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产生]教学设计

《四季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 材 分 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七课时,前面六课已解决了“,地球本身自转,且绕着太阳作公转,地轴是倾斜的且倾斜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的”的认知问题。本课在前几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四季的成因。四季的成因主要与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轴是倾斜三个方面有关。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本节课中特别安排了三组对比实验:1、阳光直射和斜射的比较实验。2、地球公转时,直射点变化的观察实验;3、地轴是否倾斜对阳光直射点变化的对比实验。通过三个实验的整理分析得出地球上四季的成

因。

学 情 分 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由于阳光直射或斜射,影响地球上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也会影响气温发生变化”这部分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轴倾斜”的知识也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明白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但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却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

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

学 习 目 标

1、知识: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时太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不同,形成地球有

的地方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周期性变化。

2、能力:通过模拟实验观察阳光的直射点变化中,及所带来的气温变化的探究

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的探究能力。

3、情感:通过模拟实验激发学生的对地球运动的探究兴趣。

学 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对比实验了解阳光直射点所发生的变化,太阳的直

射与斜射对地球气温的影响。

教学难点:在地球公转实验中保持地轴倾角的不变和引导学生认识阳光直射和斜

射而造成地球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

学前

准备 多媒体、四季的图片、24节气以及我国进行南极、北极考察活动的有关资

料。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中设计:个性修改、课堂即时生成与对策

学习

内容

课堂

基本

流程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新课导入

(一)游戏激趣

同学们,有四兄妹的本领可大了!他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太阳变成大火球;可以让许多水果挂在枝头;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他们就是美丽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今天呀!老师把他们的照片都带

来了,我们一边看,一边猜一猜哪个是他们好吗?

(二)顺趣导入

师:同学们的脑袋真灵!一猜就猜中了。今天我们的课室可热闹了!你们看4个小朋友分别从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走来了。我们来认识认识他们。 (依次贴出拟人化可爱的草芽、荷叶、谷穗、小雪人图片和名字。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

的名字并板书。)

(三)引进课题

师:他们给美丽的四季写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四季》。(板书课题)图片和名字。

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名字并板书。)

二、组内回顾整理交流情况,做好展示分工

三、小组展示

展示一:(1)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球上出现了四季现象?

学生搜到的资料:

( 地球绕太阳的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有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轨道的近日点出现在1月初,远日点出现在7月初,而我们1月份对我们中国来说是寒冷的

冬季,7月却是炎热的夏季。)

(学生从这条资料获得信息。认识到冬天时地球离太阳远,夏天近的认识是不正

确的。由此可见,近日和远日不是形成四季的根本原因。)

展示二:模拟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观察

要真正了解四季的成因应该从研究地球运动开始。那地球是怎样公转的呢?

1、演示实验:地球公转

由小组学生指导完成地球公转模拟实验。

(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2)、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3)地球仪在转动地过程中倾斜角度要保持一致。

2、为了要弄清四季的成因,我们在进行地球公转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

学生回答:太阳的照射情况。

3、出示图片(指导认识直射和斜射):

学生了解直射和斜射。

4、实验指导:

学生在地球仪上四个点进行观察,分别为ABCD。仔细观察太阳的光芒分别直射在什么地方?并在纸上画好点,这点如在A点观察到,那在点旁边记上A。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的光照直射点在南北球移动。

展示三:比较直射与斜射

同学发现地球公转时太阳的直射的点会变化,但这与四季又会有什么关系呢?

1、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吗?

各小组作出自己假设。

2、当学生出现设计困难时: 教师提示实验材料:手电筒和白纸。

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3、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出示早上和中午的阳光照射图。

学生回忆早上与中午太阳的角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展示四:(4)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温一样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学

生通过做照片的实验: 进行了四季的气温的变化。

学生的记录单

仔细观察后:不一样

第一张是在4月拍的

第二张是在7月拍的

第三张是在10月拍

的第四张是在12月

拍的

展示五:整合学生对四季成因的认知

1、请学生说说太阳的直射的点变化与四季的关系。

各小组归纳:太阳直射点附近得到的阳光较多所以所温较高,这个地区也就形成

了炎热的夏季。反之就形成了冬季。

2、拓展学生对四季的了解

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请学生来分析地球动运转到某一个位置中,南北半球的季节。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我们在黄河流域生活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结合影子的长短变化编写了“24节气歌”。欣赏“24节气歌”并说说24

节气歌与四季的联系。

契合研究主题,从身边现象引入。学生打开思维,说出生活中对四季认知的积累。 因为学生走进课堂不是一张白纸,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知识基础。这是教学

的起点。

板书

设计

四季的产生

草芽(拟人图) 草芽 春天

荷叶(拟人图) 荷叶 夏天

谷穗(拟人图) 谷穗 秋天

雪人(拟人图) 雪人 秋天

直射 温度高

太阳照射

斜射 温度低

四季成因: 倾斜 + 公转

课后

反思 1反思设计 2反思学情 3反思引导 4反思氛围

在教学中,我首先提问:“一年有几个季节?”学生的回答引出了课题—四季。“春夏秋冬”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板书出春夏秋冬四个字,并提出带领学生去找

四季,学生都踊跃地要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我引导同学回忆观察太阳钟时的发现,一天当中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而让同学研讨古人的观测的科学性,让同学明白古人方法中其实已经蕴涵着许多智慧结晶,他们已经有效控制了实验中的变量,非常注意科学研究的方法。 再次:我利用一个充电手电筒和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教室对应的两个位置,并在地球仪上用橡皮泥固定了一根铁棒。实验前,我要求同学阅读教材上实验说明,让他们小组讨论:模拟实验需要观察的对象?实验时地球仪的位置应该怎么

放?引导同学进一步明确实验的要求和需要关注的对象。

最后通过模拟实验的结果,同学发现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的角度,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位置和照射到的范围在不时发生变化,光线从北半球慢慢移至赤道和近而后又慢慢接近南半球,而此时北半球似乎有一些地方不能被照到。从而解释四季

形成的原因。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对四季成因的知识了解比较少以及时间的限制,我指导的就比较多,还没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以后还需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把课堂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这样才能体现

出高效课堂的实效性。

设计特色:创造轻松、自然的教学氛围,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根据现有知识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比较、模仿”等方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最终解决问题。教师通过震撼的视频效果,独特的问题以及对学生活动适度的赞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倡导用一双发现的眼光看世界,体会科学地认识世

界的乐趣。

教学评价:

本教学设计在一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讲授知识与知识面拓展的结合;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教学过程的优化为主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为

辅的结合。

其中,活动的精心设计,在师生的双边互助活动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严密逻辑思维、客观实际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为活动做准备,教师事先应对以上知识有比较充分与科学的了解,并备好可能需要出现的图片与素材。 另外,由于天文学知识点的抽象性,不是学生身边可以感知的,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图片与模拟动画的展示,这时的课堂教学要把握好主与辅

的关系。

《四季的产生》

四(1) 班级 第 2 小组

影子长度观察记录 1

斜 公转地点 A点 B点 C点 D点

影子长度 5.2 0 5.1 12.1

用“最长、最短、适中”判断影子长度 5.2 0 5.2 12.1

季节判断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四季的产生》

四(1) 班级 第 4 小组

影子长度观察记录 2

地轴垂 直 公转地点 A点 B点 C点 D点

影子长度 5.2 0 5.2 12

判断是否会出现四季变化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星球,太阳、星晨给了地球光明,照上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另一面就是黑夜。地球不停地绕着自转轴由西向东旋转,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地球自转一周,相当于太

阳从东升起、落下,再升起的一周,也是我们日常的一天。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天文学上时长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地球公转轨道(黄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平面(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夹角,角度是23度26分,其结果就造成了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形成了温带地区的四季更

替。

每年的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往北移至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是我们的春分日,到了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北移至北回归线,成为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也就是我们说的夏至日,其后太阳直射点转向南移,9月23日直射赤道,

为秋分日,12月22日移至南回归线,就到了我们的冬至日。

四季更替其实是地球的自转倾角和绕太阳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了其中

的一个条件,四季更替就不会产生,地球上的一切也将随之而改变 。

《四季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 材 分 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七课时,前面六课已解决了“,地球本身自转,且绕着太阳作公转,地轴是倾斜的且倾斜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的”的认知问题。本课在前几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四季的成因。四季的成因主要与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轴是倾斜三个方面有关。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本节课中特别安排了三组对比实验:1、阳光直射和斜射的比较实验。2、地球公转时,直射点变化的观察实验;3、地轴是否倾斜对阳光直射点变化的对比实验。通过三个实验的整理分析得出地球上四季的成

因。

学 情 分 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由于阳光直射或斜射,影响地球上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也会影响气温发生变化”这部分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轴倾斜”的知识也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明白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但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却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

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

学 习 目 标

1、知识: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时太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不同,形成地球有

的地方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周期性变化。

2、能力:通过模拟实验观察阳光的直射点变化中,及所带来的气温变化的探究

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的探究能力。

3、情感:通过模拟实验激发学生的对地球运动的探究兴趣。

学 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对比实验了解阳光直射点所发生的变化,太阳的直

射与斜射对地球气温的影响。

教学难点:在地球公转实验中保持地轴倾角的不变和引导学生认识阳光直射和斜

射而造成地球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

学前

准备 多媒体、四季的图片、24节气以及我国进行南极、北极考察活动的有关资

料。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中设计:个性修改、课堂即时生成与对策

学习

内容

课堂

基本

流程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新课导入

(一)游戏激趣

同学们,有四兄妹的本领可大了!他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太阳变成大火球;可以让许多水果挂在枝头;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他们就是美丽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今天呀!老师把他们的照片都带

来了,我们一边看,一边猜一猜哪个是他们好吗?

(二)顺趣导入

师:同学们的脑袋真灵!一猜就猜中了。今天我们的课室可热闹了!你们看4个小朋友分别从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走来了。我们来认识认识他们。 (依次贴出拟人化可爱的草芽、荷叶、谷穗、小雪人图片和名字。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

的名字并板书。)

(三)引进课题

师:他们给美丽的四季写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四季》。(板书课题)图片和名字。

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名字并板书。)

二、组内回顾整理交流情况,做好展示分工

三、小组展示

展示一:(1)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球上出现了四季现象?

学生搜到的资料:

( 地球绕太阳的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有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轨道的近日点出现在1月初,远日点出现在7月初,而我们1月份对我们中国来说是寒冷的

冬季,7月却是炎热的夏季。)

(学生从这条资料获得信息。认识到冬天时地球离太阳远,夏天近的认识是不正

确的。由此可见,近日和远日不是形成四季的根本原因。)

展示二:模拟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观察

要真正了解四季的成因应该从研究地球运动开始。那地球是怎样公转的呢?

1、演示实验:地球公转

由小组学生指导完成地球公转模拟实验。

(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2)、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3)地球仪在转动地过程中倾斜角度要保持一致。

2、为了要弄清四季的成因,我们在进行地球公转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

学生回答:太阳的照射情况。

3、出示图片(指导认识直射和斜射):

学生了解直射和斜射。

4、实验指导:

学生在地球仪上四个点进行观察,分别为ABCD。仔细观察太阳的光芒分别直射在什么地方?并在纸上画好点,这点如在A点观察到,那在点旁边记上A。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的光照直射点在南北球移动。

展示三:比较直射与斜射

同学发现地球公转时太阳的直射的点会变化,但这与四季又会有什么关系呢?

1、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吗?

各小组作出自己假设。

2、当学生出现设计困难时: 教师提示实验材料:手电筒和白纸。

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3、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出示早上和中午的阳光照射图。

学生回忆早上与中午太阳的角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展示四:(4)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温一样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学

生通过做照片的实验: 进行了四季的气温的变化。

学生的记录单

仔细观察后:不一样

第一张是在4月拍的

第二张是在7月拍的

第三张是在10月拍

的第四张是在12月

拍的

展示五:整合学生对四季成因的认知

1、请学生说说太阳的直射的点变化与四季的关系。

各小组归纳:太阳直射点附近得到的阳光较多所以所温较高,这个地区也就形成

了炎热的夏季。反之就形成了冬季。

2、拓展学生对四季的了解

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请学生来分析地球动运转到某一个位置中,南北半球的季节。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我们在黄河流域生活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结合影子的长短变化编写了“24节气歌”。欣赏“24节气歌”并说说24

节气歌与四季的联系。

契合研究主题,从身边现象引入。学生打开思维,说出生活中对四季认知的积累。 因为学生走进课堂不是一张白纸,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知识基础。这是教学

的起点。

板书

设计

四季的产生

草芽(拟人图) 草芽 春天

荷叶(拟人图) 荷叶 夏天

谷穗(拟人图) 谷穗 秋天

雪人(拟人图) 雪人 秋天

直射 温度高

太阳照射

斜射 温度低

四季成因: 倾斜 + 公转

课后

反思 1反思设计 2反思学情 3反思引导 4反思氛围

在教学中,我首先提问:“一年有几个季节?”学生的回答引出了课题—四季。“春夏秋冬”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板书出春夏秋冬四个字,并提出带领学生去找

四季,学生都踊跃地要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我引导同学回忆观察太阳钟时的发现,一天当中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而让同学研讨古人的观测的科学性,让同学明白古人方法中其实已经蕴涵着许多智慧结晶,他们已经有效控制了实验中的变量,非常注意科学研究的方法。 再次:我利用一个充电手电筒和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教室对应的两个位置,并在地球仪上用橡皮泥固定了一根铁棒。实验前,我要求同学阅读教材上实验说明,让他们小组讨论:模拟实验需要观察的对象?实验时地球仪的位置应该怎么

放?引导同学进一步明确实验的要求和需要关注的对象。

最后通过模拟实验的结果,同学发现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的角度,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位置和照射到的范围在不时发生变化,光线从北半球慢慢移至赤道和近而后又慢慢接近南半球,而此时北半球似乎有一些地方不能被照到。从而解释四季

形成的原因。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对四季成因的知识了解比较少以及时间的限制,我指导的就比较多,还没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以后还需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把课堂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这样才能体现

出高效课堂的实效性。

设计特色:创造轻松、自然的教学氛围,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根据现有知识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比较、模仿”等方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最终解决问题。教师通过震撼的视频效果,独特的问题以及对学生活动适度的赞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倡导用一双发现的眼光看世界,体会科学地认识世

界的乐趣。

教学评价:

本教学设计在一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讲授知识与知识面拓展的结合;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教学过程的优化为主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为

辅的结合。

其中,活动的精心设计,在师生的双边互助活动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严密逻辑思维、客观实际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为活动做准备,教师事先应对以上知识有比较充分与科学的了解,并备好可能需要出现的图片与素材。 另外,由于天文学知识点的抽象性,不是学生身边可以感知的,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图片与模拟动画的展示,这时的课堂教学要把握好主与辅

的关系。

《四季的产生》

四(1) 班级 第 2 小组

影子长度观察记录 1

斜 公转地点 A点 B点 C点 D点

影子长度 5.2 0 5.1 12.1

用“最长、最短、适中”判断影子长度 5.2 0 5.2 12.1

季节判断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四季的产生》

四(1) 班级 第 4 小组

影子长度观察记录 2

地轴垂 直 公转地点 A点 B点 C点 D点

影子长度 5.2 0 5.2 12

判断是否会出现四季变化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星球,太阳、星晨给了地球光明,照上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另一面就是黑夜。地球不停地绕着自转轴由西向东旋转,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地球自转一周,相当于太

阳从东升起、落下,再升起的一周,也是我们日常的一天。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天文学上时长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地球公转轨道(黄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平面(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夹角,角度是23度26分,其结果就造成了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形成了温带地区的四季更

替。

每年的3月21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往北移至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是我们的春分日,到了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北移至北回归线,成为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也就是我们说的夏至日,其后太阳直射点转向南移,9月23日直射赤道,

为秋分日,12月22日移至南回归线,就到了我们的冬至日。

四季更替其实是地球的自转倾角和绕太阳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了其中

的一个条件,四季更替就不会产生,地球上的一切也将随之而改变 。


相关文章

  • 六年级科学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 河北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87页至88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系的奥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为下一步学习地球与月球 ...查看


  •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14.白天与黑夜 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 1. 地球的外部结构:地轴.北极.南极.(事实性知识) 2.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个小时.(事实性知识) 3. 自转就是地球自西向东 ...查看


  • 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 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齐河县黄河中学 辛光明 2011年7月27日 10:11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 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2. 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查看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教学设计
  • 2.四 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 ...查看


  • 地球的公转谢
  • 地球的公转 时间:2009年3月11日 班级:中预(1)班 教室:300室 执教人:谢毓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公转的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及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能 ...查看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内容紧承第四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和第五课并列的内容.地球自转为主要原因产生的地理效应在第五课已有了了较为详细的讲述,而地球两种运动相结合.并以公转为主产生的地理效应 ...查看


  •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
  •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 ...查看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分析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2.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进而总结说出四季更替的成因. 3.通过读图.绘 ...查看


  •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四季教案
  • <四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 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了四季的特征.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朗朗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