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变函数集合答案

第一章 集合

一、內容小结

1. 这一章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并、交、差、补);引入

了集合列的上、下极限和极限的运算;对集合运算规则作了仔细的讨论,特别是德摩根公式。

2. 引入了集合对等的概念,证明了判别两个集合对等的有力工具——伯恩斯坦定

理。

3. 引入了集合基数的概念,深入地研究了可数基数和连续基数。 二、学习要点

1. 准确熟练地掌握集合的运算法则,特别要注意集合运算既有和代数运算在形式

上一许多类似的公式,但也有许多本质。但是千万不要不加证明地把代数恒等式搬到集合运算中来。例如:(a+b)-a=b,但是(A+B)-B=A却不一定成立。条件为A,B 不交。

2. 可数集合是所有无限集中最小的无限集。若可数A 去掉可数B 后若还无限则C

必可数。

3. 存在不可数集。无最大基数集。 以下介绍学习中应掌握的方法

4. 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X ∈B , 与X ∉B

5. 集合列的上、下限集是用集合运算来解决分析问题的基础,应很好地掌握。其

中用交并表示很重要。对第四章的学习特别重要。

6. 基数部分重点:集合对等、构造集合的一一对应;利用对等的传递性(伯恩斯

坦定理)来进行相应的证明。

7. 集合可数性的证明方法很重要:可排列、与已知可数集对等、利用集合的运算

得到可数、第四节定理6.

8. 证明集合基数为C 中常用到已知的基数为C 的集合。R , E ∞

三、习题解答

1. 证明:A (B C ) =(A B ) (A C )

证明 设x ∈A (B C ). 若x ∈A , 则x ∈A B , 得x ∈(A B ) (A C ).

n

设x ∈B C , 则同样有x ∈A B 且x ∈A C ,得

x ∈(A B ) (A C ). 因此

A (B C ) ⊂(A B ) (A C )

设x ∈(A B ) (A C ) . 若x ∈A , 则当然有x ∈(A B ) (A C ) ,若. x ∉A , 由x ∈A B 且x ∈A C ,可知. 若x ∈B 且. x ∈c ,所以x ∈B C , 同样有x ∈A (B C ). 因此(A B ) (A C ) ⊂A (B C ) ,

所以A (B C ) =(A B ) (A C )

2. 证明

⑴A -B =A -(A B ) =(A B ) -B ⑵A (B -C ) =(A B ) -(A C ) ⑶(A -B ) -C =A -(B C )

⑷A -(B -C ) =(A -B ) (A C ) ⑸(A -B ) (C -D ) =(A C ) -(B D ) ⑹A -(A -B ) =A B . 证明 ⑴

A -(A B ) =A C s (A B )

=A (C s A C s B ) =(A C s A ) (A C s B )=A -B .

(A B ) -B =(A B ) C s B

=(A C s B ) (B C s B ) =A -B ⑵

(A B ) -(A C ) =(A B ) C s (A C )

=(A B ) (C s A C s C )

=(A B (C s A ) (A B (C s C ) =A (B (C s C ) =A (B -C ).

(A -B ) -C =(A C s B ) C s C

=A C s (B C ) =A -(B C )

A -(B -C ) =A -(B C s C )

=A C s (B C s C ) =A (C s B C ) =(A C s B ) (A C ) =(A -B ) (A C ).

(A -B ) (C -D ) =(A C s B ) (C C s D )

=(A C ) C s (B D ) =(A C ) -(B D ).

A -(A -B ) =A C s (A C s B )

=A (C s A B ) =A B .

3. 证明:(A B ) -C =(A -C ) (B -C ) ;A -(B C ) =(A -B ) (A -C ). 证明:

(A B ) -C =(A B ) C s C

=(A C s C ) (B C s C ) =(A -C ) (B -C ).

(A -B ) (A -C ) =(A C s B ) (A C s C )

=A C s B C s C =A C s (B C ) =A -(B C ).

4. 证明:C s (

A

i =1

i

) = C s A i .

i =1∞

证明 设x ∈C s (

A

i =1

i

) ,则x ∈S ,但x ∉ A i ,因此对任意i ,x ∉A i ,所以

i =1

x ∈C s A i ,因而x ∈ C s A i .

i =1

设x ∈

C

i =1

s

A i . 则任意i , x ∈C s A i ,即x ∈S ,x ∉A i ,因此则x ∈S ,但x ∉ A i ,

i =1

i

得x ∈C s (

5. 证明:

A

i =1

) ,所以C s ( A i ) = C s A i .

i =1

i =1

∞∞

A α) -B = (A α-B ) ; αα

⑵( A α) -B = (A α-B ) .

αα

证明 ⑴ ( A α) -B =( A α) C B = (A α C B ) = (A α-B )

⑴(

∈Λ

∈Λ

∈Λ

∈Λ

s

s

α∈Λα∈Λα∈Λα∈Λ

⑵ (

α∈Λ

A α) -B =( A α) C B = (A α C B ) = (A α-B ) .

s

s

α∈Λα∈Λα∈Λ

6. 设{A n }是一列集合,作B 1=A 1, B n =A n -(

集,而且

ν=1

A ν), n >1。证明{B }是一列互不相交的

n

n -1

ν=1

A ν= B ν, 1≤n ≤∞.

ν=1

n n

证明 若i ≠j ,不妨设i

(1≤i ≤n ).

n

B i B j ⊂A i (A j - A n )

n =1

j -1

=A i A j C s A 1 C s A 2 C s A i C s A j -1=φ.

设x ∈

A

i =1n

n

i

,若x ∈A 1,则x ∈B 1⊂

i n -1

B

i =1

i

,若x ∉A 1,令i n 是最小的自然

i n -1

数使x ∈A i n ,即x ∉

A 而x ∈A

i i =1

i n

,这样x ∈A i n -

A

i =1

i

=B i n ⊂ B i , 所以

i =1

n

A = B

i i =1

i =1

n

i

证毕。

7. 设A 2n -1=(0, ), A 2n =(0, n ), n =1, 2, ,求出集列{A n }的上限集和下限集。 解

1n

lim A

n →∞

n

=(0, ∞) ;

设x ∈(0, ∞) ,则存在N ,使x N 时,0

x ∈lim A n ,又显然lim A n ⊂(0, ∞) ,所以lim A n =(0, ∞) 。

n →∞

n →∞

n →∞

若有x ∈

A

n →∞

n

,则存在N ,使对任意n >N ,有x ∈A n ,因此若2n -1>N 时,

x ∈A 2n -1, 即0

1

,令n →∞,得0

A

n →∞

n

=φ。

8. 证明

A = A

n

n →∞

n =1m =n

m

证明 设x ∈

A

n →∞

n

则存在N ,使对任意n >N ,有x ∈A n ,所以

x ∈

m =n +1

A

m

⊂ A m ,所以A n ⊂ A m ;设x ∈ A m ,则有n ,使

n =1m =n

n →∞

n =1m =n

∞∞∞∞

n =1m =n

即对任意m ≥n ,有x ∈A n ,所以x ∈A n ,因此A n = A m 。 x ∈ A m ,

m =n

n →∞

n →∞

n =1m =n

∞∞∞

9. 作出一个(-1,1)和(-∞, +∞) 的1—1对应,并写出这一一对应的解析表达式 解 ϕ:(-1, 1) →(-∞, ∞) ,对任意x ∈(-1, 1) ,ϕ(x ) =tan

π

2

x

10. 证明:将球面去掉一点以后,余下的点所成的集合和整个平面上的点所成的集合是对

等的. 证明 只要证明球面S :x +y +(z -) =() 去掉(0, 0, 1) 点后与xoy 平面M 对等即可.

此可由球极投影来做到;对任意(x , y , z ) ∈S \(0, 0, 1) , ϕ(x , y , z ) =(

2

2

12

2

12

2

易验证ϕ是1—1的,映上的,因此S 与M 是对等的,证毕。

11. 证明:由直线上某些互不相交的开区间所谓集A 的元素,则A 至多为可数集.

x y , ) ∈M , 1-z 1-z

开区间,在每一∆z 中任取一点有理 证明 设G =∆z ∆z 是直线上的互不相交的

数r z 使∆z 与r z 对应. 因为∆z 是互不相交的,因此这个对应是1—1的,而G 与

有理数的子集对等,因此G 至多可数。

12. 证明:所有系数为有理数的多项式组成一可数集. 证明 A n :n 次有理系数多项式全体所成的集合 A =

{}

A

n =0

n

:所有系数为有理数的多项式全体所成的集合

A n 由n +1个独立记号所决定,(系数),每个记号(首位不取0)可独立跑遍全

体有理数(可数个)

因此由§4定理6,A n =a ,又由§4定理6,A =a .

13. 设A 是平面上以有理点(即坐标都是有理数)为中心,有理数为半径的圆的全体,则

A 是可数集.

证明 任意A 中的圆,由三个独立记号所决定;(x , y , r ) ,其中(x , y ) 是圆心的坐标,

r 是圆半径,x , y 各自跑遍有理数,r 跑遍大于0的有理数,因而都是可数集.

所以A =a .

14. 证明:增函数的不连续点最多只有可数多个.

证明 设f 是(-∞, +∞) 上的增函数,记不连续点全体为E ,由数学分析知: ⑴

∆x →0

任意

x ∈(-∞, +∞)

∆x →0

lim f (x +∆x ) =f (x +0)

lim f (x -∆x ) =f (x -0) 都存在。

,若x 1, x 2∈E

f (x 1-0)

⑵ x ∈E 的充分必要条件为f (x +0) >f (x -0). ⑶

15. 试找出使(0,1)和[0, 1]之间1—1对应的一种方法.

解 记(0,1)中有理数全体R ={r 1, r 2,

x 1

,则

}

⎧ϕ(0) =r 1⎪ϕ(1) =r ⎪2

令 ⎨

ϕ(r ) =r , n =1, 2, n +2⎪n ⎪1]中无理数,⎩ϕ(x ) =x , x 为[0,

显然ϕ是(0,1)和[0, 1]之间的1—1映射。

16. 设A 是一可数集合,则A 的所有 有限子集所成的集合亦必可数.

~

证明 设A ={x 1, x 2, },A 的有限子集的全体为A , A n ={x 1, x 2, , x n },A n 的子

~~~∞~~n

集全体为A n ,易计算A n 中共有2个元素,而A = A n ,因此A 至多为可

~

数的. 又A 中一个元素组成的集合是可数的,因而A 是可数的.

17. 证明:[0, 1]上的全体无理数做成的集合其基数为C.

n =1

证明 记[0, 1]上的无理数全体为A ,[0, 1]上的有理数全体为{r 1, r 2,

},显然

⎧22⎫2

, , , , ⎬⊂A B =⎨23n ⎩⎭

令 ϕ(

22) =, n =1, 2, 2n n +1

2

) =r n , n =1, 2, 2n +1

ϕ(x ) =x , x ∉B .

则ϕ是A 到[0, 1]的1—1对应,由[0, 1]的基数为C ,可知A 的基数也是C 。

ϕ(

18. 若集A 中每个元素,由互相独立的可数个指标决定,即A =a x 1, x 2, ,而每个x i 取遍

{}

一个基数为C 的集,

则A 的基数也是C 。

证明 设x i ∈A i ,A i =c ,i =1, 2, ,因而有A i 到实数集R 的1—1映射ϕi . 令ϕ是

A 到E ∞的 一映射,对任意a x 1, x 2, ∈A 。ϕ(a x 1, x 2, ) =(ϕ1(x 1), ϕ2(x 2), ) ,下面证明ϕ是1—1映射.

若ϕ(a x 1, x 2, ) =ϕ(a x 1', x '2, ) ,则对任意i ,ϕi (x i ) =ϕi (x i ') ,由于ϕi 是一对一

x i =x i '

,所以

以有

a x 1, x 2, =a x 1', x '2,

a x 1, x 2,

,对,

任意使

(a 1, a 2, a 3, ) ∈E ∞, a i ∈R , i =1, 2, ,因为ϕi 是映上的,必有x i ∈A i ,使

ϕi (x i ) =a i

1

2

∈A

ϕ(a x , x , ) =(ϕ1(x 1), ϕ2(x 2), )(a 1, a 2, a 3, ) ,即ϕ是1—1映射. 所以A 与E ∞

的基数相同,等于C 。

19. 若

A

n =0

n

的基数为C ,证明:存在n 0使A n 0的基数也是C.

证明 由于E ∞=c ,我们不妨设

A

n =0

n

=E ∞,用反证法,若A n

设P i 为E ∞到R 中如下定义的映射:若x =(x 1, x 2, ) ∈E ∞则p i (x ) =x i ,令

x i ∈P i (A i ) ,i =1, 2,

**

则A i ≤A i

ξ=(ξ1, ξ2, ) ∈E ∞. 下证ξ∉ A n . 事实上,若ξ∈ A n ,则存在i 使ξ∈A i ,于是

n =0

n =0

∞∞

ξi =P i (ξ) ∈P i (A i ) =A i ,这与ξi ∈R \A i 矛盾,所以ξ∉ A n =E ∞,这又与

*

*

n =0

ξ=(ξ1, ξ2, ) ∈E ∞矛盾,因此至少存在某个i 0使A i 的基数也是C.

20. 记每项取值为0或1的数列全体所成的集合为T ,求证T 的基数为C.

ξ1, ξ2, i =0或1, i =1, 2, 证明 设T ={

作T 到E ∞的映射ϕ:(ξ1, ξ2, ) →(ξ1, ξ2, ) ,则ϕ是T 到E ∞的子集ϕ(T ) 的

{}

1—1映射,所以A

每个x ∈(0, 1]都可唯一的写成x =0. ξ1ξ2 ,其中每个ξi =0或1,令f (x ) ={ξ1, ξ2, },

第一章 集合

一、內容小结

1. 这一章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并、交、差、补);引入

了集合列的上、下极限和极限的运算;对集合运算规则作了仔细的讨论,特别是德摩根公式。

2. 引入了集合对等的概念,证明了判别两个集合对等的有力工具——伯恩斯坦定

理。

3. 引入了集合基数的概念,深入地研究了可数基数和连续基数。 二、学习要点

1. 准确熟练地掌握集合的运算法则,特别要注意集合运算既有和代数运算在形式

上一许多类似的公式,但也有许多本质。但是千万不要不加证明地把代数恒等式搬到集合运算中来。例如:(a+b)-a=b,但是(A+B)-B=A却不一定成立。条件为A,B 不交。

2. 可数集合是所有无限集中最小的无限集。若可数A 去掉可数B 后若还无限则C

必可数。

3. 存在不可数集。无最大基数集。 以下介绍学习中应掌握的方法

4. 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X ∈B , 与X ∉B

5. 集合列的上、下限集是用集合运算来解决分析问题的基础,应很好地掌握。其

中用交并表示很重要。对第四章的学习特别重要。

6. 基数部分重点:集合对等、构造集合的一一对应;利用对等的传递性(伯恩斯

坦定理)来进行相应的证明。

7. 集合可数性的证明方法很重要:可排列、与已知可数集对等、利用集合的运算

得到可数、第四节定理6.

8. 证明集合基数为C 中常用到已知的基数为C 的集合。R , E ∞

三、习题解答

1. 证明:A (B C ) =(A B ) (A C )

证明 设x ∈A (B C ). 若x ∈A , 则x ∈A B , 得x ∈(A B ) (A C ).

n

设x ∈B C , 则同样有x ∈A B 且x ∈A C ,得

x ∈(A B ) (A C ). 因此

A (B C ) ⊂(A B ) (A C )

设x ∈(A B ) (A C ) . 若x ∈A , 则当然有x ∈(A B ) (A C ) ,若. x ∉A , 由x ∈A B 且x ∈A C ,可知. 若x ∈B 且. x ∈c ,所以x ∈B C , 同样有x ∈A (B C ). 因此(A B ) (A C ) ⊂A (B C ) ,

所以A (B C ) =(A B ) (A C )

2. 证明

⑴A -B =A -(A B ) =(A B ) -B ⑵A (B -C ) =(A B ) -(A C ) ⑶(A -B ) -C =A -(B C )

⑷A -(B -C ) =(A -B ) (A C ) ⑸(A -B ) (C -D ) =(A C ) -(B D ) ⑹A -(A -B ) =A B . 证明 ⑴

A -(A B ) =A C s (A B )

=A (C s A C s B ) =(A C s A ) (A C s B )=A -B .

(A B ) -B =(A B ) C s B

=(A C s B ) (B C s B ) =A -B ⑵

(A B ) -(A C ) =(A B ) C s (A C )

=(A B ) (C s A C s C )

=(A B (C s A ) (A B (C s C ) =A (B (C s C ) =A (B -C ).

(A -B ) -C =(A C s B ) C s C

=A C s (B C ) =A -(B C )

A -(B -C ) =A -(B C s C )

=A C s (B C s C ) =A (C s B C ) =(A C s B ) (A C ) =(A -B ) (A C ).

(A -B ) (C -D ) =(A C s B ) (C C s D )

=(A C ) C s (B D ) =(A C ) -(B D ).

A -(A -B ) =A C s (A C s B )

=A (C s A B ) =A B .

3. 证明:(A B ) -C =(A -C ) (B -C ) ;A -(B C ) =(A -B ) (A -C ). 证明:

(A B ) -C =(A B ) C s C

=(A C s C ) (B C s C ) =(A -C ) (B -C ).

(A -B ) (A -C ) =(A C s B ) (A C s C )

=A C s B C s C =A C s (B C ) =A -(B C ).

4. 证明:C s (

A

i =1

i

) = C s A i .

i =1∞

证明 设x ∈C s (

A

i =1

i

) ,则x ∈S ,但x ∉ A i ,因此对任意i ,x ∉A i ,所以

i =1

x ∈C s A i ,因而x ∈ C s A i .

i =1

设x ∈

C

i =1

s

A i . 则任意i , x ∈C s A i ,即x ∈S ,x ∉A i ,因此则x ∈S ,但x ∉ A i ,

i =1

i

得x ∈C s (

5. 证明:

A

i =1

) ,所以C s ( A i ) = C s A i .

i =1

i =1

∞∞

A α) -B = (A α-B ) ; αα

⑵( A α) -B = (A α-B ) .

αα

证明 ⑴ ( A α) -B =( A α) C B = (A α C B ) = (A α-B )

⑴(

∈Λ

∈Λ

∈Λ

∈Λ

s

s

α∈Λα∈Λα∈Λα∈Λ

⑵ (

α∈Λ

A α) -B =( A α) C B = (A α C B ) = (A α-B ) .

s

s

α∈Λα∈Λα∈Λ

6. 设{A n }是一列集合,作B 1=A 1, B n =A n -(

集,而且

ν=1

A ν), n >1。证明{B }是一列互不相交的

n

n -1

ν=1

A ν= B ν, 1≤n ≤∞.

ν=1

n n

证明 若i ≠j ,不妨设i

(1≤i ≤n ).

n

B i B j ⊂A i (A j - A n )

n =1

j -1

=A i A j C s A 1 C s A 2 C s A i C s A j -1=φ.

设x ∈

A

i =1n

n

i

,若x ∈A 1,则x ∈B 1⊂

i n -1

B

i =1

i

,若x ∉A 1,令i n 是最小的自然

i n -1

数使x ∈A i n ,即x ∉

A 而x ∈A

i i =1

i n

,这样x ∈A i n -

A

i =1

i

=B i n ⊂ B i , 所以

i =1

n

A = B

i i =1

i =1

n

i

证毕。

7. 设A 2n -1=(0, ), A 2n =(0, n ), n =1, 2, ,求出集列{A n }的上限集和下限集。 解

1n

lim A

n →∞

n

=(0, ∞) ;

设x ∈(0, ∞) ,则存在N ,使x N 时,0

x ∈lim A n ,又显然lim A n ⊂(0, ∞) ,所以lim A n =(0, ∞) 。

n →∞

n →∞

n →∞

若有x ∈

A

n →∞

n

,则存在N ,使对任意n >N ,有x ∈A n ,因此若2n -1>N 时,

x ∈A 2n -1, 即0

1

,令n →∞,得0

A

n →∞

n

=φ。

8. 证明

A = A

n

n →∞

n =1m =n

m

证明 设x ∈

A

n →∞

n

则存在N ,使对任意n >N ,有x ∈A n ,所以

x ∈

m =n +1

A

m

⊂ A m ,所以A n ⊂ A m ;设x ∈ A m ,则有n ,使

n =1m =n

n →∞

n =1m =n

∞∞∞∞

n =1m =n

即对任意m ≥n ,有x ∈A n ,所以x ∈A n ,因此A n = A m 。 x ∈ A m ,

m =n

n →∞

n →∞

n =1m =n

∞∞∞

9. 作出一个(-1,1)和(-∞, +∞) 的1—1对应,并写出这一一对应的解析表达式 解 ϕ:(-1, 1) →(-∞, ∞) ,对任意x ∈(-1, 1) ,ϕ(x ) =tan

π

2

x

10. 证明:将球面去掉一点以后,余下的点所成的集合和整个平面上的点所成的集合是对

等的. 证明 只要证明球面S :x +y +(z -) =() 去掉(0, 0, 1) 点后与xoy 平面M 对等即可.

此可由球极投影来做到;对任意(x , y , z ) ∈S \(0, 0, 1) , ϕ(x , y , z ) =(

2

2

12

2

12

2

易验证ϕ是1—1的,映上的,因此S 与M 是对等的,证毕。

11. 证明:由直线上某些互不相交的开区间所谓集A 的元素,则A 至多为可数集.

x y , ) ∈M , 1-z 1-z

开区间,在每一∆z 中任取一点有理 证明 设G =∆z ∆z 是直线上的互不相交的

数r z 使∆z 与r z 对应. 因为∆z 是互不相交的,因此这个对应是1—1的,而G 与

有理数的子集对等,因此G 至多可数。

12. 证明:所有系数为有理数的多项式组成一可数集. 证明 A n :n 次有理系数多项式全体所成的集合 A =

{}

A

n =0

n

:所有系数为有理数的多项式全体所成的集合

A n 由n +1个独立记号所决定,(系数),每个记号(首位不取0)可独立跑遍全

体有理数(可数个)

因此由§4定理6,A n =a ,又由§4定理6,A =a .

13. 设A 是平面上以有理点(即坐标都是有理数)为中心,有理数为半径的圆的全体,则

A 是可数集.

证明 任意A 中的圆,由三个独立记号所决定;(x , y , r ) ,其中(x , y ) 是圆心的坐标,

r 是圆半径,x , y 各自跑遍有理数,r 跑遍大于0的有理数,因而都是可数集.

所以A =a .

14. 证明:增函数的不连续点最多只有可数多个.

证明 设f 是(-∞, +∞) 上的增函数,记不连续点全体为E ,由数学分析知: ⑴

∆x →0

任意

x ∈(-∞, +∞)

∆x →0

lim f (x +∆x ) =f (x +0)

lim f (x -∆x ) =f (x -0) 都存在。

,若x 1, x 2∈E

f (x 1-0)

⑵ x ∈E 的充分必要条件为f (x +0) >f (x -0). ⑶

15. 试找出使(0,1)和[0, 1]之间1—1对应的一种方法.

解 记(0,1)中有理数全体R ={r 1, r 2,

x 1

,则

}

⎧ϕ(0) =r 1⎪ϕ(1) =r ⎪2

令 ⎨

ϕ(r ) =r , n =1, 2, n +2⎪n ⎪1]中无理数,⎩ϕ(x ) =x , x 为[0,

显然ϕ是(0,1)和[0, 1]之间的1—1映射。

16. 设A 是一可数集合,则A 的所有 有限子集所成的集合亦必可数.

~

证明 设A ={x 1, x 2, },A 的有限子集的全体为A , A n ={x 1, x 2, , x n },A n 的子

~~~∞~~n

集全体为A n ,易计算A n 中共有2个元素,而A = A n ,因此A 至多为可

~

数的. 又A 中一个元素组成的集合是可数的,因而A 是可数的.

17. 证明:[0, 1]上的全体无理数做成的集合其基数为C.

n =1

证明 记[0, 1]上的无理数全体为A ,[0, 1]上的有理数全体为{r 1, r 2,

},显然

⎧22⎫2

, , , , ⎬⊂A B =⎨23n ⎩⎭

令 ϕ(

22) =, n =1, 2, 2n n +1

2

) =r n , n =1, 2, 2n +1

ϕ(x ) =x , x ∉B .

则ϕ是A 到[0, 1]的1—1对应,由[0, 1]的基数为C ,可知A 的基数也是C 。

ϕ(

18. 若集A 中每个元素,由互相独立的可数个指标决定,即A =a x 1, x 2, ,而每个x i 取遍

{}

一个基数为C 的集,

则A 的基数也是C 。

证明 设x i ∈A i ,A i =c ,i =1, 2, ,因而有A i 到实数集R 的1—1映射ϕi . 令ϕ是

A 到E ∞的 一映射,对任意a x 1, x 2, ∈A 。ϕ(a x 1, x 2, ) =(ϕ1(x 1), ϕ2(x 2), ) ,下面证明ϕ是1—1映射.

若ϕ(a x 1, x 2, ) =ϕ(a x 1', x '2, ) ,则对任意i ,ϕi (x i ) =ϕi (x i ') ,由于ϕi 是一对一

x i =x i '

,所以

以有

a x 1, x 2, =a x 1', x '2,

a x 1, x 2,

,对,

任意使

(a 1, a 2, a 3, ) ∈E ∞, a i ∈R , i =1, 2, ,因为ϕi 是映上的,必有x i ∈A i ,使

ϕi (x i ) =a i

1

2

∈A

ϕ(a x , x , ) =(ϕ1(x 1), ϕ2(x 2), )(a 1, a 2, a 3, ) ,即ϕ是1—1映射. 所以A 与E ∞

的基数相同,等于C 。

19. 若

A

n =0

n

的基数为C ,证明:存在n 0使A n 0的基数也是C.

证明 由于E ∞=c ,我们不妨设

A

n =0

n

=E ∞,用反证法,若A n

设P i 为E ∞到R 中如下定义的映射:若x =(x 1, x 2, ) ∈E ∞则p i (x ) =x i ,令

x i ∈P i (A i ) ,i =1, 2,

**

则A i ≤A i

ξ=(ξ1, ξ2, ) ∈E ∞. 下证ξ∉ A n . 事实上,若ξ∈ A n ,则存在i 使ξ∈A i ,于是

n =0

n =0

∞∞

ξi =P i (ξ) ∈P i (A i ) =A i ,这与ξi ∈R \A i 矛盾,所以ξ∉ A n =E ∞,这又与

*

*

n =0

ξ=(ξ1, ξ2, ) ∈E ∞矛盾,因此至少存在某个i 0使A i 的基数也是C.

20. 记每项取值为0或1的数列全体所成的集合为T ,求证T 的基数为C.

ξ1, ξ2, i =0或1, i =1, 2, 证明 设T ={

作T 到E ∞的映射ϕ:(ξ1, ξ2, ) →(ξ1, ξ2, ) ,则ϕ是T 到E ∞的子集ϕ(T ) 的

{}

1—1映射,所以A

每个x ∈(0, 1]都可唯一的写成x =0. ξ1ξ2 ,其中每个ξi =0或1,令f (x ) ={ξ1, ξ2, },


相关文章

  • 高一数学单元卷(一).
  • 必修1高一数学单元卷(一)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概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 一. 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集合{x ∈N +x -3 A.{0,1, 2, 3, 4} B.{1, 2, ...查看


  • 函数复习(函数定义,性质)
  • 函数复习1(定义,性质) 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f (x )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 ...查看


  • 第2讲 集合与映射概念
  • 第2讲 集合与映射概念 [知识点回顾] 1.函数的概念 ⑴函数的定义 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的每一个数x ,在集合 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 到B 的一个函数,通 ...查看


  • 集合与函数概念单元测试题_有答案
  • 临清二中高一数学测试题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 一. 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对象:○1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所有的比赛项目:○2<高中数学>必修1中的所有难题:○3所有质数:○4平面上到点(1,1)的距离等于5的 ...查看


  • 1-2-2-2分段函数与映射
  • 1.2.2.2 一.选择题 1.集合A ={a ,b ,c },B ={d ,e }则从A 到B 可以建立不同的映射个数为( ) A .5 C .8 [答案] C [解析] 用树状图写出所有的映射为: B .6 D .9 ⎧ a →d ⎨c ...查看


  • 集合与函数概念整理
  •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教材分析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本章中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去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函数的学习 ...查看


  •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答案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全集U和集合A,B如图所示,则(∁UA)∩B( ) A.{5,6} B.{3,5,6} C.{3} D.{0,4,5,6,7, ...查看


  • 常用逻辑用语及命题间的关系
  • 1. "f (0)=0"是"函数f (x )是奇函数"的( ) A . 仅充分条件 B . 仅必要条件 C . 充要条件 D .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考点] 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判断. ...查看


  • 期末总动员(一) 集合与函数概念例题答案
  • 期末总动员(一) 集合与函数概念例题答案 1.1 集合 元素; 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N,N*或N+, Z, Q,,R; 列举,描述; a∈A,a∉A; ⊆,⊇; ⊄; ⊆, ⊆;子集,子集,子集; 真子集,真子 ...查看


  • 集合与函数 1
  • 寒假专题--集合与函数 一.考点突破 1. 掌握集合与集合关系中分类讨论问题的注意事项: 2. 会求抽象函数的值,会证明抽象函数的单调性,会解不等式: 3. 会画函数的图象,将根的问题转化为两个函数的交点问题: 4. 掌握函数的性质的综合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