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都护府

2006年第1期

No.1,2006青海社会科学QinghaiSocialSciences2006年1月January,2006

唐前期的东夷都护府

石冬梅

  【摘要】 东夷都护府及其前身东夷校尉府主要负责管辖内附的奚和契丹的事务,它们在唐朝前期东

北边疆的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由于唐廷国力和民族政策的原因,武则天时期被迫放弃了这个

都护府。唐玄宗开元年间,在营州一带恢复了一定影响,但这时使职已很发达,故未再设立东夷都护府,而

是以押两蕃使代之。东夷校尉设于贞观初年,它改称东夷都护则在贞观二十二年。东夷校尉府和东夷都护

府与安东都护府毫无关系,那种认为东夷校尉是安东都护府前身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关键词】 唐代;东夷都护府;东夷校尉;营州都督府;安东都护府;奚;契丹

  【中图分类号】 K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338(2006)05

  在唐朝管理边疆事务的都护府中,。[1]大龙,他在《东夷校尉考述》一文中,护府取代;在随后的《都护制度研究》一书中[2]。笔者经过考察,,一

。东夷校尉或称护东夷校尉,始设于曹魏时期,西晋到北齐沿置,,特别是保护内附的民族、打击骚扰边境的民族。但是从北魏后期到北齐时代,东夷校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主要变成了高句丽王和新罗王的加官,是中原王朝的统治者笼络高句丽和新罗的一种手段。隋朝由于和高丽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王朝存续时间又短,所以未见设置东夷校尉的记载。唐朝东夷校尉的初设时间史无明文,可能是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按照唐朝的惯例,一般是在少数民族内附后,在其地设立羁縻州,地方大的还要设立羁縻都督府,任命该少数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同时设置都护府,由中央派官任都护以管理这些羁縻府州。唐高祖时期,高丽还没臣服;而处

[3](P5358)于高丽之北、契丹东北的  “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契丹也是“数

[3](P5350)抄边境”,所以武德时期还不具备设置东夷校尉的条件。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来降,这在唐朝的北部强敌突厥看来是很重大的一个事件,这既使突厥失去了一个重要盟友,又使唐朝能从侧翼威胁突厥。估计在这时,为了更有力地镇抚契丹,唐太宗设立了东夷校尉一职,由营州都督兼任。

[3](P2519)最早的营州都督兼东夷校尉当是薛万淑,他在“贞观初,至营州都督,检校东夷校尉”。贞观

[4](P30)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他还以此身份“为畅武道行军总管”,随李靖攻打突厥。薛万淑担任第

一任东夷校尉,和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他的父亲薛世雄在隋炀帝大业末年当过涿郡太守,薛万淑从小就跟随父亲在涿郡,所以对东北的边情和夷情都非常熟悉,正适合担任东夷校尉。

薛万淑之后的营州都督兼东夷校尉是张俭。张俭在贞观初年先后做过北部边地的朔州刺史、胜州都督和代州都督,所至都深得少数民族欢心,擅长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事务。后来张俭由代州都督“迁

[3](P2776)营州都督,兼护东夷校尉”。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改东夷校尉为东夷都护,仍然

以张俭为东夷都护。张俭担任东夷都护直到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病逝。

这里要注意的是,《通鉴》和《新唐书》各有一次误记,使得东夷校尉和东夷都护的设置先后问题变得有些混乱,需要加以澄清。《资治通鉴》卷199《唐纪十五・太宗贞观二十二年》记载,这年十一月,“契丹帅窟哥、奚帅可度者并帅所部内属。以契丹部为松漠府,以窟哥为都督;又以其别帅达稽等部为峭落等九州,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以奚部为饶乐府,以可度者为都督;又以其别帅阿会等部为弱水等五州,亦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辛丑,置东夷校尉官于营州。”根据这段记载,似乎东夷校尉迟至贞观二十二年才设立,而且《通鉴》中也没有了初置东夷都护的记载。但据前述种种事实,东夷校尉是贞观初年设置的,到贞观二十二年改称东夷都护。《通鉴》所记显然有误,致误的原因可能是对《通典》和《唐会要》的记载没有仔细推敲。《通典》说:“大唐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契丹帅窟哥率其部内属,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府,拜窟哥为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於营州兼置东夷都护,以统松漠、饶乐之地,罢护东

[5](P2848)夷校尉官。”《唐会要》是这样记载的:“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契丹酋长窟哥、奚帅可度

者,并率其部内属。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府……二十三年,於营州兼置东夷都护,以统松漠、饶乐之地,

[6](P1320)罢置护东夷校尉官。”这里显然是说在营州都督府兼置东夷都护府,而不再设置东夷校尉,《通

鉴》脱了“兼置东夷都护”几个字,“置东夷校尉”之前又脱了“罢”字,使得意思大变。应当说,《通典》和《唐会要》的记载是正确的。

还有《新唐书》卷219《北狄传》说,贞观二十二年,“复置东夷都护府于营州,兼统松漠、饶乐地,置东夷校尉”。这句话明显有问题,因为东夷都护和东夷校尉不可能同时设置,恐怕也是前面脱一“罢”字。

,更有效地维护唐朝在东北边境的统治,,向东可以牵制高丽和  的势力。,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契丹,唐朝在契丹部设立松漠都督府,在奚部设立饶乐都督府,。这样,原来的营州都督兼东夷校尉管辖的地盘更广、职责更重,必须加以改变了。

实际上,,魏、晋是第四品,北魏、北齐是从三品。唐朝的官品史书没有记载,估计也应是从三品。不过唐朝的中都督府都督(如营州)和上都护府都护(如安南)都是正三

()品[7]P754,将东夷校尉改成东夷都护,从官品上提高了一级,表明朝廷对该项事务更加重视。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是东夷校尉府是按行军机构组织的,其征讨机能有余、管理能力不足。关于东夷校尉府的机构组成,《晋书・职官志》、《魏书・官氏志》和《隋书・百官志》都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据《续汉书・百官志》,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和使匈奴中郎将府的主要属官只有从事2人,且诸书所记各种蛮夷校尉的主要活动是领兵征讨。我们有理由推断,唐朝的东夷校尉府组织是很简单的,它不能胜任管辖众多的羁縻府州的重任,必须升格为组织完善的都护府。唐朝吸取历代王朝的经验,都护府的组织完备,职能也很全面。据《唐六典》,上都护府“都护一人,正三品;副都护二人,从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录事二人;史三人。功曹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府二人;史二人。仓曹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府二人;史二人。户曹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府三人;史三人;帐史一人。兵曹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府三人;史四人。参军事三人,从八品

[7](P754)上。”这样的组织和职能是校尉府所望尘莫及的。

东夷都护府废于何时呢?前已述及,第一任东夷都护是张俭,他的任期是贞观二十二年到永徽四

[3](P2784)年。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程名振“除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直到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程

名振仍任此职,这年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

()[8]P6309拔之”。但永徽四年到永徽六年之间的东夷都护不知是谁。程名振之后,史书中再未出现东夷都护之名,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夷都护已经消失,更不是被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立的安东都护府取代了(这一点在下文详论),只是史有阙文而已。因为从显庆以后40年间奚和契丹的形势没有大的变化。

斗志与坚韧的毅力投到了全民族的抗战之中。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对日浴血作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梦想。与此同时,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山西取得胜利,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极大地牵制了日寇兵力,使得中国北方战线的抗日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此外,中共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的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主战场作战,成为抗日战争重要的生力军。尤其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敌后战场的抗战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族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浴血奋战,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汇成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洪流,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应该说,国共两党第二次携手抗敌,创造性地发展了双方之间的关系,它所激发出的中华民族抗战的信心与决心亦为世界震撼。这种民族精神的感召是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中国全民族艰苦卓绝和波澜壮阔的悲壮抗战为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朽贡献,中国亦由此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声望。今天,当我们去回顾这一段历史时,记载在历史的丰碑上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应永远铭记。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所讲的那样:“今天,中华民族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应该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都应该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光辉篇章。”所有的炎黄子孙更应该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郝晏华.从秘密谈判到共赴国难—].:1992.

[2]孟广涵.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上卷[M].,[3]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三辑[M].北京:,.

[4]鲁林,陈德金.红色记忆:——1949)[M].济南出版社,2002.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上接第100)。即使后来唐朝借回纥兵平叛,尽管是迫不得已,也有很多弊端,但是也是利用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为自己的军事需要服务。再次,东夷都护府促进了东北诸蕃与内地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也有助益。唐廷通过东夷都护府的中介,给诸蕃首领赐姓、赐官、赐缯采,诸蕃则派子弟入学、入侍,这样中央朝廷与诸蕃的关系就进一步密切了。如前述武则天时期,契丹首领孙万荣就曾经“以侍子入朝”。后来唐玄宗开元时期,还通过和亲的办法来笼络奚和契丹,如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派袁振出使后突厥,毗伽可汗对袁振说:

[3](P5175)“奚及契丹,旧是突厥之奴,亦尚唐家公主。”

【参考文献】

[1]李大龙.东夷校尉考述[J]1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3):52-58.

[2]李大龙.都护制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249.

[3]刘 .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杜佑.通典[M].长沙:岳麓书社,1995.

[6]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7]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8]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作者简介】 石冬梅,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历史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

唐史。

2006年第1期

No.1,2006青海社会科学QinghaiSocialSciences2006年1月January,2006

唐前期的东夷都护府

石冬梅

  【摘要】 东夷都护府及其前身东夷校尉府主要负责管辖内附的奚和契丹的事务,它们在唐朝前期东

北边疆的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由于唐廷国力和民族政策的原因,武则天时期被迫放弃了这个

都护府。唐玄宗开元年间,在营州一带恢复了一定影响,但这时使职已很发达,故未再设立东夷都护府,而

是以押两蕃使代之。东夷校尉设于贞观初年,它改称东夷都护则在贞观二十二年。东夷校尉府和东夷都护

府与安东都护府毫无关系,那种认为东夷校尉是安东都护府前身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关键词】 唐代;东夷都护府;东夷校尉;营州都督府;安东都护府;奚;契丹

  【中图分类号】 K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338(2006)05

  在唐朝管理边疆事务的都护府中,。[1]大龙,他在《东夷校尉考述》一文中,护府取代;在随后的《都护制度研究》一书中[2]。笔者经过考察,,一

。东夷校尉或称护东夷校尉,始设于曹魏时期,西晋到北齐沿置,,特别是保护内附的民族、打击骚扰边境的民族。但是从北魏后期到北齐时代,东夷校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主要变成了高句丽王和新罗王的加官,是中原王朝的统治者笼络高句丽和新罗的一种手段。隋朝由于和高丽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王朝存续时间又短,所以未见设置东夷校尉的记载。唐朝东夷校尉的初设时间史无明文,可能是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按照唐朝的惯例,一般是在少数民族内附后,在其地设立羁縻州,地方大的还要设立羁縻都督府,任命该少数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同时设置都护府,由中央派官任都护以管理这些羁縻府州。唐高祖时期,高丽还没臣服;而处

[3](P5358)于高丽之北、契丹东北的  “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契丹也是“数

[3](P5350)抄边境”,所以武德时期还不具备设置东夷校尉的条件。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来降,这在唐朝的北部强敌突厥看来是很重大的一个事件,这既使突厥失去了一个重要盟友,又使唐朝能从侧翼威胁突厥。估计在这时,为了更有力地镇抚契丹,唐太宗设立了东夷校尉一职,由营州都督兼任。

[3](P2519)最早的营州都督兼东夷校尉当是薛万淑,他在“贞观初,至营州都督,检校东夷校尉”。贞观

[4](P30)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他还以此身份“为畅武道行军总管”,随李靖攻打突厥。薛万淑担任第

一任东夷校尉,和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他的父亲薛世雄在隋炀帝大业末年当过涿郡太守,薛万淑从小就跟随父亲在涿郡,所以对东北的边情和夷情都非常熟悉,正适合担任东夷校尉。

薛万淑之后的营州都督兼东夷校尉是张俭。张俭在贞观初年先后做过北部边地的朔州刺史、胜州都督和代州都督,所至都深得少数民族欢心,擅长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事务。后来张俭由代州都督“迁

[3](P2776)营州都督,兼护东夷校尉”。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改东夷校尉为东夷都护,仍然

以张俭为东夷都护。张俭担任东夷都护直到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病逝。

这里要注意的是,《通鉴》和《新唐书》各有一次误记,使得东夷校尉和东夷都护的设置先后问题变得有些混乱,需要加以澄清。《资治通鉴》卷199《唐纪十五・太宗贞观二十二年》记载,这年十一月,“契丹帅窟哥、奚帅可度者并帅所部内属。以契丹部为松漠府,以窟哥为都督;又以其别帅达稽等部为峭落等九州,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以奚部为饶乐府,以可度者为都督;又以其别帅阿会等部为弱水等五州,亦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辛丑,置东夷校尉官于营州。”根据这段记载,似乎东夷校尉迟至贞观二十二年才设立,而且《通鉴》中也没有了初置东夷都护的记载。但据前述种种事实,东夷校尉是贞观初年设置的,到贞观二十二年改称东夷都护。《通鉴》所记显然有误,致误的原因可能是对《通典》和《唐会要》的记载没有仔细推敲。《通典》说:“大唐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契丹帅窟哥率其部内属,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府,拜窟哥为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於营州兼置东夷都护,以统松漠、饶乐之地,罢护东

[5](P2848)夷校尉官。”《唐会要》是这样记载的:“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契丹酋长窟哥、奚帅可度

者,并率其部内属。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府……二十三年,於营州兼置东夷都护,以统松漠、饶乐之地,

[6](P1320)罢置护东夷校尉官。”这里显然是说在营州都督府兼置东夷都护府,而不再设置东夷校尉,《通

鉴》脱了“兼置东夷都护”几个字,“置东夷校尉”之前又脱了“罢”字,使得意思大变。应当说,《通典》和《唐会要》的记载是正确的。

还有《新唐书》卷219《北狄传》说,贞观二十二年,“复置东夷都护府于营州,兼统松漠、饶乐地,置东夷校尉”。这句话明显有问题,因为东夷都护和东夷校尉不可能同时设置,恐怕也是前面脱一“罢”字。

,更有效地维护唐朝在东北边境的统治,,向东可以牵制高丽和  的势力。,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契丹,唐朝在契丹部设立松漠都督府,在奚部设立饶乐都督府,。这样,原来的营州都督兼东夷校尉管辖的地盘更广、职责更重,必须加以改变了。

实际上,,魏、晋是第四品,北魏、北齐是从三品。唐朝的官品史书没有记载,估计也应是从三品。不过唐朝的中都督府都督(如营州)和上都护府都护(如安南)都是正三

()品[7]P754,将东夷校尉改成东夷都护,从官品上提高了一级,表明朝廷对该项事务更加重视。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是东夷校尉府是按行军机构组织的,其征讨机能有余、管理能力不足。关于东夷校尉府的机构组成,《晋书・职官志》、《魏书・官氏志》和《隋书・百官志》都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据《续汉书・百官志》,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和使匈奴中郎将府的主要属官只有从事2人,且诸书所记各种蛮夷校尉的主要活动是领兵征讨。我们有理由推断,唐朝的东夷校尉府组织是很简单的,它不能胜任管辖众多的羁縻府州的重任,必须升格为组织完善的都护府。唐朝吸取历代王朝的经验,都护府的组织完备,职能也很全面。据《唐六典》,上都护府“都护一人,正三品;副都护二人,从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录事二人;史三人。功曹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府二人;史二人。仓曹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府二人;史二人。户曹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府三人;史三人;帐史一人。兵曹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府三人;史四人。参军事三人,从八品

[7](P754)上。”这样的组织和职能是校尉府所望尘莫及的。

东夷都护府废于何时呢?前已述及,第一任东夷都护是张俭,他的任期是贞观二十二年到永徽四

[3](P2784)年。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程名振“除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直到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程

名振仍任此职,这年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

()[8]P6309拔之”。但永徽四年到永徽六年之间的东夷都护不知是谁。程名振之后,史书中再未出现东夷都护之名,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夷都护已经消失,更不是被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立的安东都护府取代了(这一点在下文详论),只是史有阙文而已。因为从显庆以后40年间奚和契丹的形势没有大的变化。

斗志与坚韧的毅力投到了全民族的抗战之中。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对日浴血作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梦想。与此同时,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山西取得胜利,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极大地牵制了日寇兵力,使得中国北方战线的抗日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此外,中共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的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主战场作战,成为抗日战争重要的生力军。尤其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敌后战场的抗战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族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浴血奋战,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汇成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洪流,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应该说,国共两党第二次携手抗敌,创造性地发展了双方之间的关系,它所激发出的中华民族抗战的信心与决心亦为世界震撼。这种民族精神的感召是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中国全民族艰苦卓绝和波澜壮阔的悲壮抗战为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朽贡献,中国亦由此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声望。今天,当我们去回顾这一段历史时,记载在历史的丰碑上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应永远铭记。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所讲的那样:“今天,中华民族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应该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都应该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光辉篇章。”所有的炎黄子孙更应该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郝晏华.从秘密谈判到共赴国难—].:1992.

[2]孟广涵.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上卷[M].,[3]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三辑[M].北京:,.

[4]鲁林,陈德金.红色记忆:——1949)[M].济南出版社,2002.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上接第100)。即使后来唐朝借回纥兵平叛,尽管是迫不得已,也有很多弊端,但是也是利用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为自己的军事需要服务。再次,东夷都护府促进了东北诸蕃与内地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也有助益。唐廷通过东夷都护府的中介,给诸蕃首领赐姓、赐官、赐缯采,诸蕃则派子弟入学、入侍,这样中央朝廷与诸蕃的关系就进一步密切了。如前述武则天时期,契丹首领孙万荣就曾经“以侍子入朝”。后来唐玄宗开元时期,还通过和亲的办法来笼络奚和契丹,如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派袁振出使后突厥,毗伽可汗对袁振说:

[3](P5175)“奚及契丹,旧是突厥之奴,亦尚唐家公主。”

【参考文献】

[1]李大龙.东夷校尉考述[J]1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3):52-58.

[2]李大龙.都护制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249.

[3]刘 .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杜佑.通典[M].长沙:岳麓书社,1995.

[6]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7]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8]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作者简介】 石冬梅,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历史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

唐史。


相关文章

  • 安南都护府
  • 安南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为唐朝六个重要的都护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南部边疆地区的主要机构,属岭南道.调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护府,为岭南五管之一.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辖境北抵今云南南盘江,南抵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有广西那坡 ...查看


  • 汉唐中外朝贡制度述论_李云泉
  • 东方论坛2002年第6期 汉唐中外朝贡制度述论 李 云 泉 内容提要: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模式之一.汉唐时期, 随着中外朝贡关系的扩大, 朝贡制度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内涵, 贡.封之间, 已有定例可循.与此同时,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朝 ...查看


  • 古代中国周边民族
  • 西周末年-春秋时期:北方是犬戎,是先秦时地处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大概以犬为图腾,故名.当时中国的少数民族还有东部的淮夷,东夷,南方的百越,濮,东北的肃慎,中原的狄,等等.楚国的楚族也应该算在内.西周时期的国家并不是像后来的大一统王朝那样,而 ...查看


  • 中国省市名称
  • 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q ...查看


  • 中国各省简称
  • 中国省份名称及其简称的由来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 ...查看


  •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 新余九中初一年级(上)历史导学案 第 13 课 两汉时期的 课题 课时 对外交流 备课人 胡睿 班级: 1 课 型 姓名: 预习/展示/交流 师生 笔记 "公元前 1 世纪的一天,欧洲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灿若朝霞的红色丝袍出现在剧场 ...查看


  • 全国各省市名称及其简称
  • 全国各省市名称及其简称 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命名比较复杂,现根据有关材料汇总如下.省级行政区名称后面( )里的字是它的简称.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 ...查看


  • 省级行政区名称的来源
  • 省级行政区名称的起源 省级行政区名称的起源 省级行政区名称和简称的命名比较复杂,现根据有关材料汇总如下.省级行政区 名称后面( )里的字是它的简称.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 ...查看


  • 从东夷说起
  • <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东夷是非特定的一个民族群体,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到了周朝,肃慎也被归入东夷的范围.再往后,日本和朝鲜也被归入东夷.东夷并非民族概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