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知识点梳理

一、知识点的识记要求

开创性的,典型的文学史知识

1、 第一篇游记是马第伯的《封禅仪记》

2、 权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成熟的标志,

3、 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是秦嘉的《赠妇诗·三首》

4、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最高代表

重大文学史问题的细节性知识,独特性知识

1、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2、 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书籍是《山海经》

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按照风,

雅,颂分为三类。共15国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周颂31,商颂5,鲁颂4

4、 《楚辞》中《九歌》共有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

《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包括《惜诵》《涉江》《哀 》《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重要的文学史作品,文学常识以及文学现象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按照风,雅,颂分为三类。共15国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周颂31,商颂5,鲁颂4

2、《楚辞》:“楚辞”: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之所以被称为楚辞,是因为这类作品的创始人屈原以及后来的宋玉、唐勒、景差等均为楚人。汉代及后人对这种诗体大力模仿,于是使“楚辞”成为了特定的诗体。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名为《楚辞》。东汉王逸以此为基础编写《楚辞章句》,于是《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3、《春秋》: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鲁国史官整理的鲁国纪年史,以记录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4、《史记》: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5、《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西汉一代230年的历史,全书由本纪,列传,表,志四部分组成。

6、乐府:本是秦汉时期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正式设立了乐府机构,其职责有二,一是谱制新声训练乐工,教习歌舞,以备交际之用,二是,大规模的采集民乐。魏晋以后,汉乐府机构收集起来的作品被人们称为“乐府”,从此乐府从一种官署名演变成一种诗体名。

7、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大多在诗歌的开端。

8、“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写作方法,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称之为“春秋笔法”

9、“发愤著书”:明确指出穷愁困辱可以成就伟大,是取得创作成功的动力。穷愁困辱所结之“思”,之“怨”,如不能同其道,就当“述往事,思来者”借著书来宣泄心中的郁结,

这一理论自提出以后,作为我国古典文论中的一条历史贯穿线,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它的回响是: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

10、劝百讽一:是汉大赋的模式,“劝”是鼓励,讽是谏止,通常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词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但前重后轻,比例严重失调,景观上造成劝百讽一的效果。

11、赋诗言志:春秋时代,诸侯士大夫常在各种社交场合朗诵《诗经》,借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这就是“赋诗言志”。

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总体情况

1、 宋玉:宋玉的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对楚王问》等。

2、 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

3、 权乘:《七发》

4、 杨恽:《报孙徽宗书》

5、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6、 司马迁:《史记》

7、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8、 扬雄:《法言》《解嘲》《甘泉赋》《河东赋》《蜀都赋》《羽猎赋》《长杨赋》

9、 张衡:《同声歌》

10、王充:《论衡》

代表性文学体裁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代表性作品、作家

叙事散文

记事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

记言、叙事文之祖及其所奠定的不同体例:《尚书》、《春秋》。

记言、叙事文之成熟:《国语》、《战国策》、《左传》。

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共同编纂的《论语》是语录体,代表了诸子散文的开端。 说理散文

战国中期的《庄子》是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

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则在体式和技巧方面达到高度成熟。 各种代表性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结合具体作品)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赋、比、兴手法的广泛使用

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关于语言特点:1、《诗经》三百篇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这些单字又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词汇。

2、《诗经》中运用了许多双声、叠韵、叠词,不但丰富了语汇,而且写

景状物,拟形传声,更加准确生动,使诗歌更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

3.用韵“从容”、“宛转”,出于自然。

《楚辞》的艺术特点:

⏹ 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 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较多。

⏹ 铺排夸饰,想象丰富,这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 “兮”、“些”等虚词、叹语极其频繁,这是楚辞的鲜明标志。

《离骚》的艺术特点:

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塑造了奇特、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结构上的开阖变化和语言上的丰富多样。

《九歌》的艺术特点:

(1)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

(3)语言单纯自然、优美含蓄而情味悠长。

(4)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春秋》的艺术特点:

⏹ 春秋的写法比较简单。叙述史实又省略史实过程,仅记结果或结论。

⏹ 从整本书来看较完整,但记史叙事只是一个大纲,一句一句如文章题目,与成篇的

文章有所不同

《左传》的三种特质

一、史学特质

⏹ “书法不隐”可以说是《左氏春秋》以事实为归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表征。

⏹ 最深层的史学质素:从素朴的、零乱无序的事实材料或经验事实中把握规律性的本

质。

二、文学特质。《左氏春秋》是先秦记事散文的最高典范。

⏹ 首先:它塑造、再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人物。

⏹ 其次:它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 其三:善于根据人物的个性,利用悬想来设制故事。

⏹ 其四:非常注重细节描写。

⏹ 其五:章法谨饬有度,字句精严。

经学特质。

《左氏春秋》还有一些既不能归属于现代“史学”又不能归属于现代“文学”的质素,用传统学术范畴来衡量可以归属于经学。这是它最深层的特质。

《左传》的艺术成就

⏹ 《左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

使人寻绎不倦。

① 精彩细密的叙事。

② 长于描写战争。

③ 塑造了一批逼真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④ 外交辞令精彩绝伦。

《史记》的艺术成就

成熟的叙事技巧

成功的人物刻画

浓郁的悲剧氛围

强烈的传奇色彩

自如的语言运用

汉大赋的艺术价值

繁富靡丽是汉大赋美学风貌的主要特征

1、 规模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

2、 手法上,极度铺张扬厉,夸张,词藻富丽,侧重铺叙描写京都,宫苑,宫殿,山川

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

3、 主旨上,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国的功德,一方面,又对

帝国政治上的过失,生活上的奢侈进行讽刺和劝谏,客观上形成了“劝百讽一”的效果

4、 行文结构上,大多采用主客问答方式,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序,通常是赋中人物

的简单对话,交代出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正文,主客双方彼此夸耀和辩难;结尾往往是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告终,揭示出讽意。

5、 用韵和语言上,韵散相同,开头的序一般用散文体,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

杂一些散文,语言句式上,以四,六言为主,杂以三,五言。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 长于抒情

淋漓尽致的直抒胸臆,造成缠绵曲折,如泣如诉的效果

通过生活情节和人物行动描写来抒情

通过环境和景物来烘托感情

2、 善于运用比兴手法,造成言近意远的艺术效果

3、 善于采撷,提炼口语,俗语入诗,同时又融汇了不少《诗经》,楚辞中的词句,语

言浅近自然,但又有典雅美,富于表现力

三、知识点的梳理示例

关于神话

何谓神话:

☐ 神话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造,是用想象和幻想的方式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

☐ 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

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 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

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思维特点

☐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特点。

☐ 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

☐ 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 是一种带有隐喻和象征色彩的思维。

中国古代神话的类型

1. 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2. 始祖神话:以女娲为代表。

3. 洪水神话:以鲧、禹父子为代表。

4. 战争神话:以黄帝的两次战争为代表。

5. 发明创造神话:如皇帝、后羿等。

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1. 忧患意识。

2. 厚生爱民意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3. 反抗精神。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在抗争中,反映出了浓烈的悲剧

精神。

4. 英雄情结。

中国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的散失主要在于两个原因

• 历史化: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

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 仙话化:中国古代神话还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关于诗歌

主要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其最高成就) 以上诗歌的艺术成就最为重要,《诗经》《楚辞》见上。

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1、 叙事诗的艺术基本成熟,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选择叙事题材

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多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详于叙事,略于抒情,铺张场面详写过程而略写首尾,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绝不雷同

2、 运用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描写人物性格

3、 比兴与铺陈

4、 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

5、 五言与杂言为主的形式

一、知识点的识记要求

开创性的,典型的文学史知识

1、 第一篇游记是马第伯的《封禅仪记》

2、 权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成熟的标志,

3、 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是秦嘉的《赠妇诗·三首》

4、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最高代表

重大文学史问题的细节性知识,独特性知识

1、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2、 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书籍是《山海经》

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按照风,

雅,颂分为三类。共15国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周颂31,商颂5,鲁颂4

4、 《楚辞》中《九歌》共有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

《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包括《惜诵》《涉江》《哀 》《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重要的文学史作品,文学常识以及文学现象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按照风,雅,颂分为三类。共15国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周颂31,商颂5,鲁颂4

2、《楚辞》:“楚辞”: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之所以被称为楚辞,是因为这类作品的创始人屈原以及后来的宋玉、唐勒、景差等均为楚人。汉代及后人对这种诗体大力模仿,于是使“楚辞”成为了特定的诗体。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名为《楚辞》。东汉王逸以此为基础编写《楚辞章句》,于是《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3、《春秋》: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鲁国史官整理的鲁国纪年史,以记录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4、《史记》: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5、《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西汉一代230年的历史,全书由本纪,列传,表,志四部分组成。

6、乐府:本是秦汉时期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正式设立了乐府机构,其职责有二,一是谱制新声训练乐工,教习歌舞,以备交际之用,二是,大规模的采集民乐。魏晋以后,汉乐府机构收集起来的作品被人们称为“乐府”,从此乐府从一种官署名演变成一种诗体名。

7、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大多在诗歌的开端。

8、“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写作方法,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称之为“春秋笔法”

9、“发愤著书”:明确指出穷愁困辱可以成就伟大,是取得创作成功的动力。穷愁困辱所结之“思”,之“怨”,如不能同其道,就当“述往事,思来者”借著书来宣泄心中的郁结,

这一理论自提出以后,作为我国古典文论中的一条历史贯穿线,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它的回响是: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

10、劝百讽一:是汉大赋的模式,“劝”是鼓励,讽是谏止,通常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词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但前重后轻,比例严重失调,景观上造成劝百讽一的效果。

11、赋诗言志:春秋时代,诸侯士大夫常在各种社交场合朗诵《诗经》,借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这就是“赋诗言志”。

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总体情况

1、 宋玉:宋玉的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对楚王问》等。

2、 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

3、 权乘:《七发》

4、 杨恽:《报孙徽宗书》

5、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6、 司马迁:《史记》

7、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8、 扬雄:《法言》《解嘲》《甘泉赋》《河东赋》《蜀都赋》《羽猎赋》《长杨赋》

9、 张衡:《同声歌》

10、王充:《论衡》

代表性文学体裁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代表性作品、作家

叙事散文

记事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

记言、叙事文之祖及其所奠定的不同体例:《尚书》、《春秋》。

记言、叙事文之成熟:《国语》、《战国策》、《左传》。

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共同编纂的《论语》是语录体,代表了诸子散文的开端。 说理散文

战国中期的《庄子》是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

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则在体式和技巧方面达到高度成熟。 各种代表性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结合具体作品)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赋、比、兴手法的广泛使用

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关于语言特点:1、《诗经》三百篇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这些单字又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词汇。

2、《诗经》中运用了许多双声、叠韵、叠词,不但丰富了语汇,而且写

景状物,拟形传声,更加准确生动,使诗歌更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

3.用韵“从容”、“宛转”,出于自然。

《楚辞》的艺术特点:

⏹ 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 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较多。

⏹ 铺排夸饰,想象丰富,这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 “兮”、“些”等虚词、叹语极其频繁,这是楚辞的鲜明标志。

《离骚》的艺术特点:

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塑造了奇特、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结构上的开阖变化和语言上的丰富多样。

《九歌》的艺术特点:

(1)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

(3)语言单纯自然、优美含蓄而情味悠长。

(4)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春秋》的艺术特点:

⏹ 春秋的写法比较简单。叙述史实又省略史实过程,仅记结果或结论。

⏹ 从整本书来看较完整,但记史叙事只是一个大纲,一句一句如文章题目,与成篇的

文章有所不同

《左传》的三种特质

一、史学特质

⏹ “书法不隐”可以说是《左氏春秋》以事实为归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表征。

⏹ 最深层的史学质素:从素朴的、零乱无序的事实材料或经验事实中把握规律性的本

质。

二、文学特质。《左氏春秋》是先秦记事散文的最高典范。

⏹ 首先:它塑造、再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人物。

⏹ 其次:它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 其三:善于根据人物的个性,利用悬想来设制故事。

⏹ 其四:非常注重细节描写。

⏹ 其五:章法谨饬有度,字句精严。

经学特质。

《左氏春秋》还有一些既不能归属于现代“史学”又不能归属于现代“文学”的质素,用传统学术范畴来衡量可以归属于经学。这是它最深层的特质。

《左传》的艺术成就

⏹ 《左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

使人寻绎不倦。

① 精彩细密的叙事。

② 长于描写战争。

③ 塑造了一批逼真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④ 外交辞令精彩绝伦。

《史记》的艺术成就

成熟的叙事技巧

成功的人物刻画

浓郁的悲剧氛围

强烈的传奇色彩

自如的语言运用

汉大赋的艺术价值

繁富靡丽是汉大赋美学风貌的主要特征

1、 规模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

2、 手法上,极度铺张扬厉,夸张,词藻富丽,侧重铺叙描写京都,宫苑,宫殿,山川

等壮丽事物以及诸侯,帝王政治,军事,射猎等生活。

3、 主旨上,一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国的功德,一方面,又对

帝国政治上的过失,生活上的奢侈进行讽刺和劝谏,客观上形成了“劝百讽一”的效果

4、 行文结构上,大多采用主客问答方式,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序,通常是赋中人物

的简单对话,交代出赋中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正文,主客双方彼此夸耀和辩难;结尾往往是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告终,揭示出讽意。

5、 用韵和语言上,韵散相同,开头的序一般用散文体,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

杂一些散文,语言句式上,以四,六言为主,杂以三,五言。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 长于抒情

淋漓尽致的直抒胸臆,造成缠绵曲折,如泣如诉的效果

通过生活情节和人物行动描写来抒情

通过环境和景物来烘托感情

2、 善于运用比兴手法,造成言近意远的艺术效果

3、 善于采撷,提炼口语,俗语入诗,同时又融汇了不少《诗经》,楚辞中的词句,语

言浅近自然,但又有典雅美,富于表现力

三、知识点的梳理示例

关于神话

何谓神话:

☐ 神话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造,是用想象和幻想的方式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

☐ 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

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 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

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思维特点

☐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特点。

☐ 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

☐ 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 是一种带有隐喻和象征色彩的思维。

中国古代神话的类型

1. 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2. 始祖神话:以女娲为代表。

3. 洪水神话:以鲧、禹父子为代表。

4. 战争神话:以黄帝的两次战争为代表。

5. 发明创造神话:如皇帝、后羿等。

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1. 忧患意识。

2. 厚生爱民意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3. 反抗精神。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在抗争中,反映出了浓烈的悲剧

精神。

4. 英雄情结。

中国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的散失主要在于两个原因

• 历史化: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

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 仙话化:中国古代神话还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关于诗歌

主要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其最高成就) 以上诗歌的艺术成就最为重要,《诗经》《楚辞》见上。

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1、 叙事诗的艺术基本成熟,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选择叙事题材

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多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详于叙事,略于抒情,铺张场面详写过程而略写首尾,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绝不雷同

2、 运用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描写人物性格

3、 比兴与铺陈

4、 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

5、 五言与杂言为主的形式


相关文章

  •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院0801陈天华 女性文学自诞生之始就与女性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 ...查看


  •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鸿门宴]知识点全梳理
  •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鸿门 宴>知识点全梳理 (一)文学常识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 合称"前四史".&l ...查看


  • 近代中外文学关系的精心梳理
  • 月于Ⅱ.季刊.年刊:从版式看,有全张.对开.四开.八开.十六开乃至六十四开:从内容上看,有综合性报刊和侧重于科技.文学.体育.艺术.摄影.漫画等方面的专业性报刊:从读者对象看,有以一般读者为对象的,也有以工.农.青.学生等一部分读者为对象的 ...查看


  • 六单元知识梳理
  • 六单元知识梳理 一.生字词 矣( ) 鹊( ) 潇洒( )( ) 徜徉( )( ) 姗姗( )来迟 澎湃( )( ) 鼾声( )( ) 轨( ) 咦( ) 逸( )闻趣事 略胜一筹( ) 纤( )弱 亲昵( ) 依偎( ) 萤( )火虫 花 ...查看


  •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一)成语梳理 1. <庖丁解牛> 目无全牛:开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游刃有余:形容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踌躇满志:文 ...查看


  • 人教七年级语文聚能闯关知识梳理与复习第一二单元基础知识
  • 基础知识 A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酝酿( )( ) 赶趟儿( ) 薄烟( ) .... (2)婉转( )( ) 暖和( ) 慈善( ) .... (3)蓝汪汪( ) 澄清( ) 发髻( ) .. (4)抖擞( )( ) 响晴( ...查看


  • 语文手抄报:常见文学知识梳理
  • 常见文学知识梳理: A.古籍和作品: (1).四书五经: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即<<诗经 ...查看


  • 革命历史的合法性论证
  • 革命历史的合法性论证 [摘要]:本文主要从文学史线索的梳理.具体作品的解读和时代政治思潮的分析中展开对1949-1966年革命历史文学题材的论述,探究这类文学样式是如何表现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革命的历史又是如何影响这类文学样式的,而在这种密 ...查看


  • [师者侧影]左玉玮:凌云健笔意纵横--现代文学史家刘增杰先生的学术研究
  • 作者 | 左玉玮 刘增杰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史料学.解放区文学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等领域卓有成就.他在解决众多学术难题的同时,也贡献了方法论的宝贵思考.本文主要梳理其研究历程,展示他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重要成绩. 一 史料工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