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第16卷 第1期东北亚论坛N ortheast A si a Foru m Jan 1, 2007V o l 116 N o 11
汉字与汉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
朱卫新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文献信息中心, 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汉字在其对外传播过程中对东亚特别是朝鲜、日本产生过重要影响。汉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 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了东亚国家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词]汉字; 汉文化; 朝鲜; 日本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11(2007) 01-0128-(02) [收稿日期]2006-03-08
[作者简介]朱卫新(1954-), 男, 吉林德惠人,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文献信息中心馆员。
汉字在其对外传播过程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 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了东亚国家特别是朝鲜、日本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用汉字编写了一部百济国史5书记6。至于新罗, 他们根据汉字意义定的国名, 取/德业日新0、/网罗四方0之意。直到7世纪末, 新罗儒学专家薛聪才在/乡札标记法0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吏读0方法, 借用汉字音义来标记朝鲜语。这种以使用汉字为主的状况一直保持到1392年朝鲜半岛统一后。公元1444年, 李氏王朝世宗国王主持创建了/训民正音0(又称/谚文0), 谚文的产生为现代朝鲜语奠定了基础。此后便开始用谚文来注释拼读汉籍。
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汉字传入日本前, 日本没有通用的定形文字。汉字最早传入日本是距今1700多年的晋武帝太康6年(公元285, 日本应神天皇16年), 百济王仁将5论语6十卷、5千字文6一卷带入日本, 从而开始了有汉字的历史, 然而, /金印之迷0的解开, 又不容置疑的说明, 汉字传入日本要比5论语6、5千字文6的传入要早200多年。
日本大规模使用汉字是从中国的隋唐时期开始。这一时期, 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和遣唐留学生。这些人到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佛经、礼仪等。回国时带回用汉字书写的典籍和经卷。与此同时, 隋唐也派遣许多使者和僧人到日本, 并带去了大量的汉文书籍。随着掌握汉字的人越来越多, 日本人开始使用汉字来注日本语的音。
汉字在东亚的传播
汉字是汉族人民自古以来一直用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 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有极悠久的历史。大量考古发现表明, 汉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如果加上滥觞期, 汉字的形成实际跨越了更为幽深的时间隧道。
文字是人类思想文化得以准确表达、储存和流传的载体。汉字是汉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其对外传播过程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朝鲜、日本在这方面最为突出。汉字在朝鲜的传播。汉字在朝鲜的传播可以分为零散传播和系统使用两个时期。在零散传播时期, 汉字是以金属器物传播的。中国战国时期的/明月钱0传入朝鲜, 明月钱上刻有/左0、/右0、/行0等汉字。汉字开始大量在朝鲜出现是在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如在百济的遗址中发掘出的板瓦上刻有/熊津宫0和/熊川宫0等汉字; 在新罗遗址中, 庆尚北道的庆川墓群里还发现于瑞凤冢出土的银碗盖内和底部分别刻有/延寿元年太岁在卯三月中太王敬造吁用三斤0等铭文。随着中国文化影响的逐渐扩大, 汉文书籍传入朝鲜, 开始了汉字的系统传入和普及时期。
在朝鲜半岛三国中, 汉字在高句丽传入、使用的最早。这是由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北端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汉字在高句丽传播过程中有两个重大事件:一是佛经的传入; 二是太学和私塾的设立。据朝鲜史书记载:372年, 小兽林王设立/太学0, 将汉字字书和中国经史著作如5史记6、5汉书6和5字林6等作为教材向贵族子弟传授。由此可见, 汉字教育已经在高句丽上层贵族中普及。百济统治阶层使用汉字亦达到很高水平。374年, 百济曾迎请东晋人高兴为博士,
[1]
汉文化对东亚的影响
汉文化, 又称为/华夏文化0、/儒家文化0或/中国文化0等。它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这种文化在近代以前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 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朝鲜、韩国、日本, 甚至东南亚的越南等国。汉文化在这些国家被吸收、融化以后, 又得到进一步的创新, 不仅大大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 同时也加速了这些国家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现在, 人们谈论较多的/汉文化圈0概念, 就是指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共同
) )
的汉字文化因素。一般认为, 它包括汉字、儒学、律令和中国化的佛教等四项文化要素。而我们知道, 如果有许多地带类似文化丛相连接, 其主要的文化特质内容相似或基本相同, 文化社会学上就把这种地理上的文化相关联现象叫/文化圈0。汉文化圈是指汉文化存在和影响的广大区域, 这在东亚的朝鲜、日本表现得极其明显。
汉文化在朝鲜的传播。朝鲜是中国的近邻。由于唇齿相依的地理位置, 加上中朝长期的宗藩关系, 经济、文化、文学等交往十分频繁, 所以汉文化对其影响较早。
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学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的工具, 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高丽王朝建立后, 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 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 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 高丽开始举行科举, 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 从而推动了儒学在高丽的迅速发展。中国化的佛教传入朝鲜是在4世纪以后, 发展到高丽王朝时期达到极盛。国家不仅广造寺院, 而且还设立僧科, 并授予僧侣不同级别的宗教职称, 参与政事。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化的佛教宣扬护国、护王思想, 得到高丽统治者的特别青睐。科技方面, 宋代发明的胶泥印刷术, 很快就传入高丽。高丽在胶泥印刷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高丽人郑天益在元代僧侣的帮助下, 还制造了缫丝车, 使棉织业也在高丽发展起来。此外, 高丽的瓷器, 特别是青瓷具有很高的水平。这种烧制青瓷的工艺, 也是吸取了宋元时期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完善的。文学、艺术方面, 首先是汉文和汉诗在高丽文人中影响很大。出现了很多用汉文书写的、在高丽有很大影响的重要作品, 如李谷的5橡粟歌6, 李贤的5栎翁稗说6等。可以说, 汉诗在朝鲜文学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汉文化与日本的关系源远流长[2]。在近代以前, 日本从中国学习汉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本民族文化。日本吸收汉文化的鼎盛时期是日本的/大化革新0(即中国的隋唐时期) 到明治维新前。这一时期, 中国的政治制度健全, 经济繁荣, 文化发达, 这对日本统治阶级有强大的吸引力。汉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儒学。在大化革新之前, 日本统治集团中的贵族就已经深受儒学的影响, 如圣德太子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思想, 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实行政治改革, 制定了/十七条宪法0。其全文是以儒家思想和圣贤的语录为骨干并采用四书五经的成语典故和资料写成的。在645年所进行的/大化革新0也始终在儒学思想下进行的, 尤其是用儒学的/天命论0来强化天皇权威。为了加强儒学教育, 天智天皇在位时期(662-671年) , 日本效仿唐朝国学制度建立起/大学寮0。大学寮的
[2]
/明经道0以儒学的/九经0(5周易65尚书65周礼65仪礼65礼记65毛诗65春秋左氏传65孝经65论语6) 为其教材。总之, 自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 对日本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和礼的学说得到最广泛、最有效的传播。
佛教。日本的佛教, 多是由中国传入的。公元522年, 南朝人司马达等东渡日本, 在大和高市坂结庵奉佛, 被认为是佛教传入日本之始。佛教对日本影响最深的当属宋代的禅宗。禅宗是典型的中国式佛教, 它糅合了儒道和玄学等思想, 主张佛在心中, 人人都有佛性, 通过自我修养大彻大悟, 即可成佛。这无疑符合日本武士道阶层的精神需要。禅宗还对以后日本人民的精神陶冶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尤其是禅宗那种追求淡泊宁静, 强调自我修养的主张, 深化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 如茶道
[2]
、书道等。
文学。7世纪以后汉文诗对日本贵族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汉诗是日本人用汉字写的中国古代诗歌式的诗。可以说日本文学是从汉文学开始, 而不是从母语文学开始的。如751年编成的第一部日本汉诗集5怀风藻6就受中国六朝风格的影响, 是日本人用古代汉语和中国旧体诗的形式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
书法、绘画。由于日本文字由汉字脱胎而来, 在实际应用中又与汉字交杂使用, 因此中国书法对日本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书法传入日本约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对日本书法影响最大的是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欧阳洵、柳宗元、颜真卿等。中国绘画是沿着佛教这个途径进入日本, 但日本文化具有较强的同化作用。日本僧人在掌握了画法后, 便开始用来描绘日本佛像人物、风景和生活。近代以来, 日本绘画接受了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从中国传入的文人画, 尤其是中国绘画样本5芥子园画传6的传入, 在日本掀起一股/南画风0; 二是来自西方绘画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日本画坛上传统绘画和西洋绘画两大阵营。
19世纪以前, 在古代的东亚地区, 中国是唯一的极盛国家, 其周边尚无一国或国家同盟能与之抗衡; 它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繁荣、国家富强及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周边国家, 并对这些周边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前所述, 中国对朝鲜、日本的影响远大于后两者对中国的影响。不过, 文化交流毕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朝鲜文化、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参考文献:
[1]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1日本研究论集#2002[M].天津人民
出版社, 20021345-3541
[2]日本学者千宗室1/茶经0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 ].南开大
学出版社, 19921
1责任编辑 李英武2
The Spread and Infl uence of Ch i nese Character and Its Culture to E ast A si a
Z HU W e i-x i n
(D ocument and Infor m ati on Center of N o rt heastA si an S t udies A cademy , Jili n U niversity , Jilin Chang chun 130021, Ch i na)
A bs tract :Abstract :Du ri ng t he spread of Ch i nes e charact er , it had i m portant i n fl u ence to E astA sia coun tri es , especiall y Korea and Japan. In the process of for m ation and devel opm en t , t he c u lture of Ch i n ese character had a great eff ect t o t h e cu lt ure devel opm en t and soci al progres s of EastA sia Countries . K ey W ords :Ch i nese Ch aract er , the c u lture of Ch i n ese Ch aracter , Korea , Japan
2007年1月第16卷 第1期东北亚论坛N ortheast A si a Foru m Jan 1, 2007V o l 116 N o 11
汉字与汉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
朱卫新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文献信息中心, 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汉字在其对外传播过程中对东亚特别是朝鲜、日本产生过重要影响。汉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 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了东亚国家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词]汉字; 汉文化; 朝鲜; 日本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11(2007) 01-0128-(02) [收稿日期]2006-03-08
[作者简介]朱卫新(1954-), 男, 吉林德惠人,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文献信息中心馆员。
汉字在其对外传播过程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 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了东亚国家特别是朝鲜、日本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用汉字编写了一部百济国史5书记6。至于新罗, 他们根据汉字意义定的国名, 取/德业日新0、/网罗四方0之意。直到7世纪末, 新罗儒学专家薛聪才在/乡札标记法0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吏读0方法, 借用汉字音义来标记朝鲜语。这种以使用汉字为主的状况一直保持到1392年朝鲜半岛统一后。公元1444年, 李氏王朝世宗国王主持创建了/训民正音0(又称/谚文0), 谚文的产生为现代朝鲜语奠定了基础。此后便开始用谚文来注释拼读汉籍。
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汉字传入日本前, 日本没有通用的定形文字。汉字最早传入日本是距今1700多年的晋武帝太康6年(公元285, 日本应神天皇16年), 百济王仁将5论语6十卷、5千字文6一卷带入日本, 从而开始了有汉字的历史, 然而, /金印之迷0的解开, 又不容置疑的说明, 汉字传入日本要比5论语6、5千字文6的传入要早200多年。
日本大规模使用汉字是从中国的隋唐时期开始。这一时期, 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和遣唐留学生。这些人到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佛经、礼仪等。回国时带回用汉字书写的典籍和经卷。与此同时, 隋唐也派遣许多使者和僧人到日本, 并带去了大量的汉文书籍。随着掌握汉字的人越来越多, 日本人开始使用汉字来注日本语的音。
汉字在东亚的传播
汉字是汉族人民自古以来一直用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 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有极悠久的历史。大量考古发现表明, 汉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如果加上滥觞期, 汉字的形成实际跨越了更为幽深的时间隧道。
文字是人类思想文化得以准确表达、储存和流传的载体。汉字是汉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其对外传播过程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朝鲜、日本在这方面最为突出。汉字在朝鲜的传播。汉字在朝鲜的传播可以分为零散传播和系统使用两个时期。在零散传播时期, 汉字是以金属器物传播的。中国战国时期的/明月钱0传入朝鲜, 明月钱上刻有/左0、/右0、/行0等汉字。汉字开始大量在朝鲜出现是在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如在百济的遗址中发掘出的板瓦上刻有/熊津宫0和/熊川宫0等汉字; 在新罗遗址中, 庆尚北道的庆川墓群里还发现于瑞凤冢出土的银碗盖内和底部分别刻有/延寿元年太岁在卯三月中太王敬造吁用三斤0等铭文。随着中国文化影响的逐渐扩大, 汉文书籍传入朝鲜, 开始了汉字的系统传入和普及时期。
在朝鲜半岛三国中, 汉字在高句丽传入、使用的最早。这是由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北端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汉字在高句丽传播过程中有两个重大事件:一是佛经的传入; 二是太学和私塾的设立。据朝鲜史书记载:372年, 小兽林王设立/太学0, 将汉字字书和中国经史著作如5史记6、5汉书6和5字林6等作为教材向贵族子弟传授。由此可见, 汉字教育已经在高句丽上层贵族中普及。百济统治阶层使用汉字亦达到很高水平。374年, 百济曾迎请东晋人高兴为博士,
[1]
汉文化对东亚的影响
汉文化, 又称为/华夏文化0、/儒家文化0或/中国文化0等。它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这种文化在近代以前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 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朝鲜、韩国、日本, 甚至东南亚的越南等国。汉文化在这些国家被吸收、融化以后, 又得到进一步的创新, 不仅大大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 同时也加速了这些国家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现在, 人们谈论较多的/汉文化圈0概念, 就是指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共同
) )
的汉字文化因素。一般认为, 它包括汉字、儒学、律令和中国化的佛教等四项文化要素。而我们知道, 如果有许多地带类似文化丛相连接, 其主要的文化特质内容相似或基本相同, 文化社会学上就把这种地理上的文化相关联现象叫/文化圈0。汉文化圈是指汉文化存在和影响的广大区域, 这在东亚的朝鲜、日本表现得极其明显。
汉文化在朝鲜的传播。朝鲜是中国的近邻。由于唇齿相依的地理位置, 加上中朝长期的宗藩关系, 经济、文化、文学等交往十分频繁, 所以汉文化对其影响较早。
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学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的工具, 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高丽王朝建立后, 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 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 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 高丽开始举行科举, 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 从而推动了儒学在高丽的迅速发展。中国化的佛教传入朝鲜是在4世纪以后, 发展到高丽王朝时期达到极盛。国家不仅广造寺院, 而且还设立僧科, 并授予僧侣不同级别的宗教职称, 参与政事。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化的佛教宣扬护国、护王思想, 得到高丽统治者的特别青睐。科技方面, 宋代发明的胶泥印刷术, 很快就传入高丽。高丽在胶泥印刷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高丽人郑天益在元代僧侣的帮助下, 还制造了缫丝车, 使棉织业也在高丽发展起来。此外, 高丽的瓷器, 特别是青瓷具有很高的水平。这种烧制青瓷的工艺, 也是吸取了宋元时期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完善的。文学、艺术方面, 首先是汉文和汉诗在高丽文人中影响很大。出现了很多用汉文书写的、在高丽有很大影响的重要作品, 如李谷的5橡粟歌6, 李贤的5栎翁稗说6等。可以说, 汉诗在朝鲜文学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汉文化与日本的关系源远流长[2]。在近代以前, 日本从中国学习汉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本民族文化。日本吸收汉文化的鼎盛时期是日本的/大化革新0(即中国的隋唐时期) 到明治维新前。这一时期, 中国的政治制度健全, 经济繁荣, 文化发达, 这对日本统治阶级有强大的吸引力。汉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儒学。在大化革新之前, 日本统治集团中的贵族就已经深受儒学的影响, 如圣德太子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思想, 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实行政治改革, 制定了/十七条宪法0。其全文是以儒家思想和圣贤的语录为骨干并采用四书五经的成语典故和资料写成的。在645年所进行的/大化革新0也始终在儒学思想下进行的, 尤其是用儒学的/天命论0来强化天皇权威。为了加强儒学教育, 天智天皇在位时期(662-671年) , 日本效仿唐朝国学制度建立起/大学寮0。大学寮的
[2]
/明经道0以儒学的/九经0(5周易65尚书65周礼65仪礼65礼记65毛诗65春秋左氏传65孝经65论语6) 为其教材。总之, 自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 对日本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和礼的学说得到最广泛、最有效的传播。
佛教。日本的佛教, 多是由中国传入的。公元522年, 南朝人司马达等东渡日本, 在大和高市坂结庵奉佛, 被认为是佛教传入日本之始。佛教对日本影响最深的当属宋代的禅宗。禅宗是典型的中国式佛教, 它糅合了儒道和玄学等思想, 主张佛在心中, 人人都有佛性, 通过自我修养大彻大悟, 即可成佛。这无疑符合日本武士道阶层的精神需要。禅宗还对以后日本人民的精神陶冶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尤其是禅宗那种追求淡泊宁静, 强调自我修养的主张, 深化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 如茶道
[2]
、书道等。
文学。7世纪以后汉文诗对日本贵族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汉诗是日本人用汉字写的中国古代诗歌式的诗。可以说日本文学是从汉文学开始, 而不是从母语文学开始的。如751年编成的第一部日本汉诗集5怀风藻6就受中国六朝风格的影响, 是日本人用古代汉语和中国旧体诗的形式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
书法、绘画。由于日本文字由汉字脱胎而来, 在实际应用中又与汉字交杂使用, 因此中国书法对日本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书法传入日本约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对日本书法影响最大的是晋代的王羲之、唐代的欧阳洵、柳宗元、颜真卿等。中国绘画是沿着佛教这个途径进入日本, 但日本文化具有较强的同化作用。日本僧人在掌握了画法后, 便开始用来描绘日本佛像人物、风景和生活。近代以来, 日本绘画接受了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从中国传入的文人画, 尤其是中国绘画样本5芥子园画传6的传入, 在日本掀起一股/南画风0; 二是来自西方绘画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日本画坛上传统绘画和西洋绘画两大阵营。
19世纪以前, 在古代的东亚地区, 中国是唯一的极盛国家, 其周边尚无一国或国家同盟能与之抗衡; 它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繁荣、国家富强及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周边国家, 并对这些周边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前所述, 中国对朝鲜、日本的影响远大于后两者对中国的影响。不过, 文化交流毕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朝鲜文化、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参考文献:
[1]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1日本研究论集#2002[M].天津人民
出版社, 20021345-3541
[2]日本学者千宗室1/茶经0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 ].南开大
学出版社, 19921
1责任编辑 李英武2
The Spread and Infl uence of Ch i nese Character and Its Culture to E ast A si a
Z HU W e i-x i n
(D ocument and Infor m ati on Center of N o rt heastA si an S t udies A cademy , Jili n U niversity , Jilin Chang chun 130021, Ch i na)
A bs tract :Abstract :Du ri ng t he spread of Ch i nes e charact er , it had i m portant i n fl u ence to E astA sia coun tri es , especiall y Korea and Japan. In the process of for m ation and devel opm en t , t he c u lture of Ch i n ese character had a great eff ect t o t h e cu lt ure devel opm en t and soci al progres s of EastA sia Countries . K ey W ords :Ch i nese Ch aract er , the c u lture of Ch i n ese Ch aracter , Korea ,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