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推广特点

中国多元化科技推广体系特点

在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的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目前农技推广体系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层出不穷。①越位。机构调整前,农技推广部门包办一切,导致经费短缺,“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实际是“忙于自身生存,无力农技推广”,调整后不少地方政府将农技推广门看作创收单位,强迫上交费用,致使农技部门替代企业从事农资销售,甚至为了完成下达的任务指标把无用的农资推销给农户;②缺位。一方面现存政府推广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专业分工过细,缺少综合性政府推广机构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另一方面非政府的农技推广组织如农业协会尚很缺乏,难以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开展农户集约化生产;③错位。一些地方为减少财政支出,不断挪有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经费,致使真正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无法开展。下面开始分析以下各自推广模式的特点

(一) 推广机构主导型

以政府为主导,由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组

成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中国的农技推广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

特点:1、优势:该模式上下联动,发动力度大,普及面广,推广速度快,效果明显,为中

国农技推广和转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2、劣势:市场作用发挥不大,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建立稳定的农

技推广支撑体系,不利于发挥科技人员和农民各自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农民需求脱节。

(二)科技项目带动型

主要是依托市、乡、村建立农技110服务中心,形成省、市县(区)、乡镇三级,纵向连通、横向协调的农技服务。通过网络服务、电信视频服务、应邀上门等方式,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特点:1、优势:目前,全国已有23个统一的区域热线服务号码,覆盖900多个县7 500多个

乡镇;有20多个省份与所在地的农业大学、农科院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2、劣势:一是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信息化服务三农存在差异;二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三是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市场引导型

.产业化(公司+农户)服务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分散生产、集中经营,把原

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农民成为基地中的生产者。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是组织农民共同参与联结成的一种联合体,推行订单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生产,企业对基地农户有明确的承诺,提供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全程服务。二是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实行优势互补,合作,促进双赢。

特点:1、优势: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农业产业化组织94 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

占44.4%,中介组织带动型占34.0%,专业市场带动型占9.7%,其他类型占11.9%。

经九部委认定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72家(目前为582家),省级1 839家(目前为

2 000家),带动农户7 265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户均增收1 000元。有

效地解决了生产、流通、加工与科研脱节的问题,是目前农村体制下产业化的有

效途径之一,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劣势:一是公司与农户没有建立平等对话机制,在产品的价格制定上往往是公司说了算,农户没有话语权;二是现行的定价机制往往对双方缺乏约束力,容易随市

场变化而出现单方违约现象;三是容易出现公司借助当地政府对产地形成垄断,别

的公司无法进入,而农民的产品也难以卖给别的公司。

(四)第三方主导型

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主要特征

从以上的两个典型例子可以看出,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模式(见图3) 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农民(农村) 和专家以及技术人员建立了直通车, 快捷, 简洁,实现了专家和农民的融合、专家和问题对接、农业和农村的实际与科教机构的直接挂钩。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已经逐渐显示出来:

1. 组织特征。以大学(或大学的实习、教学、试验推广基地) 、当地农业机构以及企业构成的网络。大学为依托的推广体系不是独立的,它的推广必须借助地方的支持。

2. 核心人员。大学的专家或科教人员、地方合作推广人员、大学的学生(包括研究生) 以及参与的企业人员。这种人员的互动和交往是大学推广体系的一道风景。

3. 资金保障。政府资助、项目资金以及企业资金。如果体系形成,政府资金将是常规资金,项目资金和企业等其他资金相对灵活。

4. 运行方式。大学+ 项目(基地) + 农户; 大学+ 农协+ 农户; 大学+ 企业+ 农户。

5. 政策法规: 有配套的国家、省、学校、地方的政策法规,体现一种激励。这种制度保障是大学进行农业推广的持续动力。如果过去农业大学的科技下乡、科技承包是一种行政需要, 是一种活动安排的话,在大学推广体系建立后,应该体现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结果。

结语:

1.推广机构主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桥梁。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将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健全和完善,朝着以公益性推广为主,促进多元化服务的方向健康发展。

2.科技项目带动型最受农民欢迎,是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依托科技项目的带动,科技示范园模式、专家大院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入户模式等均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科技入户模式,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应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之一。

3.市场引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补充,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辅助推广模式。中国绝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承担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光哲. 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J]. [期刊论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刘春芳 王济民.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 [J]. [期刊论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09(10)

【3】袁乐平. 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探讨[J]. [期刊论文]- 《经济前沿》2007年 第12期

【4】李维生. 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J]. [期刊论文]- 《山东农业科学》2008.1

【5】查斯虎 霍学喜.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浅议[J]. [期刊论文]- 《中国种业》2005年 第12期

【6】陈为京, 李维生 . 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J]. [期刊论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3期

中国多元化科技推广体系特点

在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的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目前农技推广体系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层出不穷。①越位。机构调整前,农技推广部门包办一切,导致经费短缺,“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实际是“忙于自身生存,无力农技推广”,调整后不少地方政府将农技推广门看作创收单位,强迫上交费用,致使农技部门替代企业从事农资销售,甚至为了完成下达的任务指标把无用的农资推销给农户;②缺位。一方面现存政府推广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专业分工过细,缺少综合性政府推广机构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另一方面非政府的农技推广组织如农业协会尚很缺乏,难以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开展农户集约化生产;③错位。一些地方为减少财政支出,不断挪有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经费,致使真正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无法开展。下面开始分析以下各自推广模式的特点

(一) 推广机构主导型

以政府为主导,由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组

成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中国的农技推广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

特点:1、优势:该模式上下联动,发动力度大,普及面广,推广速度快,效果明显,为中

国农技推广和转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2、劣势:市场作用发挥不大,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建立稳定的农

技推广支撑体系,不利于发挥科技人员和农民各自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农民需求脱节。

(二)科技项目带动型

主要是依托市、乡、村建立农技110服务中心,形成省、市县(区)、乡镇三级,纵向连通、横向协调的农技服务。通过网络服务、电信视频服务、应邀上门等方式,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特点:1、优势:目前,全国已有23个统一的区域热线服务号码,覆盖900多个县7 500多个

乡镇;有20多个省份与所在地的农业大学、农科院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2、劣势:一是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信息化服务三农存在差异;二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三是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市场引导型

.产业化(公司+农户)服务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分散生产、集中经营,把原

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农民成为基地中的生产者。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是组织农民共同参与联结成的一种联合体,推行订单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生产,企业对基地农户有明确的承诺,提供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全程服务。二是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实行优势互补,合作,促进双赢。

特点:1、优势: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农业产业化组织94 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

占44.4%,中介组织带动型占34.0%,专业市场带动型占9.7%,其他类型占11.9%。

经九部委认定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72家(目前为582家),省级1 839家(目前为

2 000家),带动农户7 265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户均增收1 000元。有

效地解决了生产、流通、加工与科研脱节的问题,是目前农村体制下产业化的有

效途径之一,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劣势:一是公司与农户没有建立平等对话机制,在产品的价格制定上往往是公司说了算,农户没有话语权;二是现行的定价机制往往对双方缺乏约束力,容易随市

场变化而出现单方违约现象;三是容易出现公司借助当地政府对产地形成垄断,别

的公司无法进入,而农民的产品也难以卖给别的公司。

(四)第三方主导型

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主要特征

从以上的两个典型例子可以看出,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模式(见图3) 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农民(农村) 和专家以及技术人员建立了直通车, 快捷, 简洁,实现了专家和农民的融合、专家和问题对接、农业和农村的实际与科教机构的直接挂钩。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已经逐渐显示出来:

1. 组织特征。以大学(或大学的实习、教学、试验推广基地) 、当地农业机构以及企业构成的网络。大学为依托的推广体系不是独立的,它的推广必须借助地方的支持。

2. 核心人员。大学的专家或科教人员、地方合作推广人员、大学的学生(包括研究生) 以及参与的企业人员。这种人员的互动和交往是大学推广体系的一道风景。

3. 资金保障。政府资助、项目资金以及企业资金。如果体系形成,政府资金将是常规资金,项目资金和企业等其他资金相对灵活。

4. 运行方式。大学+ 项目(基地) + 农户; 大学+ 农协+ 农户; 大学+ 企业+ 农户。

5. 政策法规: 有配套的国家、省、学校、地方的政策法规,体现一种激励。这种制度保障是大学进行农业推广的持续动力。如果过去农业大学的科技下乡、科技承包是一种行政需要, 是一种活动安排的话,在大学推广体系建立后,应该体现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结果。

结语:

1.推广机构主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桥梁。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将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健全和完善,朝着以公益性推广为主,促进多元化服务的方向健康发展。

2.科技项目带动型最受农民欢迎,是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依托科技项目的带动,科技示范园模式、专家大院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入户模式等均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科技入户模式,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应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之一。

3.市场引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补充,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辅助推广模式。中国绝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承担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光哲. 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J]. [期刊论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刘春芳 王济民.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 [J]. [期刊论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09(10)

【3】袁乐平. 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探讨[J]. [期刊论文]- 《经济前沿》2007年 第12期

【4】李维生. 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J]. [期刊论文]- 《山东农业科学》2008.1

【5】查斯虎 霍学喜.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浅议[J]. [期刊论文]- 《中国种业》2005年 第12期

【6】陈为京, 李维生 . 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J]. [期刊论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3期


相关文章

  • 构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 摘要:新形势新局面,我国林业科技推广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分析我国林业科技推广的发展现状出发,重点探讨构建科学.有效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林业科技推广人才的进一步培养:提升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这三个推广发展策略,并讨论了新形势下林业 ...查看


  • 林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
  • 林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林业科技的推广是促进现代化的林业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首先阐述了林业技术推广的核心,其次分析了当前我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于林业科技推广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查看


  • 论加强林业技术研究具体途径及方法研究
  • 论加强林业技术的研究的具体途径及方法研究 [摘要]当前,林业行业要想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有相关的技术作为支撑:本文首先论述了阻碍我国林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制定了加快我国林业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借鉴. [关键词] ...查看


  • 在林业科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在林业科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司长 张 永 利 (2007年9月9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经请示局领导,国家林业局科技司今天在新疆主持召开林业科技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是在林业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今年厅局长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现代 ...查看


  • "十三五"林业发展思路与研究
  • "十三五"林业发展思路与研究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构建&quo ...查看


  • 林业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农办)
  • 完善林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探讨 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林业正面临着如何发展现代林业这一战略课题.要解决这个课题,最根本还是要靠科学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来有效解决制约林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技术"瓶颈".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很 ...查看


  • 安徽省林业厅文件
  • 安徽省林业厅文件 安徽省人事厅文件 林人[2006]70号 关于印发<安徽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 评审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 各市林业局.人事局,省直有关单位: 现将<安徽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 ...查看


  • 兴宁市林业产业发展思路与建议
  • 兴宁市林业产业发展思路与建议 摘要 介绍了兴宁市以林业科技创新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目标与思路,并提出加快现代林业科技绿色发展的建议,以带动农民增收,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查看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浅议
  • 摘要: 天然林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天然林资源工程的实施,无疑标志着林业的经营发生了重大转折.同时也给林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给林业带来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设议和对策. 关键词:天然林业资源 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