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说课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说课稿

顾周洁

一、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归园田居》共五首,本诗是第一首,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写的,诗人着力描绘了农村恬静的田园生活,抒发了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从而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和对农村的热爱。

本诗是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必修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全部是古代诗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涵泳讽诵、联想想象等活动提升审美感知力。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在这种现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和审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从诵读中思考、感悟,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1.知识目标

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能力目标

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并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四、说重点、难点

1.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2.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主要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讲解法 ,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2.说学法:主要采用诵读法和合作讨论法。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合作探究

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六、说教学设想

在职业高中的古诗词教学中,要指向诗歌的情感本质,感悟诗人的心灵世界,站在传统文化、民族智慧的高度审视诗人的心灵。要实现这一指向,学生缺的不是知识和经验,而是唤起他们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因此在本设计中,设想加强诵读,加强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把诵读作为感悟诗歌情感本质的实施路径。

策略:诵读——古诗词教学的息壤

1.以诵读为切入,激发参与动力

2.以诵读为契机,建构思考空间

3.以诵读为转轴,唤醒文化意识

4.以诵读为媒介,创设自信氛围

七:说过程

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官员。一幅是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民。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文。(这样的导入,联系学生自身的情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白自己与古代读书人的相同之处,同时在指出陶渊明这一类人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后,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文本。)(2分钟)

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 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教师适当补充。(学生初中已经学过陶渊明的四篇作品,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介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穿插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则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二)以诵读为切入,激发参与动力(8分钟)

活动二:1.一读,正其音(学生默读,质疑、解疑)

2.二读,放其声(全班诵读营造读书氛围)

3.三读,晓其意(自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意)

活动三:1.对题目中“归”字的分析

2.文中哪些诗句是对“归”字的叙述?

3.“尘网”怎么理解?为什么要比喻成“网”?还有哪 几句运用了比喻?为什么要用这样比喻?

(三)以诵读为契机,建构思考空间(25分钟)

1.对诗人田园生活的分析

活动四:诵读并思考:

第一遍齐读,思考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二遍齐读,思考这片田园景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

第三遍自读,思考诗人从哪些角度描写田园景色?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并将这段景色融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由近到远),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学生写的过程中,多媒体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进入一种宁静而自由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展示几个学生的练笔,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这一步骤,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一个重要的方法——想象。读诗加入了丰富的想象,就像是做菜加入了各种调味料。有了想象读诗才会有滋有味。)

2.对居住感受的分析

活动五:思考:这是诗人希望过的生活吗?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3.感悟主旨

活动六:思考:“归”还有没有其它深刻含义?

心灵的回归——厌恶官场,热爱大自然,追求返璞归真的宁静生活

(四)以诵读为转轴,唤醒文化意识

1.身处简陋恶劣的环境,诗人却享受其中,心灵得到解脱、释放,你还想到了谁?

师生齐背《陋室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哪怕环境再简陋、再恶劣,只要心中的诗意不灭、追求不变,一定能寻获幸福的自由。

2.感悟:

陶渊明在污浊的社会中是失意的,然而身处大自然,他却重获人生感悟,收获一份诗意,从美学的角度上来看,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性的觉醒。

联系所学,师生齐背柳宗元《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名句。

3.拓展延伸(2分钟)

活动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耕生活那么贫穷落后,可是在作者的眼中却那么的美好?

在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补充,那就是作者心中有诗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算是诗意的面对生活?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生活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高中学习生活的诗意,学会诗意的面对自己的生活。

(五)以诵读为媒介,创设自信氛围

1.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赛读,教师进行评价。

2.梳理层次,当场背诵。

3.布置作业: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描写高中生活的诗意。

(六)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陶渊明

景语:

意象方宅、草屋 近景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远景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顾周洁

这次说课,紧张之余也很重视。于是在课文的选取上,我就选了诗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歌的内容比较少,篇幅比较短,易于把握,一节课时也能够把课文内容讲解完,讲解透。以下则是我今天说课后的一些优点与不足之处。

一、好的方面:

1.“用教材教”。通过积累整合学生所学的作品,进一步深化职业高中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

2.触类旁通。通过琅琅诵读,营造氛围,并调出大量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名篇,丰富并补充学生对诗人归于心灵选择的理解。

3.美的哲学。引导学生赏析诗人质朴冲淡的诗歌语言风格,源自一种“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心灵之美”。

二、不足之处: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说课稿

顾周洁

一、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归园田居》共五首,本诗是第一首,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写的,诗人着力描绘了农村恬静的田园生活,抒发了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从而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和对农村的热爱。

本诗是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必修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全部是古代诗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涵泳讽诵、联想想象等活动提升审美感知力。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在这种现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和审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从诵读中思考、感悟,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1.知识目标

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能力目标

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并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四、说重点、难点

1.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2.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主要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讲解法 ,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2.说学法:主要采用诵读法和合作讨论法。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合作探究

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六、说教学设想

在职业高中的古诗词教学中,要指向诗歌的情感本质,感悟诗人的心灵世界,站在传统文化、民族智慧的高度审视诗人的心灵。要实现这一指向,学生缺的不是知识和经验,而是唤起他们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因此在本设计中,设想加强诵读,加强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把诵读作为感悟诗歌情感本质的实施路径。

策略:诵读——古诗词教学的息壤

1.以诵读为切入,激发参与动力

2.以诵读为契机,建构思考空间

3.以诵读为转轴,唤醒文化意识

4.以诵读为媒介,创设自信氛围

七:说过程

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官员。一幅是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民。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文。(这样的导入,联系学生自身的情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白自己与古代读书人的相同之处,同时在指出陶渊明这一类人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后,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文本。)(2分钟)

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 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教师适当补充。(学生初中已经学过陶渊明的四篇作品,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介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穿插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则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二)以诵读为切入,激发参与动力(8分钟)

活动二:1.一读,正其音(学生默读,质疑、解疑)

2.二读,放其声(全班诵读营造读书氛围)

3.三读,晓其意(自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意)

活动三:1.对题目中“归”字的分析

2.文中哪些诗句是对“归”字的叙述?

3.“尘网”怎么理解?为什么要比喻成“网”?还有哪 几句运用了比喻?为什么要用这样比喻?

(三)以诵读为契机,建构思考空间(25分钟)

1.对诗人田园生活的分析

活动四:诵读并思考:

第一遍齐读,思考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二遍齐读,思考这片田园景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

第三遍自读,思考诗人从哪些角度描写田园景色?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并将这段景色融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由近到远),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学生写的过程中,多媒体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进入一种宁静而自由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展示几个学生的练笔,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这一步骤,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一个重要的方法——想象。读诗加入了丰富的想象,就像是做菜加入了各种调味料。有了想象读诗才会有滋有味。)

2.对居住感受的分析

活动五:思考:这是诗人希望过的生活吗?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3.感悟主旨

活动六:思考:“归”还有没有其它深刻含义?

心灵的回归——厌恶官场,热爱大自然,追求返璞归真的宁静生活

(四)以诵读为转轴,唤醒文化意识

1.身处简陋恶劣的环境,诗人却享受其中,心灵得到解脱、释放,你还想到了谁?

师生齐背《陋室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哪怕环境再简陋、再恶劣,只要心中的诗意不灭、追求不变,一定能寻获幸福的自由。

2.感悟:

陶渊明在污浊的社会中是失意的,然而身处大自然,他却重获人生感悟,收获一份诗意,从美学的角度上来看,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性的觉醒。

联系所学,师生齐背柳宗元《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名句。

3.拓展延伸(2分钟)

活动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耕生活那么贫穷落后,可是在作者的眼中却那么的美好?

在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补充,那就是作者心中有诗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算是诗意的面对生活?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生活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高中学习生活的诗意,学会诗意的面对自己的生活。

(五)以诵读为媒介,创设自信氛围

1.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赛读,教师进行评价。

2.梳理层次,当场背诵。

3.布置作业: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描写高中生活的诗意。

(六)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陶渊明

景语:

意象方宅、草屋 近景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远景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顾周洁

这次说课,紧张之余也很重视。于是在课文的选取上,我就选了诗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歌的内容比较少,篇幅比较短,易于把握,一节课时也能够把课文内容讲解完,讲解透。以下则是我今天说课后的一些优点与不足之处。

一、好的方面:

1.“用教材教”。通过积累整合学生所学的作品,进一步深化职业高中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

2.触类旁通。通过琅琅诵读,营造氛围,并调出大量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名篇,丰富并补充学生对诗人归于心灵选择的理解。

3.美的哲学。引导学生赏析诗人质朴冲淡的诗歌语言风格,源自一种“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心灵之美”。

二、不足之处:


相关文章

  • 2016-2017学年 粤教版必修1 归园田居 学案5
  • 2016-2017学年 粤教版必修1 归园田居 学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2.了解作者,感受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和自由高洁的精神追求. 一.检查预习案 教师走一圈,大致检查完成情况. 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 ...查看


  •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思路 1. 文本分析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诗歌,是陶渊明归隐后写下的组诗中的第一首.诗歌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淳朴,误落尘世生活的悔恨,重返自 ...查看


  •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
  •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 ...查看


  •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补改)
  •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成诵 ...查看


  •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归园田居
  •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用典的激昂情感 摘要:陶渊明在田园诗中直录躬耕,这本身即为其不同于世.激昂情感的一种体现,<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反用杨恽种豆典故,字里行间尤其体现出与士大夫争名逐利主流思想相 ...查看


  • 归园田居__其一说课稿
  • <归园田居 其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 其一>. 接下来,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归园田居 其一> 是编排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四个课题<汉魏晋诗 ...查看


  • 归园田居导学案
  • <归园田居>导学案 一.导入与亮标 (1)导入: 由初中所学的<归园田居>.<饮酒>中的诗句导入,温故而知新. (2)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领悟诗人 ...查看


  • 归园田居其一下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 ...查看


  • 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
  •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的形象. [温故知新] 关于作者: 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曾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 事乡里 ...查看


  •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点.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初步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积极投入,背诵诗歌并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其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 [学习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