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忆中的家乡还在吗?

2016-04-25 美丽阅读

倘若一方水土有了记忆,江南的记忆一定是水乡,西北的记忆则是黄沙,凤凰的记忆是跃于《边城》纸上的吊脚楼,那么北京城的记忆,便是曲曲折折的胡同,如果胡同会说话,不知道它会告诉你多少老北京的、传奇而温馨的动人故事。

“舒了”先生85岁了。这位老人为了留住北京胡同的样子,花了长达15年的时间,走遍二环内每一条胡同。此后他又用8年将这些胡同全都画了下来。他做这一切,只因为“北京胡同是我所有记忆的源头,不想让后代一点记忆都没有”。

《最美乡愁——老北京门联的故事》就是这位老先生对这座城市的拳拳深情。他笔下和镜头中的北京,透着干净、清静、素雅。语言并不华丽,但是每一个字句,每一笔描绘,都书写了一个真正的北京人的气韵,北京人的性格。

老先生的作品会说话,读这本书,好像跟着老人家逛了一遍胡同,好像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老北京的味道又回来了。老先生的作品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位普通的、真实的北京人的品格——认真、正直、坦荡、谦逊。读这本书,属于北京的气质,属于北京人的精神,不言自明。

“什么是真正的北京气质,北京精神呢?曾经有幸听闻一些家族扎根在北京上百年的老人讲述,北京的样貌逐渐立体了。他们说,北京人是讲究的。这个讲究,并不是像‘顽主’那样在细节上较真,在玩儿的花样上不断推陈出新,而是对内在道德操守的讲究;北京人还是文雅的,并非现在人们印象中垮气的土话腔调,过分豪爽的性格,过去北京的人家,长幼尊卑很严格,家长的威严,晚辈的恭敬才是基本的教养,老人说,小孩子在院子里玩,奶奶从正房出来站在屋门口,这么近的距离,要想叫自己的孙子,都不会大声呼喊,而是嘱咐身边人走过去轻声叫,真真是做到说话音量保持在只有两个人听见。讲究、文雅到如此。他们说,老北京是内敛、客气的。”

大约六十年前,当北京城墙被强拆时,梁思成曾为此痛哭,世间已无梁思成。如今的北京,充斥着光怪陆离的建筑,曾经辉煌古老的城市,变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早已不是老舍笔下的那个“北平”了。

现今,贮存着北京城记忆的胡同也逐渐消失,幽环曲折的巷子,老舍住过,俞平伯住过,林徽因住过,钱锺书住过,——这些承载记忆的建筑被毁坏,成为废墟。

眼看着一栋栋大厦拔地而起,这还是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北京吗?

朝内北竹竿胡同(老君堂)| 1995年8月9日

一派宁静和谐的气氛。胡同内不但有老君堂,还有旗衙门等遗址。胡同内树木很多。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就住此。如今,此胡同早已不存。

什刹海前海北沿 | 1994年4月14日

昔日宁静什刹海,今日已成酒吧街。

粉房琉璃街南段北望 | 2011年2月26日

大雪覆盖也遮不住美景,即将消失的粉房琉璃街。

“舒了”老先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用笔细细绘出每条街本来的模样

把你带回到散发着丁香芬芳的院子

清晨醒来

静静地沐浴着晨曦的第一缕阳光

当浇花的水珠滑落第一颗花瓣时

静谧的胡同依次开始热闹起来

偶尔响起的自行车铃声

孩子们结伴闹腾着去上学

院子里的老人闲靠在竹藤椅上

看着昨晚那些风雨交加后

还顽强昂着头的蔷薇花……

关于作者:

前半生,我的名字是舒世忠,平凡世界中的一个平凡人,曾有一腔热血,也曾为生活所迫。

后半生,我的名字是舒了,了却心中胡同事,顿觉人生天地宽——27载光阴,走胡同、画胡同、写胡同。

为求一事成,舍去后半生。徘徊胡同里,春夏复秋冬。光阴十五载,足下万里行。待到图成日,留与世人评。

老先生从1987年开始走胡同,大街小巷地串,听胡同里的人讲胡同过去的故事,走了整整15年。从2002年开始,他决定动笔将北京胡同全都画出来。

“现在再去看,很多胡同都已经被拆了,建起了楼房。我要不画下来,很多后人已不清楚那里以前的样子了。”舒了老先生说道。

为了这胡同全图,舒了的眼睛从近视300度,升高到700多度。他先后换了10副眼镜,画图时常用放大镜。现在图成了,舒了的心愿已了,他给自己写了四句诗:“为求一事成,舍去后半生。徘徊胡同里,春夏复秋冬。”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当我付出了27年的胡同事业眼看就要圆满时,命运给了我致命一击——我被告知得了癌症。我不害怕死亡,唯一放不下的,是我做的关于胡同的这项工作,没有圆满。我写出了书稿,但还没把它变成一本真正的书。这等于我近30年来孜孜以求的事业或者梦想,并没真正地实现,我将愧对那些帮助支持过我的朋友和家人,这是我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

病痛让我身不由己,离开了我的那些笔墨纸砚、算盘、藏书、无数的胡同资料与照片,还有我画的那30张大图,那是我后半生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我想到了死,可是我的事业还未圆满,我还没对多年来关心我的人有所回报,我不能骗人,我要活下去,看着我的书稿出版,以慰我多年的辛苦以及我的家人和朋友!”

这是一位真正可敬的人,比起社会上许多追名逐利的人,老先生把自己沉下去,踏踏实实地做文化,记录着胡同里的岁月,守护着一代老北京的共同记忆,让北京的文化符号“胡同”不至于湮灭。让人动容的是,舒老先生就算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对胡同事业仍抱有热烈的期盼——作为后人,能做到的也就只有尽一份力,帮助老先生心愿达成。

点击“阅读原文”去购买,帮助“舒了”老爷子完成这份乡愁之愿。

2016-04-25 美丽阅读

倘若一方水土有了记忆,江南的记忆一定是水乡,西北的记忆则是黄沙,凤凰的记忆是跃于《边城》纸上的吊脚楼,那么北京城的记忆,便是曲曲折折的胡同,如果胡同会说话,不知道它会告诉你多少老北京的、传奇而温馨的动人故事。

“舒了”先生85岁了。这位老人为了留住北京胡同的样子,花了长达15年的时间,走遍二环内每一条胡同。此后他又用8年将这些胡同全都画了下来。他做这一切,只因为“北京胡同是我所有记忆的源头,不想让后代一点记忆都没有”。

《最美乡愁——老北京门联的故事》就是这位老先生对这座城市的拳拳深情。他笔下和镜头中的北京,透着干净、清静、素雅。语言并不华丽,但是每一个字句,每一笔描绘,都书写了一个真正的北京人的气韵,北京人的性格。

老先生的作品会说话,读这本书,好像跟着老人家逛了一遍胡同,好像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老北京的味道又回来了。老先生的作品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位普通的、真实的北京人的品格——认真、正直、坦荡、谦逊。读这本书,属于北京的气质,属于北京人的精神,不言自明。

“什么是真正的北京气质,北京精神呢?曾经有幸听闻一些家族扎根在北京上百年的老人讲述,北京的样貌逐渐立体了。他们说,北京人是讲究的。这个讲究,并不是像‘顽主’那样在细节上较真,在玩儿的花样上不断推陈出新,而是对内在道德操守的讲究;北京人还是文雅的,并非现在人们印象中垮气的土话腔调,过分豪爽的性格,过去北京的人家,长幼尊卑很严格,家长的威严,晚辈的恭敬才是基本的教养,老人说,小孩子在院子里玩,奶奶从正房出来站在屋门口,这么近的距离,要想叫自己的孙子,都不会大声呼喊,而是嘱咐身边人走过去轻声叫,真真是做到说话音量保持在只有两个人听见。讲究、文雅到如此。他们说,老北京是内敛、客气的。”

大约六十年前,当北京城墙被强拆时,梁思成曾为此痛哭,世间已无梁思成。如今的北京,充斥着光怪陆离的建筑,曾经辉煌古老的城市,变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早已不是老舍笔下的那个“北平”了。

现今,贮存着北京城记忆的胡同也逐渐消失,幽环曲折的巷子,老舍住过,俞平伯住过,林徽因住过,钱锺书住过,——这些承载记忆的建筑被毁坏,成为废墟。

眼看着一栋栋大厦拔地而起,这还是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北京吗?

朝内北竹竿胡同(老君堂)| 1995年8月9日

一派宁静和谐的气氛。胡同内不但有老君堂,还有旗衙门等遗址。胡同内树木很多。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就住此。如今,此胡同早已不存。

什刹海前海北沿 | 1994年4月14日

昔日宁静什刹海,今日已成酒吧街。

粉房琉璃街南段北望 | 2011年2月26日

大雪覆盖也遮不住美景,即将消失的粉房琉璃街。

“舒了”老先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用笔细细绘出每条街本来的模样

把你带回到散发着丁香芬芳的院子

清晨醒来

静静地沐浴着晨曦的第一缕阳光

当浇花的水珠滑落第一颗花瓣时

静谧的胡同依次开始热闹起来

偶尔响起的自行车铃声

孩子们结伴闹腾着去上学

院子里的老人闲靠在竹藤椅上

看着昨晚那些风雨交加后

还顽强昂着头的蔷薇花……

关于作者:

前半生,我的名字是舒世忠,平凡世界中的一个平凡人,曾有一腔热血,也曾为生活所迫。

后半生,我的名字是舒了,了却心中胡同事,顿觉人生天地宽——27载光阴,走胡同、画胡同、写胡同。

为求一事成,舍去后半生。徘徊胡同里,春夏复秋冬。光阴十五载,足下万里行。待到图成日,留与世人评。

老先生从1987年开始走胡同,大街小巷地串,听胡同里的人讲胡同过去的故事,走了整整15年。从2002年开始,他决定动笔将北京胡同全都画出来。

“现在再去看,很多胡同都已经被拆了,建起了楼房。我要不画下来,很多后人已不清楚那里以前的样子了。”舒了老先生说道。

为了这胡同全图,舒了的眼睛从近视300度,升高到700多度。他先后换了10副眼镜,画图时常用放大镜。现在图成了,舒了的心愿已了,他给自己写了四句诗:“为求一事成,舍去后半生。徘徊胡同里,春夏复秋冬。”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当我付出了27年的胡同事业眼看就要圆满时,命运给了我致命一击——我被告知得了癌症。我不害怕死亡,唯一放不下的,是我做的关于胡同的这项工作,没有圆满。我写出了书稿,但还没把它变成一本真正的书。这等于我近30年来孜孜以求的事业或者梦想,并没真正地实现,我将愧对那些帮助支持过我的朋友和家人,这是我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

病痛让我身不由己,离开了我的那些笔墨纸砚、算盘、藏书、无数的胡同资料与照片,还有我画的那30张大图,那是我后半生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我想到了死,可是我的事业还未圆满,我还没对多年来关心我的人有所回报,我不能骗人,我要活下去,看着我的书稿出版,以慰我多年的辛苦以及我的家人和朋友!”

这是一位真正可敬的人,比起社会上许多追名逐利的人,老先生把自己沉下去,踏踏实实地做文化,记录着胡同里的岁月,守护着一代老北京的共同记忆,让北京的文化符号“胡同”不至于湮灭。让人动容的是,舒老先生就算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对胡同事业仍抱有热烈的期盼——作为后人,能做到的也就只有尽一份力,帮助老先生心愿达成。

点击“阅读原文”去购买,帮助“舒了”老爷子完成这份乡愁之愿。


相关文章

  • [我的家乡作文]记忆中的家乡_900字
  • 记忆中的家乡,是天空中旋转的风筝. 在家乡桃江这个依山伴水的小村,一到春天满山坡遍地开满了不知名的小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悄悄得绽放,悄悄的将春天点缀!当满坡的花开得正乐时,我便拿着心爱的风筝缠着哥哥姐姐带我去放.一会儿工夫,天空 ...查看


  • 我记忆中的家乡
  • 我记忆中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双休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家乡,看看家乡的变化. 蓝天下,朦胧的青山隐约可见.山下的湖泊明镜似的闪着光,湖边的垂柳仿佛在吮吸着清凉的湖水. 平静的池塘倒映出绿树红花.几只天鹅跳进池塘,打破了湖面的 ...查看


  • 思绪飘洒在家乡的雨季
  • 离开家乡已有八年了,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走过的坎坷路程,仔细想来,有许多自己已想不起来了,惟独抹不去我心中那份对家乡雨季的记忆.十余年,我对家乡雨季的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厚,家乡的雨季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家乡的雨季充满神奇,阳春三月, ...查看


  • 关于思乡的精彩片段
  • 1.这个城市繁华空旷,膨胀着虚浮的快乐,而我,满目荒芜,找寻陌生的熟悉.你的手伸过来的时候,我隐忍着的疼痛与柔弱,层层蕴开.你说,该回家了.这里虽繁盛喧嚣,却始终不属于我们.乡音袅袅,生生扯落我眼底的泪. 2.在一个停满了船舶的码头上,一座 ...查看


  • 家乡的记忆.
  • 忆故乡 兰州,是我出生和成长的故土.这时的我,已经踏上回国的路程.六年了,在别人看起来也许时间并不长,可对我来说太长了,长得让人都快忘记她的样子了!这六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想念着母亲的怀抱,想着小时候院子的那颗紫丁香树和昔日的伙伴.随着记忆,这 ...查看


  • [优秀作文]记忆中的家乡
  • 记忆中的家乡 时间:2013-03-03 13:00来源:原创再发 作者:像风一样 点击:896次 宣楼小榭 看透了花江烟雨,是否怀念那宣楼小榭,看过了名山江海,是否思念那小桥流水. 自古文人多爱名川大山,奔涌之江,看到他们便情不自禁的去赞 ...查看


  • 记忆中的童年
  • 记忆中的童年 题记:金鱼的记忆只有七秒,所以它不知自己生活的地方多么渺小:人的记忆却有百年,所以他不会记得一生中所有发生的事,总会有选择的忘记,而童年作为人生中1/4的阶段,它代表着快乐.无虑.直到现在都能留在脑海的一定是难忘的.美好的,而 ...查看


  • 陈荒煤:家乡情与家乡味
  • 家乡情与家乡味 陈荒煤 我是湖北人,其实在湖北的时间不长.1925年从上海回到大冶,1926年又到了武汉,1933年秋天离开武汉时,总共不过是八个年头,正是十二岁到二十岁的时候,却有不少坎坷的经历.长期贫困的生活. 然而,在长期漂泊在外期间 ...查看


  • 关山可阻,思念难隔
  • "我是一个远离家乡,客居欧洲的华人",作者开篇点出自己的身份."客居"照应了标题中的"客","家乡"."华人"与标题中的"家&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