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注解

阴 符 经 注 解 欣 赏据金兰观约于1940~1950年期间祖师乩文手抄本整理观天一章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者,万物人之母也,灵明之性,在人成神,在天之中为虚空。于穆不已,流行之理,得之则为人,而守之则为真。所以帝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则尽括诸理矣!观天之道,是性学也,执天之行,是命学也,性命双修,更有何术?观者,体贴而回观之意也。执者,保守而不失之意也。喜怒哀乐,不睹不闻,非观天之道如何。得一善则拳拳服膺,非执天之行如何。天道静而成性,天之运行不息以成命,动静得宜,则性命全矣! 五贼者何也?天之金木水火土是也。天乃太虚无象,太极无名,因有五行而泄天之机,分别寒暑,失其本原,所以为之五贼也。何以见之者昌?此五行在天,以日为火,以月为水,以星为金,以风为木,以雷霆为土,若不得其时,晦明风雨,不谓其节,可不变乎。五贼在人,内藏于心,外发于眼耳鼻舌意,耳水、鼻金、眼木、口舌火、意土,皆从心而生,从心而灭,故曰在心。而施行于天者,原地一声以前,二五交媾以后,复禀红炉之中,无不受其宥者,所以曰施行于天也。人能静燮阴阳,调观心意,则宇宙可在乎手,而五行可以掌之也;万化岂在分乎,合一身可以养之也,皆在乎性耳。 一章心法 此乃性命之根,身心之本,所谓本立而道自生,正此义也。天之五贼,即五行之 ,发动化育万物,故万物得天之灵性,化生形质,是为昌也。参明阴阳正理,守一还源,不受五行邪害,挽回造化,而性命皆由我矣。经云:「无眼耳鼻舌意」,皆除五贼之法也。 天性二章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天之道也,深矣玄乎!以性赋人,故谓之人。性至人身,受之于心,故曰为机。不得天之微而有性,不得性之微而有心,不得心之微而有机。机者,心之所之也。从之以索本,则得心;从心以索原,则得性;从性以至虚无,则得天。故言:「天性人也,人心机也。」何以测心之机,惟立天之道,以定人者,则得之。立者,如万仞直立,而一毫不偏不党。子思议之中庸二字之象,以定其五官,安其不喜不怒,不惊不惧之际,皆得谓之人也。此机也,在天贼天,在地贼地,在人贼人,天地之理,阴阳伸屈,状若张弓,形如橐钥,一元一会,阳气发而治,阴气凝而乱,伸为治,而屈为乱也。所以,子舆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其阴极而阳生,否多而泰至。以其杀之机,伏于生之内也。但逢发而发焉,至于发也,星飞日蚀、月逆霜殒,种种以乱天也。石言蛇斗,泉渴山鸣,以乱地也,皆机之使然也。」人若发此杀机,则天地反复者。外而言之,四海不妥;内而言之,心身颠倒。天地之杀机,藏于于穆伸屈。圣人之杀机,藏于一心之中,安其心而天地定矣。 天人合发者,天发其机,以性赋人也;人发其机,以心观天也。天发以赋人,人发以观天,而性之理自明,心之理自见,如是性明心见,万物定基而不摇也。万物者,一身是也。 二章心法 目不乱视,内除妄想,灵机不散,光耀真心,则魂安性定,而立命之本也。阳生阴杀,流行之道,天地焉而有造化,但成形质,则有治乱,六阳当旺,盛阴未萌,能修炼纯阳,转杀机化为不灭也。若失其时,阴生而内乱,所谓杀机也。安者,浑合三才,而定其中。则真 不散,灵性自全,心明觉悟,至理达天,乃定静之道基也。 性有三章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性之清浊也,而巧拙生焉。清者为巧,浊者为拙。孔子曰:「上智与下愚,即巧拙也。」然而,一天赋之,一心受之,何有巧拙之有。天有清浊之于穆,则人有秉赋之善恶。在赋之者,全与偏;而受之者,近与习也。人性虽有巧拙,而本来俱是混沌,但习见习闻多,而巧拙愈广,因识以迷真也,此二性皆可以伏藏。伏者,伏于心;藏者,藏于神也。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者,凡人一身因空而入者,皆是贼也。内有五贼,则九窍之邪,皆其支党。惟有三要,则九邪不生。三要者,收机而心定,正心而性明,性见而得天,则一主正,而万贼服矣!故曰:可以动静者,言不得三要,则九邪自生;而得三要,则九窍自静也。此贼之邪也,由于心之贼引之焉。譬之火也,原生于木,木是火之父也,及火燎原,而山林俱烬,岂非祸发必克乎!譬之容奸于国也,始而卖国,及国灭而身随之,岂非反自伤耶!惟有智者,知性之可修,心之可炼,率性而不分巧拙,炼心而使无邪贼,则五贼安,而九窍正,岂有克本伤原之祸乎!知此道也,非圣人何以能此。故帝曰:「知之修炼,谓之圣人。」言其大而化之之谓圣,非比草木同朽之凡夫也。三章心法 人之初生,朦胧之际,其性本善。夺清 而为上智,得浊 以成下愚。因长而见闻知识,以迷昧本性。收伏知识之心,存乎不睹、不闻,身心不乱,真性自明,不受贼邪之害。智慧高人,能究清浊之源,自悟本来,不昧真性,逆而修之,身登仙藉,心存性定,外不着物,贼邪远避,动静还纯,存于身心意之三要,则能收伏邪魔,如国无逆臣贼子,而坐享升平矣! 天生四章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之所以神。 生杀者,生死之机缄也。天之道,春夏生而秋冬灭,是生于天而杀于天也。如人得天之灵明而成人,复死于天之灵明而成鬼,又非天生天杀乎!惟天之道,而内有理存焉。天生天杀,天之道也,其生其杀,道之理也,能究此理,则得道矣!何故天地为万物之盗?天地覆载万物,是生养万物也,然而风雨之、雷霆之、霜雪之、水旱之,万物之气皆归于天地,不是为万物之盗乎?然而不盗,天地又不有生杀之理也。万物人之盗者,人禀父精母血以成形,天命以成性,而饮食以成人。而幼之也,有良知良能存焉。及其长也,识欲多而贪嗔痴爱起,纵耳目之观,高安居之宇,五味以爽其口,五音以纵其听,骄其妻妾,要其儿女,舟车所及,人力所通,观山运海,为利名而自役者,岂非万物盗人之精神乎!人万物之盗者,人从习见习闻以逐名利,凿其木,火其金,穿其江海池沼,改易其山川城廓,杀而六畜,令鸟兽不得胎孕之安,伐山渴渊,令百虫不得安逸之处。无穷技俩,以竭精神,岂非人为万物之盗乎!此盗也,皆非正道也。盗之不以宜也,惟三盗得宜,而后三才可安矣。 何为三盗既宜,天地盗万物,万物盗人,人盗万物,互盗之而相制于死,惟知其宜也。人盗万物,人盗天地,不受天地之盗者,惟免风寒暑湿,劳神苦力;不受万物之盗者,惟免酒色财气,虚心静虑。如是盗天地之精气,而使天地不知,盗万物之正气而餐金食髓,而万物不知,不知其盗,则盗宜矣!三盗既宜,则天地不忌人,万物不忌人。而人生天地之中,万物之内,亦不相忌,而始可长生偷安矣!世人也,但知其神之神者,止知其万物之盗天地、人之盗万物,而不知天地之盗万物、万物之盗人也,若知其不神之所以神,则知盗万物、盗天地,而又是圣人之一事也。 四章心法 聚则生, 散则死,神聚而明,神去而昏,流行之理,乃天地造化。能静参虚实,默运阴阳,夺其造化之源,忘身外之事。清静经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不受天地万物之盗。三才安稳,身若太虚,心归无极,何道之不成也哉?无中生有, 结而成形,得天之神灵而成性,故谓三才。 日月五章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日月者,阴阳之总名也。阴阳者,包诸男女在其内也。日往月来,相期于朔望,而后可以定其消息。日者,男是也;月者,女是也。清浊之理,悬乎朔望之中,月逢晦而成坤,甲到庚而成象。月受日光,而阴阳之气自合,故因有数。大者干是也,小者坤是也。静而得之,谓之大;动而得之,谓之小。动静相兼,刚柔相配,故曰有定。因日月之有数,大小之有定,而后圣功出焉,神明生焉。圣功者,圣人之功也;神明者,渺明之神也。功出于圣,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虚极其心,静笃其身,身静而生水,心虚而神一。方君正国安,而后金来归性,始得四个阴阳之术全也,谓之圣功。神明生者,冬至不在历数,子午不在夜中。心中一阴,发自喜怒哀乐之所未来;身中一阳,起于心田百窍之所不到。眉间勾现,原非有意之生;虎显神容,岂在有心之索。自然而发天机,理到而成造化,故曰神明之生,此皆为之盗机也,不是杀机也。杀机生于心,盗机生于身,机同而盗不同,此机也,为盗方可得之。天下之大也,人民之多也,谁是英雄丈夫,而得见之、得闻之哉?此盗机也。君子者,知日月有五千八百之数,有正己为大,取彼为小之有定,出其圣功,得其神明,以同我形神,而亘古长存。小人也,得此盗机,抗兵相加,骄而干、傲而戈,丧其至宝,岂不轻其命乎!五章心法 静守身心,自然之 逆而运用,是为圣功。虚灵不昧,神明光耀,使家有真主,国有明君,身心安静,金水相生,水火既济,真铅升鼎,意到可行,何拘子午之哉?父母未生以前,受孕之初,从虚无中自然而发,盗其机灵,而神明存焉。生于后天,成其形体,盗机从肾,杀机从心,因盗盗相生,流行世界。志士若能达悟修持,夺其盗机,化其理数,定我神明,使精灵不昧而长存。 瞽者六章瞽者善听,聋者善视,一而专也。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人之心也,惟一以定也。得一则不失,而后可以行持,如瞽者无见之目,而耳善听;如聋者无闻之耳,而目善视。以其心之出入门户少也,心少一门,则少一事,善体心者,惟少其门而已。心之生死也,皆为物所累,何以生于物,如一念不生之际,何等中和,及耳闻一音,则心忙听,目见一物,则心忙视,是心原无心也。自物生而后有心,如见器而有器,不见有何器,无器又有何心,即此知之,非生于物乎!心如磬也,敲之则鸣,心如水也,触之则动,心如虚空也,碍之则障。何以曰死于物也,如见一物,而心留之,复见一物,而心去之。闻一音,而心听之,复闻一音,而心又去之,得新忘旧,岂非死于物乎!心之门亦多也,从空而为空窍之门,从实而为实肤之关,皆其出入之门也。然而有正门焉,其机也,在乎目;心之杀机也,在乎目;身之盗机也,在乎目,故曰机在目。总全二机而言曰,子舆有眸子之言,亦此意也。杀机观目而知心,盗机观目而知 。祖师有审眉间,行逆道之语,诚目为测心之一镜也。此机也,生人杀人,盗人人盗,皆是机也,如天之无恩于人同也。不言默默,不分是非,而生养覆载,何所不容。至于蠢动含灵,无不得沾天恩而动者,迅雷烈风,虽以惊人,而实乃惠人也。威中有德,刑中有恩然耳。譬之机也,实为无恩,而实为长生之本。如迅雷,如烈风,言其机之速也,其来也如雷,其去也如风。而万物莫不蠢然而惊者,譬之一阳之中,无不动而蠢然也,机之理微矣哉! 六章心法 惟存其一,而守其中,净除眼耳鼻舌、见闻识相。少知一事,则内除一贼之害。须默默而定其心,使不知不识,诸物焉能扰我身心、耗我神明。心如明镜,体若虚空,何物而能累乎。心未生明,着物而动,闻声而感,随物往来,皆存于目,泄其机灵,而失真性。外视为杀,内观为盗,以回光返照,定其神明,而复真机也。五脏精华,皆发于目,目乃先天元神、灵光所游之宅也。天神栖于日,人神聚于目,须用璇玑,运其卯酉,透印堂而守门,存养真灵元 ,待风雷发动,得见天根。一阳发现,蟾光莹洁,乃时之子也,须寂灭后始可见之也。 至乐七章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性之为理也,宜乐其身以养之。至乐其身,性有余地,而慧光生。性者心之元也,性死则心死,心枯则性孤。故有道者,乐心以养性也。性之为用也宜廉,凡外务纷纭,皆移吾性体。惟安静至极,则心之思索有尽,而五官进入有数,则用少而性自见矣。天之道与理也,于穆不已之理,流行于六合之中,赋禀于人,何常有功之恃、名之成、言之侈乎!赋于人而人不知,即天赋天亦不知,视之至私也,此性也。天之至私,而用之至公者,惟中和以养之,虚极静笃以安之,不睹不闻以慎之,喜怒哀乐以测之。常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行一事,如人见其肺肝,天见其幽微,鬼神在其傍侧。起一念,回观念从何起,目视则从目以内观,耳听则从耳以内闻,不使一念空起,而使出乎无为,方曰用之至公。譬之二十八宿之禽也,悬象于天,而生食克啖相制,其所以然者,亦气而已。悬象于天,共居一气,而各有其私。譬之治世也,而日莅以天下,共佐苍冥,又非至公乎!即象可以测天之公私,即廉与余,可以养心之至道,性在宽而一也。 七章心法 至静生光,神明发现,内养身心,慎固灵机,则真性自见矣!长养中和之 ,定其根元本末,何思何虑之神。不识不知之地,念念回光,则至公私两化,可入无为之境界矣。 生者八章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生死之来也,互相连环焉。生者父精母血,媾而成形,天魂地魄,赋而成神,神形合一,五脏而生。何以曰死之根也,生而内劳其神气,外苦其身心,为嗜欲所役,中至而损,损时即死存焉。死者四大委蜕,五官告逝,气散于天,精归于土,魂升魄降。何以曰生之根,死于土也,其精魂返之于天,而天地如洪炉焉,屈久而伸,寒来暑往,安有逃天地之外乎?同在此橐钥之中,自有破囊之日,故曰生根。然而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言之矣。生不知其来,则死不知其去,死未有其门,生安有其路,一屈一伸,则生死之根自明矣!然而善知生死者,知我生者,是我死之根也。我原从这处生,就在这处死,死者,我原从那处死,就从那处生。 帝又曰:恩生于害,害生于恩。言其爱中有杀,杀起于爱也。何以见之,如夫妻相爱,恩也。生于害者,原日因有孽而完业也。所以今劫成恩,不是恩生于害。何以害生于恩,今生为爱,而彼此相守,盗失精神,而至于死,不是今生之害,为恩而生乎。恩害相随,如生死相同,人之修炼也,可不防刑中德,德中刑乎。 八章心法 世人皆从淫欲而有识身,阴阳 合,结成凡体,多由识欲而丧其真,岂非生死同根之理。能知造化养 归元,精神不散,并三合一,性命相扶,则能逃寒暑,岂不与太极同真,此言消息盈虚,造化之理,乃顺行之世道,若穷生死之源,当悟本来面目,从何而有其身,才能挽回造化。 愚人九章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圣,我以不虞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 本阴符经内容曾经祖师乩文指示修正,时为一九六六年丙午年农历八月初五日,当日卜坛主写道:「符经稿本颇善,然其中字句应有改者,计中篇可去故曰二字,下篇可去绝利一源至用师万倍四句,加入一而专也,又愚人可去愚字,又虞愚圣期四句可去,而末句可减一乎字为合。」是以本句之批注应为原来未删改之前者,此处加以说明,供读者参考。 道之理也,观心而得性,观性而得天矣。然而有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性之学,生不得一毫聪明,用不得一分思想。愚人也,返以天地之理,得之为圣;我亦以时物之理,返得之而哲。天地者,不识不知之理也;时物者,格物致知之理也。道在无心,有思为下,人以有虞为愚,我以不愚而愚者,众人以有心去防心而为愚,我以无心去得心而作愚。圣人以其智慧自期其圣,生而知之也,我以不期其圣,学而知之也。性在观心,以至于天,生知学知,皆可得道。有心无心,一造至极,性无分于贤愚不肖,在中庸有得之矣。 九章心法 专其一,而心目定,灵性日生,则能达天之道,乃自然而然,不待作为也。无中自有还丹诀,有作还无是圣修,正此义也。所谓虚空一点真如性,化作乾坤万种机。 沉水十章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命之长生久视也,在调其精气神而已。然而精气神有重之者焉,帝推名之曰水火者,总两重天地而言之也,是以故曰:水宜升,火宜降,其理逆也。沉水而使之不升,入火而投之不切,是邪神气不交,而妄以阴阳配合也。自取灭亡,不宜然乎?性命之道,纯以自然得之。身静而得药,心静而养火,身心交而坎离合,谓之性命双修,水火既济,因其自然而然。至于无所不静,则一身之精气,皆滋生而养矣。故曰,天地万物生,是中和之极,天地位焉,万物育之旨也。天之道纯以性,加曰天地之道,则有阴阳之功焉。阴阳之气生于天地,地中阳,而天中阴,地为嘘,而天为吸,则为春夏;阴为嘘,而阳为吸,则为秋冬。惟其阴阳之气,相推上下,而变化顺矣。何谓相推,沉水入火,是不相推,而自损其身矣。惟以阴投阳,以精合神,而气相通,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而变化顺。顺者地天泰,天水火济矣,譬之沉水而养命者不同焉。十章心法 须参明水火之要,方能下手修持。若未达升沉之理,不可狂施其功。倘妄用作为,恐自招其害也。若能默默浑浑,虚寂之中,身心自然安静,真种了然,发生坎离,即当既济,心身合一,故谓中和,乃双修之妙理。 圣人十一章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道之妙也,自然而然,观心得道,止机成天,皆是自然之功也。圣人知之,故不可违,因而取盗机以养身,安杀机以养心,以身制心,以心制性,以性合天,此道之自然也,何有功焉。然而至静以为功,心静而杀机自消,身静而盗机自灭,身心合静,而二机成土矣。至静至极,岂律法之所拘乎,岂历数之可期乎,无以加之,皆不可测其端倪也。 十一章心法 身安心静,而真性自现,大道自明,了然自得。所谓如如不动,清净自正,乃无为之妙,金丹毕矣。 奇器十二章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进乎象矣。 性命之道,至于至静之极,久而为器,配诸天地,何也?至诚无息,以造于悠久无疆。则是成诸奇货也。道德经云:「大器晚成,是此器也。」此器也,是性命之机所结也,名曰无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岂空空一器也哉。然而万象生焉,生天而为天,生地而为地,生人而为人,生诸物而为诸物。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有象可象,无名可名。象帝之先,名曰赤子,至此阶也,岂八卦之可测乎?甲子干支之可辖乎?不受天地六子之拘,安有轮回花甲之管。出死入生,生生不灭,无声无臭,上天之载,神机鬼藏,不其然乎,此功用也,是何故与?是何术与?阴阳相胜之术也。昭昭进乎象矣,明明白白,有目者可得而见之焉,道岂难闻乎。 十二章心法 奇器者,阴阳之谓,先天见而虚空成,即神室也。不要以有寻,不要以无觅,静极 生,方能陶铸,万物非器乎,当其未陶铸之前,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动发于机,心有相胜,其大无所不包,小无所不入,即芥子纳须弥,故名象帝之先,其可测乎!

阴 符 经 注 解 欣 赏据金兰观约于1940~1950年期间祖师乩文手抄本整理观天一章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者,万物人之母也,灵明之性,在人成神,在天之中为虚空。于穆不已,流行之理,得之则为人,而守之则为真。所以帝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则尽括诸理矣!观天之道,是性学也,执天之行,是命学也,性命双修,更有何术?观者,体贴而回观之意也。执者,保守而不失之意也。喜怒哀乐,不睹不闻,非观天之道如何。得一善则拳拳服膺,非执天之行如何。天道静而成性,天之运行不息以成命,动静得宜,则性命全矣! 五贼者何也?天之金木水火土是也。天乃太虚无象,太极无名,因有五行而泄天之机,分别寒暑,失其本原,所以为之五贼也。何以见之者昌?此五行在天,以日为火,以月为水,以星为金,以风为木,以雷霆为土,若不得其时,晦明风雨,不谓其节,可不变乎。五贼在人,内藏于心,外发于眼耳鼻舌意,耳水、鼻金、眼木、口舌火、意土,皆从心而生,从心而灭,故曰在心。而施行于天者,原地一声以前,二五交媾以后,复禀红炉之中,无不受其宥者,所以曰施行于天也。人能静燮阴阳,调观心意,则宇宙可在乎手,而五行可以掌之也;万化岂在分乎,合一身可以养之也,皆在乎性耳。 一章心法 此乃性命之根,身心之本,所谓本立而道自生,正此义也。天之五贼,即五行之 ,发动化育万物,故万物得天之灵性,化生形质,是为昌也。参明阴阳正理,守一还源,不受五行邪害,挽回造化,而性命皆由我矣。经云:「无眼耳鼻舌意」,皆除五贼之法也。 天性二章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天之道也,深矣玄乎!以性赋人,故谓之人。性至人身,受之于心,故曰为机。不得天之微而有性,不得性之微而有心,不得心之微而有机。机者,心之所之也。从之以索本,则得心;从心以索原,则得性;从性以至虚无,则得天。故言:「天性人也,人心机也。」何以测心之机,惟立天之道,以定人者,则得之。立者,如万仞直立,而一毫不偏不党。子思议之中庸二字之象,以定其五官,安其不喜不怒,不惊不惧之际,皆得谓之人也。此机也,在天贼天,在地贼地,在人贼人,天地之理,阴阳伸屈,状若张弓,形如橐钥,一元一会,阳气发而治,阴气凝而乱,伸为治,而屈为乱也。所以,子舆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其阴极而阳生,否多而泰至。以其杀之机,伏于生之内也。但逢发而发焉,至于发也,星飞日蚀、月逆霜殒,种种以乱天也。石言蛇斗,泉渴山鸣,以乱地也,皆机之使然也。」人若发此杀机,则天地反复者。外而言之,四海不妥;内而言之,心身颠倒。天地之杀机,藏于于穆伸屈。圣人之杀机,藏于一心之中,安其心而天地定矣。 天人合发者,天发其机,以性赋人也;人发其机,以心观天也。天发以赋人,人发以观天,而性之理自明,心之理自见,如是性明心见,万物定基而不摇也。万物者,一身是也。 二章心法 目不乱视,内除妄想,灵机不散,光耀真心,则魂安性定,而立命之本也。阳生阴杀,流行之道,天地焉而有造化,但成形质,则有治乱,六阳当旺,盛阴未萌,能修炼纯阳,转杀机化为不灭也。若失其时,阴生而内乱,所谓杀机也。安者,浑合三才,而定其中。则真 不散,灵性自全,心明觉悟,至理达天,乃定静之道基也。 性有三章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性之清浊也,而巧拙生焉。清者为巧,浊者为拙。孔子曰:「上智与下愚,即巧拙也。」然而,一天赋之,一心受之,何有巧拙之有。天有清浊之于穆,则人有秉赋之善恶。在赋之者,全与偏;而受之者,近与习也。人性虽有巧拙,而本来俱是混沌,但习见习闻多,而巧拙愈广,因识以迷真也,此二性皆可以伏藏。伏者,伏于心;藏者,藏于神也。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者,凡人一身因空而入者,皆是贼也。内有五贼,则九窍之邪,皆其支党。惟有三要,则九邪不生。三要者,收机而心定,正心而性明,性见而得天,则一主正,而万贼服矣!故曰:可以动静者,言不得三要,则九邪自生;而得三要,则九窍自静也。此贼之邪也,由于心之贼引之焉。譬之火也,原生于木,木是火之父也,及火燎原,而山林俱烬,岂非祸发必克乎!譬之容奸于国也,始而卖国,及国灭而身随之,岂非反自伤耶!惟有智者,知性之可修,心之可炼,率性而不分巧拙,炼心而使无邪贼,则五贼安,而九窍正,岂有克本伤原之祸乎!知此道也,非圣人何以能此。故帝曰:「知之修炼,谓之圣人。」言其大而化之之谓圣,非比草木同朽之凡夫也。三章心法 人之初生,朦胧之际,其性本善。夺清 而为上智,得浊 以成下愚。因长而见闻知识,以迷昧本性。收伏知识之心,存乎不睹、不闻,身心不乱,真性自明,不受贼邪之害。智慧高人,能究清浊之源,自悟本来,不昧真性,逆而修之,身登仙藉,心存性定,外不着物,贼邪远避,动静还纯,存于身心意之三要,则能收伏邪魔,如国无逆臣贼子,而坐享升平矣! 天生四章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之所以神。 生杀者,生死之机缄也。天之道,春夏生而秋冬灭,是生于天而杀于天也。如人得天之灵明而成人,复死于天之灵明而成鬼,又非天生天杀乎!惟天之道,而内有理存焉。天生天杀,天之道也,其生其杀,道之理也,能究此理,则得道矣!何故天地为万物之盗?天地覆载万物,是生养万物也,然而风雨之、雷霆之、霜雪之、水旱之,万物之气皆归于天地,不是为万物之盗乎?然而不盗,天地又不有生杀之理也。万物人之盗者,人禀父精母血以成形,天命以成性,而饮食以成人。而幼之也,有良知良能存焉。及其长也,识欲多而贪嗔痴爱起,纵耳目之观,高安居之宇,五味以爽其口,五音以纵其听,骄其妻妾,要其儿女,舟车所及,人力所通,观山运海,为利名而自役者,岂非万物盗人之精神乎!人万物之盗者,人从习见习闻以逐名利,凿其木,火其金,穿其江海池沼,改易其山川城廓,杀而六畜,令鸟兽不得胎孕之安,伐山渴渊,令百虫不得安逸之处。无穷技俩,以竭精神,岂非人为万物之盗乎!此盗也,皆非正道也。盗之不以宜也,惟三盗得宜,而后三才可安矣。 何为三盗既宜,天地盗万物,万物盗人,人盗万物,互盗之而相制于死,惟知其宜也。人盗万物,人盗天地,不受天地之盗者,惟免风寒暑湿,劳神苦力;不受万物之盗者,惟免酒色财气,虚心静虑。如是盗天地之精气,而使天地不知,盗万物之正气而餐金食髓,而万物不知,不知其盗,则盗宜矣!三盗既宜,则天地不忌人,万物不忌人。而人生天地之中,万物之内,亦不相忌,而始可长生偷安矣!世人也,但知其神之神者,止知其万物之盗天地、人之盗万物,而不知天地之盗万物、万物之盗人也,若知其不神之所以神,则知盗万物、盗天地,而又是圣人之一事也。 四章心法 聚则生, 散则死,神聚而明,神去而昏,流行之理,乃天地造化。能静参虚实,默运阴阳,夺其造化之源,忘身外之事。清静经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不受天地万物之盗。三才安稳,身若太虚,心归无极,何道之不成也哉?无中生有, 结而成形,得天之神灵而成性,故谓三才。 日月五章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日月者,阴阳之总名也。阴阳者,包诸男女在其内也。日往月来,相期于朔望,而后可以定其消息。日者,男是也;月者,女是也。清浊之理,悬乎朔望之中,月逢晦而成坤,甲到庚而成象。月受日光,而阴阳之气自合,故因有数。大者干是也,小者坤是也。静而得之,谓之大;动而得之,谓之小。动静相兼,刚柔相配,故曰有定。因日月之有数,大小之有定,而后圣功出焉,神明生焉。圣功者,圣人之功也;神明者,渺明之神也。功出于圣,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虚极其心,静笃其身,身静而生水,心虚而神一。方君正国安,而后金来归性,始得四个阴阳之术全也,谓之圣功。神明生者,冬至不在历数,子午不在夜中。心中一阴,发自喜怒哀乐之所未来;身中一阳,起于心田百窍之所不到。眉间勾现,原非有意之生;虎显神容,岂在有心之索。自然而发天机,理到而成造化,故曰神明之生,此皆为之盗机也,不是杀机也。杀机生于心,盗机生于身,机同而盗不同,此机也,为盗方可得之。天下之大也,人民之多也,谁是英雄丈夫,而得见之、得闻之哉?此盗机也。君子者,知日月有五千八百之数,有正己为大,取彼为小之有定,出其圣功,得其神明,以同我形神,而亘古长存。小人也,得此盗机,抗兵相加,骄而干、傲而戈,丧其至宝,岂不轻其命乎!五章心法 静守身心,自然之 逆而运用,是为圣功。虚灵不昧,神明光耀,使家有真主,国有明君,身心安静,金水相生,水火既济,真铅升鼎,意到可行,何拘子午之哉?父母未生以前,受孕之初,从虚无中自然而发,盗其机灵,而神明存焉。生于后天,成其形体,盗机从肾,杀机从心,因盗盗相生,流行世界。志士若能达悟修持,夺其盗机,化其理数,定我神明,使精灵不昧而长存。 瞽者六章瞽者善听,聋者善视,一而专也。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人之心也,惟一以定也。得一则不失,而后可以行持,如瞽者无见之目,而耳善听;如聋者无闻之耳,而目善视。以其心之出入门户少也,心少一门,则少一事,善体心者,惟少其门而已。心之生死也,皆为物所累,何以生于物,如一念不生之际,何等中和,及耳闻一音,则心忙听,目见一物,则心忙视,是心原无心也。自物生而后有心,如见器而有器,不见有何器,无器又有何心,即此知之,非生于物乎!心如磬也,敲之则鸣,心如水也,触之则动,心如虚空也,碍之则障。何以曰死于物也,如见一物,而心留之,复见一物,而心去之。闻一音,而心听之,复闻一音,而心又去之,得新忘旧,岂非死于物乎!心之门亦多也,从空而为空窍之门,从实而为实肤之关,皆其出入之门也。然而有正门焉,其机也,在乎目;心之杀机也,在乎目;身之盗机也,在乎目,故曰机在目。总全二机而言曰,子舆有眸子之言,亦此意也。杀机观目而知心,盗机观目而知 。祖师有审眉间,行逆道之语,诚目为测心之一镜也。此机也,生人杀人,盗人人盗,皆是机也,如天之无恩于人同也。不言默默,不分是非,而生养覆载,何所不容。至于蠢动含灵,无不得沾天恩而动者,迅雷烈风,虽以惊人,而实乃惠人也。威中有德,刑中有恩然耳。譬之机也,实为无恩,而实为长生之本。如迅雷,如烈风,言其机之速也,其来也如雷,其去也如风。而万物莫不蠢然而惊者,譬之一阳之中,无不动而蠢然也,机之理微矣哉! 六章心法 惟存其一,而守其中,净除眼耳鼻舌、见闻识相。少知一事,则内除一贼之害。须默默而定其心,使不知不识,诸物焉能扰我身心、耗我神明。心如明镜,体若虚空,何物而能累乎。心未生明,着物而动,闻声而感,随物往来,皆存于目,泄其机灵,而失真性。外视为杀,内观为盗,以回光返照,定其神明,而复真机也。五脏精华,皆发于目,目乃先天元神、灵光所游之宅也。天神栖于日,人神聚于目,须用璇玑,运其卯酉,透印堂而守门,存养真灵元 ,待风雷发动,得见天根。一阳发现,蟾光莹洁,乃时之子也,须寂灭后始可见之也。 至乐七章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性之为理也,宜乐其身以养之。至乐其身,性有余地,而慧光生。性者心之元也,性死则心死,心枯则性孤。故有道者,乐心以养性也。性之为用也宜廉,凡外务纷纭,皆移吾性体。惟安静至极,则心之思索有尽,而五官进入有数,则用少而性自见矣。天之道与理也,于穆不已之理,流行于六合之中,赋禀于人,何常有功之恃、名之成、言之侈乎!赋于人而人不知,即天赋天亦不知,视之至私也,此性也。天之至私,而用之至公者,惟中和以养之,虚极静笃以安之,不睹不闻以慎之,喜怒哀乐以测之。常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行一事,如人见其肺肝,天见其幽微,鬼神在其傍侧。起一念,回观念从何起,目视则从目以内观,耳听则从耳以内闻,不使一念空起,而使出乎无为,方曰用之至公。譬之二十八宿之禽也,悬象于天,而生食克啖相制,其所以然者,亦气而已。悬象于天,共居一气,而各有其私。譬之治世也,而日莅以天下,共佐苍冥,又非至公乎!即象可以测天之公私,即廉与余,可以养心之至道,性在宽而一也。 七章心法 至静生光,神明发现,内养身心,慎固灵机,则真性自见矣!长养中和之 ,定其根元本末,何思何虑之神。不识不知之地,念念回光,则至公私两化,可入无为之境界矣。 生者八章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生死之来也,互相连环焉。生者父精母血,媾而成形,天魂地魄,赋而成神,神形合一,五脏而生。何以曰死之根也,生而内劳其神气,外苦其身心,为嗜欲所役,中至而损,损时即死存焉。死者四大委蜕,五官告逝,气散于天,精归于土,魂升魄降。何以曰生之根,死于土也,其精魂返之于天,而天地如洪炉焉,屈久而伸,寒来暑往,安有逃天地之外乎?同在此橐钥之中,自有破囊之日,故曰生根。然而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言之矣。生不知其来,则死不知其去,死未有其门,生安有其路,一屈一伸,则生死之根自明矣!然而善知生死者,知我生者,是我死之根也。我原从这处生,就在这处死,死者,我原从那处死,就从那处生。 帝又曰:恩生于害,害生于恩。言其爱中有杀,杀起于爱也。何以见之,如夫妻相爱,恩也。生于害者,原日因有孽而完业也。所以今劫成恩,不是恩生于害。何以害生于恩,今生为爱,而彼此相守,盗失精神,而至于死,不是今生之害,为恩而生乎。恩害相随,如生死相同,人之修炼也,可不防刑中德,德中刑乎。 八章心法 世人皆从淫欲而有识身,阴阳 合,结成凡体,多由识欲而丧其真,岂非生死同根之理。能知造化养 归元,精神不散,并三合一,性命相扶,则能逃寒暑,岂不与太极同真,此言消息盈虚,造化之理,乃顺行之世道,若穷生死之源,当悟本来面目,从何而有其身,才能挽回造化。 愚人九章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圣,我以不虞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 本阴符经内容曾经祖师乩文指示修正,时为一九六六年丙午年农历八月初五日,当日卜坛主写道:「符经稿本颇善,然其中字句应有改者,计中篇可去故曰二字,下篇可去绝利一源至用师万倍四句,加入一而专也,又愚人可去愚字,又虞愚圣期四句可去,而末句可减一乎字为合。」是以本句之批注应为原来未删改之前者,此处加以说明,供读者参考。 道之理也,观心而得性,观性而得天矣。然而有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性之学,生不得一毫聪明,用不得一分思想。愚人也,返以天地之理,得之为圣;我亦以时物之理,返得之而哲。天地者,不识不知之理也;时物者,格物致知之理也。道在无心,有思为下,人以有虞为愚,我以不愚而愚者,众人以有心去防心而为愚,我以无心去得心而作愚。圣人以其智慧自期其圣,生而知之也,我以不期其圣,学而知之也。性在观心,以至于天,生知学知,皆可得道。有心无心,一造至极,性无分于贤愚不肖,在中庸有得之矣。 九章心法 专其一,而心目定,灵性日生,则能达天之道,乃自然而然,不待作为也。无中自有还丹诀,有作还无是圣修,正此义也。所谓虚空一点真如性,化作乾坤万种机。 沉水十章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命之长生久视也,在调其精气神而已。然而精气神有重之者焉,帝推名之曰水火者,总两重天地而言之也,是以故曰:水宜升,火宜降,其理逆也。沉水而使之不升,入火而投之不切,是邪神气不交,而妄以阴阳配合也。自取灭亡,不宜然乎?性命之道,纯以自然得之。身静而得药,心静而养火,身心交而坎离合,谓之性命双修,水火既济,因其自然而然。至于无所不静,则一身之精气,皆滋生而养矣。故曰,天地万物生,是中和之极,天地位焉,万物育之旨也。天之道纯以性,加曰天地之道,则有阴阳之功焉。阴阳之气生于天地,地中阳,而天中阴,地为嘘,而天为吸,则为春夏;阴为嘘,而阳为吸,则为秋冬。惟其阴阳之气,相推上下,而变化顺矣。何谓相推,沉水入火,是不相推,而自损其身矣。惟以阴投阳,以精合神,而气相通,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而变化顺。顺者地天泰,天水火济矣,譬之沉水而养命者不同焉。十章心法 须参明水火之要,方能下手修持。若未达升沉之理,不可狂施其功。倘妄用作为,恐自招其害也。若能默默浑浑,虚寂之中,身心自然安静,真种了然,发生坎离,即当既济,心身合一,故谓中和,乃双修之妙理。 圣人十一章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道之妙也,自然而然,观心得道,止机成天,皆是自然之功也。圣人知之,故不可违,因而取盗机以养身,安杀机以养心,以身制心,以心制性,以性合天,此道之自然也,何有功焉。然而至静以为功,心静而杀机自消,身静而盗机自灭,身心合静,而二机成土矣。至静至极,岂律法之所拘乎,岂历数之可期乎,无以加之,皆不可测其端倪也。 十一章心法 身安心静,而真性自现,大道自明,了然自得。所谓如如不动,清净自正,乃无为之妙,金丹毕矣。 奇器十二章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进乎象矣。 性命之道,至于至静之极,久而为器,配诸天地,何也?至诚无息,以造于悠久无疆。则是成诸奇货也。道德经云:「大器晚成,是此器也。」此器也,是性命之机所结也,名曰无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岂空空一器也哉。然而万象生焉,生天而为天,生地而为地,生人而为人,生诸物而为诸物。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有象可象,无名可名。象帝之先,名曰赤子,至此阶也,岂八卦之可测乎?甲子干支之可辖乎?不受天地六子之拘,安有轮回花甲之管。出死入生,生生不灭,无声无臭,上天之载,神机鬼藏,不其然乎,此功用也,是何故与?是何术与?阴阳相胜之术也。昭昭进乎象矣,明明白白,有目者可得而见之焉,道岂难闻乎。 十二章心法 奇器者,阴阳之谓,先天见而虚空成,即神室也。不要以有寻,不要以无觅,静极 生,方能陶铸,万物非器乎,当其未陶铸之前,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动发于机,心有相胜,其大无所不包,小无所不入,即芥子纳须弥,故名象帝之先,其可测乎!


相关文章

  • 对联大全 -- 拆字格
  • 拆字格 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 乾隆讲书.侍读,时间长了,不免思念起河间老家来. 乾隆看出纪晓岚的心事,便说:"我看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立刻跪下说:"如准给假省亲,我便: ...查看


  • 古代识人术
  • 古代识人术 1.头发多的人是劳碌名,心眼小. 2.眉毛长的人身体虚弱,多病. 3.女人额头上有斑迹者,家庭多有不幸. 4.额头宽的人聪明,开朗. 5.三个头涡的人非大人物便是恶人. 6.牙齿孔隙大的人爱撒谎. 7.大脚勤,小脚懒. 8.好哭 ...查看


  • Spring依赖注入的几种方式
  • spring 依赖注入的几种方式 使用构造器注入 使用属性setter 方法注入 使用Field 注入(用于注解方式) 注入依赖对象可以采用手工装配或自动装配,在实际应用中建议使用手工装配,因为自动装配会产生未知情况, 开发人员无法预见最终 ...查看


  • 唐诗三百首之.卷八.五言绝句
  • =============================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 ...查看


  • 廉政文化格言警句
  • 廉政文化格言警句 ★ 廉洁奉公,家事国事皆为心头事:贪污受贿,风声雨声都是警笛声. ★ 失去监督的权力是祸害,失去控制的私欲是灾难. ★ 法律无情人有情,执法为民献真心. ★ 天平称公正,廉洁生威仪. ★ 道路条条似彩虹,征稽筹资铸丰碑. ...查看


  • 实例教你做安装预算
  • 实例教你做安装预算 下面我们以二室二厅为例给大家分析一下 水电线路一般分为灯开关.一般插座.厨房插座.卫生间插座.空调插座单独一路:有线电视线各单独一路,电话线各单独一路:水路PPR . 1.灯开关单独一路: 开关主要是要来控制灯的,一般一 ...查看


  •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 最常用的50個經方方證 (几乎每天都遇到) 重要说明: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50个经方,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著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26方证,其余方证希有志之 ...查看


  • 廉政格言警句:古代廉政警句选(二)
  • 古代廉政警句选(二) 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 注解:修身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各种欲望. 穷不忘操,贵不忘道.[唐]皮日休<六箴序> 注解:人虽然不得志,不能忘记操守;地位高了,不能忘记正道.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查看


  • 软件设计流程图标准规范
  • 标准程序流程图的符号及使用约定 一, 引言 程序流程图(Progran flowchart) 作为一种算法表达工具, 早已为工国计算机工作者和广大计算机用户十分熟悉和普通使用. 然而它的一个明显缺点在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符号表示和严格的使用规 ...查看


  • 廉政格言警句:古代廉政警句
  • 古代廉政警句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金]元好问<元遗山集> 注解:有本事的官吏经常可以看到,但能做到公正廉明就非常难了.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注解: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