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边城]中的"人性美牧歌"

  沈从文先生的经典小说《边城》,其丰富的内涵可以不断地被发掘,被重新解读。如当笔者重读《边城》时,对其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新的发现。   一、《边城》没有牧歌般唯美和理想化的结局   作者称:“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是终究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作者表明了这篇小说不是只有美和爱。小说的结局并不是“大团圆”,而是一个未定的结果,老大的死,“用一个凄凉的印象,镶嵌到父子心中”,老船夫郁郁而终,而翠翠则在无边的孤独等待中度日。这些凄凉的因素使得《边城》不再具有牧歌的唯美和理想化,深深的无奈与伤感渗透了全文。   小说本身就在一种不断的预示中展开,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一种不安不祥的预感和不断的抗争中度过:   翠翠总是担心爷爷会去世,她经常胡思乱想,想到这里她就害怕起来,锐声地喊着他的祖父,爷爷不上岸来,她就忽然哭起来了。   老船夫是个典型的纯朴苗族农民,他亲眼目睹了翠翠父母亲的悲剧,他担心自己死后没有人照顾翠翠,他希望翠翠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是,最终他在磨坊和渡船的无声比较中郁郁而终。   大老天保总在担心翠翠不接受自己的爱情,他对日后生活做了这样的设想,比如“接那个老的手划渡船”“把碧溪咀两个山头买过来”。后来决定退出这场争斗,却不幸淹死。   二老傩送是一个浪漫、聪慧、善良的主人公,他和翠翠的爱情最终因为大老的去世而告一段落,并且最终决定出走――逃避这段命运。   老船夫的赤贫使得他在顺顺一家面前有挥之不去的自卑感。但老船夫也有抗争,当顺顺他们冷漠地对待老船夫时,老船夫“于是在两个人身后,捏紧拳头威吓了三下,轻轻的吼着,把船拉回去了。”   湘西被作者塑造成看似仙境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要:“用一支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20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故事上,方得到排泄与弥补”。然而即使作者抱有这样的初衷,作品还是不经意地流露出了太多现实的痕迹。   二、《边城》中的人性不完全是善和美   当笔者再一次审阅《边城》,并且加以深入研究时,发现《边城》中的人性,也许并不都是善与美的。我们发现渡船老人之死的最后诱因――中寨人的奸诈。寨中人故意歪曲二老的意思传达给老船夫,但二老并不说穿。从而引发老人的负罪感,不断地旁敲侧击,使得老人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不久后死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   还有翠翠在吊脚楼下听两个水手议论卖唱的妓女:“她的爸爸在棉花坡被人杀了十七刀。”即使是这样残酷的事件,人物仍旧能用这样平缓的语调说出来,不由让人感到刺骨的寒意。   甚至大老的死因,也被刻意地连接在老船夫和翠翠身上,因此“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做第二个儿子的媳妇”,而二老,虽然对翠翠仍旧一往情深,却一直认为“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索利,大老是他弄死的”。   三、《边城》中的世界不是世外桃源   牧歌的确不排斥现实矛盾的介入,但残酷现实的描写是不适用于牧歌的。人们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势利地看待生活,以及翠翠和大老二老的关系,这成为老人最关心也最无奈的问题。   船总凭借着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仗义的性格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且,他希望不断巩固这种地位,他希望通过二老和员外王团总女儿的联姻,使家道更加殷实;他看不起老船夫一家。实际上,穷人已经不只是被富人看不起,当普通的市民谈论起二老的婚事时也显出势利的观念。《边城》中这些残酷的现实因素已经超出了牧歌的范围。虽然沈从文为了保持作品的唯美笔调,动用了很多手段,他努力使得叙述的口吻平静充满美感,控制人物命运大起大落的分寸与尺度;而涉及到悲苦的故事情节时,作者尽量避开悲剧的正面冲突。但这正是矛盾所在,作品中叙述的事件的残酷性和作者努力想维持的平静,形成了十分激烈的对抗。《边城》的文本破绽与湘西和中国的现实情形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它提示着牧歌的现实资源的匮乏。   总之,《边城》并不是一首人性美的牧歌。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先生在八十年代写的一篇《沈从文的寂寞》文章中说:“提起《边城》和沈先生的许多其他作品,人们往往愿意和‘牧歌’这个词联系在一起。这有一半是误解。沈先生的文章有一点牧歌的调子,所写的多设计自然美和爱情,这也有点近似牧歌。但就本质来说,和中世纪的田园诗不是一回事,不是那样恬静无为。有人说《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更全部是误解(沈先生在《桃源与沅州》中就把来到桃源访幽探胜的‘风雅人’狠狠地嘲笑了一下)。”   所以,也许这是一场误会,一场美妙的误会,不过我想,正是因为观点的撞击,更会迸发更精彩的火花吧。重读《边城》,无论对笔者,对同仁,对笔者的新一轮课文教学,对学生理解名著都会有新的帮助!

  沈从文先生的经典小说《边城》,其丰富的内涵可以不断地被发掘,被重新解读。如当笔者重读《边城》时,对其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新的发现。   一、《边城》没有牧歌般唯美和理想化的结局   作者称:“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是终究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作者表明了这篇小说不是只有美和爱。小说的结局并不是“大团圆”,而是一个未定的结果,老大的死,“用一个凄凉的印象,镶嵌到父子心中”,老船夫郁郁而终,而翠翠则在无边的孤独等待中度日。这些凄凉的因素使得《边城》不再具有牧歌的唯美和理想化,深深的无奈与伤感渗透了全文。   小说本身就在一种不断的预示中展开,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一种不安不祥的预感和不断的抗争中度过:   翠翠总是担心爷爷会去世,她经常胡思乱想,想到这里她就害怕起来,锐声地喊着他的祖父,爷爷不上岸来,她就忽然哭起来了。   老船夫是个典型的纯朴苗族农民,他亲眼目睹了翠翠父母亲的悲剧,他担心自己死后没有人照顾翠翠,他希望翠翠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是,最终他在磨坊和渡船的无声比较中郁郁而终。   大老天保总在担心翠翠不接受自己的爱情,他对日后生活做了这样的设想,比如“接那个老的手划渡船”“把碧溪咀两个山头买过来”。后来决定退出这场争斗,却不幸淹死。   二老傩送是一个浪漫、聪慧、善良的主人公,他和翠翠的爱情最终因为大老的去世而告一段落,并且最终决定出走――逃避这段命运。   老船夫的赤贫使得他在顺顺一家面前有挥之不去的自卑感。但老船夫也有抗争,当顺顺他们冷漠地对待老船夫时,老船夫“于是在两个人身后,捏紧拳头威吓了三下,轻轻的吼着,把船拉回去了。”   湘西被作者塑造成看似仙境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要:“用一支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20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故事上,方得到排泄与弥补”。然而即使作者抱有这样的初衷,作品还是不经意地流露出了太多现实的痕迹。   二、《边城》中的人性不完全是善和美   当笔者再一次审阅《边城》,并且加以深入研究时,发现《边城》中的人性,也许并不都是善与美的。我们发现渡船老人之死的最后诱因――中寨人的奸诈。寨中人故意歪曲二老的意思传达给老船夫,但二老并不说穿。从而引发老人的负罪感,不断地旁敲侧击,使得老人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不久后死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   还有翠翠在吊脚楼下听两个水手议论卖唱的妓女:“她的爸爸在棉花坡被人杀了十七刀。”即使是这样残酷的事件,人物仍旧能用这样平缓的语调说出来,不由让人感到刺骨的寒意。   甚至大老的死因,也被刻意地连接在老船夫和翠翠身上,因此“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做第二个儿子的媳妇”,而二老,虽然对翠翠仍旧一往情深,却一直认为“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索利,大老是他弄死的”。   三、《边城》中的世界不是世外桃源   牧歌的确不排斥现实矛盾的介入,但残酷现实的描写是不适用于牧歌的。人们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势利地看待生活,以及翠翠和大老二老的关系,这成为老人最关心也最无奈的问题。   船总凭借着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仗义的性格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且,他希望不断巩固这种地位,他希望通过二老和员外王团总女儿的联姻,使家道更加殷实;他看不起老船夫一家。实际上,穷人已经不只是被富人看不起,当普通的市民谈论起二老的婚事时也显出势利的观念。《边城》中这些残酷的现实因素已经超出了牧歌的范围。虽然沈从文为了保持作品的唯美笔调,动用了很多手段,他努力使得叙述的口吻平静充满美感,控制人物命运大起大落的分寸与尺度;而涉及到悲苦的故事情节时,作者尽量避开悲剧的正面冲突。但这正是矛盾所在,作品中叙述的事件的残酷性和作者努力想维持的平静,形成了十分激烈的对抗。《边城》的文本破绽与湘西和中国的现实情形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它提示着牧歌的现实资源的匮乏。   总之,《边城》并不是一首人性美的牧歌。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先生在八十年代写的一篇《沈从文的寂寞》文章中说:“提起《边城》和沈先生的许多其他作品,人们往往愿意和‘牧歌’这个词联系在一起。这有一半是误解。沈先生的文章有一点牧歌的调子,所写的多设计自然美和爱情,这也有点近似牧歌。但就本质来说,和中世纪的田园诗不是一回事,不是那样恬静无为。有人说《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更全部是误解(沈先生在《桃源与沅州》中就把来到桃源访幽探胜的‘风雅人’狠狠地嘲笑了一下)。”   所以,也许这是一场误会,一场美妙的误会,不过我想,正是因为观点的撞击,更会迸发更精彩的火花吧。重读《边城》,无论对笔者,对同仁,对笔者的新一轮课文教学,对学生理解名著都会有新的帮助!


相关文章

  • 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 <边 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是传说中凤凰展翅飞升的地 方,这里山清水秀,这里民风淳朴,这里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世外桃源----<边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共话& ...查看


  • 高中作文一曲淳朴的乡村牧歌边城读后感
  • 一曲淳朴的乡村牧歌 梗概; <边城>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的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是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 ...查看


  • 董海珍边城论文提纲
  •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乡情美论文提纲 一.序论 <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小说文本,是文学牧歌传统中顶峰之作.沈从文的<边城>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 ...查看


  •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
  •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 乡村文化价值取向 赵荟芸 [1**********]2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解读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所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深入剖析沈从文独特的乡村文化价值取 ...查看


  • 边城课文导读
  • 于夫辉 1.文学文化常识 ⑴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 人为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龙舟竞渡等风俗. ⑵关于<边城>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的是 ...查看


  • 读书报告-边城
  • 湘西世界的人性阐释 --以<边城>为例浅谈沈从文的小说世界 摘要:<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关"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在<边城>里,通过 ...查看


  • 我特别向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
  • 我特别向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最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师笔下那个小小的边城水乡让我迷恋不已.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 ...查看


  •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
  • 摘要: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在中国文坛独具特色,他以乡下人的叙事视角,关注湘西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他的作品是关乎人性.人类的文学创作.在他的湘西小说中,沈从文写出了湘西的风俗民情,以<边城>为代表,其中所宣扬的是人类美好生活的理 ...查看


  • 沈从文的 湘西世界 论文
  • 目 录 引言-------------------------2 一 美丽的湘西世界-----------------2 (一)风景美--------------------2 (二)人物美-----------------------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