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丹尼尔.利伯斯金

  【摘要】本文对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丹尼尔・利伯斯金的成名作――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分析,加深了对解构主义建筑特点的认识,并得出了解构主义建筑的四点创作原则。   【关键词】解构主义;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争议   一、解构主义建筑的提出   上个世纪中期的法国,形成了一股结构主义的潮流,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到了1967年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德里达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作为法国的另一种哲学思潮出现了,他的美学是属于后结构主义美学,其理论是出于对结构主义的瓦解、反对、否定的目的而产生的一股新思潮,德里达所提出的解构主义观点就是要消解作为结构主义存在基础的“结构”概念。70年代,西方不少先锋派建筑师开始将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建筑实践。于是,解构建筑产生了。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德里达本人对于建筑非常感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要控制经济。因此,他认为新的建筑、后现代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有丹尼尔・利伯斯金,弗兰克・盖里,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扎哈・哈迪特等人。其中丹尼尔・利伯斯金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对解构主义建筑做出了更多的诠释,下面就对其成名作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进行分析。   三、项目简介   犹太人博物馆是附属于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老建筑体”的增建部分,在1989年的设计竞赛中由利伯斯金拿下,1992年11月大楼动工,1998年竣工,1999年1月向公众开放。建筑总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平面呈曲折前行状,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利伯斯金的方案将旧馆与新馆由一条虚空的中轴贯穿,新馆将分裂的箭形直插入这块场地,冲破了巴洛克风格的三叉几何形,零散的形体设计,隐射文化与城市结构遭到的破坏,也是对当局折衷主义的城市规划的否定;对比强烈的新旧建筑,同时也寓意着犹太民族在这里被断裂的历史。工程1992年动工,在建造过程中,遭受连续不断的波折和人们种种不同的评价。因为他的方案从根本上震撼了形态学的研究方法,首先是摆脱和谐、明净,代之以不和谐、神秘;其次是不强调完美、统一,代之以破坏完美、破碎。利伯斯金自从接手这个竞赛之时,他已经穿上了“犹太人”甚至“大屠杀后裔”的圣袍,以一种非客观的思维方式在做设计。利伯斯金在设计中倾注了自己的“情结”,也让建筑充满了争议。争议首先在于建筑的形体来源。在利伯斯金自己的文字中说,“I began plotting the Berlin addresses for names taken at random from the Hedenkbuch on my map of the city.”也就是说过,建筑体曲折行进的方向,是利伯斯金依照一些曾在柏林住过的名人住址所决定的;即找出名人地址在柏林市地图上的位置,和博物馆所在地连系而构成方向性。第二个争议在于其意义深远的入口。事实上缺乏地面入口是“不合理”的做法,无论是在古典的或者是现代建筑而言,通常一个醒目易入的入口是相当有必要的。但犹太人博物馆有些许不同,它很著名。第三个争议是关于博物馆内部空间体验的。曾有人这样评价道:“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像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苦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令人深感不快。丹尼尔・利伯斯金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的整个建筑,可以称得上是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作品。”以上3个争议点代表了解构主义的特色,代表了利伯斯金采用了非客观的设计态度,他抛弃了一些功能使用上的需要来增强其纪念性,这是犹太人博物馆走的道路,不是其他博物馆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利伯斯金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设计是成功的。   通过对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解构主义创作的原则:(1)对完整、和谐的形式系统进行解构。在解构主义建筑出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建筑成了一种即兴创作, 这里没有秩序,没有和谐,只有杂乱和冲突。(2)对建筑中心论进行解构。他们打破了这种固定的,空间有登记的思维惯性,代之以更具有前瞻性和更富有弹性空间的组织形式。(3)对建筑传统的功能意义与价值进行解构。(4)对建筑确定性进行解构。伯纳德・屈米指出“混沌理论”,即建筑的非功能特性理论。由此对建筑的确定性和传统性本质提出挑战。强调功能上的交换性和不确定性,在审美意义上追求富有震惊效果的建筑。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之时,解构主义建筑耗费了大量不必要的资源和财力。   参考文献   [1]黄茜,陈飞虎.析解构主义建筑艺术[J].中外建筑.2003(3)   [2]郑朝灿,金颖平.《解构主义建筑的创作手法及形象特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摘要】本文对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丹尼尔・利伯斯金的成名作――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分析,加深了对解构主义建筑特点的认识,并得出了解构主义建筑的四点创作原则。   【关键词】解构主义;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争议   一、解构主义建筑的提出   上个世纪中期的法国,形成了一股结构主义的潮流,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到了1967年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德里达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作为法国的另一种哲学思潮出现了,他的美学是属于后结构主义美学,其理论是出于对结构主义的瓦解、反对、否定的目的而产生的一股新思潮,德里达所提出的解构主义观点就是要消解作为结构主义存在基础的“结构”概念。70年代,西方不少先锋派建筑师开始将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建筑实践。于是,解构建筑产生了。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德里达本人对于建筑非常感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要控制经济。因此,他认为新的建筑、后现代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有丹尼尔・利伯斯金,弗兰克・盖里,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扎哈・哈迪特等人。其中丹尼尔・利伯斯金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对解构主义建筑做出了更多的诠释,下面就对其成名作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进行分析。   三、项目简介   犹太人博物馆是附属于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老建筑体”的增建部分,在1989年的设计竞赛中由利伯斯金拿下,1992年11月大楼动工,1998年竣工,1999年1月向公众开放。建筑总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平面呈曲折前行状,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利伯斯金的方案将旧馆与新馆由一条虚空的中轴贯穿,新馆将分裂的箭形直插入这块场地,冲破了巴洛克风格的三叉几何形,零散的形体设计,隐射文化与城市结构遭到的破坏,也是对当局折衷主义的城市规划的否定;对比强烈的新旧建筑,同时也寓意着犹太民族在这里被断裂的历史。工程1992年动工,在建造过程中,遭受连续不断的波折和人们种种不同的评价。因为他的方案从根本上震撼了形态学的研究方法,首先是摆脱和谐、明净,代之以不和谐、神秘;其次是不强调完美、统一,代之以破坏完美、破碎。利伯斯金自从接手这个竞赛之时,他已经穿上了“犹太人”甚至“大屠杀后裔”的圣袍,以一种非客观的思维方式在做设计。利伯斯金在设计中倾注了自己的“情结”,也让建筑充满了争议。争议首先在于建筑的形体来源。在利伯斯金自己的文字中说,“I began plotting the Berlin addresses for names taken at random from the Hedenkbuch on my map of the city.”也就是说过,建筑体曲折行进的方向,是利伯斯金依照一些曾在柏林住过的名人住址所决定的;即找出名人地址在柏林市地图上的位置,和博物馆所在地连系而构成方向性。第二个争议在于其意义深远的入口。事实上缺乏地面入口是“不合理”的做法,无论是在古典的或者是现代建筑而言,通常一个醒目易入的入口是相当有必要的。但犹太人博物馆有些许不同,它很著名。第三个争议是关于博物馆内部空间体验的。曾有人这样评价道:“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像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苦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令人深感不快。丹尼尔・利伯斯金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的整个建筑,可以称得上是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作品。”以上3个争议点代表了解构主义的特色,代表了利伯斯金采用了非客观的设计态度,他抛弃了一些功能使用上的需要来增强其纪念性,这是犹太人博物馆走的道路,不是其他博物馆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利伯斯金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设计是成功的。   通过对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解构主义创作的原则:(1)对完整、和谐的形式系统进行解构。在解构主义建筑出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建筑成了一种即兴创作, 这里没有秩序,没有和谐,只有杂乱和冲突。(2)对建筑中心论进行解构。他们打破了这种固定的,空间有登记的思维惯性,代之以更具有前瞻性和更富有弹性空间的组织形式。(3)对建筑传统的功能意义与价值进行解构。(4)对建筑确定性进行解构。伯纳德・屈米指出“混沌理论”,即建筑的非功能特性理论。由此对建筑的确定性和传统性本质提出挑战。强调功能上的交换性和不确定性,在审美意义上追求富有震惊效果的建筑。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之时,解构主义建筑耗费了大量不必要的资源和财力。   参考文献   [1]黄茜,陈飞虎.析解构主义建筑艺术[J].中外建筑.2003(3)   [2]郑朝灿,金颖平.《解构主义建筑的创作手法及形象特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相关文章

  • 解构主义 极简主义 生态主义
  • 解构主义 极简主义生态主义 -------意义及代表人物和作品 班级 园林09 姓名 薛庆威 学号 2009123688 日期 2011/9/6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一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 ...查看


  • 当代建筑思潮论文
  • 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论文 --建筑流派之一解构主义 摘要:"解构"顾名思义是一种在建筑形态的构成上将完整的建筑形态进行破碎处理,然后重新进行随机进行随机性结合:一种小范围的试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解构主义是 ...查看


  •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作 者]欧阳谦 [作者简介]欧阳谦,195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内容提要后现代思潮是伴随着现代社会问题的各种争论而来的,它进一步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精神推向极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理论和哲学主张往 ...查看


  • 建筑风格流派 1
  • 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 ARCHITECTURE)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 ...查看


  • 解构式阅读[呼啸山庄]的重复与神秘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TAG标签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加入收藏 主页 资讯 文学 生活 读书 小说 作家专题 论坛 文化播报 文化观察 读书笔记 人物访谈 时评杂谈 锐眼聚焦 新书推荐 影视热评 名家读书 社会评论 麻辣生活 ...查看


  • 传媒对于当下文学的意义(1)
  • 传媒对于当下文学的意义 摘 要:传媒是文学活动发生发展必不可缺的要素,是文学研究尤其是当下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角度.传媒一方面解构当下文学,让传统文学秩序土崩瓦解;另一方面又在建构当下文学,让当下文学呈现出崭新的特点. 关键词:传媒;当下文学 ...查看


  • 外建史整理
  • 1装饰是罪恶:由谁提出?/什么年代提出的?/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 洛斯(Adolf Loos) 1906年提出 建筑不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强调建筑物作为立方体的组合同前面窗子的比例关系,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折中主 义并预告功能主义 ...查看


  • 论[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颠覆
  • 摘 要:库切的<福>被认为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改写.他从人物形象和话语权两方面对<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思想进行了颠覆.<福>中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被忽视者的声音,而作品中莫衷一是的话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_现状_定位与发展取向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 !林 华 从现状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是碎片化的,又是虚拟的和泛化的,且尚未实现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转型.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虽然它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但能作为现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