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这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从学科内容结构角度表述①学习心理②教学心理③教师心理④学生心理

二,从学习与教学过程角度表述

1学生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②教师③教学内容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即通过儿童心理(尤其是认知过程)的发生,发展来分析认识个体的发展。

皮亚杰理论中的基本假设

1认知的发展具有主动性

2认知的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改进

3认知的发展具有建构性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①成熟②练习与经验③社会环境④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让儿童主动自发地进行学习

3注意儿童特点,符合儿童的发展阶段

4儿童应通过动作进行学习

5要重视社会交往

6让儿童按各自的步调向前发展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①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出生至1岁)②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③主动对内疚(3~6岁)④勤奋对自卑(6~12岁)⑤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⑥亲密对孤独(18~25)⑦繁殖对停滞(25~65)⑧自我整合对失望(65到死亡)

教育价值

1根据发展任务进行针对性教育

2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

3正视危机以促进成长

4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基本特性

初中生①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②矛盾性

高中生①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

②形式逻辑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③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情绪情感分类

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1情绪表现的冲动型和文饰性并存

2情绪表现更加稳定,出现心境化趋势

3情绪体验的内容更加深刻丰富,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

4情绪的表现更加复杂,表情识别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①面向全体学生原则②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③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④学生主体性原则 ⑤个别化对待原则⑥整体性发展原则

名词解释

同化: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吧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和解释该刺激,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展改变的过程。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平衡: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心理健康: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学习: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人类学习的特点

1人类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2人类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人类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完成的

学生学习的特点

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行为主义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是行为主义的早期理论的创立者之一。

华生,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奠基者。

发现学习:教师在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意义学习:通过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而进行的学习。

接受学习: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学习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习过程中不要求学生主动去发现什么,只要求他们把学习的内容化为自身知识,以后能在恰当的时候能把知识提取出来或加以运用。

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学习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 学习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以满足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功能

1具有唤醒学习活动的功能2指向学习目标的功能3维持学习活动4调节,强化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理论可以归结为三个范式:行为主义的范式,认知主义的范式,人本主义的范式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说

驱力说与强化论是典型的行为主义动机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分三种,1直接强化2替代性强化3自我强化

自我效能感的形式来源1直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说服4情绪唤醒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

成就动机:一种竞争和追求成功的习得性动机,是指个人吧自己的活动保持在尽可能高的水平和不断增加的努力中,从而取得最好活动成绩的心理倾向。

期望—价值理论是动机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基本假设是:人们从事何种行为,取决于觉察到行为导向目标的可能性,以及目标的主观价值。

归因理论,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

学习的内部动机: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动同一的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增加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自我积极期望的培养来引发学习兴趣

3原有的兴趣的迁移,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如何正确运用奖励,使奖励发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1奖励的时机和频率要适当2奖励的指向要正确且具体3奖励的方式和内容要恰当 4奖励程度要与贡献程度相当5奖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习迁移:学习结果扩张或类化的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是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习迁移的分类

1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的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以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能旁及其余的效果。

负迁移:消极的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压抑作用。

2按迁移的内容,分为知识迁移,技能迁移,情感和态度和习惯的迁移

3按迁移的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4按迁移发生范围,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5按迁移概括水平,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迁移的作用

1迁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影响迁移的因素分析

一 主观因素1智力2年龄3认知结构4学习的定势5认知技能与策略

二 客观因素1学习任务的特性2学习的指导3学习环境的相似性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除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产生式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元

一个完整的产生式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它的结构特征是 如果——那么的形式

2条件(目标)与行为(反应)的内外表达,也就是说可以外部动作表现也可以头脑中操作 3目的性。任何一个产生式的执行都是属于一定的目的

程序性学习的阶段

1第一阶段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是智慧技能的学习

2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3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点

1以陈述性知识获得为基础

2先前子技能或能力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

3变式练习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关键

4以能运用规则或概念办事为获得标志

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联系

区别1两种知识获得过程与条件不同2两种知识在个体成长史记忆中的表征方式不同 联系1这两种知识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共同参与,互为条件。

学习策略:学习者在编码、储存、检索、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方法或技能,属于信息加工的过程。

策略:行为或行动计划,以及为解决某问题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做出的一套活动。

(麦卡尔等人的分类)学习策略的分类1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②精细加工策略③组织策略 2 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①时间管理策略②学习环境管理策略③努力管理④寻求支持 元认知:主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可,包括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的结构1元认知认识2认知体验3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的监视和控制

有三种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

学习时间的管理1统筹安排学习实践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地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7年龄差异性原则

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某些障碍而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的基本成分1问题的起始状态,也称给定2目标状态3障碍

问题解决:一系列有目的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方式。 三个特征1目的性2序列性3认知性

一般性解决问题的阶段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知识经验与思维水平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性因素

创造性:能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1智力与创造性2知识与创造性3个性因素的影响4环境

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为学习者创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3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道德: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互相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品德:就个人道德面貌而言的,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应。

道德品质: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四因素 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应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态度: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对个人行为以一贯有规律地发生作用,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态度的功能1认知功能2动机功能3价值观表达功能4自我防卫功能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他律: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动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观性。

自律: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阶段1自我中心主义(2~5岁)2权威阶段(6~8)3可逆阶段(8~10)4公正阶段(11~1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至今关于这一理论最完善,最系统的论著。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说服教育是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①讲解②谈话③讨论

榜样示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这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从学科内容结构角度表述①学习心理②教学心理③教师心理④学生心理

二,从学习与教学过程角度表述

1学生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②教师③教学内容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即通过儿童心理(尤其是认知过程)的发生,发展来分析认识个体的发展。

皮亚杰理论中的基本假设

1认知的发展具有主动性

2认知的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改进

3认知的发展具有建构性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①成熟②练习与经验③社会环境④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让儿童主动自发地进行学习

3注意儿童特点,符合儿童的发展阶段

4儿童应通过动作进行学习

5要重视社会交往

6让儿童按各自的步调向前发展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①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出生至1岁)②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③主动对内疚(3~6岁)④勤奋对自卑(6~12岁)⑤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⑥亲密对孤独(18~25)⑦繁殖对停滞(25~65)⑧自我整合对失望(65到死亡)

教育价值

1根据发展任务进行针对性教育

2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

3正视危机以促进成长

4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基本特性

初中生①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②矛盾性

高中生①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

②形式逻辑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③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情绪情感分类

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1情绪表现的冲动型和文饰性并存

2情绪表现更加稳定,出现心境化趋势

3情绪体验的内容更加深刻丰富,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

4情绪的表现更加复杂,表情识别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①面向全体学生原则②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③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④学生主体性原则 ⑤个别化对待原则⑥整体性发展原则

名词解释

同化: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吧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和解释该刺激,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展改变的过程。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平衡: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心理健康: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学习: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人类学习的特点

1人类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2人类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人类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完成的

学生学习的特点

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行为主义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是行为主义的早期理论的创立者之一。

华生,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奠基者。

发现学习:教师在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意义学习:通过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而进行的学习。

接受学习: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学习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习过程中不要求学生主动去发现什么,只要求他们把学习的内容化为自身知识,以后能在恰当的时候能把知识提取出来或加以运用。

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学习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 学习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以满足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功能

1具有唤醒学习活动的功能2指向学习目标的功能3维持学习活动4调节,强化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理论可以归结为三个范式:行为主义的范式,认知主义的范式,人本主义的范式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说

驱力说与强化论是典型的行为主义动机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分三种,1直接强化2替代性强化3自我强化

自我效能感的形式来源1直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说服4情绪唤醒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

成就动机:一种竞争和追求成功的习得性动机,是指个人吧自己的活动保持在尽可能高的水平和不断增加的努力中,从而取得最好活动成绩的心理倾向。

期望—价值理论是动机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基本假设是:人们从事何种行为,取决于觉察到行为导向目标的可能性,以及目标的主观价值。

归因理论,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

学习的内部动机: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动同一的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增加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自我积极期望的培养来引发学习兴趣

3原有的兴趣的迁移,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如何正确运用奖励,使奖励发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1奖励的时机和频率要适当2奖励的指向要正确且具体3奖励的方式和内容要恰当 4奖励程度要与贡献程度相当5奖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习迁移:学习结果扩张或类化的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是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习迁移的分类

1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的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以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能旁及其余的效果。

负迁移:消极的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压抑作用。

2按迁移的内容,分为知识迁移,技能迁移,情感和态度和习惯的迁移

3按迁移的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4按迁移发生范围,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5按迁移概括水平,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迁移的作用

1迁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影响迁移的因素分析

一 主观因素1智力2年龄3认知结构4学习的定势5认知技能与策略

二 客观因素1学习任务的特性2学习的指导3学习环境的相似性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除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产生式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元

一个完整的产生式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它的结构特征是 如果——那么的形式

2条件(目标)与行为(反应)的内外表达,也就是说可以外部动作表现也可以头脑中操作 3目的性。任何一个产生式的执行都是属于一定的目的

程序性学习的阶段

1第一阶段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是智慧技能的学习

2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3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点

1以陈述性知识获得为基础

2先前子技能或能力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

3变式练习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关键

4以能运用规则或概念办事为获得标志

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联系

区别1两种知识获得过程与条件不同2两种知识在个体成长史记忆中的表征方式不同 联系1这两种知识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共同参与,互为条件。

学习策略:学习者在编码、储存、检索、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方法或技能,属于信息加工的过程。

策略:行为或行动计划,以及为解决某问题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做出的一套活动。

(麦卡尔等人的分类)学习策略的分类1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②精细加工策略③组织策略 2 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①时间管理策略②学习环境管理策略③努力管理④寻求支持 元认知:主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可,包括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的结构1元认知认识2认知体验3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的监视和控制

有三种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

学习时间的管理1统筹安排学习实践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地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7年龄差异性原则

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某些障碍而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的基本成分1问题的起始状态,也称给定2目标状态3障碍

问题解决:一系列有目的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方式。 三个特征1目的性2序列性3认知性

一般性解决问题的阶段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知识经验与思维水平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性因素

创造性:能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1智力与创造性2知识与创造性3个性因素的影响4环境

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为学习者创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3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道德: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互相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品德:就个人道德面貌而言的,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应。

道德品质: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四因素 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应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态度: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对个人行为以一贯有规律地发生作用,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态度的功能1认知功能2动机功能3价值观表达功能4自我防卫功能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他律: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动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观性。

自律: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阶段1自我中心主义(2~5岁)2权威阶段(6~8)3可逆阶段(8~10)4公正阶段(11~1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至今关于这一理论最完善,最系统的论著。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说服教育是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①讲解②谈话③讨论

榜样示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


相关文章

  •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哪些弊端
  •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哪些弊端?怎样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答: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弊端主要包括: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构成的一定的系统结构.在整个内容系统结构 ...查看


  •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 讨论: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角度分析"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小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如何根治这一教育弊病 (一)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 ...查看


  • 重庆各区县教师公招笔试科目
  • 一.北碚:考试分为笔试(含公共科目笔试和专业科目测试)和面试. 笔试 1. 公共科目笔试(分值为100分) 教育类岗位:<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该科目包括<综合基础知识>和<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2. ...查看


  • 教育学 教学大纲
  •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开课单位: 课程类型: 总学时数: 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参考教材: 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编写时间: 无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第二版), ...查看


  • 第三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 第三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学前科学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和制定的依据. 2.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3.学习制定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教学重点 ...查看


  •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专科教育管理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 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 ...查看


  •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大纲(修改版)]
  •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教育系学前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2课时 学分:2 课程性质:<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基础理论课的特点.该课程主要通过对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阐述 ...查看


  •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指导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结构. 2.理解.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语言部分的目标.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是 ...查看


  • 法制教育黑板报内容:法制教育内容二
  • 法制教育内容,是指特定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为实现思想共识与行为统一,而进行互动所共同针对的法律制度的实质与情况.直观地说,所有法律的理论知识与规范表述均为法制教育内容的范畴.而法律是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调节器,涉及到社会现实生活的一 ...查看


  • 幼儿园课程教案大班
  • 篇一:幼儿园课程教案 幼儿园课程教案:十二生肖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