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谈《边城》中的人性美 铜仁电大10秋汉语言文学本科班 张绍剑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品以湘西小山城茶垌乡村为背景,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和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在此笔者试对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及山水景色、风俗描写对人性美的烘托作用进行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中篇小说《边城》是作者讴歌健全人性的作品,它通过对一个爱情悲剧故事的伤感叙述,在展示山城人民的苦难的同时更展示了山城人民品德高尚纯洁,使作品始终散发苦一般强烈的“人性美的芬香,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镜。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边城》中凝聚着浓郁的人性美

《边城》描写的社会中洋溢着人性美。在这里,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善良、原始的可爱。作者通过叙写爱情、亲情和乡情,较集中地反映了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叙写圣洁的爱情美

小说通过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和翠翠与天保兄弟之间的爱情周折,叙写圣洁的爱情美。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其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果。她的母亲即老船夫的女儿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热恋并且怀孕,军人既不能违背船夫女儿的意愿与之远走高飞,又不能回军队有损于军队的名誉,他认为,既然不能以生相爱,那就以死相恋把吧,于是便服毒以身殉情;船夫女儿疼爱腹中胎儿,待生下翠翠后去溪边饮冷水致死,以追随情人而去。他们的自由相恋和以身殉情,折射着爱情美的光辉。

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的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小相

依为命。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井,”“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翠翠的“爱”的心路,这便是惆怅、向往与守望。

随着生命的“成熟”,翠翠对爱的渴求也就越发强烈。如果说白天的忙碌可以让翠翠暂且忘却一些情事的话,那么忙碌之后闲适的夜晚便滋生出寂寥和惆怅。这种“惆怅”正是青春期少女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她在龙舟赛上认识并爱上了傩送,此后,她的爱表现为一种内心深处的“向往”。当傩送为表达对翠翠的爱意而唱了一夜情歌,而她因睡觉却毫无感知时,傩送因误解而远走他乡,此时翠翠远比殉情的父母坚强的多,她追求的是对命运的不屈,从此便每天在渡口上等待与期盼傩送回乡,开始了漫长而孤独的守望。而她所守望的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和忠贞不渝的操守,反映出质朴自然的爱情之美。

天保的“单相思”也反映了爱的圣洁。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后来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当他知道翠翠不爱他时,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傩送也可以说是孤独地追求爱情,他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傩送与翠翠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二)叙写老船夫的人情美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撑起这一形象的核心就只有两个字——“责任”。一是尽自己之力完成公仆之职;一是尽对孙女抚育的职责,以告慰殉情的女儿。

对于公职他是边城世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碧溪咀上为过往摆渡。仅

三斗米,七百钱,维持着祖孙二人的清贫生活,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老实憨厚,心肠侠义,慷慨大方,善待乡亲,从不收取过路客钱物。“凡事求个心安理得,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扔到船板上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生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炒菜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适!”

若到盛夏,则备有茶水,清热解渴,防暑降温。只要有人过河,则不管起风下雨,决不怠慢。“有时在渡口遇到熟人,常请到家里喝酒,有时在城里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芦递上让人喝个够。” 因此他颇受众乡亲的尊重。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这摆渡老人,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忠于职守。旭日东升,他便感到生活的力量;夕阳西下,又不至于产生岁暮之感。人生的理想只是在于奉献:为来往旅客,也为失去了父母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女儿与驻防的一名绿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他千方百计引导翠翠去掌握自己的幸福。他在发现翠翠心有所属时,又为孙女与傩送的婚事奔波,因天保的意外而受到船总的冷落后,怕翠翠伤心而忍气吞声,不讲实情,以至在郁闷和忧愁中猝然离世。小说通过上述描叙,淋漓尽致地揭示这位平凡老人宽广胸怀中的人情美。

《边城》为了说明一种“爱”,不只写翠翠爱情的萌发,也不只写爷爷和翠翠之间的钟爱,而是写更广泛的包括一切人在内的爱,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

如其分的说明。这种“爱”在人物关系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叙写邻里之间的乡情美

小说通过邻里之间互爱的描写,展示了“边城”中的乡情美。例如,船总顺顺“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他不以财富自居,不贪恋于物,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豪爽大度,是地方上极受人尊敬得人。他体恤老船夫生活的贫穷,送来白鸭、粽子;不嫌翠翠家贫,请媒人带了礼物为儿子向架渡船的攀亲;老船夫病逝,派人送来一副白木匣子,还送来食物,并亲自帮忙料理后事,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多次提出接翠翠到他家中去住。在他的身上没有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没有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却具有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水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乡情之美。再如,老船夫去世后,城中杨总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并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翠翠。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这里的一切充溢着爱情、亲情和乡情交织的人性美。

二、以风俗美和环境美映衬人情美

沈从文在《沈从文谈自己的创作》中指出,他在学习“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处”的表现方法,因为“人事”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生”。《边城》的“背景”,就是作者精心描绘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边城》中作者写了爱情、亲情、乡情三种人情关系,并把这三种人情美与自然景物的美、边城风俗的美浑然一体,以清新明丽的色调写出边城儿女们的人性美。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机盎然、充满绿意的湘西农村的自然景观,传统的富有浓郁人情味的风俗及边城儿女们美好的品质,给读者展现了一副充满美的生活、美的环境、美的人性的绚丽画卷。

(一)淳朴的风俗渲染着人情美

湘西小城具有风俗之美。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

山城特有地方色彩。

其中以端午节赛龙舟的描写最为突出:龙舟赛是当地最隆重的文娱活动,人们纷纷改善伙食、穿着新衣、倾城出动,观看划船。“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镗镗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赛舟如梭,船手似虎,分秒必争,助喊雷动,绘声绘色的描写展示出一幅湘西边地健美多姿的“龙舟竞渡”风俗图。赛舟过后,还有泅水能手抓雄鸭的表演。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从早到晚热闹一天。在这年年如斯的龙舟赛中,展现的是湘西民众的热血风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茶峒的婚姻方式也是很有特点的。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直到或分手或结亲——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里的人们善歌的才能。风俗描写为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性之美创造了氛围。

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无论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的那种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还是在古老传统里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翠翠”“天保”“傩送”那种初涉人世而摒弃旧俗、虽历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作者无不凭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

和坦诚,反映着他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表达了想以此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美好愿望。

(二)秀美的景色映衬着人情美

湘西小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作者采用静态写生手法绘出一幅幅美丽的边地茶峒的风景画。例如,建筑物的描写。“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域,近山一面,城墙俨然一条长蛇,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弯弯的小蓬船,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不设有吊脚楼”。井然有序地勾勒出了这座依山傍水的山城的鸟瞰图。在写景中夹带着议论和抒情。不只写出了山城屋舍的特有风貌。而且赞美了建造这山城的能工巧匠和他们的审美旨趣。作者以他特有的审美眼光,放开笔墨,绘出了一幅幅明媚秀丽的风景画,溪边碾坊、水车,河上的方头渡船,攀渡的缆绳,河岸的白塔、青崖、黄狗,山上的竹林、丛林、鸟语,乃至自然界的雾霭风雷,无不写的逼真细腻,美不胜收,使人如置身湘西边地山光水色之中。例如,对山水人家的描写。“若朔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沈从文创作的《边城》,着眼于“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因而,在作品中去除了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描绘了人情、世俗、环境皆美的桃源美景,这虽让人心驰神往,但毕竟是脱离三十年代湘西社会现实的空想幻景,然而,这苦心营造的人性美,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当今人际关系日趋淡漠、社会风气亟待净化的情况下,将为人们密切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 参考文献:

沈从文:《边城》,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

沈从文《边城》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

浅谈《边城》中的人性美 铜仁电大10秋汉语言文学本科班 张绍剑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品以湘西小山城茶垌乡村为背景,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和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在此笔者试对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及山水景色、风俗描写对人性美的烘托作用进行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中篇小说《边城》是作者讴歌健全人性的作品,它通过对一个爱情悲剧故事的伤感叙述,在展示山城人民的苦难的同时更展示了山城人民品德高尚纯洁,使作品始终散发苦一般强烈的“人性美的芬香,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镜。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边城》中凝聚着浓郁的人性美

《边城》描写的社会中洋溢着人性美。在这里,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善良、原始的可爱。作者通过叙写爱情、亲情和乡情,较集中地反映了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叙写圣洁的爱情美

小说通过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和翠翠与天保兄弟之间的爱情周折,叙写圣洁的爱情美。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其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果。她的母亲即老船夫的女儿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热恋并且怀孕,军人既不能违背船夫女儿的意愿与之远走高飞,又不能回军队有损于军队的名誉,他认为,既然不能以生相爱,那就以死相恋把吧,于是便服毒以身殉情;船夫女儿疼爱腹中胎儿,待生下翠翠后去溪边饮冷水致死,以追随情人而去。他们的自由相恋和以身殉情,折射着爱情美的光辉。

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的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小相

依为命。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井,”“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翠翠的“爱”的心路,这便是惆怅、向往与守望。

随着生命的“成熟”,翠翠对爱的渴求也就越发强烈。如果说白天的忙碌可以让翠翠暂且忘却一些情事的话,那么忙碌之后闲适的夜晚便滋生出寂寥和惆怅。这种“惆怅”正是青春期少女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她在龙舟赛上认识并爱上了傩送,此后,她的爱表现为一种内心深处的“向往”。当傩送为表达对翠翠的爱意而唱了一夜情歌,而她因睡觉却毫无感知时,傩送因误解而远走他乡,此时翠翠远比殉情的父母坚强的多,她追求的是对命运的不屈,从此便每天在渡口上等待与期盼傩送回乡,开始了漫长而孤独的守望。而她所守望的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和忠贞不渝的操守,反映出质朴自然的爱情之美。

天保的“单相思”也反映了爱的圣洁。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后来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当他知道翠翠不爱他时,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傩送也可以说是孤独地追求爱情,他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傩送与翠翠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二)叙写老船夫的人情美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撑起这一形象的核心就只有两个字——“责任”。一是尽自己之力完成公仆之职;一是尽对孙女抚育的职责,以告慰殉情的女儿。

对于公职他是边城世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碧溪咀上为过往摆渡。仅

三斗米,七百钱,维持着祖孙二人的清贫生活,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老实憨厚,心肠侠义,慷慨大方,善待乡亲,从不收取过路客钱物。“凡事求个心安理得,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扔到船板上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生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炒菜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适!”

若到盛夏,则备有茶水,清热解渴,防暑降温。只要有人过河,则不管起风下雨,决不怠慢。“有时在渡口遇到熟人,常请到家里喝酒,有时在城里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芦递上让人喝个够。” 因此他颇受众乡亲的尊重。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这摆渡老人,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忠于职守。旭日东升,他便感到生活的力量;夕阳西下,又不至于产生岁暮之感。人生的理想只是在于奉献:为来往旅客,也为失去了父母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女儿与驻防的一名绿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他千方百计引导翠翠去掌握自己的幸福。他在发现翠翠心有所属时,又为孙女与傩送的婚事奔波,因天保的意外而受到船总的冷落后,怕翠翠伤心而忍气吞声,不讲实情,以至在郁闷和忧愁中猝然离世。小说通过上述描叙,淋漓尽致地揭示这位平凡老人宽广胸怀中的人情美。

《边城》为了说明一种“爱”,不只写翠翠爱情的萌发,也不只写爷爷和翠翠之间的钟爱,而是写更广泛的包括一切人在内的爱,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

如其分的说明。这种“爱”在人物关系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叙写邻里之间的乡情美

小说通过邻里之间互爱的描写,展示了“边城”中的乡情美。例如,船总顺顺“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他不以财富自居,不贪恋于物,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豪爽大度,是地方上极受人尊敬得人。他体恤老船夫生活的贫穷,送来白鸭、粽子;不嫌翠翠家贫,请媒人带了礼物为儿子向架渡船的攀亲;老船夫病逝,派人送来一副白木匣子,还送来食物,并亲自帮忙料理后事,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多次提出接翠翠到他家中去住。在他的身上没有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没有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却具有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水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乡情之美。再如,老船夫去世后,城中杨总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并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翠翠。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这里的一切充溢着爱情、亲情和乡情交织的人性美。

二、以风俗美和环境美映衬人情美

沈从文在《沈从文谈自己的创作》中指出,他在学习“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处”的表现方法,因为“人事”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生”。《边城》的“背景”,就是作者精心描绘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边城》中作者写了爱情、亲情、乡情三种人情关系,并把这三种人情美与自然景物的美、边城风俗的美浑然一体,以清新明丽的色调写出边城儿女们的人性美。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机盎然、充满绿意的湘西农村的自然景观,传统的富有浓郁人情味的风俗及边城儿女们美好的品质,给读者展现了一副充满美的生活、美的环境、美的人性的绚丽画卷。

(一)淳朴的风俗渲染着人情美

湘西小城具有风俗之美。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

山城特有地方色彩。

其中以端午节赛龙舟的描写最为突出:龙舟赛是当地最隆重的文娱活动,人们纷纷改善伙食、穿着新衣、倾城出动,观看划船。“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镗镗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赛舟如梭,船手似虎,分秒必争,助喊雷动,绘声绘色的描写展示出一幅湘西边地健美多姿的“龙舟竞渡”风俗图。赛舟过后,还有泅水能手抓雄鸭的表演。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从早到晚热闹一天。在这年年如斯的龙舟赛中,展现的是湘西民众的热血风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茶峒的婚姻方式也是很有特点的。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直到或分手或结亲——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里的人们善歌的才能。风俗描写为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性之美创造了氛围。

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无论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的那种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还是在古老传统里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翠翠”“天保”“傩送”那种初涉人世而摒弃旧俗、虽历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作者无不凭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

和坦诚,反映着他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表达了想以此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美好愿望。

(二)秀美的景色映衬着人情美

湘西小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作者采用静态写生手法绘出一幅幅美丽的边地茶峒的风景画。例如,建筑物的描写。“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域,近山一面,城墙俨然一条长蛇,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弯弯的小蓬船,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不设有吊脚楼”。井然有序地勾勒出了这座依山傍水的山城的鸟瞰图。在写景中夹带着议论和抒情。不只写出了山城屋舍的特有风貌。而且赞美了建造这山城的能工巧匠和他们的审美旨趣。作者以他特有的审美眼光,放开笔墨,绘出了一幅幅明媚秀丽的风景画,溪边碾坊、水车,河上的方头渡船,攀渡的缆绳,河岸的白塔、青崖、黄狗,山上的竹林、丛林、鸟语,乃至自然界的雾霭风雷,无不写的逼真细腻,美不胜收,使人如置身湘西边地山光水色之中。例如,对山水人家的描写。“若朔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沈从文创作的《边城》,着眼于“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因而,在作品中去除了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描绘了人情、世俗、环境皆美的桃源美景,这虽让人心驰神往,但毕竟是脱离三十年代湘西社会现实的空想幻景,然而,这苦心营造的人性美,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当今人际关系日趋淡漠、社会风气亟待净化的情况下,将为人们密切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 参考文献:

沈从文:《边城》,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

沈从文《边城》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


相关文章

  • 竹翠水清,情爱永恒-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 竹翠水清,情爱永恒-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杨祎婷 1220110170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通过亲情,爱情,人情来向我们展现"优美.自然.而又不悖 ...查看


  • 沈从文[边城]小说鉴赏
  • 洗尽铅华 真美永存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本隽永清新的书,描写了湘西凤凰小镇的美丽风景和真挚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 风情美 人性美 手捧一杯热茶,静静品读沈从文的<边城>, ...查看


  • 读书报告-边城
  • 湘西世界的人性阐释 --以<边城>为例浅谈沈从文的小说世界 摘要:<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关"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在<边城>里,通过 ...查看


  • [边城]教案
  • <边城>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点: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湘西边城淳朴风情的描写,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沈从文小说的风格,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点: 通过导读,学生自主 ...查看


  • 浅谈[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 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描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偏僻的湘西小镇上的爱情故事.作者在反映湘西的风土人情时描写了人性的美,展现了湘西风情中独有的美,将人性美与风情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建构起了令人心向往的桃源境界. 关键词:边 ...查看


  •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
  • 摘要: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在中国文坛独具特色,他以乡下人的叙事视角,关注湘西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他的作品是关乎人性.人类的文学创作.在他的湘西小说中,沈从文写出了湘西的风俗民情,以<边城>为代表,其中所宣扬的是人类美好生活的理 ...查看


  • 美丽与忧愁
  • 美丽与忧愁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双重意蕴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作品呈现于表层的人性美以及渗透其中的深深的"忧愁",从美和悲剧两个方面来把握<边城>的独特意蕴,由此揭开<边城>永恒艺术 ...查看


  • 我看[边城]中的"人性美牧歌"
  • 沈从文先生的经典小说<边城>,其丰富的内涵可以不断地被发掘,被重新解读.如当笔者重读<边城>时,对其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新的发现. 一.<边城>没有牧歌般唯美和理想化的结局 作者称:"我这本书只 ...查看


  •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
  •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 乡村文化价值取向 赵荟芸 [1**********]2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解读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所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深入剖析沈从文独特的乡村文化价值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