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家

中国翻译家,傅雷曾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几本的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中)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对于翻译的观点是:翻泽是再现原义的信息而不是保留原文的结构;对等不是同一;对等是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没有完全的对等,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文体成

分居次。(英)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译出语和译入语的差异,更要考虑作为文化载体的两种语言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它们因为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具有独一性和

特殊性,从而形成了像“中国结和美国梦”这样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Sapir和Whof曾讲到:“语言不仅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应,并制约人们的思维”,由此可见,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得对一些褒贬色彩的词在翻译上存在差异,例如Aggressive这个单词,美国人一般来形容某个人具有上进心和开拓精神;而中国人则常常来形容某个人好斗和挑衅;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还能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中国人把龙看成是吉祥的神物,认为龙游伟大的力量,因此龙就成为了至尊无上的帝王象征,然而美国人则认为龙使喷火的凶残的怪物,是邪恶的代表。所以“亚洲四小龙”不可以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而应该符合美国人的风俗习惯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

。中国文化沉稳,美国文化奔放:中国文化含蓄感性,美国文化直率理性。中国人注重精神,美国人重在务实。中国人重在“天人合一”,美国人强调个人价值。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服装造型方法,以规矩、平稳为最美。美国文化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张扬。美国文化是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中国文化是~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我们才能够避免文化冲突,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我们进行广告翻译的根本目的不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 而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进行跨文化交际。而社会习俗、行为方式及其隐含的民族心理。

三、直抒胸臆与委婉表达

中美爱情观很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内敛、保守而美国人开放、自由的文化特征。徐火良光在《中国人与美国人》一书中曾概括到:“⋯8943 .在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自然表露下, 个人感情是要附属于群体需要条件之下; 性及其他一切活动是生活方式中之一种,自然要受到限制,必须符合社合认可的条件。对于一个美国人来锐,他一旦坠入情网,在当时那种情况,他可以不顾一切;而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他必须将爱情与其他事情考虑在一起, 特别是父母未尽的义务。⋯8943 .”

[2]2]徐火良光著,徐隆德译,中国人与美国人[M]台

湾:南天书局,2008年

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

信仰、风俗文化等的差异,便形成了不同的、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特

色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美

国人偏好分析思维。中国人偏好感性思维,美国人偏好逻辑思

维。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方式讲求以形见理、以美启真。它强调的

是根据某一清楚界定之立场所判定之目标或结果的价值。美国

人的抽象思维方式,讲求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它强调的是不具任

何价值色彩的事实。

Hofstede ( 1980, 1991) 将文化比喻成人的

心理程序 (mental programs) , 并指出文化会影

响人们关注什么, 如何行动以及如何判断人和事

物。由于文化会影响到行为态度、规范系统和认

知过程, 所以文化这个因素会造成人们在价值观

方面的深刻差异。Segall, Lonner 和Berry ( 1998)

指出, 文化是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前提。Radford

et al. ( 1993) 的观点是, 除了个体的个性和

所处环境的之外, 文化是影响到个体决定的另一

重要因素。

中美价值观差异在霍夫斯坦德五维度文化

下的体现

吉尔特 霍夫斯坦德作为跨文化界举足轻重

的学者从国家文化层面提出了五个文化尺度, 用

来衡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价值取向。其五维

度包括: 权力距离( PD I) ,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 IDV) ,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MAS), 不确定性规

避( UA I) ,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LTO)。[ 7] H ofstede, G. . Cu lture and Organ izations: Softw are

o f theM ind[M ]. New Yo rk, NY: M cG raw - H il,l 1991

中国翻译家,傅雷曾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几本的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中)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对于翻译的观点是:翻泽是再现原义的信息而不是保留原文的结构;对等不是同一;对等是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没有完全的对等,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文体成

分居次。(英)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译出语和译入语的差异,更要考虑作为文化载体的两种语言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它们因为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具有独一性和

特殊性,从而形成了像“中国结和美国梦”这样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Sapir和Whof曾讲到:“语言不仅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应,并制约人们的思维”,由此可见,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得对一些褒贬色彩的词在翻译上存在差异,例如Aggressive这个单词,美国人一般来形容某个人具有上进心和开拓精神;而中国人则常常来形容某个人好斗和挑衅;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还能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中国人把龙看成是吉祥的神物,认为龙游伟大的力量,因此龙就成为了至尊无上的帝王象征,然而美国人则认为龙使喷火的凶残的怪物,是邪恶的代表。所以“亚洲四小龙”不可以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而应该符合美国人的风俗习惯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

。中国文化沉稳,美国文化奔放:中国文化含蓄感性,美国文化直率理性。中国人注重精神,美国人重在务实。中国人重在“天人合一”,美国人强调个人价值。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服装造型方法,以规矩、平稳为最美。美国文化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张扬。美国文化是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中国文化是~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我们才能够避免文化冲突,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我们进行广告翻译的根本目的不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 而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进行跨文化交际。而社会习俗、行为方式及其隐含的民族心理。

三、直抒胸臆与委婉表达

中美爱情观很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内敛、保守而美国人开放、自由的文化特征。徐火良光在《中国人与美国人》一书中曾概括到:“⋯8943 .在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自然表露下, 个人感情是要附属于群体需要条件之下; 性及其他一切活动是生活方式中之一种,自然要受到限制,必须符合社合认可的条件。对于一个美国人来锐,他一旦坠入情网,在当时那种情况,他可以不顾一切;而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他必须将爱情与其他事情考虑在一起, 特别是父母未尽的义务。⋯8943 .”

[2]2]徐火良光著,徐隆德译,中国人与美国人[M]台

湾:南天书局,2008年

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

信仰、风俗文化等的差异,便形成了不同的、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特

色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美

国人偏好分析思维。中国人偏好感性思维,美国人偏好逻辑思

维。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方式讲求以形见理、以美启真。它强调的

是根据某一清楚界定之立场所判定之目标或结果的价值。美国

人的抽象思维方式,讲求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它强调的是不具任

何价值色彩的事实。

Hofstede ( 1980, 1991) 将文化比喻成人的

心理程序 (mental programs) , 并指出文化会影

响人们关注什么, 如何行动以及如何判断人和事

物。由于文化会影响到行为态度、规范系统和认

知过程, 所以文化这个因素会造成人们在价值观

方面的深刻差异。Segall, Lonner 和Berry ( 1998)

指出, 文化是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前提。Radford

et al. ( 1993) 的观点是, 除了个体的个性和

所处环境的之外, 文化是影响到个体决定的另一

重要因素。

中美价值观差异在霍夫斯坦德五维度文化

下的体现

吉尔特 霍夫斯坦德作为跨文化界举足轻重

的学者从国家文化层面提出了五个文化尺度, 用

来衡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价值取向。其五维

度包括: 权力距离( PD I) ,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 IDV) ,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MAS), 不确定性规

避( UA I) ,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LTO)。[ 7] H ofstede, G. . Cu lture and Organ izations: Softw are

o f theM ind[M ]. New Yo rk, NY: M cG raw - H il,l 1991


相关文章

  • 对我国翻译职业的思考
  • 就业与创业 职业指导 INSTRUCTION 编辑|骆潇|E-mail:[email protected] 对我国翻译职业的思考 由于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和不同语言的相互交往与交融成为必然,于是对翻译人员就有了很大的需求.从人类历史发展和 ...查看


  • 翻译方向硕士论文分类选题
  • ? 翻译方向硕士论文分类选题 基本分类:1.翻译理论:2.典籍翻译:3.翻译作品: 4.文类翻译:5.翻译历史: 6.翻译家:7.口译:8.机器翻译:9.翻译批评:10.翻译教学:11.跨学科研究: 1.翻译理论:翻译学简论.新时期西方译论 ...查看


  • 女性主义的翻译接受
  • 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忠实于作者和原文,是中西方传统翻译理论的共同基本原则,但在中西 方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种种隐喻性称谓中,我们发现了一点不同.西方传 统翻译理论是以性别为基础的,如将原文称为处女,将不忠实于原文的译文 称作不 ...查看


  • 中国语言学模式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回顾
  • 2007年9月第28卷 第5期 外语教学 Sept. 2007中国语言学模式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回顾 李林波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摘 要:中国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是以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引进为契 ...查看


  •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 张景丰 (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 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 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 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 ...查看


  • 翻译硕士MTI参考书目
  • 安徽师范大学 初试: 1. 211翻译硕士英语:有关英语八级考试的书籍: 2. 357英语翻译基础: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刘季春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 ...查看


  • 中国译学研究
  • 中西译学研究 谢思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开始翻译的科学理论化进程:中国自八十年代后期,译学研究突飞猛进:整体上,中西方缺乏译学研究的双边交叉和互补.本文分析了,中西译学研究的现状,提出 ...查看


  • 中国翻译理论史
  • 中国翻译(理论)史概论 1. 翻译的二字由来: 据文字记载,早在周代就有了翻译活动,从事翻译的人员被成为"象胥"/ "象寄". 从汉代起, "译"逐渐成为了总称. 从东汉起,&qu ...查看


  • 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国菜名的翻译策略
  • 摘 要:本文试着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下来探讨中国菜名的翻译策略.笔者认为菜名的翻译具有三大功能:信息功能,文化交流功能,审美功能.而交际翻译理论对于中国菜名的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根据不同的功能我们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希望能给更好的外国朋 ...查看


  • 多元系统理论
  •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 谢天振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 )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经提出的一种理论.1978年,埃文-佐哈尔把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