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利用分类新旧标准的对比分析

工作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3期

我国土地利用分类新旧标准的对比分析

焦琨

杨子生

(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对2007年8月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和2002年1月起实行的《土地分类(试行)》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新标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便于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中图分类号F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3-0296-02

2007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起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

目标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不应被取缔。其次,取消了菜地,即把菜地归并到水浇地之下。从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区位论中可知,距城市最近的一圈,离市场最近,多是种植蔬菜、园艺作物等农作物,而水浇地则主要分布在更外圈的农村地区,显然二者分布明显有别,尤其在城市周围,笼统地把菜地和水浇地混为一谈,就混淆了不同土地的集约经营程度,不利于城市规划,也不利于“菜篮子”工程建设,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2)在“园地”中,把“桑园、橡胶园”归并到了“其他园地”之中。在我国的南方一些省份,存在着大面积的桑园、橡胶园,有的还属于支柱产业,如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橡胶产业。因此,这样归并分类,既不利于分门别类地对各类园地进行研究、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对各类园地的生产进行分类指导。

(3)“林地”部分,从原来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6类归纳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3类,即把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合并为“其他林地”。然而,上述4类林地在管理方法上是截然不同的,就迹地和苗圃来说,迹地是指森林采伐、火烧后5年内未更新的土地;而苗圃是指固定的树木育林地,不仅在概念上有着很大区别,其管理措施亦明显不同,一旦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上采用相同的地类符号,无法分清到底哪个图斑是绿树成荫的苗圃,而哪个图斑又是“寸木不生”的迹地。为了恢复森林植被,有些省份还特意开展了“迹地更新年”活动,明确提出迹地更新是依法治林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森林资源的迫切需求,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些林地类型的取消,不仅不利于林业部门的管理,更不利于取得可靠的科学数据。

(4)“草地”部分的调整比较大,在新的土地分类中,原来的“牧草地”变成了现在的“草地”,并且把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合并为“人工牧草地”,同时又新增了一个地类“其他草地”———指树木郁闭度

T21010-2007)[1],标志着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开始进入了

“国标”时代。在此之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分类是2002年1月起开始试行的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即《土地分类(试行)》[2]。《土地分类(试行)》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土地管理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基本满足了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完成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和统计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已提到议事日程,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求城乡土地统一分类,以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应用。2007年7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保证调查质量、获得准确的基础数据,亟需出台分类体系更为完善、更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应运而生。

[3]

1新旧分类体系的对比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与原《土地分类(试行)》

部颁标准的分类体系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2个层次,其中的一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二级,二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三级,即取消了《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的3个一级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三大类型),使得12个一级类不受三大地类框架的限制而自成体系。

1.1农用地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农用地各类型作了

进一步归纳,但是,与《土地分类(试行)》相比,现行的土地分类仍有些不妥之处。

(1)在“耕地”部分中,首先,把原来的“灌溉水田”和“望天田”合并为“水田”,从水田的含义来看,这实际上是取消了“望天田”这一分类。事实上,尽管随着各地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实行,望天田的面积有所减少,但目前我国的“望天田”面积依然还是比较大的,2007年仍达3000多万公顷。也就是说,望天田在我国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战略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收稿日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861014)。

焦琨(1986-),男,辽宁凌源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管理。

2008-11-10

296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3期

可能被视为毁草开垦、破坏生态之举。这样一来,极不利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行,将对我国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战略构成严峻的威胁和挑战。

(5)变化最大的部分就是原分类系统中的“其他农用地”部分,在新的分类体系中,直接把“其他农用地”取消了。这一国家标准分类将原来“其他农用地”之下的“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晒谷场等用地”合并为“设施农用地”归入“其他土地”;“农村道路”归入国家标准中的“交通运输用地”;“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合并为“坑塘水面”归入国家标准中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农田水利用地”放在“沟渠”后亦归入“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田坎”仍作为一类归入“其他土地”。这对解决原来“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之间、“坑塘水面、养殖水面”之间不宜区分,而且面积过小的问题,显然是适宜的,同时这一部分的调整明显带有强化城乡土地统一分类的意图[3]。但新分类将自然水域与人工建设的水利设施用地合为一类,显然是欠妥的。

工作研究

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工矿内空闲地)逐一列出,这样才能更好地预测出现有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可以更好地规划、开发和利用,而不至于出现把宅基地批到工矿内空闲地上的古怪情况。

(3)从裸地的概念可见,新分类的“裸地”实际是原分类中二级类“未利用土地”下的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的合并。裸土地是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属于可利用土地;裸岩石砾地是指表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

70%的土地,属于难利用土地。从二者的定义可以容易地看

出它们的区别,这也决定了它们的开发利用方向不同,而在这里却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分析可利用土地与难利用土地的范围、规模及结构。因此,建议应将此二者分开来进行调查,以便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向和措施,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

2讨论与建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出台,意味着土地利用

1.2建设用地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建设用地”部分作

现状分类标准从过去的行业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为解决土地调查统计重复、数出多门、口径不一的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对国土资源科学化管理乃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4]。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深入和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我国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但是,这一土地利用分类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土地资源调查实践和土地利用研究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事业中。上述对比分析表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需要改进的地类主要如下。

(1)在“耕地”内不宜取消“望天田”和“菜地”2个二级类。

(2)“桑园”和“橡胶园”不宜并入“其他园地”中,依然作为“园地”之下的2个二级类为宜。

(3)“其他林地”内,最好进一步续分出疏林地、幼林地、迹地和苗圃4个二级类,以便于分门别类地管护各类林地。

(4)将“荒草地”从原来的“未利用地”内划分到现今的“草地”中,很不利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施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行,因而仍保留“荒草地”这一后备土地资源类型为宜。

(5)新的分类体系取消了“其他农用地”,尽管有着积极的一面,但将自然水域与人工建设的水利设施用地合为一类,显然欠妥,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6)在新分类体系中的“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中,应对景区内的其他用地做出具体的规定,避免这种笼统分类导致地类划分上的混乱。

(7)新土地分类中的“空闲地”,因未将城镇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工矿内空闲地等逐一列出,因而不能准确地分析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使调查成果的应用价值骤减。建议在调查中进一步续分出城镇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和工矿内空闲地3个三级地类。

(下转第300页)

了进一步细分:商服用地部分由原来的“商业用地、金融保险用地、餐饮旅馆业用地、其他商服用地”调整为“批发零售用地、住宅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名称上的表述更加准确实用;工矿仓储用地部分未做变动;住宅用地部分由原来的4类归为“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2类,这一调整显然避免了原来对单一住宅与混合住宅之间以及是否空闲等在实际调查中不宜操作的问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部分调整为8类;特殊用地部分把“墓葬地”改为“殡葬用地”,名称更加准确;交通运输用地部分增加了原来属于“其他农用地”的“农村道路”,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原则,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部分调整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等9个二级类型。“滩涂”细分为“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原来的“农田水利用地”改为“沟渠”;取消了“苇地”[3]。在这一分类中,有些地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原分类系统中的“公用设施用地”内的“瞻仰景观休闲用地”包括名胜古迹、革命遗址、景点、公园、广场、公用绿地等,在新的分类系统中,改称为“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具体含义是指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景区内的其他用地按现状归入相应地类。这样的规定过于笼统,应该对景区内的其他用地做出具体的规定,避免把景区内的池塘、湖泊之类的水面归类到“坑塘水面”的情况发生。

(2)在新的土地分类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地类———空闲地。空闲地的提出不能不说是一个亮点,反映出了政府加大力度节约集约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决心。但是从“空闲地”的含义不难发现,空闲地是指城镇、村庄、工矿内部尚未利用的土地。因此,“空闲地”的划分过分笼统。我们认为,应当对“空闲地”作进一步的细分,把所包含的3个类型(城镇

297

工作研究

表2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3期

1990年TM影像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统计

光谱灰度值范围

像元数

面积百分比∥%

0.40.30.2NDVI值

0.10-0.1-0.2-0.3-0.4

各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水域草地居民点其他裸地

农田或林地

[***********][***********][1**********]1.0374.0643.33512.8768.24160.447

表32000年ETM

影像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统计

光谱灰度值范围

像元数

面积百分比∥%

土地利用类型水域草地居民点其他裸地

农田或林地

[***********][***********][**************].1117.5154.58715.76610.99148.030

图4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指数平均值(2000年

等地的西南黄土丘陵部分地区由于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植被覆盖度在降低;吕梁以西的广大黄土丘陵区,强烈的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度在降低;在汾河两岸低平地带黄土台地地区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在位于扇形地边缘的湿地,受沟壑切割的黄土高台地与黄土残塬地区由于地表干旱,容易引起土壤退化,植被覆盖度在降低。山地(关帝山、吕梁山、太岳山等山)的林地覆盖度略有增加。

(2)运用NDVI对太原盆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初步分析,可以得到盆地10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根据这项指标可以对盆地的生态环境变化做出初步判断,为将来保护环境提供依据。对于大区域的植被覆盖度的研究,由于范围较大,非遥感数据往往由于观测点不够密集而难以获得较高精度的数据,运用遥感假彩色合成的方法与提取植被指数方法相结合,对太原盆地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研究作了初步

(2)对NDVI影像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各土地利用类型为兴趣区进行统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指数平均值。通过计算分别得到农田、林地、草地、居民点、水域的植被指数平均值,利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指数平均值进行统计成图。可以看出NDVI从大到小排列为林地>草地>农田>居民点>裸地。这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情况相符合,NDVI值越高,植被覆盖度越好(见图3、图4)。

0.40.30.2NDVI值

0.10-0.1-0.2-0.3

各土地利用类型

的尝试,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6参考文献

图3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指数平均值(1990年)

通过应用统计数据对2种方法进行精度比较,可以知道建立在目视解译基础上结合光谱数据所统计的结果比较精确,而后一种方法比较粗略,但是2种方法所得太原盆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结果大致相符合。

5结论与讨论

(1)通过初步研究可以看出,山地的区域植被的覆盖度

在增加;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等县城周围及文水县(上接第297页)

(8)“裸土地”和“裸岩沙砾地”被归并到了“裸地”中,使这2类开发利用方向与管理措施截然不同的土地被混为一体,不利于分析可利用土地与难利用土地的范围、规模及结构。建议土地资源调查工作中在“裸地”之下进一步续分出“裸土地”和“裸岩沙砾地”2个三级地类。

[1]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梅安新.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文科.山西农业遥感应用与研究[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4]李文科.山西农业遥感文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5]方洪宾,张振德,张佩民.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土地退化的遥感研究

[J].国土资源遥感,2003(56):5-10.

[6]刘云,赵群,寇明军,等.基于TM影像的城郊景观土地利用初步研究

[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20(6):563-567.

[7]江振蓝,沙晋明,杨武年.基于GIS的福州市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评价

模型[J].国土资源遥感,2004(61):46-48.

[8]李苗苗,吴炳方,颜长珍,等.密云水库上游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J].资源科学,2004,26(4):153-157.

[9]沙宗尧,边馥苓.“3S”技术的农业应用与精细农业工程[J].测绘通报,

2003,6(1):29-31.[2]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J].国土资源通讯,2001(10):13-15.[3]陈百明,周小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解读[J].自然资源

学报,2007,22(6):994-1003.

[4]曲雪光,林爱文,李建武.关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探讨

[J].湖南农业科学,2008(4):89-90.唐中立,张如恭.浅议现行全国土地利用分类[J].广东农业科学,2007[5]

(11):98-100.

——解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6]张晟南.全面覆盖统一标准提高利用—

[J].国土资源,2007(9):52.

——《土地利用现[7]马克伟,温明炬,谢俊奇,等.土地管理又一里程碑—

状分类》国家标准专家谈[J].中国土地,2007(9):6-11.

——以河北省赤城县土[8]陈岩,袁春.对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的探讨—

地利用更新调查为例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5):29-33.

∥∥∥∥∥∥∥∥∥∥∥∥∥∥∥∥∥∥∥∥∥∥∥∥∥∥∥∥∥∥∥∥∥∥∥∥∥∥∥∥∥∥∥∥∥∥∥

3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

分类[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010-2007).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00

工作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3期

我国土地利用分类新旧标准的对比分析

焦琨

杨子生

(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对2007年8月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和2002年1月起实行的《土地分类(试行)》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新标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便于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中图分类号F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3-0296-02

2007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起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

目标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不应被取缔。其次,取消了菜地,即把菜地归并到水浇地之下。从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区位论中可知,距城市最近的一圈,离市场最近,多是种植蔬菜、园艺作物等农作物,而水浇地则主要分布在更外圈的农村地区,显然二者分布明显有别,尤其在城市周围,笼统地把菜地和水浇地混为一谈,就混淆了不同土地的集约经营程度,不利于城市规划,也不利于“菜篮子”工程建设,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2)在“园地”中,把“桑园、橡胶园”归并到了“其他园地”之中。在我国的南方一些省份,存在着大面积的桑园、橡胶园,有的还属于支柱产业,如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橡胶产业。因此,这样归并分类,既不利于分门别类地对各类园地进行研究、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对各类园地的生产进行分类指导。

(3)“林地”部分,从原来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6类归纳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3类,即把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合并为“其他林地”。然而,上述4类林地在管理方法上是截然不同的,就迹地和苗圃来说,迹地是指森林采伐、火烧后5年内未更新的土地;而苗圃是指固定的树木育林地,不仅在概念上有着很大区别,其管理措施亦明显不同,一旦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上采用相同的地类符号,无法分清到底哪个图斑是绿树成荫的苗圃,而哪个图斑又是“寸木不生”的迹地。为了恢复森林植被,有些省份还特意开展了“迹地更新年”活动,明确提出迹地更新是依法治林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森林资源的迫切需求,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些林地类型的取消,不仅不利于林业部门的管理,更不利于取得可靠的科学数据。

(4)“草地”部分的调整比较大,在新的土地分类中,原来的“牧草地”变成了现在的“草地”,并且把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合并为“人工牧草地”,同时又新增了一个地类“其他草地”———指树木郁闭度

T21010-2007)[1],标志着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开始进入了

“国标”时代。在此之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分类是2002年1月起开始试行的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即《土地分类(试行)》[2]。《土地分类(试行)》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土地管理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基本满足了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完成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和统计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已提到议事日程,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求城乡土地统一分类,以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应用。2007年7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保证调查质量、获得准确的基础数据,亟需出台分类体系更为完善、更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应运而生。

[3]

1新旧分类体系的对比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与原《土地分类(试行)》

部颁标准的分类体系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2个层次,其中的一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二级,二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三级,即取消了《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的3个一级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三大类型),使得12个一级类不受三大地类框架的限制而自成体系。

1.1农用地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农用地各类型作了

进一步归纳,但是,与《土地分类(试行)》相比,现行的土地分类仍有些不妥之处。

(1)在“耕地”部分中,首先,把原来的“灌溉水田”和“望天田”合并为“水田”,从水田的含义来看,这实际上是取消了“望天田”这一分类。事实上,尽管随着各地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实行,望天田的面积有所减少,但目前我国的“望天田”面积依然还是比较大的,2007年仍达3000多万公顷。也就是说,望天田在我国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战略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收稿日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861014)。

焦琨(1986-),男,辽宁凌源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和管理。

2008-11-10

296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3期

可能被视为毁草开垦、破坏生态之举。这样一来,极不利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行,将对我国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战略构成严峻的威胁和挑战。

(5)变化最大的部分就是原分类系统中的“其他农用地”部分,在新的分类体系中,直接把“其他农用地”取消了。这一国家标准分类将原来“其他农用地”之下的“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晒谷场等用地”合并为“设施农用地”归入“其他土地”;“农村道路”归入国家标准中的“交通运输用地”;“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合并为“坑塘水面”归入国家标准中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农田水利用地”放在“沟渠”后亦归入“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田坎”仍作为一类归入“其他土地”。这对解决原来“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之间、“坑塘水面、养殖水面”之间不宜区分,而且面积过小的问题,显然是适宜的,同时这一部分的调整明显带有强化城乡土地统一分类的意图[3]。但新分类将自然水域与人工建设的水利设施用地合为一类,显然是欠妥的。

工作研究

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工矿内空闲地)逐一列出,这样才能更好地预测出现有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可以更好地规划、开发和利用,而不至于出现把宅基地批到工矿内空闲地上的古怪情况。

(3)从裸地的概念可见,新分类的“裸地”实际是原分类中二级类“未利用土地”下的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的合并。裸土地是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属于可利用土地;裸岩石砾地是指表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

70%的土地,属于难利用土地。从二者的定义可以容易地看

出它们的区别,这也决定了它们的开发利用方向不同,而在这里却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分析可利用土地与难利用土地的范围、规模及结构。因此,建议应将此二者分开来进行调查,以便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向和措施,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

2讨论与建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出台,意味着土地利用

1.2建设用地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建设用地”部分作

现状分类标准从过去的行业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为解决土地调查统计重复、数出多门、口径不一的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对国土资源科学化管理乃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4]。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深入和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我国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但是,这一土地利用分类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土地资源调查实践和土地利用研究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事业中。上述对比分析表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需要改进的地类主要如下。

(1)在“耕地”内不宜取消“望天田”和“菜地”2个二级类。

(2)“桑园”和“橡胶园”不宜并入“其他园地”中,依然作为“园地”之下的2个二级类为宜。

(3)“其他林地”内,最好进一步续分出疏林地、幼林地、迹地和苗圃4个二级类,以便于分门别类地管护各类林地。

(4)将“荒草地”从原来的“未利用地”内划分到现今的“草地”中,很不利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施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行,因而仍保留“荒草地”这一后备土地资源类型为宜。

(5)新的分类体系取消了“其他农用地”,尽管有着积极的一面,但将自然水域与人工建设的水利设施用地合为一类,显然欠妥,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6)在新分类体系中的“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中,应对景区内的其他用地做出具体的规定,避免这种笼统分类导致地类划分上的混乱。

(7)新土地分类中的“空闲地”,因未将城镇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工矿内空闲地等逐一列出,因而不能准确地分析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使调查成果的应用价值骤减。建议在调查中进一步续分出城镇空闲地、村庄空闲地和工矿内空闲地3个三级地类。

(下转第300页)

了进一步细分:商服用地部分由原来的“商业用地、金融保险用地、餐饮旅馆业用地、其他商服用地”调整为“批发零售用地、住宅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名称上的表述更加准确实用;工矿仓储用地部分未做变动;住宅用地部分由原来的4类归为“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2类,这一调整显然避免了原来对单一住宅与混合住宅之间以及是否空闲等在实际调查中不宜操作的问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部分调整为8类;特殊用地部分把“墓葬地”改为“殡葬用地”,名称更加准确;交通运输用地部分增加了原来属于“其他农用地”的“农村道路”,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原则,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部分调整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等9个二级类型。“滩涂”细分为“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原来的“农田水利用地”改为“沟渠”;取消了“苇地”[3]。在这一分类中,有些地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原分类系统中的“公用设施用地”内的“瞻仰景观休闲用地”包括名胜古迹、革命遗址、景点、公园、广场、公用绿地等,在新的分类系统中,改称为“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具体含义是指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景区内的其他用地按现状归入相应地类。这样的规定过于笼统,应该对景区内的其他用地做出具体的规定,避免把景区内的池塘、湖泊之类的水面归类到“坑塘水面”的情况发生。

(2)在新的土地分类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地类———空闲地。空闲地的提出不能不说是一个亮点,反映出了政府加大力度节约集约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决心。但是从“空闲地”的含义不难发现,空闲地是指城镇、村庄、工矿内部尚未利用的土地。因此,“空闲地”的划分过分笼统。我们认为,应当对“空闲地”作进一步的细分,把所包含的3个类型(城镇

297

工作研究

表2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3期

1990年TM影像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统计

光谱灰度值范围

像元数

面积百分比∥%

0.40.30.2NDVI值

0.10-0.1-0.2-0.3-0.4

各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水域草地居民点其他裸地

农田或林地

[***********][***********][1**********]1.0374.0643.33512.8768.24160.447

表32000年ETM

影像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统计

光谱灰度值范围

像元数

面积百分比∥%

土地利用类型水域草地居民点其他裸地

农田或林地

[***********][***********][**************].1117.5154.58715.76610.99148.030

图4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指数平均值(2000年

等地的西南黄土丘陵部分地区由于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植被覆盖度在降低;吕梁以西的广大黄土丘陵区,强烈的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度在降低;在汾河两岸低平地带黄土台地地区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在位于扇形地边缘的湿地,受沟壑切割的黄土高台地与黄土残塬地区由于地表干旱,容易引起土壤退化,植被覆盖度在降低。山地(关帝山、吕梁山、太岳山等山)的林地覆盖度略有增加。

(2)运用NDVI对太原盆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初步分析,可以得到盆地10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根据这项指标可以对盆地的生态环境变化做出初步判断,为将来保护环境提供依据。对于大区域的植被覆盖度的研究,由于范围较大,非遥感数据往往由于观测点不够密集而难以获得较高精度的数据,运用遥感假彩色合成的方法与提取植被指数方法相结合,对太原盆地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研究作了初步

(2)对NDVI影像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各土地利用类型为兴趣区进行统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指数平均值。通过计算分别得到农田、林地、草地、居民点、水域的植被指数平均值,利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指数平均值进行统计成图。可以看出NDVI从大到小排列为林地>草地>农田>居民点>裸地。这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情况相符合,NDVI值越高,植被覆盖度越好(见图3、图4)。

0.40.30.2NDVI值

0.10-0.1-0.2-0.3

各土地利用类型

的尝试,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6参考文献

图3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指数平均值(1990年)

通过应用统计数据对2种方法进行精度比较,可以知道建立在目视解译基础上结合光谱数据所统计的结果比较精确,而后一种方法比较粗略,但是2种方法所得太原盆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结果大致相符合。

5结论与讨论

(1)通过初步研究可以看出,山地的区域植被的覆盖度

在增加;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等县城周围及文水县(上接第297页)

(8)“裸土地”和“裸岩沙砾地”被归并到了“裸地”中,使这2类开发利用方向与管理措施截然不同的土地被混为一体,不利于分析可利用土地与难利用土地的范围、规模及结构。建议土地资源调查工作中在“裸地”之下进一步续分出“裸土地”和“裸岩沙砾地”2个三级地类。

[1]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梅安新.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文科.山西农业遥感应用与研究[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4]李文科.山西农业遥感文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5]方洪宾,张振德,张佩民.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土地退化的遥感研究

[J].国土资源遥感,2003(56):5-10.

[6]刘云,赵群,寇明军,等.基于TM影像的城郊景观土地利用初步研究

[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20(6):563-567.

[7]江振蓝,沙晋明,杨武年.基于GIS的福州市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评价

模型[J].国土资源遥感,2004(61):46-48.

[8]李苗苗,吴炳方,颜长珍,等.密云水库上游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J].资源科学,2004,26(4):153-157.

[9]沙宗尧,边馥苓.“3S”技术的农业应用与精细农业工程[J].测绘通报,

2003,6(1):29-31.[2]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J].国土资源通讯,2001(10):13-15.[3]陈百明,周小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解读[J].自然资源

学报,2007,22(6):994-1003.

[4]曲雪光,林爱文,李建武.关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探讨

[J].湖南农业科学,2008(4):89-90.唐中立,张如恭.浅议现行全国土地利用分类[J].广东农业科学,2007[5]

(11):98-100.

——解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6]张晟南.全面覆盖统一标准提高利用—

[J].国土资源,2007(9):52.

——《土地利用现[7]马克伟,温明炬,谢俊奇,等.土地管理又一里程碑—

状分类》国家标准专家谈[J].中国土地,2007(9):6-11.

——以河北省赤城县土[8]陈岩,袁春.对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的探讨—

地利用更新调查为例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5):29-33.

∥∥∥∥∥∥∥∥∥∥∥∥∥∥∥∥∥∥∥∥∥∥∥∥∥∥∥∥∥∥∥∥∥∥∥∥∥∥∥∥∥∥∥∥∥∥∥

3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

分类[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010-2007).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00


相关文章

  • 土地利用分类比较
  • 论文摘要 对2007年8月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和2002年1月起实行的<土地分类(试行)>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新标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便于在土地利用现状调 ...查看


  • 对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一些思考
  • ◆gongzuoyanjiu◆ 对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一些思考 ■ 邵战林肖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国土资源统一规范管使用特征进行分类,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和利用前景,理:另一方面导致国家难 ...查看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解读
  • 第22卷第6期自然资源学报Vol.22No.6 Nov.,20072007年11月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解读 陈百明1,周小萍2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查看


  • 广东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
  • 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 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为进一步规范矿产储量管理,适应矿业发 ...查看


  • MK_16.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类衔接研究
  •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类衔接研究 郭谁琼 摘要:本文以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全地类兼容性衔接为主要内容,探讨"两规"用地分类接轨的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本研究以符合实际管理现状和应用需求为要求.以实现规 ...查看


  • 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详细对比区别
  • 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异同点 补充一: 2010年10月4日下发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湖北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鄂政发[2009]46号,简称46号文),即为我省最新的征地补偿标准.省国土厅征地管理处相关人员介绍,省内各市 ...查看


  • 国土资源部关于工业用地指标的通知
  • 关于发布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8]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查看


  •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对比分析
  • 一.基本准则的总体对比分析 (1)会计准则目的对比.旧准则规定的会计目的为: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新准则将目的修改为:为了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修改后的基本准则目 ...查看


  •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6-0667-08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庄大方,邓祥征,战金艳,赵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涛100101) 摘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期内人类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