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1
一、罪犯心理对于改造的重要性 ................................. 3
(一)认识罪犯心理 ........................................... 3
(二)罪犯改造心理的种类 ..................................... 3
(三)罪犯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 ................................. 3
二、亲情的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 7
(一)亲情在罪犯心中的地位 ................................... 7
(二)亲情变化的类型和特征 ................................... 7
(三)不同类型的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产生的影响 .............. 8
三、针对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提出对策 ................ 11
(一)亲情帮教的作用与意义 .................................. 11
(二)现阶段亲情帮教所面临的问题 ............................ 12
(三)对监狱开展亲情帮教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 13
四、结语……...................................................................................................................14
参 考 文 献 ................................................. 15
谢 辞 ....................................................... 16
亲情因素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摘要: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机关,是教育人、改造人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监狱工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在司法部提出“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把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作为监狱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的要求之后,如何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当前监狱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罪犯的改造心理在监狱服刑期间很容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例如监狱因素、一线民警因素、家庭亲情因素、社会因素等等。本文针对亲情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进行探讨。亲情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罪犯改造心理的变化。亲情的突发性、渐进性和起伏性等方式的变化对罪犯服刑心理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针对这种心理变化,监狱应该如何运用多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提出有效对策,这对罪犯在服刑期间是否能祛除邪恶化早日回归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罪犯 改造心理 亲情帮教
ABSTRACT:Prison is a criminal penalty department of the country and a place to correction and reeducation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more improvement have been proposed to the prison work .Challenges become harder after the justice department proposed the request which are “put the correction On the top”、“ To improve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quality as an important task”、“ probability of the criminal crimes again as a main standard of prison supervision”. During the prison, criminals psychology is easily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rison environment, police, family affection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so on.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n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psychology that affected by family affection .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psychology can be affected by every changes of family affection. “emergency”、“gradually”、or“unstable” family affection may cause different results of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psychology. We should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knowledges then take various measures for this psychology changes. These measures can be a key factor for criminals to correct errors and return to the society faster and easier.
Key words:Criminal;Transform psychological;Family assist education
一、罪犯心理对于改造的重要性
(一)认识罪犯心理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①。哪怕是罪犯也不例外,罪犯心理产生于主体罪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罪犯与普通人在心理产生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内容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从心理机制产生上看,罪犯与普通人都是一样的,从心理内容上来看,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现象都是具有与外界客观现实相应内容的。因而,罪犯具有与普通人近似的喜怒哀乐、兴趣、理想等;他们渴望亲情、爱情和友情;他们虽然是罪犯,但仍有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虽然说罪犯和普通人在心理形成,心理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作为触犯了国家法律而受到刑罚的人来说,在被监禁的客观状态下,由于主题和客观现实的特殊性,对犯罪、刑罚等认知、情感和情绪、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二)罪犯改造心理的种类
罪犯的改造心理是局限在被关押在监狱内的服刑人员身上所特定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监狱和监狱民警给罪犯营造出的改造环境或者使用的改造手段以及开展的各种改造活动产生出了这种特定心理。由于罪犯各不相同,他们所犯下的罪行也各不相同,在主观恶性上和对刑罚的态度上以及本身文化程度上的差异都会使得改造心理产生不同的种类,最主要的就分为三类:积极的改造心理、怠慢改造心理、消极改造心理。
1.积极改造心理的表现
第一,具有积极改造心理的罪犯一般有良好的悔罪意识和积极改正的心态。对改造活动具有较强的主动意识,深刻理解改造行为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自己罪犯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和错误,强烈感受到自我改造的重要性。他们渴望通过改造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在改造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体验,并且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深刻的自责和愧疚。在良好的正确的改造心态的推动下,能够充分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改造期间化内疚为动力,坚持不懈的想着改造目标
努力。
第二,罪犯在改造中积极适应改造生活。监狱生活较为单一,面对巨大的环境变化,罪犯在改造前期往往感到不适应,从而处在紧张不安的状态。但这始终是需要面对的问题。罪犯积极的改造心理往往体现在对现有环境的努力适应。监狱是国家刑罚的执行机关,其严厉性和法制性决定了罪犯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可能比正常人适应社会环境的时间更多。所以学会调节改造心理,适应改造生活成为大多数罪犯的首要任务。具有积极改造心理的罪犯往往会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接受改造活动,主动配合改造任务,督促自己尽快适应监狱环境,并用正确的是非观和态度对待监狱生活。积极劳动并带动周围服刑人员改造的积极性,严格遵守监狱纪律,争取早日实现改造目标,回归社会生活。
第三,一般来说积极改造的罪犯很希望他们优秀得到监狱和民警的认同,所以各种获奖或者口头表扬等形式都会让罪犯的变得十分开心,这也可以说积极改造的罪犯有时候就像一个学校的孩子,考试成绩好了得到表扬同样也会感到开心。这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这对监狱改造管理帮助是极大的。当罪犯表现优异时,监狱更应该让罪犯更多的希望,让他们在改造中获得乐趣获得希望,更重要的就是更早的获得自由。对于积极改造的罪犯来说,强烈的获奖动机,不单单是可以获得减刑假释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的安慰。
2.怠慢改造心理的表现
什么是怠慢改造心理,它的表现基本为罪犯对于改造没有积极性,对于改造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一般都会觉得改造没有什么作用,所以能偷懒的就偷懒,自我改造的需要比较薄弱,和那些积极改造的罪犯相比缺少了一定的热情。怠慢改造的罪犯一般比较贪图舒适的生活,既不想参加劳动,又不想被监狱民警批评,所以他们经常会参加一些打发时间的轻松活动,而面对劳动时经常装病来偷懒。
对于怠慢改造的罪犯来说,不引起关注是他们的第一守则,监狱既不会表扬他、同样也不会惩罚他们,好吃懒做的特点表露无遗。这些人希望的生活就是在改造中混混日子轻松度过服刑期又可以避免惩罚成为主要的心理特点。
监狱在面对这样的罪犯也难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怠慢改造的罪犯虽然不会犯错,但是同样的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做什么。可以说是你鞭子抽一下,他才会动一下。对待生活没有希望也不会绝望。
3.抗拒改造心理的表现
抗拒改造的罪犯的表现是指,在服刑期间,他们经常会对监狱的改造政策和方法表示出敌意和反抗,经常抵抗和不接受参加劳动并改造成为新人的顽固行为。甚至还会煽动其他罪犯一起捣乱抗拒改造。不服从监狱民警的管理,经常违反监狱纪律,长期装病不参加劳动,故意破坏生产的设备等,甚至绝食、自残自杀等行为都是抗拒改造的表现。抗拒改造心理的出现因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抗拒改造的罪犯对于司法机关对他们判决不服,他们内心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罪行的危害性,他们认为被抓住只是自己大意疏忽了,所以在监狱服刑期间内心一直存在高傲心理,认为监狱不是他们待的地方。对于监狱机关的改造和教育不予理会。
第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以及少数民警不良形象,同样也会成为罪犯抗拒改造的又一原因。有一些罪犯,在社会上看到他人通过不合法的手段,一夜间就富有了起来,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的心理就失去了平衡。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腐败现象。自从八项规定的出台以来,贪官污吏接二连三的落网也体现出了社会的黑暗面。抗拒改造的罪犯会觉得自己被抓进监狱,只能说明自己没有靠山,是无能的表现,服刑期间再受到的严管管理之后,罪犯在痛苦中用产生了思维偏差,再加之少数监狱民警的的行为举止的不当,使得罪犯的心理深处埋下了抗拒改造的种子。时间久了,这类的罪犯对于民警和监狱对持有怀疑的态度。
第三,还有一类抗拒改造的罪犯一般都是刑期较长、家庭破裂、妻离子散、生活无望,对于前途感到没有希望,抗拒改造的心理慢慢就演变成为将抗拒改造付诸行动。他们苦闷绝望、拉帮结伙、好逸恶劳,经常在同伴面前吹嘘自己的胆量还鼓舞他们一起“闹事”。再加之入狱后家庭的破裂,家人对他们绝望离他们而去,不再关心探望他们,使得罪犯有了“亡命之徒”的心理想法。反正世界都抛弃了他,他也对什么都无所谓了。
(三)罪犯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
1.服刑初期的心理特征
当人被关进监狱服刑开始,身份和地位与在社会上相比形成较大的反差,要他们
得罪犯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难以适应。这服刑初期,多数罪犯都会有几点相同的不稳定情绪呈现出来,例如苦闷、绝望、焦躁不安、悲观、欺骗民警等心理动向及行为。这种入狱初期的不适应心理一般都要进过六个月到十二个月的时间才会逐渐改观。不同的罪犯适应期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主要的因素如罪犯入狱前在拘留所关押的时间,时间越是长,入狱后的也就更能快速的适应;罪犯的刑期长短,刑期越是长,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容易导致心理压抑,心理不适应期肯定也就会越长,相反的话就越短;还有就是罪犯的自身的特点,性格比较开朗的罪犯心理不适应期相对就较短,要是内向的罪犯入狱后会更加自闭,心理适应期也就更长。
2.服刑中期的心理特征
当罪犯的服刑初期心理度过之后,马上到来的就是服刑的中期心理。他们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管当初再怎么不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接受。时间是能改变一切的。从罪犯的服刑中期开始,他们逐渐有了自己在狱中的改造目标,在空余的时间他们会经常沉回忆过去的所作所为,认罪悔改的心理也会大大增强,自责感也会增加,并产生自悔心理②。这将成为他们积极改造的心理基础。当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对新的生活也开始有了希望并坚定了改造信心。但是,同样在这段时间里,罪犯也可能会产生一种矛盾心理,对改造前途即迷茫又绝望,这种反复心理现象对改造起到了消极作用,作为监狱和一线民警应该对这种心理现象的出现予以重视,凭借亲情教育、感化教育等放手针对用药使消极心理不在罪犯心理蔓延和扩散,否则必定会对罪犯改造产生极大阻碍。
3.服刑后期的心理特征
当罪犯快要刑满释放,这就到了罪犯的服刑后期阶段,原本相对平静的心理可能因此被打破,他们会在闲暇之余开始担忧起自己出狱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对出狱后的生活既向往又担心,怕会被社会歧视、被他人看不起;自尊的心理虽然有所建立但是仍然是自卑为主体,因为自己被判过刑而萌生自卑,当然这些是在服刑后期罪犯的一种普遍的忐忑心理。对此,我们监狱民警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利用改造教育和亲情温暖等一系列的改造组合拳,对罪犯心理进行疏通,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只要好好改造,社会定会重新接纳他们。
二、亲情的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在监狱罪犯改造工作实践中发现,亲情的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有着重要的地位。调查数据显示, 大约90% 的被测服刑人员表示亲情的变化对其心理造成影响, 其中既有积极影响, 也有消极影响,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以探讨。目的是采取更有效的对策、更好地发挥亲情对罪犯改造的积极作用, 尽量避免消极作用③。
(一)亲情在罪犯心中的地位
亲情是罪犯的血缘、姻缘、恋爱等关系产生的情感, 具体来说就是罪犯对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情、对婚姻的爱恋之情、对子女的思念之情等。人的一生情感种类有很多,唯独亲情不可代替、不能遗忘,血浓于水、血脉相连。正因为如此亲情在人们心目中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常人如此,对罪犯同样是如此。亲情对罪犯的改造心理影响是也不可小觑的。
(二)亲情变化的类型和特征
罪犯亲情变化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突发性变化、渐进性变化、起伏性变化。
1.突发性变化
亲情的突发性变化是指在罪犯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他们的亲人在情感上不可预知的、短时间内的变化、包括亲情的突发性恶性变化和良性变化。
2.渐进性变化
亲情的渐进性变化是指亲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微弱、浮动较小,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虽然这种变化相对缓慢,但是对罪的心理是最煎熬的一个过程。
3.起伏性变化
亲情的起伏性变化是指亲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的程度、性质的好坏交替变化,特点就是时好时坏琢磨不定,易导致罪犯的情绪波动无常。
(三)不同类型的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产生的影响
1.突发性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1)消极影响
亲情突发性的恶变是对罪犯最大的打击,罪犯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波动。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整天面对着高墙、铁丝、手铐等物品,内心已经十分的压抑,原本以为唯一可以寄托心理安慰的亲情都突然发生恶变,心理肯定是难以接受导致精神异常紧张,从而罪犯对监管改造产生“排斥”心理。
由于自己犯下的罪行导致自由的被剥夺, 罪犯本来就有很多的需求不能被满足,常常处于压抑的状态,一旦受到突发的亲情关系变故, 他们的心理世界就会产生巨大的波动, 由于大部分罪犯不能恰当地调控不良情绪,在内疚痛苦、思念亲情等心理的消极作用下, 很快就会出现悲观、抗拒、逆反偏执、自暴自弃的改造态度, 甚至还可能导致产生心理疾病,自残等行为。亲情的突发性变化具有不可预知性、瞬间爆发性、程度严重性等特点。当罪犯的心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沉重打击导致其心理及其压抑,并无处发泄,最后罪犯会通过绝食、蓄意打架斗殴、拒绝劳动等行为来达到其发泄怨恨、自我解脱的目的。
案例重现
这是发生在宝山某监狱服刑人员李某身上的一件真实案例:李某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进监狱之前李某有一个未婚妻子,开始的几年时间里面他的未婚妻并没有李某犯下的罪行而离开他,在李某服刑的八年时间里他的未婚妻经常来看他,两人的感情十分的稳定,李某也一直和主管民警表示一定积极改造从新做人,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报答妻子。可是在最近一次家属会见上,她的未婚妻却和李某提出了分手。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李某心理十分痛苦,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李某慌了手脚失去了正确的认知和理智的情绪,他此时的情绪错综复杂,有对未婚妻的留恋,还有失去未婚妻的悲伤和沮丧之情,更有着对未来改造生活的绝望之情。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得李某焦躁不安,日日夜夜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曾经积极改造的态度也烟消云散换来的是消极对待改造、混刑度日。
突发性变化影响示意图
罪犯服刑期间的心理恶心转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妻子提出要离婚,亲人死亡、家庭生活困难子女辍学等等。当唯一的精神寄托突然消失,罪犯往往会将这不幸原因认为是自己亲手造成的,从而给自己带来了强烈的负罪感,使得改造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2)积极影响
亲情的突发性良性变化可以说会给罪犯带来巨大的惊喜。这种变化带来服刑人员的心理变化也是出乎意料的。罪犯在服刑期间日复一日的过着同样的生活,面对着冰冷的铁窗生涯,大多数犯人对未来不报希望。这时突发的亲情良性变化可能就会对罪犯的改造心理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当罪犯获知妻子久治不愈的病突然痊愈、或是自己的孩子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时,内心就会变得十分的喜悦,同时开始向往早日全家团聚。罪犯改造心理需要这种正能量的补充,我觉得这比任何惩罚或者是管理措施都能提高罪犯的改造积极性。
2.渐进性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1)消极影响
这种变化的表现具体为,罪犯的亲人在罪犯刚入狱的一段时间里还是很关心的,定期会来看望罪犯。但是久而久之,亲人慢慢开始冷漠起来,探监也时断时续,最终还会发展到根本不来探望罪犯。这种亲情变化会持续很长时间,也可以说会伴随整个罪犯的服刑生活,并且强烈的心理斗争短期内不会消除。在这种渐进性的恶性变化期间罪犯的内心会一天比一天的痛苦,抑郁、多疑、逆反、悲观等感情会日渐突出。渐进性恶性亲情变化与突发性恶性亲情变化相比,渐进性的变化要趋于平缓,表现时间上也较为缓慢,而且这种变化具有隐蔽性、稳定性、且难以预测、更不容易被监狱一
案例重现
在我现在实习的大队里有一名服刑人员张某,我刚下监区的时候就发现他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在劳动改造过程中还时不时的装病偷懒。几位监狱老民警和他进行了多次谈心劝导也收效胜微。后来从老民警口中得知原来张某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妻子也离家出走,唯独剩下的女儿竟然还得了白血病,这让李某精神上备受折磨丧失了改造的信心。面对遥遥无期的刑期,担心无人照料的女儿,每夜都睡不着觉。面对这种
情况于是就破罐子破摔,消极对待改造。
渐进性变化影响示意图
(2)积极影响
如果罪犯的家人定期会来探监,并且时常告知家人身体都很健康,子女学习成绩也很优秀,生活条件也慢慢变好。这样的话罪犯才能在监狱内安心接受改造,用优秀的改造表现换来早日与家人团聚。实习的时候经常也会和犯人聊天,相当一部分罪犯在说起监狱外的家人的时候都会露出亲切的微笑和期盼的眼神,我知道这一定是亲情的力量,往往这些罪犯在改造表现上都是比较优秀的。当罪犯家属接见的次数增加,罪犯虚心接受改造和对家人团聚的向往状态都会一直持续。在监狱民警的正确引导下,罪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恢复到常态心理④。
3.亲情起伏性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亲情的起伏变化顾名思义就是指罪犯与亲人的感情关系好与坏交替变化,其中的特点就是时好时坏琢磨不定,容易导致罪犯的情绪波动、变化无常。 ④ 王翠凤.监狱分类制度研究[J].中国司法,2012(06)
亲情起伏性的变化容易导致罪犯在服刑期间易激动惹事、心情多变、情绪波动。一般来说罪犯的情绪会随着父母的身体是否健康、配偶对婚姻是否衷心,子女是否学业有成的变化产生波动。例如子女的学业。就业问题屡次失败,但是最终还是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帮助家里解决了生活上的经济来源问题。也比如说父母身体一直时好时坏,但是最终在亲人的照料下父母身体逐渐康复,病情反复也得以控制。这对监狱内罪犯的心理也产生了混合式的影响。
起伏性变化影响示意图
三、针对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提出对策
(一)亲情帮教的作用与意义
1.亲情帮教对罪犯改造心理的重要意义
服刑人员在未入监区时,已经在无法适应社会背景,从而导致犯罪。罪犯对待周围、家庭及亲人的不理解,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对立心态。在进入监狱后,服刑人员离开原来的社会环境,突变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尤其是在限制人生自由的情况下,罪犯面对新的背景、新的身份、新的集体,心理容易产生突变。产生惧怕感,厌世感和极大的不安全感。感到无法适应,无所适从。此时,巨大的今昔对比对罪犯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他们往往会后悔,会自责,会孤单无助。在教育改造中日益消沉,深陷囫囵。服刑人员亲属是服刑人员的亲人,亲人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作为罪犯最大的心理支撑,在关键时刻,能够给予罪犯最大的心理安慰。日本有一位教育家
木村久一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家庭给罪犯带来的欢乐与温暖是监区关爱所不可替代的。亲情是相互作用的,服刑人员在亲情的关心和鼓励,支持与帮助下,可以让心理的不安和孤独尽情释放,恐惧和悔恨得到缓解,在家人的保护下,重塑对新生活的渴望。
2.亲情帮教对罪犯改造心理的重要作用
亲情帮教作为罪犯改造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是显著而不可替代的。亲情帮教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 亲情帮教作为一种新的改造形式,增加了罪犯改过自新,重塑信心的机会。给罪犯更多的改进空间,以更人性化的方式,让罪犯感知社会的温暖,建立新的世界观价值观。
第二,对监区改造有促进和辅助作用,监区内外齐头并进,双管齐下,更有效的对罪犯实行多方位的改造。
第三,亲情帮教有利于缓解狱内环境。帮教形式有利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改造氛围,丰富罪犯的改造生活⑤。
亲情帮教不单单只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还充分体现了其管理机制中的环境机制。亲情帮教,有效改善了服刑人员与家庭,监狱的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服刑人员感受到来自周围尤其是亲情的美好和重要,在和谐友善的氛围中进行改造,提高改造的效率和成果。亲情帮教有效从源头上化解罪犯心理矛盾,集中矫治罪犯各种行为,是服刑人员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叛逆走向理解,减少犯罪率,提高矫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现阶段亲情帮教所面临的问题
1.亲情帮教作为监区内外综合矫治的重要手段,其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首先是服刑人员家属的参与度和重视度不高。监区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服刑人员亲属对监区的日常矫治工作并不熟悉,部分家属本身具有轻微的心理障碍,认为丢面子或者认为矫治罪犯这只是监狱的责任,自己无关,家属的不理解不配合,导致帮教工作无法落实,帮教活动进行不彻底。另外,监区内部自身对亲情帮教的重视程度,⑤ 赵振亭.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暴力型罪犯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0(25)
及监管力度,也是促进或阻碍帮教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⑥。
2.亲情帮教工作准备不够充分
亲情帮教工作需要详细健全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个监区需要成立工作小组,严格按照既定方案进行亲情帮教的活动准备,活动定期监督检查和评比。这些帮教措施和细节若落实不到位,工作不积极,势必造成帮教工作拖沓缓慢,无法有效进行。甚至有些亲情帮教,因没有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活动形式或人员培训上不合格,甚至产生反作用,让亲情产生突发性改变,加大对罪犯改造心理的难度。
3.亲情帮教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缺乏新意
亲情帮教活动内容由于场地,人员安全因素等限制,可变化的形式及内容较少。大多以家属探望,励志讲座等传统形式进行。亲情帮教的可持续性决定了能否将亲情对罪犯心理的影响由突发性的影响向渐进性积极影响转变。其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丰富亲情帮教的形式和内容,结合各监区特色,创造具有创新意识,有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系列帮教活动。
4.亲情帮教无既定方案或先例可循
可供参考或已取得显著成效的案例较少。相关研究成果交流不多,不利于监区制定帮教方案。现阶段的监狱矫治多以日常管理教育和学习劳动生产的传统方式居多,对亲情帮教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以至于多数亲情帮教活动仅拘泥于形式,走过场。一场帮教活动结束后,可提炼的精华不多,帮教成果不明显而草草收场。
(三)对监狱开展亲情帮教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1.亲情帮教作为监区内外综合矫治的重要手段,其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第一,在软件上,监狱和监区做好密切配合,提高思想意识,加强对亲情帮教的重视程度,在罪犯改造心理教育的工作中加大亲情帮教的比例。成立亲情帮教的有效管理平台,切实做好相关人员的落实和管理。并且认真研究,规范的科学的进行工作部署。
第二,在硬件上,充分给予亲情帮教合适的活动空间,在监狱或监区成立亲情帮教活动室,做好帮教人员的指导工作,配合帮教人员共同实现罪犯的各项改造。做好⑥ 张卫芬.着力构建大戒毒工作体系探究[J].中国司法,2012(09)
其他硬件设施及经费方面的保障。
2.实现亲情帮教常态化、规范化,加强亲情帮教可操作性
亲情帮教在一定范围内给予罪犯人性化的帮助,但由于其特殊性必须在有标准和目标的情况下,使亲情帮教实现三化即: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在在活动中明确五要点: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机构、负责人员、活动具体时间、活动详细地点。在帮教管理上,必须严格把关,做到三大保证:身份保证、信息保证、监督保证。在帮教效果评估上,要严格按照既定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估。在帮教前期,帮教中和帮教后期都有活动评价及反馈,总结建议及改进措施,使帮教活动形成更有序,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趋势。
第一,应当定期开展工作汇报及总结。亲情帮教工作小组应当定期组织联系召开工作会议。分阶段听取各个监区或帮教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了解并解决阶段内产出的问题或情况,监区和小组之间信息交流,并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和统计。
第二,建立检查监督制度,时时检测各项环节。督查小组需定期对各监区的亲情帮教活动开展督促指导,及时发现各种突发性问题及可能存在的隐患。按照评价标准进行严格评估。
第三,做好评价及奖惩措施,提高各监区教员积极性。根据各阶段亲情帮教的实际情况,结合定期工作汇报内容及评价标准,对监区教育工作尤其是亲情帮教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积极性高的,帮教目的和成效显著地监区应给予记的表彰奖励,提高积极性。对于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监管不得力的监区则应给予警告和相应的处罚。奖惩分明,双管齐下开创亲情帮教的良好态势。
3.常态化向创新化改变,纵横双向拓展亲情帮教形式和载体
第一,创新思维延展多种帮教形式,不让帮教活动成为“一次性”产品。若想让帮教工作可持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帮教活动内容上必须加以创新和改进。帮教活动不仅限于亲友谈心、讲座大会等形式,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特性创设“妈妈,我有话说” “我有一个心愿”等主题帮教活动。通过亲人的帮助和鼓励,使得服刑人员产生心理的安慰和共鸣,起到辐射性的作用。在时间点上,可以选择亲情变化的关键时期:突发性时期,起伏性时期等机会,加大对罪犯心理改造的积极影响。如:家属或本人生日,中秋节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利用不同载体,提高亲情帮教的可操作性。不同的载体如会面,书信,照
片,多媒体视频等帮教载体会产生不用的帮教效果,会面可能是一天或一段时间的作用,但照片,视频等载体的帮教将产生更长期更深入的作用。通过这些载体呈现的帮教内容将更为丰富和变化。
第三,狱内狱外共携手,推进帮教“生活化”。在亲情帮教过程中,有必要对服刑人员家庭进行了解和走访,真正了解服刑人员的家庭状况,在帮教前进行安慰和帮教指导。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家庭,解决矛盾和纠纷,消除家庭成员的不安心理和疑惑,拉近监狱服刑人员和家属之间的距离。使家属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状态配合进行帮教工作。
4.建立服刑人员亲情温暖信息库
第一,在服刑人员家庭进行手拉手走访时,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认真告知其规章制度和相关责任义务。可以家属签订“亲情协议”,并根据协议内容,督促双方,尽可能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用亲情与温暖感化服刑人员。
第二,在部分服刑人员家属困难或缺失,不能如期进行亲情帮教的情况下,为了是他们能够同样感受到社会和监狱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针对这部分人群,可以与社会志愿者达成协议,组成“阿姨帮教团”等社会义工组织,以兄弟姐妹的身份互帮互助,让服刑人员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重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自觉改造的信心。同时,监区应该加强对社会帮教团在沟通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缩小非血缘之间的距离。重塑服刑人员心中对“亲情”的渴望和感恩的心理。培养服刑人员理解社会,感恩社会的美好意识,为回归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为处狱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意大利刑事法学家贝卡利亚曾经说过:刑罚的目的并不是要使人受到折磨和痛苦,也不是要迫使已经实施的犯罪成为不存在,刑罚的目的只是阻止有罪的人再使社会遭受到危害并制止其他人实施同样的行为。罪犯在监狱服刑时间都较长,甚至可能剩下的一辈子的时间都要呆在监狱中度过,在漫长的服刑期内,罪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去学着适应非正常的环境。他们会因为监狱内的多种因素而慢慢的改变。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些本能是改变不了的,比如说亲情、生理需求、爱情等等。本文为何要针对亲情变化的因素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因素进行探讨?就是因为亲情是不可变的,血缘关系是不可变的。监狱的工作首要标准其实就是将罪犯改造成不会再危害社会的正常人,而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和改造模式现在已经成为目前监狱工作的主
要策略。如果监狱能够使用好亲情教育这把双刃剑,这必定将对维护监狱稳定和促进罪犯改造心理良性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白茹.测谎与心理学的关系[J].辽宁警专学报,2003(02)
[2]郭万红.浅论现代监狱的人性化设计[J].东南大学,2010
[3]方银汇.以录隋教育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M].法学视野出版社,2009
[4]姚峰.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法治,2007(05)
[5]王翠凤.监狱分类制度研究[J].中国司法,2012(06)
[6]赵振亭.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暴力型罪犯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0(25)
[7]张卫芬.着力构建大戒毒工作体系探究[J].中国司法,2012(09)
谢 辞
本文是在段晓英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首先要论文指导老师段晓英老师。在对论文框架无从下手的时候段老师耐心地帮助我明确思路、确定了写作大纲。在我写作的
过程中,段老师更是细心地辅导,指出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叮嘱我抓经时间修改。段老师敏锐的学术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让我受益匪。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还要感谢大学生涯中教过我的各位老师,是你们教给我知识,让我得到沉淀和积累才能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他们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帮助,陪伴我一步步完成论文的写作。最后,我要向各位评阅我的毕业论文的老师表示敬意,谢谢你们能够抽出时间评阅我的论文,在这里向你们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2014年4月26日
目 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1
一、罪犯心理对于改造的重要性 ................................. 3
(一)认识罪犯心理 ........................................... 3
(二)罪犯改造心理的种类 ..................................... 3
(三)罪犯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 ................................. 3
二、亲情的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 7
(一)亲情在罪犯心中的地位 ................................... 7
(二)亲情变化的类型和特征 ................................... 7
(三)不同类型的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产生的影响 .............. 8
三、针对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提出对策 ................ 11
(一)亲情帮教的作用与意义 .................................. 11
(二)现阶段亲情帮教所面临的问题 ............................ 12
(三)对监狱开展亲情帮教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 13
四、结语……...................................................................................................................14
参 考 文 献 ................................................. 15
谢 辞 ....................................................... 16
亲情因素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摘要: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机关,是教育人、改造人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监狱工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在司法部提出“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把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作为监狱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的要求之后,如何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当前监狱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罪犯的改造心理在监狱服刑期间很容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例如监狱因素、一线民警因素、家庭亲情因素、社会因素等等。本文针对亲情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进行探讨。亲情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罪犯改造心理的变化。亲情的突发性、渐进性和起伏性等方式的变化对罪犯服刑心理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针对这种心理变化,监狱应该如何运用多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提出有效对策,这对罪犯在服刑期间是否能祛除邪恶化早日回归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罪犯 改造心理 亲情帮教
ABSTRACT:Prison is a criminal penalty department of the country and a place to correction and reeducation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more improvement have been proposed to the prison work .Challenges become harder after the justice department proposed the request which are “put the correction On the top”、“ To improve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quality as an important task”、“ probability of the criminal crimes again as a main standard of prison supervision”. During the prison, criminals psychology is easily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rison environment, police, family affection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so on.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n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psychology that affected by family affection .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psychology can be affected by every changes of family affection. “emergency”、“gradually”、or“unstable” family affection may cause different results of the criminal correction psychology. We should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knowledges then take various measures for this psychology changes. These measures can be a key factor for criminals to correct errors and return to the society faster and easier.
Key words:Criminal;Transform psychological;Family assist education
一、罪犯心理对于改造的重要性
(一)认识罪犯心理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①。哪怕是罪犯也不例外,罪犯心理产生于主体罪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罪犯与普通人在心理产生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内容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从心理机制产生上看,罪犯与普通人都是一样的,从心理内容上来看,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现象都是具有与外界客观现实相应内容的。因而,罪犯具有与普通人近似的喜怒哀乐、兴趣、理想等;他们渴望亲情、爱情和友情;他们虽然是罪犯,但仍有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虽然说罪犯和普通人在心理形成,心理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作为触犯了国家法律而受到刑罚的人来说,在被监禁的客观状态下,由于主题和客观现实的特殊性,对犯罪、刑罚等认知、情感和情绪、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二)罪犯改造心理的种类
罪犯的改造心理是局限在被关押在监狱内的服刑人员身上所特定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监狱和监狱民警给罪犯营造出的改造环境或者使用的改造手段以及开展的各种改造活动产生出了这种特定心理。由于罪犯各不相同,他们所犯下的罪行也各不相同,在主观恶性上和对刑罚的态度上以及本身文化程度上的差异都会使得改造心理产生不同的种类,最主要的就分为三类:积极的改造心理、怠慢改造心理、消极改造心理。
1.积极改造心理的表现
第一,具有积极改造心理的罪犯一般有良好的悔罪意识和积极改正的心态。对改造活动具有较强的主动意识,深刻理解改造行为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自己罪犯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和错误,强烈感受到自我改造的重要性。他们渴望通过改造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在改造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体验,并且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深刻的自责和愧疚。在良好的正确的改造心态的推动下,能够充分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改造期间化内疚为动力,坚持不懈的想着改造目标
努力。
第二,罪犯在改造中积极适应改造生活。监狱生活较为单一,面对巨大的环境变化,罪犯在改造前期往往感到不适应,从而处在紧张不安的状态。但这始终是需要面对的问题。罪犯积极的改造心理往往体现在对现有环境的努力适应。监狱是国家刑罚的执行机关,其严厉性和法制性决定了罪犯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可能比正常人适应社会环境的时间更多。所以学会调节改造心理,适应改造生活成为大多数罪犯的首要任务。具有积极改造心理的罪犯往往会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接受改造活动,主动配合改造任务,督促自己尽快适应监狱环境,并用正确的是非观和态度对待监狱生活。积极劳动并带动周围服刑人员改造的积极性,严格遵守监狱纪律,争取早日实现改造目标,回归社会生活。
第三,一般来说积极改造的罪犯很希望他们优秀得到监狱和民警的认同,所以各种获奖或者口头表扬等形式都会让罪犯的变得十分开心,这也可以说积极改造的罪犯有时候就像一个学校的孩子,考试成绩好了得到表扬同样也会感到开心。这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这对监狱改造管理帮助是极大的。当罪犯表现优异时,监狱更应该让罪犯更多的希望,让他们在改造中获得乐趣获得希望,更重要的就是更早的获得自由。对于积极改造的罪犯来说,强烈的获奖动机,不单单是可以获得减刑假释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的安慰。
2.怠慢改造心理的表现
什么是怠慢改造心理,它的表现基本为罪犯对于改造没有积极性,对于改造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一般都会觉得改造没有什么作用,所以能偷懒的就偷懒,自我改造的需要比较薄弱,和那些积极改造的罪犯相比缺少了一定的热情。怠慢改造的罪犯一般比较贪图舒适的生活,既不想参加劳动,又不想被监狱民警批评,所以他们经常会参加一些打发时间的轻松活动,而面对劳动时经常装病来偷懒。
对于怠慢改造的罪犯来说,不引起关注是他们的第一守则,监狱既不会表扬他、同样也不会惩罚他们,好吃懒做的特点表露无遗。这些人希望的生活就是在改造中混混日子轻松度过服刑期又可以避免惩罚成为主要的心理特点。
监狱在面对这样的罪犯也难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怠慢改造的罪犯虽然不会犯错,但是同样的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做什么。可以说是你鞭子抽一下,他才会动一下。对待生活没有希望也不会绝望。
3.抗拒改造心理的表现
抗拒改造的罪犯的表现是指,在服刑期间,他们经常会对监狱的改造政策和方法表示出敌意和反抗,经常抵抗和不接受参加劳动并改造成为新人的顽固行为。甚至还会煽动其他罪犯一起捣乱抗拒改造。不服从监狱民警的管理,经常违反监狱纪律,长期装病不参加劳动,故意破坏生产的设备等,甚至绝食、自残自杀等行为都是抗拒改造的表现。抗拒改造心理的出现因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抗拒改造的罪犯对于司法机关对他们判决不服,他们内心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罪行的危害性,他们认为被抓住只是自己大意疏忽了,所以在监狱服刑期间内心一直存在高傲心理,认为监狱不是他们待的地方。对于监狱机关的改造和教育不予理会。
第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以及少数民警不良形象,同样也会成为罪犯抗拒改造的又一原因。有一些罪犯,在社会上看到他人通过不合法的手段,一夜间就富有了起来,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的心理就失去了平衡。还有一些其他的社会腐败现象。自从八项规定的出台以来,贪官污吏接二连三的落网也体现出了社会的黑暗面。抗拒改造的罪犯会觉得自己被抓进监狱,只能说明自己没有靠山,是无能的表现,服刑期间再受到的严管管理之后,罪犯在痛苦中用产生了思维偏差,再加之少数监狱民警的的行为举止的不当,使得罪犯的心理深处埋下了抗拒改造的种子。时间久了,这类的罪犯对于民警和监狱对持有怀疑的态度。
第三,还有一类抗拒改造的罪犯一般都是刑期较长、家庭破裂、妻离子散、生活无望,对于前途感到没有希望,抗拒改造的心理慢慢就演变成为将抗拒改造付诸行动。他们苦闷绝望、拉帮结伙、好逸恶劳,经常在同伴面前吹嘘自己的胆量还鼓舞他们一起“闹事”。再加之入狱后家庭的破裂,家人对他们绝望离他们而去,不再关心探望他们,使得罪犯有了“亡命之徒”的心理想法。反正世界都抛弃了他,他也对什么都无所谓了。
(三)罪犯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
1.服刑初期的心理特征
当人被关进监狱服刑开始,身份和地位与在社会上相比形成较大的反差,要他们
得罪犯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难以适应。这服刑初期,多数罪犯都会有几点相同的不稳定情绪呈现出来,例如苦闷、绝望、焦躁不安、悲观、欺骗民警等心理动向及行为。这种入狱初期的不适应心理一般都要进过六个月到十二个月的时间才会逐渐改观。不同的罪犯适应期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主要的因素如罪犯入狱前在拘留所关押的时间,时间越是长,入狱后的也就更能快速的适应;罪犯的刑期长短,刑期越是长,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容易导致心理压抑,心理不适应期肯定也就会越长,相反的话就越短;还有就是罪犯的自身的特点,性格比较开朗的罪犯心理不适应期相对就较短,要是内向的罪犯入狱后会更加自闭,心理适应期也就更长。
2.服刑中期的心理特征
当罪犯的服刑初期心理度过之后,马上到来的就是服刑的中期心理。他们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管当初再怎么不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接受。时间是能改变一切的。从罪犯的服刑中期开始,他们逐渐有了自己在狱中的改造目标,在空余的时间他们会经常沉回忆过去的所作所为,认罪悔改的心理也会大大增强,自责感也会增加,并产生自悔心理②。这将成为他们积极改造的心理基础。当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对新的生活也开始有了希望并坚定了改造信心。但是,同样在这段时间里,罪犯也可能会产生一种矛盾心理,对改造前途即迷茫又绝望,这种反复心理现象对改造起到了消极作用,作为监狱和一线民警应该对这种心理现象的出现予以重视,凭借亲情教育、感化教育等放手针对用药使消极心理不在罪犯心理蔓延和扩散,否则必定会对罪犯改造产生极大阻碍。
3.服刑后期的心理特征
当罪犯快要刑满释放,这就到了罪犯的服刑后期阶段,原本相对平静的心理可能因此被打破,他们会在闲暇之余开始担忧起自己出狱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对出狱后的生活既向往又担心,怕会被社会歧视、被他人看不起;自尊的心理虽然有所建立但是仍然是自卑为主体,因为自己被判过刑而萌生自卑,当然这些是在服刑后期罪犯的一种普遍的忐忑心理。对此,我们监狱民警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利用改造教育和亲情温暖等一系列的改造组合拳,对罪犯心理进行疏通,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只要好好改造,社会定会重新接纳他们。
二、亲情的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在监狱罪犯改造工作实践中发现,亲情的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有着重要的地位。调查数据显示, 大约90% 的被测服刑人员表示亲情的变化对其心理造成影响, 其中既有积极影响, 也有消极影响,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以探讨。目的是采取更有效的对策、更好地发挥亲情对罪犯改造的积极作用, 尽量避免消极作用③。
(一)亲情在罪犯心中的地位
亲情是罪犯的血缘、姻缘、恋爱等关系产生的情感, 具体来说就是罪犯对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情、对婚姻的爱恋之情、对子女的思念之情等。人的一生情感种类有很多,唯独亲情不可代替、不能遗忘,血浓于水、血脉相连。正因为如此亲情在人们心目中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常人如此,对罪犯同样是如此。亲情对罪犯的改造心理影响是也不可小觑的。
(二)亲情变化的类型和特征
罪犯亲情变化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突发性变化、渐进性变化、起伏性变化。
1.突发性变化
亲情的突发性变化是指在罪犯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他们的亲人在情感上不可预知的、短时间内的变化、包括亲情的突发性恶性变化和良性变化。
2.渐进性变化
亲情的渐进性变化是指亲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微弱、浮动较小,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虽然这种变化相对缓慢,但是对罪的心理是最煎熬的一个过程。
3.起伏性变化
亲情的起伏性变化是指亲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的程度、性质的好坏交替变化,特点就是时好时坏琢磨不定,易导致罪犯的情绪波动无常。
(三)不同类型的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产生的影响
1.突发性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1)消极影响
亲情突发性的恶变是对罪犯最大的打击,罪犯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波动。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整天面对着高墙、铁丝、手铐等物品,内心已经十分的压抑,原本以为唯一可以寄托心理安慰的亲情都突然发生恶变,心理肯定是难以接受导致精神异常紧张,从而罪犯对监管改造产生“排斥”心理。
由于自己犯下的罪行导致自由的被剥夺, 罪犯本来就有很多的需求不能被满足,常常处于压抑的状态,一旦受到突发的亲情关系变故, 他们的心理世界就会产生巨大的波动, 由于大部分罪犯不能恰当地调控不良情绪,在内疚痛苦、思念亲情等心理的消极作用下, 很快就会出现悲观、抗拒、逆反偏执、自暴自弃的改造态度, 甚至还可能导致产生心理疾病,自残等行为。亲情的突发性变化具有不可预知性、瞬间爆发性、程度严重性等特点。当罪犯的心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沉重打击导致其心理及其压抑,并无处发泄,最后罪犯会通过绝食、蓄意打架斗殴、拒绝劳动等行为来达到其发泄怨恨、自我解脱的目的。
案例重现
这是发生在宝山某监狱服刑人员李某身上的一件真实案例:李某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进监狱之前李某有一个未婚妻子,开始的几年时间里面他的未婚妻并没有李某犯下的罪行而离开他,在李某服刑的八年时间里他的未婚妻经常来看他,两人的感情十分的稳定,李某也一直和主管民警表示一定积极改造从新做人,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报答妻子。可是在最近一次家属会见上,她的未婚妻却和李某提出了分手。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李某心理十分痛苦,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李某慌了手脚失去了正确的认知和理智的情绪,他此时的情绪错综复杂,有对未婚妻的留恋,还有失去未婚妻的悲伤和沮丧之情,更有着对未来改造生活的绝望之情。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得李某焦躁不安,日日夜夜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曾经积极改造的态度也烟消云散换来的是消极对待改造、混刑度日。
突发性变化影响示意图
罪犯服刑期间的心理恶心转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妻子提出要离婚,亲人死亡、家庭生活困难子女辍学等等。当唯一的精神寄托突然消失,罪犯往往会将这不幸原因认为是自己亲手造成的,从而给自己带来了强烈的负罪感,使得改造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2)积极影响
亲情的突发性良性变化可以说会给罪犯带来巨大的惊喜。这种变化带来服刑人员的心理变化也是出乎意料的。罪犯在服刑期间日复一日的过着同样的生活,面对着冰冷的铁窗生涯,大多数犯人对未来不报希望。这时突发的亲情良性变化可能就会对罪犯的改造心理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当罪犯获知妻子久治不愈的病突然痊愈、或是自己的孩子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时,内心就会变得十分的喜悦,同时开始向往早日全家团聚。罪犯改造心理需要这种正能量的补充,我觉得这比任何惩罚或者是管理措施都能提高罪犯的改造积极性。
2.渐进性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1)消极影响
这种变化的表现具体为,罪犯的亲人在罪犯刚入狱的一段时间里还是很关心的,定期会来看望罪犯。但是久而久之,亲人慢慢开始冷漠起来,探监也时断时续,最终还会发展到根本不来探望罪犯。这种亲情变化会持续很长时间,也可以说会伴随整个罪犯的服刑生活,并且强烈的心理斗争短期内不会消除。在这种渐进性的恶性变化期间罪犯的内心会一天比一天的痛苦,抑郁、多疑、逆反、悲观等感情会日渐突出。渐进性恶性亲情变化与突发性恶性亲情变化相比,渐进性的变化要趋于平缓,表现时间上也较为缓慢,而且这种变化具有隐蔽性、稳定性、且难以预测、更不容易被监狱一
案例重现
在我现在实习的大队里有一名服刑人员张某,我刚下监区的时候就发现他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在劳动改造过程中还时不时的装病偷懒。几位监狱老民警和他进行了多次谈心劝导也收效胜微。后来从老民警口中得知原来张某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妻子也离家出走,唯独剩下的女儿竟然还得了白血病,这让李某精神上备受折磨丧失了改造的信心。面对遥遥无期的刑期,担心无人照料的女儿,每夜都睡不着觉。面对这种
情况于是就破罐子破摔,消极对待改造。
渐进性变化影响示意图
(2)积极影响
如果罪犯的家人定期会来探监,并且时常告知家人身体都很健康,子女学习成绩也很优秀,生活条件也慢慢变好。这样的话罪犯才能在监狱内安心接受改造,用优秀的改造表现换来早日与家人团聚。实习的时候经常也会和犯人聊天,相当一部分罪犯在说起监狱外的家人的时候都会露出亲切的微笑和期盼的眼神,我知道这一定是亲情的力量,往往这些罪犯在改造表现上都是比较优秀的。当罪犯家属接见的次数增加,罪犯虚心接受改造和对家人团聚的向往状态都会一直持续。在监狱民警的正确引导下,罪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逐渐恢复到常态心理④。
3.亲情起伏性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
亲情的起伏变化顾名思义就是指罪犯与亲人的感情关系好与坏交替变化,其中的特点就是时好时坏琢磨不定,容易导致罪犯的情绪波动、变化无常。 ④ 王翠凤.监狱分类制度研究[J].中国司法,2012(06)
亲情起伏性的变化容易导致罪犯在服刑期间易激动惹事、心情多变、情绪波动。一般来说罪犯的情绪会随着父母的身体是否健康、配偶对婚姻是否衷心,子女是否学业有成的变化产生波动。例如子女的学业。就业问题屡次失败,但是最终还是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帮助家里解决了生活上的经济来源问题。也比如说父母身体一直时好时坏,但是最终在亲人的照料下父母身体逐渐康复,病情反复也得以控制。这对监狱内罪犯的心理也产生了混合式的影响。
起伏性变化影响示意图
三、针对亲情变化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影响提出对策
(一)亲情帮教的作用与意义
1.亲情帮教对罪犯改造心理的重要意义
服刑人员在未入监区时,已经在无法适应社会背景,从而导致犯罪。罪犯对待周围、家庭及亲人的不理解,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对立心态。在进入监狱后,服刑人员离开原来的社会环境,突变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尤其是在限制人生自由的情况下,罪犯面对新的背景、新的身份、新的集体,心理容易产生突变。产生惧怕感,厌世感和极大的不安全感。感到无法适应,无所适从。此时,巨大的今昔对比对罪犯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他们往往会后悔,会自责,会孤单无助。在教育改造中日益消沉,深陷囫囵。服刑人员亲属是服刑人员的亲人,亲人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感情作为罪犯最大的心理支撑,在关键时刻,能够给予罪犯最大的心理安慰。日本有一位教育家
木村久一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家庭给罪犯带来的欢乐与温暖是监区关爱所不可替代的。亲情是相互作用的,服刑人员在亲情的关心和鼓励,支持与帮助下,可以让心理的不安和孤独尽情释放,恐惧和悔恨得到缓解,在家人的保护下,重塑对新生活的渴望。
2.亲情帮教对罪犯改造心理的重要作用
亲情帮教作为罪犯改造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是显著而不可替代的。亲情帮教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 亲情帮教作为一种新的改造形式,增加了罪犯改过自新,重塑信心的机会。给罪犯更多的改进空间,以更人性化的方式,让罪犯感知社会的温暖,建立新的世界观价值观。
第二,对监区改造有促进和辅助作用,监区内外齐头并进,双管齐下,更有效的对罪犯实行多方位的改造。
第三,亲情帮教有利于缓解狱内环境。帮教形式有利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改造氛围,丰富罪犯的改造生活⑤。
亲情帮教不单单只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还充分体现了其管理机制中的环境机制。亲情帮教,有效改善了服刑人员与家庭,监狱的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服刑人员感受到来自周围尤其是亲情的美好和重要,在和谐友善的氛围中进行改造,提高改造的效率和成果。亲情帮教有效从源头上化解罪犯心理矛盾,集中矫治罪犯各种行为,是服刑人员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叛逆走向理解,减少犯罪率,提高矫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现阶段亲情帮教所面临的问题
1.亲情帮教作为监区内外综合矫治的重要手段,其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首先是服刑人员家属的参与度和重视度不高。监区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服刑人员亲属对监区的日常矫治工作并不熟悉,部分家属本身具有轻微的心理障碍,认为丢面子或者认为矫治罪犯这只是监狱的责任,自己无关,家属的不理解不配合,导致帮教工作无法落实,帮教活动进行不彻底。另外,监区内部自身对亲情帮教的重视程度,⑤ 赵振亭.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暴力型罪犯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0(25)
及监管力度,也是促进或阻碍帮教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⑥。
2.亲情帮教工作准备不够充分
亲情帮教工作需要详细健全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个监区需要成立工作小组,严格按照既定方案进行亲情帮教的活动准备,活动定期监督检查和评比。这些帮教措施和细节若落实不到位,工作不积极,势必造成帮教工作拖沓缓慢,无法有效进行。甚至有些亲情帮教,因没有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活动形式或人员培训上不合格,甚至产生反作用,让亲情产生突发性改变,加大对罪犯改造心理的难度。
3.亲情帮教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缺乏新意
亲情帮教活动内容由于场地,人员安全因素等限制,可变化的形式及内容较少。大多以家属探望,励志讲座等传统形式进行。亲情帮教的可持续性决定了能否将亲情对罪犯心理的影响由突发性的影响向渐进性积极影响转变。其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丰富亲情帮教的形式和内容,结合各监区特色,创造具有创新意识,有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系列帮教活动。
4.亲情帮教无既定方案或先例可循
可供参考或已取得显著成效的案例较少。相关研究成果交流不多,不利于监区制定帮教方案。现阶段的监狱矫治多以日常管理教育和学习劳动生产的传统方式居多,对亲情帮教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以至于多数亲情帮教活动仅拘泥于形式,走过场。一场帮教活动结束后,可提炼的精华不多,帮教成果不明显而草草收场。
(三)对监狱开展亲情帮教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1.亲情帮教作为监区内外综合矫治的重要手段,其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第一,在软件上,监狱和监区做好密切配合,提高思想意识,加强对亲情帮教的重视程度,在罪犯改造心理教育的工作中加大亲情帮教的比例。成立亲情帮教的有效管理平台,切实做好相关人员的落实和管理。并且认真研究,规范的科学的进行工作部署。
第二,在硬件上,充分给予亲情帮教合适的活动空间,在监狱或监区成立亲情帮教活动室,做好帮教人员的指导工作,配合帮教人员共同实现罪犯的各项改造。做好⑥ 张卫芬.着力构建大戒毒工作体系探究[J].中国司法,2012(09)
其他硬件设施及经费方面的保障。
2.实现亲情帮教常态化、规范化,加强亲情帮教可操作性
亲情帮教在一定范围内给予罪犯人性化的帮助,但由于其特殊性必须在有标准和目标的情况下,使亲情帮教实现三化即: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在在活动中明确五要点: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机构、负责人员、活动具体时间、活动详细地点。在帮教管理上,必须严格把关,做到三大保证:身份保证、信息保证、监督保证。在帮教效果评估上,要严格按照既定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估。在帮教前期,帮教中和帮教后期都有活动评价及反馈,总结建议及改进措施,使帮教活动形成更有序,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趋势。
第一,应当定期开展工作汇报及总结。亲情帮教工作小组应当定期组织联系召开工作会议。分阶段听取各个监区或帮教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了解并解决阶段内产出的问题或情况,监区和小组之间信息交流,并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和统计。
第二,建立检查监督制度,时时检测各项环节。督查小组需定期对各监区的亲情帮教活动开展督促指导,及时发现各种突发性问题及可能存在的隐患。按照评价标准进行严格评估。
第三,做好评价及奖惩措施,提高各监区教员积极性。根据各阶段亲情帮教的实际情况,结合定期工作汇报内容及评价标准,对监区教育工作尤其是亲情帮教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积极性高的,帮教目的和成效显著地监区应给予记的表彰奖励,提高积极性。对于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监管不得力的监区则应给予警告和相应的处罚。奖惩分明,双管齐下开创亲情帮教的良好态势。
3.常态化向创新化改变,纵横双向拓展亲情帮教形式和载体
第一,创新思维延展多种帮教形式,不让帮教活动成为“一次性”产品。若想让帮教工作可持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帮教活动内容上必须加以创新和改进。帮教活动不仅限于亲友谈心、讲座大会等形式,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特性创设“妈妈,我有话说” “我有一个心愿”等主题帮教活动。通过亲人的帮助和鼓励,使得服刑人员产生心理的安慰和共鸣,起到辐射性的作用。在时间点上,可以选择亲情变化的关键时期:突发性时期,起伏性时期等机会,加大对罪犯心理改造的积极影响。如:家属或本人生日,中秋节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利用不同载体,提高亲情帮教的可操作性。不同的载体如会面,书信,照
片,多媒体视频等帮教载体会产生不用的帮教效果,会面可能是一天或一段时间的作用,但照片,视频等载体的帮教将产生更长期更深入的作用。通过这些载体呈现的帮教内容将更为丰富和变化。
第三,狱内狱外共携手,推进帮教“生活化”。在亲情帮教过程中,有必要对服刑人员家庭进行了解和走访,真正了解服刑人员的家庭状况,在帮教前进行安慰和帮教指导。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家庭,解决矛盾和纠纷,消除家庭成员的不安心理和疑惑,拉近监狱服刑人员和家属之间的距离。使家属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状态配合进行帮教工作。
4.建立服刑人员亲情温暖信息库
第一,在服刑人员家庭进行手拉手走访时,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认真告知其规章制度和相关责任义务。可以家属签订“亲情协议”,并根据协议内容,督促双方,尽可能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用亲情与温暖感化服刑人员。
第二,在部分服刑人员家属困难或缺失,不能如期进行亲情帮教的情况下,为了是他们能够同样感受到社会和监狱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针对这部分人群,可以与社会志愿者达成协议,组成“阿姨帮教团”等社会义工组织,以兄弟姐妹的身份互帮互助,让服刑人员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重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自觉改造的信心。同时,监区应该加强对社会帮教团在沟通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缩小非血缘之间的距离。重塑服刑人员心中对“亲情”的渴望和感恩的心理。培养服刑人员理解社会,感恩社会的美好意识,为回归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为处狱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意大利刑事法学家贝卡利亚曾经说过:刑罚的目的并不是要使人受到折磨和痛苦,也不是要迫使已经实施的犯罪成为不存在,刑罚的目的只是阻止有罪的人再使社会遭受到危害并制止其他人实施同样的行为。罪犯在监狱服刑时间都较长,甚至可能剩下的一辈子的时间都要呆在监狱中度过,在漫长的服刑期内,罪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去学着适应非正常的环境。他们会因为监狱内的多种因素而慢慢的改变。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些本能是改变不了的,比如说亲情、生理需求、爱情等等。本文为何要针对亲情变化的因素对罪犯改造心理的因素进行探讨?就是因为亲情是不可变的,血缘关系是不可变的。监狱的工作首要标准其实就是将罪犯改造成不会再危害社会的正常人,而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和改造模式现在已经成为目前监狱工作的主
要策略。如果监狱能够使用好亲情教育这把双刃剑,这必定将对维护监狱稳定和促进罪犯改造心理良性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白茹.测谎与心理学的关系[J].辽宁警专学报,2003(02)
[2]郭万红.浅论现代监狱的人性化设计[J].东南大学,2010
[3]方银汇.以录隋教育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M].法学视野出版社,2009
[4]姚峰.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法治,2007(05)
[5]王翠凤.监狱分类制度研究[J].中国司法,2012(06)
[6]赵振亭.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暴力型罪犯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0(25)
[7]张卫芬.着力构建大戒毒工作体系探究[J].中国司法,2012(09)
谢 辞
本文是在段晓英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首先要论文指导老师段晓英老师。在对论文框架无从下手的时候段老师耐心地帮助我明确思路、确定了写作大纲。在我写作的
过程中,段老师更是细心地辅导,指出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叮嘱我抓经时间修改。段老师敏锐的学术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让我受益匪。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还要感谢大学生涯中教过我的各位老师,是你们教给我知识,让我得到沉淀和积累才能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他们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帮助,陪伴我一步步完成论文的写作。最后,我要向各位评阅我的毕业论文的老师表示敬意,谢谢你们能够抽出时间评阅我的论文,在这里向你们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2014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