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鲁迅小说[药]杨译本

浅论鲁迅小说《药》杨译本

本文针对鲁迅小说《药》和《药》的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从人名的翻译和修辞手法的翻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杨宪益、戴乃迭以其坚实的语言基础和较高的文学造诣,较忠实地反映了鲁迅作品的原文材料,其译本可谓是公认的经典之作。

一、人名的翻译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较忠实地反映了小说《药》的作品风格,但在再现鲁迅的创作特色上还有有待完善的空间。鲁迅给主人公命名时主要采取暗示法和形象法,使读者能更清楚地联想到人物性格,也起到画龙点睛、暗示情节的作用。

1、原文《药》的人物命名

《药》中主人公华老栓、夏瑜、康大叔是三个具有不同思想性格、来自不同种派别的典型人物。华老栓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形象,愚昧无知、落后麻木;“老栓”,意思是拴在统治阶级和迷信思想的桎梏里。夏瑜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形象的概括,有革命热忱和顽强斗志却不被人民理解;“瑜”代表纯洁美好的形象。“华”和“夏”连起来是“华夏”,代表当时正处于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反动势力猖狂的中国,但是“华夏”在文中却被分开成华、夏两家,正暗示了他们相互联系又矛盾的关系。康大叔是罪恶的黑暗势力的形象,凶暴残忍;康大叔的“康”指健康的康,暗示当时的黑暗反动势力还很强大,而老栓之类的人们称呼他为大叔, 暗示了麻木不仁的人们对他的阿谀奉承。

2、杨译中人物姓名的翻译

杨、戴对“华老栓”和“夏瑜”一概采取汉语拼音译法。“老栓”在文中均被译成“Old Shuan”,这一译法完全不能够体现这一人物在作品中的个性特色。另外,译者对含有丰富时代与文化意义的姓氏“华”全篇省译,完全抹杀了原作者的良苦用心。“康大叔”的译法在文中变化最多,以下面两例来说明。

例1 原文:“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 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杨译:“Yes,indeed,we couldn’t have managed it without Uncle Kang’s help.” The old woman thanked him very warmly.

这里华大妈称其为“Uncle Kang”。

例2 原文: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 听说

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杨译: As he spoke the Graybeard walked up to the man in brown,and lowed his voice to ask: “Mr Kang, I heard the criminal executed today came from the Xia family. Who was it? And why was he executed?”

此例中花白胡子对他的称呼是“Mr Kang”。

另外,文中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时一处将其译为“Mr Kang”,其他两处译为“Kang”。在英美国家,“uncle”只用于亲属称谓,不能用作社交称谓,因此华大妈称刽子手康大叔为“Uncle Kang”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习俗规范,导致读者的误解。而花白胡子称呼他为“Mr Kang”可以表现出对他的尊敬,符合花白胡子对他的态度,因此此译法可以理解。但是若译成“sir”,这种称呼更符合对话者下和上的关系以及康大叔的身份。文中的另一个若隐若现的主人公夏瑜的姓和名则被简单译成汉语拼音“Xia”和“Yu”。

综上所述,三个主人公的译名“Kang、Xia、Yu、Shuan”作为简单的汉语拼音,对外国读者来说充其量只表明它们是主人公的姓和名而已,别无内涵而言,因而读者难以体味出作品的这一巧妙设计。

3、《药》中人物姓名的翻译

“华老栓”可以处理成:Old Backward,whose family name is Hua,which in Chinese means “China”;“Old Backward”一词刻画了老栓这个老实巴交、愚昧落后的老农民形象,也隐隐向读者暗示了作者对其愚昧无知既同情又气愤和痛心的复杂感情。“康大叔”可译成“Healthy Bat”或者“Strong Vampire Bat”。在英美国家里,“bat”是一种不吉祥的动物, 常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因此“Healthy Bat”暗示这种罪恶的黑暗势力在当时还很强大。“Vampire Bat”是“吸血蝠”,也可让读者逼真地看到康大叔的形象。“夏瑜”则可译为“Brave Revolutionist,whose Family name is also Hua meaning‘China’”。“Brave”体现了夏瑜的精神特征,“revolutionist”给出了夏瑜所代表的整体形象,这一翻译是完全的形象解释法。

二、修辞手法的翻译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语言大师,他总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刻画人物,体现出他精湛的语言艺术技巧。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鲁迅作品《药》时,以忠实于原作作为出发点,在理解原作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方面,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在译文中,既有形神兼似,也

有为了传神而不得不“忘形”的情况。本文用以下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1 原文: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杨译:and his shoulder blades stuck out so sharply,an inverted V seemed stamped there. 写小栓瘦骨嶙峋,用了一个非常贴切形象的比喻: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具体细致地写出了小栓病情的严重程度。阳文“八”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这个比喻在中国人认为是生动形象的。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阳文“八”字却是一个陌生甚至晦涩的意象,他们脑海中不会产生原文所描述的真正的场景。所以这个比喻如果直译到译文中,就不会产生原文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把它翻译成外围人耳熟能详的“倒立的字母V”只是个权宜之策。虽然外国人不能真切地欣赏到原作生动形象的比喻意象, 至少他们会得到和原语读者一样的信息内容——小栓的瘦骨嶙峋及严重的病情。

例2 原文:“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杨译:“Even the clothes stripped from him were taken by Red-eye,the jailer.”

眼睛“红”本是牢头阿义的外部特征,可是他骨子里面更是得了红眼病,连死尸身上的衣服他都要,所以用“红眼睛”来指代阿义,一语双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阿义见钱眼开、穷凶极恶的贪婪本性。汉语中,“红眼”的意思是:看见别人有名有利或有好的东西时非常羡慕而妒忌,甚至想据为己有或取而代之。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词语,但是却用“green-eyed”(翻译成汉语是“绿眼”)指称汉语中“红眼”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把原文中的“红眼”直译成“red-eye”,不能完全传达出原文中双关这个巧妙含蓄的言语技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翻译的好处是:可以激发译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认识中西文化差异,从而让其“真正接近原作”。

例3 原文:“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杨译:“The rotter was not afraid of being beaten. He even said how sorry he was.”

“贱骨头”是中国人特有的骂人的隐喻,指不自重或不知好歹的人。此例中“贱骨头”是驼背对牺牲的革命者夏瑜的侮辱和不解,也是作者的一种反讽和隐喻。杨译中的“rotter”无赖,我认为未能有效地传达作者的隐喻义,不如直接对等转换译“contemptible character”。因为“骨头”除了可译为“bone”,还可对应译为人物或品性“character”,如此更能隐示民众的愚昧无知和革命的悲剧性结局。

浅论鲁迅小说《药》杨译本

本文针对鲁迅小说《药》和《药》的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从人名的翻译和修辞手法的翻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杨宪益、戴乃迭以其坚实的语言基础和较高的文学造诣,较忠实地反映了鲁迅作品的原文材料,其译本可谓是公认的经典之作。

一、人名的翻译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较忠实地反映了小说《药》的作品风格,但在再现鲁迅的创作特色上还有有待完善的空间。鲁迅给主人公命名时主要采取暗示法和形象法,使读者能更清楚地联想到人物性格,也起到画龙点睛、暗示情节的作用。

1、原文《药》的人物命名

《药》中主人公华老栓、夏瑜、康大叔是三个具有不同思想性格、来自不同种派别的典型人物。华老栓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形象,愚昧无知、落后麻木;“老栓”,意思是拴在统治阶级和迷信思想的桎梏里。夏瑜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形象的概括,有革命热忱和顽强斗志却不被人民理解;“瑜”代表纯洁美好的形象。“华”和“夏”连起来是“华夏”,代表当时正处于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反动势力猖狂的中国,但是“华夏”在文中却被分开成华、夏两家,正暗示了他们相互联系又矛盾的关系。康大叔是罪恶的黑暗势力的形象,凶暴残忍;康大叔的“康”指健康的康,暗示当时的黑暗反动势力还很强大,而老栓之类的人们称呼他为大叔, 暗示了麻木不仁的人们对他的阿谀奉承。

2、杨译中人物姓名的翻译

杨、戴对“华老栓”和“夏瑜”一概采取汉语拼音译法。“老栓”在文中均被译成“Old Shuan”,这一译法完全不能够体现这一人物在作品中的个性特色。另外,译者对含有丰富时代与文化意义的姓氏“华”全篇省译,完全抹杀了原作者的良苦用心。“康大叔”的译法在文中变化最多,以下面两例来说明。

例1 原文:“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 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杨译:“Yes,indeed,we couldn’t have managed it without Uncle Kang’s help.” The old woman thanked him very warmly.

这里华大妈称其为“Uncle Kang”。

例2 原文: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 听说

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杨译: As he spoke the Graybeard walked up to the man in brown,and lowed his voice to ask: “Mr Kang, I heard the criminal executed today came from the Xia family. Who was it? And why was he executed?”

此例中花白胡子对他的称呼是“Mr Kang”。

另外,文中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时一处将其译为“Mr Kang”,其他两处译为“Kang”。在英美国家,“uncle”只用于亲属称谓,不能用作社交称谓,因此华大妈称刽子手康大叔为“Uncle Kang”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习俗规范,导致读者的误解。而花白胡子称呼他为“Mr Kang”可以表现出对他的尊敬,符合花白胡子对他的态度,因此此译法可以理解。但是若译成“sir”,这种称呼更符合对话者下和上的关系以及康大叔的身份。文中的另一个若隐若现的主人公夏瑜的姓和名则被简单译成汉语拼音“Xia”和“Yu”。

综上所述,三个主人公的译名“Kang、Xia、Yu、Shuan”作为简单的汉语拼音,对外国读者来说充其量只表明它们是主人公的姓和名而已,别无内涵而言,因而读者难以体味出作品的这一巧妙设计。

3、《药》中人物姓名的翻译

“华老栓”可以处理成:Old Backward,whose family name is Hua,which in Chinese means “China”;“Old Backward”一词刻画了老栓这个老实巴交、愚昧落后的老农民形象,也隐隐向读者暗示了作者对其愚昧无知既同情又气愤和痛心的复杂感情。“康大叔”可译成“Healthy Bat”或者“Strong Vampire Bat”。在英美国家里,“bat”是一种不吉祥的动物, 常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因此“Healthy Bat”暗示这种罪恶的黑暗势力在当时还很强大。“Vampire Bat”是“吸血蝠”,也可让读者逼真地看到康大叔的形象。“夏瑜”则可译为“Brave Revolutionist,whose Family name is also Hua meaning‘China’”。“Brave”体现了夏瑜的精神特征,“revolutionist”给出了夏瑜所代表的整体形象,这一翻译是完全的形象解释法。

二、修辞手法的翻译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语言大师,他总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刻画人物,体现出他精湛的语言艺术技巧。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鲁迅作品《药》时,以忠实于原作作为出发点,在理解原作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方面,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在译文中,既有形神兼似,也

有为了传神而不得不“忘形”的情况。本文用以下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1 原文: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杨译:and his shoulder blades stuck out so sharply,an inverted V seemed stamped there. 写小栓瘦骨嶙峋,用了一个非常贴切形象的比喻: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具体细致地写出了小栓病情的严重程度。阳文“八”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这个比喻在中国人认为是生动形象的。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阳文“八”字却是一个陌生甚至晦涩的意象,他们脑海中不会产生原文所描述的真正的场景。所以这个比喻如果直译到译文中,就不会产生原文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把它翻译成外围人耳熟能详的“倒立的字母V”只是个权宜之策。虽然外国人不能真切地欣赏到原作生动形象的比喻意象, 至少他们会得到和原语读者一样的信息内容——小栓的瘦骨嶙峋及严重的病情。

例2 原文:“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杨译:“Even the clothes stripped from him were taken by Red-eye,the jailer.”

眼睛“红”本是牢头阿义的外部特征,可是他骨子里面更是得了红眼病,连死尸身上的衣服他都要,所以用“红眼睛”来指代阿义,一语双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阿义见钱眼开、穷凶极恶的贪婪本性。汉语中,“红眼”的意思是:看见别人有名有利或有好的东西时非常羡慕而妒忌,甚至想据为己有或取而代之。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词语,但是却用“green-eyed”(翻译成汉语是“绿眼”)指称汉语中“红眼”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把原文中的“红眼”直译成“red-eye”,不能完全传达出原文中双关这个巧妙含蓄的言语技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翻译的好处是:可以激发译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认识中西文化差异,从而让其“真正接近原作”。

例3 原文:“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杨译:“The rotter was not afraid of being beaten. He even said how sorry he was.”

“贱骨头”是中国人特有的骂人的隐喻,指不自重或不知好歹的人。此例中“贱骨头”是驼背对牺牲的革命者夏瑜的侮辱和不解,也是作者的一种反讽和隐喻。杨译中的“rotter”无赖,我认为未能有效地传达作者的隐喻义,不如直接对等转换译“contemptible character”。因为“骨头”除了可译为“bone”,还可对应译为人物或品性“character”,如此更能隐示民众的愚昧无知和革命的悲剧性结局。


相关文章

  •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 第22卷第3期西藏大学学报 Vol.22No.3Sep.2007 2007年9月JOURNALOFTIBETUNIVERSITY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李良举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传统的小 ...查看


  • 鲁迅翻译理论的发展及评价
  • 鲁迅翻译理论的发展及评价 卢寿荣1张淼2 (1.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2.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要:鲁迅早期的翻译活动以崇尚意译,到后期为了启迪民智,唤醒民众才改以直译为主,但他同时也注意区分不同对 ...查看


  • 战士·作家·学者:三位一体的周立波
  • 王建中,1931年生,先后担任辽宁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该院文化水平考核委员会主任,以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文学学科规划小组组长等职.同时担任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受 ...查看


  •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鲁迅文学翻译之_硬译_
  • 巴赫金对话理论将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这三者是一个整体,强调作者和读者双方的主体性及两者所产生的共同作用.翻译过程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对话,该过程涉及了两种不同语言的文本,两种文化背景迥异的读者和两个作者(原文作者与译者) ...查看


  • 翻译与独创性:重估作为翻译家的鲁迅
  • 作者:寇志明 翻译:姜异新 姜异新,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北京 100034). 鲁迅研究月刊 2012年01期 鲁迅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又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短篇小说家,诗人和散文家.但是他一生的作品中,有一半以上是翻译外国作 ...查看


  • 20世纪前期欧美的鲁迅翻译和研究
  • 国外鲁迅研究述论 鲁迅研究月刊 年第 期 世纪前期欧美的鲁迅翻译和研究 回 王家平 鲁迅及其作品进入西方人的视野是 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的事.当时,给欧洲带来毁灭性影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欧美知识界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种种弊端,一些有识 ...查看


  • _如果还是翻译_翻译家鲁迅的伦理情结_赵尚
  •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年第5期 "如果还是翻译" --翻译家鲁迅的伦理情结- ○ 赵尚 张掖734000) (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 [摘 要]翻译是一种伦理活动,天然具有伦理属性.鲁迅的翻译实践也不例外,其伦 ...查看


  • 浅析鲁迅翻译理论体现的理性精神
  • 摘要:本文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时代.他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翻译初衷和翻译理论价值去挖掘鲁迅先生的翻译理论体现的理性精神,突破了从传统上将鲁迅翻译理论作为一种评判好坏的翻译标准去探究的视域.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 直译 复译 历史 ...查看


  • _西方文化中心主义_话语下的鲁迅翻译
  • 第23卷 第1期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Vol.23 No.1 2004年1月JOURNALOFQUJINGTEACHERSCOLLEGEJan.2004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话语下的鲁迅翻译 黄琼英 (曲靖师范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