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16篇必考古文主题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高八尺,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美?”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城北的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又再问他的妾:“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徐公,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又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徐公。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的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见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比不上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有千百里,城有一百二十座,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齐威王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百姓们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错),被我亲耳听到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刚下达,许许多多的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的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时不时还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要来进谏的,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后,都到齐国来朝见齐威王。这就是所谓的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1. 主题:本文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2. 写法:(1)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2)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着重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3)叙事简洁,裁剪巧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4)语言简练繁简适度。(5)讽喻方法,通俗生动,说服力强。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进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高官们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高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 凭借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些(用来) 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 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到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对神) 虚报夸大,一定如实(禀告神)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使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件件明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职责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与您一同前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

被打得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可以。”他下车去察看齐军战车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逃跑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取胜了,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低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完了而我们的士气正旺,所以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混乱,望见战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1. 主题: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2. 写法:(1)善于裁剪,详略得当的突出“论战”这一中心。(2)前后照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3)语言辞约而丰富,言简而意明。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那么我只好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所我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事,所以我不会做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如果(假使)人们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得到生存的办法,为什么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

就可以生存了,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件事。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他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大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让这种思想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但是你亲密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会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蹴尔的箪食豆羹,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蹴尔的箪食豆羹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蹴尔的箪食豆羹,今天却为了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思想(义)。

1. 主题:全文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

2. 写法: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设喻论证 、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死于安乐

舜在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在瓦匠之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卖中被举荐,管夷吾被狱官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在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中被选拔。

所以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肌肤消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是常常犯了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对于) 他的内心是困惑的,(对于) 思虑是堵塞的,这以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的侵略。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在忧愁患难中,使人奋起,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然导致灭亡。

1. 主题:这篇短论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招灭亡的道理。

2. 写法:举例典型,正反论证,层层推理。.

出师表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痛心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处偏远,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1. 主题:全文以恳切的言辞,反复劝规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的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2. 写法:(1)议论为主,兼叙自己身世、追随先帝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极强的说明力和感染力。(2)语言质朴恳切。

岳阳楼记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原有的建筑规模,把唐代有才能的人和现代人的诗词歌赋镌刻在岳阳楼上,(并)嘱托我用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胜景,在洞庭湖一带。(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际。一天中或早或晚阴晴多变化,景象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如此,那么,(从这里)向北面直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贬谪流迁的人,大多都聚集在这里,看到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细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咆哮,猿猴悲啼。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感,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万千,十分悲伤。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湖光天色(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沙滩上的水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时而上浮,时而下潜;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茂盛青翠。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登上这座楼,就产生心情畅快,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都忘了,端着酒杯迎着风,高兴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怎样呢?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

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 主题:本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 写法:(1)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2)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文字还有合辙押韵的特点,增强音律美。

醉翁亭记 译文

滁州城的四周环绕着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啊。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啊。给他起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稍微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太阳出来(的时候),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昏

暗了,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而散发出清幽的香气,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阴,秋高气爽, 霜色洁白,水位低落,

石头显露,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啊。到溪水边捕鱼,溪水深且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错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

-酒宴上尽兴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回归而宾客跟从。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就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1. 主题: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2. 写法:(1)一个“乐”字连缀各个画面,结构前呼后应,浑然一体。(2)共用二十一“也”字,一唱三叹;不少对句,整饬工稳。这种句式节奏感强,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 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 他顺着小溪划船,忘

了路程的 远近。忽然遇到(一片) 桃花林,(桃树) 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 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 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 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 好像有光似的。(渔人) 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 开阔敞亮了。(这里) 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 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 从哪里来,(渔人) 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 就邀请(渔人) 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 说祖先(为了) 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 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 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渔人) 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 ,(一路上)处处做了记

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 ,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

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 的人了。

1. 主题: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2. 写法:(1)真假结合,虚实相生,描绘出一个理想的境界,给人以美好的印象。(2)故事曲折回环而又层次分明,构思精巧,引人入胜。(3)语言朴素自然,准确生动而又精练。

马说

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

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它和普通的马差不多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

1. 主题: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

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

妙的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2. 写法:“托物寓意”的写法,生动形象,含蓄深刻。

送东阳马生序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

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自己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期归还。天非常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相互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请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伴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能够获得知识。当我跟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得不能动弹,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我的手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给我)两顿饭吃,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住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和艰辛大概就是

这样。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

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

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1. 主题:本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

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2. 写法:(1)记叙、描写、议论自然结合。(2)运用对比手法。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

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

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 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

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 可以用

来(可 以:可以用来。)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

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 当年南阳诸葛老

师的草庐,西蜀 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 又有什么简

陋呢? ”

1. 主题: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 写法: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叙、议、抒情,浑然一体,骈散结合,运用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我愉快地

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1. 主题: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叹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

的特殊心境。

2. 写法:(1)信笔抒意,随物赋形。(2)描写月色,比喻精当,如诗如画,情景交融。(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兴趣。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到了水流声,好像人身上佩

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因以感到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有的翻译为出现 见:通“现”

出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 清凉, 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石头(各种不同的形状)。(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 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 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乐。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溪流的岸势(两岸的样子) 像狗牙一样相互交错着,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寂静冷落没有旁人,(那幽深悲凉的气氛(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的环境里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我) 记下小潭这里的景象便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

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1. 主题: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 写法:(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借景写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的加以描画。)

爱莲说

①水里、陆地上各种草草木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②晋朝的陶渊明

独爱菊花;自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③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

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④它的茎里面是中空的,外面则是笔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叶叶,越是离得远越觉得香气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 却不可随便地去玩弄它。 ⑤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⑥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⑦莲花,是花中的君子。⑧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⑨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⑩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1. 主题:短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 写法:(1)结构严谨有序。(2)用词精当含蓄,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熔

于一炉。(3)修辞手法多样,比喻拟人和衬托。

三峡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

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

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

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裳!”

1. 主题: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风光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2. 写法:(1)文章布局匠心独运。(2)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3)语言简练、生动。

《论语》八则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5、3. 学而不

3.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 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导学生)不到(他) 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高八尺,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美?”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城北的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又再问他的妾:“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徐公,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又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徐公。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的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见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比不上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有千百里,城有一百二十座,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齐威王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百姓们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错),被我亲耳听到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刚下达,许许多多的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的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时不时还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要来进谏的,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后,都到齐国来朝见齐威王。这就是所谓的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1. 主题:本文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2. 写法:(1)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2)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着重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3)叙事简洁,裁剪巧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4)语言简练繁简适度。(5)讽喻方法,通俗生动,说服力强。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进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高官们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高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 凭借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些(用来) 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 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到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对神) 虚报夸大,一定如实(禀告神)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使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件件明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职责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与您一同前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

被打得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可以。”他下车去察看齐军战车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逃跑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取胜了,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低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完了而我们的士气正旺,所以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混乱,望见战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1. 主题: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2. 写法:(1)善于裁剪,详略得当的突出“论战”这一中心。(2)前后照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3)语言辞约而丰富,言简而意明。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那么我只好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所我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事,所以我不会做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如果(假使)人们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得到生存的办法,为什么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

就可以生存了,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件事。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他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大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让这种思想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但是你亲密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会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蹴尔的箪食豆羹,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蹴尔的箪食豆羹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蹴尔的箪食豆羹,今天却为了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思想(义)。

1. 主题:全文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

2. 写法: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设喻论证 、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死于安乐

舜在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在瓦匠之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卖中被举荐,管夷吾被狱官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在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中被选拔。

所以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肌肤消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是常常犯了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对于) 他的内心是困惑的,(对于) 思虑是堵塞的,这以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的侵略。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在忧愁患难中,使人奋起,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然导致灭亡。

1. 主题:这篇短论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招灭亡的道理。

2. 写法:举例典型,正反论证,层层推理。.

出师表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痛心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处偏远,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1. 主题:全文以恳切的言辞,反复劝规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的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2. 写法:(1)议论为主,兼叙自己身世、追随先帝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极强的说明力和感染力。(2)语言质朴恳切。

岳阳楼记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原有的建筑规模,把唐代有才能的人和现代人的诗词歌赋镌刻在岳阳楼上,(并)嘱托我用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胜景,在洞庭湖一带。(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际。一天中或早或晚阴晴多变化,景象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如此,那么,(从这里)向北面直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贬谪流迁的人,大多都聚集在这里,看到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细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咆哮,猿猴悲啼。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感,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万千,十分悲伤。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湖光天色(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沙滩上的水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时而上浮,时而下潜;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茂盛青翠。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登上这座楼,就产生心情畅快,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都忘了,端着酒杯迎着风,高兴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怎样呢?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

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 主题:本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 写法:(1)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2)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文字还有合辙押韵的特点,增强音律美。

醉翁亭记 译文

滁州城的四周环绕着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啊。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啊。给他起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稍微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太阳出来(的时候),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昏

暗了,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而散发出清幽的香气,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阴,秋高气爽, 霜色洁白,水位低落,

石头显露,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啊。到溪水边捕鱼,溪水深且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错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

-酒宴上尽兴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回归而宾客跟从。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就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1. 主题: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2. 写法:(1)一个“乐”字连缀各个画面,结构前呼后应,浑然一体。(2)共用二十一“也”字,一唱三叹;不少对句,整饬工稳。这种句式节奏感强,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 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 他顺着小溪划船,忘

了路程的 远近。忽然遇到(一片) 桃花林,(桃树) 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 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 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 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 好像有光似的。(渔人) 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 开阔敞亮了。(这里) 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 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 从哪里来,(渔人) 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 就邀请(渔人) 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 说祖先(为了) 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 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 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渔人) 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 ,(一路上)处处做了记

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 ,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

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 的人了。

1. 主题: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2. 写法:(1)真假结合,虚实相生,描绘出一个理想的境界,给人以美好的印象。(2)故事曲折回环而又层次分明,构思精巧,引人入胜。(3)语言朴素自然,准确生动而又精练。

马说

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

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它和普通的马差不多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

1. 主题: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

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

妙的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2. 写法:“托物寓意”的写法,生动形象,含蓄深刻。

送东阳马生序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

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自己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期归还。天非常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相互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请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伴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能够获得知识。当我跟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得不能动弹,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我的手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给我)两顿饭吃,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住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和艰辛大概就是

这样。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

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

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1. 主题:本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

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2. 写法:(1)记叙、描写、议论自然结合。(2)运用对比手法。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

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

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 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

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 可以用

来(可 以:可以用来。)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

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 当年南阳诸葛老

师的草庐,西蜀 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 又有什么简

陋呢? ”

1. 主题: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 写法: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叙、议、抒情,浑然一体,骈散结合,运用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我愉快地

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1. 主题: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叹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

的特殊心境。

2. 写法:(1)信笔抒意,随物赋形。(2)描写月色,比喻精当,如诗如画,情景交融。(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兴趣。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到了水流声,好像人身上佩

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因以感到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有的翻译为出现 见:通“现”

出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 清凉, 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石头(各种不同的形状)。(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 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 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乐。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溪流的岸势(两岸的样子) 像狗牙一样相互交错着,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寂静冷落没有旁人,(那幽深悲凉的气氛(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的环境里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我) 记下小潭这里的景象便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

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1. 主题: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 写法:(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借景写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的加以描画。)

爱莲说

①水里、陆地上各种草草木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②晋朝的陶渊明

独爱菊花;自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③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

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④它的茎里面是中空的,外面则是笔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叶叶,越是离得远越觉得香气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 却不可随便地去玩弄它。 ⑤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⑥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⑦莲花,是花中的君子。⑧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⑨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⑩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1. 主题:短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 写法:(1)结构严谨有序。(2)用词精当含蓄,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熔

于一炉。(3)修辞手法多样,比喻拟人和衬托。

三峡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

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

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

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裳!”

1. 主题: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风光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2. 写法:(1)文章布局匠心独运。(2)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3)语言简练、生动。

《论语》八则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5、3. 学而不

3.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 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导学生)不到(他) 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相关文章

  • 中考必考古文桃花源记
  • 中考必考古文<桃花源记> 复习归纳 一.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 "靖节先生".>.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 ...查看


  • 2013年安徽省中考考纲
  • 2013年安徽省中考 语文考纲解析与命题趋势 曾几何时,面对中考,心中也曾茫然.叹"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恨不能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真就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查看


  • 初三古文阅读
  • 高淳县2010年中考一模数学质量分析 及后阶段教学安排与要求 高淳县研训中心 赵凯 一.测试的总体情况 本次检测,是对前阶段复习教学工作的一次全面检查.通过检测有效地查找出了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师生进一步明确了下阶段复习的努力方向.全县1 ...查看


  • 安徽省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题
  • Dghkl;" 古文复习之一<论语>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 ...查看


  • 安徽省近五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备考建议
  • 桐城市黄岗中学:舒林 安徽省中考语文一直保持其"以稳为主,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大格局照旧,小枝节变化,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有明确的导向功能. 安徽省中考 ...查看


  • 2016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语文)
  •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 ...查看


  • 2017年上海中考必备必考古诗词篇2
  •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查看


  •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阅读答案
  • 阅读古文,回答小题.(16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查看


  • 中考语文复习的知识点
  • 中考复习知识点: 字音.字型 词语:词型.词义辨析.关联词的运用.词的感情色彩.词的语体色彩.近反义词 短语的类型及句子成分 句子:排序.病句修改.衔接.挑错.仿句 综合性学习:以各种形式考察语言表达能力.有仿句.情景对话.辩论会.班会.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