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P 课文第88页)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中西方联系扩大

②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译馆,翻译外国报刊书籍如《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③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④意义: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P 课文第88-89页)

背景:① 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③ 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作用。

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维新变法思想及作用:——(P 课文第89-90页)

1)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人物,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早期维新派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

①背景: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A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B 、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C 、谭嗣同。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

D 、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内容包括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维新思想的影响:①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

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背景:——(P 课文第92页)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标志:——(P 课文第92页)

进作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维新变法思想及作用:——(P 课文第89-90页)

1)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人物,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早期维新派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

①背景: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A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B 、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C 、谭嗣同。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

D 、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内容包括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维新思想的影响:①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背景:——(P 课文第92页)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标志:——(P 课文第92页)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发表的意义见课本93页)

3、主要内容:——(P 课文第93页)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P 课文第94页)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 胡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b. 陈独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c. 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是新文学的典范——(P 课文第96页)

④ 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4、思想影响:——(P 课文第97页)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③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⑤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⑥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⑦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三)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P 课文第103页)

①开始传入: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系统介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大意义:——(P 课文第103-104页)

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郑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

思主义者。

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P 课文第88页)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中西方联系扩大

②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译馆,翻译外国报刊书籍如《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③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④意义: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P 课文第88-89页)

背景:① 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③ 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作用。

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维新变法思想及作用:——(P 课文第89-90页)

1)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人物,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早期维新派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

①背景: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A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B 、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C 、谭嗣同。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

D 、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内容包括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维新思想的影响:①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

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背景:——(P 课文第92页)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标志:——(P 课文第92页)

进作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维新变法思想及作用:——(P 课文第89-90页)

1)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人物,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早期维新派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

①背景: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A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B 、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C 、谭嗣同。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

D 、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内容包括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维新思想的影响:①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背景:——(P 课文第92页)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标志:——(P 课文第92页)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发表的意义见课本93页)

3、主要内容:——(P 课文第93页)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P 课文第94页)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 胡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b. 陈独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c. 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是新文学的典范——(P 课文第96页)

④ 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4、思想影响:——(P 课文第97页)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③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⑤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⑥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⑦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三)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P 课文第103页)

①开始传入: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系统介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大意义:——(P 课文第103-104页)

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郑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

思主义者。

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相关文章

  • 2013内蒙高二会考历史考纲,复习资料
  • 历史测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二.考试时间:90分钟. 三.试卷分值:满分为100分. 四.试卷结构 (一)题型比例 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两种题型的分值分别约占全卷分值的60%和40%. (二)难度比例 ...查看


  • [历史必修Ⅲ]内容标准解读
  • <历史必修Ⅲ>内容标准解读 一.关于<历史Ⅲ>学习模块的说明 (一) 确定<历史Ⅲ>中学习专题的基本思路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其学习内容共分为8个学习专 ...查看


  • 浅谈单元导语的作用
  • 单元导语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重要作用. 一.单元导语是单元线索的概括 单元导语是对一个单元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每一个单元正文前都有单元导语,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学生对这一单元,甚至全书内 ...查看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目录大全
  • [历史]人民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目录(全)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与探究之一 秦朝在中国 ...查看


  • 高中历史小结
  •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的特点 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 治 3 君主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4 专制时 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二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2 中国军民维护国 家主权的斗争 3 ...查看


  • 高中历史宏观复习--2.中国近代史(第〇讲:总概括部分)
  • 宏观复习总说明 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经济政策. 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 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 中国近代 ...查看


  • 谈高中历史教学
  • [摘 要]高中历史是一门比较有趣的学科,历史这门课程学生是从初中就开始接触的.高中的历史就是把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内容再详细的展开,历史是不变的.所以高中的历史教学是比较开放的,那么老师该如何开展课堂学习把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变得轻松些呢?以下 ...查看


  • 高中历史必修单元导言
  • 历史单元导言 M1U1 古代中国的历史制度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活跃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就已初具国家规模.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查看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学期教学计划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学设计 编写者: 2015年8月28日 目 录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学期教学计划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