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企业文化

看日本的企业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企业文化一词,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但它最早的实践者却是日本人。二战中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世人都以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但不久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日本产品相继敲开世界各国国门,特别是电视、汽车等占领了美国大部分市场时,美国研究起日本发展的奥秘。最后得出结论: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西方学者做过一个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如果说传统管理理论更多的着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的话,企业文化理论则着眼于占2/3比重的无形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企业之所以成功,经济迅速腾飞,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更重视管理的软性因素,更重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更重视培植企业自身的“社风”、“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等。

公元一世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接受了儒家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逐渐形成了“稳定性强”的具有大和民族色彩的文化,它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化的特征从历史上看,日本的周边一直存在着一些强大的国家,这种地缘特点要求日本人必须发奋图强,才能赢得民族独立,并受到周边国家的尊重,这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民族自尊意识。在此基础上,日本人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和感情——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上长期盛行单一的种植经济,这种劳作方式需要整个家庭及邻人的相互协作,因而倾向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加之日本是民族单一的国家,因而这种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的思想就更浓厚。这种国民团结一致的精神表现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就是政府和企业密切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

日本的团队精神在大、中企业实践中有三项重要的制度作为保障。一是终身雇佣制,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受雇于一家企业后,若无特殊原因,在该企业将干到退休。企业方面,要对员工长期负责,从工作到生活,从本人到家属都要关照,在不出现特殊情况时不解雇职工。从本质上说,雇佣制是日本企业家族化经营方式的延伸。

早在德川时代,家庭工业基础上的师徒制家族经营方式便已诞生,其特色是营利活动与家庭集团的继承行为合而为一。明治以后的近代企业,家庭与企业是分离了,公司追求的仍然是营利与自身的稳定二者,强调“企业家族之情”,把家族制度的“和谐”移植到现代企业里。这种价值观得到了延续,渗透到了经营者和一般职工身上。大正后期(20年代初),以终身雇佣、论资提级、奖金制为内涵的终身雇佣经营方式初步形成。但是,它还不能与战后的终身雇佣制同日而语。战前的终身雇佣制,在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上基本上是“单行线”,即一方面职工被强迫接受“一仆不随二主”的忠诚思想束缚,另一方面,雇主却可以随意地解雇职工。

1947年,日本政府颁布《雇佣保障法》。一方面,法律限制雇主随意公开招聘职工,一些行业部门还形成了非正式的雇佣卡特尔,通过限制行业内相互竞争的雇主雇佣对方职工来限制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劳动者缺少另谋职业的机会。

另一方面,法律严禁随意解雇职工,即使情况允许解雇,也必须符合一系列苛刻的条件,包括支付一大笔令雇主难以承受的补偿金,从而使解雇职工事实上难以发生。为了弥终身补雇佣制的缺陷,他们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例如,升为高级职员后,主要凭能力晋升;把不称职者调到不重要岗位或强迫其提前退休;对有才华的年轻人委以重任等等。可见,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既有别于欧美式的自由雇佣制,也不同于中国计划体制下由政府包揽就业的“铁饭碗”制,确切的说法应是“长期稳定雇佣制”。

二是年功序列工资制。这是一种主要依据职工的资历、学历确定工资和职务,并结合一年两次大额奖金,享受企业福利,退休时发给退职金等的报酬制度。由于它以资历(工龄)作为提薪和晋升的基本依据,意味着职工变换劳动单位要付出沉重代价,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而长年连续工作,对企业生死相依则可获得厚酬。这一报酬形式对终身雇佣制起着巩固作用。

三是按企业组织工会,把劳资关系改造为家族内部关系,日本民族渗透着一种特殊的家庭意识,这是一种家庭式温情和能力主义原则相结合的共同发展关系。这种企业文化形象地将企业化为一个家族,家族的兴衰关系到每个家庭成员,所以每个成员都会为了家族的荣誉和兴盛而战。这种团队精神就具有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这种企业文化也形象地将企业化成商海中的一条船,从每个船员到船长,共同以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确保这条船不会沉没。

这三条制度像三条无形的绳索,把员工们捆在一起,使他们团结一心,为企业竭尽全力。 狭小的岛国,历史上长期孤立和现代工业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使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为了摆脱危机感,日本人形成了广采博取的学习精神。善于学习吸收海外优秀文化是日本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在我国唐朝时学习中国,明清时学习荷兰,近代以后学习英、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学习美国。日本人学习外来的东西,特别注重结合本国需要和本国特点进行加工改造。

当我们观看日本的电影和电视剧时,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日本人对自己的国家很忠诚。没错,日本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忠”,日本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每个男女都负有恩情债,即原债,有债就需报恩,报恩的主要形式是“忠”。因而,“忠”在日本被放到伦理道德准则的金字塔尖,是涵盖一切伦理标准的最高美德,从封建时代对领主的效忠,演变为近代、现代对集团、对国家的忠诚。进入日本公司的员工,有一种对公司感恩、报恩、从一而终的感情。忠诚的标志就是献身工作,致力于对公司的奉献,而利润正是这种贡献的结果。

以上几点便是日本文化的特征,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造就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很重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也称“经营文化”,强调通过优良的产品、周到的服务来服务社会,从而赢得社会的好评,以延续组织的生命。与西方企业仅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奋斗目标不同,日本企业强调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双重价值目标。

松下幸之助在松下电器公司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了《实践经营哲学》一书。松下公司现有职工20多万人,产品1.4万种,工厂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经营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多倍。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民族英雄”。该公司的成功得力于完善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松下公司是日本第一家有公司歌曲和价值准则的企业。每天早晨8点钟,公司所有的员工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七大精神,并在一起唱公司歌曲。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说,松下公司好像将我们全体员工融为一体了。

第二,在进行总体企业文化培育的前提下,把培养人才作为重点,强调将普通人培训为有才能的人。松下幸之助有一段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他认为,事业是人为的,而人才的培育更是当务之急。也就是说,如果不培育人才,就不能有成功的事业。出于这种远见卓识,他于1964年在大阪建起了占地14.2万平方米的大型培训中心,一年开支达40亿日元(占总销售额的0.1%)。全公司有1/3的人来这里接受培训。大规模的人员培训,保证了松下电器的新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向世界各地。

第三,注重经营性的、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有新鲜感,这样更易于职工自觉接受公司文化。每年年终时,公司自上而下动员职工提出下一年的行动口号,然后汇集起来,由公司宣传部口号委员会挑选、审查,最后报总经理批准、公布。公司有总口号,各事业部、分厂有各自独特的口号。一旦口号提出,全公司都在这一口号下行动,口号本身体现了公司的价值观。

松下认为,企业经营归根到底是为了共同幸福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人的本质,并且根据这种认识去从事工作。这是松下企业经营哲学的基点。

松下提出,企业经营理念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企业的真正使命是什么?企业要健康发展,首先就应该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这是因为,第一,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力量、销售力量、资金力量以及人才等,虽然都是重要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正确的经营理念。只有在正确的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人员、技术和资金发挥作用。第二,在千变万化的社会形势中,企业若要对各种问题采取无误的、恰当的对策,其基本依据仍然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第三,对于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众多职工,要使之同心协力,发挥巨大干劲,其基础仍然是经营理念。

正确的经营理念认为,企业的使命或实业人的使命,就是克服贫困,就是使整个社会脱贫致富,就是要把全体人民的生活推向富裕和繁荣。形象地说,企业或生产者的使命,是把贵重的生活物资像自来水一样无穷尽地提供给社会。无论什么贵重东西,生产的量多了,就可以达到几乎低到无代价的价格提供给人们。这样,才能逐渐消除贫困。松下认为,正确的经营理念扎根于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世界观上。从这里才能产生真正正确的经营理念。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世界观则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如果违背了它,那就不能说是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世界观,而由此产生的经营理念也不可能是正确的。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是经常变化的,但是,立足于按照人的本质或自然规律而得出的正确的经营理念,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无论是国内国外都是适用的,企业应当坚持一贯地奉行这种正确的经营理念。这种经营理念也包括用生成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所谓生成和发展,简单说来就是日新,又日新。这就是宇宙万物运动的自然规律,从这个观点来看企业的经营,可以认为各个产品或各个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寿命,原则上必须不断地进行新的开发、新的投资,而企业形象、企业战略也必须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要日新月异。

看日本的企业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企业文化一词,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但它最早的实践者却是日本人。二战中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世人都以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但不久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日本产品相继敲开世界各国国门,特别是电视、汽车等占领了美国大部分市场时,美国研究起日本发展的奥秘。最后得出结论: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西方学者做过一个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如果说传统管理理论更多的着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的话,企业文化理论则着眼于占2/3比重的无形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企业之所以成功,经济迅速腾飞,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更重视管理的软性因素,更重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更重视培植企业自身的“社风”、“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等。

公元一世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接受了儒家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逐渐形成了“稳定性强”的具有大和民族色彩的文化,它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化的特征从历史上看,日本的周边一直存在着一些强大的国家,这种地缘特点要求日本人必须发奋图强,才能赢得民族独立,并受到周边国家的尊重,这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民族自尊意识。在此基础上,日本人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和感情——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上长期盛行单一的种植经济,这种劳作方式需要整个家庭及邻人的相互协作,因而倾向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加之日本是民族单一的国家,因而这种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的思想就更浓厚。这种国民团结一致的精神表现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就是政府和企业密切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

日本的团队精神在大、中企业实践中有三项重要的制度作为保障。一是终身雇佣制,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受雇于一家企业后,若无特殊原因,在该企业将干到退休。企业方面,要对员工长期负责,从工作到生活,从本人到家属都要关照,在不出现特殊情况时不解雇职工。从本质上说,雇佣制是日本企业家族化经营方式的延伸。

早在德川时代,家庭工业基础上的师徒制家族经营方式便已诞生,其特色是营利活动与家庭集团的继承行为合而为一。明治以后的近代企业,家庭与企业是分离了,公司追求的仍然是营利与自身的稳定二者,强调“企业家族之情”,把家族制度的“和谐”移植到现代企业里。这种价值观得到了延续,渗透到了经营者和一般职工身上。大正后期(20年代初),以终身雇佣、论资提级、奖金制为内涵的终身雇佣经营方式初步形成。但是,它还不能与战后的终身雇佣制同日而语。战前的终身雇佣制,在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上基本上是“单行线”,即一方面职工被强迫接受“一仆不随二主”的忠诚思想束缚,另一方面,雇主却可以随意地解雇职工。

1947年,日本政府颁布《雇佣保障法》。一方面,法律限制雇主随意公开招聘职工,一些行业部门还形成了非正式的雇佣卡特尔,通过限制行业内相互竞争的雇主雇佣对方职工来限制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劳动者缺少另谋职业的机会。

另一方面,法律严禁随意解雇职工,即使情况允许解雇,也必须符合一系列苛刻的条件,包括支付一大笔令雇主难以承受的补偿金,从而使解雇职工事实上难以发生。为了弥终身补雇佣制的缺陷,他们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例如,升为高级职员后,主要凭能力晋升;把不称职者调到不重要岗位或强迫其提前退休;对有才华的年轻人委以重任等等。可见,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既有别于欧美式的自由雇佣制,也不同于中国计划体制下由政府包揽就业的“铁饭碗”制,确切的说法应是“长期稳定雇佣制”。

二是年功序列工资制。这是一种主要依据职工的资历、学历确定工资和职务,并结合一年两次大额奖金,享受企业福利,退休时发给退职金等的报酬制度。由于它以资历(工龄)作为提薪和晋升的基本依据,意味着职工变换劳动单位要付出沉重代价,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而长年连续工作,对企业生死相依则可获得厚酬。这一报酬形式对终身雇佣制起着巩固作用。

三是按企业组织工会,把劳资关系改造为家族内部关系,日本民族渗透着一种特殊的家庭意识,这是一种家庭式温情和能力主义原则相结合的共同发展关系。这种企业文化形象地将企业化为一个家族,家族的兴衰关系到每个家庭成员,所以每个成员都会为了家族的荣誉和兴盛而战。这种团队精神就具有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这种企业文化也形象地将企业化成商海中的一条船,从每个船员到船长,共同以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确保这条船不会沉没。

这三条制度像三条无形的绳索,把员工们捆在一起,使他们团结一心,为企业竭尽全力。 狭小的岛国,历史上长期孤立和现代工业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使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为了摆脱危机感,日本人形成了广采博取的学习精神。善于学习吸收海外优秀文化是日本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在我国唐朝时学习中国,明清时学习荷兰,近代以后学习英、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学习美国。日本人学习外来的东西,特别注重结合本国需要和本国特点进行加工改造。

当我们观看日本的电影和电视剧时,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日本人对自己的国家很忠诚。没错,日本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忠”,日本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每个男女都负有恩情债,即原债,有债就需报恩,报恩的主要形式是“忠”。因而,“忠”在日本被放到伦理道德准则的金字塔尖,是涵盖一切伦理标准的最高美德,从封建时代对领主的效忠,演变为近代、现代对集团、对国家的忠诚。进入日本公司的员工,有一种对公司感恩、报恩、从一而终的感情。忠诚的标志就是献身工作,致力于对公司的奉献,而利润正是这种贡献的结果。

以上几点便是日本文化的特征,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造就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很重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也称“经营文化”,强调通过优良的产品、周到的服务来服务社会,从而赢得社会的好评,以延续组织的生命。与西方企业仅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奋斗目标不同,日本企业强调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双重价值目标。

松下幸之助在松下电器公司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了《实践经营哲学》一书。松下公司现有职工20多万人,产品1.4万种,工厂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经营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多倍。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民族英雄”。该公司的成功得力于完善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松下公司是日本第一家有公司歌曲和价值准则的企业。每天早晨8点钟,公司所有的员工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七大精神,并在一起唱公司歌曲。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说,松下公司好像将我们全体员工融为一体了。

第二,在进行总体企业文化培育的前提下,把培养人才作为重点,强调将普通人培训为有才能的人。松下幸之助有一段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他认为,事业是人为的,而人才的培育更是当务之急。也就是说,如果不培育人才,就不能有成功的事业。出于这种远见卓识,他于1964年在大阪建起了占地14.2万平方米的大型培训中心,一年开支达40亿日元(占总销售额的0.1%)。全公司有1/3的人来这里接受培训。大规模的人员培训,保证了松下电器的新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向世界各地。

第三,注重经营性的、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有新鲜感,这样更易于职工自觉接受公司文化。每年年终时,公司自上而下动员职工提出下一年的行动口号,然后汇集起来,由公司宣传部口号委员会挑选、审查,最后报总经理批准、公布。公司有总口号,各事业部、分厂有各自独特的口号。一旦口号提出,全公司都在这一口号下行动,口号本身体现了公司的价值观。

松下认为,企业经营归根到底是为了共同幸福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人的本质,并且根据这种认识去从事工作。这是松下企业经营哲学的基点。

松下提出,企业经营理念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企业的真正使命是什么?企业要健康发展,首先就应该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这是因为,第一,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力量、销售力量、资金力量以及人才等,虽然都是重要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正确的经营理念。只有在正确的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人员、技术和资金发挥作用。第二,在千变万化的社会形势中,企业若要对各种问题采取无误的、恰当的对策,其基本依据仍然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第三,对于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众多职工,要使之同心协力,发挥巨大干劲,其基础仍然是经营理念。

正确的经营理念认为,企业的使命或实业人的使命,就是克服贫困,就是使整个社会脱贫致富,就是要把全体人民的生活推向富裕和繁荣。形象地说,企业或生产者的使命,是把贵重的生活物资像自来水一样无穷尽地提供给社会。无论什么贵重东西,生产的量多了,就可以达到几乎低到无代价的价格提供给人们。这样,才能逐渐消除贫困。松下认为,正确的经营理念扎根于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世界观上。从这里才能产生真正正确的经营理念。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世界观则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如果违背了它,那就不能说是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世界观,而由此产生的经营理念也不可能是正确的。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是经常变化的,但是,立足于按照人的本质或自然规律而得出的正确的经营理念,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无论是国内国外都是适用的,企业应当坚持一贯地奉行这种正确的经营理念。这种经营理念也包括用生成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所谓生成和发展,简单说来就是日新,又日新。这就是宇宙万物运动的自然规律,从这个观点来看企业的经营,可以认为各个产品或各个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寿命,原则上必须不断地进行新的开发、新的投资,而企业形象、企业战略也必须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要日新月异。


相关文章

  •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 2009年第7期2009年7月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VOL.7.No.7 JUL.2009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宋 娜 [摘 要]企业文化是美国人最早提出来的,,实现经济腾飞,主 ...查看


  •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1
  •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摘要: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各国企业文化的形成.日本企业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极大推动了公司的发展.这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日本松 ...查看


  •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 摘要: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各国企业文化的形成.日本企业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极大推动了公司的发展.这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分析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旨 ...查看


  • 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特点及启示[1]
  • 2009年 第11期 经管空间 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特点及启示 文/刘思齐 摘 要:日本的企业管理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既吸收了东方的文化,又吸收了欧美文化,还结合日本的实际,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企业管理文化.文章阐述了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特点,提出了 ...查看


  • 中日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 题 目 中日企业文化异同的比较研究 学 院 经济学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双贸0801 学 生 学 号 [1**********] 指导教师 *****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五日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优秀企业的企业 ...查看


  • 中日韩企业文化之比较
  • ・58・ . 嘉卷学院学提 第19卷第5期2007年9月 .V01.f9.No.5 2007.9 Jo"r,z口Z D.厂.厂i以zi咒g Lki铆Prsi£y 中日韩企业文化之比较 亓名杰 摘 (嘉兴学院管理学院,浙江嘉兴314 ...查看


  • 中日韩企业文化比较
  • 管理探索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7年6月号 中日韩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韩春艳 (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3)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日本.韩国三国企业文化的背景及其特性的介绍和分析,一方面为我国企业管理者了 ...查看


  • 您所在企业是一家具有"文化竞争力"的企业吗?
  • 您所在企业是一家具有"文化竞争力"的企业吗? 本文来源中国人力资源网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处于顶峰时,日本商人不仅买下了洛克菲勒大厦,甚至有一个日本商人想购买美国的总统山运回日本,为日本人了解美国文化而设立一个 ...查看


  •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
  •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 一.日本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日本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数字软件技术为支撑.以数字硬件产品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涵的产业.日本文化创业产业分为4类:⑴声像(含广告).⑵音乐和音响(含广告).⑶游戏.⑷图书.报纸.图像.教材(含广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