验室人员都能取到,这些设备必须保证能够正常使用。

实验室应规定进入试验危险区的安全要求,必要时对实验室人员的衣服、饰品(如珠宝)、发型和鞋应有规定,并且对实验室人员和参观者提供保护性外套和安全设备。

5.3.2 环境条件的要求

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应保持适当的温湿度、适当的采光,工作环境应无有害人身健康的辐射(射线、电磁、光等)、噪音、有害气体等污染,实验室走廊、楼梯、出口均应保持畅通,实验室工作环境应考虑人性化设计。

不能达到规定安全要求的环境条件,其内工作人员应采取防护措施,必要时应限制人员在试验室内的工作时间。

5.4 安全运行

5.4.1 安全运行管理

实验室应制定和执行检测工作相关活动的安全管理程序,程序应包含定期对危险源的识别、评估、控制和检查要求,应包括安全设备的配备、使用与维护要求,以及满足本标准的其他要求。

5.4.2 安全控制

实验室人员应明确所进行的检测活动相关的危险源,清楚工作时用到的材料和设备的危害性,所使用的试验方法均应是有合法依据的不会影响健康的方法。实验室人员应按照危险源控制的要求开展工作,在实验室的工作量、工作类型和检测方法发生变化时(如采用新的化学品时,或实验室使用功能改变或升级时),应当重新进行危险源识别和安全风险评估,并做好相应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试验废弃物安全收集、识别、存储和处理的程序。员工必须清楚处理有害废弃物的具体设备和程序。

5.4.3 安全信息与记录

实验室应对有关安全的信息(包括文件、程序、明示标识等)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定期核查和更新,以确保其有效性。最新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应及时传达到相关人员。

对于已发生的安全事件或事故,实验室应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分析导致事件或事故的产生原因,并尽快制定和采取正确的行动,或进行适当的整改以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或事故。对事件和事故的记录以及采取的措施应当根据相关程序保存。

实验室应保留安全活动的工作记录和检查记录。

5.5 应急响应与处理 4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实验室应制定应对重大危险源应急情况的安全管理预备方案,安全管理预备方案应形成文件,其内容至少包含应急状态的识别、应急情况发生时的报告要求和途径、应急管理相关人员的职责和联系方式、消除安全危险或危害的应急处理措施和步骤、应急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社会救助渠道与联系方式、应急状态发生后的过程记录与原因分析要求等。

实验室应对安全管理预备方案进行培训,以保证每位人员能够掌握和理解安全管理预备方案,特别是应急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

可行时,实验室应定期测试安全管理预备方案,并定期评价安全管理预备方案的有效性。 5.6 安全检查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以确定各项检测活动和安全设备设施符合安全管理要求的规定,检查应依据(涵盖)安全管理程序要求、危险源的控制情况和应急安全管理预备方案的各项要求,检查结果应形成记录,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应提出整改要求。 5.7 改进与预防

实验室应对发现的不满足安全管理要求的活动、设备和设施进行纠正和改进,使其符合规定要求,以消除或降低实验室的安全风险。

实验室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来消除实际存在和/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并记录因纠正和预防措施引起安全管理程序或预案文件更改的内容。

5

DB35/T 971-2009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实验室活动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源及分类

A.1 导言

本附录对实验室进行危险源识别提供指导,用以提示实验室进行危险源识别应关注的因素,实验室在应用本附录时可根据实验室工作的特点进行适当的选择或增减。 A.2 物理性危险源

1) 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 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等);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等);

6)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地区、其他运动物危害等);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等);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15)其他物理性危险源。 A.3 化学性危险源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

6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胶、遇湿易燃物质和自燃性物质、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等);

2)反应活性物质(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强还原剂);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等);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等); 5)其他化学性危险源。 A.4 生物性危险源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危险源。 A.5 心理、生理性危险源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识别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识别错误、其他识别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源。 A.6 行为性危险源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错误); 3)监护错误; 4)其他行为性危险源。 A.7 其他危险源

1)搬举重物; 2)作业空间; 3)工具不合适; 4)标识不清。

7

DB35/T 971-2009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工作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B.1 概述

工作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是由美国安全专家K .J .格雷厄姆(Keneth J.Graham) 和G .F .金尼(Gilbert F.’Kinney)提出的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方法。

格雷厄姆和金尼研究了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提出了以所评价的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环境的对比为基础,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风险值)作为因变量(D),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作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根据实际经验,他们给出了3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办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在按经验将危险性分数值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或图上,查出其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B.2 LEC法

D = LEC

式中:

D-风险性;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危险严重度 B.3 评价标准

即风险评价标准见表B.1

表 B.1危险源风险评价标准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L) 分数 10 6 3 1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 完全可能,会被预料到 相当可能 不经常,但可能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 分数10 6 3 2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频率 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 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地暴露

每月暴露一次

分数 100 40 15 7

危险严重度(C)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灾难,数人死亡 非常严重,重伤 严重,重伤

表 B.1(续)

8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L)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

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

0.5

可以设想,但高度不可能

1

引人注目,不符合基本的健

0.2

极不可能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1

康安全要求

0.1

实际上不可能

3

重大,致残 危险严重度(C)

注: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数(L)应充分考虑“危险源的管理现状”(如有无管理措施、是否受控等)。

B.4 评价结果

即风险等级划分(D)标准见表B.2

表 B.2 风险等级划分

D 值 >320 160~320 70~160 20~70 <20

危险等级划分(D值——风险级别值)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注:不管是定性或定量风险评价方法,每个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对具体的评价对象,必须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LEC 法为一种定量的评价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实验室应根据本实验室适用情况选择采用。对于部分危险源,其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低,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频率也不高, 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尽管评分低于160分,也可以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危险源;实验室可以考虑综合采用不止一种的评价方法进行实验室危险源风险评估以期达到最佳的评估效果 。

9

福建省地方标准 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

DB35/T 971—2009

*

2009年12月第一版 2010年1月第一次印刷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 B 35/T 971-2009

DB35

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971-2009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目 次

前言·················································Ⅱ 引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安全要求········································2

4.1 危险源识别·········································2

4.2 危险源分析评估··········································3

4.3 危险源控制········································3

4.4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4 5 安全管理··········································4

5.1 组织机构·········································4

5.2 培训与指导··········································4

5.3 安全设备、设施与环境条件········································5

5.4 安全运行·········································5

5.5 应急响应与处理··········································6

5.6 安全检查··········································6

5.7 改进与预防··········································6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实验室活动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源及分类·····················7

A.1 导言········································7

A.2 物理性危险源········································7

A.3 化学性危险源·········································7

A.4 生物性危险源··········································8

A.5 心理、生理性危险源··········································8

A.6 行为性危险源··········································8

A.7 其它危险源··········································8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工作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9

B.1 概述········································ 9

B.2 LEC法········································ 9

B.3 评价标准·········································9

B.4 评价结果··········································10 I

DB35/T 971-2009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编制。

本标准是对从事检测的实验室提出的安全管理要求,其主要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安全要求,包括危险源识别、危险源分析评估、危险源控制、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二是安全管理,包括组织机构、培训与指导、安全设备设施与环境条件、安全运行、应急响应与处理、安全检查、改进与预防;另外为了更方便实验室运用本标准,还给出了两个资料性附录:附录A 实验室活动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源及分类,以及附录B 工作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

本标准由福建省中心检验所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文、陈晓健、王一宁

本标准首次制定。

II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引 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而从事产品质量检测的检验机构也逐步发展为一个强大的行业,影响此从业人员健康安全的检测实验室的安全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各类检测实验室也时有危及人们健康和安全的事件发生,从业各方一直在探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管理。目前,国家已制定了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安全要求,但尚未有一个适用于其它专业领域的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通用要求。在这个大环境下,研究制定一个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通用要求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标准对检测实验室提出了一定的安全要求,从指导检测实验室识别实验室存在的危险源开始,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帮助实验室预防或消除危险源,对危险源加以控制,并规范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达到维护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的目的。

III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检测实验室运作过程中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要求、危险源识别评估与控制,并对检测实验室提出了安全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检测工作的实验室内的一切工作人员及工作中所接触的仪器、设施、标准或消耗物质、服务等的安全管理,不包括生物安全实验室、医学实验室和实验室外的工作场所的安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000-2008 (IDT ISO 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SY/T 6631-2005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推荐作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19000-2008中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检测实验室

从事检测工作的实验室。检测是指按照规定程序,由确定给定产品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处理或提供服务所组成的技术操作。

3.2

危险源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3

危险源识别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4

危害

指一种物质或一种情况,该物质或情况具有潜在的能导致人受伤或影响健康、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损害。

3.5

事故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3.6

事件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3.7

风险

1

DB35/T 971-2009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8

风险评估

评价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9

风险值

通过某一适用的方法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价后得出风险大小的一个或一组数值。

3.10

安全

危害或损失被限制在可接受范围的一种状态。

4 安全要求

4.1 危险源识别

4.1.1 实验室应建立并执行对其所开展的活动进行危险源识别的程序。这些程序应包含: ——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 所有进出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 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实验室还是由外界所提供);

—— 法规和其它要求。

4.1.2 实验室应列出本实验室内存在的和潜在的危险源,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不限于)对危险源进行识别:

—— 物理性危险源;

—— 化学性危险源;

—— 生物性危险源;

—— 心理、生理性危险源;

—— 行为性危险源;

—— 其他危险源。

注:以上危险源识别可参照附录A(资料性附录)进行。 4.2 危险源分析评估

4.2.1 风险评估

实验室应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来确定危险源对工作人员、财产、环境和其他相关方的危害程度,并考虑在正常情况下、异常情况下、紧急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危险的概率或频率。

评估可以以定量评价或其他方法对危险源确定危险性或风险值,但应为进行风险分级提供方便。 注:风险评估的定量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等,定性方法有安全检查表法、危险性预分析法等,其适用范围可参照SY/T 6631-2005,LEC法详见附录B(资料性附录)。

4.2.2 风险等级

实验室应根据本实验室活动的特点,对危险源按其危害程度或风险值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为采取不同措施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危险源进行预防及控制提供便利。

2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危险源可分为三个风险等级:

一般风险危险源:发生此类危险不会造成人员的重伤或死亡及重大财产损失。

重大风险危险源:能对人的生命或财产造成重大伤害或损失。

不可容许风险危险源:一旦发生,即可造成不可估量的或不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

注:按照LEC法(见附录B)评估时,建议一般风险危险源的风险值为D<160,重大风险危险源的风险值为160≤D<320,不可容许风险危险源风险值为D≥320。

4.3 危险源控制

4.3.1 总则

实验室建立的安全管理制度或程序应确保对各种危险源实施必要的控制,以达到降低或减少实验室风险,防止事故发生的目的。并确保在后续进行安全管理、运行控制、安全检查及应急响应与处理时对重大风险危险源加以重点考虑。

实验室在进行危险源风险控制时,适用时应考虑按以下控制步骤进行:

——消除实验室内的危险;

——采用替代物或替代方法来减少风险;

——隔离危险源来控制危险;

——应用工程控制,如局部排气通风来收集危害物或减少受危险物的影响;

——采用安全工作经验,包括改变工作方式来减少受危险物的影响;

——在采用其他控制危险源的方法都不奏效时,应当使用合适的人员保护设备。

注:减少试验的规模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控制手段。

4.3.2 危险源控制措施

一般风险危险源的控制可通过常规的管理与控制方法进行控制,如通过劳动防护或增加简单的安全设施、设安全警示等方法可消除或降低风险。

对于重大风险危险源检测实验室应编制出所识别的重大风险危险源清单,根据每一项重大风险危险源制定出具体的控制方案,并评审其充分性及有效性后实施。

当存在不可容许风险危险源时,原则上应立即停止工作,直到采取措施排除风险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

为降低风险有时必须配备大量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其控制措施还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4.4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实验室应充分识别和获得适用的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它相关方,并确保在进行危险源识别、评估、控制时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5 安全管理

5.1 组织机构

实验室应建立安全管理机构,明确规定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和/或人员(不管是专职或是兼职),确定他们进行安全管理的职责。实验室至少有一位经最高管理者授权的管理层人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控制。

检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部门应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日常监督工作,在开展检测的部门应有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的日常安全工作。

3

DB35/T 971-2009

5.2 培训与指导

实验室应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与指导,应使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明确本实验室的主要危险源、个人防护要求、应急情况的处理规定和步骤。

实验室还应对在其内工作的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安全管理程序或制度、工作区域内的各种危险源、危险源的控制与防护知识,以及在应急情况下的安全处理和安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知识,紧急抢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实验室的安全培训与指导可以用宣讲、辅导和宣传标识(如明示标牌、警告语)等形式进行。实验室应确认安全培训和指导的有效性。

5.3 安全设备、设施与环境条件

5.3.1 安全设备和设施的配备

在实验室必须配备能够保证检测工作安全开展的空间,并考虑操作人员的行走路线、容量和重复操作。对于太阳光的直射会影响到正在进行的工作(如易挥发的化学物质),实验室内部场所应当避免阳光的直射。

如果实验室有可预见的火灾或爆炸风险则必须安装防火设备或自动报警设备。对于使用可能导致火灾或爆炸危险的物质的实验室,应当划分危险区。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法规要求配备基本人员防护设备和设施,所用安全设备必须在任何时候方便实验室人员都能取到,这些设备必须保证能够正常使用。

实验室应规定进入试验危险区的安全要求,必要时对实验室人员的衣服、饰品(如珠宝)、发型和鞋应有规定,并且对实验室人员和参观者提供保护性外套和安全设备。

5.3.2 环境条件的要求

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应保持适当的温湿度、适当的采光,工作环境应无有害人身健康的辐射(射线、电磁、光等)、噪音、有害气体等污染,实验室走廊、楼梯、出口均应保持畅通,实验室工作环境应考虑人性化设计。

不能达到规定安全要求的环境条件,其内工作人员应采取防护措施,必要时应限制人员在试验室内的工作时间。

5.4 安全运行

5.4.1 安全运行管理

实验室应制定和执行检测工作相关活动的安全管理程序,程序应包含定期对危险源的识别、评估、控制和检查要求,应包括安全设备的配备、使用与维护要求,以及满足本标准的其他要求。

5.4.2 安全控制

实验室人员应明确所进行的检测活动相关的危险源,清楚工作时用到的材料和设备的危害性,所使用的试验方法均应是有合法依据的不会影响健康的方法。实验室人员应按照危险源控制的要求开展工作,在实验室的工作量、工作类型和检测方法发生变化时(如采用新的化学品时,或实验室使用功能改变或升级时),应当重新进行危险源识别和安全风险评估,并做好相应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试验废弃物安全收集、识别、存储和处理的程序。员工必须清楚处理有害废弃物的具体设备和程序。

5.4.3 安全信息与记录

实验室应对有关安全的信息(包括文件、程序、明示标识等)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定期核查和更新,以确保其有效性。最新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应及时传达到相关人员。

对于已发生的安全事件或事故,实验室应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分析导致事件或事故的产生原因,并尽快制定和采取正确的行动,或进行适当的整改以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或事故。对事件和事故的记录以及采取的措施应当根据相关程序保存。

实验室应保留安全活动的工作记录和检查记录。

5.5 应急响应与处理 4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实验室应制定应对重大危险源应急情况的安全管理预备方案,安全管理预备方案应形成文件,其内容至少包含应急状态的识别、应急情况发生时的报告要求和途径、应急管理相关人员的职责和联系方式、消除安全危险或危害的应急处理措施和步骤、应急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社会救助渠道与联系方式、应急状态发生后的过程记录与原因分析要求等。

实验室应对安全管理预备方案进行培训,以保证每位人员能够掌握和理解安全管理预备方案,特别是应急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

可行时,实验室应定期测试安全管理预备方案,并定期评价安全管理预备方案的有效性。 5.6 安全检查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以确定各项检测活动和安全设备设施符合安全管理要求的规定,检查应依据(涵盖)安全管理程序要求、危险源的控制情况和应急安全管理预备方案的各项要求,检查结果应形成记录,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应提出整改要求。 5.7 改进与预防

实验室应对发现的不满足安全管理要求的活动、设备和设施进行纠正和改进,使其符合规定要求,以消除或降低实验室的安全风险。

实验室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来消除实际存在和/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并记录因纠正和预防措施引起安全管理程序或预案文件更改的内容。

5

DB35/T 971-2009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实验室活动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源及分类

A.1 导言

本附录对实验室进行危险源识别提供指导,用以提示实验室进行危险源识别应关注的因素,实验室在应用本附录时可根据实验室工作的特点进行适当的选择或增减。 A.2 物理性危险源

1) 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 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等);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等);

6)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地区、其他运动物危害等);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等);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15)其他物理性危险源。 A.3 化学性危险源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

6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胶、遇湿易燃物质和自燃性物质、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等);

2)反应活性物质(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强还原剂);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等);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等); 5)其他化学性危险源。 A.4 生物性危险源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危险源。 A.5 心理、生理性危险源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识别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识别错误、其他识别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源。 A.6 行为性危险源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错误); 3)监护错误; 4)其他行为性危险源。 A.7 其他危险源

1)搬举重物; 2)作业空间; 3)工具不合适; 4)标识不清。

7

DB35/T 971-2009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工作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B.1 概述

工作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是由美国安全专家K .J .格雷厄姆(Keneth J.Graham) 和G .F .金尼(Gilbert F.’Kinney)提出的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方法。

格雷厄姆和金尼研究了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提出了以所评价的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环境的对比为基础,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风险值)作为因变量(D),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作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根据实际经验,他们给出了3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办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在按经验将危险性分数值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或图上,查出其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B.2 LEC法

D = LEC

式中:

D-风险性;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危险严重度 B.3 评价标准

即风险评价标准见表B.1

表 B.1危险源风险评价标准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L) 分数 10 6 3 1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 完全可能,会被预料到 相当可能 不经常,但可能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 分数10 6 3 2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频率 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 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地暴露

每月暴露一次

分数 100 40 15 7

危险严重度(C)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灾难,数人死亡 非常严重,重伤 严重,重伤

表 B.1(续)

8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B35/T 971-2009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L)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

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

0.5

可以设想,但高度不可能

1

引人注目,不符合基本的健

0.2

极不可能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1

康安全要求

0.1

实际上不可能

3

重大,致残 危险严重度(C)

注: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数(L)应充分考虑“危险源的管理现状”(如有无管理措施、是否受控等)。

B.4 评价结果

即风险等级划分(D)标准见表B.2

表 B.2 风险等级划分

D 值 >320 160~320 70~160 20~70 <20

危险等级划分(D值——风险级别值)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注:不管是定性或定量风险评价方法,每个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对具体的评价对象,必须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LEC 法为一种定量的评价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实验室应根据本实验室适用情况选择采用。对于部分危险源,其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低,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频率也不高, 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尽管评分低于160分,也可以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危险源;实验室可以考虑综合采用不止一种的评价方法进行实验室危险源风险评估以期达到最佳的评估效果 。

9

福建省地方标准 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

DB35/T 971—2009

*

2009年12月第一版 2010年1月第一次印刷

标准分享网 www.bzfxw.com 免费下载

D B 35/T 971-2009


相关文章

  • 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
  • ICS 13.100 W09 备案号: DB33 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afety inspection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in haza ...查看


  • 浅谈轻质墙体隔声性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声频工程 建筑声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2-8684(2009)08-0011-05 Audio Engineerin 浅谈轻质墙体隔声性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海生 (北京市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北京100041) [摘 论文·· 要]轻 ...查看


  • 浅谈轻质墙体隔声性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 声频工程 建筑声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2-8684(2009)08-0011-05 Audio Engineerin 浅谈轻质墙体隔声性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海生 (北京市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北京100041) [摘 论文·· 要]轻 ...查看


  • 北京市地方标准目录?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 北京市地方标准目录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序号 标准号 标准名称 1 DB11/T 012.1-2007 北京鸭 第1部分:商品鸭集约化养殖规范 2 DB11/T 012.2-2007 北京鸭 第2部分:种鸭集约化养殖规范 3 ...查看


  • 资料员模拟考试题
  • 资料员模拟试题 一.判断题 1.( )工程资料应为原件.当为复印件时,应加盖复印件提供单位的公章,注明复印日期,并有经手人签字. 2.( )钢结构子分部工程所使用的防腐.防火涂料应有涂层厚度检测报告. 3.( )旁站监理人员实施旁站监理时, ...查看


  • 建筑外窗隔声性能检测与分析[1]
  • 第33巻第5期噪声与振动控制115 文章编号:1006-1355(2012)06-0115-05 建筑外窗隔声性能检测与分析 寇玉德1,2 (1.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上海201108:2.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201108) 摘要:对 ...查看


  • 见证取样检测项目及相关标准一览表
  • 见证取样检测项目及相关标准一览表 序号 产品名称 检测项目 组批规则及取样方法 取样数量 相关规范.规程 检测标准 备注 一.混凝土工程承重结构的混凝土试块 1. 普通混凝土 抗压强度 1.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3块/组 配合 ...查看


  • 电机测试中谐波分析的高精度FFT算法
  • 第21卷第12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V0l21N0.12Dec200l 2001年12月 Proceedin船o"heCsEE @200lChjnsoc.forEkc.E她 文章编号:0258.8013(2001)12一0083- ...查看


  • NIDDM患者胰岛素受体底物_1基因突变研究_张勤
  •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JOURNALOF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 2003Jun.,26(3)241 NIDDM患者胰岛素受体底物-1 基因突变研究 张 勤 摘要:性. 1 ,傅振英,赵学信,武贵臻,许道盛 211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