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 年 1 月第 1 卷第 5 05 0 3 期

23    5

. 斑sr  ez }

文章编号 :0 469 (050-230 10 -14 20 )50 5-2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与卒中高危个体筛选

杨渤 生                (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福建 福州 300) 501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血流动力学; 筛选 中图分类号: 53 R4 文献标识码: A

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临床事件,      由于其高死亡率、 致 残率和再发率, 已经成为全球慢性疾病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 着临床预防意识的增强和研究工作的深人, 识别高危个体, 积极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防止卒中事件发生,已经成为防治中的 重要内容。 高危个体的识别手段研究和应用也有相应的进展, 尤 其血液动力学( mdnmc检测在卒中高危个体筛选中的研 h oyai e ) 究和应用, 已经取得可喜进展川 。 1 血液动力学的检测方法和常用指标 血液动力学是流体力学一个分支学科,      现已较为广泛地应 用于医学实践和研究。 研究发现, 血液动力学异常是动脉硬化发 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2, , 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可出现血液动 3 力学指标的异常改变( 4 ) 。其中,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是检测血管功 能状态的手段,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血管内血液流动信息或血管 本身所表现出的特征性改变,获得临床评价脑血管功能的指标 体系。前者被称为运动学指标, 后者为动力学指标, 临床通称为 血液动力学指标。 运动学指标包括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动力学指 标包括外周阻力、 阻抗、 脉搏波波速等。 1 常用的检测方法和指标 血液动力学检测方法和参数在 . 1 C D的研究和防治中应用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如血液流速 V

动力学检测所获得的是一系列参数, 如颈动脉系统的检测指标 有 1对之多, 0 显然采用其中任何一个参数来评价脑血管的受损 程度以及卒中发生的风险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且从临床应用 角度, 众多的指标给结果判定带来一定困难, 若能够将 1 对检 0 测指标的综合作用以更为简单和直观的方法体现, 可明显提高 判定临床检测结果的可行性。为此, 王桂清等〔 4 ) 和郭佐等( 5 ) 通过 前瞻性研究, 获得了各指标变化与卒中发生的关系, 并根据各指 标建立了血液动力学综合积分。该积分为010 10 -0 分, 分为完 0 全正常, 分以上为大致正常, 分以下为脑血管受损, 7 5 7 5 分值越 低, 受损程度越重, 卒中的风险越高。 2 血液动力学

与卒中发病风险评估 从正常到卒中发生,      必须经历脑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损害过 程。 在动脉硬化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血液动力学既是重要的致 病因素, 又是血管病变的重要表现。 各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所导 致的血管损害, 最终都将以血液动力学异常的形式表现出来[) ( 6 , 7 因此, 研究血液动力学与血管损害乃至卒中发生风险的关系, 对 于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 血液动力学指标的人群特征 按卒中发生的病理生理进 . 1 程, 大体上可将人群分成无危险因素暴露的正常人、 有危险因素 暴露的易患人群、 卒中发生前的高危个体、 卒中急性期和卒中后 遗症患者。 有关的研究结果显示, 3 岁以上的队列人群中, 在 5 将 研究对象分成上述 5 组人群 ,mn V i 均数分别为 1. 9 ,7 1 ,76 , 4. . 416 c /,  . . m sR 分别为 6., ., 2 ,3.,1.kasm, , 8  v 2 8 31 . 17 15 P " 4 2 27 5 9  / 血液动力学积分值异常 (7 分)发生率分别为 1. , . <5 3%37 3 4 %, 7. , 0 , . 。 4 % 1 % 6 7 即从正常人到卒中, 1 0 7% 血液动力学呈现规律性变 化, 尤其是在随访中发生卒中的高危个体, 在卒中发生前已 经出现 显著的血液动力学异常, 可能是发生卒中的重要预警信号( S ) 2 血液动力学检测与卒中 . 2 危险度评估 作为一项高危个体筛 选手段, 必须能够定量评估卒中发生的危险度。 在血液动力学指 标中, 单项指标不能全面反映脑血管受损的程度, 而积分值则有 可能成为定量评估危险度的指标。 黄久仪等[ ( 9 ) 2 万队列人 通过 . 5 群的随访资料分析, 发现血液动力学积分值异常(7 分) <5 与卒中 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相对危险度(R 高达 7 倍, R) . 是卒中最强 3 的独立危险因素。当高血压患者的积分值<5 其 R < 分, R上升到 7 1.倍。剂量反应关系分析进一步证实, 2 6 当积分值<5 R < 分,R为 7 5 倍; 0 R . < 分,R为6 倍;2 分,R为 1.倍。类似的结果 0 5 . <5 R 9 4 1 也在其他一些研究中得以证实(. 1 0 1 3 血液动力学与卒中高危个体筛选 高危个体是指发病风险明显增高的个体,      由于目前尚无明

(li obo,  vot f dV和流量(ai o ldQ测定、 ec y l ) o ( nt f  ,  平面压力波 q t bo ) u y o ( pntn  mt ) a l ao t oer测定, pa i o e n y 脉搏波传

导速度(W ) P V测定, 以超

声技术测定的动脉扩张性系数(C、 () D 动脉顺应性系数( ) ( 、 C 顺应 C 性( 和阻力指数(I 以经颅多谱勒测定的颅内血管的流速及其 ( C ) R) , 在流速基础上运算所得的搏动指数( ) R 等。上述方法和参 P及 I I 数均试图由血管内血液流动的量和速度信息, 来反映脑循环的 供血状况, 并推算出其他指标来反映动脉顺应性、 弹性和阻力。 1 颈动脉系统的血液动力学检测 颈动脉系统的血液动力学 . 2 检测是国内近年来研制而成的血液动力学专用检测手段, 其检 测仪除了多谱勒探头采集到的流速信息外, 还在弹性腔模型的 基础上, 直接由压力探头测得反映血管弹性和阻力的信息, 即在 血管特征性病变的信息采集方面, 比其他仪器更直接、 更客观。

该类仪器的检测指标体系大同小异, 包括最大流速(m x  V a)最小 、

流速( i、 V n 平均流速(ma 、 m) Ve) n 平均血流量(ma 等运动学指标 Qe ) n 和外周阻力(v 特性阻抗( v 脉搏波波速( ) () R、 ( ) Z 、 c Wv 动态阻力(v 、 () D, 临界压( ) ( 、 C 舒张压与临界压差值(P等反映血管特征的动力学 p () D

指标, 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脑血管的血液动力学特征。 1 颈动脉系统血液动力学的综合评价指标 颈动脉系统血液 . 3

收稿日 20- - 期: 5 31 0 0 0 作者简介: 杨渤生( 4- , 江西人, 1 2 )女, 9 主任医师, 从事神经病学研究。

24    5

C i JPe Cnr r N ncm u DsO t r 0 ,o 1 ,o hn   v  t C o o- m n  ,c e 2 5V l  N . r o h n  o i b 0 3 5

确方法作为筛选或识别卒中高危个体的标准, 因而给各种检测 方法的评价带来一定困难。在人群研究中, 高危个体筛选方法 的评价往往以随访中卒中发生作为金标准进行评价, 而卒中发 生必须依赖前瞻性研究的随访才能获得。因此, 血液动力学检 测的筛检效能需要通过前瞻性研究的随访方可进行筛检试验

的评价。

在卒中高危个体的筛选中具有良 好的效能, 在卒中预防中具有 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 们王桂清, 黄久仪. 脑血管血液动力血在卒中预防中的应用()中华 J. 流行病学杂志,022 ()383 1      20 ,34 ;0- 1 ()  iCr nGCmneJ B c a B , . hn esi 2 Gra a e , a r  lk n  ea Mca s i e a - d a  o d I a m R t  e

o nt c ,  l v Edt ll e  rsn  i : p ot o f  oy      Gn Ep so P f sSrtFr RloH m d- no ea e x e i r l c s  h e  e hi o e i e  n i iA e g es )An  Aa c 20,  16     t r e s( ?  N  c Si 01 4:  a c n  o n iJ n Y  d  m s  h , 97 -.    a k  Ap S,  o  e oyaiSe ts n I o () e A ,  r I m SHm dnmc aSe ad Rl 3 Ml M l L z e u .  h r  s  t e r s  iAhr e r iJ.  , 92223-02      l s () A A 19,8 :0524. n e se s JM 9 t o o (〕    4 王桂清, 樊舜英, 从正常到中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郭佐, 等. 规律〔)      柳兆荣主编. A. 见: 生物力学新进展( . M) 成都: 成都科技大 学出版,96 5-5.      9. 528 1 2 ()    5 郭佐, 王桂清, 何广成,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和 等. 脑血管功能的综合评估〔 ) 柳兆荣主编.      A. 见: 生物力学新进展〔 ) M.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 9. 024 1 6 6-6. 9 2    (〕 6 黄久仪, 王桂清, 杨永举, 高血压和卒中前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 等.

3 卒中高危个体筛检试验评价 国内近年来有文献通过队列 . 1 人群的随访结果, 应用标准的筛检试验方法对血液动力学积分 筛选卒中高危个体的效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该指标筛选高 危个体的敏感度、 特异度、 准确度和 Yue 指数分别为 8. odn 7 %, 5 6. 6. 和0 5 7 %, 9 7 7 % . ,即在即将发生卒中的高危个体中, . 在 5 85 7% 发病前积分值<5 能够提前识别和筛选; < 分, 7 随访中未发生卒中 的患者, . 积分值在7 分以上, 67 7% 5 可予以排除, 其预警和筛选 的准确程度为6. (。 7 %" 曹奕丰等〔则根据血液动力学检测指标 9 ) 1 2 ) 建立了卒中预测模型,预警卒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

8. 0 %和 7 . 7 8 %o 5

3 筛检的截断点问题 理想的筛选手段必须具备敏感、 . 2 特异、 无创等优点。 但敏感度与特异度是一对矛盾, 从预防角度, 应尽可 能多地筛选出可能发病的个体, 但在提高敏感度的同时, 必须以 降低特异度为代价。 因此, 在预防实践中, 必须根据漏筛或假阳性 的危害进行权

衡, 将敏感度与特异度调整到最佳水平, 处于这一 水平筛检手段的正常值范围, 即为最佳截断点。血液动力学积分 筛检高危个体的最佳截断点也在上述的筛检试验中进行了 评价, 当截断点取 7 分时,odn 5 Yue 指数值最高,O R C曲线下面积最大,

检测( .      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 0, 1: -7 J中 ) 2 35 ) 44 0 ( 4    (〕 7 王桂清, 杨永举, 王艳. 从高血压到卒中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 变化规律〔 . 临床康复, 0,() 7-7.      )中国 J 2 373: 638 0 3 (〕    8 杨渤生, 王桂清, 王艳. 从正常人到卒中患者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

变 征和      规律( .华流 化特 J 中 行病学杂志, 0,  )49. ) 2 32( :-7 0 42 9

(〕 9 黄久仪, 王桂清, 沈凤英,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与卒中风险的 等.

即7 分为血液动力学积分筛检高危个体的 5 最佳截断点[0 ( u ) 3 在预防实践中的应用 筛选的目的是为了识别出重点对象 3

进行有效的预防, 针对高危个体实施的预防为重点预防或高危 预防策略。 在预防策略中, 筛选与干预是决定预防效果的最关键 要素。血液动力学, 尤其是其积分值, 从上述临床应用研究的情 况看, 不失为卒中高危个体筛检的理想指标〔。王桂清等〔5 u 1 11 , 4在 1 上海市南汇区近 7 万人群中进行了为期 3 0 年的筛检一 干预效果 观察与评价, 结果显示, 在全区3 岁以上人群中初筛出危险因 5 素暴露个体进行血液动力学检查, 再将血液动力学积分异常者 作为高危个体筛选出来进行强化预防。 干预 3 年后, 全区卒中的 发病率显著下降,接受强化干预组的卒中发生率也显著低于一 般干预组, 取得了良 好的干预效果。 血液动力学毕竟是一门新的学科发展分支,血液动力学与      动脉硬化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正在深人研究中〔, 1 血液动力学在 6 1 卒中高危人群筛选中的效能及其价值, 也在进一步的深人评价。 但从现有的研究证据看,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的综合积分值,

队      )中 列研究〔 . 华流行病学杂志, 0, ()8-0 J 2 32 2: 9. 0 4 6 (0 王桂清, 1〕 王艳, 沈凤英,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卒中危险因素与卒 等. 中患病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J

20 ,0 )192 1     5 :9-0. 02 1(

(1 黄久仪, 1〕 郭佐, 沈风英,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预警卒中的筛检试验 等.

评价[ .  

    华流行病学杂志, 0, () 8-8. J中 ) 2 22 4: 336 0 3 3 (2 曹奕丰, 1〕 王桂清, 黄久仪,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卒中预测模型 等. 的 立〔 . 华流     中 行病学杂志, 0, () 9-0. 建 J ) 2 3 49: 88 0 2 7 0

(3 黄久仪, 1〕 王桂清.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

价值( .      临床康复杂志, 0,() 44. J 中国 ) 2 371: -5 0 4 (〕 1 王桂清, 4 曹奕丰, 黄久仪, 上海市南汇区卒中“ 等. 高危人群筛检一 干 预”      策略实施效果分析〔 华国际医学杂志, 0, :  J 〕中 2 33 ) 9- 0 (2 4 7

29        9 .

〔 王桂清, 巧〕 沈凤英, 曹奕丰, 上海市南汇区卒中“ 等. 高危人群筛检与

干预”      年实施效果〔 . 策略3 J 中国临床康复, 0, ) 06 3 2 37 9 29- 0 ( :  1

29 .        0 8

(6 CiJ Ce W, n , lA dl  t y g  E et  1) n  hn  Ce C ea M ef S di t fco h J ,  h N t  o o u n h f f .  r  e 

S er rs n  eat s  w e V sua E oh l C l n        o Itrcin b te n ac lr  d teil  l a d h a S es  n t o e n a e s 

S otM c Cl()J mc, 43: 159      se l J. o eh20,  3-3. m o u l es h  B i 0 7 5

欢迎订阅中国临床康复杂志

本刊为与国际临床康复医学发展同步, 0 年内容重点如下: 7日出版:      26 0 每月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及康复工程研究; 1 4日出 版: 神经心理与精神心理康复研究;1 出版: 2日 中医康复研究; ; 2 8日出版: 康复技术与康复预防研究。 本刊为 A 开本, 4 周刊, 2 1 页, 9 1元/ 挂号买单本 2 元/ , 5 册( 0 册)可在全国各地邮局或本刊发行部订阅。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 1 号《 6 中国临床康 复》 杂志社发行部, 邮编:1 0, 1 03电话: 2) 849- /11 2438 , 0 ( 42 507 1 , 32373传真: 2)25071,-a: 747@ i .m 0 2 12 3 ( 42849-1 m ik 21 3 sao 0 E lf 3 2 nc 网址:w .i f  w wzc cm gk o

‘ ‘欢 裸 ‘肖。巴 ‘心气 公 ‘ 二 洛佗 ‘沁 ‘泛 ‘ 巴砂 ‘泛 ‘理 。

入 。 之; 沁 ‘之 ‘沁 , 叹泛 ‘之‘ 。‘之 ‘占 ‘ 沁 泊‘ ‘之 ‘ 沪 ‘ 之 卢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 年 1 月第 1 卷第 5 05 0 3 期

23    5

. 斑sr  ez }

文章编号 :0 469 (050-230 10 -14 20 )50 5-2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与卒中高危个体筛选

杨渤 生                (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福建 福州 300) 501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血流动力学; 筛选 中图分类号: 53 R4 文献标识码: A

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临床事件,      由于其高死亡率、 致 残率和再发率, 已经成为全球慢性疾病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 着临床预防意识的增强和研究工作的深人, 识别高危个体, 积极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防止卒中事件发生,已经成为防治中的 重要内容。 高危个体的识别手段研究和应用也有相应的进展, 尤 其血液动力学( mdnmc检测在卒中高危个体筛选中的研 h oyai e ) 究和应用, 已经取得可喜进展川 。 1 血液动力学的检测方法和常用指标 血液动力学是流体力学一个分支学科,      现已较为广泛地应 用于医学实践和研究。 研究发现, 血液动力学异常是动脉硬化发 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2, , 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可出现血液动 3 力学指标的异常改变( 4 ) 。其中,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是检测血管功 能状态的手段,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血管内血液流动信息或血管 本身所表现出的特征性改变,获得临床评价脑血管功能的指标 体系。前者被称为运动学指标, 后者为动力学指标, 临床通称为 血液动力学指标。 运动学指标包括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动力学指 标包括外周阻力、 阻抗、 脉搏波波速等。 1 常用的检测方法和指标 血液动力学检测方法和参数在 . 1 C D的研究和防治中应用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如血液流速 V

动力学检测所获得的是一系列参数, 如颈动脉系统的检测指标 有 1对之多, 0 显然采用其中任何一个参数来评价脑血管的受损 程度以及卒中发生的风险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且从临床应用 角度, 众多的指标给结果判定带来一定困难, 若能够将 1 对检 0 测指标的综合作用以更为简单和直观的方法体现, 可明显提高 判定临床检测结果的可行性。为此, 王桂清等〔 4 ) 和郭佐等( 5 ) 通过 前瞻性研究, 获得了各指标变化与卒中发生的关系, 并根据各指 标建立了血液动力学综合积分。该积分为010 10 -0 分, 分为完 0 全正常, 分以上为大致正常, 分以下为脑血管受损, 7 5 7 5 分值越 低, 受损程度越重, 卒中的风险越高。 2 血液动力学

与卒中发病风险评估 从正常到卒中发生,      必须经历脑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损害过 程。 在动脉硬化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血液动力学既是重要的致 病因素, 又是血管病变的重要表现。 各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所导 致的血管损害, 最终都将以血液动力学异常的形式表现出来[) ( 6 , 7 因此, 研究血液动力学与血管损害乃至卒中发生风险的关系, 对 于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 血液动力学指标的人群特征 按卒中发生的病理生理进 . 1 程, 大体上可将人群分成无危险因素暴露的正常人、 有危险因素 暴露的易患人群、 卒中发生前的高危个体、 卒中急性期和卒中后 遗症患者。 有关的研究结果显示, 3 岁以上的队列人群中, 在 5 将 研究对象分成上述 5 组人群 ,mn V i 均数分别为 1. 9 ,7 1 ,76 , 4. . 416 c /,  . . m sR 分别为 6., ., 2 ,3.,1.kasm, , 8  v 2 8 31 . 17 15 P " 4 2 27 5 9  / 血液动力学积分值异常 (7 分)发生率分别为 1. , . <5 3%37 3 4 %, 7. , 0 , . 。 4 % 1 % 6 7 即从正常人到卒中, 1 0 7% 血液动力学呈现规律性变 化, 尤其是在随访中发生卒中的高危个体, 在卒中发生前已 经出现 显著的血液动力学异常, 可能是发生卒中的重要预警信号( S ) 2 血液动力学检测与卒中 . 2 危险度评估 作为一项高危个体筛 选手段, 必须能够定量评估卒中发生的危险度。 在血液动力学指 标中, 单项指标不能全面反映脑血管受损的程度, 而积分值则有 可能成为定量评估危险度的指标。 黄久仪等[ ( 9 ) 2 万队列人 通过 . 5 群的随访资料分析, 发现血液动力学积分值异常(7 分) <5 与卒中 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相对危险度(R 高达 7 倍, R) . 是卒中最强 3 的独立危险因素。当高血压患者的积分值<5 其 R < 分, R上升到 7 1.倍。剂量反应关系分析进一步证实, 2 6 当积分值<5 R < 分,R为 7 5 倍; 0 R . < 分,R为6 倍;2 分,R为 1.倍。类似的结果 0 5 . <5 R 9 4 1 也在其他一些研究中得以证实(. 1 0 1 3 血液动力学与卒中高危个体筛选 高危个体是指发病风险明显增高的个体,      由于目前尚无明

(li obo,  vot f dV和流量(ai o ldQ测定、 ec y l ) o ( nt f  ,  平面压力波 q t bo ) u y o ( pntn  mt ) a l ao t oer测定, pa i o e n y 脉搏波传

导速度(W ) P V测定, 以超

声技术测定的动脉扩张性系数(C、 () D 动脉顺应性系数( ) ( 、 C 顺应 C 性( 和阻力指数(I 以经颅多谱勒测定的颅内血管的流速及其 ( C ) R) , 在流速基础上运算所得的搏动指数( ) R 等。上述方法和参 P及 I I 数均试图由血管内血液流动的量和速度信息, 来反映脑循环的 供血状况, 并推算出其他指标来反映动脉顺应性、 弹性和阻力。 1 颈动脉系统的血液动力学检测 颈动脉系统的血液动力学 . 2 检测是国内近年来研制而成的血液动力学专用检测手段, 其检 测仪除了多谱勒探头采集到的流速信息外, 还在弹性腔模型的 基础上, 直接由压力探头测得反映血管弹性和阻力的信息, 即在 血管特征性病变的信息采集方面, 比其他仪器更直接、 更客观。

该类仪器的检测指标体系大同小异, 包括最大流速(m x  V a)最小 、

流速( i、 V n 平均流速(ma 、 m) Ve) n 平均血流量(ma 等运动学指标 Qe ) n 和外周阻力(v 特性阻抗( v 脉搏波波速( ) () R、 ( ) Z 、 c Wv 动态阻力(v 、 () D, 临界压( ) ( 、 C 舒张压与临界压差值(P等反映血管特征的动力学 p () D

指标, 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脑血管的血液动力学特征。 1 颈动脉系统血液动力学的综合评价指标 颈动脉系统血液 . 3

收稿日 20- - 期: 5 31 0 0 0 作者简介: 杨渤生( 4- , 江西人, 1 2 )女, 9 主任医师, 从事神经病学研究。

24    5

C i JPe Cnr r N ncm u DsO t r 0 ,o 1 ,o hn   v  t C o o- m n  ,c e 2 5V l  N . r o h n  o i b 0 3 5

确方法作为筛选或识别卒中高危个体的标准, 因而给各种检测 方法的评价带来一定困难。在人群研究中, 高危个体筛选方法 的评价往往以随访中卒中发生作为金标准进行评价, 而卒中发 生必须依赖前瞻性研究的随访才能获得。因此, 血液动力学检 测的筛检效能需要通过前瞻性研究的随访方可进行筛检试验

的评价。

在卒中高危个体的筛选中具有良 好的效能, 在卒中预防中具有 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 们王桂清, 黄久仪. 脑血管血液动力血在卒中预防中的应用()中华 J. 流行病学杂志,022 ()383 1      20 ,34 ;0- 1 ()  iCr nGCmneJ B c a B , . hn esi 2 Gra a e , a r  lk n  ea Mca s i e a - d a  o d I a m R t  e

o nt c ,  l v Edt ll e  rsn  i : p ot o f  oy      Gn Ep so P f sSrtFr RloH m d- no ea e x e i r l c s  h e  e hi o e i e  n i iA e g es )An  Aa c 20,  16     t r e s( ?  N  c Si 01 4:  a c n  o n iJ n Y  d  m s  h , 97 -.    a k  Ap S,  o  e oyaiSe ts n I o () e A ,  r I m SHm dnmc aSe ad Rl 3 Ml M l L z e u .  h r  s  t e r s  iAhr e r iJ.  , 92223-02      l s () A A 19,8 :0524. n e se s JM 9 t o o (〕    4 王桂清, 樊舜英, 从正常到中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郭佐, 等. 规律〔)      柳兆荣主编. A. 见: 生物力学新进展( . M) 成都: 成都科技大 学出版,96 5-5.      9. 528 1 2 ()    5 郭佐, 王桂清, 何广成,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和 等. 脑血管功能的综合评估〔 ) 柳兆荣主编.      A. 见: 生物力学新进展〔 ) M.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 9. 024 1 6 6-6. 9 2    (〕 6 黄久仪, 王桂清, 杨永举, 高血压和卒中前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 等.

3 卒中高危个体筛检试验评价 国内近年来有文献通过队列 . 1 人群的随访结果, 应用标准的筛检试验方法对血液动力学积分 筛选卒中高危个体的效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该指标筛选高 危个体的敏感度、 特异度、 准确度和 Yue 指数分别为 8. odn 7 %, 5 6. 6. 和0 5 7 %, 9 7 7 % . ,即在即将发生卒中的高危个体中, . 在 5 85 7% 发病前积分值<5 能够提前识别和筛选; < 分, 7 随访中未发生卒中 的患者, . 积分值在7 分以上, 67 7% 5 可予以排除, 其预警和筛选 的准确程度为6. (。 7 %" 曹奕丰等〔则根据血液动力学检测指标 9 ) 1 2 ) 建立了卒中预测模型,预警卒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

8. 0 %和 7 . 7 8 %o 5

3 筛检的截断点问题 理想的筛选手段必须具备敏感、 . 2 特异、 无创等优点。 但敏感度与特异度是一对矛盾, 从预防角度, 应尽可 能多地筛选出可能发病的个体, 但在提高敏感度的同时, 必须以 降低特异度为代价。 因此, 在预防实践中, 必须根据漏筛或假阳性 的危害进行权

衡, 将敏感度与特异度调整到最佳水平, 处于这一 水平筛检手段的正常值范围, 即为最佳截断点。血液动力学积分 筛检高危个体的最佳截断点也在上述的筛检试验中进行了 评价, 当截断点取 7 分时,odn 5 Yue 指数值最高,O R C曲线下面积最大,

检测( .      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 0, 1: -7 J中 ) 2 35 ) 44 0 ( 4    (〕 7 王桂清, 杨永举, 王艳. 从高血压到卒中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 变化规律〔 . 临床康复, 0,() 7-7.      )中国 J 2 373: 638 0 3 (〕    8 杨渤生, 王桂清, 王艳. 从正常人到卒中患者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

变 征和      规律( .华流 化特 J 中 行病学杂志, 0,  )49. ) 2 32( :-7 0 42 9

(〕 9 黄久仪, 王桂清, 沈凤英,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与卒中风险的 等.

即7 分为血液动力学积分筛检高危个体的 5 最佳截断点[0 ( u ) 3 在预防实践中的应用 筛选的目的是为了识别出重点对象 3

进行有效的预防, 针对高危个体实施的预防为重点预防或高危 预防策略。 在预防策略中, 筛选与干预是决定预防效果的最关键 要素。血液动力学, 尤其是其积分值, 从上述临床应用研究的情 况看, 不失为卒中高危个体筛检的理想指标〔。王桂清等〔5 u 1 11 , 4在 1 上海市南汇区近 7 万人群中进行了为期 3 0 年的筛检一 干预效果 观察与评价, 结果显示, 在全区3 岁以上人群中初筛出危险因 5 素暴露个体进行血液动力学检查, 再将血液动力学积分异常者 作为高危个体筛选出来进行强化预防。 干预 3 年后, 全区卒中的 发病率显著下降,接受强化干预组的卒中发生率也显著低于一 般干预组, 取得了良 好的干预效果。 血液动力学毕竟是一门新的学科发展分支,血液动力学与      动脉硬化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正在深人研究中〔, 1 血液动力学在 6 1 卒中高危人群筛选中的效能及其价值, 也在进一步的深人评价。 但从现有的研究证据看,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的综合积分值,

队      )中 列研究〔 . 华流行病学杂志, 0, ()8-0 J 2 32 2: 9. 0 4 6 (0 王桂清, 1〕 王艳, 沈凤英,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卒中危险因素与卒 等. 中患病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J

20 ,0 )192 1     5 :9-0. 02 1(

(1 黄久仪, 1〕 郭佐, 沈风英,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预警卒中的筛检试验 等.

评价[ .  

    华流行病学杂志, 0, () 8-8. J中 ) 2 22 4: 336 0 3 3 (2 曹奕丰, 1〕 王桂清, 黄久仪,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卒中预测模型 等. 的 立〔 . 华流     中 行病学杂志, 0, () 9-0. 建 J ) 2 3 49: 88 0 2 7 0

(3 黄久仪, 1〕 王桂清.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

价值( .      临床康复杂志, 0,() 44. J 中国 ) 2 371: -5 0 4 (〕 1 王桂清, 4 曹奕丰, 黄久仪, 上海市南汇区卒中“ 等. 高危人群筛检一 干 预”      策略实施效果分析〔 华国际医学杂志, 0, :  J 〕中 2 33 ) 9- 0 (2 4 7

29        9 .

〔 王桂清, 巧〕 沈凤英, 曹奕丰, 上海市南汇区卒中“ 等. 高危人群筛检与

干预”      年实施效果〔 . 策略3 J 中国临床康复, 0, ) 06 3 2 37 9 29- 0 ( :  1

29 .        0 8

(6 CiJ Ce W, n , lA dl  t y g  E et  1) n  hn  Ce C ea M ef S di t fco h J ,  h N t  o o u n h f f .  r  e 

S er rs n  eat s  w e V sua E oh l C l n        o Itrcin b te n ac lr  d teil  l a d h a S es  n t o e n a e s 

S otM c Cl()J mc, 43: 159      se l J. o eh20,  3-3. m o u l es h  B i 0 7 5

欢迎订阅中国临床康复杂志

本刊为与国际临床康复医学发展同步, 0 年内容重点如下: 7日出版:      26 0 每月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及康复工程研究; 1 4日出 版: 神经心理与精神心理康复研究;1 出版: 2日 中医康复研究; ; 2 8日出版: 康复技术与康复预防研究。 本刊为 A 开本, 4 周刊, 2 1 页, 9 1元/ 挂号买单本 2 元/ , 5 册( 0 册)可在全国各地邮局或本刊发行部订阅。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 1 号《 6 中国临床康 复》 杂志社发行部, 邮编:1 0, 1 03电话: 2) 849- /11 2438 , 0 ( 42 507 1 , 32373传真: 2)25071,-a: 747@ i .m 0 2 12 3 ( 42849-1 m ik 21 3 sao 0 E lf 3 2 nc 网址:w .i f  w wzc cm gk o

‘ ‘欢 裸 ‘肖。巴 ‘心气 公 ‘ 二 洛佗 ‘沁 ‘泛 ‘ 巴砂 ‘泛 ‘理 。

入 。 之; 沁 ‘之 ‘沁 , 叹泛 ‘之‘ 。‘之 ‘占 ‘ 沁 泊‘ ‘之 ‘ 沪 ‘ 之 卢


相关文章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统计源期刊 (一)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及多种 数据库源期刊,报道内容涉及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发病机制的基 础研究. 临床救治方法研究及救治经验: 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 ...查看


  • [中国肥胖预防与控制蓝皮书] 近日发布,由ICNYSN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领导
  • 这本蓝皮书为什么重要? 肥胖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慢病之一.目前全球范围内约40%的成年人肥胖或者超重,而儿童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上升更会令慢性疾病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发病率增加.肥胖的快速增加和广泛流行已经构成威胁全球健康的严重问题.我国政府 ...查看


  • 孔灵芝对于中国慢性病防治策略的解说
  • 孔灵芝:中国慢性病防治策略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研究员 现任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副研究员.分管慢性病.营养.精神卫生和口腔卫生工作.担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等 ...查看


  •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 (卫生部令第89号)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6月2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  陈竺 2012年11月23日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预防.控 ...查看


  •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 158中N3tN病性病2005年4月第11卷第2期 ChinaJAIDS/STDV01.11 No.2Apt.2005 ・综述・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林丹华1,方晓义1,李晓铭2,徐洁1,刘惠3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 ...查看


  • 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意义
  • 关键词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快速变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与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血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有关.这些越来越常见的慢性病直接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查看


  • 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
  • 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一类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性病 ...查看


  • 健康中国应优先防控慢性病
  • ?健康中国应优先防控慢性病? 来源:人民日报 引发我国慢性病流行的十大致病因素:吸烟.过量饮酒.过量饮食.食用油摄入过高.盐摄入量过高.缺乏体力活动.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超重肥胖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但国内外经验均表明,慢性病是可防可控的, ...查看


  • 高血压论文1..
  • 干窑镇高血压及病防治工作体验 单位:干窑镇卫生院 姓名:张伟东 李烨 邮编:314107 摘要:几年来随着高血压及其相关慢性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社区医生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和慢性病的治疗效果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原发性高血压是慢性病的一种常见病 ...查看


  • 2014年3月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动讲座计划
  • 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动讲座 计划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慢 性病的调查研究,已查明一些引起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如遗传. 生活方式.环境.既往病史.职业等,为开展慢性病法治提供了 科学依据. 为提高人群慢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