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和对当今的服饰的影响

谈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和对当今的服饰的影响 中华各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我们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巡礼,主要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巡礼,所以,有必要先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进行一些研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早在半个世纪以前,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畔,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认真的科学识别,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是: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和基诺。此外,还有一些尚待进行民族识别的人们共同体。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1338万人,此外有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等十四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上;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仅1476人。不到总人口7%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占我国总面积约50——60%的广大地区,尤其是辽阔的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作出了项献,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中华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两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过程。从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现的“夏”、“戌”、“狄”、“荆蛮”、“夷”、“诸濮”、“百越”等族别名称来看,我国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秦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使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高度统一在中央政权之下。正因此,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长期发展的历史传统,包括服饰文化在内。从现实的情况来考察,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具有下列五个方面的一般性特点:

第一,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我国55种少数民族,居住在全国两千多个县中百分之七十的县,分布广阔。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众多的支系,如苗族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类,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头苗、独角苗、蒙纱苗、花脚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这样一来,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就是同一民族内也因支系的不而具有不同的服饰,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显得格外丰富。

过去,由于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城乡居民的服饰多局限于黑蓝色,一部分少数民族也崇尚黑蓝色,因此有人戏称我们为“蓝蚁之国”。其实,如果从相当一部人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情况看,“蓝蚁之国”的称呼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无论从质、色彩来看,也无论从式样、搭配来看,都是十分丰富的。有着24个少数民族的云南省于1988年9月举行首届民族艺术节,数千人的少数民族文艺队伍也就是数千人的少数民族服饰表演队,让中外来宾赞叹不已。昆明民族歌舞团以“日月风火”为题,推出了一台民族服饰抒怀晚会,分“春日生辉”、“夏月溶溶”、“秋风送爽”、“冬火熊熊”四个场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饰,其品种之多、款式奇、色彩之艳、花样之繁令人惊赞。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表演,令人信服地

证明:云南不但是歌舞的海洋,也是少数民族服饰的海洋。而这,正是多民族中国的一个缩影。

第二、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生活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盆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第三,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直到本世纪中期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上,由此而带来的差异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数民族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有的却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现了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在这方面,被民族学者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的云南省,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解放前,在云南二十四个少数民族中,白、回和部分彝族中资本主义因素已经相当发展;广大的壮、哈尼、纳西、白、彝等民族都已进入了封建地主制;傣族进入了封建领主制;小凉山彝族是比较典型的奴隶制;而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如基诺、布朗、景颇、独龙、怒、部分僳僳族、佤族等却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永宁纳西族(摩梭人)仍保留着母系制残余。在别的少数民族聚居省区,这种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过不象云南这样完整和典型而已。这样,少数民族服饰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也就具有层次性。同时,这一层次性还决定了少数民族服文化的层次性。有的人有一种误解,好象凡是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特出之处都具有“原始性”,都是原始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明显地不合乎事实的。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层次性,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分析。

第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改革的要求,一些传统服饰已经发生变化,因此,一方面要抢救服饰资源,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服饰改革,努力做到既保持服饰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社会开始了全面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给全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原来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注入活力并传来了多方面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现代新潮时装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由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用料多,装饰繁琐,工艺复杂,制作困难,穿着不便,难于洗涤,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已改穿汉族服装,个别地区甚至已经见不到民族服装。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要积极而紧迫地抢救少数民族服饰资源,以免出现某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的消失;同时,还要主动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少数不清民族群众进行服饰改革,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和服装设计师在广泛听取本民族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出

新的民族服装,在保持基本的民族服饰特点的前提下力求大方,美观、简洁、适用,便于生产生活,便于今后组织大规模机器生产,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以说,这既是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所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特点。

第五,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长期以来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企盼着理论总结、理论概括、理论积累和理论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对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偏重民族历史、民族政治、民族经济和民族政策等问题的研究,总把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当作是“第二性”的问题而予以忽视。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就更不用说了:或许,当识别民族需要时调查一下服饰;或许,讲到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时列举一下服饰;或许,个别研究者出于个人兴趣专门调查过服饰。这样一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处在一种直观、零散、无序的无理论状态,服饰资料虽多但缺乏归纳整理和理论升华,许多有关问题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因此,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企盼着理论总结、理论概括、理论积累,从而出现某些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这既是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研究和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服饰改革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才不揣冒昧地进行这样一次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巡礼

少数民族服饰丰富的文化内容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的观点,联系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饰来看,这一命题就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如果说,一些大民族或者现代民族的服饰反映的是现代的文化色彩和社会思潮,那么,种类繁多、进步程度不一、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或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的千奇百怪的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一﹑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是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从最原始的意义上来说,服饰是为满足人类御寒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可能有防虫之类的实用目的。动物也受寒冷的侵袭,但动物抵御寒冷只有两种办法,一是靠本能,二是靠逃避:秋冬季节,体表自然生长出厚厚的绒毛;秋季来临,便向温暖的南方飞迁或在冬季里躲进洞穴深处冬眠。而人则不同,人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或利用自然物,或改造自然物,将其做成衣服以御寒。这就是人类光辉灿烂的文化事业的发端之一,尽管它在最初是显得多么的稚拙和渺小。

人类自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类这种具有创造精神的特殊自然物,在和整个自然界的长期交往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会生产力。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从总体上来划分的五个历史发展阶段。但是,由于世界上的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在闭塞的山区僻壤,与外界的交往困难,因而很难与许多大民族和先进民族同步,甚至现在还停留在“原始”的发展水平上。处在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不同的少数民族,其服饰格外丰富多彩、一般来说,某个民族服饰的质料、工艺、形制和该民族的生产技术水平是相适应的,和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相统一的,比如美洲印第安人穿的是树皮布,爱斯基摩人穿兽皮,中国的独龙族、怒族穿麻布,而工业革命前的欧洲人穿粗制毛呢。反过来,一定的服饰的质料,工艺、形制,也就是一定的发展水平的标志。由于不同的少数民族至今还处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所以一部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史的一个侧面。这就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第一个文化内容

二﹑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

审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理中很早就诞生的一种精神欲求和能力,因此人类在很早的时候便会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以装饰自己。比如,在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北

京山顶洞人的遗址,就发掘出不少原始装饰品,“装饰中有钻孔的小砾石、钻孔的石珠、穿孔的孤或獾或鹿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穿孔的海蚶壳和钻孔的青鱼眼上骨等,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象现代妇女胸前佩戴的鸡心。小石珠是用白色的小石灰岩块磨成的,中间钻有小孔。葬礼的牙齿是由齿根的两侧对挖穿通齿腔而成的。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好象是它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这里所举的都是一些纯粹的装饰品,很难说它们有多少实用性的功能,可见人类装饰自己的要求和行为都是十分古老的。无疑地,这种装饰自己的要求和行为肯定会表现到衣着上,不表现是不可能的。衣服穿着后就有了审美的功能,而且多与饰物一起使用,统称“服饰”。透过不同的服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就可知其大概.

三﹑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民族过去时代的史影,既可能保留着母系制向父权制转化的痕迹,也可能表现出民族大迁移的征候

任何民族的服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服饰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总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历史的影响和痕迹。服饰中历史的影响和痕迹,有的表现得十分明显,但大多数却已变得十分隐蔽。我国云南纳西族少数民族妇女“披星戴月”,既是妇女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反映,也是妇女地位崇高、母权至上的象征;而据德昂族的一个传说,妇女腰戴藤圈和篾箍,是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对妇女的一种束缚。如果说这样的“史影”的确隐蔽的话,上面已经提到的达斡尔族男子着鄂伦春猎装,妇女着满族皮装,则明白地反映了达斡尔族曾受满洲贵族封爵并效命于满洲贵族的近代史实。

四﹑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 当人类社会内部出现了阶级分化和私有财产以后,文化也就染上了阶级的或等级的色彩,服饰自然也不能例外。某些由统治阶级提倡或明文规定的服色和饰物自不待言,就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纯粹的”民族服饰,也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地打上了阶级烙印。这些烙印,有些反映的是纯粹的年龄和辈份级差,有的则反映了家庭中的主从关系,而更多的则体现出阶级的区别。我国西北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妇女外出顶戴盖头,其色有绿、黑、白之别,反映的就纯粹是年龄级差:少女一颗绿盖头,结婚后戴黑盖头,而老年人戴白盖头。但在彝族中,过去黑彝服饰不同于白彝,就有着阶级差别的意味在内。傣族贵族文身用红色,也不同于一般人的蓝黑色。同时,由于财产私有;服饰在表现社会等级时也有了“露富”、“夸富”的用意。云南不少少数民族,直接用银币联钮扣或饰物,用玛瑙或珊瑚做耳坠,都有显示富裕和尊严的用意在内。当然,这种财产显示又往往和美的考虑联系在一起,有的甚至和某种原始崇拜联系在一起,如有的民族认为金器可以避邪和治病等等。这当中,少数民族服饰反映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容。

五﹑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少数民族的各种服饰,都是适应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有适应严寒气候的服饰和生活方式;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其服饰十分便于马上驰骋;而我国南方的哈尼族叶车人,服饰却又是另外一种样子。不同的服饰,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和角度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我们可以十分形象地从服饰上看出;有的民族强悍,有的民族坚毅。有的民族粗扩,有的民族细腻,有的民族平和,有的民族热情。有的民族含蓄,有的民族洒脱-…这些民族的人们,不管他们已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还是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服饰--表现自己。傣族和朝鲜族相隔近万里,都爱戴鲜花,而纳西族人,却不喜欢用鲜花装扮自己。在服装和饰物的选择上,自我实现的要求表现得既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容当然不止于上面的论说,也许还可以举出多种。但是,这七点已经概括了主要的方面。不言而喻,这七个方面的文化内容在服饰中的体现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此消彼长,各有特点,多数又仅侧重于某一方面或若干方面。

谈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和对当今的服饰的影响 中华各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我们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巡礼,主要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巡礼,所以,有必要先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进行一些研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早在半个世纪以前,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畔,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认真的科学识别,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是: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和基诺。此外,还有一些尚待进行民族识别的人们共同体。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1338万人,此外有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等十四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上;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仅1476人。不到总人口7%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占我国总面积约50——60%的广大地区,尤其是辽阔的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作出了项献,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中华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两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过程。从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现的“夏”、“戌”、“狄”、“荆蛮”、“夷”、“诸濮”、“百越”等族别名称来看,我国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秦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使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高度统一在中央政权之下。正因此,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长期发展的历史传统,包括服饰文化在内。从现实的情况来考察,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具有下列五个方面的一般性特点:

第一,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我国55种少数民族,居住在全国两千多个县中百分之七十的县,分布广阔。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众多的支系,如苗族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类,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头苗、独角苗、蒙纱苗、花脚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这样一来,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就是同一民族内也因支系的不而具有不同的服饰,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显得格外丰富。

过去,由于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城乡居民的服饰多局限于黑蓝色,一部分少数民族也崇尚黑蓝色,因此有人戏称我们为“蓝蚁之国”。其实,如果从相当一部人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情况看,“蓝蚁之国”的称呼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无论从质、色彩来看,也无论从式样、搭配来看,都是十分丰富的。有着24个少数民族的云南省于1988年9月举行首届民族艺术节,数千人的少数民族文艺队伍也就是数千人的少数民族服饰表演队,让中外来宾赞叹不已。昆明民族歌舞团以“日月风火”为题,推出了一台民族服饰抒怀晚会,分“春日生辉”、“夏月溶溶”、“秋风送爽”、“冬火熊熊”四个场景展示了三百套民族服饰,其品种之多、款式奇、色彩之艳、花样之繁令人惊赞。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表演,令人信服地

证明:云南不但是歌舞的海洋,也是少数民族服饰的海洋。而这,正是多民族中国的一个缩影。

第二、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生活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盆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第三,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直到本世纪中期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上,由此而带来的差异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数民族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有的却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现了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在这方面,被民族学者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的云南省,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解放前,在云南二十四个少数民族中,白、回和部分彝族中资本主义因素已经相当发展;广大的壮、哈尼、纳西、白、彝等民族都已进入了封建地主制;傣族进入了封建领主制;小凉山彝族是比较典型的奴隶制;而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如基诺、布朗、景颇、独龙、怒、部分僳僳族、佤族等却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永宁纳西族(摩梭人)仍保留着母系制残余。在别的少数民族聚居省区,这种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过不象云南这样完整和典型而已。这样,少数民族服饰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也就具有层次性。同时,这一层次性还决定了少数民族服文化的层次性。有的人有一种误解,好象凡是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特出之处都具有“原始性”,都是原始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明显地不合乎事实的。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层次性,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分析。

第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改革的要求,一些传统服饰已经发生变化,因此,一方面要抢救服饰资源,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服饰改革,努力做到既保持服饰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社会开始了全面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给全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原来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注入活力并传来了多方面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现代新潮时装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由于某些少数民族服装用料多,装饰繁琐,工艺复杂,制作困难,穿着不便,难于洗涤,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已改穿汉族服装,个别地区甚至已经见不到民族服装。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要积极而紧迫地抢救少数民族服饰资源,以免出现某些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的消失;同时,还要主动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少数不清民族群众进行服饰改革,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和服装设计师在广泛听取本民族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出

新的民族服装,在保持基本的民族服饰特点的前提下力求大方,美观、简洁、适用,便于生产生活,便于今后组织大规模机器生产,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以说,这既是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所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特点。

第五,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长期以来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企盼着理论总结、理论概括、理论积累和理论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对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偏重民族历史、民族政治、民族经济和民族政策等问题的研究,总把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当作是“第二性”的问题而予以忽视。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就更不用说了:或许,当识别民族需要时调查一下服饰;或许,讲到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时列举一下服饰;或许,个别研究者出于个人兴趣专门调查过服饰。这样一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处在一种直观、零散、无序的无理论状态,服饰资料虽多但缺乏归纳整理和理论升华,许多有关问题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因此,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企盼着理论总结、理论概括、理论积累,从而出现某些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这既是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研究和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服饰改革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才不揣冒昧地进行这样一次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巡礼

少数民族服饰丰富的文化内容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的观点,联系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饰来看,这一命题就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如果说,一些大民族或者现代民族的服饰反映的是现代的文化色彩和社会思潮,那么,种类繁多、进步程度不一、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或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的千奇百怪的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一﹑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是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从最原始的意义上来说,服饰是为满足人类御寒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可能有防虫之类的实用目的。动物也受寒冷的侵袭,但动物抵御寒冷只有两种办法,一是靠本能,二是靠逃避:秋冬季节,体表自然生长出厚厚的绒毛;秋季来临,便向温暖的南方飞迁或在冬季里躲进洞穴深处冬眠。而人则不同,人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或利用自然物,或改造自然物,将其做成衣服以御寒。这就是人类光辉灿烂的文化事业的发端之一,尽管它在最初是显得多么的稚拙和渺小。

人类自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类这种具有创造精神的特殊自然物,在和整个自然界的长期交往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会生产力。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从总体上来划分的五个历史发展阶段。但是,由于世界上的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在闭塞的山区僻壤,与外界的交往困难,因而很难与许多大民族和先进民族同步,甚至现在还停留在“原始”的发展水平上。处在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不同的少数民族,其服饰格外丰富多彩、一般来说,某个民族服饰的质料、工艺、形制和该民族的生产技术水平是相适应的,和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相统一的,比如美洲印第安人穿的是树皮布,爱斯基摩人穿兽皮,中国的独龙族、怒族穿麻布,而工业革命前的欧洲人穿粗制毛呢。反过来,一定的服饰的质料,工艺、形制,也就是一定的发展水平的标志。由于不同的少数民族至今还处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所以一部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史的一个侧面。这就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第一个文化内容

二﹑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

审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理中很早就诞生的一种精神欲求和能力,因此人类在很早的时候便会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以装饰自己。比如,在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北

京山顶洞人的遗址,就发掘出不少原始装饰品,“装饰中有钻孔的小砾石、钻孔的石珠、穿孔的孤或獾或鹿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穿孔的海蚶壳和钻孔的青鱼眼上骨等,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象现代妇女胸前佩戴的鸡心。小石珠是用白色的小石灰岩块磨成的,中间钻有小孔。葬礼的牙齿是由齿根的两侧对挖穿通齿腔而成的。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好象是它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这里所举的都是一些纯粹的装饰品,很难说它们有多少实用性的功能,可见人类装饰自己的要求和行为都是十分古老的。无疑地,这种装饰自己的要求和行为肯定会表现到衣着上,不表现是不可能的。衣服穿着后就有了审美的功能,而且多与饰物一起使用,统称“服饰”。透过不同的服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就可知其大概.

三﹑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民族过去时代的史影,既可能保留着母系制向父权制转化的痕迹,也可能表现出民族大迁移的征候

任何民族的服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服饰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总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历史的影响和痕迹。服饰中历史的影响和痕迹,有的表现得十分明显,但大多数却已变得十分隐蔽。我国云南纳西族少数民族妇女“披星戴月”,既是妇女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反映,也是妇女地位崇高、母权至上的象征;而据德昂族的一个传说,妇女腰戴藤圈和篾箍,是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对妇女的一种束缚。如果说这样的“史影”的确隐蔽的话,上面已经提到的达斡尔族男子着鄂伦春猎装,妇女着满族皮装,则明白地反映了达斡尔族曾受满洲贵族封爵并效命于满洲贵族的近代史实。

四﹑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 当人类社会内部出现了阶级分化和私有财产以后,文化也就染上了阶级的或等级的色彩,服饰自然也不能例外。某些由统治阶级提倡或明文规定的服色和饰物自不待言,就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纯粹的”民族服饰,也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地打上了阶级烙印。这些烙印,有些反映的是纯粹的年龄和辈份级差,有的则反映了家庭中的主从关系,而更多的则体现出阶级的区别。我国西北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妇女外出顶戴盖头,其色有绿、黑、白之别,反映的就纯粹是年龄级差:少女一颗绿盖头,结婚后戴黑盖头,而老年人戴白盖头。但在彝族中,过去黑彝服饰不同于白彝,就有着阶级差别的意味在内。傣族贵族文身用红色,也不同于一般人的蓝黑色。同时,由于财产私有;服饰在表现社会等级时也有了“露富”、“夸富”的用意。云南不少少数民族,直接用银币联钮扣或饰物,用玛瑙或珊瑚做耳坠,都有显示富裕和尊严的用意在内。当然,这种财产显示又往往和美的考虑联系在一起,有的甚至和某种原始崇拜联系在一起,如有的民族认为金器可以避邪和治病等等。这当中,少数民族服饰反映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容。

五﹑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少数民族的各种服饰,都是适应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有适应严寒气候的服饰和生活方式;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其服饰十分便于马上驰骋;而我国南方的哈尼族叶车人,服饰却又是另外一种样子。不同的服饰,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和角度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我们可以十分形象地从服饰上看出;有的民族强悍,有的民族坚毅。有的民族粗扩,有的民族细腻,有的民族平和,有的民族热情。有的民族含蓄,有的民族洒脱-…这些民族的人们,不管他们已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还是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服饰--表现自己。傣族和朝鲜族相隔近万里,都爱戴鲜花,而纳西族人,却不喜欢用鲜花装扮自己。在服装和饰物的选择上,自我实现的要求表现得既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容当然不止于上面的论说,也许还可以举出多种。但是,这七点已经概括了主要的方面。不言而喻,这七个方面的文化内容在服饰中的体现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此消彼长,各有特点,多数又仅侧重于某一方面或若干方面。


相关文章

  • 东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 试析东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摘要:自古以来,服装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影响着东西方服饰 的发展.东方服饰文化是一种单元性文化,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 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其核心理念重在体现"天人合一".西方 服饰则以彰显 ...查看


  •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
  • 1.中西婚礼文化简介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婚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这个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时代,各种意义的表达早 ...查看


  •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5
  • 摘 要: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艺术形式,它承担着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传承.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更应该重视民族服饰文化艺术价值,挖掘民族服饰文化的精髓,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创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动漫服饰,民族化动漫产品. 关键词:满 ...查看


  • 东西方礼仪差异
  • 东西方礼仪之比较 世界民俗趣谈的课很快就要结束了,这半年来与杨老师的学习,了解了世界上各国的礼仪文化.饮食文化.婚俗传统.民族服饰等.我学到了各个国家与我国不同甚至是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了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民俗.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 ...查看


  • 中外服装史_论文
  • 论中西方服装发展演变及差异 课程名称: 二级学院: 教 学 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 生物系 生物技术1001班 熊雕 20103650 2011年11月27日 <时装艺术鉴赏> [内容摘要 ...查看


  • 服装史问答题
  • 中外服装史作业 (1).问:简述先秦赵武灵王变服以及对当今服饰变革的启示. 答:1).1. 改革服装,一律穿胡服2. 全国上下学习骑马射箭 2).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我们 ...查看


  • 第五小组的报告
  • 淄博一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调研报告 浅议中西方服饰差异 高2015级17班 第05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边聪 副组长:孙晓彤 组员:毕麒丞 翟龙晨 田佳辰 冯雨霏 指导教师:马希文 一 研究的原因 序言 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 ...查看


  • 海派旗袍造型与结构的变迁
  • " 海派旗袍"造型与结构的变迁 庄立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通过比较20世纪初各个时期"海派旗袍"的典型款式,分析了"海派旗袍"的造型.结构.工艺 ...查看


  • 论云南傣族服饰在动漫角色设计中的应用
  • 摘要:云南傣族服饰结合当地本土特色,形成了一个群族的标志,是傣族服饰特有的"美". 其服饰拥有着独特的图案造型和装饰语言,在艺术设计领域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同时它更满足了现代人对于自然回归的追求.傣族服饰对于现代动漫角色服 ...查看


热门内容