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皮影戏现状的几点思考

录入时间: 2006-9-13  点击次数:515 【字体:小 大】

作者:张 军    2006年7月至8月,我和3位同门郑劭荣、张冬菜、卜亚丽一起前往河南、甘肃和陕西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皮影戏调查研究,现根据所见所闻,就我国皮影戏的现状提出几点思考。

1、艺人的心态

艺人作为皮影戏的直接体验和表演者,他们一方面要将皮影艺术展示和再现给广大民众,另一方面又期望民众和社会对他们的艺术水平给予赞誉,以及对他们的社会价值和地位进行肯定。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体验也较普通人丰富和复杂得多,一次次的艺术和情感体验必然会给他们的心态带来起伏和波动,沉淀在他们敏感和激荡着艺术细胞的心灵中。在一定程度上,皮影艺术史可以视为艺人的心态发展史。艺人的一些心态在这一次调查中也有所折射和反映。

河南省罗山县皮影戏艺人李世宏虽然年轻,但对皮影戏非常钟情,自己能唱能雕,技艺全面。他认为现在唱戏的确不挣钱,皮影戏后继无人,技艺马上就要灭绝了,自己有改进的打算,但无能为力。政府没有多少实际的关注。即使如此,他表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自己不会放弃皮影艺术,要在戏中取乐,苦中取乐。但由于关注较少等原因,情绪多少有些影响和波动。

李世宏自己下工夫调查访问,制作了《罗山县民间皮影艺人概况调查表》。从中可以得知罗山县有50余担皮影戏箱,260多名皮影艺人,其中有120多人已经放弃从艺。放弃从艺的情况不外乎以下3种情况,一是年龄太大的老艺人,不再适合演出了,这是自然现象。二是觉得皮影戏没有前途和经济效益,自己主动放弃的。三是在演出不演出皮影戏之间挣扎徘徊过一段时间,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的。除第1种情况外,第2种和第3种情况都还有一部分人是可以争取回来继续从事皮影艺术事业的。目前罗山县只剩下100多人演出了,减少的数量是相当大的,确实值得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以便皮影戏能够较好地传承下去。

甘肃省环县皮影戏艺人苟红川认为皮影马上要失传了,他不愿让自己的儿子学艺,因为挣不到钱,自己也不愿意传给外人。至于不愿让自己的子弟再学皮影戏,这可能是很多艺人的现实想法,这也是当前政府和文化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让皮影戏艺术传承下去?现居陕西省西安市的雕刻艺人汪天稳,曾为陕西培养了大批传人,现在没有带徒弟,他表示也不想带徒弟了,也是一种类似的情况。

另外国家这些年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非常关心皮影戏艺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有些资金被挪作他用,没有很好的用在皮影事业上。有的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大,只停留在口头和政策支持上,没有多少实际措施。况且时有跟风之嫌,上面提倡的时候,就关注一下,上面没有要求,也就不闻不问,时冷时热。这些都会对艺人的心态和皮影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甘肃省环县皮影戏艺人史呈林,作为一个资深艺人,他的感触颇多。他作为皮影协会的副主席,协会的有些事情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对环县皮影戏的发展表示忧虑,由于受到经济的冲击,很多艺人不严格要求自己,不把艺术当艺术了,没有人深入学习研究。现在的一些措施,只是给快死的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多活两天而已。皮影是一门高尚的艺术,但是她的生命不会很长了。他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皮影戏生存的困境和前途。但还有许多艺人坚守在这块阵地上,只要民众需要,皮影戏还能继续传承下去。

我们在陕西省华县的潘京乐师傅身上可以看到这种希望,我在《调查散记》中曾这样写道:“78岁的潘先生戴着一顶白色的帽子,一副大框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富有神采,人比较瘦削,看上去却很精神。他表演时非常投入,打击、弹拨乐器时动作优雅,唱腔凄婉动人。”当地人形容他唱戏卖力的情形是“挣断嗓子,顶破亮子,唾沫星子满帐子”。看到他的投入表演,我有一种感觉,只要有这些老年和中青年艺人的努力,皮影戏应该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环县的经验

环县的皮影戏保护和传承工作,应该说在全国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范例,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作为西北原生态文化的代表,环县道情皮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20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就曾进行过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当历史进入21世纪,环县道情皮影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政府和艺人群策群力,为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贡献。

200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2003,环县道情皮影成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之一。政府制定《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暂行规定》和《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实施细则》等地方法规,为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政策支持。目前认定了第一批传承人,60周岁以上的老艺人1年发放四五百元的生活补助。

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进行全面普查,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普查后对所有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完成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班分布图》、《环县道情皮影表演艺人传承图册》、《环县皮影荟萃》、《环县道情皮影戏班名录》和《环县道情音乐集成》等画册和书籍的绘制和编撰。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环县教研室编印的乡土教材《皮影欣赏与制作》(试用本)和《道情音乐欣赏》进入中小学美术、音乐课堂,必将对下一代产生极大的影响。设计开发了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成立了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会,并与相关学术机构合作,形成涵盖民俗、音乐、口传文学、美术等方面的研究网络。2006年继续深入调查,康秀林主编的《环县道情皮影志》即将出版。

3、皮影戏产业的开发

皮影戏产业的开发,是皮影戏发展、传承和传播的一种方式和动力,它为皮影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储备和经济支持。皮影戏产业开发的主要形式,目前主要体现在皮影戏雕刻方面,把影人当作工艺品开发,远销各地甚至国外,作为装饰、收藏、展览用品和礼品。这一方面市场较大,从环县、华县等地的皮影戏雕刻事业的兴盛可以看出,目前的发展前景还不错。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偷工减料、制作粗糙的雕刻作品,势必影响到品牌的形成和产业开发的持续性。

2005年,环县县委、政府把以皮影产业开发为主的“八个一”工程(制定一个发展规划、成立一个研究机构、建立一个产业协会、成立一个演出公司、培训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户龙头企业、开发一批新特产品、开通一个皮影网站)作为全县的十件大事来抓,制定了《环县皮影产业开发三年(2005—2007)规划》,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目前环县有皮影产业开发公司两家,有400多艺人从事皮影演出和雕刻。产品从单一的皮影工艺品向多样化迈进,形成挂历、桌历、皮影戏光碟、磁带、画册、扑克、口杯、工艺地毯、书签等8大系列60多个品种。年加工销售皮影10万件,实现产值120多万元。目前正在进一步着手研制开发皮影航空纪念品、仿古皮影、皮影刺绣服装、宾馆装饰品、儿童皮影游艺产品、皮影个性化邮票等系列新产品,寻找新的途径和市场。环县龙影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高清旺领头的雕刻公司,每年雕刻影人6000余件,年创纯利润达5万元以上。不仅推动了环县皮影事业的发展,调动了艺人的积极性,而且提升了环县皮影品牌的价值,扩大了环县皮影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陕西省西安市的汪天稳,2005年由上海投资60万,成立陕西影子坊有限公司,提供月薪一千五六百元。

4、雨田社的前景

雨田社实际上也是皮影戏产业开发的一个个案,因为她和职业学校挂钩,并且兼有表演和雕刻两种形式,目前处于初创阶段,与其他的有所不同,所以特别提出来。

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礼泉县职业中学就曾和皮影联姻,雨田职业学校可以看作这种尝试的继续和发展。1984年5月,陕西省礼泉县职业中学开办皮影雕刻特种工艺专业班,开设了美术、雕刻、民间工艺和西路皮影发展史等7门课程,聘请民间艺人担任专业课老师。他们制作了大量皮影人物,并出国展出。(李愿《礼泉职业中学的皮影事业》,《教育与职业》1986年第1期,40页。)

雨田职业学校于2003年创建,2006年被授予“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目前发展不错。雨田社集中了以姜建合和张华洲为首的演出和雕刻艺人,董事长雷文东的发展方向是集培训、雕刻、演出、销售一条龙。艺人不投资,只分利润,张华洲1个月发工资2千元,姜建合1500元,其他师傅1000元左右。他们可以借鉴环县皮影产业开发的一些成功经验,全方位地拓展市场,扩大自己的影响。

职校招生简章中艺术类有皮影雕刻专业和皮影演艺专业,学制分别为3年和5年,招生人数分别为200人和100人,学费每学期分别为4000元和5000元。开设的专业课程和皮影相关的有皮影发展史、皮影雕刻、染色、角色精选、演唱、签手、后台、硬弦、板胡、长号及各种乐器配用、专业唱碗碗腔等,课程设置比较全面。依托职校培养皮影人才,这是一大特色和优势。如果学校真能招收一批素质较高的学员,并培养他们成材,那对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当我对两个专业的学制、学费和招生人数提出问题时,董事长雷文东对招生充满信心。

录入时间: 2006-9-13  点击次数:515 【字体:小 大】

作者:张 军    2006年7月至8月,我和3位同门郑劭荣、张冬菜、卜亚丽一起前往河南、甘肃和陕西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皮影戏调查研究,现根据所见所闻,就我国皮影戏的现状提出几点思考。

1、艺人的心态

艺人作为皮影戏的直接体验和表演者,他们一方面要将皮影艺术展示和再现给广大民众,另一方面又期望民众和社会对他们的艺术水平给予赞誉,以及对他们的社会价值和地位进行肯定。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体验也较普通人丰富和复杂得多,一次次的艺术和情感体验必然会给他们的心态带来起伏和波动,沉淀在他们敏感和激荡着艺术细胞的心灵中。在一定程度上,皮影艺术史可以视为艺人的心态发展史。艺人的一些心态在这一次调查中也有所折射和反映。

河南省罗山县皮影戏艺人李世宏虽然年轻,但对皮影戏非常钟情,自己能唱能雕,技艺全面。他认为现在唱戏的确不挣钱,皮影戏后继无人,技艺马上就要灭绝了,自己有改进的打算,但无能为力。政府没有多少实际的关注。即使如此,他表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自己不会放弃皮影艺术,要在戏中取乐,苦中取乐。但由于关注较少等原因,情绪多少有些影响和波动。

李世宏自己下工夫调查访问,制作了《罗山县民间皮影艺人概况调查表》。从中可以得知罗山县有50余担皮影戏箱,260多名皮影艺人,其中有120多人已经放弃从艺。放弃从艺的情况不外乎以下3种情况,一是年龄太大的老艺人,不再适合演出了,这是自然现象。二是觉得皮影戏没有前途和经济效益,自己主动放弃的。三是在演出不演出皮影戏之间挣扎徘徊过一段时间,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的。除第1种情况外,第2种和第3种情况都还有一部分人是可以争取回来继续从事皮影艺术事业的。目前罗山县只剩下100多人演出了,减少的数量是相当大的,确实值得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以便皮影戏能够较好地传承下去。

甘肃省环县皮影戏艺人苟红川认为皮影马上要失传了,他不愿让自己的儿子学艺,因为挣不到钱,自己也不愿意传给外人。至于不愿让自己的子弟再学皮影戏,这可能是很多艺人的现实想法,这也是当前政府和文化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怎样才能让皮影戏艺术传承下去?现居陕西省西安市的雕刻艺人汪天稳,曾为陕西培养了大批传人,现在没有带徒弟,他表示也不想带徒弟了,也是一种类似的情况。

另外国家这些年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非常关心皮影戏艺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有些资金被挪作他用,没有很好的用在皮影事业上。有的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大,只停留在口头和政策支持上,没有多少实际措施。况且时有跟风之嫌,上面提倡的时候,就关注一下,上面没有要求,也就不闻不问,时冷时热。这些都会对艺人的心态和皮影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甘肃省环县皮影戏艺人史呈林,作为一个资深艺人,他的感触颇多。他作为皮影协会的副主席,协会的有些事情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对环县皮影戏的发展表示忧虑,由于受到经济的冲击,很多艺人不严格要求自己,不把艺术当艺术了,没有人深入学习研究。现在的一些措施,只是给快死的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多活两天而已。皮影是一门高尚的艺术,但是她的生命不会很长了。他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皮影戏生存的困境和前途。但还有许多艺人坚守在这块阵地上,只要民众需要,皮影戏还能继续传承下去。

我们在陕西省华县的潘京乐师傅身上可以看到这种希望,我在《调查散记》中曾这样写道:“78岁的潘先生戴着一顶白色的帽子,一副大框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富有神采,人比较瘦削,看上去却很精神。他表演时非常投入,打击、弹拨乐器时动作优雅,唱腔凄婉动人。”当地人形容他唱戏卖力的情形是“挣断嗓子,顶破亮子,唾沫星子满帐子”。看到他的投入表演,我有一种感觉,只要有这些老年和中青年艺人的努力,皮影戏应该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环县的经验

环县的皮影戏保护和传承工作,应该说在全国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范例,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作为西北原生态文化的代表,环县道情皮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20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就曾进行过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当历史进入21世纪,环县道情皮影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政府和艺人群策群力,为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贡献。

200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2003,环县道情皮影成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之一。政府制定《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暂行规定》和《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实施细则》等地方法规,为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政策支持。目前认定了第一批传承人,60周岁以上的老艺人1年发放四五百元的生活补助。

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进行全面普查,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普查后对所有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完成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班分布图》、《环县道情皮影表演艺人传承图册》、《环县皮影荟萃》、《环县道情皮影戏班名录》和《环县道情音乐集成》等画册和书籍的绘制和编撰。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环县教研室编印的乡土教材《皮影欣赏与制作》(试用本)和《道情音乐欣赏》进入中小学美术、音乐课堂,必将对下一代产生极大的影响。设计开发了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成立了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会,并与相关学术机构合作,形成涵盖民俗、音乐、口传文学、美术等方面的研究网络。2006年继续深入调查,康秀林主编的《环县道情皮影志》即将出版。

3、皮影戏产业的开发

皮影戏产业的开发,是皮影戏发展、传承和传播的一种方式和动力,它为皮影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储备和经济支持。皮影戏产业开发的主要形式,目前主要体现在皮影戏雕刻方面,把影人当作工艺品开发,远销各地甚至国外,作为装饰、收藏、展览用品和礼品。这一方面市场较大,从环县、华县等地的皮影戏雕刻事业的兴盛可以看出,目前的发展前景还不错。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偷工减料、制作粗糙的雕刻作品,势必影响到品牌的形成和产业开发的持续性。

2005年,环县县委、政府把以皮影产业开发为主的“八个一”工程(制定一个发展规划、成立一个研究机构、建立一个产业协会、成立一个演出公司、培训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户龙头企业、开发一批新特产品、开通一个皮影网站)作为全县的十件大事来抓,制定了《环县皮影产业开发三年(2005—2007)规划》,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目前环县有皮影产业开发公司两家,有400多艺人从事皮影演出和雕刻。产品从单一的皮影工艺品向多样化迈进,形成挂历、桌历、皮影戏光碟、磁带、画册、扑克、口杯、工艺地毯、书签等8大系列60多个品种。年加工销售皮影10万件,实现产值120多万元。目前正在进一步着手研制开发皮影航空纪念品、仿古皮影、皮影刺绣服装、宾馆装饰品、儿童皮影游艺产品、皮影个性化邮票等系列新产品,寻找新的途径和市场。环县龙影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高清旺领头的雕刻公司,每年雕刻影人6000余件,年创纯利润达5万元以上。不仅推动了环县皮影事业的发展,调动了艺人的积极性,而且提升了环县皮影品牌的价值,扩大了环县皮影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陕西省西安市的汪天稳,2005年由上海投资60万,成立陕西影子坊有限公司,提供月薪一千五六百元。

4、雨田社的前景

雨田社实际上也是皮影戏产业开发的一个个案,因为她和职业学校挂钩,并且兼有表演和雕刻两种形式,目前处于初创阶段,与其他的有所不同,所以特别提出来。

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礼泉县职业中学就曾和皮影联姻,雨田职业学校可以看作这种尝试的继续和发展。1984年5月,陕西省礼泉县职业中学开办皮影雕刻特种工艺专业班,开设了美术、雕刻、民间工艺和西路皮影发展史等7门课程,聘请民间艺人担任专业课老师。他们制作了大量皮影人物,并出国展出。(李愿《礼泉职业中学的皮影事业》,《教育与职业》1986年第1期,40页。)

雨田职业学校于2003年创建,2006年被授予“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目前发展不错。雨田社集中了以姜建合和张华洲为首的演出和雕刻艺人,董事长雷文东的发展方向是集培训、雕刻、演出、销售一条龙。艺人不投资,只分利润,张华洲1个月发工资2千元,姜建合1500元,其他师傅1000元左右。他们可以借鉴环县皮影产业开发的一些成功经验,全方位地拓展市场,扩大自己的影响。

职校招生简章中艺术类有皮影雕刻专业和皮影演艺专业,学制分别为3年和5年,招生人数分别为200人和100人,学费每学期分别为4000元和5000元。开设的专业课程和皮影相关的有皮影发展史、皮影雕刻、染色、角色精选、演唱、签手、后台、硬弦、板胡、长号及各种乐器配用、专业唱碗碗腔等,课程设置比较全面。依托职校培养皮影人才,这是一大特色和优势。如果学校真能招收一批素质较高的学员,并培养他们成材,那对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当我对两个专业的学制、学费和招生人数提出问题时,董事长雷文东对招生充满信心。


相关文章

  • 杨氏的调查报告
  • 关于"永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团队名称:06小分队 队员:冀雅楠,陈柏鹏, 调查地点: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 调查时间: 调查目的:现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 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人 ...查看


  •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
  • "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 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把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q ...查看


  • 高校动漫教学研究
  • 苏智 [摘要]: 在全球动画产业兴起的今天,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数码科技的飞速发展,并随着人们视觉欣赏水平的提高,数字信息产业的整合,动漫产业作为全球化中的朝阳产业,对我国社会的文化市场与人民的文化生活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产业要发展, ...查看


  •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现状与研究分析
  • 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现状与研究分析 调研背景 :出生在古城扬州,扬州的历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 熏陶着我,影响着我.扬州文化正如其城市风貌一样,端庄秀美,婉约而又灵动.古色古香的亭台轩榭,充溢着历史厚重感的东关古街.小时候,随处可见一些民间艺 ...查看


  • 从华阴老腔看中国民族音乐的"混搭"
  •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我国民族音乐建国以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及现状,民族音乐特点及各地区的代表作,结合华阴老腔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探索华阴老腔 ...查看


  • 沈北新区 唤起锡伯族文化民间活力
  • 在这座城市里一直有一支游牧民族及其文化在传承 在沈北新区,不仅是锡伯族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 正是由于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才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我们常用重工业基地.国际化都市来形容现 ...查看


  • 说明文阅读题
  • 皮影戏 ①几年前,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风靡一时,剧中人物胖墩的父亲是一位靠耍"手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他耍的就是皮影戏.皮影戏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甚至有人认为皮影戏就是 ...查看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的提案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的提案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2-03-04 17:14:44 本报北京讯(记者胡亮)"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保护现状,除需增加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之外,还应增强全社会的非遗 ...查看


  • 申论复习资料(四)2013年国考申论真题副省以上
  • 申论复习资料(四) 2013国考参考答案(副省级) 林老师版答案 材料分析: 1.传统文化的形式正在年轻人中回归. 2.漠视.曲解是文化破坏的两种类型,物质.非物质都遭到破坏 3.保留原始风格.兼顾保护开发.注重和谐搭配的三种文化保护路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