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

徐春莲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河南安阳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它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总结它的经验和教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角度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些历史的回顾和分析。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时期在苏联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总结它的经验和教训,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斯大林经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斯大林模式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现实的社会生活必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要求人们去解答、去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在特殊条件下产1.1“

生的第一个经济模式。

夺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不久,列宁就向全党提出了要从“

取俄国”转到“管理俄国”的伟大任务。怎样完成这一伟大任

在这里,既没有车辆,也没有道路,什么也没有,根本务呢?“

[1]

没有什么预先试用过的东西!”因此,他强调必须结合本国

当我们夺取了政权而着手进行社的国情,尊重群众的创造。“

会主义改造的时候,我们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只有集体的经验,只有千百万人的经验,才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决定性的指示”。[2]鉴于俄国当时的经济文化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列宁提出俄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过程中,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然而,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张还没实行多久就被迫中断了。1918年夏天开始,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武装叛乱,一齐向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袭来,伴随军事威胁而来的还有无情的饥荒。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诞生了。其主要内容是: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实行

货余粮征集制和粮食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取消商品、

币;对所有工业实行严格的监督,各企业都由国家机关领导,产品由国家分配;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战胜困难、赢得战争胜利、保卫苏维埃政权是起了作用的。这种政治经济体制如实地反映了可把战时环境同共产主义直接联结起来的朴素想法。在这个意义上,战时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战争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

第一个经济模式。

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一种尝1.2“

试的夭折。

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运用于国家管理监督活动的许多领域。在财政监督领域,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和职责,是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深入社会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及时广泛地了解和反映任何违犯和破坏财经法纪的现象和行为,唤起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重视,使这些现象和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

机构建设是开展最后,加强财政监督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455000)

国内战争结束后,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列宁发现适用于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再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余粮收集制引起农民、工人的不满,工农联盟岌岌可危,国内的反动政党和国外的帝国主义武装又蠢蠢欲动。在这种形势下,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停止实行战

新经济政策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

主要内容为: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商品买卖。如果说战时共产主义是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尝试、一种模式的话,那么新经济政策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另一种模式了。

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第二年,苏俄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农业、工业几近恢复到战前水平,商业也活跃起来。然而,列宁没有完成自己的探索就过早地逝世了。尽管新经济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以斯大林为代表的继任者对“资本主义的复活”充满忧虑,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克服眼前严重困难

退却”战时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形势逼迫下的一种暂时的“。

共产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传统观念的社会主义模式。20年代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逼近,苏维埃国家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要求苏联放弃常规的经济发展战略,而采用一种超常规的、在短时期见效快的、重速度的备战方针,最终导致了不是完善发展新经济政策而是最终否定这一政策局面的发生。斯大林模式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产生了。

2.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征

斯大林模式概括地说来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这里主要从经济方面探讨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特征。

2.1单一化的所有制形式。

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多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方面,除了国营

租赁制和个体手工业者三种形式。由于企业外,还有租让制、

强调发展重工业,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成分,1930年党中央正式作出决定,停止租让制合同,并对国内的私营企业加以排挤,对个体手工业者实行打击和取缔。在农业方面,为了发展工业,为了使国家能够掌握必需的粮食和农产品,只好通过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在很短时期内,把农村千百年来的个体所有制

管理和控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国家对集体农庄实行监督、

这样,苏联就形成了两种所有制,而国家所有制又得以紧紧控制住集体所有制。

2.2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人们的观念中,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两者截然对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出现商品生产、构,创造必要条件,配备必要设备,确保财政监督的相对独立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搞好财政监督的基础。为此,一方面,应当做好财政监督人员的进入把关工作,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有劣迹和违规、违法记录的人员不能从事专门的财政监督工作;另一方面,要强化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抓好他们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以及现代信息处理

业务精干、勤政廉洁、秉技术培训等,使之成为一支思想过硬、

158

细说运输问题中的位势

611830)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四川都江堰

摘要:本文摆脱了传统的通过位势方程介绍位势的束缚,从单纯形法入手解决运输问题,其间引出位势这一概念,并讨论了利用位势确定检验数的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位势方程组位势检验数位势是解决运输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然而在一般的文献中对位势都没有做系统的介绍,大多数情况是利

用位势方程来定义位势,然后再利用位势来计算运输问题的检验数,其间不加任何说明,初学者往往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以后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利用单纯行法解决运输问题,其间引出位势这一概念,让大家深刻地领悟位势的本质,同时也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为什么可以用位势计算运输问题的检验数以及如何来计算检验数。

在运筹学中,运输问题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中最重

流通和市场,是不得已的,必须加以限制和消灭。所以斯大林尽量地把商品的范围限制起来,生产资料大部分不算商品,不通过市场而由国家统一调拨。由于强调计划经济,进而强调计划的指令性,它不仅使计划工作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还使计划范围极广,无所不包,从上到下订得十分死。

四个强调”,即强调独立自主,强调高速度,强调发展2.3“

重工业,强调高积累。

由于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敌视态度,就只能依靠本国的力量发展。经济结构上,在工农业之间以工业为主导,在轻重工业之间以重工业为优先,在速度和效益关系上强调速度第一,在生产和消费关系上则是生产第一。随之而来的,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资金,资金从何而来?主要依靠内部的积累。为了积累资金,国家除了向

剪刀差”而向农农民征收普通税之外,还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

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贡税”不用。这种额外税也可之为“,“说,这件事是令人不愉快的,……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

我们用‘一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3]“

种类似贡税的东西’的字眼来称呼这种额外税是否正确呢?无疑是正确的。用这些字眼可以提醒我们的同志:征收这种额外税是令人不愉快的,不是出于本愿的,把它长期保留下去是不可容许的”。[4]

3.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曾经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若干弊端。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和认识,要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

3.1斯大林模式的正面历史地位

斯大林模式是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的产物。斯大林出于使苏维埃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目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加紧发展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高速度实现工业化,这样的发展战略是有其历史的必要性的。所以说,斯大林模式在本质上属于典型的后发型工业化模式,它反映的不仅是前苏联工业化的经验,也是世界上后发展国家选择工业化道路时普遍发生的一种规律。后发展国家出于对付外来压力和维持生存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型工业,并必须保证有限资源的高度集中和生产组织的高度集中,从而实行一种政府主导的、以指令计划为特征的产权国有制经济。

实行这种发展战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1928—1940年的12年间,苏联工业以每年增长21%的速度发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展,迅速建立起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

比,工业总产值的绝对值超过了英、法、德诸国,从原来的欧洲、,苏联一度跻身世界科技先进国行列。依托强大的经济、军事实

力,前苏联不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为联合国发

社会主义阵营”核心国的身份,成为冷战时期起国之一,并以“

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因此,斯大林模式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仍不失为一条依靠自己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一。

3.2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局限性

我们在充分肯定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指出这种体制是有缺点的。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文化体制,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全社会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动力,为日后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为了实现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诉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追求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使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重工业产品严重积压,消费品生产供应严重不足,不仅人民生活水平难以真正提高,而且使得国家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这种体制的弊病越来越突出了。上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体制已日益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在经济体制已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没有及时进行改革,或者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采取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进措施,因而经济出现停滞现象。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有深刻的评述,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

[5]

化了。”

我们今天研究斯大林模式,就是要吸取前苏联经济建设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大胆改革,勇于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来。当前,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强调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切都是吸取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很有现实针对性,这既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也有别于斯大林模式,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95.[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5.[3]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39-141.

[4]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46.

[5]3)[M],:139.

159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

徐春莲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河南安阳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它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总结它的经验和教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角度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些历史的回顾和分析。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时期在苏联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总结它的经验和教训,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斯大林经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斯大林模式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现实的社会生活必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要求人们去解答、去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在特殊条件下产1.1“

生的第一个经济模式。

夺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不久,列宁就向全党提出了要从“

取俄国”转到“管理俄国”的伟大任务。怎样完成这一伟大任

在这里,既没有车辆,也没有道路,什么也没有,根本务呢?“

[1]

没有什么预先试用过的东西!”因此,他强调必须结合本国

当我们夺取了政权而着手进行社的国情,尊重群众的创造。“

会主义改造的时候,我们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只有集体的经验,只有千百万人的经验,才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决定性的指示”。[2]鉴于俄国当时的经济文化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列宁提出俄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过程中,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然而,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张还没实行多久就被迫中断了。1918年夏天开始,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武装叛乱,一齐向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袭来,伴随军事威胁而来的还有无情的饥荒。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诞生了。其主要内容是: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实行

货余粮征集制和粮食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取消商品、

币;对所有工业实行严格的监督,各企业都由国家机关领导,产品由国家分配;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战胜困难、赢得战争胜利、保卫苏维埃政权是起了作用的。这种政治经济体制如实地反映了可把战时环境同共产主义直接联结起来的朴素想法。在这个意义上,战时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战争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

第一个经济模式。

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一种尝1.2“

试的夭折。

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运用于国家管理监督活动的许多领域。在财政监督领域,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和职责,是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深入社会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及时广泛地了解和反映任何违犯和破坏财经法纪的现象和行为,唤起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重视,使这些现象和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

机构建设是开展最后,加强财政监督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455000)

国内战争结束后,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列宁发现适用于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再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余粮收集制引起农民、工人的不满,工农联盟岌岌可危,国内的反动政党和国外的帝国主义武装又蠢蠢欲动。在这种形势下,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停止实行战

新经济政策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

主要内容为: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商品买卖。如果说战时共产主义是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尝试、一种模式的话,那么新经济政策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另一种模式了。

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第二年,苏俄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农业、工业几近恢复到战前水平,商业也活跃起来。然而,列宁没有完成自己的探索就过早地逝世了。尽管新经济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以斯大林为代表的继任者对“资本主义的复活”充满忧虑,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克服眼前严重困难

退却”战时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形势逼迫下的一种暂时的“。

共产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传统观念的社会主义模式。20年代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逼近,苏维埃国家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要求苏联放弃常规的经济发展战略,而采用一种超常规的、在短时期见效快的、重速度的备战方针,最终导致了不是完善发展新经济政策而是最终否定这一政策局面的发生。斯大林模式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产生了。

2.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征

斯大林模式概括地说来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这里主要从经济方面探讨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特征。

2.1单一化的所有制形式。

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多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方面,除了国营

租赁制和个体手工业者三种形式。由于企业外,还有租让制、

强调发展重工业,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成分,1930年党中央正式作出决定,停止租让制合同,并对国内的私营企业加以排挤,对个体手工业者实行打击和取缔。在农业方面,为了发展工业,为了使国家能够掌握必需的粮食和农产品,只好通过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在很短时期内,把农村千百年来的个体所有制

管理和控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国家对集体农庄实行监督、

这样,苏联就形成了两种所有制,而国家所有制又得以紧紧控制住集体所有制。

2.2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人们的观念中,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两者截然对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出现商品生产、构,创造必要条件,配备必要设备,确保财政监督的相对独立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搞好财政监督的基础。为此,一方面,应当做好财政监督人员的进入把关工作,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有劣迹和违规、违法记录的人员不能从事专门的财政监督工作;另一方面,要强化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抓好他们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以及现代信息处理

业务精干、勤政廉洁、秉技术培训等,使之成为一支思想过硬、

158

细说运输问题中的位势

611830)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四川都江堰

摘要:本文摆脱了传统的通过位势方程介绍位势的束缚,从单纯形法入手解决运输问题,其间引出位势这一概念,并讨论了利用位势确定检验数的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位势方程组位势检验数位势是解决运输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然而在一般的文献中对位势都没有做系统的介绍,大多数情况是利

用位势方程来定义位势,然后再利用位势来计算运输问题的检验数,其间不加任何说明,初学者往往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以后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利用单纯行法解决运输问题,其间引出位势这一概念,让大家深刻地领悟位势的本质,同时也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为什么可以用位势计算运输问题的检验数以及如何来计算检验数。

在运筹学中,运输问题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中最重

流通和市场,是不得已的,必须加以限制和消灭。所以斯大林尽量地把商品的范围限制起来,生产资料大部分不算商品,不通过市场而由国家统一调拨。由于强调计划经济,进而强调计划的指令性,它不仅使计划工作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还使计划范围极广,无所不包,从上到下订得十分死。

四个强调”,即强调独立自主,强调高速度,强调发展2.3“

重工业,强调高积累。

由于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敌视态度,就只能依靠本国的力量发展。经济结构上,在工农业之间以工业为主导,在轻重工业之间以重工业为优先,在速度和效益关系上强调速度第一,在生产和消费关系上则是生产第一。随之而来的,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资金,资金从何而来?主要依靠内部的积累。为了积累资金,国家除了向

剪刀差”而向农农民征收普通税之外,还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

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贡税”不用。这种额外税也可之为“,“说,这件事是令人不愉快的,……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

我们用‘一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3]“

种类似贡税的东西’的字眼来称呼这种额外税是否正确呢?无疑是正确的。用这些字眼可以提醒我们的同志:征收这种额外税是令人不愉快的,不是出于本愿的,把它长期保留下去是不可容许的”。[4]

3.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曾经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若干弊端。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和认识,要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

3.1斯大林模式的正面历史地位

斯大林模式是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的产物。斯大林出于使苏维埃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目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加紧发展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高速度实现工业化,这样的发展战略是有其历史的必要性的。所以说,斯大林模式在本质上属于典型的后发型工业化模式,它反映的不仅是前苏联工业化的经验,也是世界上后发展国家选择工业化道路时普遍发生的一种规律。后发展国家出于对付外来压力和维持生存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型工业,并必须保证有限资源的高度集中和生产组织的高度集中,从而实行一种政府主导的、以指令计划为特征的产权国有制经济。

实行这种发展战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1928—1940年的12年间,苏联工业以每年增长21%的速度发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展,迅速建立起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

比,工业总产值的绝对值超过了英、法、德诸国,从原来的欧洲、,苏联一度跻身世界科技先进国行列。依托强大的经济、军事实

力,前苏联不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为联合国发

社会主义阵营”核心国的身份,成为冷战时期起国之一,并以“

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因此,斯大林模式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仍不失为一条依靠自己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一。

3.2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局限性

我们在充分肯定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指出这种体制是有缺点的。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文化体制,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全社会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动力,为日后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为了实现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诉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追求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使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重工业产品严重积压,消费品生产供应严重不足,不仅人民生活水平难以真正提高,而且使得国家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这种体制的弊病越来越突出了。上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体制已日益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在经济体制已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没有及时进行改革,或者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采取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进措施,因而经济出现停滞现象。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有深刻的评述,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

[5]

化了。”

我们今天研究斯大林模式,就是要吸取前苏联经济建设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大胆改革,勇于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来。当前,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强调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切都是吸取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很有现实针对性,这既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也有别于斯大林模式,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95.[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5.[3]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39-141.

[4]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46.

[5]3)[M],:139.

159


相关文章

  • 准确认识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 扩 迷澳 扩 一 飞 扩 飞 扩 , 飞 广 飞 扩气 护 认 气 才 气 嚎 安 识 演 匆 和 飞 广 少 上 . 护 . 甲 ' ' . ' 飞 声 演 瓦 飞 才 飞 扩 匹 人逐 竺 薛伟 强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时期 形成的一 种 ...查看


  • 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认识和评价
  • 1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认识和评价 信息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 2111003030 0. 摘要 本文首先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三方面说明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利 ...查看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参考资料: 1.<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三卷> 2.<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 3.<当代社会主义与实践> 4.<哥达纲领批判> 导言 三编: 第一编 社会主义从 ...查看


  • 历史必修二与必修三部分重点复习问题
  • 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施行时间.内容.作用和影 响? 2. 理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含义: 3.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为什么没有马上终止&q ...查看


  •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陆南泉 [摘要]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未取得成功,但在苏联改革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本文仅从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执政党:反 ...查看


  • 苏联对我国工业化有哪些帮助
  • 苏联对我国工业化有哪些帮助 [文化 ] 收藏 转发至天涯微博 悬赏点数 10 1个回答 匿名提问 2009-03-11 20:52:09 苏联对我国工业化有哪些帮助 回答 验证码: 换一张 登录并发表 取消 正在发表回答,请稍候„„ 您输入 ...查看


  •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 ...查看


  •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
  •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 2015-08-05 高中历史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把 ...查看


  • [苏联的崛起]教案3
  •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教学目标: 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 3.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4.1936年苏联宪法: 5.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