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反思

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视频 观察、思考、讨论  提出问题: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是什么原子?            阅读、归纳与整理联系上节课,从哪个原子结构模型就可以说明? 从哪个结构图可反应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相对质量和电量 学生有了原子结构的新知识,能否进一步解析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说明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能力,化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空间想象力还未建立起来!应该对学生讲一个形象比喻,体育场与蚂蚁的关系。 教师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设疑】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为什么加”绝大多数”呢?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带电荷情况、质量大小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7中的数据进行比较  阅读表1-7,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质子、中子、电子带电荷情况,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显电中性,说明每种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跟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教师追问:从微粒的质量大小分析,你认为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还是原子核外?为什么?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能否忽略不计? 学生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快就得出结论,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教师提问:请某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有关原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若这位同学不能完整总结出来,再请另一位同学来补充)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理解C-12原子的构成、相对质量的含义。 被提问的同学回答: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跟中子的质量基本相等。同时多数同学会提出下列问题:什么是相对质量?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研究,大家已获得一些共同的认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质量大小由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由于原子显电中性,所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跟核外电子数相等。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完成教材第30页“问题解决”。结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讨论。有的小组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质量数?“AZX”是含 义是什么?为什么在“AZX”中不直接标出中子数、电子数?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由于难度不大,教师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可以让学生之间经过交流后自己解决,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当时的教学活动情况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再适当补充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就为学生在后续学习“核素”“同位素”、等基本概念打下了基础。讨论结果:1、质量数( A )=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且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 的任意两个,便可推算出第三个。2、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表示为AZX         课堂练习:1、钠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2、钠离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3、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2,中子数为16,那么它的质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4、硫的二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8,中子数为17,那么它的质量数是多少?5、氢氧根离子的质子数是多少?电子数是多少?……(做成图表) [讨论]回答:1、中子数为122、中子数12;电子数103、质子数16;电子数18 4、因为 S2- 核外电子数是18,即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是18,那么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6,则16+17=335、质子数是9;电子数是10  夸克的发现【解决】根据以上所学,知道C-12指的是什么原子?【设疑】1、分子由原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构成。那么基本粒子可不可再分呢?2、夸克的发现对我们有何启发? 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栏目小组讨论与交流      学习核素、同位素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P31—P32 提出问题:1、什么是核素?2、什么是同位素?课堂练习:下列的粒子中有几种核素     ,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          ;元素有     种① 11H ② 126C ③ 168O ④ 21H ⑤ 178O ⑥ 31H  ⑦ 188O  ⑧ 146C强调:质子数( Z  )相同:表示同一元素,中子数( N )不同,质量数(A)不同,原子也不同。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的,同位素是原子的互称。 [讨论]回答: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学生回答:人们把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绝大多数元素存在多种核素。我们把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核素有8种,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①④⑥;②⑧;③⑤⑦。元素有三种。归纳: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既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同种核素特征: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应用  学生阅读P32《拓展栏目》——同位素的应用然后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学生回答:同位素的应用1、医学中于显影、诊断、治疗、消毒等;2、农业上的辐射育种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3、146C的放射性被应用于考古断代4、21H、31H是制造氢弹的材料;

作业布置:P33第2、3、4题

板书设计

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视频 观察、思考、讨论  提出问题: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是什么原子?            阅读、归纳与整理联系上节课,从哪个原子结构模型就可以说明? 从哪个结构图可反应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相对质量和电量 学生有了原子结构的新知识,能否进一步解析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说明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能力,化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空间想象力还未建立起来!应该对学生讲一个形象比喻,体育场与蚂蚁的关系。 教师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设疑】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为什么加”绝大多数”呢?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带电荷情况、质量大小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7中的数据进行比较  阅读表1-7,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质子、中子、电子带电荷情况,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显电中性,说明每种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跟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教师追问:从微粒的质量大小分析,你认为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还是原子核外?为什么?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能否忽略不计? 学生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快就得出结论,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教师提问:请某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有关原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若这位同学不能完整总结出来,再请另一位同学来补充)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理解C-12原子的构成、相对质量的含义。 被提问的同学回答: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跟中子的质量基本相等。同时多数同学会提出下列问题:什么是相对质量?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研究,大家已获得一些共同的认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质量大小由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由于原子显电中性,所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跟核外电子数相等。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完成教材第30页“问题解决”。结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讨论。有的小组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质量数?“AZX”是含 义是什么?为什么在“AZX”中不直接标出中子数、电子数?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由于难度不大,教师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可以让学生之间经过交流后自己解决,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当时的教学活动情况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再适当补充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就为学生在后续学习“核素”“同位素”、等基本概念打下了基础。讨论结果:1、质量数( A )=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且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 的任意两个,便可推算出第三个。2、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表示为AZX         课堂练习:1、钠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2、钠离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3、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2,中子数为16,那么它的质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4、硫的二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8,中子数为17,那么它的质量数是多少?5、氢氧根离子的质子数是多少?电子数是多少?……(做成图表) [讨论]回答:1、中子数为122、中子数12;电子数103、质子数16;电子数18 4、因为 S2- 核外电子数是18,即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是18,那么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6,则16+17=335、质子数是9;电子数是10  夸克的发现【解决】根据以上所学,知道C-12指的是什么原子?【设疑】1、分子由原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构成。那么基本粒子可不可再分呢?2、夸克的发现对我们有何启发? 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栏目小组讨论与交流      学习核素、同位素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P31—P32 提出问题:1、什么是核素?2、什么是同位素?课堂练习:下列的粒子中有几种核素     ,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          ;元素有     种① 11H ② 126C ③ 168O ④ 21H ⑤ 178O ⑥ 31H  ⑦ 188O  ⑧ 146C强调:质子数( Z  )相同:表示同一元素,中子数( N )不同,质量数(A)不同,原子也不同。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的,同位素是原子的互称。 [讨论]回答: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学生回答:人们把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绝大多数元素存在多种核素。我们把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核素有8种,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①④⑥;②⑧;③⑤⑦。元素有三种。归纳: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既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同种核素特征: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应用  学生阅读P32《拓展栏目》——同位素的应用然后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学生回答:同位素的应用1、医学中于显影、诊断、治疗、消毒等;2、农业上的辐射育种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3、146C的放射性被应用于考古断代4、21H、31H是制造氢弹的材料;

作业布置:P33第2、3、4题

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性总结
  •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性总结 "物质构成的奥秘"包括4个课题,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可以再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针对"物质构成的 ...查看


  • 原子结构模型教学反思
  •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选自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查看


  •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一. 课程的作用和地位 水是地球上最多的物质,本节课通过知识向初三学生传达了水作为一种宝贵资源深层的含义:同时对于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和构成,隐藏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是今后开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很好的铺垫. 二. ...查看


  • [物质的量]教学反思
  • <物质的量>教学反思 这一学期,刚开始高二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的执教,进入电化学的学习,学生的兴趣高涨.原理分析的很清楚,可是一遇到计算的问题状况百出.在化学计算中物质的量处于核心地位.可是到了高二,一提到物质的量, ...查看


  •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10月,根据xx市初中化学学科协同研修活动的安排,作为一名刚上任一个多月的新教师,我有幸作为我们学校的主讲老师讲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很感谢学校以 ...查看


  •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 ...查看


  • 水的组成1
  •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一) 陈善安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 设置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投影]水景风光.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及水运交通的照片. 师 ...查看


  •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3章
  •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 ...查看


  • [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
  • 初三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评讲课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评讲课,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进行了测验后必须对试卷进行评析.怎样使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分析,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测试中存在不足的地方,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